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來源:文書谷 8.44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皇帝的新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話《女媧造人》;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寓言四則》。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或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想像豐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過這些富於想像力的故事,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醜惡,嚮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説。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詩歌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着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我試圖加強朗讀指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通過探究調動學生想像思維。

2、 教學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② 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體會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難點是:理解聯想和想像的作用並形成能力。

二、【説教法】:

1、 結構、層次:從教師教學角度主要設計為六個環節(引導入境—明確目標—指導朗讀—提問探究—小結鞏固—練習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導入境儘量簡潔明快自然得體。

明確目標為的是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並有利於學習活動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為“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所以朗讀指導重在示範,不在理論解説。同時這是重點之一,而且是下一環節的基礎,要視學生情況捨得花時間,學生朗讀訓練形式要多樣。

提問探究,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體會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夥伴間的互動互生是最接近‘最近發展區’的。”因此,這環節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許並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勇於提問質疑,討論爭辯。

小結鞏固要做到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練習提高,安排圖景和文字的聯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要求學生最好不作同類事物的聯想,還要要求所聯想的事物應該是美的。藉此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據: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僅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為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説教學程序】

1、 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1分鐘)

明確目標(1分鐘)

指導朗讀(15分鐘)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

小結鞏固(5分鐘)

練習提高(8分鐘)

2、 教學環節設計

引導入境:(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文字,教師口述引出“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羣星璀璨,那裏,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説,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讓我們跟隨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麗、那份新奇吧!”

明確目標:(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學生讀出明確“學習任務:

①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②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解説指出:這首詩很美,“美是需要發現的”請同學們從學習任務入手,帶上三個問題去發現詩中的“美”,問題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讀?

B、怎樣聯想和想像?

C、詩歌表現的是怎樣的情感?

指導朗讀(15分鐘)學生先個人試讀説説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着教師屏幕顯示朗讀要點並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並核准節奏和重音,然後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等形式。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分兩步,

先探究內容。問題是a.全詩共四個小節,你能指出哪些是寫實,哪些是想像嗎? b.你能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嗎?

再探究情感。先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是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説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 然後再學生提問質疑,同學間互相釋疑。

探究過程中提醒學生利用好課前準備的資料,並根據需要提供有關“作者簡介”“詩歌背景”“聯想和想像” “牛郎織女圖片”等。巡視指導小組合作探究。

小結鞏固(5分鐘)先齊朗誦詩歌一遍,再請學生概括自己對於這首詩歌的理解。最後老師作結“老師認為:這是一首極美的詩。首先,全詩語言優美親切,節奏舒緩,極具音韻美;其次,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又具意境美;還有,就是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練習提高(8分鐘)如果探究討論熱烈可安排為課外作業。安排兩題:a、由兩副燭光圖片引發聯想和想像,b、課後練習,仿例續寫。

3、 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設計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學習梯級,為學生設計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學習過程”;其次,輔助運用多媒體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資料參考,用圖片畫面作引導,增強直觀感受;另外,學生間的交流,也是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説學法】:學法指導、能力培養、培優轉差

從學生學習活動來説,這節課是四個板塊:

一是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培養朗讀能力,更多關注基礎薄弱學生,落實本課最基礎的目標。

二是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培養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學生為基準,達成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隱性目標。

三是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通過語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學的分析理解能力,讓基礎薄弱學生有基本的情感體驗。

四是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聽説讀寫” 為訓練主線,學生通過朗讀、模仿續寫、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擁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思維形式。

學生接受的學習方法指導主要是:朗讀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書】突出“美”:

音 韻

意 境 情 感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

【教材簡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繪了濟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濟南的冬天“温晴”的特點以山水為主要描寫對象,從不同角度描繪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獨特,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首尾呼應,渾然天成。學習這篇課文對學生的寫景類的習作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目標】

根據本文的具體內容和主要特點,考慮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語文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我確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等生詞,感知濟南冬天的特點。

2.通過反覆朗讀與品詞析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

3.通過品味濟南的冬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徵進行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會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法學法】

1.主要教法是朗讀感悟和“以學定教”。

2.主要的學法是:“找-讀-議-品-寫”的五步學習法。

【教學過程】

老師們,因為時間關係,下面重點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基於上述的教材簡析、目標設定、重難點的把握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預習檢測,整體感知;3.自主質疑,以學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點;5.檢測反饋,訓練提升;6.總結全課,指導預習。下面我分步來講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説:良好的情境,有益於學生的感受,有益於學生的想象,有益於學生的學習。課的開始,我將用課件展示濟南冬天的一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濟南,感受冬天的風景。

二、預習檢測,整體感知

1.我將設計一組有關重點字詞的基礎題,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重點字詞有——)

2.通過自由讀和指名讀的方式組織學生通讀整篇課文。在通讀課文之後,我組織學生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3.圈畫有關濟南的冬天的景物詞語來理清課文的脈絡。

三、自主質疑,以學定教

我打算利用學生個人自主質疑的方式,定向本課學習的要點,實現“以學定教”的理念。學生可能有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展開對濟南冬天的描寫的?

2.作者在描寫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3.為什麼説……

這些問題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點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環節。以教學第一自然段為例,我打算通過“找-讀-議-品-寫”這五步來和學生一起學習。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寫濟南冬天山、水等生動語句,把它們圈畫出來。

2.讀,就是通過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方式反覆朗讀課文。“閲讀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例如,讀好——)

3.議,就是通過分小組的形式分析這些詞句好在哪裏、妙在何處,分析作者的表現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帶兵”,深入地感悟課文內容。

4.品,就是品語言,品意藴,學習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進行深入品讀。

5.寫,就是請學生在最有感觸的文字旁寫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來幾個部分,我也會按同樣的方法和學生一起探討學習。

五、拓展延伸,檢測反饋

1.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適時補充一則閲讀教材《冬之韻》,讓學生在閲讀之後,談談作者筆下的冬天與老舍筆下的冬天的異同點。

2.我將從《當堂反饋》中選擇一組檢測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當堂檢測。

3.根據情況,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反饋。

六、總結全課,指導預習

在簡單的課堂總結後,提出下一課預習的要點。

老師們,我想通過上述六個環節的課堂教學,初步能夠達成我所預設的三維目標。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我説課的內容是《登上地球之巔》,它是國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課文的特點

本單元編選了《偉大的悲劇》、《荒島餘生》、《登上地球之巔》、《短文兩篇》等五篇展現人類探險活動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展現了人類對探險的執著和渴望,任何的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止人類邁向新領域的腳步。《登上地球之巔》描述的是年輕的中國登山隊員從珠峯北坡攀緣而上,踏過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難,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在了地球之巔的事蹟。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使這些怕苦怕累的中學生為之觸動。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2.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①瞭解這次登峯的概況和意義

能力目標: ②體會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文中登峯的艱難

③體會文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勇往直前,團結協作,敢於獻身的精神

④劉連滿這一人物的分析(沒有登上文章卻重點寫)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⑤學習年輕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

這五個方面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學習的重點及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③是重點,④是難點。

3.説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豐富。但對於篇幅過長的文章,馬上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予以方法的指導。

二.説教法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繫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繫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於課文之中,體驗登峯的艱難。

2.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帶着感情的朗讀,理解登山隊員的艱辛。

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學法指導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説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

2.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破

四:説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由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和作業三個環節組成。大約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本文的教學任務。

(一)導入(2分鐘左右)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鑼一樣未開台先叫座,本文的導入設計是播放珠峯及登山者的圖片,並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的思緒進入神祕的珠穆朗瑪峯的氛圍中,直切主題,乾脆利落的效果。(時間較長,故未上課時便可播放)

(二)説課文學習

(設想)我設計了四大版塊,分別是“攀登紀念館”、“小小解説員”、“劉爺爺我想對你説……”和“走進登峯迷失案”。

1.關於本文的背景資料,我設置了“攀登紀念館”版快(解決目標一)(3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此版快,讓學生在對珠穆朗瑪峯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理性認識並瞭解1960年5月的這次登峯運動。

(內容)①珠峯知識簡介(學生先談,教師最後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

②攀登珠峯的歷史背景介紹

2.關於文章的情節結構,我設置了“小小解説員”版塊(解決目標二)15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這個版塊,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攀登的艱難。

(內容)①找出文中體現艱難的句子並談談你的感受(快速閲讀課文並用

“勾畫圈點法”,找出關鍵的句子)從以下方面向學生講明:

突擊隊員們沿着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着零下30多度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巖壁上登攀,他們穿着特製的高山靴也難踩穩。

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

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

而用在攀登最後三米巖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

……

……

(學生找到這些句子,談了自己的感受後,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攀登的艱難,特別注意這些句子中的數字的作用)

②既然如此艱難,是什麼支持他們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繼續向上攀登?

(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為追逐心中的夢想,堅毅不屈的品質以及那個時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讓外國人瞧不起我們中國)

③觀看當時拍攝的記錄片(更直觀,加深了對攀登過程的瞭解以及對他們艱難的體會)

3.關於文章的人物形象,設置了“劉爺爺,我想對你説……”版塊(解決目標三、四)(20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此版塊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體驗情感(評價人物形象,學習他們的精神)。

(過渡)(課件圖片:登峯四人的照片,只有劉連滿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同學們一定在納悶為什麼只有它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因為他沒有登上頂峯,所以當時的報紙沒有刊登他的照片)

(內容)

①劉連滿為什麼沒有登上頂峯,是他自己放棄了嗎?

(不是。劉連滿是為了不拖累這個集體,讓其他人能完成任務,而主動放棄了登上頂峯的機會,而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

②劉連滿的哪些行為感動了你?你有什麼話想對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訴説?

這時,劉連滿突然想起自己在哈爾濱當消防隊員期間,採用人梯的辦法成功的翻過高牆的經歷。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為了團隊,為了能完成任務,他毅然成了別人的人梯,顯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

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裏還保存的氧氣,他又掙扎着坐了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

——在有機會活着,渴望活着的時候,他卻毅然將活着的機會留給了戰友,也顯現出他人格的魅力。

……

……

4.關於拓展延伸,我設置了“走進登峯迷失案”版塊

(設想)讓學生走進其他的登峯運動員,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領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內容)老師講述英國人馬洛裏從北坡登峯並最終消失在神祕的珠峯的事情,並觀看後來發現的馬洛裏的骸骨的圖片,學生説説你的感受,談談馬洛裏這麼做是否值得?

(三)説練習

1.查找有關最近攀登珠峯的資料,並在全班內交流

2.小作文

學習了《登山地球之巔》你心中一定有許多的感慨,請以《人生的價值》等為題進行口頭作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

今天,我授課的內容詩《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為什麼?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王家新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習目標: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出示目標,學生看屏幕。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三、檢查預習:

正確朗讀下列詞語,並給加線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濕màn 一瞬間shùn

四、整體感知:

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全詩為什麼分為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討論三個問題。明確:

1、在山的那邊是海。山,是重重艱難險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説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

3、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人的這種感情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的,從詩中找出你認為含義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詞語或句子,並説明理由。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全班討論交流,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教師引導、組織、補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了“我”從小就不願意困居於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鐵青着臉”是我的主觀感受,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見的,所以説是飄來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的奮鬥,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是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當理想實現的時候,詩人興奮、驚喜,一個全新的世界光輝燦爛。

在邊讀邊議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總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學生投入的齊讀最後幾句詩,讓他成為自己成長中的動力。

七、作業練習:

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技巧目標: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實際;至於教學難點,則是就學生接受而言,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a、教學重點: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b、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最後一句話。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

教師還可借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利於擴大教學的容量,並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有利於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2、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説教學過程

(一)、如何導入

結合日常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經常一起散步嗎?散步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請兩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共享。

(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給新的學習構築起合適的背景,奠定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以及教師與學生情感上有效溝通的基礎,有利於新知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

(據有關人士分析,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與目標不明確的學習,效果相差9倍,設計這一步的原因是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2、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閲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四)、研讀課文 探究主旨

1、你説説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2、那麼究竟聽誰的呢?

――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3、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的。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的、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的。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體會文章的人性美。對於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的,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五)、探究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優美,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們採用鑑賞法來仔細品味一下。

1、同學們讀課文,採用圈點法劃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看這些句子好在哪裏?可能有的句子: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正因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朗讀課文,加深體會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語言美的文章,這麼優美的文章,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朗讀一下?

(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幾方面)

1、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

(1)“我”是個中年男子。

(2)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的。

(3)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語氣:温和,親切中含着莊重;語調:平穩,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朗讀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應不厭多讀。)

(七)、拓展昇華,擁抱親情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麼,我們每個同學你在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中,一定也親身感受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意,請回憶一下,然後與同學進行交流。注意要求(1)圍繞“親情”這一主題(2)談出自己的親身感受。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的,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八)、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 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音樂最能撞擊人們的心靈,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通過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的温暖和愛,使學生對親情的理解得到昇華。)

(九)、課後作業:

1、把圍繞“親情”的説話練習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課外閲讀中,你讀過類似課文這樣感人的文章嗎?請向大家推薦一篇讓我們同學來共同感受一下。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朗讀課文,識記字詞。

(2)分析動作和語言描寫,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2、過程與方法

讀文知意,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受母愛的深沉和質樸,同時能夠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感悟父母之愛。

二、説教材的重點、難點

我將本課的重點設計為:運用圈點批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難點是:體會母愛的深沉和質樸。

三、説教法

我選用的是讀書指導法和賞析法。

1、讀書指導法:授課過程中採用朗讀正音正字,速讀把握主要內容,精讀品味語言。

2、賞析法:重在對人物的動作和語言進行賞析品味。

四、説學法

讀書法:朗讀、速讀和精讀。

合作學習法:我將此環節安排在分析和品味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方面。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意見進行交流、比較,並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説教學過程

(一)輔助環節

1、導入:由童話《白雪公主》中令人憎惡的王后,即白雪公主的後母這一形象引出所學課文《後母的三巴掌》,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出示學習目標

(1)讀文識記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母愛的深沉和質樸。

(3)分析文中的動作和語言描寫,體會其作用。

(二)先學後教環節

1、自學指導一(比一比誰讀得準)

任務:勾畫並識記重點字詞

方法:學生朗讀正音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看大屏幕回答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避免學生默讀課文帶來的課堂沉悶氣氛,同時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來聽讀糾錯,達到正音的目的。)

2、自學指導二(比誰概括簡潔)

任務:明確文中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以及對我的影響

方法: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件,並用原文語句回答對“我”的影響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指名回答

(本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鞏固剛才的朗讀效果,並理清全文脈絡,幫助理解課文。結合所找的語句,即對自己的影響,體會到“後母”的打完全都是母愛的特別體現。)

3、自學指導三(比誰找得快而準)

任務:找出文中對“後母”動作和語言的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方法:跳讀課文,在文中勾畫相關語句並做好批註。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內交流

時間:5分鐘

檢測方式:指名回答

(我把本題設為本文的重難點。此題的設計實質上是精讀和研討課文,將學習主動性放在學生的身上,由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後母”的言與行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小組的交流,體會人物動作的簡單而近乎粗暴,語言樸實而不容抗拒。而這些恰恰體現出了“後母”的善良和嚴厲,愛得特別而真切,深沉而質樸。)

三、當堂訓練

父母教育和關愛子女的方式各不相同,運用語言描寫再現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先確定情境再進行語言描寫)5分鐘後班上朗讀,同學點評。

(本文人物語言鮮明,結合實際學生進行練筆。為了節省時間,提高練習效率,我採用的是分組分任務進行寫作。給出五個情境:如貪玩不寫作業;與同學發生了衝突;頂撞了長輩;成績提高了;成績後退了。這樣學生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用在選擇上,而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練筆。)

四、檢測

1、給漢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烙( ) 薅( )草 一da( ) lie( )

2、後母的三巴掌給我帶來深刻的教益,試補全下列語句。

後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盜之心;

後母的巴掌如——,沖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後母的巴掌如——,鍛造了我面對困難的勇氣。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和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的語言、列數字的説明方法、比喻的修辭手法等語言基礎知識。

(3)培養學生速讀課文的能力和自主閲讀的習慣。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結合今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衞星這一熱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和愛國主義的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本文的難點是訓練學生速讀課文的能力和自主閲讀的能力。

四、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但還需引導學習。

注意力不夠集中,思考不夠深入等特點。

五、教學方法的設計

1、默讀法與朗讀法相結合。

2、問答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3、多媒體教學法。

六、教學環節設計

運用“版塊式”教學思路,將教學環節主要分為:

導入、整體感知、精讀和結課四版塊。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快速閲讀要點:

(1)集中注意力,默讀。(2)不回視,不逐字閲讀。(3)抓住關鍵點閲讀。

(二)整體感知課文,

把握文章思路。

時間:1969年7月

地點: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事件:人類首次成功登月全過程

順序:時間順序

高潮設計

登月前準備階段(3-4)

升空飛行階段(5-9)

登月全過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務階段(10-13)

返航階段(14-15)

總結登月過程

(三)精讀課文

1、根據分段,結合登月過程圖和多媒體的影像資料,對登月的過程進一步瞭解,掌握科學知識。

升空飛行的步驟:檢查——點火——升空——繞地飛行——飛向月球——繞月飛行——升空——點火——火箭升空——飛行。

2、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寫的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覆朗讀中體味其中的語言美和藴藏於語言中的情感態度。

(1)請同學們齊讀第8自然段,這一段的描寫很美。請同學們找出其中寫的好的句子。

(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使)

“一葉孤舟”是什麼意思?(像一片樹葉一樣大小的孤獨的小船)

這裏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形象生動。)

表現了怎樣的情感價值?(在地面上高達百米的飛船在太空中卻渺小如一葉孤舟,在這裏表現出與浩瀚宇宙相比,人類的渺小。而人類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這裏突出出來。)

(2)“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的海域。”品味加線字的好處在哪裏?

4、對本文的意義進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説,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這句話的內在涵義。

(四)結課延伸

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思考:航天探險活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義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樣的航天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