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34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槓桿》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槓桿》説課稿

《槓桿》説課稿1

我説課的內容是《槓桿》,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九年級物理第13章第4節。下面我分四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材第12章分別各用一節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麼是槓桿,什麼是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的機械中識別槓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力臂和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引入,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包括髮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輔之其他教學方法,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使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實現。並採用多媒體互動教學。

第三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程序分四個環節

⑴創設情景引入問題

教師以複雜的機械都是由簡單的機械組成為話題,提出疑問。展示最簡單的是杆,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槓桿。由簡單到複雜是我們認知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⑵研究發現展示新知

通過兩張圖片來認識槓桿。第一張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第二張是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槓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兩張圖片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你會用槓桿嗎?槓桿會省力嗎?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注意力會迅速集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用多媒體展現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文件,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槓桿,讓同學們觀察並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藉助洪恩多媒體教室管理系統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樣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同學掌握了槓桿的概念後,進入問題教學。

列舉生活中你熟悉的槓桿?教師點評。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五要素。讓學生將屏幕上的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仔細觀察。介紹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讓學生拔釘子,知道當支點O到動力作用點A的距離相等時,動力F1和F2的作用效果不同,引出力臂的概念。然後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藉此讓學生掌握槓桿的五要素。接下來進入練習。教師監控屏幕,予於指導。

通過練習1讓學生知道: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練習2讓學生明白動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與力的大小有關之外,還與力臂有關。。帶着力的大小與力臂有怎樣的關係的問題進入第三個環節。

⑶課堂實驗增強體驗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學生通過嘗試,可以得到很多種方法:只用一種工具或幾種工具的組合。讓學生明白使用槓桿可以省力,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槓桿可以省不同的力。

探究活動二:我準備好一個書包、一根1.5長的杆,請兩位同學做體驗撬書包的方式和感覺,預測:書包和肩很近,學生感覺輕鬆;書包和肩很遠,學生感到吃力。讓學生明白槓桿在不同的情況下既可以省力,還可以費力。不同的方式達到都把書包撬起的相同效果,引出問題:槓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讓學生再觀察剛才同學的表演並猜想,學生的回答的結果可能會很多,這時要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並完成實驗

探究活動三:槓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將教師到不同的小組瞭解學生的設計方案,不管用哪種方法,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通過嘗試,,參與並指導實驗,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槓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並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於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F1與L1的乘積與F2與L2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教大。教師要對不同的結果分析。

最後得到結論:F1×L1=F2×L2

運用結論解決前面設置的問題。

(4):變式訓練發散思維

採用電子舉手與學生互動,檢驗學校效果。而第四題通過演示,讓學生觀察蠟燭在鐵絲上的運動情況。現象:蠟燭在鐵絲上左右晃動。讓學生分析原因?讓學生明白槓桿的平衡是由四個物理量共同確定的。

第四部分反思與小結

在學生談體驗和收穫的基礎上,教師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總結如下1:概念建立2:轉化思想3:(反思)學習方法4:(反思)學習表現

佈置作業必做題和選做題,課外題是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槓桿

教學設計

接下來我談談我的教學設計:為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設計時,在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方式上進行了大膽嘗試,1給學生時間與空間放手學生實踐,由概念的得出到課堂實驗,教師始終關注每一位學生參與探索問題的全過程,完成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諮詢者與合作者。只有完成這種轉換,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物理教學是物理思維活動的教學,本節課,力求做到在教學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我是----號選手、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槓桿》,《槓桿》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的內容,是前面力知識的延伸,又為下節《其他簡單機械》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內容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學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計劃達到的目標,使學生認識槓桿。知道槓桿平衡條件。經歷認識槓桿及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並在探究與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本節重點是: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難點是:畫力臂。

學情與教法、學法、分析、學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這節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因此我準備大膽放手,開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自我發展,我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分享者,但學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我應用多媒體動畫、圖片等為學生創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達到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下面為大家展示具體的教學過程、引入新課我先找一位大個子男同學和一位小個子女同學如圖進行推門比賽,意外的結局使學生驚訝,為什麼的念頭也就油然而生。然後啟發為什麼大力士會慘遭失敗?就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引入了新課、創設了情景、讓學生產生了疑問和猜想,以觸發思維的興奮點,引發探究的慾望和動機、打開探究之門

1、什麼是槓桿?2、槓桿有哪些要素?這兩個問題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請觀看圖片,想一想它們在使用時,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請小組討論分析並結合課本概括出"槓桿定義和槓桿的五要素"。看哪小組完成的更快、更好!學生通過討論與分析抽象出槓桿的特徵。通過該環節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見物思理的習慣,提高了查閲資料、自主學習,分析概括的學習能力。

如何找槓桿的力臂?護眼儀是本節的難點,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出示一種、動力、阻力、支點都給出的槓桿讓學生結合課本自主學習畫力臂,你做對了嗎?使學生對如何畫力臂的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請學生用語言描述剛才是怎樣做出力臂的,加深理解。再來一個,這次成功率會非常的高。讓學生品嚐學習的快樂,最後給一個實物,需學生自己抽象出槓桿的特徵,找出支點、動力、阻力,然後做力臂,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小組合作來完成。我深入學生之中,積極地看、積極地聽,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根據需要給學生適時、適當的指導,組織交流從而突破難點,學生強弱互助、優勢互補,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在友好的展示與評價中增進情感的交流,達到知識的增益、能力的拓展、心理和情感的昇華。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由於新課標註重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國中物理教學就應該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佈滿設想與實踐的探究世界,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採用合作探究來完成。一、提出問題,請大家回想我們玩蹺蹺板時,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對此你能提一個讓我們探究的問題嗎?創設了問題情景,。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應讓學生充分思考,盡情的提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根據生活實例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設計實驗方案,小組合作結合課本設計實驗方案。我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張揚了個性、掀火了和諧課堂的氣氛,拓展了思維的空間,漸進了各自的理解深度。學生根據交流情況取長補短、完善方案、進入下一環節。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我參與其中。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習慣。提高操作能力和收集數據的能力。在這裏合作精神、團隊精神、關愛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斷地鞏固與加強,無論是成功與快樂、還是失敗與煩惱,都有助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組織學生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從而完成了整個探究過程。整個探究經過小組成員的精心的準備、仔細的觀察、科學認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爭論,每個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這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播放正確結論讓學生再一次品嚐成功的喜悦。

槓桿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請積極發言、説一説你見過或用過的槓桿,看誰知道的更多?對生活觀察的更仔細!讓知識迴歸生活。物理就是這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生列舉了許多的槓桿,引導分析進行分類得出槓桿的種類。播放視頻讓知識以豐富的影像資料形式留在學生的記憶。鞏固與練習、加深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通過該環節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思想、觀點,實現思維飛躍的舞台,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另外我在板書中留下了空白,讓學生補充完整,讓理性的知識留在學生的腦海。起到此處無字盛有字的妙用。總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讓我們努力地去做教學的有心人。

這些都是課前的設計,而教學過程是富有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會產生許多的信息和創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作為教學的焦點來重新組織教學。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創新火花,激發奇思妙想。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着生機與活力。教與學的過程也是我豐富自身知識、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我會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生生奮發的目標。謝謝大家!

《槓桿》説課稿2

各位尊敬的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我為學校六年級的新生班設計的一堂課——《槓桿的科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程序和教學效果的預測三大方面進行説課。

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槓桿的科學”一課是新教科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的第2課時。通過前一課“認識工具”教學,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認識槓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

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槓桿,並通過實驗發現槓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礪實驗國小座落於寧鄉縣城,因學校規模發展很快,不斷有來自寧鄉、長沙、望城、益陽及安化等地的學生進入我校就讀,本學期,六年級增加了三個新生班,因本節教學設計是針對這三個班級,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前,我對新生的科學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孩子有85%來自農村,40%的學生沒有小組合作學習的經歷,55%的學生沒有做過科學實驗,70%的學生沒有做過科學記錄。農村孩子的生活動手經驗和動手能力不比大多數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學學習經歷、科學學習的素養與城市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學目標:

經過學情調查,因新生班與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也表現出差異性。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用槓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習慣,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難點:分析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説教學程序

一、設計思路:

(一)導入:

故事導入新課,藉助故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並藉助圖片(課件)讓學生初步感受槓桿。

(二)認識槓桿:

學生通過自學認識槓桿及槓桿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嘗試找出生活中的.槓桿類工具:壓水井的壓桿和蹺蹺板的三個點(課件)——引導學生識別課本上圖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槓桿。

(三)槓桿的祕密:

提出“槓桿類工具一定省力嗎”的科學問題引發學生猜想——引導學生利用槓桿尺進行實驗,並記錄、整理、分析數據——通過分析數據發現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二、教學方法:

教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慾望;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跟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適時指導,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發現科學規律。

3、針對農村孩子,多鼓勵、多引導,規範學生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把話説完整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學法:閲讀自學、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交流討論和集體交流討論、記錄和分析數據。

三、課前準備:

教師:槓桿尺、勾碼、多媒體課件

學生:每小組準備槓桿尺和一盒勾碼、教材附帶記錄表

四、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課。講述故事前,通過簡略介紹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學生課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接下來結合圖片講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並請學生評論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長長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這樣一句匪夷所思的話卻出自一個大科學家的口裏,引發學生好奇心,激發了孩子們探究的慾望,同時“一個支點、一根長長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圖片可以讓學生地初步感受槓桿,從而達到情境創設的目的。

(二)認識槓桿

1、什麼是槓桿:“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用棍子撬東西嗎?”從情境自然過渡到教學內容,先讓學生説説生活中所見過的撬起重物的例子,發掘學生生活經驗中見到過的槓桿類工具的實物,建立槓桿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們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槓桿。將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科學概念銜接起來。

2、槓桿的三個點:讓學生結合插圖閲讀教材1、2、3自然段,培養學生的閲讀、自學能力,然後讓學生説説“你知道了什麼?”通過交流、歸納,讓學生認識槓桿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3、找出槓桿類工具(搖水井的壓桿和蹺蹺板)上的三個點:學生先觀察圖片,用鉛筆嘗試標出三個點的位置,再小組交流。在彙報時我適當指導,要求學生把每個點的位置敍述清楚、準確,尤其是蹺蹺板的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引導學生討論,明確要以蹺蹺板上的同學腳站的位置為點,而且兩邊都可以看作用力點和阻力點。在本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學習態度,並初步滲透在槓桿中用力點和阻力點是相對的。

4、識別常用的槓桿類工具:由學生先觀察,小組交流,再集中彙報、討論,説説理由。農村的孩子的表現慾望與城市孩子同樣強烈,但表達能力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説清楚、説完整,逐步培養他們的説話能力。

(三)槓桿的祕密——探究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通過實驗和整理分析數據,發現槓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是本課時的重點,而對於這羣缺乏科學實驗經歷孩子來説,如何引發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並大膽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麼樣指導他們設計實驗,並養成好的實驗習慣動手操作,最終得出實驗結論。這些問題都是本課教學中需突破的難點。為此,本環節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活動:

1、提出問題:“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槓桿類工具,那槓桿有什麼作用呢?”聯繫生活實際中撬棍的作用,學生大都會認為:槓桿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問題:“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要怎麼做才省力呢”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圖片,讓他們發現支點一般靠近阻力點。“如果支點離用力點近一些,離阻力點遠一些,槓桿還會省力嗎?”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進行猜想。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敢於猜想。

2、介紹槓桿尺,讓學生了解怎麼樣使用槓桿尺和鈎碼來做一個槓桿。並作出規定:(1)把掛在槓桿尺左邊的勾碼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掛在槓桿尺右邊的勾碼看作是用的力(便於在實驗中對槓桿是否省力進行判斷);(2)每次實驗兩邊只能各選一個點掛勾碼(目的在於將實驗控制在學生可研究的範圍內)。

3、集體討論制定實驗計劃。因為這是一個隨機組合收集數據的實驗,所以掛幾個勾碼、掛在哪個點上由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主選擇,制訂計劃時,只需明確用槓桿尺做實驗,怎樣是省力,怎樣是費力。根據學生分析數據能力還不太強的實際情況,為便於學生能較容易的

從實驗數據裏發現槓桿省力與費力的規律,我規定每一次實驗要使槓桿保持平衡,便於實驗後分析數據,並鼓勵學生多做幾次實驗以收集更多的數據。最後提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分好工做好記錄。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讓沒有經歷過科學實驗的學生初步體會怎樣制定一個實驗計劃。

4、學生動手實驗。實驗時我到各組指導學生操作,並提醒學生作好記錄,實驗完成後訓練學生迅速整理器材的習慣。

5、整理、分析數據,發現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學生得出結論後以激勵性語言肯定在實驗過程、整理分析數據過程中做得好的小組,使學生體會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6、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提出問題:“用什麼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更為合理?”讓學生集體討論,分享各組在收集數據時的一些好的做法。通過活動,教師再適當滲透收集數據在科學實驗中的重要性,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數據時的良好習慣。

7、提出問題:“瞭解了祕密,你們對阿基米德説的那句話有沒有新的理解呢?”設計這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嘗試用新發現的知識來重新解讀阿基米德的假設,引發新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

五、板書設計

槓桿的祕密

省力:

費力:

不省力也

不費力: 左邊(阻力點) 勾碼個數 阻力點到支點距離 右邊(用力點) 勾碼個數 用力點到支點距離

説教學效果的預測

1、學生能識別常用的槓桿類工具,大多數學生能找出一般槓桿類工具的三個點;知道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2、學生的自學、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動手操作、數據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學生能感受科學課堂學習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初步體會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槓桿》説課稿3

新課標倡導教師積極利用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實驗。日常用品來自我們的身邊,來自我們的生活,學生對它有親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簡單、直觀、經濟等特點,有利於學生去創造發揮,去做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精神。

新課改下積極倡導“罈罈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資源,本人執教滬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節《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我嘗試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進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得到與會專家和老師的認可。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槓桿平衡條件,根據一定的方法對槓桿進行分類;過程與方法方面,讓學生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鍛鍊自己觀察、動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間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規律。本節教學重點是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教學難點是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着手準備:

一、從日常用品中設計教具

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體驗器材,帶蓋的鐵桶、鉗子、剪刀、核桃鉗、鑷子、天平等;

演示實驗器材,蹺蹺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組實驗器材,改進的槓桿和支架、鈎碼。

二、合理改進實驗

1.實驗器材的改進

改進教具所用器材:槓桿、塑料掛環、釣魚的鉛墜、釣魚線、釣魚線上的連接器。

槓桿做了三點改進:由單面有刻度變為雙面有刻度,一旦分組人數較多時,槓桿前後學生都可以做實驗;由固定的掛鈎變為可移動的掛環,讓學生移動鈎碼的範圍更大;由直接掛鈎碼改為用兩端帶鈎的懸線懸掛鈎碼,更好的體現出力的感覺。

在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個白板,白板上標有互相垂直的橫線和豎線。白板前掛有一個重垂線,當重垂線和豎線重合,説明白板是水平的。當槓桿和橫線平行時,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學生單獨實驗,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離槓桿不遠處放兩根小鐵釘,限制槓桿的轉動範圍。

2.數據記錄表格的改進

我在課本實驗記錄表格上,做了三點改進:

其一是實驗數據表格設計的完整性。我將表格分為兩部分,橫欄是物理量,豎欄是實驗序號。

其二是空白實驗序號,讓學生自己填寫,從而引導學生明確本實驗要分析多組數據得結論,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添加上F1/l1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若不相等,則可以在後欄上填寫F1l1 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特別是數據記錄表格的第三點改進,為學生分析與論證數據帶來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實驗探究中的分析與論證環節。

三、精心設計實驗,尋求實驗教學的高效率

教學中緊緊圍繞 “一個載體——蹺蹺板”、“一個遊戲----翹翹板上放橘子”、“一個改進——表格多四列” 展開教學,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一個大盒子,盒內是什麼,徒手打不開,大家想辦法。在這樣的場景中,讓學生打開盒子,並展示用類似於棒的物體撬開盒蓋,引入新課。

説明:在“認識槓桿”中,創設情景“開盒蓋”。一方面是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動起來。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撬的一剎那,就初步建構槓桿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進行新課。

包括三大板塊:

1、體驗生活,認識槓桿:

經歷三次體驗:第一次體驗生活中常用到的槓桿,討論説出共同特徵,並給槓桿下定義。第二次體驗用棒撬動物體,自學槓桿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認一 認”基礎上對比分析槓桿,體驗槓桿的平衡,明確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直接測量力臂。

説明:在“槓桿的五要素”中,讓學生體驗用棒撬動物體,加深對槓桿五要素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傾斜靜止和水平靜止的槓桿,體驗槓桿平衡,並比較發現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直接測量力臂,為探究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2、科學探究,槓桿平衡:

我認為此處可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認識到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在“影響槓桿平衡因素”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先讓學生認識水平平衡的蹺蹺板的五要素,特別是明確動力和動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讓學生在體驗遊戲過程中,認識到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影響槓桿的平衡。最後提出探究的問題“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滿足怎樣的關係?”

説明:此外為了更好突破槓桿平衡教學,我設計了“在蹺蹺板上放橘子”遊戲,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戲中,學生可以學會規定動力和阻力,可以歸納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

師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在改變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時改變,學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實驗的操作過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後改變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槓桿重新平衡。而這種感受恰恰是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困惑點。

而且,學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僅僅是停留在感性上,沒有理論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給實驗的深入開展埋下伏筆。在實驗結論出來以後,再讓學生來比較橘子的重,那時候學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問題。這樣的設計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實驗”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提出問題—學生獨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紹實驗器材——小組設計實驗——展示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案——合作探究實驗——分析與論證實驗——異組交流合作———評估實驗———應用實驗結論。

3、感受生活,槓桿分類。

從“蹺蹺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讓學生明確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給槓桿分類。並向學生説明分類只是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歸納總結,當堂達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設計教學,通過對日常用品做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快樂,增強了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由於用到的是身邊的器材,又是學生自己設計出的實驗,這樣也消除了物理學習中的神密感,增加了親切感。

運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實驗,可以讓學生比較清楚的觀察物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從而反覆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於學生課內課外獨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實驗的能力。

要想充分發揮實驗對物理教學的獨特作用,就要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應一味的等和靠,要學會自我開發和設計實驗資源,要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去創造更好的實驗資源,讓學生每一節課都能樂在其中、樂得其所,讓學生每一個實驗都能研究的淋漓盡致。

《槓桿》説課稿4

一、教情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槓桿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畫法,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槓桿的應用及分類 2.教材的地位: (1)“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是會考理化實驗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學生掌握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槓桿平衡的條件的操作能力。

(2)槓桿的知識是前面所學力學知識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學習滑輪、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難點是畫槓桿的力臂。

所以本節課在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認出槓桿,準確找出槓桿五要素。

(2)、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平衡條件,能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簡單計算。

(3)、能對槓桿進行分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小組探究學習讓學生認識科學探究必須要有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力臂的畫法和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學生用實驗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學情分析和教學策略: 1. 學情分析

(1)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基礎。槓桿是力學的進一步拓展和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2)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不喜歡老師的單獨説教,更喜歡自己動手實

驗,在實驗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2.教法、學法:

(1)教法:

講授法:介紹槓桿的五要素及畫力臂的方法

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學法: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觀察法,小組學習法

(五)課型方式:要素組合

(六)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槓桿,鈎碼,支架,鉗子、剪子、鑷子,刻度尺,線

二、教學流程:

《槓桿》説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臨川實驗國小的萬國奇,我説課的是國小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槓桿》。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首先説教材:

槓桿是《簡單機械》這一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研究槓桿的有關知識,是在學習了天平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是學生順利操作、設計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下一步學習複雜的機械具有着重要意義。

本課從“妍妍要打開餅乾罐蓋子”的問題出發,通過三個活動“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用槓桿做個起重機”引導學生認識槓桿,通過活動探究槓桿原理,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説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 ,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槓桿的組成,瞭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的實驗活動,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

接下來説教學重難點,在本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槓桿的組成,瞭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

難點:找出科學規律。區分生活中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

説教法:

那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呢?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槓桿概念以及應用。

説學法:

學生要學好這一課,我應該這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1.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安排相關情景與三個科學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自主探究機會。

2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表達交流等過程,在親歷中體驗感悟和內化,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一、情景導入:

通過一幅妍妍要打開餅乾罐蓋,但又感到罐蓋很難打開的情景,以及主題人物的對話,探討打開罐蓋的方法,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槓桿:

(一)初步認識槓桿

開展活動一,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先讓學生直接動手試一試,在利用使用工具打開。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把蓋子打開的最佳方案寫下來。使學生體會使用槓桿的感受。

開展活動二,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講台上放置倆個罐子,一個沒凸起邊緣,一個有凸起邊緣,讓學生比賽把蓋子打開,小組討論結果,使學生明白如果沒有凸起的邊緣即支點,儘管有一支螺絲刀也是不能打開的。對槓桿的結構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結合資料卡和示意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理解槓桿的科學定義,認識槓桿中的支點、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

(二)開展活動三,研究槓桿的作用

用槓桿做個起重機的活動,其實就是研究槓桿支點的活動。 小組總結交流實驗結果,配合學生演示,共同總結我們的發現。得出結論。學生記錄槓桿的祕密,即: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在什麼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併發揮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規律揭示阿基米德為什麼會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運用了 “猜想、實驗、論證、交流”教學模式。

(三)探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清生活中,哪裏用到省力槓桿,哪裏用到費力槓桿,哪裏用到等臂槓桿,找出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三、拓展活動:

瞭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槓桿情況。理解槓桿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八)、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

《槓桿》説課稿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春寒料峭,卻阻擋不住我們業務學習的熱情。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槓桿》。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科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課程資源開發七大方面,説一下我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講的是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課本第十二章內容,教材第七章

第八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槓桿平衡條件是貫穿於全章的主線,起到統領全章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認識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槓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槓桿的平衡條件和槓桿的一些應用。

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槓桿,體會槓桿的作用,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本節內容編者意圖是體現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為本,突出

體現學生科學探究活動,有探究實驗槓桿的平衡條件,圖文並茂,目的是培養學生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使用過槓桿類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釣魚竿等等,對平衡已有一定的認識,能正確熟練使用實驗所需測量工具,但對槓桿這種簡單機械缺乏較為系統的科學認識,對槓桿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這就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槓桿平衡的條件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本章其他幾節所述物理規律的理論依據,應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槓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畫法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科模式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新知探索課模式是以“實驗探究”為引領,“小組合作”為基礎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該模式包括:課前延伸、課內探究、課後提升三部分

教學設計

⒈創設情景,引入問題

教師通過讓學生捏粉筆頭的比賽,提出疑問,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槓桿。並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由簡單到複雜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⒉研究發現,展示新知

結合教材中的幾種槓桿示意圖,黑板上畫出撬棒撬石頭、蹺蹺板的槓桿示意圖,引導學生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學生掌握了槓桿的概念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槓桿。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食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幾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及阻力臂。對於動力臂及阻力臂作圖,學生比較難於理解,需要反覆地講解和強調,因為在國中教學中已經學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那麼從這裏入手,講解作圖過程,在過渡到力臂的畫法中來,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⒊探究活動 增強體驗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F 與 的乘積和F 與 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較大,教師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所處理的數據討論、總結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發散思維(實驗結論推出部分 5歷時)

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可看出,影響槓桿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積。力再大,力臂若為零,則對槓桿的平衡不起任何影響。

最後讓學生通過畫出槓桿的示意圖,明白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的優缺點,瞭解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並能應用它們解決簡單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維(小結部分 歷時3)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6。夯實基礎,鞏固提升

課堂同步,找出幾個針對性習題,重在檢查學生對不同槓桿的分類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更好的鞏固掌握本節課內容,為下節課深入認識大好基礎。

板書設計:

槓 杆

一、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

⒈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一般用O表示。

⒉動力:是槓桿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裏,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動力作用線:過動力作用點沿動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⒌阻力作用線:過阻力作用點沿阻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⒍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從紙雕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槓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槓桿的應用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六、課堂評價

評價應反映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評價表格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從合作意識,參與積極性,

實驗技能,觀察描述能力,處理實驗結果能力,基礎達標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通過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種形式對學生本節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作出評語給出等級,激勵學生再接再勵。評價關注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使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七、課程資源的開發

參照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想想做做”、“科學世界”等欄目來開闢一些新欄目,例如:本節課後我會讓學生做一個身邊的生活用品—槓桿的統計,並分別對槓桿進行分類,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學生的眼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課外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重視利用網絡資源和其他媒體信息,例如我會讓學生們上網查詢在生產生活的槓桿有哪些應用等。還有開發優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製成簡易的實驗儀器,進行課外小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各種資源學習物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讓學生的學習材料更富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最後送一句警言與大家共勉:一千個願望,一千個計劃,一千個決心,不如一個行動!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槓桿》説課稿7

開場白:

阿基米德曾經説過:“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硬棒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在此,我們來探究一下他的夢想究竟能不能實現。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課本第九章第一節《槓桿》。

一、教材分析:

槓桿是一種重要的簡單機械,與生產生活聯繫緊密,體現了物理的課程改革中從生活走進物理的要求,並且之前我們學習過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內容也是前面力學內容的延續,是學習滑輪和滑輪組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重難點分析:

1、由於同學們對槓桿的認識和槓桿平衡條件的瞭解是後續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使用槓桿的重要知識儲備,因此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另外對於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對於三類槓桿的區分稍顯困難,因此可作為本節內容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槓桿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槓桿的經驗,對槓桿省力的印象比較深刻,但是對於使用費力槓桿的原因不明確,所以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是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追其根本是槓桿使用中遵循的規律是未知,所以槓桿平衡條件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鋪墊。學生對為什麼學習力臂、為什麼要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還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置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佈置合適的任務,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和什麼是槓桿的支點,受到的動力和阻力,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槓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創造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3、德育目標: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法與學法:

通過對教學目標及學生認知情況的認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結合幾種槓桿受力平衡的圖示實例講述槓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節的教學難點。顯然教上述概念時適宜採用觀察法和講練法。教槓桿平衡原理時,採用引導發現法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卓有成效的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把發現法作為一種學法進行滲透是可行的。五、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課題引入: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羊角錘、核桃鉗、鑷子等,引入簡單機械的認識。教師以複雜機器都是由一些簡單機械組成的為話題,提出質疑,引出本章課題。然後指導學生觀察用幻燈片放出的幾種槓桿,讓學生找出幾種槓桿的共同特徵,建立槓桿概念,引出本節課題——槓桿,使槓桿概念的建立與課題的.引入並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國中物理教學中“力臂”概念,歷來都被物理教師看作是一個難點,“力臂”作為教材內容的呈現,只是單單給定了物理概念,而後面我們所探究的槓桿平衡條件實驗中,為了方便地從有刻度的槓桿上直接讀取力臂大小,都是將槓桿調至水平位置後,槓桿左右添加鈎碼,使槓桿達到平衡狀態。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的定勢思維。因而“先入為主”在以後畫力臂等有關問題中常常出現失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也做過思考,嘗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建立人從公路外一點上公路的“最近走徑”模型。

如圖1所示,a為一條公路,A為公路外一點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離為,建立模型。關於這一生活經驗都是學生所具備的常識。將這一知識與槓桿知識有機結合賦予新的意義。如圖2所示,將力的作用線b類比為公路a,支點O類比為公路外一點A,力臂OC類比為上公路的最小距離。這樣將尋找力臂的問題轉化為上公路時最短距離的走徑問題。實踐證明,建立這樣的模型進行教學,學生在較複雜形變的槓桿中能夠準確地作出力臂的圖示。

在教師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後,引導學生畫出幻燈片所示的幾幅圖的動力臂和阻力臂,進行訓練強化,基於前面的觀察,針對槓桿的形狀,支點的位置進行總結,防止學生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勢。進行上述內容,遵循創設物理環境,突出觀察實驗的原則,在學生通過觀察教師創設的物理圖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索與應用槓桿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作為滑輪學習的基礎,在教學處理過程中,首先演示槓桿在水平位置的靜態平衡,引出槓桿的平衡概念。讓學生,依據教師的形象點撥,找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四個因素,然後質疑: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有什麼關係?之後引導學生做探究實驗。這樣進行引導,能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索的目的性,對學生的探索具有導向作用。學生分組探究槓桿平衡問題,對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通過對比,綜合和概括,總結出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正確的給予肯定,不完善的進行補充,並引導學生寫出槓桿平衡條件公式。由一組實驗數據引發的思考

這是學生測量的一組數據,在得出實驗的階段學生就產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個結論正確呢?

有些同學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比較迷茫,但是當教師將他的問題對全班同學提出之後,有些同學自告奮勇的幫他解決了。

同學方法:首先將槓桿調製水平平衡。然後在槓桿左側掛一定數量的鈎碼,用彈簧測力計分別豎直拉動槓桿右側的每個拉環,使槓桿在水平位置靜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變的情況下,分析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得到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這個錯誤的實驗結論,最終也正式探究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動力乘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師針對此次錯誤結論進行分析歸納,啟迪同學們,必須進行多次測量才能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在進行物理實驗當中,遇到需要自己給出數據進行實驗時,不能取特殊值,這樣不利於普遍規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在物理當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據槓桿的平衡原理,教師提出新的問題,根據力臂的關係能不能分析出動力和阻力的關係?這次採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並且這樣也可適時的活躍課堂的氛圍,使每個同學都能充分的開動腦筋,更加符合高效課堂的標準。討論完成之後,彙報成果,並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從物理走向生活。

3、課堂小結

在進行完實驗探究之後,為了保證課堂的學習質量,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小結由動畫組成,首先讓學生觀看動畫,教師提問由動畫學生可以找到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是什麼?學生自然想到槓桿的定義——圍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之後讓學生從動畫中找出槓桿的五要素,再次提問,槓桿不平衡,那麼如何使它平衡呢,學生自然就想到槓桿的平衡條件,最後教師舉出幾種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從中找到三類槓桿。這樣的設計符合本節的學習理念,能使學生將本節的知識形成體系,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知識脈絡,為後面的習題處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層層推進,更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清晰的思維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難以忘懷。

堂清及作業處理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挑選了以下五道題目。第一題會考察學生對三類槓桿的分類,題目較為簡單,由於小結中最後處理三類槓桿,這樣的設計更容易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滿足感。

第三題重點考察學生對於本課難點力臂的把握,並且在畫力臂中穿插考察學生對五要素中支點的理解,從更廣範圍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設計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最後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體系,培養了學生系統分析能力,通過反饋,最終也使教師從學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與需要改進之處。

總之,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本着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礎,將本節課中,複雜問題簡單化,將簡單問題理想化,將理想問題模型化,將模型問題具體化的設計思路,本着以高校課堂為依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效,愛上物理,愛上學習。最後,可以提出一些新的問題,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若將學生比喻成客人,那麼留有餘味,自然客盈門。

《槓桿》説課稿8

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説課稿

一、課程標準的要求

1.在槓桿的定義,相關名詞上做主要介紹,特別是力臂的畫法上着重落實。

2.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通過多次、反覆的實驗記錄來驗證槓桿的平衡條件。

3.要求學生牢固掌握這一知識,並在生活實踐中熟練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是槓桿及槓桿的五個要素。能確定槓桿的動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會提出猜想、並從實驗數據中歸納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2)結合我國古代對槓桿的研究,激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養學生探索槓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畫力臂。

2。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教學重點

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來解析生活中的現象。

五、對教材進行分析

從學科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從認知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模型。槓桿是最重要的一種簡單機械,是學習後面的滑輪,滑輪組的重要基礎。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開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槓桿的'應用實例,引入槓桿平衡條件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並得出槓桿平衡條件。最後結合槓桿平衡條件探討槓桿的科學使用問題。

六、學情分析

槓桿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學生會切實感受到使用它的好處,學習興趣濃厚.但對槓桿的概念及槓桿的平衡條件,學生還不十分清楚,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瞭解槓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幫助學生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降低學習難度。

七.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知識,特別是已經明確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維。 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八.教學過程的處理

1.引入新課

通過古埃及金字塔的宏偉壯觀,讓學生聯想到它的建設過程,運用了哪些工具。再通過學生熟悉的玩蹺蹺板的情景,比賽拔釘子等,讓學生初步認識槓桿這種簡單機械,並知道使用機械的好處。

用課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這些工具所能進行的簡單操作,説明它們的使用方法。從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認識槓桿,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發學習興趣。

2.通過觀察課件中撬石頭的撬棒,抽水機的手柄,拔釘子的釘錘等,總結它們工作過程中的共同特徵,得出槓桿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頭為例,介紹槓桿的五個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提出問題:如何作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學生根據數學知識,點到線的距離,通過數理結合,作出力臂。

以蹺蹺板為例,要求學生畫出蹺蹺板兩端的動力臂和阻力臂。並巡視學生完成的情況,有比較典型的畫法可以投影給學生看。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1)通過讓學生畫蹺蹺板動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麼方法最有效?

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離翹翹板近,輕的人離翹翹板遠。作用在翹翹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長。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如果蹺蹺板要平衡,是否與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關?槓桿要平衡,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麼關係?引導學生猜想,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覺感受,引發學生猜想.

(2)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用所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並驗證自己的猜想。

(3)在學生實驗時,提出問題:為什麼要讓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後可得出,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從槓桿上的刻度讀出力臂的長度。

分別在槓桿兩端懸掛鈎碼,多次測量,取得實驗數據。並讓學生保留最後一次實驗鈎碼懸掛在槓桿上平衡的實驗情況。讓學生觀察,最後一次平衡時懸掛的鈎碼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槓桿平衡,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4)根據實驗數據,驗證猜想。在此過程中,可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歸納分析能力。

各小組的實驗結論是一樣的,培養學生對實驗結論進行評估能力。

4.槓桿的應用

請同學們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九.佈置作業

1.P169 第1、2、3 題。

2.利用筷子、塑料蓋、細線和小重物製作一架小桿秤。通過製作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昇華學習興趣.

《槓桿》説課稿9

一、説教材和談學生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槓桿平衡》是國小自然科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槓桿與平衡》的第一課時。這一課時教材的編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學生通過利用文具製作一個簡易蹺蹺板,初步感知槓桿;第二部分:通過觀察蹺蹺板的運動,從而認識什麼是槓桿;第三部分:利用槓桿尺進行槓桿平衡的實驗,探究使槓桿平衡的方法。

2、學生實際:

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蹺蹺板”等槓桿,對槓桿認識有一定的生活基礎。自然課上學生已經習慣進行分組合作探究學習。但學生對進行復雜實驗比較薄弱,同時對複雜的實驗數據的整理和從中找尋規律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這節課,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較為複雜的探究槓桿平衡實驗,如何引導學生從複雜實驗中自主探究出槓桿平衡的規律是本節課是否成功的關鍵。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再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什麼是槓桿。

2、通過實驗發現當左右兩邊鈎碼數相同,且所掛位置相同時,槓桿可以平衡。

3、通過實驗發現當左右兩邊鈎碼數不同時,適當調整鈎碼位置,槓桿也可以平衡。

4、培養通過動手操作尋找並總結規律的科學探究能力,並體會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是密切聯繫的。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親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瞭解使槓桿平衡的方法,嘗試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並從中歸納和總結規律。

二、教學設想

“槓桿平衡”這節課是學生初次在課堂上接觸簡單機械——槓桿。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尋找事物規律的科學探究能力,經過認真地分析和思考,我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了四個主要活動環節:①以學生熟悉的“蹺蹺板”為切入點,引出課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大象與猴子是否能夠一起玩蹺蹺板,激發學生思維火花和探究的興趣;②利用文具製作簡易“蹺蹺板”,並觀察其特點,從而認識槓桿;③實驗探究槓桿平衡;④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再次討論猴子和大象玩蹺蹺板的問題,並簡單介紹槓桿在生活中的運用實例,為下節課做鋪墊。

其中第三個活動環節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實驗中,學生需要同時改變兩個變量:一個是鈎碼的位置、一個是鈎碼的數量。這是比較複雜的實驗。如按照自然課本配套活動手冊中的表格來設計教學過程,也就是給定學生槓桿一側的鈎碼數、距支點的格數,以及另一側的鈎碼數,然後讓學生根據表格,來確定另一側據支點的格數。這樣的實驗設計的確很簡單,但將學生框得比較死,學生的實驗是一致的,得出的實驗數據是一致的,這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沒有幫助,也就是把實驗設計得太簡單了。而如果直接讓學生嘗試進行槓桿平衡的實驗,而不做任何實驗要求規定,學生從實驗中得到的數據會特別多,也特別複雜,對這些實驗數據的彙總和整理會相當費時,學生也不容易從這些數據中得出規律,這又把實驗設計得太難了。結合自己班級學生的能力,我進行深入的思考,最終決定把這部分實驗活動具體拆分為兩個小實驗。第一個實驗規定左右兩邊所掛鈎碼數量相同,有了這個前提,學生在實驗後的交流不難得出結論,他們發現槓桿尺要平衡,左右兩邊鈎碼數相等時,鈎碼所在位置也相同;同時他們也可能會發現了左右兩邊鈎碼數相等,如果鈎碼位置不同,哪邊的鈎碼離支點越遠,那麼槓桿的哪邊就會向下傾斜。在第一個實驗基礎上,我們再進行第二個難度稍大的實驗。第二個實驗規定左右兩邊所掛鈎碼數量不同。有了第一個實驗操作的基礎,學生對槓桿的平衡也有了一定直觀的認識,因此第二個實驗也比較容易成功。在實驗二交流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髮現槓桿尺兩邊鈎碼位置的變化,從而引導他們發現規律。這兩個實驗難度遞進,我提供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放手讓學生實踐,從實驗到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自主進行參與探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協助者。這樣的實驗活動不僅僅是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更是學生思維提高的過程,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做到在學習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

三、教學過程設計

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觀察現象,構建新知

(三)進行實驗,自主探究

(四)聯繫生活,進行拓展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3分鐘)

課件演示播放大象與猴子玩蹺蹺板,引導學生思考大象與猴子能否一起玩蹺蹺板,從而引出課題。

設計緣由:由學生貼近學生的生活且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蹺蹺板作為導入點,並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大象與猴子一起玩蹺蹺板,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啟動學生思維,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激勵他們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探究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這樣的導入方式,既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同時也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探究的內容是從生活的需要中產生的。

(二)觀察現象,構建新知(4分鐘)

學生用文具製作蹺蹺板後,教師通過一連串的問題,“直尺代表什麼?”“橡皮又起到什麼作用呢?”“蹺蹺板是怎樣運動的?”指導學生觀察,並自主構建槓桿的定義。

設計緣由:教師將所需學的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問題的設計貼合學生思維,有一定的啟發性、層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學生依據問題進行觀察並思考,從而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

(三)進行實驗,自主探究(25分鐘)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又可以分為兩個實驗:①左右兩邊所掛鈎碼數量相同;②左右兩邊所掛鈎碼數量不同。

設計緣由:面對的這些具有一定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四年級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採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法,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親自參與。從實驗到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自主進行參與探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協助者。這樣的實驗活動不僅僅是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更是學生思維提高的過程,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做到在學習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

(四)聯繫生活,進行拓展(3分鐘)

再次讓學生討論大象與猴子玩蹺蹺板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緣由:自然科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於生活。學生運用自然課堂中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五、説教學特點

本節課教學注重了以下四方面。

1、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從開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蹺蹺板的引入,到玩一玩蹺蹺板並觀察其特點自主構建槓桿的定義,到最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自始至終緊密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2、注重學生觀,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和思維空間。

我給予學生的是一個開放的課堂。我並沒有簡單地運用教材配套活動手冊中的表格,來進行實驗設計。但我認為,過於簡單的實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和思維空間,這樣他們的思維才能得到提升。所以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將簡單劃一的實驗改成兩個較為開放的學生自主進行的實驗活動,讓他們自主探究感知槓桿平衡的規律,並讓學生自行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實驗規律。

3、注重活動內容的層次性。

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實驗層層遞進,從易到難,整個活動的展開過程契合學生的思維過程。每個活動之間緊密聯繫,具有邏輯性和層次性,讓學生的思維螺旋式上升。

《槓桿》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內容:

本節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粵版八年級物理課本第六章第五節內容,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槓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於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槓桿平衡條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這一結論。三是基礎性,這一節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槓桿,什麼是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能從常見的簡單機械中認識槓桿。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

過程與方法:

(1)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

(2)通過對槓桿的探究,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槓桿的使用。

(2)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人文教育。

二、學生心理分析

學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也初步學習了科學探究法,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説教,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的環境,讓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本節課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對身邊的各種槓桿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使知識的傳承在探究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從而縮短生活與物理的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

三、 重點和難點

槓桿平衡條件是本節的核心內容,應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當力臂不等於槓桿上的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時,學生往往不能正確畫出力臂,因此,力臂的確定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 教法和學法

結合幾種槓桿受力平衡的圖示和實例講述槓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顯然,教上述概念時除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外,適宜採用觀察法和講練法。在進行探究槓桿的平衡原理時,採用科學探究法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卓有成效地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程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1、形象引題

教師以日常生活中覺的一些簡單機械為話題,提出疑問,引出本章話題。然後,指導學生觀察多媒體放出的幾種槓桿,讓學生找出幾種槓桿的共同特徵,建立槓桿的概念,並引出本節課題……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使槓桿概念的建立與課題的引入並行。

2、 創設直觀環境,建立物理概念

結合用木棒撬石頭的示意圖,建立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和阻力作用線的概念。繼而在這個示意圖中畫動力臂和阻力臂,建立它們的概念。展出描述上物理概念的文字,讓學生看一遍,並且齊讀上述物理概念,強化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引導學生畫出多媒體中所示的幾幅圖的動力臂和阻力臂,突破教學難點。基於前面的觀察,針對槓桿的形狀、支點的位置進行上述內容,遵循創設物理環境,突出觀察實驗的原則,在學生通過觀察教師創設的物理圖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3、 點撥、設疑、引導、探索、概括、應用

演示槓桿在水平位置的靜態平衡的概念,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形象點撥,找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四個因素,然後質疑:槓桿平衡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什麼關係?教師簡略説明並提出要求,讓學生按多媒體的圖表依次進行實驗,把各次實驗的數據填在物理課本23頁的表中,對比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並對比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揭示物理規律。這樣進行引導,能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索的目的性,對學生的探索具有導向作用。

學生分組研究槓桿平衡問題,對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通過對比、綜合和概括,總結出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彙報研究結果。對學生的彙報,正確的給予肯定,不完善的給予補充,在此基礎上扼要板書槓桿原理,並引導學生寫出槓桿平衡條件公式。

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觀察力、思維力和想像力受到有效的鍛鍊,學生完成探索的過程,不但能學會知識和探索的方法,體驗到探索的樂趣,還能認識到探索物理規律必須採取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生剛剛知道槓桿原理,只有應用它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達到理解。因此,要安排一個例題,引導學生去做。學生通過演練,能學會應用槓桿平衡條件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4、 回顧總結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5、 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p27 第1題

家庭作業:p27 第3、4題

通過實施科學探究式的教學,我班學生對力臂的畫法和槓桿平衡條件的掌握效果比以往的各屆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的正確率都有上升。

《槓桿》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槓桿的科學》。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槓桿、輪軸、滑輪以及斜面等簡單機械。在前一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槓桿及特點。教材從兩個部分安排設計:

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槓桿類工具。

2、通過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槓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並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説明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和理解槓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理解有的槓桿能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槓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槓桿省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體會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並且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親歷實驗過程,認識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教學難點】對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出槓桿省力的規律。

二、説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絲,用鑷子夾棉球,等等。我們的學生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經驗的積累,學生可能並不清楚或根本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時,本節課的知識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的工作特點,從而認識槓桿。

三、説教學方法

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

知識的類比遷移:在教學槓桿有三個點的基本概念時,先讓學生感受用撬棍撬動講台的必要條件,再讓學生看書中的插圖,從具體的事例中抽象出槓桿的三個點。這樣的設計從易到難,從形象到抽象,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實驗操作:科學學科的知識都是從無數的猜想並通過實驗驗證的出的。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是本學科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槓桿的省力規律時就讓學生利用槓桿尺來反覆驗證,在收集並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

合作討論:合作討論是在學生都積極參與,保留個性並能充分表達見解的學習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個小組都有一台槓桿尺,,但在實驗方案的設計時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創設情景:

師: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台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搬講台)

生:哎,講台實在太重了,搬不動

師: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鬆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槓桿。

(示範用槓桿撬講台)

(二)、認識槓桿

1、學生觀察教材P4插圖,結合文字解決槓桿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等概念。(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入手,培養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學來理解知識要點)

2、教師示範畫槓桿結構示意圖。(從直觀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識)

3、教師展示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等實物圖片,引導學生分別找出三個點的位置。

4、判斷教材中的六種工具是不是槓桿。 。(是為了使學生對槓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識別能力,學生説明理由時不一定非要學生標出槓桿工具的三個點)

(本段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本環節中對於學生自己看書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包辦代替,邊學邊練,學以致用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它有利於知識的落實。)

(三)、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1、學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怎樣做才能省力?

2、實驗探究,採集數據:

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不進行提示,而由學生自主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決設計不合理的問題,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比如,在實驗中應該收集什麼數據;在鈎碼的數量和離支點的距離上由學生確定,引導學生多次實驗後,在一起來整理。

3、數據處理,分析歸納: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尋找和發現規律並得出結論的技能。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向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學生親歷了提出猜想、實驗探究、分析論證、評估交流等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嘗試了“猜想、實驗、論證、應用”教學模式的研究。)

(四)、總結交流、取長補短:

由學生自由發言,主要談在本次實驗中的操作上的失誤,設計上的失誤,改進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啟示等。學生實驗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敗了也並不可怕,鼓勵學生只要找出了失敗的原因也是一種成功,所以評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動結束後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五、説板書設計

槓桿的科學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省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費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槓桿》説課稿12

【説教材】

本課選自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課,是繼學生認識了一些簡單工具後的第一類工具的研究課,是後續課程的引導課。

【説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槓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有的槓桿能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

用槓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並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認識槓桿,並找出三個點;會使用槓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

能夠記錄實驗數據,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整理和分析。

【説教學過程】

一、學生體驗,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帶釘子的`木板,啟發學生將釘子取下來(選擇工具);

2.出示開瓶器和飲料,學生體驗使用開瓶器開啟飲料瓶的過程;

3.結合以上兩個體驗過程,和剪刀、鉗子等工具,以及蹺蹺板等圖片,讓學生説出它們的共同特點。

二、認識槓桿

1.通過其中一張圖片,描述“槓桿”的概念(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槓桿)。並介紹撬棍上的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學生嘗試找其他工具上的三個點。

3.讓學生區分槓桿類工具和非槓桿類工具(螺絲刀擰螺絲,擀麪杖等)

三、研究槓桿的科學

1.出示槓桿尺和使用説明書,演示組裝槓桿尺。

2.介紹實驗方法(槓桿尺左邊看成阻力點,右邊看成用力點)進行演示。

3.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操作,並記錄數據。

4.學生展示自己的數據記錄,並引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

5.總結實驗結論:

(1)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

(2)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

(3)什麼情況下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四、小結本課內容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槓桿以及槓桿工具的作用,並能找出槓桿的三個點。下節課我們將用本節課的知識將我們見過的和使用過的槓桿類工具進行分類,請同學們下去搜集整理槓桿類工具。

【説教學反思

教學借用動畫片人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學生模仿者裏面的人物進行學習,給課堂增添了愉悦的學習氛圍。實驗中學生基本能夠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完成實驗,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分析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還有待培養。

《槓桿》説課稿13

《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説課稿

伏道一中 樑金菊

我説課的內容是滬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槓桿的平衡條件”第一課時。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國中物理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

教材第五、六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課內容包括:什麼是槓桿?槓桿的五要素,研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並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即便是在學科的知識考察當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常考點,因此,無論是在傳統教材,還是新教材當中,槓桿這一節課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槓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通過生活中一些槓桿的圖標,讓學生尋找他們的共同特徵,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槓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槓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明確有關槓桿的概念。然後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槓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係,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再次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接着讓學生運用槓桿的知識對三類槓桿實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特徵,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槓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槓桿。

(2)知道有關槓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認識什麼是槓桿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槓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槓桿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3)在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4)通過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數據之間的規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3)通過了解槓桿的應用密切聯繫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4.教學重點:

(1)知道什麼是槓桿,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全過程,並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三.學情分析:

(一)思維基礎:本節內容位於教材的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在以前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們已經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説對於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八年級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於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於本節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思維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識儲備: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

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槓桿的應用及變形槓桿打下了基礎。

(三)教學難點:

(1)怎樣找到槓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結果。

三. 教學設計思路

在這節課的設計當中,我注重體現兩個理念。一是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並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勵的語言鼓舞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討論、操作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一)圖片引入,激發興趣

(二)、情景體驗,抽象概念

(三)、課中練習,突破難點

(四)、趣味實驗,引入問題

(五)、合作討論,探究實驗

(六)、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一)教學方法:

對於槓桿的概念,我讓學生通過撬重物、拔釘子的小實驗,來自己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出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從而得出槓桿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槓桿應用的實例,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並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個難點,我們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當支點和動力作用點相同時,動力的作用效果確不同,從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過演示、圖解來突破這個難點。分析、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是這節課的重點,按照研究自然科學的一般步驟,

即一:發現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二:實驗收集資料和數據;三:分析、研究這些資料和數據;四:發現規律性,得出結論。我採用“從引導提出問題---利用撬書包的活動實際體驗---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小組合作設計和完成實驗---分析數據間的規律並得出結論”的程序來組織教學,這樣,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了探究能力。

另外,還儘量營造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

作用,注重教學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

(二)學法:

本節課學生可以採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現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於槓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於探究槓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現學習法是發現生活中的槓桿及學習其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內容的特徵,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請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作業:利用身邊的物品製作一架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昇華學習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