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數學説課稿模板十篇

來源:文書谷 8.52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數學説課稿模板十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第八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主要學習和二元一次方程組有關的四個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又是今後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預備知識,佔據重要的地位,是學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礎課,為今後學習一次函數以及其他學科(如:物理)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建模的思想方法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引導作用,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它們的解的概念,通過實例認識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也是反映數量關係的重要數學模型。

[數學思考]

體會實際問題中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反映現實世界多個量之間相等關係的一種有效的數學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重要作用。

[解決問題]

通過對本節知識點的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引導學生對情境問題的觀察、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在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上述地位與作用的分析及教學目標,本節課中相關概念的掌握是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解的個數的確定。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希望平等交流研討,厭煩空洞的説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一方面通過學案與課件,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主練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人合作的精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感受成功的樂趣。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學中不只傳授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結論的方法。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我採用引導發現法為主,情景問答法、討論法、活動競賽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等完成本節的教學,真正做到教師的主導地位。

2.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節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總結,運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開拓自己的創造思維。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究,這也符合數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四、教學過程與課堂活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NBA籃球聯賽情景再現,利用世界男籃亞裔球星林書豪激勵學生相信自已能夠創造奇蹟的勵志教育,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調動學生順利引入新課。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學,不糾纏於其語言本身,而是通過類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於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經很瞭解,我主要採用了類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學,強化對概念的正確理解,通過學案與課件相結合的方式,以題組形式分層漸進式訓練,讓學生明晰概念,鞏固概念,強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個不斷循序上升的過程,而教學過程更是一個生動活沷,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腦動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當堂檢測,強化概念

通過課堂隨機選題的形式答題,通過合作小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互相競爭,將小組的認知成果轉化為全班同學的共同認知成果,從而營造寬鬆、民主、競爭、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悦,從而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主要是學生數學活動教學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結,迴歸概念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培養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養成及時反思的習慣。

五、教後反思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人人關心數學教育的未來》的報告中指出“沒有一個人能教好數學,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在激發學生自已去學數學”。只有學生通過自已的思考建立對數學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學好數學。本節課課,我致力於讓學生自已去發現數學,研究數學,加強數學思想、方法及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不斷從“學會數學”到“會學數學”,但教無止境,課堂仍然留有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從這樣的三個方面加強對課堂的研究:一是加強對學法研究、學情研究,讓教學方式與內容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更貼近學生實際;二是重視學生課堂的學習感受,營造民主、開放、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三是提高教學機智、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法,科學、合理、靈活地處理課堂上生成的問題。

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和教師,大家好!我説課的資料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並集》,下頭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後,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為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並。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後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着極為廣泛的應用。

基於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並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係;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並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並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並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範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着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採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下頭我重點説一説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

經過實例:學校舉辦了排球賽,08小教(2)56名同學中有12名同學參賽,之後又舉辦了田徑賽,這個班有20名同學參賽。已知兩項都參賽的有6名同學。兩項比賽中,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同學沒有參加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思考後回答,然後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到達這樣三個層次:

層次一:發現要求沒有參加比賽的人數,首先應當算出參加比賽的人數,並且明白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2+20-6,而不是12+20,因為有6人既參加排球賽又參加田徑賽。

層次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的觀點再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設

利用Venn圖來表示集合A,B,C.發現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層次三:引導學生髮現集合C的元素的構成與集合A,B的元素的關係。學生能夠發現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參加排球比賽又參加田徑比賽的同學構成的,更進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屬於集合A的元素又屬於集合B的元素構成的。

經過對三個層次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第二環節:最終抽象、歸納出交集的文字敍述的定義。

定義給出後,讓學生利用數學符號語言寫出的集合表示。充分體現使用集合語言,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資料。

第三環節:經過兩個例子鞏固定義。

例1是較為簡單的不用動筆,同學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須動筆計算的,並且還要經過數軸輔助解決,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經過這兩個例子的解決,使學生不僅僅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體現出了數學的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環節:最終對交集進行再認識,並利用Venn圖歸納、總結出交集的性質。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只是引導着,學生是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應當準備預案。

第五環節:經過綜合性較強的'例子進一步鞏固定義和性質。

這樣的五個環節不僅僅充分研究到學生的認知規律,並且為學生和教師的進取活動供給了空間和可能。更印證了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

交集的定義、性質研究清楚之後,並集的定義、性質就順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並且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交集、並集的定義、性質研究完了以後,設計"感受理解、思考運用、拓展探究"三個不一樣層次的練習題進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同時要研究到不一樣水平,不一樣興趣學生的學習需要。

小結應先由學生總結,然後教師強調兩點:一是交集與並集的區別與聯繫;二是對本節課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又要關注它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的評價,以及在過程中華表現出來的與人合作的態度,表達與交流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作業、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資料,多謝大家!

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説課的課題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內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④(必修)第1。2。1節。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三角函數是描述週期運動現象的重要的數學模型,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三角函數的定義是在國中對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以及剛學過的“角的概念的推廣”的基礎上討論和研究的。三角函數的定義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對三角內容的整體學習至關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識的出發點。緊緊扣住三角函數定義這個寶貴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導出本章的具體內容:三角函數線、定義域、符號判斷、值域、同角三角函數關係、多組誘導公式、多組變換公式、圖象和性質。 三角函數的定義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數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為平面向量、解析幾何等內容的學習作必要的準備。三角函數知識還是物理學、高等數學、測量學、天文學的重要基礎。

三角函數定義必然是學好全章內容的關鍵,如果學生掌握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後續內容的學習,由三角函數定義的基礎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決定了本節教材的重點就是定義本身。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嘗試類比、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符號規律。

教學難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概念的建構過程。

教學關鍵: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座標系;六個比值的確定性( α確定,比值也隨之確定)與依賴性(比值隨着α的變化而變化)。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及學生學習能力

1。 學生在國中時已經學習了基本的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掌握了鋭角三角函數的一些常見的知識和求法。

2。學生的運算能力較差。

3。部分同學對數學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

4。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必須在老師一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

四、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使學生正確理解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的定義,瞭解餘切、正割、餘割的`定義;

2。能力訓練目標: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培養合情猜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滲透數形結合和類比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教學理念和方法

教學中注意用新課程理念處理傳統教材,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僅要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教師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揭示本質、經歷過程。

根據本節課內容、高一學生認知特點和我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採用“啟發探索、講練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教法, 在課堂結構上,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揭示課題②推廣認知——形成概念③鞏固新知——探求規律④總結反思——提高認識⑤任務後延——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總體來説, 由舊及新,由易及難,逐步加強,逐步推進,給定定義後通過應用定義又逐步發現新知識,拓展、完善定義。

先由國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過度到直角座標系中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再發展到直角座標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問題1:在國中我們學習了鋭角三角函數,那麼鋭角三角函數是如何定義的?

【設計意圖】學生在國中學習了鋭角的三角函數概念,現在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又是一種推廣和拓展的過程(類似於從有理數到實數的擴展)。温故知新,要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就要從源頭上開始,從學生現有認知狀況開始,對鋭角三角函數的複習就必不可少。

問題 2:角的概念推廣之後,這樣的三角函數定義還適用嗎?

問題 3:若將鋭角放入直角座標系中,你能用角的終邊上的點的座標來表示鋭角三角函數嗎?

留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自由討論,教師參與討論或巡迴對學困生作啟發引導。

能表示嗎?怎樣表示?針對剛才的問題點名讓學生回答。 用角的對邊、鄰邊、斜邊比值的説法顯然是受到阻礙了,由於前面已經以直角座標系為工具來研究任意角了,學生一般會想到(否則教師進行提示)繼續用直角座標系來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數。

【設計意圖】

從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行必要的啟發,將學生思維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創造”征程。

教師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後佈置任務情景:請同學們用直角座標系重新研究鋭角三角函數定義!

師生共做(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圖形和比值)。

問題 4:對於確定的角 ,這三個比值是否與P在 的終邊上的位置有關?為什麼?

先讓學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觀判斷,再引導學生觀察右圖,

聯繫相似三角形知識,探索發現: 對於鋭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

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得出結論(強調):當α為鋭角時,六個比值隨α的變化而變化;但對於鋭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所以,六個比值分別是以角α為自變量、以比值為函數值的函數。

(二)推廣認知——形成概念

將鋭角的比值情形推廣到任意角α後,水到渠成,師生共同進行探索和推廣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同時教師強調:由於弧度制使角和實數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所以三角函數是以實數為自變量的函數,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好的同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師指出: sinα、csα、tanα的定義域必須緊扣三角函數定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熟,ctα、cscα、secα的定義域不要求記憶。

(關於值域,到後面再學習)。

【設計意圖】定義域是函數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數必須明確定義域。 指導學生根據定義自主探索確定三角函數定義域,有利於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它、應用它,也增進對三角函數概念的掌握。

(三)鞏固新知——探求規律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進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 的終邊過點 ,求 的六個三角函數值

要求:讀完題目,思考:計算什麼?需要準備什麼?閉目心算,對照板書,模仿書面表達格式。

鞏固定義之後,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以鞏固和加深對三角函數概念的理解,通過課堂積極主動的練習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2。 求 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值。

分析: 終邊上有無窮多個點,根據三角函數的定義,只要知道 終邊上任意一個點的座標,就可以計算這個角的三角函數值(或判斷其無意義)

師生探索:緊扣三角函數定義求解,首先要在終邊上取定一點。終邊在哪兒呢?取定哪一點呢?任意點、還是特殊點?要靈活,只要能夠算出三角函數值,都可以。

取特殊點能使計算更簡明。

等待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數定義後,觀察、分析初、高中所計算的函數值有何變化,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函數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有關, 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三角函數定義來分析,從而導出三角函數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的關係,進而由教師總結符號記憶方法,便於學生記憶。

【設計意圖】判斷三角函數值的正負符號,是本章教材的一項重要的知識、技能要求。 要引導學生抓住定義、數形結合判斷和記憶三角函數值的正負符號,並總結出形象的“才”字符號法則,這也是理解和記憶的關鍵。

(四)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及其定義域;⑵三角函數的符號規律。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五)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四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及三角函數的符號規律,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作業,其中思考題的設計思想是:綜合練習鞏固提高,更為下節的學習內容打下基礎,同時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以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六、簡述板書設計。

ctα、cscα、secα的定義寫在sinα、c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節重要內容的主體地位。

結束:以上,我僅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上説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

希望各位領導 、同行對本堂説課提出寶貴意見。

數學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是冀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九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冀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內容,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抽象分數概念,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三年級這個學段只是對分數進行初步的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以上的基本理念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經歷由生活經驗到認識分數的過程。

2、瞭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的表象,會用幾分之一表示簡單圖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幾分之一。會用幾分之一表示簡單圖形的一部分。

教學難點:能夠藉助具體的實例説一説分數的含義

學具準備:

每人準備三張大小一樣的長方形紙、彩筆、一根50釐米長的繩子

根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為學生制訂了以下學習目標。

學生學習目標:

1、瞭解平均分的含義。

2、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3、會讀寫幾分之一。

4、會用幾分之一表示簡單圖形的一 部分。

在學生讀完這些學習目標之後,幫助學生明確這節課要圍繞這四個目標進行學習。

二、教法學法:

1、教的方法:

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針對這種情況,我注重豐富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認知,聯繫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採用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認識分數的作用,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感性認識。

2、學的方法:

"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新的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就是轉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學生通過折一折、填一填、想一想、説一説等手段及媒體輔助,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而達到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目的。

三、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材中呈現的是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但我覺得這個情境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學生並不十分感興趣,所以,教學一開始,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春天到了,亮亮和聰聰要去春遊,媽媽給他們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接着我課件出示4個蘋果和兩瓶飲料,提問學生把4個蘋果和兩瓶飲料分別平均分給他們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讓學生回憶平均分的含義,明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接着課件出示一張披薩,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學生會説一半,我接着追問:一半可以用我們之前學過的整數表示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討論。一半該怎樣表示呢?當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時,就讓學生髮揮想象,大膽創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半,自然引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數字王國的一位新朋友,請它來幫助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為後面的動手操作,發現新知作鋪墊,同時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學生帶着愉悦的心情學習數學。)

第二個環節:"觀察操作,探求新知"

(1) 運用電腦演示,初步認識概念

我們可以把一張披薩看成一個圓形, 電腦演示平均分一個圓形的過程。學生初步認識"平均分",理解圖中幾份數和一份數的含義。明確把這個圓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圓形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通過對概念直觀形象的認識後,學生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比如半個蘋果,半塊月餅等等,加深對二分之一這個分數的理解,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2)實際操作,促進內化

在這裏我設計了四個活動

活動一:讓學生把手中的長方形平均分成2份,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在學生彙報不同的折法之後,教學二分之一的讀法和寫法,並且告訴學生像1/2這樣的數就叫分數,揭示分數的概念,瞭解在1/2這個分數中2和1以及整個分數分別表示什麼,使學生進一步明確1/2的意義,突破重難點。最後教師小結,看來我們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可以用分數1/2來表示。

(設計意圖:是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落實了新理念。)

活動二:在學生認識了二分之一之後, 問問學生你能不能用手中的長方形紙表示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呢?要求明確後,學生動手操作,任選一個分數折一折,塗一塗,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會發現學生可能在折三分之一時不夠準確,這時我會提醒學生藉助手中的直尺通過測量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3份。摺好後與同桌交流,交流的目的在於互相認識不同的分數,以及相同分數的不同折法。彙報展示時,要讓學生説清自己是怎麼折的,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教師重點教學每個分數的讀法和寫法,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這部分活動先確定操作要求,然後讓學生自主操作。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

活動三、教學了1/2 1/3 1/4的意義和讀寫法之後,我問學生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學生會説出很多分數,然後讓學生用手中的長方形紙任意折出一個幾分之一來,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我鼓勵學生做出更多的分法,並讀寫出相應的分數。

通過以上活動,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幾分之一的含義,為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我課件出示1/2 1/3 1/4的折法追問學生 ,為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塗色部分都分別能用1/2 1/3 1/4來表示呢 ,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

活動四:折繩比賽。

我讓學生用準備好的繩子分別折出1/2 1/3 1/4,讓學生説出這幾個分數中的2、3、4各表示什麼意思,組織學生討論平均分的份數與每份的大小有什麼關係。學生在剛才已有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得出了結論。然後我讓學生把這條繩子反覆對摺得到不同的分數,總結得出結論: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為以後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

第三個環節:"變式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課內練習起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本節課我設計了幾個變式練習,讀一讀、寫一寫、想一想、説一説,既有基礎練習,又有變式練習,手、腦、口結合。既保證了全體的達標,又促進了個性的發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我們身邊處處都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真正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第四個環節是:"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回顧學習目標,衡量自己是否達到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對情感態度、學習方式等進行自我評價,並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教學評價

評價是數學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習結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習過程的考查,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瞭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數學學習評價,恰當地運用評價的內容和結果,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採取學生動手操作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培養了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評價過程中,我儘可能地以小組為評價對象,一方面促進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一方面促進小組間的競爭,尤其對於能夠準確規範操作,語言表達流暢,並得出相關結論的同學給予高度讚揚,同時對於學困生,也及時給予肯定,鼓勵,給他自信,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會有許多課堂生成的問題,我會在課堂中及時調整預案,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數學説課稿 篇5

1、教材分析: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師不僅是教材的執行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我們教師擁有開發課程資源、整合教材知識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我跟據七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借鑑“華師大”版及“蘇教版”教材第一章的內容,把學生進入中學的第一節課特意設置為形式多樣、輕鬆有趣的序言課,目的是讓學生先消除對數學的懼怕心理,幫助他們做好中國小數學學習心理的銜接。通過這樣一節課,我想讓學生對數學有更深的認識,對今後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對數學產生興趣和動力,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帶動學生充滿信心地投入到今後的學習中去。

學情分析:(1)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已瞭解和掌握了數與形方面的初步知識,但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的思維能力還不具備;

(2)學生個性活潑,對國中生活充滿好奇,學習積極性高。

2、教學目標設置

知識目標:(1)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

(2)再借助於趣題解答和活動參與讓學生再次回顧國小的知識方法,並對國中數學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三塊內容進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動手試驗的過程,引導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和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引發求知的慾望,從數學的重要性和數學家的故事中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教學策略

(1)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引導思考”為核心,邊啟發、邊分析、邊觀察、邊總結,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與數學交朋友;

(2)學法——採用知識內容的趣味化形式,吸引學生樂學,用問題的生活化情境,讓每個學生都有感而發,再用類比、猜想、驗證、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引導學生會學;

(3)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更好的展示數學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

4、重難點分析(放在後面説)

教學重點:通過大量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很重要、很有用,雖然有點難,但它很有趣,並能很好的鍛鍊一個人的思維。這節課就是要設法改變學生以往對數學的印象,化枯燥為趣味、化理論為實用、化複雜為簡單,讓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

教學難點:突破方式是通過問題點化、課件點撥、動手實驗等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5、教學過程與方法

由於本節課沒有專門的知識點和特別要學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學過程主要採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教學

環節

教學程序與方法

設計意圖

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1、給出英國數學家克萊茵形容數學的名言:

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悦目,詩歌能動人心絃,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而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

2、、問題:數學是什麼?

讓同學們用一個或幾個詞語描繪數學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聯繫生活、討論交流

3、問題引出“數學超市”內容,根據往屆學生的答案,事先設置好十個不同板塊,用課件展示出來:測量、想像力、真有趣、有點難、拼折圖、數學家、運用廣泛、開發思維、有挑戰性、其樂無窮

瞭解數學家眼中的數學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一種嚮往。

從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問題開始,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創造機會讓學生交流、討論,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同時通過老

師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教態消除學生對中學老師的懼怕心理,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個四人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點擊“我眼中的數學”不同板塊,全班同學根據板塊所對應的內容,展開討論和提出方案,進入本節課的互動環節。

互動環節

讓每個小組隨意點擊“數學超市”

的不同板塊,根據板塊對應的內容,讓全班同學或參與設置的活動;或進行相應的遊戲;或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

交流、相互啟發;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不同角度體驗數學的思維方法。

所有板塊都是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

“統計與概率”三個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讓學生對今後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感受。

(課堂上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活動的素材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歸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

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我校七年級備課組基於新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三節學習完成自主開發的一節複習課。

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在以瞭解的幾何性質及判定定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幾何推理解題途徑思考——逆向思維。

邏輯推理是國中數學幾何部分一節十分重要的內容,而開展新思想方法的訓練也突顯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體現在知識技

能和思想方法兩個方面。

本課時既是對前面所學的平行線性質及判定定理的一個回顧和延伸,又是為以後學習幾何證明反正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它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圖形遷移能力。本節課不論從知識技能還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節十分難得的素材,它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學生掌握到:“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線的性質”後,能較順利完成簡

單的“角的關係直接得直線平行”或由“平行線直接推得角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逆向思維方式在解決平行線有關問題,經歷的“觀察—猜想—説理—驗證”的 思維過程也是以後學習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所以本節課的重點為在平行線判定方法及平行線性質的進一步理解運應用基礎上了解與應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由於從説理方法來看,對於幾何邏輯思維尚處於起始階段的七年級學生來講,認知難度較大,所以本節課的難點是:運用逆向思維解決平行線有關問題。突破難點的關鍵是:採用教師引導和學生合作的教學方法

二、目標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從“知識技能、學習過程、情感態度”三個角度考慮,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七年級學生對幾何説理缺乏足夠深度和廣度,只有通過“探索”這樣特定數學活動,獲取一些經驗方法,逐步形成較為完善嚴密的幾何説明體系。知識技能目標

1、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幾何語言能用語言説明幾何圖形。進一步熟練運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幾何問題並會進行説理(通過閲讀課標,分析教材,本節課的重點為平行線判定方法及平行線性質的進一步理解運應用,而作為解決重點的方法不是讓學死記,而是主動嘗試與探索。)

2.瞭解應用逆向思維方式分析問題。(課標要求“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所以數學思維方式訓練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在初步掌握的基礎上又應用具體問題情境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運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幾何問題過程,在活 動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使學生逐步掌握説理基本方法。新舊教材設計不同,學生較之以往,邏輯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對判別條件説理有一定難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變強,那麼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索,就成為突破教學瓶頸和培養學生學習品質的有效手段,這也成為落實新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關鍵。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平行線有關幾何問題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面對挑戰,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教學過程的設計體現了建構主義的以創設“學習環境”為主要任務的理念。體現了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操作策略,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活動為中心,以學生主動性的知識建構為中心的思想。本教學過程設計體現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原則,突出多媒體這一教學技術手段在輔助知識產生髮展和突破重難點的優勢。基於這種教學理念,整個教學過程按以下流程展開:

四、教學過程流程圖

創設情境→複習鞏固→例題學習→設問質疑→建立模型→實驗驗證→説理嘗試→抽象建模

→變式應用→反饋拓展→小結→佈置作業

數學説課稿 篇7

課程名稱

數學小故事

適用年級:

三年級

總課時:

16課時

課程簡介:

《數學小故事》課程就是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輕鬆學到數學知識,本課程讓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中,自主地建構數學知識,創設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源於孩子生活,源於孩子好奇之事,引導孩子積極運用自己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讓他們親身感悟數學知識。根據自己對國小數學節本的瞭解,設計出有趣的數學課程,對學生進行無痕的引導,降低學生接受的難度。通過學生的探究和發現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數學。同時體會我們中國古代光輝的數學成就,有信心學好數學。遊戲是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和途徑,而數學語言卻以簡練和邏輯為特點。為了把抽象的數學符號變為生動活潑的形象符號,讓兒童更樂於接受,更容易掌握,《數學小故事》將寓教於樂的傳統教學理念移植到單調枯燥的數學教學中,讓孩子在看圖朗誦、動手動腦中潛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學習法、閲讀學習法、遷移類推學習法、發現學習法、嘗試學習法等眾多學習方法,讓孩子通過饒有興趣的認知方式輕鬆掌握所學的知識。

背景分析

(500字內)

目的和意義:

數學是思維,國小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維素質,因此,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進行數學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數學是活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是文化,數學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通過多種資源的.挖掘,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和興趣,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數學文化的薰陶,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情分析:

新課標提出學生在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還要注重其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與開發。但由於受應試觀念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只重視數學知識的獲得,缺少人文的薰陶,更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把掌握基本知識,熟練基本技能當做學習的唯一目標,導致學習空間擠壓、、學習方式私死板。因此本課程本着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數學資源的宗旨,充實、豐滿學生的數學學習,還原有趣、富有人情味的數學真實面貌。

資源分析:

本課程將以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為依託,連接數學、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多個學科,為學生營造各種學科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境,構建跨學科的相互滲透,擴展學生的認知空間,使他們受到知識的啟發,觸發聯想形成新的認識。同時有效運用學校和社區的資源,培養學生整合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體現基礎教育改革的精神。

課程目標:

1、數學思維訓練能使學生接觸各種類型的數學題,使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2、學生通過解答比平時學習難得多的數學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的精神和能力。體會攻克難題後的喜悦和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3、通過數學思維訓練,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

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和創造性思維品質。

學習主題/活動安排:

(請列出教學進度,包括日期、周次、內容、實施要求)

日期

周次

內容

實施要求

9月9日

1

第1講倒過來推算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16日

2

第2講反過來想問題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23日

3

第3講找出無形的砝碼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30日

4

第4講畫圖分析找重疊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10月14日

5

第5講鏡子裏的時間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10月21日

數學説課稿 篇8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數及其圖象。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的內容是在已經學習了平面直角座標系和一次函數的基礎上,再一次進入函數範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函數的內涵,並感受到現實世界中存在各種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是對正比例函數圖象與性質的複習和對比,也是以後學習二次函數的基礎。本課時的學習是學生對函數的圖象與性質一個再知的過程,由於八年級學生是首次接觸雙曲線這種函數圖象,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反比例函數圖象的特徵,讓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有一個形象和直觀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激活課堂氣氛,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精神。在教學設計上,我設想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數相關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

因此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中的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3、使學生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性質,會畫出它們的圖象,以及根據圖象指出函數值隨自變量的增加或減少而變化的情況。

4、會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向學生滲透數學來源於實踐又反過去作用於實踐的觀點。

2、使學生體會事物是有規律地變化着的觀點。

(四)美育目標:

通過反比例函數圖象的研究,滲透反映其性質的圖象的直觀形象美,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反比例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性。

(二)教學難點:畫反比例函數的圖象。

(三)解決方法

(1)由分組討論,積極思考,分析問題,發現結論。

(2)訓練,研究,總結

因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有兩個分支,而且這兩個分支的變化趨勢又不同,學生初次接觸,一定會感到困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並製作了能動態演示函數圖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積極參與並主動探索函數性質,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性質。

四、教學方法:

國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鑑於教材和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設想採用問題教學法和對比教學法,用層層推進的提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主動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同時注意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繫,減少學生對新概念接受的困難,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時間。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組織學生參與“探究。

數學説課稿 篇9

一、 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講的是國小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這 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對 的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習 奠定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本節課非常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認識……、掌握……

能力目標:能熟練運用 ,通過對 的探究,培養學生 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 思想,培養 興趣。

(三)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 説教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認知水平,從而採用情境教學法,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境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採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對 的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三、 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根據課堂的主要內容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模式。

四、 説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講故事(做遊戲、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引入今天的新課——

(二) 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究 ,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1)……

(2)……

(3)……

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總結,得出本節課的重點

(三) 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出示課本例題,讓學生先自己練習,再討論分析,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並對出現的典型問題加以指正,引起學生警覺。

(2)結合課本內容,創設現實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能真正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理解生活中的問題。

例:……

(四) 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點 ,若學生總結的不夠完善,教師再加以補充,強化對知識的認知。

(五) 佈置作業

在使全體學生掌握本節知識的基礎上,針對性的分層次佈置作業,使基礎差的學生得到訓練和進步,並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六) 板書設計

五、 説教學評價

把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熱情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掌握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和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提高。

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內容和地位

數學是一門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學科。生活實際中,有不少問題的解決都涉及到數學中的分式知識。分式是繼整式之後對代數式的進一步研究,是國小所學分數的延伸和擴展。與整式一樣,分式也是表示具體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係的一種工具,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常見模型之一。本章內容的學習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函數和方程等知識起到奠基的作用。蘇科版教材將"分式"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八年級下冊。《分式》第1節的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而第一課時的內容則是分式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式運算、分解因式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節課,是今後學習分式的性質、分式的運算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其中對"分式有意義的討論"為以後學習反比例函數作了鋪墊。因此,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知識螺旋上升的特點。

(二)教學理念

本節內容充分體現了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進一步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新課標精神。學生的活動交流也會促進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增長。

二、目標分析

(一)學習目標

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了知識經驗基礎,結合新課程標準"分式"的目標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方面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分式概念,學會判別分式何時有意義,何時值為零,能用分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明確分式與整式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分式概念的自我構建過程及用分式描述數量關係的過程,體會分式的模型思想,進一步發展數感;學會與他人合作,並獲得代數學習的一些常用方法:類比轉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和態度目標:

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經驗,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和創造;利用實際情境,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體會"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精神。

三、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本節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入"分式"的概念,再以三個具體的例題訓練本節課的所有內容。因此將重點定為:瞭解分式的形式(A、B都是整式)並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個特點":分母含有字母;"一個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為零。

學習難點:儘管有分數知識為基礎,但是當分母中帶有字母時,如何確定一個分式有無意義,怎樣使一個分式有意義應是本節課學習的難點。

四、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八年級下的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意識,學生的表達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看,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式的運算和因式分解內容,而分式與整式一樣也是代數式,因此研究與學習的方法與整式相類似,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類比、歸納、概括等途經進行分式的學習。

五、教學設備或輔助設備

多媒體(首先,能夠生動、形象地反映現實情境,增加課堂的容量,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整節課主次分明。還可以讓學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六、教學方法

(一)教法分析

依據本節課的特點,遵循數學中的科學性和思維性結合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和鞏固性原則,引導學生閲讀、思考,通過類比揭示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繫和區別,闡述問題的本質特徵,重點知識還是應該以講解法、談話法和啟發式教學和練習法為主,由淺入深,聯繫實際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難點知識啟發引導,通過觀察、嘗試、練習加以突破,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並通過類比、歸納、概括等途徑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多説、多交流、多練習、多總結。整節課體現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學法分析

正確指導學生閲讀、分析,引導學生學習觀察、類比、概括、歸納等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會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並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七、教學程序

1、創設問題情境

(1)兩個數相除可以把它們的商表示成分數的形式嗎?

學生活動:説可以的讓他們舉幾個例子。如等。

(2)一個分數由什麼構成?

學生活動:一個分數由分子、分母和分數線構成。

(3)追問:分數線有什麼功能?

學生活動:分數線具有除號和括號的功能。

(4)分數的分母能不能為零?為什麼?

學生活動:分數中的分母不能為零,因為零不能做除數。

(5)設置疑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那麼可以表示成什麼形式?

設計意圖:儘管來自於課本,但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提出新的研究問題,出現任知衝突,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

2、學習新課

(1)板書課題:分式

學生活動:齊讀課題2遍

設計:感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2)學生閲讀課本第40頁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內容。

"一塊長方形玻璃的面積為2平方米,如果寬是a米,那麼這塊玻璃的長是()米,通常用米來表示。"

"小麗用n元人民幣買了m袋瓜子,那麼每袋瓜子的價格是(元,通常用元來表示。"

"有兩塊棉田,一塊麪積為a公頃產棉花m千克;另一塊麪積為b公頃產棉花n千克,這兩塊棉田平均每公頃產棉花千克,通常用千克來表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具體的生活事例中感受分式和整式一樣都是來源於生活,分式的產生也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的,同時也是為了提高課本的地位,擯棄離開課本數學的觀念,讓學生從課本中來,也為到課本中去做好鋪墊。

(3)你還能結合生活實際,再舉出一些類似的例子嗎?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後,交流結果,教師給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

設計意圖:數學學習應該重視知識的遷移,時刻注意與身邊事物相聯繫,體現生活數學的魅力。

(4)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觀察、、這三個代數式的特點,找出他們的共同特點?

學生活動:這三個代數式都具有分數的形式,並且分母中都帶有字母。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總結和概括能力,為分式概念的提出做好準備。

(5)教師帶領學生回憶整式的概念?

設計意圖:注重抽絲剝繭式的引導過程。

(6)上面的三個代數式中的2、a、m、n、m+n、a+b都是整式嗎?

(7)如果用A分別表示2、n、m+n,B表示a、m、a+b,那麼三個問題的結果都可以表示成什麼形式?

學生活動:都可以表示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注重同一形式知識的同化。

(8)A、B表示什麼?B中含有字母嗎?B能不能為零?

學生活動:A、B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設計意圖:此問題的設計實際是為分式概念的提出以及分式概念中的"一個特點"和"一個要求"做好陳述,具有前瞻意識,也為概念的進一步深化做好前呼的基礎。

(9)教師概括並板書:一般地,如果A、B表示兩個整式,並且B中含有字母,那麼代數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概念説明:

I、整式

II、B中含有字母

III、B不等於0

IV、與分數類似,分式的分數線同時具有除號和括號的雙重功能。

(10)齊讀概念。

3、典型例題分析及典型習題練習

(1)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判斷,並説出理由。啟發學生理解分式概念的關鍵點:形式、分母中含有字母、分母不為零和分數線的功能,鞏固對分式概念的理解。

(2)及時練習,鞏固新知

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説明理由。

②列代數式,並説明列出的代數式是否為分式

I、某校八年級有學生m人,集合排成方隊,如果恰好排成20排,那麼每排有 名學生;如果恰好排成a排,那麼每排有 名學生。

II、30名工人做1800個零件,x小時完成,平均每人每小時加工的零件個數是 .

III、如果圓的周長為釐米,那麼這個圓的半徑為 釐米。

IV、國家規定存款利息的納税方法是:利息税=利息20%,儲户取款時由銀行代收利息税,如果小麗存入人民幣a元,存款利息為b元,那麼小麗應交納利息税 元。

(3)例2:分式表示什麼?

針對部分學生對題型可能陌生,教師先要以一兩個具體的解釋引導學生去説。如:

解:如果a元表示購買筆記本的錢數,b元表示每本筆記本的售價,那麼表示每本降價1元后,用a元可購得筆記本的本數。

如果a表示長方形的面積,b表示長方形的寬,那麼表示寬減少1個單位長度後,面積仍為a的長方形的長。

及時練習:你還能對分式的意義做出解釋嗎?

學生活動:同桌兩人為一組討論,討論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對分式做出合理的解釋。感受分式的產生來自於生活,也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服務的。並增強同學們的合作意識。

(4)過渡:用具體的數值代替分式中的字母,按照分式中的運算關係計算,所得的結果就是分式的值。

(5)例3:求分式的值。

①a=3;②a=

解:①當a=3時,分式的值是;

②當a=時,分式的值是

(6)及時練習

填表後觀察是如何隨x的變化而變化的。

x -3 -2 -1 0 1 2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學生掌握求分式的值的方法,並讓他們感受對分式中的字母,當取不同的數值時,分式的值也會產生變化,並初步感知變化的規律,滲透函數思想。

(7)例4:當x取什麼值時分式有意義?

分析引導:與分數一樣,分式的分母不能為0.如果分母中字母做取的值使分母的值為0,那麼此時分式沒有意義。

解:由分母2x-3=0,得x=,所以當時,分式有意義。

(8)及時練習:

當x取什麼數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①; ②

學生活動:指名板演,其他同學獨立完成。

教師活動:I巡視,並指導學困生解決問題。

II板演結束後,讓學生評點

設計意圖:對教學中的難點應是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交流互動的重點,本練習的設計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主要是針對分式有無意義的分式分母中字母取值問題而設計。通過練習、討論、交流,鞏固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4、能力遷移

(1)當x為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①; ②

學生活動:以前後桌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一是適當增加習題的難度,二是糾正已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前面所有習題的固有印象,認為一題就一個數值符合要求或者一題必有一個符合條件的數值的錯誤印象,三是增強同學們的合作精神。

(2)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值求下列分式的值

設計意圖:避免出現所取的值使分式無意義。

(2)回憶:在表格中,填表後觀察是如何隨x的變化而變化的。

x -3 -2 -1 0 1 2

這題中當x取什麼值時,分式的值為0?

設計問題:當x為何值時,下列分式的值為零?

①; ②

學生活動:討論後根據老師的引導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表格中的結果,理解當分式分子A為0的時候,而分式的分母B又不為0的時候,分式的值為0.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分析到解決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分式的值為0的條件。

5、小結與作業

1、學生活動:用自己的語言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以表述。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

2、教師總結:

①分式來自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②分式的意義和分式的值的求法是重點。

③如何使一個分式有意義主要是使分式的分母不為0.

3、回到課本。

學生活動:快速掃描課本P40-43的內容。

設計意圖:整體感受本節課的內容。

3、作業:

課本P43習題8.1的內容。

設計意圖:書面作業的形式,是課堂的延續,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

八、評價

1、本節課在學生已有分數知識基礎之上,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練習、總結、作業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獲得新知識。

2、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①分式和分數雖然具有類似之處,但是要使一個分式有意義,必須要做到分式分母中字母的取值使分母不為0.可能極少數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還不夠透徹。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不夠理想或者是對一個新知識的感知、理解、掌握需要過程。

按照新課標準,不能將結果強加給學生,針對這部分學生,一是在課堂巡視的時候給予及時指導,二是課後的個別輔導。

②能力遷移的第(2)題相對複雜,部分同學掌握起來可能有難度。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考慮的條件更多的原因。

針對此,教師一是要加強引導,二是要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學意識,形成合力,共同解決問題,建立新知識的模型。

九、板書設計

8.1分式

如果A、B表示兩個整式,並且B中含有字母(),那麼代數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