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集合九篇

來源:文書谷 2.5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説課稿集合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説學情

《南轅北轍》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第七單元裏面的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季樑的朋友要到南方楚國去,而他卻朝北走。季樑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後來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個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通過這則寓言故事的學習,能夠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故事所藴涵的哲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學習寓言的方法。課文以對話形式展開,富有很強的形象性。雖然短小,但敍述生動,因為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並瞭解了一些寓言故事,所以學生學習這則寓言不是太困難。

二、説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故事所藴含的哲理。

2、能力目標

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標

做任何事行動與目標要一致,要聽朋友善意的勸告。

三、説教學重、難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故事所藴含的哲理。

四、説教學理念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不能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根據這點,我採取學生自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的讀文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去讀。力爭在本課教學中由“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對學習寓言有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古希臘哲學家曾説過:“人的頭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和展開辯論的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

五、説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以下個環節:

(一)課本劇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南轅北轍》這個故事,我們班有幾位同學對這個寓言很感興趣。他們想給同學們表演表演,大家歡不歡迎呢?

生:歡迎(板書課題)

(二)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1.播放課文朗讀的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聽朗讀時的語氣為後面的角色扮演做了鋪墊)

2.要求學生模仿錄音中的語氣自讀課文

3.指名讀課文檢查讀文情況。

4.師:在讀課文的過程中你讀懂了什麼?

當有學生回答:“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季樑的朋友硬要往北走”。時

(教師隨即在黑板上貼出楚國的圖片)然後指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黑板貼上出馬車圖。

師問大家: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還有的學生説:坐車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出示:

(1)、季樑不解地問:“去楚國應該往南走,怎麼反而向北奔馳呢?”朋友説:不怕,我的馬好。

(2)、季樑告訴他:“馬雖然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朋友回答:沒關係,我旅費很多!

(3)、季樑再次誠懇地説:“旅費再多,向北走,無論如何也到不了楚國。”朋友固執己見:“你不用擔心,我的車伕駕車技術非常高。讓學生自由讀讀這三個句子,找找坐車人的理由。邊讀邊琢磨:季樑是怎麼問的,朋友又是怎麼答的?

5、請兩名同學上台來表演,一人扮演季樑,一人扮演朋友,在兩名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對人物的語氣進行鍼對性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感悟,加上表演中教師對人物語氣的.指導,使學生更加深入瞭解故事中人物。同時突破了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教學目標)

教師:季樑的朋友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麼,他到底能不能到呢?讓生圍繞這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當學生討論出現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設計意圖:課前充分的預設不但使教師在面臨生成的問題時臨危不亂,而且能及時抓住這一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的同時,問題的答案也逐漸變的明確,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6、出示課文最後一段(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伕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讓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人們並不知道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愚蠢就在於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不管條件多好,離目標是越來越遠。

(設計意圖:教師的小結不但使辯論圓滿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通過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水到渠成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三)課堂練習:

通過這則寓言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學生暢所欲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做事行動和目的要一致,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四)播放《南轅北轍》的故事,昇華認識與感受。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瞭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樑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説魏王打消企圖依靠武力攻打趙國的念頭,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樑的勸告。其實,別説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南轅北轍》現象。

(設計意圖:在這個故事的欣賞中,古今聯繫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增強了認識,還明白了今後該怎樣做。)

(五)、佈置作業:

同學們回家後把這則寓言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聽。

附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框題是:--------讓友誼之樹常青 首先,我對本框題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讓友誼之樹常青》是魯教版教材七年級思品必修第三單元第第五課第二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播種友情》,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第三單元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友情的重要性 。這部分內容,繼續談了如何保持和發展友誼,讓友誼之樹常青。所以學好這個框題為學好以後的師愛助我成長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交友原則,是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考試的常考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七年級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尊重、寬容、誠信、與人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 。初步樹立正確的友誼觀,學會和同學、朋友建立發展真正的友誼;友愛同學,增進與同學之間的友情。

2.能力:學會與同學、朋友正確地交往與溝通,提高與同學和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識:掌握交友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幾個原則,學會發展和保持已建立起的友情。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七年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本項目的三個目題都是重點。

1平等 尊重 真誠

2 理解 寬容

3 關愛 幫助

重點的依據:

只有掌握了交友的原則 ,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讓友誼之樹常青

教學難點:

寬容並不是不堅持原則。

難點的依據:

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把握不好寬容的前提和尺度。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七年級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情境教學、案例教學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導入新課:(2—3分鐘)

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了同學、朋友、友情的重要性!友情是我們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生活離不開朋友,人生離不開友情。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交朋友、和同學、朋友建立友情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怎樣交朋友,怎樣建立友情!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思想品德課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 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① 通過交流“自己具有哪些品質”、大家談“自己願意與哪些同學交朋友”、親身體驗,明確:與同學、朋友交往,首先要做到“平等、尊重、真誠”。

②結合教材提供的四種情景進行情景教學,引導學生探究思考:自己遇到這些情況“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明確:要學會換位思考,懂得與人相處應該做到“理解、寬容”。

結合“哥們兒義氣”案例,幫助學生感悟、體會交友“要堅持原則”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言行礎上,運用典型的案例,通過思考、認識、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實話實説“自己遇到這些情況時會怎樣做”、討論“有的人只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才會想到別人”、讀一讀,明確:主動“關愛、幫助”他人,也是交友應該具備的品德。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説課稿 篇3

跳遠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與經常用到的一種人體活動,是學生喜樂見聞的、節奏強、興趣高的一種體育形式;又是現代奧林匹克體育運動中一項重要的比賽項目之一。所以在體育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能、運動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

根據學校體育教學任務,中學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為了讓學生容易掌握,有利於發揮學生的速度和彈跳力,使學生既能掌握跳躍的基本技術,又能愉快地鍛鍊,增強體質,活躍身心,為從事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

挺身式跳遠是騰越遠度越過水平障礙的一種技能。其動作結構是助跑—起跳—騰空(成挺身式)--落地。技術結構是通過快速的助跑和迅速有力的起跳,把助跑獲得的水平速度和踏跳獲得的垂直速度很好地結合起來,使人體騰越一定的遠度。所以助跑和起跳是決定跳的遠的主要因素,其技術重點是助跑和起跳相結合,難點是空中成挺身式。

從重點、難點及技術要領上分析:助跑是為了獲得最大的水平速度,使身體姿勢和跑的動作有利於進行強有力的起跳。起跳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助跑水平速度的同時,獲得最大限度的垂直速度,所以起跳是關鍵。挺身式是起跳騰空保持一定的"騰空步"後,擺動腿積極下放並向後擺與留在身體後面的起跳腿靠近,同時兩臂積極向側後方揮擺,並由後方向後上方振起,這時部前移、胸、腰也向前挺出,形成挺身式,所以説,挺身式跳遠教學其技術動作有一定的難度,另外對教學組織工作要求也較高,從場地的設計,教學手段的選擇,學生生理負荷量,隊伍的調動,以及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等都要考慮細緻周到,我根據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平時經驗而設計本課。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助跑與起跳相結合。 難點:空中挺身動作

學情分析:

根據我校學生,存在體質普遍較弱、運動技術較差的現象;在體育課中比較易興奮,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對於説教過多、技術要求的教學因其理性思維還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興趣;相反,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感性思維的.體育課比較喜歡,學習興趣較高。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瞭如下演示方法

利用青少年學生模仿能力強,好動及愛表現自己,但體質較弱的心理、身理特徵,應用規範優美的完整動作示範,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跳遠是人體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即助跑和起跳所獲得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很好地結合起來,越過水平障礙的一項運動。整個動作由四個部分組成(助跑、踏跳、騰空、落地),(1、助跑:為獲得水平加速度。2、踏跳:為創造最大的騰空速度,即垂直速度3、騰空:獲得空中水平距離。4、 落地:保護身體。)着重講解與重複示範本課的重點——助跑與踏跳的結合部分的特點:1、放腳 2、時間 3、蹬地 4、騰空角度。

演示方法與時機:

(1)助跑:採用示範法——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動作表象,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明確重點,學會練習方法,解決助跑的步點問題。

(2)起跳:採用圖示法——使學生對正確動作概念的清楚認識,思維提高產生積極的模仿意念,提高對動作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採用示範法——讓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後三步的助跑方法、節奏和最後放腳的動作,從而解決起跳的完整動作。

(3)騰空挺身:採用示範法和圖示法——使學生了解騰空時的空中動作,產生表象認識和模仿意念,提高學習興趣,解決騰空後空中放腿挺身動作。

(4)落地緩衝:採用示範法——使學生理解落地緩衝動作方法和目的所在。

(5)完整動作:採用示範法——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完整的動作示範,改進從助跑、踏跳、騰空挺身到落地緩衝的完整過程;同時採用圖示法——使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挺身式跳遠的完整動作過程。解決完整動作的連貫性和動作的協調性。

(6)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採用模仿示範法——讓學生在節奏中,模仿老師的動作練習或隨意自編動作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達到熱身、準備進入課的基本部分和最後的放鬆,調理身心,達到娛樂與放鬆的目的。

總之,這節課我通過以上的幾種演示方法,解決全課的重點、突破課的難點,完成課的認知、能力、情感目標,有什麼不足的方面,請多多指教。謝謝!

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是本冊教材圖形與幾何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前一課經歷了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瞭解了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周長求法的基礎上的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驗證猜想,合作交流,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它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認識了周長,能夠先進行度量,再計算圖形周長。學生個性差異大,課堂學習過程中自控力不強,學生排斥對話式的教學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方法,多樣的互動環節,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判斷、做出選擇。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能熟練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知數學是有趣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

2、對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並有探究的慾望。

3、在創設情景中,培養嚴謹求真、刻苦鑽研的學科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難點:能靈活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説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擇法”,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將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情境導入(3分鐘)

我以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提出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探索新知(2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分析教材的難點,在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過程中,我設計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總結歸納這三個環節。

1.首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一特點,然後利用周長的定義,讓學生獨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後,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並進行彙報,學生會得出以下3種算法,6+4+6+4=20,6×2+4×2=20;(6+4)×2=20,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周長的3個計算公式

長方形周長=長+寬+長+寬

長方形周長=長×2+寬×2

長方形周長=(長+寬)×2

3.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第三種計算公式是最簡便的。在此基礎上,反問: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 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接下來是探索正方形周長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長方形周長的鋪墊,本環節我完全放手給學生。由於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相等,所以學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種算法簡便,重點讓學生説出5和4分別代表什麼,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 實踐應用(15分鐘)

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填一填、選一選、判一判等多種形式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反饋總結(2分鐘)

讓學生自己説説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説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對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能夠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第一冊第1單元的第1篇課文。本冊書現代文閲讀共三個單元,每單元不分文體組織課文,但圍繞培養學生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它是閲讀理解分析現代文的基礎。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於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通感等修辭。傳統語文數學僅把課文當作學習的對象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認識應是把課文當作借鑑的範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本課的學習重點我擬定於領悟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後者也是難點。

二、説教法

散文的教學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傳統的分析法教學會破壞文章整體韻味和優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傳統的散文分析課變為鑑賞課,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鑑賞散文的能力。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鑑賞的地方,因文章不長也適合鑑賞。

從學生角度分析,傳統的分析法重分析較鑑賞忽視了學生對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學鑑賞能力的提高。其次,這階段的學生從國中畢業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能夠鑑賞。

三、説目標

1 知識目標:(1)能通過揣摩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 能力目標:(1)培養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 德育目標:(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説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第1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第2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説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六、説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不同的寫荷的詩句和畫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發的喜悦和哀傷,引出朱自清的《荷》)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採用多媒體形式導入新課,能夠直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處於愉悦的狀態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看配套的畫面聽配樂朗讀、思考。

(1) 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語句,並分析其含義和作用

(2) 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瞭解到作者的情緒?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1創設情境2在散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藉助文章的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此處意在引導學生體會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限時作答

設計此環節目的: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

(五)對於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根據你的學識閲歷,或許你會有新的見解,把你的見解寫下來(100—150字)然後討論—辯論。

通過質疑這種形式,不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認識,更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1、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景來表述這種情?

2、畫一幅《荷塘月色圖》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上節課內容,出示目標

(二)投影學生習作《荷》

分析圖畫和文中描寫的區別及產生區別的原因。

設計:鼓勵學生在畫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經過文學到圖畫的轉變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三)分析區別及原因

(1) “畫中景”和“文中景”

(2) 圖較直觀,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傳神的語句)

(3) 人的學識,生活經歷

(四)速讀課文,畫出文中你認為的精美傳神的語句,説出你認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類彙總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動詞、疊詞、通句。

教師示範分析一種,其餘學生分組操作、交流。

(六)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特定時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處事物投入真情實感,學習朱自清的遣詞用句,寫短文一篇。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屬山水小品,文章以簡練雋永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本文是一篇美文,課文中有大量的美資源,如語言美、結構美、景點美和情感美。《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選文層次清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自富陽到桐廬間的山光水色,使人讀後有悠然神往之感。從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駢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是不可多得的一篇優秀駢文。

二、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習文言文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而在課前對學生所作的調查瞭解到,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缺乏興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語言過於拗口,不同於現代文來得平白。根據以上情況,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定位在吟誦上,力圖讓學生通過讀中品、讀中思、讀中悟,讓學生養成學習文言文的規範和習慣,從而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是自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過渡實踐,力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到一定方法,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進而生活中運用語文。因此對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主要安排吟誦課文、品析美文加上一個小練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課文的學習。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設計

本文屬山水小品,類似於上學期學過的酈道元的《三峽》和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因此,我由陶弘景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導入,誘發學生對過去所學的寫山水的詩句回憶,激發學生閲讀課文、走進富春江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吟誦課文,賞美麗風光

在學生興趣被激發之後,適時地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在此環節中,為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聽課文範讀的形式,並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分辨文言文的句讀和重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放聲自讀,體驗朗讀的樂趣,然後再一次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同學個別朗讀------在經過多次的接觸文本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地感知課文,為後面的語言品味墊定紮實的基礎。當然,作為一篇文言文,對個別詞句的疏通理解還是有必要的,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此環節主要由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解決。

(三)品讀課文,析美文美點

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對美的資源進行感悟和再創造,我在此環節中,安排前後一桌的同學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用“《與朱元思書》真美,美在――”句式,説説對課文美點的發現。同時有提示:從描寫角度、修辭方法、詞語運用、表現手法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

通過課文美點尋蹤,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讓學生領略到了作者紮實的語言功底,作者為了把富春江的奇山異水描繪得生動形象,在遣詞用語方面、修辭方法等方面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同時,再次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並從中學到一定的品析美文的方法,進而完成課文導語中“閲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範水的”要求。

(四)練筆訓練

語文學習重在學以致用上,《與朱元思書》全文四字句有28個,能分明地表現出動人心絃的語音之美,“旋律”之美,以及由它們所形成的舒緩平穩之美,美在音韻和諧。仿吳均體,寫一段文字記錄自己所見的景色或者經歷的趣事,在我看來是必要,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利用以往同等水平學生成功的小小練筆,更為我們現在的學生找到榜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21與朱元思書

吳均

異水――清、急

景{}天下獨絕

奇山――高峻、樹密、景美

情嚮往大自然鄙棄功名

在我看來,板書設計涵蓋課文主要內容、寫法等,有利於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板書背誦課文。

我的課堂教學注重教以學生學法為主,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當然,在真正上課的過程中,有很多環節不盡如人意,説説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認真處理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上好語文課,對我今後來説都是必須加以重視的,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賜教!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駱駝尋寶記》是當代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先生晚年創作的童話名篇,它生動活潑的語言、豐富深刻的內容極易激發學生的閲讀慾望,而平易的語言和並不複雜的故事情節又易於為學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篇童話形象性非常強,所以可以採用學生編演課本劇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在編演和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閲讀、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動物形象,賞析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駱駝堅定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從而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機整合於教學過程中。

本文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駱駝這個形象代表了一類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比如非典第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抗洪搶險的戰士等等,他們都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堅持不懈地為人類謀福利,通過學習本文可以引導學生怎樣樹立高尚的人生觀。通過本文的教學,還可以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認識到駱駝尋到的“寶貝”的真正價值。另外,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求學生製作卡通圖片,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時要注意童話的體裁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與寫作能力,本文的構思和組織材料別具匠心,主人公駱駝不是一開始就出現了,而是在文章的中間才出現,作者巧妙運用反襯的手法,用其他動物的自私和懶惰來突出駱駝的高貴品質。本文語言也很有特色,鮮明、生動、準確,刻畫動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應該通過誦讀來認真領會。

二、説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我擬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能力:理解課文豐富內涵,學習本文鮮明、生動、準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學習本文精巧的構思。通過片斷練習,培養學生想像力。

2.過程和方法:整體感受,把握課文在構思和組材上的特點。通過“讀”、“議”、“講”、“演’’使學生感受學習童話的快樂,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童話的興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查閲資料,瞭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充分體會駱駝堅定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與高尚的人格。

三、説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作者用童話的形式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社會,寫得很有時代特點,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童話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駱駝及各種動物的照片、沙漠的照片、各種動物尋寶時的場面)、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信息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閲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閲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信息的閲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信息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信息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閲讀效率。

四、説學法

1、學生現狀:七年級學生具有閲讀淺易記敍文尤其是生動有趣的童話的能力。然而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2、學法指導:①早讀預習,理清課文思路,概括主要內容,把握課文在構思和組材上的特點;②課堂上展開討論,明確重點,品味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引領學生體悟語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理解駱駝形象的深刻含義,聯繫生活實際,探討這一形象的現實意義。

五、説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一)活動導引課前預習。要求如下:①讀準音,查詞典,為本文應積累的詞語正音、釋義。②讀順文,並圈出最感興趣的內容。③讀懂意,指文章大意,並有感情的朗讀對駱駝描寫的部分。

(二)正音聽讀 1.攜()手嫉()妒對峙()踽踽()獨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團錦簇() 2.老師範讀1-3段,要求同學聽難讀音,體會感情(動物們急於去尋寶的迫切心情),領悟意趣(童話作品中誇張式語言的表達效果)。(範讀旨在於音、情、意等方面對同學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同學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學會邊誦讀邊感受品味的欣賞方法)

(三)朗讀設疑 1.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朗讀聲情並茂。 2.設疑激趣:課文題目是《駱駝尋寶記》,但文章除了寫“駱駝”還寫了其他許多動物,清邊讀課文,邊將這些動物圈點出來,並思考:為什麼要寫這麼多的動物?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四)討論交流 1.除了駱駝外,還有哪些動物加入了尋寶行列?它們都尋到寶了嗎?(明確:有大象。金絲猴、烏鴉、老公雞和老母雞、牛、馬。羊、大白鵝、鴨子、獅子、老虎、金錢豹、大灰狼、獨角犀、河馬。麻雀、斑鳩、小毛驢等30多種動物都“火燒火燎”地加入了尋寶的行列。最終眾多動物又毫無例外地退出了尋寶的隊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來寫眾多動物在尋寶途中的表現,作用是什麼?(明確:都是為下文突出刻畫駱駝作鋪墊,從反面襯托駱駝。) 3.構思特點 引導:在構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對前後的內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寫了30餘種動物,多而不亂,雜而有序,各具特色,詳略有別。先分別寫30多種動物如何上路又無功而返,再集中筆墨,詳寫駱駝如何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在寫駱駝時還穿插了鸚鵡和燕子,來和駱駝作比較,以突出駱駝的形象。基於上述構思,課文可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1——10段),寫各種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廢的經過。第二部分(11——19段),寫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尋到了寶貝。 4.默讀,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亂、雜而有序”的寫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於感染力的描寫。

(五)質疑活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組織好學生的討論活動。 總之,我利用同學們對童話有極大興趣這一點作為切入點,始終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習本文構思、組材奇巧,語言生動,富有童趣的特點。通過朗讀——理解——質疑——合作——解疑——遷移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熱烈、平等、輕鬆的氛圍中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六、説板書:

其 它 動物:半途而廢 不得寶

對 ↑ 襯

比 ↓ 託

駱 駝:堅持不懈 終得寶

七、本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

1、化繁為簡,重點突出。教材的處理,遵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原則。

2、板書簡潔,鈎弦提要。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技能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

1.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關於《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3.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並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後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並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麼,你知道花落後,果實和種子是怎麼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4.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並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閲讀課本104頁,瞭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課堂反饋:

(1)花的主要結構是 ( )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麼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 胚 雄蕊 果實 花柱 果皮 子房 種子 子房壁 胚珠 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

(4)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6.最後通過一個學後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週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屬於議論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契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2、教學目標

(1)正確書寫“誕生、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找出他們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3、本課重、難點:

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本課的三個例子:(1)、洗澡水的漩渦,(2)、紫羅蘭的變色,(3)、睡覺時眼珠的轉動。“?”的含義是:看出問題,不斷髮問。“!”含義是: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

二、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以課題導入——學習詞語——初步感知課文——探究體驗——學習昇華。

由於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問:讀了課題,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檢查詞語情況,瞭解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課文寫了哪三個故事?三個故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接着進入教學的第四階段——探究體驗。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讀文,反覆對比,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你是怎麼理解課題這句話的?文中講了哪三個故事?故事的介紹和內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和“!”的含義是什麼?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彙報相機板書,並及時引導學生齊讀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明白了,科學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學重難點: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瞭,能較好的體現當堂課的教學內容,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起到言簡意賅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