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8.62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1

一、做得好的方面

1、教學環節清晰,課堂結構清晰。整堂課由導入,課前預習(字音字形、文學常識)檢測,朗讀課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本構成,教學過程環環相扣。

2、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學與思。在預習檢測環節,不僅檢測讀字音的能力,而且檢測他們寫的能力,並讓學生自己強調某些難點字音字形。自讀課文時,給予學生充分閲讀課文的時間,讓他們自學完成對課文的個性化解讀,並做好圈點批註。小組合作探究環節,用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並在小組內展示交流。最後,拓展提升,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並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

1、引導學生對散文語文的體會不夠。這篇文章語言樸實平淡,但淡中有味。對於曾琪散文語言的.品味不夠,對於優美語言和段落的朗讀也不夠。

2、課堂時間把握不太好,整堂課顯得頭重腳輕。由於前面花太多時間進行個性化解讀,導致最後一個片段寫作環節未能在課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們心中對花草樹木的獨特感受。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2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懷意味很濃的散文,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本節課的教學,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抓住秋天的特點來展示學習成果,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讓學生感受秋天色彩美時,説説秋天有那些顏色便水到渠成的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在第四段就讓學生思考:當金色小喇叭吹起,森林裏的小動物和植物都在幹什麼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更準確地知道秋天來了,動物和植物都要準備過冬了。

在教學時,我發現這篇課文是一篇習作好範文。怎樣才能寫出自己喜愛的一個季節呢?從寫作修辭手法上,多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課文中共有8句比喻句,有9句擬人句。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讀好、理解好這些句子的妙處之外,還引導學生仿照句子講幾句比喻句和擬人句。學生髮言都比較積極,通過這些句子訓練,即使在習作中不能運用到,也能夠了解什麼是比喻句和擬人句。其次,我抓住第二自然的中的“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吧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鼓勵學生説説秋雨還把什麼顏色給呢哪些植物,這些植物又會怎樣呢?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己寫出了好幾個好句子,最後我讓他們展示自己所寫的句子,學生的.興致很高,達到了讀寫結合的效果。

我認為,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是輔導學生學好語言,語言的學習積累除了口頭會講以外,更重要的會用筆寫出來,有條理地寫下來,達到開口語驚人,提筆文采現的效果。但課堂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教學效果還是不夠理想,參與式教學模式的課堂,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都有了很大很大的提高,但是,課堂上的朗讀卻較之以往要遜色了些,這讓我感到遺憾,我也一直在深思,探尋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做才能讓學生在各方面都均衡發展和提高,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多多指教。謝謝!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3

《昆明的雨》這篇課文已經上過很久了,但課堂上孩子們昂揚興奮的學習狀態;躍躍欲試、爭先恐後的參與熱情;舌燦蓮花,文思敏捷、妙筆生花的精彩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中。我覺得自己必須用筆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反思記錄下來。

1、貼近學情,走進學生心裏的教學設計讓難點的突破不再難。

汪曾祺的這篇散文,初讀,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説什麼?題目是“昆明的雨”,為什麼內容卻不寫雨?於是再讀。再讀,發現雖沒有直接寫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內容都與雨有關。作為老師,我有這樣的迷茫,想必學生一定比我還茫然。於是,教學設計時,我先從梳理文章內容入手,讓學生梳理出本文寫到的景物,然後拋出了本課的難題:這樣寫到底是離題還是扣題?但我並不急於讓學生解答此問題,而是宕開一筆,先讓學生品讀語言,在樸素的語言中感受作者對於昆明的雨的喜愛之情。有了品讀做基礎,學生們領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我想念昆明的雨。”,同時也認識到了所寫的景物其實都圍繞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這句話而展開。至此,文章內容上和情感上的中心已經很明確,離題還是扣題的問題此時已經不是問題了。

2、讀中品悟,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興味盎然,課堂高潮迭起。

《語文新課標》中對語文課程目標有這樣的表述:“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這節課,我設計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來品味作者平淡語言中藴含的感情。

在品味語言環節,我先讓學生找出最有味道的句子,讀一讀,讀出句中的感情;品一品,品出語言的味道,接着小組交流後班級展示。這一環節我重點讓學生賞讀兩個句子:

(1)寫到雨後的各種菌子時,那句“這種東西也能吃?!”和“這種東西這麼好吃?!”第一個句子鄙棄、懷疑,第二個句子感歎、讚美、滿足。兩個句子前後對比着讀,語氣的變化中讓人感受到了作者對雲南菌子的喜愛之情,進而表達對昆明雨的想念。教室裏充滿着快活的空氣,學生們的思維被打開了,參與的熱情也高漲起來。

(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這段對賣楊梅的小女孩的吆喝聲的文字,我特意讓班裏一個聲音嬌嬌的女生讀給大家,讓她的聲音來演繹昆明雨中空氣的柔和。這嬌嬌的聲音一出,也瞬間讓課堂達到高潮。

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對文中語言的品悟是本文的重點,除此之外,初步接觸文本,以自主閲讀開始,旨在瞭解內容,提取信息;對拓展材料《端午的鴨蛋》的默讀,讓學生靜靜地沉浸在文字中思考體會“淡而有味”的語言特點;結課時,根據文章內容改寫的.小詩,我讓男女生輪讀。不同形式的讀貫穿一節課,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也讓課堂真正上出了語文味兒。

《語文新課標》對於閲讀教學的建議是:“閲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國中階段,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前提下的讀是能力的培養,也是檢驗,在此基礎上字斟句酌,更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這節課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做到了這一點。

3、拓展材料,擴大了課堂容量,提升了閲讀和寫作素養。

我的心裏有一個很深的情結,那就是希望學生課堂上每學一篇文章,就對這個作者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開始對該作者作品的閲讀。所以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每學習一篇課文,我總是儘可能地準備各種資料,為課堂的學習和日後開始閲讀而做足夠的準備。上課之前,為了讓學生對作者及本文的創作有更多瞭解,我發給學生兩篇文章:《汪曾祺的昆明情結》和《汪曾祺: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品味語言結束,為了讓學生對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語言特點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又適時引入《端午的鴨蛋》選段,以加深認識,也為仿照其語言風格寫身邊事物打下基礎。後來的課外讀物推薦,我分了兩個部分,其一,可以短時間內實現的,閲讀《自讀課本》中的《翠湖心影》並按要求做讀書筆記,“去發現和品味淡而有味,樸素典雅的語言,並寫出讀書筆記。”的具體要求,能夠更有效地鞏固課內所學。其二,我推薦了汪曾祺的《人間草木》《人間滋味》《人間有戲》,這是近年來各個出版社對汪曾祺之前作品的整合,其中《人間滋味》和《談吃》有很多篇目是一樣的。課外閲讀推薦,讓學生的閲讀有方向,也是對本課學習的一個有益延伸。這就打通了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用課內所學解決課外問題,通過閲讀不斷提升語文讀寫素養的目標也得以落實。

4。讀寫結合,教學相長,學生的優秀成就了課堂的精彩。

本節課我採用“三環六步”(預學—研學—固學)的課堂模式,預學環節的“精彩導語我展我秀”是學生預學成果的外化,學生只有反覆讀文章,揣摩文意才能寫出高質量的導語。而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學生設計導語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幾乎每一節課都能出現讓人驚歎的導語。

拓展環節,在對汪曾祺語言特色認識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模仿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語言,圍繞峯峯的冬天或者峯峯的特產、名勝,寫一段話,表達你的情感,100字左右。這個環節更是佳作連連,令人拍案叫絕。

反思整節課,到了後半部分對於汪曾祺《端午鴨蛋》的處理還是顯得雜宂,如果放在課下閲讀是不是這個課堂就更順暢了呢?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4

《秋天的雨》一課,是一節真實的課,一節樸實無華的課,一節抓語言文字、重誦讀的課,主要體現瞭如下一些特點:

一、重視閲讀興趣的培養。

為使學生“喜歡閲讀”,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激發閲讀興趣的方法。比方説在指導第二自然段的閲讀中,老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配樂和課件再現情境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中,讓他們對閲讀文本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閲讀時,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視讀的層次性。

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識字、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三、重視讀中積累。

《秋天的雨》是一篇寫景的抒情小散文,語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寫集中在第二、第三自然段。教師把閲讀的重點指導放在這兩個自然段,聯繫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背誦積累好的的詞句。學生在流暢讀書的基礎上背誦喜歡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將為他們今後的語言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5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修改、磨課,終於完成了《昆明的雨》錄課活動。在整個打磨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深刻而艱難的思考與琢磨,都説磨難使人成長,無關結果,僅此次錄課活動我已提升不少,感謝這次錄課,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總體來説,本節課優點與缺點並存,收穫與反思常在。

我個人認為本節課較以前的公開課有所進步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1、課堂環節完整,過渡自然。

從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到檢查預習情況,再到細讀品味、小組探討、仿寫練習、課堂小結,整個過程較為完整,而且從前到後逐漸深入,符合認知規律。《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具有文學特色的散文,語言淡而有味,內容上形散神聚。在進行本節課時,考慮到文體以及本文特色,我將教學重難點設置為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語言、理解形散神聚的`文體,並能拓展遷移,學以致用。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按照逐層遞進的方式,設置如下:

(1)跳讀課文,找出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事及其特點,並據此説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細讀品味、小組研討,感悟並談談汪曾祺散文語言“淡而有味”的特點。

(3)在目標一、二的基礎上,仿寫第八自然段。

2、以讀促講,朗讀形式多樣化。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鍛鍊學生聽説讀寫四種能力,因此,本課先讓學生默讀,圈點勾畫,再讓學生細讀品味,朗讀展示,整堂課貫穿默讀、跳讀、自讀、互讀、朗讀展示、師生共讀等多種形式,真正做到了從文本出發,以讀促講,把課堂還給學生,迴歸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學評一致。

本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展示、學生評價,運用了生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等多種評價方式。整個教學環節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評價標準設置清晰合理,符合教學評的一致性。

當然,本課有以下幾點還值得反思改進:

1、指導學生朗讀不夠細緻。

在學生起立展示朗讀後,學生進行評價過後,教師應適當進行朗讀指導總結,可以從重讀詞語、語調上揚與下降、語氣歡快與舒緩等細節處着手,給學生更加細緻的朗讀指導。

2、學生展示時間不夠。

本節課兩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細讀品味和仿寫展示,在設計教學流程時雖然特地預設了足夠的時間,但是課堂上學生賞析熱烈沒有充分展示,尤其是學生仿寫展示環節,很多學生寫得都很精彩,但因時間有限,只展示了三四個學生,其他學生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沒有給學生留足展示評價時間。

通過此次錄課,我也更加明白,永遠沒有完美的課堂。每節課都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我們應該盡力做到讓我們的課堂盡善盡美。只有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今後才能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真正成為一名成長型反思型教師。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6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閲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着老師很激情得投入着,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説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着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閲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7

《昆明的雨》對學生而言,興趣不高,屬於比較沒意思的課文。針對這樣的學情,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篇美文。是我思考的重點,藉助公開課的經驗,以問題來引導,以任務來驅動。

主問題:標題為昆明的雨,文章僅僅寫雨嗎,圍繞昆明的雨寫了那些事物,通過這些物表達作者什麼情?學生早讀讀了三遍課文,還不知道答案,看來我的問題太籠統,細化不夠,具體不明。我就引着學生,寫雨的有幾個自然段?學了昆明雨的什麼特點?雨之後寫了什麼?有什麼樣的獨特作用?一路的問題推進,特別是菌類,設疑這幾種蘑菇可以換位置嗎?然後帶入生活你吃過那些菌類?和文章比起來,哪個好?為什麼文章寫的好?品析句子“這東西這麼好吃!”加入感歎詞品味。學生的興趣很濃,順帶用同樣方法品了另一句類似的話“這種東西也能吃!”

以此類推帶着學生把課文梳理一遍,最後問這麼多的事物人中,你最喜歡那一個。學生説:“賣楊梅的小女孩!”分析原因,小女孩美——穿着美,聲音甜美,有分寸的距離美,有在這樣的雨季中的和諧美。順帶問那另一個房東有什麼特點?善良,惜花,人情美!昆明的雨中處處有感動,細處有體會,看這描寫的如此之多的內容,卻不感到凌亂,原因何在?學生討論,原來每一處的景都融入了作者的情,對昆明的景喜愛,對昆明的`事懷念,對昆明人的欣賞,總之對昆明的喜愛!就是這樣深深情把這些事與物貫穿起來,顯得緊湊。

這節課以調動學生思維為主,設置適合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喜歡還差很遠,不過先引起他們的注意力,重視起來,在從生動趣味入手。

這節課的不足:條理性不強,備課時沒有深入,問題設計還不到家,隨意性太強,謀而後動,我的謀太差!語言是汪曾祺的特色,我也沒有涉及到。下節課一定要多思考,多動腦。設計的問題緊湊而又合理,充分發揮老師的作用!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8

講完《秋天的雨》一課時,在回味課堂生成的精彩之餘,更多的是就這節課,引發了我許許多多的思考......

講課前,全體教師(片區老師)就這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先由我來説説自己的教學思路和設計,在陳述完之後,感覺不太理想。仔細一想,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在備課中過多參考了別人的思路。在今後的備課中,不要急於去參考各種資料,自己拿着文本反覆研讀,試着確定重、難點、關鍵點、疑點等,接着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設計流程,如有什麼困惑,再去參考,我想只有這樣再駕馭教材時,才會遊刃有餘。

講課中,學生的精彩回答為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猶如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使得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得以圓滿地完成。但就學生的朗讀來看,還不容樂觀,教師對朗讀地指導只是停留在表層、硬性地指導上,學生沒有真正地被感染,被感悟,所以沒有達到入情入境地讀。朗讀只有讀懂了才能進入情境,只有進入了情境,才能激發情感,學生在朗讀下產生美感,再情感地推動下,才能進一步提高朗讀水平,鍛鍊表達能力。

講完課,自己靜靜回味同時感覺教師創設情境及營造氛圍對學生的感情朗讀起着直接的推動作用,如何創設呢?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教師文化底藴的.問題,所以,做為一個成長中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底藴,不管哪方面的書,開卷有益,同時也要有計劃地去讀,做好讀書筆記。是夢想,就要堅持!

附評語:每教學一課,或是偶爾思考或是深入思考,都會強化我們對課堂教學的再認識,你能這樣想也能這樣做,真好!

昆明的雨課後教學反思9

上完《昆明的雨》這一堂課,收穫有三:一是從容;二是勇氣;三是技巧。《作業本》對於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來説,是一個法寶。本堂課我借鑑了《作業本》學習任務二,以此為支點,從雨季之美到情感之美,到語言之美、文化之美,再到課外拓展,進行課堂教學。因此,教學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再經過多次的試講磨課,學會了對教學問題的處理,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也更加清晰準確,這讓站在台上的我有了些許勇氣,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時也就更從容更淡定了。

當然,也發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時間的`安排。臨場經驗不足,在面對學生的一些新的回答時,顯得措手不及。

第二,細節上的瑕疵。教案的邏輯較為清晰,但引導語言的設置,還是有欠缺的。

第三,引導時的耐心。在等待學生思考時,學生還沒有達到,我就急於告訴答案,使整節課的節奏過快,學生囫圇吞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