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87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

結束《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的教學後,自己經過反思並做如下總結。

一、成功之處

1、對於這篇寫景名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藉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並引用葉文玲的《烏篷搖夢到春江》中對於富春江的評價——俏、美、嬌等評價性語言加以説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於富春江有所向往。

2、《與朱元思書》一文是國中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範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並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了“望畫説文”、“望文説文”的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瞭解文章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許,這節課不足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國語言的表現力,我向學生推薦閲讀葉文玲的《烏篷搖夢到春江》,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和知識性的統一,體現了大語文觀。

5、自己覺得最大的成功在於在45分鐘內,一直以音樂作為創設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師範讀後,由學生來領讀,學生自由閲讀,學生速讀,學生品讀,講解後組織學生選取自己較為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背誦識記,從而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傳承經典。

二、不足之處

1、對於教材的挖掘不夠。例如對於“奇山”的特點沒有挖掘到位,沒有使學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險、高。

2、對於學生的瞭解不夠。個別時候存在着教師包辦,不敢放手的'傾向。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應加強的是自己的語文素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止一次感歎個別學生的語文素養之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2

近日,我在教學過程中,品賞了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駢文《與朱元思書》,我不僅被他那角度多變的手法,靈活精妙的構思,清新流暢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為他那育人無痕的獨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寵辱皆忘的博大胸懷所傾倒。

作者在文中極言了富春江的奇異美景之後,又設想了追名逐利、熱衷於官場的人到這裏來會引發的感受:“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為什要這樣寫?因何寫這篇文章?為什麼要把這篇佳作贈送給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帶着種種疑問,查閲了吳均的人生檔案得知:“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出身寒賤,自幼好學而有超羣的才華,所作詩文深受當時行家稱賞,其文章風格清拔而有古氣,時人效之,稱為‘吳均體’。吳均為人耿直,因私下撰寫《齊春秋》,並如實記錄了齊、樑間的歷史,蕭衍‘惡其實錄’,便焚其書稿,免其官職。不久又奉召撰寫通史,未成而卒。”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難得的山水遊記,更是一篇與友人的書信。細讀文句,品嚐文章中心,聯想作者才華出眾,卻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們不難推想出他作書和贈書的當時情形:作者贈書給朱元思,可以想見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並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則就與吳均難有共同的語言,更不可説是好友和需要贈書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騷多。“自古文人牢騷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與好友吳均相會與吳府,少不了要飲酒暢談。酒過三巡,朱元思微帶酒意,就會有懷才不遇之感,慨歎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鍼砭時弊,牢騷滿腹。幾杯酒下懷,更是借酒澆愁,頹廢踉蹌,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吳均覺得實在是過意不去,想要勸解,覺得朱元思乃滿腹經綸,與自己旗鼓相當,不知如何開口。沉吟良久,於是心生一計,返回書齋,揮筆寫下了這篇山水遊記。天色漸晚,朱元思告辭回家。臨別時,吳均將所作書信雙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遊富春江,偶有所得,隨作一文,不知妥否?還望兄台斧正。”朱元思雖醉眼朦朧,但心智尚清,接過書信曰:“豈敢,豈敢。”急切閲讀後説:“妙哉!妙哉!真乃山水遊記上乘之作也。何談斧正,願為珍藏。歸去自當細細品賞。”吳均曰:“如此甚好。恕不遠送,兄台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吳均贈書之事,隨挑燈夜讀,更覺得實在寫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絕。細一品嚐,頓時恍然大悟。自曰:“好你個吳均,你原是藉此書勸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淪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當面説明,卻要説讓我斧正,實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與吳均相比,自覺慚愧。胸中之氣,全然散盡。

拜讀名篇,聯想當時情形,自覺得有三點啟示:

啟示之一:育人需無痕。

結合文章內容,聯想作者身世,推斷贈書目的,我們不得不驚歎吳均勸解友人的獨具匠心。為了幫助友人改正錯誤,自己用遊記的形式巧妙的讓讀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點痕跡。這種育人無痕的教育藝術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的教師好好學習嗎?

隨着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的今天,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已經成為歷史,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經過去。在這樣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師既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又要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背上個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罪名。如果對學生的過錯和違紀違規行為,置之不理,教師又會背上玩忽職守的罵名。那麼,當今的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既盡職盡責,又不背上罪名和罵名呢?吳均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跡,實施和諧育人。正所謂“轉化學生是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需要果敢的勇氣,還需要運籌帷幄的戰略戰術,而且需要恰當地把握出奇制勝的戰機。”教師要學會利用一切有利於自己的環境、資源、情景、時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既不傷害學生的身體和自尊心,又能夠達到教育和轉化學生的目的。這才是高明之舉啊!

啟示之二:不要盡信書。

課文後一個練習題為“作者在極言富春江的奇異景色後,為什麼要説‘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倫世務者,窺谷忘反’?”

參考書中給出的答案是:“作者描寫富春江的奇異景色之後,轉到抒寫身歷其境的內心感受‘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説優美的山水,足以使熱心世務、期盼仕途騰達的人產生隱居之想。作者觸景生情,從審美的角度,進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誘人魅力,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嚮往。”

從作者自己悲慘的遭遇、博大的胸懷、巧妙的構思、贈書的行動看,作者的寫作目的遠非於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眾的才華,也不是説明奇異的山水能夠讓人昇華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僅僅是表白自己嚮往大自然的心理。從中很可能是隱含着勵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許是要藉此勉勵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迴歸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們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還有可能是歌頌富春江壯麗的山水,表達自己讚美之情。或者説明自己之所以能夠超凡脱俗,與世無爭、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果我們只按照參考書中的答案,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説:“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全面、準確把握中心。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啟示之三:無需牢騷

人們常説“自古文人牢騷多”。但是吳均自幼好學而才華超羣,像這樣一個為大文豪,在遭到罷官免職的遭遇之後,他泰然處之,從來沒有半點牢騷,淡泊明志。而且還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懷勸戒自己的朋友忘卻名利,迴歸自然。這難道不足以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嗎?

今天的教師,用古人的準則,大多數充其量不過是“半個文人”,但是就是這“半個文人”當中卻有不少人愛發牢騷,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償失,怨天尤人。如果我們也能像吳均一樣寄情與我們的事業,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在我們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樂趣,其不美哉!

假如我們能夠專心從教,我們就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更沒有必要去發牢騷。我們就能夠專心構建有效課堂,掌握教育藝術,在教育藝術的殿堂裏盡情地享受,我們還有什麼值得牢騷的呢?

總之,我愛這篇課文,因為她給了我莫大的啟示,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育人。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3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雅,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先將課文給學生範讀一遍,要求學生在這一遍裏標註字詞的讀音及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將課文讀熟。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大體意思也就懂了。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語速放慢,在朗讀中有一定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這篇文章的難點在於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論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的理解,由於學生現在生活閲歷的限制難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賞析時,只要求學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個人經歷,以及這兩句在文中側面襯托景物的優美的作用。對學生能否理解其含義不作明確硬性要求。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4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簡練精彩的山水小品文,宛如一首韻味盎然的詩,選文層次清晰,生動形象地刻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帶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繪了祖國南方秀麗江山的奇異景象,使人讀後確有悠然神往之感。

從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駢文,文字既千錘百煉有生動曉暢,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這樣一篇美文,是學生積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有學生範讀,錄音聽讀,學生跟着感覺自由讀、全體學生齊讀等讓學生在誦讀中熟悉、理解、感悟、積累。

在疏通課文,研讀課文環節,我沒有一字一句地講解,而是採取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疏通字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對於小組不能解決的疑難詞句,最後由全班討論交流,這樣雖然花的時間多一些,但我覺得效果是好的。學生通過互助合作得出了答案,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5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閲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説説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6

《與朱元思書》編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單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勝,情感樸實真摯,文字簡練雋永。文中沒有生僻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課下注釋詳實,學生學起來應該沒多大難度。於是在教學設計時,我想改變“朗讀課文—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字詞解析—文章翻譯—內容分析”傳統文言文教學方式,希望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緊扣“語言”這根主線,通過學生讀、説、議來達到“理解積累關鍵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語言妙處,體味作者情感,瞭解古人寫景藝術”的目標。以此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閲讀的例子,也是寫作的範例。然而教學效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沒有精彩的發言,沒有動態的生成。

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多糾纏於有限的文言知識傳授,照本宣科,而無視生動形象文言語境,課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講課文,對每個字詞都不放過,還苛求要求學生歸納整理出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學生在機械重複、死板瑣碎地抄錄背誦中忙得不亦樂乎。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只重視教師的“言”,而忽視學生的`“言”,這裏的“言”是指言語表達,課堂成了典型的滿堂灌,死氣沉沉。學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釋詞句、翻譯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動形象、優美意境等有創意的表達。長期以往,文言文教學陷入學生怕學文言文,教師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與“重言輕文”相對的是另一個極端是“重文輕言。”“重文輕言”的課堂,有的教師喜歡把文體、作者、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講得無一遺漏,還用許多時間介紹作者的趣事、賞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寫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時間討論作者的情感態度、評價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對於文中的語言知識卻講得十分簡略:實詞僅止於課本下面的註釋,虛詞只是就句子講講其意義與用法,特殊句式也僅止於把句子疏通。在這樣的課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辯論、模擬表演等花樣很多,課堂一片熱鬧。在重文輕言的課上,有的教師標榜着對文言文的張揚個性理解與即興發揮,滔滔不絕、激情滿懷,卻忽視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結果學生聽得雲裏霧裏,文言知識不落實,碰到具體的文言文讀不懂,在蒙與猜中苦苦掙扎。記得宜昌市會考考過一道題“維舟處處是花開”,解釋“維”的意思,據説這道題得分率不高,結果很令人吃驚。因為在七年級下冊《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的“地維絕”的“維”解釋為“繩子”,結合詞類活用知識,結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為“用繩子系”。由此可見“重文輕言”的課堂,學生學習文言文之後,對於古代漢語中的語言知識收穫甚少,即使有一些收穫,也顯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做到“文”“言”並重。所謂“言”就是言語形式,“文”指思想內容,“言”與“文”是文言文的兩翼,缺一不可。教學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應立足於“言”組織教學,在教學“言”的過程中重視融合“文”的內涵。重“言”就是要重視詞語積累、重視古漢語語法、重視句讀與誦讀、重視文言語感能力的培養;重“文”就是要率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悟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當然每一篇文章無論從“言”還是從“文”的角度都有許多點值得教授、挖掘、探討,若都兼顧到不僅時間不夠,還會凌亂不堪。因此並非每篇課文、每一堂課都要落實文言和關注文章、文化,“言”“文”並重的理念應着眼於整個的文言文教學,否則有限的課堂是難以承載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和年級、單元、課文整體把握,靈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級着重培養、提高學生的釋義能力,將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詞語、句子的準確理解上;八年級重點放在培養語感、學習古人寫作技巧、語言的品位上;九年級重點文言詞語的歸類梳理積累,放在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文章的鑑賞感悟上。在單元教學中,一個單元四篇課文,也應有所側重,如精讀課文可“言”“文”兼顧,略讀課文要麼“因言悟文”,要麼“由文帶言”,靈活處理。同類型文章在教學中可採用層層推進方法處理。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習描寫山水的文章側重於“言”,那麼,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同類型的文章就可側重於“文”。

上面僅僅是從教者的角度來思考,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文言文,學生如何讀懂一篇簡單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會學生學習“言”的方法,即要會正確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課堂上會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還要教會學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樣從具體的“言”去理解文章、文體、文化、文學、人文的內涵。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言”與“文”結合,教者還要注重教學生學;教者既要教知識教“實”,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願我們“文”“言”並重教會學生學文言文,給文言文教學創造一個春天,讓教師不再怕教文言文,讓學生不再怕學文言文。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7

【背景】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於“精華”二字,強調知識接受,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而忽視了學習主體,讓同學死記硬背,教師死輸硬灌,同學生吞活剝,囫圇吞棗,使教學喪失了主體的獨立性和發明性。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發揮同學的主動性、能動性。為了改變以往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獨裁”地位,我在執教《與朱元思書》一課時,把翻譯原文的工作交給同學,讓他們對照課下注釋或利用輔導資料,合作翻譯原文,個別疑難詞句可留到本節課解決。

【優秀教案】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書信體寫景小品,文字清新雋永,富有詩情畫意,便於創設情景,激發同學興趣。因此,執教此課時,我做了如下的優秀教案:調動經驗,誦讀課文——調動情感,進入情境──關注體驗,積累感悟,啟發引導,還精彩於同學。

【教學片段】

一、導入情境

同學小組交流整合預習疑難,提出疑問:

生:我對這個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師:趕快幫幫他。

生:我覺得根據課下注釋可理解為“比”的意思。

生:我認為“於”字解釋為“比”。

老師適時解答疑難,其實,“甚”在這裏可譯為“勝過、超越”。

生: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內容卻是寫景,這是不是不合理呢?還是另有目的。

生:我覺得作者寫景是為抒情。

師:很好,看來情由景生這一點你深有體會,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帶着這個探究問題,來誦讀這篇美文,身臨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誦讀體驗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給大家範讀一遍課文。

同學紛紛舉手,指定一名,同學評價。

師:俗話説:“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會帶給人美的享受,何況吳均在這封書信中描繪如此秀麗、壯美的景色,咱們豈能錯過,跟老師一起來讀吧!

同學跟着我的語氣、語調、語速,帶着欣賞、陶醉的表情小聲誦讀,然後自由誦讀。

構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同學創設情境的氣氛如何,直接影響着同學情緒感染的與否。

師:根據你的學習經驗,向大家推薦一下你背誦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誦,化整為零。

生:我覺得根據譯文背誦效果也很好,因為只有理解的東西記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寫景,它是有層次的,比方本文是先總寫“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景色,後分寫異水和奇山,依照這個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師:所謂背無定法,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三種,理解文章的脈絡就很好背誦了。現在我們來想象:天空中萬里無雲,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坐在小船上,隨着江流飄蕩,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多裏水路,全是奇山異水,這在天下是獨一無二的'。請大家齊背第 1段。這麼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現在我們眼前呢?

生:這個問題我看出來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較喜歡這一句,用比喻、誇張修辭,抓住水急的特點,形象地寫出了驚濤駭浪的氣勢。

師:如此清澈、急湍的異水怎不令人神往,齊背第2段。

生:寫山抓住了山的高峻這一特點來寫。

師:請舉例説明。

生:高山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這四句用擬人手法突出了山峯的高而險。

師:對語句的品味很到位,誦讀原句。

生:我發現作者通過泉水聲、鳥鳴聲、蟬叫猿啼來寫山的美,這組美妙的聲音讓人留戀忘返。

師:不錯,作者正是懷着對大自然的讚美、嚮往之情來描繪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齊讀“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現在,我們就可以解答同學開頭的疑問,書信中的寫景目的是什麼了。

生:我知道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生:身處美景忘卻俗世煩憂,放棄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勸朱元思到大自然中來,唾棄名和利。

師: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齊背原句。

構思:讓同學以自身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同學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師:誰自告奮勇背誦全文?很好,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兒不敢開出自身的亮色,怎麼能夠立身於爛漫的春光中呢?”你們就是美麗的花朵,敢於開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們積累古代詩詞中描寫山水的名句,誰來推薦?

生: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生:山隨平野盡,江如大漠流。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構思: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夠的語言積累,從某種程度來説,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同學積累的過程。

三、作業

本文與《三峽》作比較閲讀,找出異同和兩文相映照的句子。

構思: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聯繫,前後關聯,比較閲讀,可以加強同學對課文的感知體驗。

【反思】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注重傳授文言知識,同學的主體意識漸漸被淡化。本優秀教案重視誦讀對感悟文章的作用,離開了誦讀,同學就難以去直接感受、體驗文本,在誦讀中質疑、探究是解決疑難、理解課文的好方法,同學思維的火花會在誦讀中碰撞。另外,富於啟發性的問題設置、情景的創設,能充沛引發同學的想象,讓同學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新課標中説:“閲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案例改變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同學談感受,積累體驗,自主分析、感悟作品,還精彩於同學。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8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閲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説説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9

我十分有幸參加了此次“同課異構”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得到了許多前輩和同事的指導關心,自己也受益頗多,下面是我對這次講課的一些反思。

根據九年級的教學進度,我們決定以《與朱元思書》這篇文言文來參加這次活動。在講課前的一個星期,我們九年級語文組在小組教研會上對這篇課文進行了集體備課和分析。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應該是理解文意,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並且能翻譯重點句子,然後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主要在體會富春江山水的綺麗多姿,以及對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的學習和對作者厭棄塵俗、嚮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一,按照活動要求,我們組集體抽籤。得知這一課要由我來講後,我本來想呈現一個完整的課堂,從朗讀到翻譯再到理解分析課文。但根據我對學生兩個多月的瞭解,他們比較含蓄,接受知識比較慢而且需要給予充足的思考和理解時間,於是我決定將本課的翻譯和詞語理解提前進行。所以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為熟讀課文和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在備課和製作課件過程中,大家給予了我很多幫助和關心,顧校長建議我在課件的'最後以書面形式將寫景的方法進行呈現,可以更清晰而且省時間,胡老師和瞿老師在課件的製作上也給我提了意見,讓我明白了課件要為課堂服務,而不能過多牽制課堂。

星期二的下午第二節課這堂課以朗讀貫穿,重點是分析文中的寫景方法,並聯系以前的課文讓學生加深印象。這堂課我認為基本達到了目標。課堂雖然不夠活潑熱情,但學生們都積極思考,一些基礎很差平時不敢回答問題的同學也努力跟上節奏。對於這堂課的難點:富春江山的寫法的分析沒有遇到什麼阻礙。而且學生們也在品味優美的山水中準確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後這堂課時間把握也剛剛好。總之,我認為這堂課基本完成了任務。

上個星期五我們組召開教研會,對我的課進行了評課。老師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這堂課的切入點較小,目標明確,捨棄了不必要的環節,在知識的掌握上很紮實,符合九年級年級的教學實際。我還有所欠缺的是:第一點,原計劃以朗讀貫穿全文,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到了課堂後一半,由於時間關係也由於我有些緊張,就忘記了閲讀,本來想讓學生們在熟讀基礎上進行背誦的,效果沒有完全達到,課堂的優美性打了折扣;第二點,關於作者的生平介紹不用一定放到課堂的開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時候插入作者的經歷,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情感;第三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本來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但是我帶領學生條分縷析的同時忘記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語文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薰陶。

總之,此次活動中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虛心聽取各位前輩和同事的建議,積極參加集體教研,主動思考如何讓課堂更高效。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0

開放性雙主互動式教學模式是針對現代課堂教學的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思想。它是從教學內容、方法、空間和時間上全方位強調雙主、互動、開放。立足於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立足於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活動的自由度,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探索者和發現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做語文學科認知結構、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的指導者,做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的.組織者,做學生釋疑解難的點撥者,做創設情景喚醒學生情感的激發者。

在如今的課程改革浪潮裏,師生課堂上的交流是開放的、雙主的、互動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老師所追求的不僅是一種靈活多變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這種民主愉悦和諧的教學氛圍,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以放飛,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催生語文課堂的生命與個性,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搖曳多姿,精彩紛呈。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開放雙主互動中走向精彩。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切實掌握文言基本知識,夯實文言基礎。

2.充分利用朗讀與想象,培養文言語感,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掌握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鑑賞與寫作能力。

㈡方法與過程目標

掌握閲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教會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善於通過辨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詞;通過交流、合作、探究等進行品讀賞析。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底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文言字詞,品味妙語佳句,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在情境中,朗讀再現

1.導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導語: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書課題:與朱元思書吳均

2.朗讀

以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齊讀、範讀、聽讀等)來培養語感,初步感知內容。

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可先由學生髮現、質疑、討論、總結,然後教師幫助歸納疏通。

朗讀提示:

(1)讀準字音黑板展示:

縹(piǎo)碧急湍(tuān)軒(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鳶(yuān)飛戾(lì)天經綸(lún)橫柯(kē)

(2)讀出節奏

這篇課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還有“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應重讀“箭”和“奔”。

(4)注意語速

寫景散文,應放慢語速,在舒緩的語調中,展開想象,體會意境。

二、在合作中,歸納疏通

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通過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識,並設置解答疑難和提交學習成果的環節進行歸納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分小組,由組長帶領,參考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語句,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運用歸納法,小組共同完成重點詞彙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組提出疑難問題,全班討論解決或提交小組學習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返回。

一詞多義:絕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百叫無絕:停止以為妙絕:極

重點詞語:奔:飛奔的馬;負:憑藉;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經綸:籌劃……

三、在品讀中,質疑賞析

閲讀中有所思考、善於發現才能學有所得,教學中應注重閲讀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注重品讀,通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究,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

賞析寫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彙,表現景物特徵,語言美。如“共色”、“縹碧”、“寒樹”、“軒邈”、“泠泠”、“嚶嚶”、“疏條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畫面感,能激發想象,讓人如見其景。

(2)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如:形、聲、色等。

(3)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如:對偶、比喻、擬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於景。

(5)整體佈局巧妙,結構安排得當。採用“總分”的形式結構全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板書:

與朱元思書

四、在創作中,拓展提高

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活學活用,創作現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設置一個小小的遊戲:設想你是富春江的導遊,要求你用最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述富春江如畫景色,力求打動聽眾,吸引他們報名參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數最多者獲勝。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 導遊篇:“美麗的富春江”。

課堂實錄片段

三、在品讀中,質疑賞析

師:這篇小品文清麗脱俗,可圈可點,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現在,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品讀品讀,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麼妙法使美景躍然紙上?

生:仔細品讀

師(提示引導):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與小組討論交流。

生:展開交流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説説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來描繪景物的?

生(1):我個人認為,原文的字詞精緻,富有表現力。

師(鼓勵地):很好,能具體舉例説説嗎?

生(1):比如説“天山共色”,“共色”兩字不僅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還暗含着形體感,讓人彷彿眼前就現出:青青的山靄漸漸消逝,溶入藍藍的天空,慢慢合為一體……這境界是多麼悠遠又闊大。

師(感慨地):説得真好!“共色”兩個字就彷彿在我們眼前拉開了一幅畫,可見作者用字多麼精緻。同樣富有表現力的詞彙還有嗎?

生(2):還有,像“縹碧”、“寒樹”、“軒邈”、“泠泠”、“嚶嚶”、“疏條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畫面感,能激發人的想象,讓人如見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讀着讀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詩詞。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會想起《三峽》中的“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讀“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就會想起“疏梅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很美。

師:(讚賞地)**同學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詞富有表現力,具有畫面感外,還有別的好方法嗎?……(啟發地)比如寫景的角度、方法、修辭的運用……

生(4)(舉手):文中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這樣文章顯得更生動形象。

師(點頭):能具體説説嗎?

生(4):對偶到處都是。還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這一句,是比喻;“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是擬人。

生(5):我們小組認為寫景角度的變化,也是一個好方法。分別從顏色、形狀、聲音各個角度進行描述。

生(6):還有情景交融。看到這樣的美景,作者想到“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表達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心跡,很有陶淵明的味道。我想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景色才有一種澄澈透明的美。

師:集體的力量真是偉大呀,同學們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請教一下,你説,在這短短百餘字的短文中,作者寫了水、魚、樹、鳥、蟬等等這麼多事物,為什麼卻沒給人凌亂、堆砌的感覺呢?

生(7):是因為結構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這一點剛才我就提出過,但他們(指小組其他成員)否決了。

師(驚奇地):為什麼呢?

生(7):他們認為景寫得美,寫得好與結構沒有關係。

師(轉頭問):大家認為呢?

生(8):肯定有關係。就像畫畫一樣,如果沒有構思好,這裏畫一筆,那裏畫一筆,就算每一筆都很好,也不會是一部好作品。

師:對,平常我們寫作文不也有這方面的要求的嗎?那,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這結構如何個好法。

(教師與同學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書)

師生(分析):第一段,總述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全景,總領全篇。

第二段展現“水之異”。“水皆縹碧……直視無礙”描繪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繪水之急。

第三段展現“山之奇”。“夾岸高山……千百成峯”,用樹之奇襯山之勢,寫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則百叫無絕”,從聽覺的角度,寫出山之聲的美妙;“橫柯上蔽……有時見日”,從視覺的角度,在光與影中展現山之色。

全文采用“總分”的形式結構全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板書:(邊分析邊板書)

與朱元思書

教學反思

國中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但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樣讓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能充滿趣味,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應是教學之首務。教學中發現注重這幾個環節的設置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一、重視導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採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介紹歷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語由來等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

二、注重朗讀。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應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於理解,又有助於背誦。

三、小組合作。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有工具書的輔助,便於開展小組合作,調動學習主體的熱情,再適當教以方法,開展小組競賽,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四、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中一定要有思考和發現,鼓勵學生自主閲讀,讚賞個性化的發現,珍視閲讀體驗,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點評

這個教學片斷的重點把握比較準確——即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文言字詞,品味妙語佳句,提高審美情趣。從教學實錄中看,授課教師基本上是落實了自己的教學設想,特別是對文章語言的品讀,可以看出教師對文章的鑽研和教師自身良好的素質,也可以看出學生活躍的思維。但從案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時安排”及“教學反思”的後兩點上看,似乎教師想要解決的問題太多,《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精緻的美文,上這樣的課,把“合作學習”和“口語交際”“寫作”等內容都攏進來,是否必要?建議“課時安排”為一節課。

《沁園春 雪》(教學實錄)

贛榆縣門河中學 王維

師:同學們,在我們中國現代史上有一位偉人,中國人民無人不知道他,他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他是誰?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2

國中語文課本中,每冊都安排有兩單元的古詩文,其中古文所佔較大的比例,這些古文一般篇幅較短,內容較淺顯。所描繪之景也易為學生所理解。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我多采用橫向聯繫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及描繪的意境相似之處,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意境,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在學生解決字詞、初步理解課文之後,抓住“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在作者聽來,這裏的鳥叫聲是多麼動聽悦耳,彷彿就是一曲美妙婉轉的樂曲,而在杜甫筆下所描繪的鳥叫聲“恨別鳥驚心”卻讓人感到心驚肉跳。猿叫更是一種最淒厲,最悲傷的一種動物叫聲,《山峽》中酈道元的筆下猿鳴卻是“哀轉久絕”、“猿鳴三聲淚沾裳”。許多人聽來都感到悲傷淒涼,而作者卻是百聽不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的描繪、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這樣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對本文作者時心胸開闊,心情舒暢及對人生有較深刻的認識理解得透徹。同時讓學生朗讀背誦《春望》一詩和《三峽》一文使舊知識得到鞏固。

求知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興趣與求知慾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課堂實踐也證明,當教師把學生的興趣喚起之後,學生便會思想活躍、思路開拓、思維創新、想象力飛揚。並且突破課堂的界限,走向課外的廣闊天地,涉獵更廣博的知識領域,一直指向學問的蒼穹,以煥發出燦爛的智慧光芒。學生求知慾的引發,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擴大更新知識、豐富經驗。勇於開拓創新,營造新鮮活躍的課堂氣氛,打造獨具魅力的課堂品牌,讓學生對你的每一堂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引發強烈的求知慾望。

例如:我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設計了一段《萬泉河風光》的錄相。萬泉河的“奇山異水”,讓學生驟然生趣,萬泉河的“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荷希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令學生們讚歎不已、興奮不已,我及時讓學生説出萬泉河奇在哪裏,白石嶺異在何處,學生湧躍發言,從而大大地調動了他們的課堂興趣。課文中類似的問題都在他們的'興趣中一一化解。

教師的“授之以漁”對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如在文言文《與朱元思書》的課堂教學中,我先佈置學生自讀,試譯全文,由學生的翻譯代替傳統的串講,在學生有疑惑之處稍加點撥,學生領悟其意後亦能順利譯成白話文,然後自行解答教師出示的問題,如文章如何描述自富陽至桐廬一帶的“奇山異水”?“山”之“奇”之“異”表現在哪些方面,其特徵是什麼等問題。之後學生自找問題,師生共同答疑解惑。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本文的板書,有一個後進生設計如下:

水:清澈湍急

富陽——桐廬

山:雄奇軒邈

這個設計雖然沒什麼“出彩”之處,但當我向全班同學展示時,卻獲得了一片掌聲,要知道,這可是他第一次得到全班同學的認可,這怎麼不令人欣慰呢?我請學生對此設計進行評論,一位學生説:“此設計簡單明瞭,表明了從富陽到桐廬一帶的山水特點,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我亦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設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我只是引導、點撥,學生卻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主體地位得到凸現,真正地“凸“於教師之上。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3

1、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

2、在教學中,我能通過範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並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瞭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説説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5、結合文章體裁,我引導學生朗讀應從情感上再下功夫,不僅要注意語速,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感情,讀出景色的優美,讀出作者對景色的喜愛之情和學生對景色的喜愛。

總之,這節課既讓部分學生能夠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與其他同學對課文的知識點進行合作探究解決。既兼顧了中差生,又照顧了優生。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4

本課,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各種手段構建和諧的教學平台,爭取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我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温情的懷抱。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和課堂的組織形式,都折射出教師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討論為主。我計算了一下,教師講話和活動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其餘時間都給了學生。所以説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教師始終注意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寬鬆、民主、安全、愉悦的學習氛圍,較好等地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挖掘了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二、以讀為本,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這篇散文語句優美,適於朗讀,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鄭教師,因此注重朗讀的指導,讓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靈活的運用錄音範讀、指名讀、齊讀、自由讀、快速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中感悟,讀中生疑,讀中答疑。並且每次朗讀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例如第一次聽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把握語調感情,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指名讀,要求同學進行朗讀方面的點評;第三次自由朗讀,要求劃出喜歡的句子並説明喜歡的原因,同時齊讀這些優美句子;第四次默讀,要求同學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讀讓學生從中自我感悟,自我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糾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欣賞能力。

三、以問題意識為主調,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課堂上,教師注意以“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很好的打破了過去那種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弊端,那種方式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時都是由教師事先設制好一系列問題,然後引誘學生陷入老師事先安排的陷阱裏,按照老師設制好的思路,進行機械的學習和解答,限制了學生的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這節課老師很好的打破了這個格局,注以“問題本位”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整節課除了老師為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感悟而提出3個疑問外,其餘都是讓學生自己質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個問題)。這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四、遷移運用,不斷昇華。

學完課文後,老師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例如老師展出了一幅圖片,要求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片的句子,然後選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對於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精神空間和施展的餘地。同時還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激情中激發感悟和創新。所以説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情感更熱烈一些,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寫景美文,結束新課後,我反思如下:

1、對於這篇寫景美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藉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誦讀時,我利用多媒體用古箏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樂,蒐集富春江圖片,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於富春江有所向往。

2、針對“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範讀、品讀、自由誦讀等形式,咬文嚼字,讓學生熟悉、理解、品味、鑑賞、記憶、積累,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引導學生品讀經典、傳承經典。

3、對於寫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嘗試運用“賞景聽讀”“以景助講”“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反覆賞景中受到美的薰陶。

4、針對課文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聯繫歷史資料,進行拓展延伸,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為了加強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訓練,因此,我在“拓展延伸”與“課後作業”中做了相應的處理。

遺憾是:時間分配得不夠好,“温故知新”處利用了7、8分鐘的時間,造成前鬆後緊,因此也沖淡了重點;如果能在此節省5分鐘時間,“誦讀”的訓練能更突出一些,同時後面的設計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鏈接”的內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高潔情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