《燈籠》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6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燈籠》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燈籠》教學反思

《燈籠》教學反思1

《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個成長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文章配有兩幅形象生動的插圖,記敍了作者住在農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風雨中墜入田邊的土井後的表現,最後被鄉村人們救起的感人故事。從中感受到人們的善良品質,學習作者遇事善於動腦思考及勇敢堅強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可以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我在教學《滿山的燈籠火把》時,注重了讓學生聯繫實際,展開想象。例如,在學習“遇”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真切體會作者卡在井口被黑暗、寒冷、危險包圍的'情景,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是你身陷土井,四周死一般寂靜,你會怎麼做?會想些什麼呢?讓孩子們閉上眼先想象一下那樣的畫面,學生暢説欲言:我會亂爬亂蹬,我會大哭大叫,我會……孩子們發言完畢,再回到文中,我讓孩子們自己看看作者是怎麼做怎麼想的。這樣,學生如身臨其境,深深地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勇敢堅強,冷靜思考,學會自我保護。當“我”被鄉親們救起來時,我讓孩子們先找到鄉親們的動作“拽”“摟”,讓孩子們到講台前表演又拽又摟的動作,從中體會到鄉親們對作者的關心愛護。我又讓孩子們想象,鄉親們摟着我,輕輕的拍着我的背,會説些什麼呢?定邦很快舉手説:“他們會説,孩子,你冷不?”祥瑞説:“他們會説,孩子,把眼淚擦乾沒事了,沒事了。”還有的説:“以後走路一定要小心。”把鄉親們對孩子的那種關愛之情形象的表現了出來。趁此機會,我又讓孩子們想象“我”會在此時説些什麼,孩子們説:“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你們與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以後也會像你們一樣給需要幫助的人幫助的。”

這樣,整個課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使學生理解得更加清晰,更加透徹,很好的領會了文中那種濃濃的親情。

《燈籠》教學反思2

《燈籠果》是一篇狀物的文章,文中語言優美,是學生學寫狀物文章最好的學習資源。在學文中,我從外形,果實,味道來介紹燈籠果,從作者的語言中體會他對燈籠果深深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抓住燈籠果名字的由來,用擬人的方法和打比方的方法來理解語言的精妙,學生通過實體事物的對比能找出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將燈籠果的外形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表現燈籠果的美,對燈籠果的喜歡之情。課文寫果實時,抓住“圓”“亮”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親手剝燈籠果來感受文中用詞的準確。在理解“滾圓晶瑩”這個詞語採用的上下文聯繫的方法,學生通過文中的'語句來理解詞語,更加得深入,更加透徹。對於文中將燈籠果比作黃珍珠,大瑪瑙,學生根據生活經歷,真切感受作者對燈籠果的喜愛之情。燈籠果是作者心中的珍寶。在描述燈籠果味道的時候,一連串的兒話音朗朗上口,讀着讀着都想馬上能品嚐一下它的美味。

在朗讀中,本節課還做的不到位,作為老師的我可以在充分準備的時候,為學生範讀,用有聲語言調動學生的閲讀情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才能更深入走進文本。低年級的學生朗讀訓練需要在課堂上反覆的訓練,只有訓練到位,文中的精華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學生朗讀是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

《燈籠》教學反思3

“紅燈籠”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手工活動之一,但通過這個活動我發現了不少的問題,有我們老師做的不夠的地方,也有家長,還有孩子的。但我想首先要反思的'肯定是我自己。因為活動下來,我們班只有十一名幼兒能完完整整地完成整個製作過程。可能是我課前的交代不夠清楚,以致於幼兒完成了第一步的製作過程後都有些手足無措。在進一步的講解後,很多幼兒開始跟着我的思路往下做,但最後,還是隻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做完了最後一步。讓我很意外的是,我們班有幾個平時不大愛“表現”自己的幼兒反倒做得非常順利。但有部分幼兒連最基本的剪直線還有點不敢下手,更何況是接下來的環節。活動後,我和這些家長進行了交流,他們平時不敢讓孩子在家使用剪刀,以後會慢慢配合教育的!

我們的手工活動每個星期大概只能按排一次,更多的鍛鍊機會只能在家裏進行。其實,上個學期,我們開始幾週一直和幼兒進行運用剪刀的鍛鍊,幼兒從不敢碰剪刀到慢慢嘗試剪,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希望從這個活動中,我們都能得到一點教訓!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雙小巧手!

《燈籠》教學反思4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這樣可以對調動學生的情感以及理解課文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年級的學生想象力已經比三年級時有了較大的飛躍,不必再牢牢牽着她們的手告訴他們該怎樣去做了。

如:我在教學《滿山的燈籠火把》時,當文中的我被鄉親們救起來時,我讓孩子們先找到鄉親們的動作“拽”“摟”,體會到鄉親們對我的關心愛護,但總覺得還不夠,我又讓孩子們想象,鄉親們摟着我,輕輕的拍着我的背,會説些什麼呢?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不要怕,有我們在,你不會有事的。”……他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體驗,把鄉親們對孩子的'那種關愛之情形象的表現了出來,。在理解後邊的:“我不停地流着淚,是熱的。”這句時,問題迎刃而解,孩子們體會到,“我”被鄉親們深深的感動了,我被救了,激動,高興,所以流下了眼淚,這是激動的淚,是感動的淚……趁此機會,我又讓孩子們想象“我”會在此時説些什麼,孩子們説,“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你們與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以後也會像你們一樣給需要幫助的人幫助的……我聽了,為孩子們的感受體會深感欣慰,我充滿感情的説:“孩子們,你們被鄉親們的善良,被他們對外人的這種關愛所感動,我希望,這種善良在你們的內心永遠生根發芽。”

你看,這種對課文的補白式的想象,對訓練孩子的想象,訓練孩子的對課文的難點句子的體會感悟是多麼的有用! 同時,加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量對提高他們的想象力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發現,凡是補充想像説得較為得體的學生,他們都喜歡在課外閲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即便是不很理解,慢慢地積累起來,作用也非同小可。

《燈籠》教學反思5

根據《綱要》中“學習內容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的理念,我設計了這一美術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運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實現自己的願望,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

春節小朋友都看到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掛着燈籠,感受到過年的喜氣。小朋友對燈籠是比較熟悉的,都帶來各種燈籠,也很想嘗試自己做或畫一個燈籠,所以畫各種燈籠小朋友還是能表現的,而且中班幼兒的想象力較豐富,能根據不同的.輪廓、線條想象出不同的形象,並嘗試動手畫出具體形象,所以在活動中我們的重點是要求孩子畫出燈籠表面的各種背景,體現一定的主題。

這個活動開始時,我先帶領孩子欣賞燈籠的實物,引導孩子觀察燈籠的表面會有哪些圖案,為後面孩子自己設計圖案做鋪墊,也為突破教學難點做好引導。然後出示老師自己製作的燈籠,引導孩子觀察自制燈籠的特別之處,使孩子明白每個“燈籠”上有一個主題,要圍繞主題裝飾畫面。由於前面的引導比較細緻,所以孩子設計時大都胸有成竹,沒有孩子拿着筆發呆的情況出現。

水果、煙花、動物、人的簡單形態我們以前都畫過,所以這次我沒示範,也沒請個別小朋友上來畫一下,直接讓小朋友自己設計。通過小朋友的畫,最大的問題,就是小朋友沒有把畫面佈局好,有的把彩燈掛到腳底下了,太陽連着人的頭了,還有的腳底下在放煙花了,什麼都有。從中,使我知道了,中班的小朋友,雖然有的內容會畫了,但要把這些零碎的內容放到一起,成為一個整體,他們還不會組合,還需要老師的引導。當時,我要是稍加引導,小朋友肯定組合的不錯的,畫面看上去也一定會比較合理。

在孩子完成作品以後,我組織了一個“燈籠舞”,孩子拿着自己設計的燈籠邊舞邊欣賞,從孩子的笑臉中看到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過年時的氣氛彷彿又在眼前。

《燈籠》教學反思6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這樣可以對調動學生的情感以及理解課文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我在教學《滿山的燈籠火把》時,當文中的我被鄉親們救起來時,我讓孩子們先找到鄉親們的動作“拽”“摟”,體會到鄉親們對我的關心愛護,但總覺得還不夠,我又讓孩子們想象,鄉親們摟着我,輕輕的拍着我的背,會説些什麼呢?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不要怕,有我們在,你不會有事的'。”……他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體驗,把鄉親們對孩子的那種關愛之情形象的表現了出來,。在理解後邊的:“我不停地流着淚,是熱的。”這句時,問題迎刃而解,孩子們體會到,“我”被鄉親們深深的感動了,我被救了,激動,高興,所以流下了眼淚,這是激動的淚,是感動的淚……趁此機會,我又讓孩子們想象“我”會在此時説些什麼,孩子們説,“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你們與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以後也會像你們一樣給需要幫助的人幫助的。”……我聽了,為孩子們的感受體會深感欣慰,我充滿感情的説:“孩子們,你們被鄉親們的善良,被他們對外人的這種關愛所感動,我希望,這種善良在你們的內心永遠生根發芽。”

你看,這種對課文的補白式的想象,對訓練孩子的想象,訓練孩子的對課文的難點句子的體會感悟是多麼的有用!

《燈籠》教學反思7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以字詞為主,我從秋天的果實入手,引出課題。文中出現多個數量詞,為了讓學生體會其用法及語文內容積累,由詞到句子,層層深入。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只處理第三、四、五自然段,從“我是怎樣找到燈籠果的?”問題引出,讓學生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我輕輕地剝開燈籠果的外衣……”把握“輕輕地”“剝開紗衣的燈籠果的樣子”讀好這句話。

“燈籠果到底什麼樣?”引出“一顆滾圓晶瑩的果實……那麼亮。”把握“滾圓晶瑩”體會燈籠果的樣子,學習生字“晶”幫助理解的燈籠果的特點,並板書。“燈籠果像什麼?”先讓學生體會燈籠果的樣子,再出示作者的寫法,引出“包着細碎的籽兒……大瑪瑙”理解“皮薄”、“珍珠”“瑪瑙”幫助讀好這句話。

拓展延伸:水果家族中的'幾位成員“西瓜、香蕉、火龍果”也來跟大家打招呼,仿照例句練習説話:燈籠果像一粒黃珍珠。西瓜像()。有趣的燈籠果是什麼味道的,想不想嘗一嘗?引出第五自然段。讓學生説一説,燈籠果到底是什麼味道的?體會燈籠果奇妙的味道。品味美滋滋。

總結:由金黃色的燈籠果,到滾圓晶瑩的果實、美滋滋的味道,以及作者對它的喜愛,這是一個可愛的小精靈引出第六自然段。師生配樂朗讀。

學習生字必須細緻,由字音、字義、組詞、怎麼記住,寫好這幾個方面教授,渾然一體。最好能跟文本理解相結合:

1、仔細研讀文本,尋找語文訓練點。以及如何訓練。

2、在講課環節中遇到問題,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看別人是如何處理的,不能直接看別人的教案或者視頻。

3、訓練學生讀好句子,把握關鍵詞,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理解、讀透。

4、講課時,不緊張,明確教學目標,準備把學生帶到哪裏去,怎麼帶,到了沒有?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不斷多看、多寫、多練。把每次磨課當做提升自己的途徑,提升自己的專業學習。

《燈籠》教學反思8

一、案例描述:

今天露露在紙塑活動做《燈籠》時,快要下課了,她還是沒有完成,旁邊的龍龍看着就着急了“我來幫你吧”也沒等露露同意,龍龍就接過來,幫她做好。就在這時,我走到旁邊看了看露露的作品,“完成的很好”。露露眉開眼笑的看着我,這時同坐在一桌的欣欣説“老師那是龍龍幫忙的”。這時露露低着頭,一聲不吭,好像是犯了錯的孩子。這時的龍龍也一語不發,默默的走開了!

二、行為分析:

1. 露露的動作發展和同齡的孩子相比發展的比較緩慢。

2. 最開始露露感受到同伴的幫助,她覺得很開心,但是當欣欣告訴老師作品不是她自己完成的,是龍龍幫助的,這個時候露露很失落,感受不到成就感。

3. 龍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還不理解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幫助。

三、措施

1.我與家長溝通,孩子平時在家裏時都愛做些什麼事?得知孩子每天最多時間是和媽媽一起玩電腦,有時爸爸媽媽上班,沒有人陪她玩,爺爺奶奶也不會教她,只會讓她看看電視。當我知道平時孩子是這種情況,我和家長交談,希望家長可以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這樣每天玩電腦看電視對幼兒的發展都不是很好。

2.通過和家長的溝通,也得到了家長的配合。媽媽現在休息在家時會和孩子做一些小手工,畫畫。記得以前每次手工類活動,爺爺來接露露時,露露都沒有完成,爺爺也一直在旁邊催個不停,孩子也很着急,就越做不好。現在,露露比以前有進步了。在第二次紙塑活動中,她很勇敢的,一直是自己動手在裱燈籠,我剛好這時看到,龍龍在一旁看她的時候,我對他説,我自己會。我知道,露露在暗示龍龍我自己可以,不需要你的幫助。看到這一幕我很開心,最後結束時我在大家面前表揚了露露,在她的臉上我看到了久違的自信,她很有成就的對來接她的爺爺説:“我今天做燈籠了”!爺爺也露出了以你為傲的表情。

3.經過了一段時間家長和老師的幫助。這一次紙塑活動做《企鵝》讓我看到了露露的大變化,從塑形到裱她都很認真,像模像樣的,整個過程都沒有人給她幫忙,雖然她速度還是有點慢,裱的也不是那麼整齊,但是她是一個人完成了以前從來不可能完成的事。看到露露的進步,我很欣慰,同桌孩子也會讚揚她,樂的露露合不攏嘴呢!因為露露的進步,班級評值日生孩子們都選露露,説她進步大,上課小耳朵也靈了呢!

龍龍現在也會幫助露露,但是不會像原來一樣,直接幫她做好,而是教給他方法,看到這一點,我想身為老師的我,心情是無比自豪吧!

《燈籠》教學反思9

在十月份的教學活動中,我執教了《滿山的燈籠火把》這篇課文,課後我及時進行了反思現將我的體會總結如下:這篇課文是一片感情濃厚的課文,講的是一位身在異鄉的孩子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傍晚獨自一人回家,不幸墜入田邊的土井中。

危急中他冷靜的意識到不能亂掙扎,要保存體力等待親人們的援救,最後全村的父老鄉親打着燈籠火把來援救他,令他十分感動。回憶自己上課的過程有很多時候課前預設同課上生成是不相符的,它需要教師機智靈活的駕駑課堂。自我認為這堂課是上的不成功的。在新授課文內容時教師的範讀還不足已讓學生入情入境。

在這一環節中如果我把它設計成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在讀的過程中用筆畫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這樣導入課文,我想應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課堂上尊重了每一位學生,盡力體現了教師的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但是本次活動的主題是“閲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可是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學生朗讀的力度還應加強。在教學我墜入土井中那種焦急,害怕,慌亂和本能的

掙扎時,應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可以選擇多種讀法,這樣學生也就能夠深切的體會作者慌亂,無助的心情。當學生找到了我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能夠冷靜的思考是如何想的,又是怎麼做的,這些句子時,其實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個別讀,分組讀,男女生對讀等等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感悟,提高學生的'語感。

通過教學,我深刻的體會到首先要明確理念提高認識是前提,作為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多講,多做,要充分的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不要讓“教學”變成“幫學”或“替學”。教師應以與學生完全平等的形象出現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整體教學,成為課堂的一分子,在教學中還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把課堂教學的主角讓位給學生,體現語文教學以人為本的精神。其次是挖掘教材,拓展延伸。讓學生有充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

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語言文字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最後是以情感人,情景交融是關鍵。1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創設情境,創設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教學情境,寓教於樂,提高學生的興趣。總之,作為我本身,還需不斷的學習再學習,積累再積累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教學機智,為喚起生命活力的課堂而努力!

《燈籠》教學反思10

《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敍了作者小時候有一次遇到了危險,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動援救的動人情景。本篇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教育學生在困難面前要勇敢、堅強、遇事善於動腦思考的品質,以及教育學生要關心他人、愛護他人。

這篇課文滿含深情,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我在教學生中注重了讓學生聯繫實際,展開想象。例如,在學習“遇險”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真切體會作者卡在井口被黑暗、寒冷、恐懼、孤獨、危險包圍的情景,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是你身陷古井,四周死一般寂靜,你會怎麼做?會想些什麼呢?學生暢説欲言後再回到文中,看看“我”是怎麼做怎麼想的。這樣,學生如身臨其境,深深地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勇敢堅強,冷靜思考,學會自我保護。

再如,學習“脱險”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當文中的'我被鄉親們救起來時,鄉親們摟着我,輕輕的拍着我的背,會説些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們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不要怕,有我們在,你不會有事的。”……從而深切地感受作者在危急只中看到鄉親們來救自己時的感動、感激之情。趁此機會,我又讓孩子們想象“我”會在此時説些什麼,孩子們説,“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你們與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以後也會像你們一樣給需要幫助的人幫助的。”……我聽了,為孩子們的感受體會深感欣慰,我充滿感情的説:“孩子們,你們被鄉親們的善良,被他們對外人的這種關愛所感動,我希望,這種善良在你們的內心永遠生根發芽。”這樣,整個課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使學生理解得更加清晰,更加透徹,很好的領會了文中那種濃濃的親情。這種對課文的補白式的想象,對訓練孩子的想象,訓練孩子的對課文的難點句子的體會感悟是多麼的有用!

《燈籠》教學反思11

前段時間,我做為我校20名教師中的一員,歷時3天,赴山西太谷學習取經。回校後,參加學習教師先後寫了《學習心得體會》,召開了研討會,並帶頭上了課改研討課。

本次我執教的是二年級語文《做燈籠》的第一課時。本節的教學目標有兩個:1、認識1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時,做到三點:1、課文讀3遍;2、標出共有幾個自然段;3、圈出會認識字、生字。根據二十四字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四步:一、初讀點撥;二、自學檢測;三、指導書寫;四、達標檢測。

初讀點撥環節,我提出了兩個問題:1、這篇課文共有xx個自然段。2、課文講了xx和xx的故事,xx是班裏公認的小畫家,xx的手很巧,xx紮了一個漂亮的燈籠,王京在燈罩上xx。由於學生有預習做基礎,很輕鬆就解決了問題。

自學檢測裏重點先讓3、4號學生認讀生字、詞,然後把生字按結構分成幾類,讓學生自由説識字方法,同時注意區分形近字、同音字,因為有小組評價做支撐,同學們積極性很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指導書寫環節,我按左窄右寬、左右寬窄基本一致、獨體字等分類,介紹新偏旁“提土旁”,先讓學生掌握了書寫規律,再在課本田字格里描一個寫兩個。

最後的達標檢測環節,我選用了《創維新課堂》上1、2題,第1題檢測會認字,第2題考查會寫字。寫完後,同桌對照。通過檢測,學生們基本都能掌握。

總的來説,這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時間安排較合理,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比上次的`公開課有進步,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讀書時間少,在同桌輪流讀書時,任務分配不均,1、2號同學讀的過多,3、4號同學讀的過少;指導書寫時“泥、良”兩個字最後兩筆的筆順易錯點,但沒給學生點撥到位。

事實證明,只有不斷地把學來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才能不斷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精心備課,靈活運用教法,努力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

《燈籠》教學反思12

吳伯蕭的《燈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佳作,對於這樣的一篇作品,如何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讀懂文本體驗作者筆下的家國情懷是本文的難點。從小事寫起,引出家國情懷,本文的'重點,這也是課堂上用時最多的地方。

課堂上引導同學們反覆的誦讀相關的段落,以及小組合作教學的開展,較好的實現了重點的落實,難點的突破。特別是在相關語句的誦讀過程中,同學們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關鍵詞去領略和分析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我想這些是本節課成功之處。

當然本節課上下來還有很多的不足,比如教師的語言組織不夠嚴謹,對於學生的指導誦讀有欠深入。特別是學生個性化的誦讀,在本節課中體現的較少。在今後的散文教學中,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燈籠》教學反思13

《做燈籠》這篇課文,講的是王京和李良合作做 燈籠的事。學習這篇課文,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教學上。理解詞語的方法因詞而異。如“公認”的意思是“大家一直認為”,理解這個詞時,我聯繫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如“咱們班誰學習最好”學生回答一致時就是“公認”。“心事”和“煩惱”的理解要結合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王京有什麼心事?李良有什麼煩惱?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就會明白。“合作”一詞是本課要求掌握的重點詞語,不但要使學生明白“合作”就是“共同完成某項任務”,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體會到團結合作的.快樂。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第4·、5自然段中的有關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還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向學生滲透合作的觀念。

如:讓學生説説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件事情的具體事例,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不僅很輕鬆地理解了詞語,還懂得了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發揮個人長處真誠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燈籠》教學反思14

《做燈籠》是國小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王京和李良合作做燈籠的事。旨在通過學習這篇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寫一件事要寫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積累詞語;引導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四點:

一、聯繫實際談話導入課題,激發興趣。

在教學第一課時時,我以孩子們最喜歡的美術課為談話內容導入課題,並介紹,今天我們要認識的兩個新朋友,一個喜歡畫畫,一個喜歡做手工,於是,他們倆合作完成了一個紙燈籠。隨即板書課題《做燈籠》、並引導學生讀題。

 二、引導學生自主質疑解疑,激發求知慾。

在課題處,我引導學生根據老師導語和課題處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激發探究的慾望。學生髮言非常積極,紛紛舉手發言:他們為什麼要做個紙燈籠?他們做的燈籠好看嗎?這兩個小朋友叫什麼名字啊?等。師隨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引導學生在聽老師的範讀中獲得相關信息,果然,學生們有的説:“我知道了這兩個小朋友一個叫王京,一個叫李良”;有的説:“我知道了王京會畫畫,李良會做手工”;有的説:“我知道了王京、李良會燈籠是為了佈置教室”;還有的説:“我知道了他們合作得很成功,同學們誇獎他們了,王京還寫上了合作真快樂這句話”。師隨即完成板書。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板書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輕鬆達到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的教學目標。

 三、自主識字、寫字,學生激情高漲。

在識字環節,我安排學生通過自己拼一拼(拼音識字)、問一問(問同學或老師)、劃一劃(在課文中標畫出生字及對應的詞語)、測一測(同桌一組互相測讀)、評一評(互相糾音或表揚)的形式。學生學習熱情高,學習效果很好。

在寫字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説學習目標。(讀準音、瞭解結構部首、書寫要點、記字形、組詞等),然後四人一組,在小組內説説,你記住了哪個字,怎麼記住的?最後用書空的形式鞏固字形的記憶。從學生作業情況來看,本節課識字寫字的教學效果很好。

四、多渠道理解、積累詞句,學生學以致用。

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教學上。理解詞語的方法因詞而異。如“公認”的意思是“大家一直認為”,理解這個詞時,我聯繫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如“咱們班誰回答問題聲音最宏亮”學生回答一致時就是“公認”。“心事”和“煩惱”的理解要結合字形的特點並聯繫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王京有什麼心事?李良有什麼煩惱?為什麼發愁?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就會明白。“合作”一詞是本課要求掌握的重點詞語,不但要使學生明白“合作”就是“共同完成某項任務”,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體會到團結合作的快樂。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第4、5自然段中的有關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還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向學生滲透合作的觀念。如:讓學生説説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件事情的具體事例,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不僅很輕鬆地理解了詞語,還懂得了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發揮個人長處真誠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燈籠》教學反思15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可以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我在教學《滿山的燈籠火把》時,讓學生結合圖文、課件想象“我”陷入險境時的情景及心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理解課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當“我”被鄉親們救起來時,我讓孩子們先找到鄉親們的動作“拽”“摟”,體會到鄉親們對我的關心愛護,但總覺得還不夠,我又讓孩子們想象,鄉親們摟着我,輕輕的拍着我的`背,會説些什麼呢?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説:“他們會説,孩子,你不要怕,有我們在,你不會有事的。”他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體驗,把鄉親們對孩子的那種關愛之情形象的表現了出來。

再理解後邊的:“我不停地流着淚,是熱的。”這句時,問題迎刃而解,孩子們體會到,“我”被鄉親們深深的感動了,我被救了,激動,高興,所以流下了眼淚,這是激動的淚,是感動的淚我聽了,為孩子們的感受體會深感欣慰,我充滿感情的説:“孩子們,你們被鄉親們的善良,被他們對外人的這種關愛所感動,我希望,這種善良在你們的內心永遠生根發芽。”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意識到:在語文閲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學生對課文的難點詞句的體會感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知識,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