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彙總5篇

來源:文書谷 2.86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説課稿彙總5篇

説課稿 篇1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

2、幼兒對你探索自然現象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氣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紙片。 活動重難點:

重點: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 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範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着,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麼地方有空氣?出示氣球,讓幼兒説出誰住在氣球裏?(空氣)

2、幼兒討論後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裏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隻手,嘴對着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裏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並説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裏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並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説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遊戲《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紙片。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裏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麼杯子裏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

忙?誰那麼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裏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裏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活動延伸:

讓幼兒自己探索風和水等自然現象有什麼奧祕,引發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興趣。

説課稿 篇2

第一部分 説教材解讀和教學價值

《元日》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的最後一課中的一首古詩,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敍事與寫景結合,表現了歡樂祥和、萬象更新的新年氣象,呈現了“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的春節傳統行為文化。同時,《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實施變革、推進新法之初寫的,是詩人借新年新氣象來表達自己對變革充滿喜悦和自信。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我想,人們傳誦的是一種美好生活,春節過大年的歡樂祥和的美好生活;傳誦的是一種民俗文化,中華民族過年的種種行為文化;傳誦的是一種人生追求,王安石為國為民實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據王榮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為古詩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傳承優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歡樂氛圍,理解節日文化,體會詩人內心作為《元日》的核心教學價值。

 第二部分 説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什麼比怎樣教更重要,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把課文等同於教學內容。有了以上對教材的解讀,我把本詩教學設定為“三個一”:一首古詩,一種文化,一個詩人。即,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節文化,體會詩人情感。

與“三個一”的教學內容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古詩,能説出詩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讀、背誦古詩,能讀出古詩的味兒。

2、讀寫互動,能感受春節文化。

3、適度拓展,體會詩人內心。

 第三部分 説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並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

 第四部分 説教學特色和教學創新

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三段式古詩教學模式”,即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展板塊。這是我的古詩教學課題研究的一大顯著成果,也是教學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讀的創新:以讀為線,三個板塊的感情朗讀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別讀出古詩的歡快味、文化味和詩人的自信味,並分別把這種味道讀到臉上、頭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創新:在介紹詩人王安石及寫作背景後,將王安石的變法改革融入到古詩理解之中,並創造性地説出古詩的意思。

第五部分 説教學過程和教學意圖

 一、基礎板塊——解題導入,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一)理解“元”字,導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曆一月一日。)你還能想到“元×”嗎?(元年、元月、元宵、元日)這裏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麼?(寫春節做什麼,寫出春節的快樂。)

[教學意圖:導入要與生活相結合,要有語文味,要簡潔明快。]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預習過了,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預習過了,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説説句意:能連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

説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温暖,人們歡快地喝着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户。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後,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教學意圖: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加上古詩簡短,古詩教學就不應該是零起點,教學完全可以從直接背誦開始。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教師只要適當追問、指點,讓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詩的基礎,讓學生運用古詩節奏、重音規律,把握基調進行感情朗讀。]

二、核心板塊——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藴含着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麼,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説説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做法、意願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放爆竹:開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來驅除邪鬼,後來人們改用放鞭炮,現在還放煙花,由單純的驅鬼求平安,變成了一種歡快。

喝屠蘇:正月七年級這天,古人要飲屠蘇酒,祈求健康。現在親人團圓、親朋聚會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種慶賀。

換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寫上神的名字,或者畫上神的圖像,懸掛在門上來驅趕邪鬼。到現在改用了貼春聯,是一種喜慶。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説後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

的預設)

畫面一:過年,放鞭炮可是孩子們的最愛。你看,幾個孩子在放“轟天雷”呢,小女孩們捂着耳朵圍在那兒不敢上前,只有那個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長手臂,捏着引火,一點一點向前移。“滋——”,引線着了,隨即騰空而起,“碰——啪”炸開了花。孩子們也樂開了花。

畫面二: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説祝你身體健康、閤家歡樂,那個説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畫面三:年還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貼春聯。這家寫着“梅花春爛漫,竹報歲平安”,那家寫着“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麼紅火,都是那麼喜慶。

(三段話都是訓練總分結構,但又有所側重,三個畫面分別側重於人物動作、人物語言和看到的對聯內容。)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教學意圖:關注、理解、傳承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對話交流、讀寫互動中,引領學生把握春節文化符號,感受民俗文化氣息,豐厚春節文化生活。]

三、發展板塊——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一)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繫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介詩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兩度出任宰相,為了國家富強,百姓富裕,他實施變革,推行新法。

3、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範,再由學生交流)

爆竹:是在慶祝實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風:是改革的春風。

瞳瞳日:是改革的陽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説説。

在爆竹聲中,廢除了舊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風送了温暖,人們幸福地喝着屠蘇酒。改革的陽光普照千門萬户。人們改革總是要實施新法換去舊法。

(3)小結: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借新年萬象更新的氣象來寄託自己實施變法的自信。因此,這首詩不但表現了春節萬象更新的景象,還表達了詩人對實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讀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見,感情朗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讀。

[教學意圖:詩人簡介要兒童化,是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古詩內涵,體會詩人感情。讓學生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説説詩句意思,更是為了使體會詩情兒童化。這樣,品讀這首詩,就是在品讀王安石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

(二)課後拓展,表達文化

1、改寫古詩:課後,把課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來,加上頭尾,就是一篇古詩的改寫文。

2、拓展古詩:我們熟知的王安石的詩還有《梅花》《泊船瓜洲》,都與王安石實施變革有關。課後可以與人合作,查閲資料,學習探究這兩首古詩,你會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學意圖:有了課內的片段説寫基礎,課後的改寫古詩更豐厚了文化。有了課內本詩的學習基礎,課後的探究學習更豐厚了詩人。這樣,就將古詩教學的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説課稿 篇3

《綱要》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那麼在幼兒園怎樣開展文學作品的教學活動,怎樣讓優秀的文學作品被孩子們接受呢?我有一些體會和一個教育活動方案與大家共同分享。

我們在幼兒園開展文學教育活動時,考慮的第一要素是幼兒,我們要考慮作品的主題、情節、語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級孩子的興趣、需要和認知發展水平。因此選擇文學作品非常重要,我們應選擇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動孩子的文學作品。

我今天選擇的活動方案內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動的畫”,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麗的海上風景,海輪在海里前進,海鷗追隨着海輪,海的景色因此“動”了起來。在這其中藍藍的大海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嚮往的,海輪、海鷗、螺旋漿、跳動的魚也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而且散文語言優美、想象豐富,具有很強的兒童性、審美性,能充分的滿足幼兒的需要(因為兒童文學的“兒童性”與審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審美恰恰也是一種趣味,是一種幼兒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基於以上原因,因此我選擇了本篇散文來開展文學教學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標:

1、體驗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輪、海鷗親密和諧的優美意境。

2、能大膽的想象海上流動的畫面,並運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對作品的理解。

為了達成活動目標我還做了以下準備:“流動的畫”課件、彩色筆、白紙、橡皮泥、彩色紙、錄音機等供幼兒操作的材料。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們仔細聽一聽裏面説了些什麼?)

1、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老師富有情感的朗誦散文“流動的畫”(那麼這時對我們老師的朗誦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去認真分析作品的風格,是優美、抒情的呢?是歡快活潑的,雄壯有力的還是幽默風趣的。然後根據作品的不同風格採取相應的方式來朗誦作品,從語氣、語調、輕重音、快慢的處理等方面都應該去思考。比如:太陽、小雨點、雲彩風兒、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誦技巧處理)。

二、幼兒感受、體驗作品,大膽想象畫面

(此時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問的形式來引導幼兒,支持幼兒)

提問:

1)剛才你聽見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此時幼兒可能會説出散文中的具體事物,或者説出一些詞語,感受可能會説聽起來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鷗、捉魚等,此刻教師對孩子的語言即時進行點撥、肯定)

2)你想到什麼?腦海裏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此時孩子會根據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在腦海裏勾勒出一幅幅圖畫)。

3)這幅畫有聲音嗎?什麼聲音?這是誰的聲音?我們一起來學學(海浪的聲音、海鷗的叫聲、海輪的聲音、螺旋漿的聲音等)。

4)這幅畫有顏色嗎?什麼顏色?藍色的是什麼?(大海)銀白色的是什麼(海鷗),彩色的是什麼?(海輪)

5)這幅畫會動嗎?為什麼會動呢?(大海流動,海輪前進,海鷗飛翔,螺旋漿轉呀轉,鮮活的魚在跳動)

此環節如果幼兒不能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再朗誦一遍散文,教師根據孩子情況靈活掌握。

此時為什麼只出現聲音,給予幼兒聽覺的刺激而沒有給予視覺刺激,出示畫面呢?因為文學教學活動就是要讓孩子將文學符號轉化成圖象,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賞散文,支持幼兒進一步體驗作品情感

我們來看看你們想到的畫面,多媒體裏有嗎?

1)展示課件“流動的畫”(這時幼兒會激動起來,結合畫面説出自己想到的內容),老師給他們一點時間討論,此時隨着音樂慢慢響起,教師再次有情感的朗誦一遍散文,這時孩子對散文已較熟悉,具有了學習散文的慾望,個別孩子可能已經口中唸唸有詞跟誦起來。

2)讓幼兒跟誦散文兩遍,讓幼兒熟悉散文中聽語句。

四、為散文命名,進一步激發幼兒情感,讓幼兒主動接受文學作品

對啦!散文還沒有名字呢?你們來猜一猜這篇散文叫什麼名字,答對了的話它就會自己跑出來喲。

此時我為什麼沒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訴幼兒呢?我是以尊重幼兒的方式來開展的文學教育活動,此時我有意“留白”允許孩子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馳騁,允許孩子對作品進行多樣化解釋,而沒有直白地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傳達給幼兒,幼兒取名字的過程就是幼兒對作品的理解感受過程,因此我留給他們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己體驗,因為沒有經過孩子自己體驗的東西,只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會真正進入孩子們心中的。

五、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欣賞了這麼美的散文,你們有什麼感受,你想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此刻的心情(繪畫、小組合作繪畫、個人作畫、學習朗誦、表演、手工活動——摺紙、泥塑、玩具結構等形式來表現)。幼兒自主選擇表達方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同時反覆播放散文錄音。(在此環節中我採取了讓幼兒自主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感受,因為在文學欣賞活動中,幼兒會打開多種感官通道來理解作品,但每個孩子反映自己對作品的感知結果時的“強弱通道”會有所不同,有些幼兒比較善於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些幼兒卻更擅長用別的手段。如:繪畫、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

最後在幼兒動態的自主活動中結束活動,體現幼兒文學接受的遊戲性特徵。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我將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這六方面分十個環節來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是冀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九課。初讀此文,讓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美國作家格拉迪·貝爾講述了他八歲那一年的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在一個春天的夜晚,他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裏,坐在門檻石階上,感受萬籟俱寂的鄉村夜色時對生命——這種神祕東西的獨特體驗,然後回到現實生活中,以一個成人的視角,詮釋了一個孩童看到的生命之形,聽到的生命之音,觸到的生命之感,表明一切生命的湧動都是美好的。

生命究竟是怎樣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從一個孩童的角度闡釋了生命的內涵:“生命——這種神祕的東西,它既摸不着,也聽不見,只有大自然那無所不能、温柔可愛的手在撫弄着它”,“地球在旋轉,江河在奔流,生命在活動”,“這就是生命,這就是最美好的時刻”。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直點主題——人的一生中總有一段最美好的時刻。

第二——五自然段寫“我”八歲時在一個春天的夜晚,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裏,感受萬籟俱寂的鄉村夜色時對生命的的獨特體驗,表明一切生命的湧動都是美好的。

第六自然段總結全文,回扣主題。

二、説學情

我所任教的五年級學生,經過四年的語文課堂學習,通過在生活的大量積累,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和適當的引導下,走進文本的深處,讀出文章的深意。本課通過多種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語,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並且針對本班中一些語文素養非常好的學生,我設計了一個拔高的教學環節:詩意的文章,詩意的表達。通過教師示範引領,激勵學生用詩的語言去理解,提高他們鑑賞能力的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語文表達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或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萬籟俱寂”“烤炙”“莫名其妙”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2.默讀課文,有一定的速度。

3. 在閲讀中領悟“生命是最美好”的情感。能夠通過學習此文進而學會感悟和體會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四、説存在的障礙和學生差異

1、這篇文章是美國作家格拉迪·貝爾的一篇隨筆,初讀此文,讓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文章的作者在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描述中,更要表達自己是在懷念一種平靜温馨和幸福的家庭。文章中的語言充滿詩情畫意,其中有一些詞語比較生疏,學生不易理解,要藉助字典或工具書解決,或者聯繫上下文來品味與感悟,才能夠更好地領悟作者的表達深意。

2、班級中學生學習情況存在差異。因為客觀原因,我班存在一部分對於讀書與理解有困難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與其他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差,需要教師適時抓住有利時機,進行鼓勵、引導、啟發,使其樹立學習的信心,主動參與學習。

五、説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方法

教學重點:

透過文字獲得幸福美好的感情體驗,並昇華至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要求學生多讀,教師合理引導。在閲讀中領悟“生命是最美好”的.情感。

突破方法:

針對本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點與課文的內容相結合來展開突破。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理解課文的能力。所以本課我將通過教師範讀和教學課件,引導學生憶一憶生命中的美好時刻、讀一讀文章中的生詞、品一品重點語句、吟一吟小詩、想一想我們的生活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教學。學生在讀、看、思、議,吟中交流與感悟,教師再給予合理地引導、啟發。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六、本課各環節的安排及時間分配

(一)談話導入(本環節佔4分鐘)

首先由老師的親身體會導入新課,讓孩子感覺自然、親切。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本環節佔8分鐘)

教師範讀,掌握本課重點生詞讀音,初步感知課文。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思考什麼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並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上標記。

(三)回憶學習方法,自學課文。(本環節佔8分鐘)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會自己學習。讓孩子回憶本組課文學習方法,温故知新,進而能夠自學課文。自由讀課文,運用學習的方法自學,然後小組交流。

(四)交流所得,領悟情感。(本環節佔16分鐘)

引導學生對問題“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指的是什麼”,統領全文,同時,針對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並再次閲讀課文。結合文字指導學生看圖來理解,深刻感受那種温馨的場景,動人的畫面,深入品味第五自然末尾的語句的含義。

(五)回顧全文,拓展寫作。(本環節佔4分鐘)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談一談自己讀後真實的感受,以老師的小詩來引導、鼓勵學生詩意的表達。

七、本課教學活動設計

(一)引進狀態,導入課題。

(1)板書“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引用文章第一段“人,在他的一生中總有一段最美好的時刻”,讓學生回憶自己感覺幸福和美好的事或物,並交流。此時可出示圖片加以提示。

(2)(停止交流,給予肯定)

老師:那麼,現在咱們看看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怎樣的美好時刻。(指向標題)

(二)教師範讀

要求學生注意老師的發音、語調、語速,把握好生字詞的讀法。

(三)學顧學法,默讀學習課文。

(1)回顧學習方法,提示默讀課文的要領。

(2)提醒學生處理好文章中的陌生字詞,可以藉助工具書;找出文章中自己喜歡的句段。

(四)師生一起朗讀。

(1)詢問學生默讀情況,解決學生沒有解決的字詞問題,提醒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句段旁做標記一會兒要用到。

(2)老師領讀,注意觀察學生口型,瞭解其對課文熟悉程度,以及有沒有明顯錯誤。

(3)抽學生分段朗讀,瞭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注意發現並糾正錯誤。

(五)老師引導產生審美體驗。

(1)老師引導閲讀。

引導中注意重難點。

首先,“我們就這樣待了很久,誰也沒有説話。”

老師:我們經常一句話來形容晚上的安靜——夜深……,對就是夜深人靜。夜晚本來就是寧靜的,兩個人“誰也沒有説話”使得寧靜變得“無邊無際”。

板書:無邊無際的寧靜。

其次,文章倒數第二自然段末尾那句:啊,在這無邊無際的寧靜中,生命——這種神祕的東西,它既摸不着,也聽不見只有大自然那無所不能、温柔可愛的手在撫弄着它——它在活動,它在生長,它在壯大。這句話是難點,涉及到破折號的用法,可將破折號裏的內容從原句抽出這樣句子就變的容易理解了,然後講述破折號在這裏的作用,將抽出的內容再放進去,整體理解。

同學們先理解這句話:啊,在這無邊無際的寧靜中,生命在活動,它在生長,它在壯大。無邊無際的寧靜指的是什麼啊?

老師可選擇講述破折號的作用,引導理解破折號裏面的內容在整句中的作用。

(2)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再讀課文。

①.請同學們説出自己喜歡的句段。

老師根據同學們的回答寫下如下事物:

母親

看門狗

野兔、小松鼠、負鼠、金花鼠

野李子

瓜藤

根據情況定,沒有必要把描寫的事物全找出來,足夠產生審美體驗就可以了。

②.老師出示與文中提到的事物相關的圖片(學生提到的和沒有提到的),教師引導欣賞,在視覺上起到回憶和聯想,加強審美體驗。同時起到中途放鬆的作用。

③.老師提示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作者是用喜愛的語言還是厭惡的語言來描寫看門狗、野兔、野李子等生命的?作者是不是通過對這些動植物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的讚美之情啊?作者對上述生命做出什麼結論啊?

老師板書:在活動,在生長,在壯大

④.板書:在做引導時,在列舉的動植物前加大括號,批上“生命”二字,並適時寫上“讚美”二字,做箭頭指向“生命”,再由“生命”指向“在活動,在生長,在壯大”。

(3)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後一段,理解怎樣得出“這就是最美好的時刻”。這無邊無際的寧靜,這迷人的夜晚,這美好的感情使八歲的孩子模模糊糊地意識到:這就是生命。在母子相偎無語時無邊無際的寧靜中體味到那“不那麼寧靜”的生命,因此八歲的那個晚上,那段“待了很久,誰也沒有説話”時間就成了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

(4)學生默讀,根據老師講解體會全文。

(5)引導學生在詩意表達中感悟生活。

出示我根據課文內容編寫的一首小詩,引導學生總結感悟全文的同時鼓勵他們詩意的表達: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

是偎依在母親懷抱中

那温馨的感覺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

是森林裏小動物們

那自由的跳躍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

是花草樹木悄然萌發

共赴一場春天的盟約

我們的生活往往是有許許多多的生活細節組成的,我們同學應該像作者樣,從生活的細節中感悟生活。

(六)擴展閲讀。

課餘時間,學生在家長引導下通過網絡或圖書館等資源,獲得喜歡並容易接受的閲讀素材,培養閲讀能力和情趣。

八、説板書

9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

【美國】格拉迪·貝爾

無邊無際的寧靜中:

母親

看門狗

生命 松鼠、負鼠、金花鼠 在活動,在生長,在壯大

(讚美) 野李子、甜瓜

……

説課稿 篇5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題目是《空氣》這一課題的第一部分《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下面開始我的説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説明,首先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説教材

《空氣》是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教材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1。本課題是繼“什麼是化學”、“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室常見知識”等基礎內容後,第一次學習和研究物質,包括物質的組成,物質的性質,物質的分類等常見的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空氣在國小科學已有接觸,避免重複。課題開篇安排了實驗2-1,一則可以學習實驗操作,培養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二則通過領會該實驗設計的意圖,以便加深體會二百多年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時的實驗思路。認識了空氣的組成後,教材結合空氣的例子,給出了純淨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這裏只能給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識,教學時不宜擴展。到學習分子時,再從組成上進一步認識這兩個概念。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説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説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對空氣已經有了常識性的瞭解,知道空氣有體積,有質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知道動植物離開空氣便不能生存等。但從化學學習要求的角度看,學生僅僅知道這些科學常識是不夠的,需要系統地掌握空氣的組成和重要性質,需要系統地學習對物質進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於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系統地學習的第一種物質,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氣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感覺到化學就在身邊,學化學並不難。另外,由於學生尚不完全具備相應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對“測定空氣裏氧氣含量”實驗的全面認識會存在障礙。教學力求避免過度重視記憶和過度拓展。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測定空氣裏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瞭解空氣的組成。

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瞭解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培養。

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過渡:下面我再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

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區別;空氣成分測定實驗中的誤差分析。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通過設計實驗,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節循序漸進學習本節課。

過渡:下面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投影圖片,導入新課

教師投影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燃環境:藍天、白雲、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離不開空氣的觀點。進而提問“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説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引發學生討論發言:比如“拿一個食品袋,將其自由放置,欲將其密封,發現裏面有氣體使其膨脹”等等。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鬆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過渡:既然空氣無處不在,我們又離不開它,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由什麼組成的呢?

第二環節:觀察探究,學習新知

投影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第26頁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設計實驗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意在讓學生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

做實驗前,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實驗2-1並搶答以下問題“1.有關儀器的名稱。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然後演示實驗2-1,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作好記錄,得出空氣中約含有1/5氧氣。學生通過觀察具體操作(注意細節,先後順序,速度等),分析討論如果我們做實驗時減少的體積小於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補充為什麼這個實驗用紅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質。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實驗,以及實驗的嚴謹性,並體驗很多理論都是在不斷實驗不斷總結中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的。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討論,分析,最終得出空氣的主要成分是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組成。那麼根據已有的知識我們知道剩下的氣體中含有氮氣,那麼還有其他氣體嗎?學生閲讀課本第27頁歸納總結空氣的成分,意在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嚴謹的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鞏固提高

通過閲讀課本第27頁,學生得出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進而引出物質的分類:像空氣這樣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叫做混合物,組成混合物的各種成分保持着它們各自的性質。像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分別只由一種物質組成,它們都是純淨物,可以用化學符號表示。然後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加深印象,順便做幾個小練習鞏固一下以上所學。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課後探究

最後,通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師生共同總結所學內容:(1)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的實驗中應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項,會做誤差分析;(2)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3)物質的分類: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以及會判斷一些常見的物質的類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