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説課稿模板10篇

來源:文書谷 1.43W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説課稿模板10篇

説課稿 篇1

【説課標教材】

《狼牙山五壯士》這篇精讀課文記敍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為了掩護羣眾和主力部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後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峯,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於犧牲的精神。

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可分為五部分。全文記敍的順序可以概括為:接受任務→痛殲敵人→引上絕路→頂峯殲敵→跳下懸崖。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從表現英雄壯舉的感人的語言中,感受五壯士的英雄氣概和勇於犧牲的精神;二是通過閲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的速度。課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理解描寫五壯士痛殲敵人,英勇跳崖的動作和神態的語句上,體會五壯士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的'獻身精神;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根據重難點,確立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 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日寇,晉察冀,指揮,屍體,懸崖,磨盤,斬釘截鐵,壯烈豪邁,堅強不屈,昂首挺胸。

⑵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描寫五壯士跳崖的部分。

⑶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 培養合作探究意識。

⑵ 引導學生領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和根據不同感受朗讀課文的學習方法。

⑶ 提高閲讀的速度。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⑴ 體會五壯士為了掩護羣眾和主力部隊,抗擊日寇的英雄氣概和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

⑵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説教法】

1、以讀為本,讀中悟情:

本課我設計了以讀導情,以議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學方法,讓讀書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並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輔以課件,設計了自由讀,試讀,品讀,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最終達到感情朗讀,使情感昇華。

2、重視自主學習,激發主體潛能: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儘可能地讓學生自我活動,去讀書,去思考,參與議論,參與交流,使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現出雙向和多向並存的局面,讓學生始終有一種自覺,主動,熱情的學習狀態,使他們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觸課文,從而更好地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

3、鼓勵大膽質疑,啟發合理想象:

⑴ 讓學生在讀書中質疑,在讀書中解疑,師生交流共同解疑。

⑵ 挖掘教材的創造性教育因素,啟發學生合理想象,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説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尤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為“我會學”。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由此設立:營造氛圍──創設情景──誦讀感悟──體驗學習──自主探究──自悟自得的學法導向,層層推進教學,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滑輪是國中三大機械(斜面、滑輪、槓桿)之一,是機械功落實的載體。學生知道滑輪但是並不熟悉這種簡單機械,可是滑輪又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通過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及應用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也為後面滑輪組認識與應用打下基礎。本節課儘管知識容量比較小,但在 實際生產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因此,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教法和學法上擬用實驗探究法,以便更好地達到教和學的目的。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小時已經學過滑輪相應的知識,對滑輪的學習已經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同時九年級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只要加以引導,恰當設置認知衝突,就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通過實驗、討論,探究出結論,順利完成本課學習。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能識別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滑輪,瞭解這兩種滑輪特點以及各自在生活和實際中的應用。

技能目標: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會運用實驗探究科學問題的方法。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想象力。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收集 , 培養嚴肅認真的操作態度及科學分析實驗數據的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中讓學生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描述分析等能力。

難點: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五、教法和學法

為 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能達到本課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下面我談談我採用的教法和學法。首先,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以主體性和啟發性的原則為 指導,主要採用觀察法和實驗法相結合的手段為學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是雙向的活動,因此學生的學法在教學過程中也特別的重要。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比較歸納,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法的應用,培養學生團隊精神,養成樂於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

六、教學材料:

小組實驗:鐵架台,滑輪,細線,彈簧秤, 鈎碼,刻度尺,實驗報告單,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 投影:小明家裝修房子提出問題:如何把水泥與磚石運到樓上?2.投影用滑輪或簡易吊車吊起水泥和磚石。教師:想不想了解滑輪?引入新課滑輪

以生活實際情況提出問題並引入新課,調動了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 引申指導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滑輪的結構的基礎上,展示在各種場合下,滑輪都是被怎樣應用的。由學生依據觀察,利用給定的器材,小組合作設計並組裝滑輪,而且能夠提升重物。

此時教師應參與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的活動,並適時給予指導,在學生能夠正確組裝的情況下,教師通過點評加強學生的印象。

2. 活動探究

(1)定滑輪

提出猜想:①定滑輪有什麼作用?這有什麼好處? ②使用定滑輪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設計實驗:學生分組討論,師生共同研究,提出實驗要求:探究拉力與物體重力的關係,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動距離與物體上升高度的關係。並設計記錄表格。

動手探究: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始探究實驗此時教師也應參與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的活動,並適時給予指導。對於由於實驗誤差導致的數據偏離,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免導致錯誤實驗結論的得出。

分析歸納:根據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組討論、分析並歸納,總結出定滑輪的使用特點: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動距離等於物體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輪不省功。

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提問,談談實驗設計和操作的體會等,最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揭示定滑輪的本質:定滑輪可以看作一個等臂槓桿。

(2) 動滑輪

在定滑輪的探究結果之上,引導學生探究動滑輪的使用特點。

提出猜想:①動滑輪的作用與定滑輪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會有什麼不同?②只用一個動滑輪提起重物的時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須往哪個方向拉繩子?這説明動滑輪能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③動滑輪省不省力呢?為什麼會這樣?

其他過程與實驗一相同,學生探究實驗,測的實驗數據,分析討論總結規律。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揭示動滑輪的本質。

(3)滑輪組

通過以上的探究,學生對定滑輪、動滑輪已有初步的認識,滑輪組的出現已是呼之欲出,為使學生能夠對使用滑輪組的好處和特點有更深的印象。採用電腦動畫的形式,展示單獨使用定滑輪、動滑輪的種種不便之處。

提出猜想:如何克服困難。

探究設計:依據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由學生設計裝置。教師進行點評。

合作交流:學生與教師集體討論分析滑輪組的特點:①使用滑輪組時,既可以改變用力方向,又可以省力。②使用滑輪組時,物體由幾股繩承擔重力,拉力就是重力的幾分之一,自由端移動距離等於物體上升高度的幾倍。(不考慮滑輪的重力及摩擦力)

三)、總結鞏固

通過大家動手實驗獲得了不少有關滑輪的知識,請大家思考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師小結滑輪特點,以及特點與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實踐性作業通過問題將知識最後整理小結,形成整節課的知識網絡

通過問題將知識最後整理小結,形成整節課的知識網絡。同時體驗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思考獲得新的科學知識的喜悦之情同時體驗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思考獲得新的科學知識的喜悦之情

四)、作業與深層研究

1. 已經學習滑輪各自的特點,請同學課外提出滑輪相關的問題(特別是有沒有既可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機械)

2. 為什麼定滑輪既不省力,又不費力,動滑輪省力一半?請同學們課外去思考

3. 完成作業本部分作業

八、教學評價

1. 實 驗以學生探究為主。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的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 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2. 對 比演示,讓學生一目瞭然。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 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 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又要重視差異性。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開心學英語》第三冊第九課。本課將學習現在進行時,現在進行時是一個重要的時態,常用於日常生活對話中。通過學習這個時態,學生將提高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中的階段性目標和中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掌握想知道別人正在做什麼應該怎樣用英語進行問答。

2. 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基本掌握現在進行時和現在分詞的基本結構和用法。

3. 情感目標:使學生體驗學習,參與,合作,競爭的樂趣。

4. 創新目標:在認知和技能掌握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動作表現正在做的事情。

本課重點:學習八個現在分詞並能用現在進行時進行問答。

本課難點:三種不同形式的現在分詞的特點和現在進行時的基本句子結構。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教學任務,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因此我採用“任務——探究——創造”型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有趣,開放式的語言環境中,學會觀察,思考,討論和總結,把學生培養成為思想健康積極,有創造性的人材。

三.説教學過程:

新課標特別強調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

因此,我設計第一環節:導入——巧妙引導

在美麗的大海畫面中,學生欣賞到一首著名的歌曲:I am sailing。歌詞:“我在航行,我在飛翔” 引出了本課學習的重點:現在進行時。通過任務設計: I am sailing。 I am flying。和問題:What are you doing?很好地提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第二環節:新授——創設語言環境,激發學生興趣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難點,我使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畫面來展示,使現在分詞和現在進行時的結構變得生動有趣。

大屏幕上,Gogo來到一個大房間,這個房間裏有三扇門,Gogo依次打開了三扇門。在第一個門裏,Gogo看到了sleeping, studying, painting, playing and eating這幾個動作畫面。為了讓學生對現在分詞和現在進行時有深刻的印象,我設計當每個動詞出現在各圖畫的下方時,字母“ing”從右面慢慢向動詞移動,當“ing”和動詞結合成現在分詞時,播放單詞和句子的發音。

在第二個門裏,Gogo看見一個婦女在購物,他問:“What’s she doing?”,“ing”從右邊慢慢向“shop”這個詞移動,當組成“shoping”時,一個商品從貨架上跳下來擠進“shop”和“ing”之間,並變成字母“p”不停地閃爍。另一單詞“running”也以同樣的方法呈現。

在第三個門裏,Gogo看到一個人在寫字,這次“ing”從上面向“write”移動,在字母“E”上跳動並踩落了它,字母“E”慢慢向下移走並消失。

觀看了有趣的動畫後,請學生總結:Gogo進去的`三個門有什麼不同?進而幫助學生總結出現在分詞的三種不同的構成方式:一:在動詞後面直接加“ing”,二:有些動詞要雙寫最後一個字母再加“ing”, 三:以“E”結尾的動詞要去掉“E”再加“ing”。

如果教師用傳統的方法來教學現在分詞的結構,時間一久,很容易忘記。但是動畫效果使學生感知迅速,記憶深刻。他們能清楚地記得現在進行時的用法。我用這個方法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第三環節:看看,猜猜——鞏固所學

八個新單詞的圖畫再次出現在屏幕上,學生選擇正確的現在分詞形式。這個練習是為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的。

第四環節:比比,賽賽——合作學習

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給每個小組一張紙,紙上分別有三扇門,代表三種不同的構詞形式,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裏寫出最多的三種不同形式的現在分詞。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

第五環節:動作秀——語言交際

教師將學生分成三人大組:模特團,記者團,觀眾團。模特團的同學們在迪斯科音樂響起時伴着音樂以時裝步走到教室中間,做各種動作,如:做飯,跑步,洗衣,睡覺,踢足球,打乒乓球,讀書等。記者團的同學們用這節課所學句型去採訪模特團的同學,“What are you doing?”,模特團的同學也用本節課所學句型進行回答。觀眾團的同學在觀眾席上也用本節課所學的句型就模特們的動作進行討論“What is he she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He She is sleeping。 They are playing”。

這一環節的設計貼近生活實際,創造了一個開放的語言交際環境,並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動起來,對所學的句型也能進行充分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六環節:總結:

教師啟發學生總結本課:

現在分詞有三種形式,現在進行時的句子結構:人稱+BE+動詞的ING形式。

四.説教學效果和反思:

通過巧妙的多媒體展示,學生對現在分詞和現進行時有了很深的印象。他們能在對話中正確使用現在進行時。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這些活動很感興趣。我相信學生們真正地從學習中感受到了快樂。

本節課教學過程自然,流暢,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巧妙使用是本節課的亮點,多媒體的展示使本節課的重難點在不知不覺中突破,教學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合作中愉快學習。

在這節課中,“動作秀”這一環節設計新穎獨特,並且使語言的交際功能得以充分實現,但教師在設計中沒有充分估計學生在活動中的能動性,所以活動過程稍顯凌亂。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要充分估計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使教學效果得到更大提高。

板書設計:

Unit 9 What are you doing?

1 2 3

sleeping shopping writing

studying running dancing

painting swimming using

playing sitting smiling

eating

What is heshe doing? What are you hey doing?

He She is V。ing。 They are V。ing。

説課稿 篇4

山羊分腿騰躍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陌生,但學生也比較好奇,容易產生運動興趣,這項活動對於那些膽子較小的學生來説也是一種挑戰,所以我在設計課的時候把整個分腿騰躍動作分成四課,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的稍低一些,只要求同學們掌握助跑和雙腳踏跳的緊密結合,能連貫的完成助跑、踏跳和支撐分腿動作即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遞進練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然後再到山羊上進行實踐,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品質。

本節課,我創設了輕鬆的學習情境,圍繞爭當快樂勇敢的喜羊羊展開學習,同學們自由自主的學習,掌握了助跑與踏跳的動作技術,完成了教學重點目標。在課上我採用了“先教後練”的教學模式,通過這種逐步遞進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助跑與起跳的緊密結合,同時也使學生在練習中逐步樹立了自信心,為後面的實物(肉羊)練習做好了心理準備。其次,本節課整體的課堂氛圍較好,同學們始終都在關注如何才能跳好山羊這一中心問題中練習,態度認真,積極性很高,在嘗試跳山羊的過程中同學們的笑聲和掌聲此起彼伏。另外,本節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能夠積極認真的學練,並在體驗後和同組隊員互相討論交流,使學、練、思較好的結合在了一起。

雖然本節課的大體思路清晰,但有很多細節處理的不夠合理有效,仍需改進。

首先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雖然完成了,但教學難點——頂肩提臀的`動作並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在有的同學出現這一問題時沒有抓住時機講解示範正確的動作要領,只是簡單的糾正了一下,效果很不明顯,我認為這是這節課中最不成功的地方,應當抓住時機,找兩名同學(一個正確的動作,一個錯誤的動作)進行示範,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出哪個動作正確,錯誤的動作應該怎樣改正,從而得出頂肩提臀這一要點,就能很好的解決難點,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分腿騰躍山羊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本節課的時間安排不夠緊湊,後面的遊戲時間相對較短,從而使得整節課的運動強度不夠高,平均運動心率稍低些。另外,整節課中不管是老師的評價還是學生間的互評都顯得不夠,並且評的不夠具體,要在今後的課中多引導學生進行互評並能找到和解決錯誤動作的方法,以使學生逐步向會學、會練、會教、會評的方向轉變。

説課稿 篇5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問題、總結知識能力。

2、掌握酸鹼的區分方法。

3、培養學生的知識銜接、推理、歸納、總結能力。

4、培養學生實驗推理論、理論指導實驗能力。

二、説課重點、難點:

1、重點:酸鹼與指示劑作用。

2、難點: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

三、教學方法:實驗法、推理法、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對酸鹼有初步的認識,我對本課題內容講解上作了調整,將溶液的導電性先作了講解,讓學生了解了什麼是酸鹼鹽,這樣對於掌握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有了更好的認識。

複習提問:什麼是酸、鹼,

結合所學知識引入新課: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別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麼能使紫色石蕊、無色酚酞變色的到底是陽離子的作用還是陰離子的作用?電離出的陽離子全是H+是酸,電離出的陰離子全是OH-是鹼,從定義中是否隱含着酸、鹼在化學性質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過提問、假設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新課,使學生課程學習目的明確化。

講敍新課:實驗[10-1],要求學生觀察實驗並記錄現象。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觀察好,記錄好,並做好對比,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從對比,分析中找出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結論,啟發引導出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酸的共點是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H+,鹼的共點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OH-,酸鹼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與指示劑作用時,酸呈現的顏色變化相同,鹼呈現的顏色變化也相同,這説明了什麼?探究出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並在腦海中初步形成酸鹼在化學性質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五、板書:

1、指示劑能驗證物質的酸鹼性。

2、

物質 指示劑

紫色石蕊溶液

無色酚酞溶液

變紅

不變色

變藍

變紅

3、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是H+,OH-與指示劑的作用。

練習:練習冊P39,同步演練B13題。

作業:探究實驗、練習冊

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實驗探究:物質的比熱容》,根據新課標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過渡句)想要上好一節課,就要對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有充分的瞭解,基於此,我將對教材與學生情況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滬科版國中物理九年級第十三章第2節,本節課通過實驗探究物質升高相同温度能量變化情況得出物質具有不同的吸放熱能力,也就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然後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本節課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國中物理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過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來説一説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學情分析

而我所面對的學生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於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期,已經能夠獨立思考一些問題,但是比熱容這一概念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還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並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本節課知識。

(過渡句)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特點的分析,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我將從三維角度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計算公式;能用比熱容的意義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物質升高相同温度能量變化情況得出比熱容這一特性的過程,增強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

(過渡句)確立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比熱容的定義、公式及應用;

【難點】利用比熱容的內容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過渡句)為了更高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實驗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過渡句)有了方案與方法,就要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去檢驗,接下來就是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環節。

六、教學過程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新課導入、新知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這幾個環節進行講授。

首先是導入環節:

我會採用情景的方式進行導入,在大屏幕上呈現兩個情景:

情景一:豔陽高照的夏天,有兩個人正從沙灘向海邊奔跑,甲説:沙子太燙腳了;乙説:快點跑,到海里就涼爽了。

情景二:炎熱夏天的傍晚,有兩個學生在海邊遊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划船到海中去,因為白天海里就比較涼爽,乙則認為晚上是不一樣的,在岸上散步更涼爽。

然後提出問題:產生這兩種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麼?如何用物理知識解釋呢?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從而引入本節課的內容——實驗探究:物質的比熱容。

【意圖: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引入新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併產生認知衝突,從而產生疑惑,學生帶着明確的目的進入課堂,更加有利於接下來內容的學習。】

接下來就是新課講授環節了,這是課程的核心,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實驗探究建立概念”和“深化概念”。

1.建立概念

對於概念的建立是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的。我會提出問題: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熱量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夠説出對於同一種物質,升高相同温度,質量大的需要熱量多,而對於不同物質的温度變化時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會有所困惑。

接下來我就會以此作為實驗探究的思考問題。讓學生進行猜想,學生的答案可能會有所不同,所以接下來就需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首先我會提問學生實驗的方法以及所需的器材,在確定了實驗裝置圖和基本思路之後繼續提問:如何控制相同熱源?如何確定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

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得出結論,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使兩酒精燈的火焰基本相同,便可以近似認為他們是相同的熱源,熱源相同,就可以通過加熱時間長短確定吸熱的多少。最後確定實驗所需要測量出的物理量,並提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意圖:通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學生能夠清楚所要探究的問題,同時也再一次理解他那就實驗的設計過程。】

接下來,讓學生以物理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同時會讓學生在實驗時回顧酒精燈和温度計的使用方法,避免出現操作失誤。然後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記錄數據。

實驗之後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通過數據分析能夠得出:相同質量的水或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時,吸收的熱量幾乎是相同的;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時,水吸收的熱量比煤油多。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相同質量的.同種物質,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熱量相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熱量不相同。

【意圖:讓學生經歷問題的猜想與假設、制定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過程,感受物理學習的樂趣,提高課堂的參與度,親自通過實驗得出結論更能加深對於問題的理解和結論的把握,更加有利於對其意義的理解。】2.深化概念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這時我會進行説明:不同物質吸放熱能力是不同的,我們把表述物質吸放熱特性的物理量叫做比熱容。從而對其物理意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接下來我會對其計算方法、公式表達、單位和含義進行講解和説明。並重點強調其變形公式 ——即可以通過已知物理量求熱量。

接下來通過大屏幕展示不同物質的比熱容,讓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最大。

【意圖:在學生通過實驗理解物質吸放熱能力不同的基礎上提出比熱容的概念,更能加深對其物理意義的理解,而深化的內容對於運用比熱容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及一些計算又有很廣泛的應用。】

到這裏,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就講完了,我們的目的並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學懂,還要能夠學以致用。

我會讓學生回憶導入中的問題,並運用比熱容的內容進行解釋。學生通過思考能夠説出:白天温度較高,地面和海水都吸收了相同的熱量,可是海水的比熱容比較大,所以它温度升高的就慢;而夜間温度比較低,他倆都釋放相同的熱量,海水温度降低的慢。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白天海水温度小於陸地,而晚上陸地温度小於海水。

然後出示習題,讓學生運用公式及其變形式進行計算。

【意圖:可以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知識的理解,也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和作業的佈置。

我會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作業是完成課後習題,並運用比熱容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意圖:課堂總結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作業則是讓大家課後及時複習防止遺忘。】

(過渡句:下面進入我説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板書設計。)

七、説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採用提綱式的設計簡潔明瞭,可以讓學生在之後的複習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鐵的性質是現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節內容。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非金屬元素氧、氫、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學習了本章內容之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將較為完整,同時本節內容的學習也為第八章中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酸、鹼、鹽的知識奠定基礎,而且本節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視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A.瞭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

B.學會鐵製品的一般防鏽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A.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初步學會運用對比、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並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

B.通過符合認識規律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通過探究性學習,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並樹立珍惜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

B.通過宣化鋼鐵公司的發展史及我國鋼鐵史的學習,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鐵的化學性質

(2)難點:A.鋼鐵製品鏽蝕條件的探究

B.學生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及教材處理

1.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鐵製品已是司空見慣,對鐵的一些物理性質也有所瞭解。因此,對於鐵的物理性質,可採用以生活中常見的鐵製品入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分析、討論、歸納。關於鐵的化學性質,在本章之前已經學過了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鐵與酸的反應,在學習氫氣的實驗室製法時也曾接觸,則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導,進一步學習。

2.教材處理及意圖

(1)課前佈置學生調查宣化鋼鐵公司生產發展情況,鋼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我國的鋼鐵發展史及產量情況等資料的收集。每一組推選一人課堂發言,教師評價總結後轉入鐵的性質學習。這樣處理能使學生自主認識身邊常見物質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瞭解化學與社會、技術的相互聯繫,學會收集處理信息,同時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鐵的物理性質主要通過討論題的`形式完成,教師選取生活中的鋼鐵製品為例,由學生討論各應用了鐵的哪些物理性質。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認識金屬物理性質的一般順序和方法。

(3)鐵的化學性質採取“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鐵跟氧氣的反應時,在學生了解鐵絲在純氧中能夠燃燒但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在空氣中點燃鎂條的實驗,探究鐵鎂兩種金屬跟氧氣反應時的條件的差別,得出鎂比鐵活潑的結論。在學習鐵與酸反應時,由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導入,學生親自動手做鋅、鐵、銅與酸混合的實驗,探究鋅、鐵、銅的活潑性差異。學習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則通過一個新奇的實驗導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銅溶液,片刻取出,“鐵刀”變成了“銅刀”,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奧妙,探究反應的實質。如上的教材處理目的在於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結論——總結規律的過程,獲得主動發現的快感,增強了學習興趣。

(4)關於鋼鐵製品生鏽及防鏽措施的內容,在本節課的一週以前,佈置研究性學習課題“鋼鐵製品鏽蝕條件及防鏽措施的探究”。由學生代表彙報探究結果,引發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防鏽措施和鏽蝕條件的關係。通過此過程,幫助學生提高與他人交流、討論和語言表達能力,並逐漸樹立珍惜資源,合理、正確使用資源的觀念。發展科學探究的精神,積極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2.學法指導:

A.指導學生學會認識金屬單質物理性質的一般方法。

B.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評價方式:

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4.教學手段:

實物呈現,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使學生體驗信息怎樣收集和處理,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評價總結 傾聽 發揮評價激勵功能 投影展示鋼鐵廠生產場景 觀看 激發學習興趣 提出有關鐵的物理性質的討論題 思考、討論 培養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引導回憶相關知識 積極思考回憶有關鎂、鐵分別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及實驗室制氫氣的實驗 為探究鐵的化學性質做準備 指導學生探究鐵的化學性質 通過思考、實驗、觀察、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組織學生彙報有關“鋼鐵製品鏽蝕條件”“防止鏽蝕”的學習成果,並簡要評價 彙報、討論、評價 使學生了解鋼鐵鏽蝕原理和一般防鏽方法,初步學會研究性學習,培養科學使用資源的觀念 課堂小結 傾聽、思考並回憶 鞏固知識 達標練習教師精心挑選,回扣本節重難點(習題另附) 思考回答 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強化愛國情感,增強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附:

達標練習:

1.比較吐魯番盆地和海南島兩地,鐵生鏽相對較慢的地區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據國際互聯網上報道:目前世界上約有近50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鐵性貧血。其中兒童和青少年由於營養不均衡,患缺鐵性貧血,其主要表現為:偏食、智力降低,對周圍事物反應差,易怒不安等。同時往往記憶力差,聽課精力不集中,智商偏低。

聯合國衞生組織經過嚴密的科學分析認為:我國的鐵鍋是最理想的炊具,可有效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如果在炒菜時經常加入適量的食醋(食醋中含有醋酸成分),效果會更好。

思考:為什麼我國的鐵鍋是最理想的炊具,其依據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3.我國西部某省有一個苦泉村,村子裏的泉水蒸發時產生藍色的膽礬。當地居民用鐵鍋煮一煮泉水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鐵鍋變成了“銅鍋”。你能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嗎?(膽礬的主要成分是CuSO4·5H20,其溶於水形成CuSO4溶液)

4.我國是現代濕法冶金術的先驅,早在西漢時,劉安在《淮南萬畢術》中寫到“曾青得鐵則化為銅”。這句話所隱含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五、板書設計

採用提綱式板書,概括本節課主要內容,體現教學重點和關鍵。簡單明瞭,條理清晰,便於記錄和複習。

一、鐵的物理性質

色澤、硬度、延展性、導電導熱性、熔沸點

二、鐵的化學性質

3Fe+2O2 Fe3O4

1.跟氧氣反應:

生鏽:Fe 、O2、H2O等共同作用

2.跟酸反應: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跟硫酸銅溶液反應:

Fe+CuSO4=Cu+FeSO4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內容是湘版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小動物、小人物》的一節工藝課。

教材分析:本課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自作而設計的一節工藝課。教學生運用樹枝和彩泥相結合,製作各種有趣的小動物和小人物,小型樹枝取之於大自然,它表面有自然的紋理且有一定的硬度;彩泥是兒童常用的製作材料,它鮮豔、柔軟,可以輕鬆隨意地捏出各種形狀。本課有兩種材料的特點,可以取長補短,樹枝在作品中可以做細長的部位,如鬍鬚、頭髮、四肢等,在作品中起支撐連接的作用;彩泥在作品中其主體作用,如軀幹、頭等部位。根據小樹枝的不同形狀和大小,學生在操作時可靈活巧妙的運用,如:又粗又短的樹枝適合做大象的四肢,又細又長的樹枝適合做小貓、小老鼠的鬍鬚和尾巴等部位。

學情分析:學生雖然對橡皮泥很熟悉,也能捏出部分簡單的玩具,但立體玩具的自作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難的,尤其是樹枝和橡皮泥的組合自作,怎樣搭配,怎樣分佈,怎樣搭配使人物和動物站立,逼真,讓人看了跟真的一樣,就待我們老師認真指導,掌握揉、搓、捏、團的方法,學會自作工藝品。

教學目標: 1、運用樹枝和橡皮泥進行有趣的動物、人物製作,並掌握製作技巧和步驟。

2、讓學生感受不同材料的美,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創造美的樂趣。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能夠製作出樹枝和彩泥相結合的小動物、小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自己創造設計出新穎有趣的形象。

教學準備:教具:橡皮泥、樹枝、課件。

學具:橡皮泥、樹枝、牙火柴棒。

二、説教法與學法

演示法:演示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有利於新知識的教與學。老師用語言和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感受、觀察、比較進行自主學習。

引探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課堂的柔、捏、連接組合活動。如先是一人獨自進行柔、捏、連接組合小動物小人物的形象,然後小組進行合作製作小動物、小人物的形象。這是研究性學習在課堂上的嘗試,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實踐、體驗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體驗美術製作活動的快樂,注重情感價值和操作能力的培養。

首先,讓學生觀察動畫片,注重觀察小動物、小人物的製作,是用一些什麼材料,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有沒有這些材料,讓學生視覺觀察,認真分析。同時,同學們很快發覺便説:“樹枝的粗細長短我們可以大量收集,橡皮泥可以購買,但也可以用泥巴代替。”

其次,話鋒一轉,直奔重點。剛才我們在觀察長頸鹿的四肢時發現了什麼情況,長頸鹿的四肢軟下去了,很沒有力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材料選錯了,長頸鹿的四肢我們選擇不同的樹枝來做四肢,他就不會軟下去了。我們進行了比較,樹枝只能起連接作用,在做動物和人物的時候,只能用來做四肢、鬍鬚、頭髮、尾巴等,橡皮泥就只能用來做軀幹和頭等部位。這時,同學們進行操作,個個興趣濃厚,有的自作七星瓢蟲,有的自作小女孩,有的自作青蛙,有的自作毛毛蟲……真是各選神通,發揮學生豐富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也發揮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手指的鍛鍊。同時,同學們在組裏相互幫助,互相配合,做出了很精緻的工藝品,也選出了他們有一種團隊精神。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觀察幻燈片,從中瞭解材料,運用材料,掌握橡皮泥柔、捏、搓、團的方法,會對材料進行分工,組合,自作出很精美的小動物、小人物。除此之外,還採用了延伸教學法,我們用樹枝和橡皮泥能夠自作出小動物、小人物,還可以用這些材料做什麼呢?同學們紛紛舉手説:“還可以做植物、食物、蔬菜……”。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自作活動中,儘量做到讓課堂活而不亂,充分保證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和一定的教學效果。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首先,我説説對教材的理解,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乘法,學習了1到4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為以後運用乘法解決問題做好準備,因此,這部分內容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本課教材首先用小棒擺小雨傘,通過問題情景,讓學生列表得出幾個5相加的得數,聯繫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性經驗,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我對教材的認識,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3個:

知識與技能目標:讓使學生經歷編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5的乘法口訣,提高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在編口訣和用口訣的過程中,初步培養髮現簡單規律的能力,積累積極的學習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並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是:經歷編口訣的過程,理解每句口訣的含義;

難點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並得出5的乘法口訣。

三、説教法學法

接着,我説説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了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與組織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採用觀察、討論、動手操作活動的學習方法,問題帶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最後,我説説本課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我想採用以下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自主合作,探究口訣,(三)、實踐運用,鞏固深化,(四)、總結提煉,課後延伸。下面,我具體説説每個環節的安排及我的設計意圖。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口訣活動的興趣,我設計了擺小雨傘的情境,以生動有趣的對話故事貫穿整節課,以便引起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並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學生可能會用5個5個地加,也可能會用乘法口訣直接計算,如果學生用加法計算,就用前面學的乘法意義,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乘法算式上來:如果學生直接用乘法計算,就讓學生説一説乘法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乘法和加法之間的關係,同時,要求學生能寫出兩道乘法算式。最後問學生:你是怎麼算出結果來的?讓學生領會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計算用加法是很麻煩的,直接用乘法計算就能算得又對又快,於是產生了學習乘法口訣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5的乘法口訣。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逐步歸納出乘法算式,從而產生了學習乘法口訣的需要,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下一環節探究口訣做好了認知和情感上的鋪墊。]

第二環節:自主合作 探究口訣

為了突出重點,也為了能輕易地突破難點,我由淺入深地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和情境。在把三把小雨傘用多少根棒寫成一個乘法算式3×5=15後,問學生:“你能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表示嗎?”學生可能會説:“3乘5等於15或三五十五”。然後引導學生説出3乘5等於15是算式的讀法,三五十五是乘法口訣。那麼根據這句口訣,你還能説出哪些乘法算式呢?5×3=15呢?因為這個算式的因數和積與前一算式一樣,我們就用同一句口訣“三五十五”來表示。有了“三五十五”這句口訣的基礎,就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編寫、四五、五五這三句口訣。然後進行彙報,講一講怎麼編,都可以算那些算式?最後問:“擺一把小雨傘,也能用乘法算式和口訣來表示嗎?”,從而引出“一五得五”這句口訣,因為“一五得五”這句口訣與其他幾句不同,放在最後學習,便於學生理解。

將這一過程寫成板書:

1×5= 5 一五得五 5×1= 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0

4×5=20 四五二十 5×4=10

5×5=25 五五二十五 5×5=10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這個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自己通過歸納乘法口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感。編好口訣後,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形式,解釋口訣的含義,並把自己的理解説給同桌聽,這一過程,讓學生獨立完成,老師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同時選擇典型事例展示,使學生加深理解口訣的由來,通過展示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環節:熟練口訣 靈活應用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既掌握知識和技能又能創造性地運用,我精心設計了三個不同程度的練習題。

1、基礎訓練: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為做後面的題作好準備。

(1) 把口訣補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2)5×3= 1×5= 5×2= 5×4= 3×5=

5×1= 5×5= 4×5= 2×5= 5×1=

2、綜合性練習: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答案,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1)填一填:在( )填數並説一説意義。

( )× 5 =( )

(2) 你能用今天所學習的知識計算嗎?

5 + 5 + 5 + 4 = 1 + 2 + 3 + 4 =

3、運用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一面五環旗有五個圓,3面五環旗有幾個圓?4面呢?

(2)每個小朋友有5本書,3個小朋友有 本書。

4個小朋友有 本書。

5個小朋友有 本書。

(3)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發現哪些問題可以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練習設計,既着眼於基本技能的訓練,又着眼於相關知識的拓展,在這些多層次的練習中,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是對知識的鞏固,又是對思維的又一次拓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第四環節: 總結全課 適當延伸。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總結,可以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説説這課的總結,可以讓學生再一次體驗成功的喜悦,讓學生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再一次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分餅》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的內容。是緊跟分數的再認識後的一課,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各個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前一段又學習了分數的意義,熟悉了單位“1”、分數單位等知識,為學習本節課知識打下了基礎。但都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角度來學習的,認識的分數都是真分數,另外本課的概念比較抽象,假分數表示什麼?在單位“1”不夠的時候怎樣理解?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所以在本課中,我先用面積模型進行講解,用數線模型進行鞏固與再認識。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就適當滲透了數軸,雖然數軸對國小生是難點,但是利用數軸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區別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值的特徵。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能辨別真分數和假分數。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三、説教法學法

本課從具體情境入手,藉助面積模型對分數意義進行理解,再借助數線模型(數軸)用數分數單位的方法初步建立假分數的表象,最後在分類過程中,通過整體觀察,建構真假分數的模型。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精確深化,產生新的認識。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從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抽象、概括等能力,最終明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內涵。

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分類思想。

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同時為帶分數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説教學流程

1、直接出示課題—《分餅》及第一個活動:3張一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該怎麼分?每人分到多少張餅呢?(審題:兩個問題)

方法一:一張一張分。學生動手活動,講解分餅過程與答案,3個四分之一。(慢) 方法二:疊在一起分。讓學生動手理解3的四分之一。(更慢)

2、出示本節課第二個活動:9張一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張餅呢?

方法一:一張一張分(用多媒體演示分的過程)

方法二:疊在一起分。

3、插入講解分數的分類——分為真分數和假分數。

真分數:分子小於分母,分數值小於1。

假分數:分子大於或等於分母,分數值大於或等於1。

2、用其實呀,還有一種快速簡單分法,誰知道?切入方法三。

此處注意適時講解:1、重點插入講解帶分數的名字及組成(可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總結出帶分數—整數加真分數);2、根據剛才分餅的結果,説説這兩個分數一樣嗎?一樣。3、帶分數與假分數的聯繫(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也可以化成整數)。

4、課堂練習(挑戰一、二、三)

5、你今天學會了什麼?談收穫。小結本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