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説課稿15篇

來源:文書谷 2.51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鄉》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説課稿15篇

《故鄉》説課稿1

一、説教材

對家鄉,我們永遠都有種割捨不斷的情感,這種情一直跟着我們,無論我們走的多遠,它永遠是我們心裏的一個結。月是故鄉明,景是故鄉美。今天,我説課的內容就是一篇關於思念家鄉的文章,它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1課《故鄉的蘆葦》。作者通過對故鄉蘆葦的回憶, 傾訴了對家鄉的懷念與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這篇文章突出了語言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學中要“帶學生在文章裏走一個來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如詩如歌的語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導學生在品讀中體會寫法,在品詞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1、在朗讀和品讀中感受課文準確形象的語言和熱愛故鄉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3、小組合作,解決生字生詞。

教學重難點:

1、從文章準確、形象的語言中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2、學習品讀,鑑賞文章優美的詞句和段落,並積累下來。

二、説教法

1、課堂上注重融情。在語文課堂裏,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並在音樂的感召下,放飛孩子想象的空間。

2、引領孩子去讀書。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新課程改革,更提倡我們的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去主動學習,更要在讀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堂課上,李老師引導學生以讀為前提,以讀為中介,以讀為紐帶,以讀為歸宿,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3、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感悟是一種心理活動,更是一種感情經歷。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聯繫自己,聯繫生活實際,讓自己的情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昇華。

三、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質疑問題、自讀解疑、讀議領悟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見解,培養創新意識。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故鄉的雲》,感受遊子對家鄉的那種思念之情。

板書課題:看到題目,同學們想到了什麼?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呢?讓學生質疑,既培養了學生質疑能力,又能以此為主線展開自主學習活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是讓學生讀準字音,正確朗讀課文;

二是小組合作,解決生字生詞;糾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

三是説説作者為什麼要寫故鄉的蘆葦。他對蘆葦到底有一種什麼特殊古的感情?

(三)、精讀課文

1、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生彙報:啊!故鄉的蘆葦!因為你給過我不少童年的歡樂,所以我一直對你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之感。以此為主線,展開朗讀,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在文章的哪些段落你能感覺到作者的快樂,找一找,然後讀給大家聽。學生首先找到描寫家鄉美景的的句子,指導朗讀,然後找到描寫家鄉趣事的段落,説一説寫了幾件事,從這幾件事中能看出作者對家鄉的懷念之情。

3、學生邊讀邊彙報,説一説你的理解。以讀貫穿整個課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快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並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4、教師指導朗讀,適時點撥,有層次的找出讓作者感到快樂的幾件童年趣事。針對描寫蘆葦的句子,體會美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和作者心靈相通。

5、迴歸全文,播放《小城故事》的音樂,教師範讀文章,又一次在輕柔的音樂中,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也讓我們在音樂中引起無限遐想,想着作者的故鄉,也想起我們自己的故鄉。

6、拓展延伸,教材只是我們使用的工具,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學教材,在這一環節安排了小練筆,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融入生活。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堂課中,老師能夠充分的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學教材,而且把握了閲讀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故鄉》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國小音樂第9冊第5單元《故鄉》的唱歌教學《故鄉的小路》。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內容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把握新課標、説教材:

本單元的主題是《故鄉》,通過三首聆聽作品和兩首表演作品,表達人們對故鄉的懷念。《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合唱歌曲。縱觀第九冊的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每一個單元的唱歌教學裏都有一首合唱作品,而第五課的兩首歌曲《故鄉的小路》和《如今家鄉山連山》都是合唱歌曲,這就充分的説明了合唱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為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點指明瞭方向。接下來我説説這首歌曲

1、歌曲的內容:這是一首優美深情的抒情歌曲,以思念故鄉的小路、小路旁盛開的小花為載體勾勒出作者對童年幸福生活的懷念,從而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時內心激動的心情。

2、歌曲的旋律及演唱形式:歌曲分為齊唱和合唱兩個部分。

齊唱部分:曲調平穩,着重表現對往事的回憶。

合唱部分:曲調有所起伏,情緒較為激動,抒發了對故土親人的思念。

3、歌曲的節奏、節拍:每一個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中間附點四分節奏,尾音在一個3拍的長音結束,同一節奏貫穿全曲。變拍子的運用使歌曲的情緒更加豐富,讓歌曲既有追憶童年的歡悦,又有思念故鄉的一絲惆悵。

4、歌曲的結尾:以哼名重複結束,彷彿還沉浸在無限的思念之中。自由延長記號的使用,使人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聲斷而情不斷,聲止而情未止的意境。

 二、分析學生、説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很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如:能準確的判斷和説出音樂速度,情緒,力度,以及演唱形式。知道4/4、3/4拍的強弱規律還能用動作表現出這些規律的特點,同時他們也接觸過一些合唱作品並演唱過合唱歌曲。但是孩子們在演唱這些合唱作品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1、對第二聲部的感覺不清楚,只會聽第一聲部的'主旋律。2、第二聲部的音唱不準,特別是當第一聲部加進來時,找不到自己的音。3、兩個聲部在合成時聲音不均衡,不統一,不和諧。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我會採取以下措施:

1、加強對第二聲部的學習和演唱

2、加強在和聲裏對第二聲部的學習和演唱。

3、加強兩個聲部的合成訓練

這些具體做法我會在教學過程里加以展示

三、綜合分析、説目標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新課標》和我區提出的三性課堂,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對歌曲的學習和演唱抒發對家鄉的熱愛的思想感情。

2、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並指導學生用優美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

3、在學會第二聲部的基礎上,能用和諧,統一,均衡的聲音演唱二聲部。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2和目標3定為教學重難點

四、培養能力、説教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點撥者、調控者。”所以為了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將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通過“聆聽、交流、合作、創編、評價”等學習活動,採取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動起來。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採用1、情境創設法:如導課,合唱教學環節。2、體驗法:如聆聽範唱。3、合作法:如二聲部的合成4、探究法:如歌曲的創編5、對比學習法,如#4音的學習等。

五、説教學過程: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理解,我發現作品所描繪的音樂意境是“優美、深情、美好的”。因此,在設計課堂的整體基調時,“優美、深情、美好的”就成了我追求的色彩。下面,我來説説教學過程是怎樣體現這一整體特色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聆聽歌曲《故鄉的雲》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呢?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一起來聆聽一首歌曲《故鄉的雲》,請你感受歌曲的情緒以及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師;請生談感受。歌曲優美抒情,抒發了遊子們對祖國母親的思念,對故鄉的思念。譚老師雖然不是生活在海外的遊子,可也是遠離家鄉到成都來生活和工作的一個人,每當聽到這樣的歌曲,那種思緒萬千的心情勾起了我對家鄉的無限遐想……

設計意圖:聆聽相同類型的歌曲,給學生營造一種思鄉之情

(二)、學唱歌曲第一聲部

1、聆聽教師範唱

設問;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他的情緒是怎樣的?(情緒是優美、深情的,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對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回憶)

2、聆聽錄音範唱

師:請生邊聽邊隨老師打拍子並體驗這首歌曲的拍子有什麼特點?

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完整而充分的聆聽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悦,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徵與精神內涵。

3、自學第一聲部

師:聽了這麼優美深情的歌曲,同學們想不想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呢?

a、跟範唱小聲的哼唱。

師:你發現他的節奏有什麼特點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出示節奏卡。他們的節奏都是相同的,每一個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中間附點四分節奏,尾音在一個3拍的長音結束。

b、歌曲裏有一個變音記號,你知道他在哪裏嗎?

師:出示#4記號,並通過鋼琴讓學生感受#4和還原4的區別。#4是在還原4的基礎上升高了半個音,這樣他離5的位置就更近了但是又沒有到5,他處在4和5之間。

c、同學們再觀察一下歌曲的結束句有什麼特點?

以哼名重複結束,彷彿還沉浸在無限的思念之中。自由延長記號的使用,使人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聲斷而情不斷,聲止而情未止的意境。

d、跟琴演唱歌曲

師:在演唱時注意歌曲的弱起,#4音,以及歌曲結束句哼名音的演唱。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把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機的滲透在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

 (三)、學唱歌曲第二聲部

師:同學們的歌聲真好聽,我能從你們的歌聲裏感受到你們對家鄉的熱愛。如果説第一聲部是小路的話,那麼第二聲部就是小路上的小花,因為有了他使路上的風景更加美麗,更加迷人,讓你流連忘返,同樣的,歌曲也因為第二聲部的加入,使音樂更加豐滿,更加生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歌曲的第二聲部。

1、老師範唱第二聲部。

師:你們覺得第二聲部的音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呢?你們能跟着琴聲輕輕的哼唱嗎?

2、跟琴小聲的哼唱

注意:一邊哼唱一邊聆聽琴聲,把音唱準。

3、在和聲裏學唱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第二聲部比較熟悉了,我彈兩個聲部的旋律,你能聽出第二聲部的旋律嗎?

a、在和聲裏聆聽第二聲部的旋律。

b、在和聲裏哼唱第二聲部的旋律。

c、在和聲里加上歌詞演唱。(2-3遍)

4、在範唱裏演唱第二聲部。

設計意圖:通過對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四)、二聲部的合成

師:“小花”的聲部我們已經學會了,來,孩子們讓我們把他裝扮到小路上,好嗎?

1、師生分角色合唱

2、生生分角色合唱(生生分角色合唱又可分為男女生合唱,小組與小組之間合唱,個人與個人之間合唱等多種形式相結合)

師:在二聲部的合成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a、一聲部的聲音過大,聽不到二聲部b、唱不準二聲部的音c、兩個聲部之間的聲音不和諧不統一等情況。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我會採取以下辦法:

a、先讓學生唱一聲部,老師唱第二聲部

b、請一聲部的同學小聲演唱,二聲部的同學大聲一點演唱

c、在演唱自己聲部的同時,傾聽另一個聲部的聲音

設計意圖: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的音樂的親身體驗。

(五)、情感昇華,歌曲處理

師:現在讓我們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好嗎?首先讓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1、合着伴奏音樂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2、討論歌曲的情緒,哪些地方唱的平穩,哪些地方唱的激動。

3、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自然地、自信地歌唱。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

 (六)、拓展延伸,創編歌曲

師:啟發學生根據歌曲節奏的特點,特別是3拍長音的地方進行創編,比如採取輪唱的形式,行成迴音的效果,豐富歌曲的藝術性。

設計意圖: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對學生的音樂創作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行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七)、總結:

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思鄉的旋律將永遠縈繞在我們的身旁。讓我們共同熱愛我們的家鄉,讓我們用美妙的音樂,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最後在歌聲裏結束本課。

《故鄉》説課稿3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及理由

《故鄉》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經典小説。根據小説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敍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這一個固有的特點,以及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現實教育性,並結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中的學習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兩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寫和對比在小説中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説主題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説的主題思想,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這兩點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賞析上。

二、採用的教學策略

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基於篇幅較長,我將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解決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課時則重點探討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小説的主題思想。整個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首先以《故鄉行》中的歌詞導入,將學生帶入到故鄉情結之中,同時展示文中的“我”見到故鄉時的不同於常人的“悲涼”感慨,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過渡到對本文的學習探討。在學生帶着問題通讀後,會不難發現文中“我”回到故鄉產生悲涼心境的原因在於在故鄉的所見所聞,在於故鄉所發生的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着重表現在景之變和人之變。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明瞭地解析,我採取圈點勾畫以及對比閲讀的方法,要求學生找出能體現故鄉“景”和“人”變化的語句,然後緊扣語言進行歸納和總結。其中人物分析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正是通過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後變化展示了當時的`整個社會風貌。對於人物的分析建議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從肖像,語言,動作,稱呼等各方面進行賞析,同時體會“我”對他們的情感。最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比較兩個人物在寫法上的異同點,進一步明確刻畫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徵,併為表現主題服務。

第二課時是以複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導入到新課的學習的。緊接上文首先分析故鄉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為了讓學生能更加透徹地理解,我除了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還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本文的相關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其次是着重通過對“我”的情感體驗,明確小説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關於這一問題,我還是通過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圍繞課文最後三段的議論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對於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尤其結尾一句話鮮明地再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要求學生結合社會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解讀。最後是對兩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再次讓學生對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基於還塑造了宏兒和水生這兩個貌似當年的“我”與閏土的形象,而這兩個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現出作者的某種思想,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為宏兒和水生今後的命運編故事的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對作者思想的理解。關於板書,做到簡潔明瞭,又能充分展示課堂教學內容。

三、實施情況及教學問題

整個課堂教學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最後三段文字時,學生難以很好的理解,在討論無果時或是引導無方時,我的做法就是結合相關資料對學生進行直接講授了,這樣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違背教學規律的,這也是我在這一課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同時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我發現同學們幾乎都很善待閏土,但對楊二嫂就比較苛刻,而我們知道魯迅先生與他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應該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即使是被社會擠壓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楊二嫂他也應該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讓學生在的學習中真正地把握住這一點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學問題。另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總是會把文中的“我”與作者混為一談,這也是一個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小説這種文體的特徵。

四、教學反思

關於這一課的教學,其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對於楊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説魯迅作品難教,難懂,可能還是因為看得少,瞭解得少,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多接觸魯迅先生相關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楊二嫂的身上就不僅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時,眾多的資料都在顯示是因為閏土深受封建等級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閏土,根源在社會,其實再追問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問題呢?細讀會找出很多不和諧之處。而作者魯迅先生本就是一個敢於、嚴於自我批評的一個人,我想“我”對於閏土的態度上也應該體現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評,所以對於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另闢蹊徑,不為所謂的權威性的觀點而論,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是一個困擾着我的難題。還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説,對於本文的教學,應該緊扣小説固有的特徵,而我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討了環境,也再現了社會生活,但忽略了小説的情節,這也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地方。

《故鄉》説課稿4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魯迅筆下的小説《故鄉》選自他的短篇小説集《吶喊》,課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巨大變化為基本內容,通過主人公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説,特別是課文通過對比寫法來揭示主題、通過議論來深化主題的成功運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社九年級(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篇小説,是一篇教讀課文。根據教材編排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材中。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故鄉》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文中用對比手法來揭示主題的寫法,是開啟本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單元《范進中舉》教學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第六冊第三單元《變色龍》教學的一把鑰匙,可見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習欣賞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又反覆強調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鑑於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我強調“三突出”原則,即突出“新課程要求”、“教材單元目標要求”、“學情特點”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小説相關的文體知識,已學的魯迅的作品;預習提示中的有關字詞。

(2)能力目標: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説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説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習對貧富懸殊的封建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產生無比的憤慨,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是小説,其突出主題的關鍵在於文中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因此,《故鄉》的教學重點是:(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2)理解議論在文中的'作用。難點是:我離開故鄉時心情與感受及課文最後兩節關於“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議論。

二、説教法

大綱及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貫徹啟發式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鑑於此,我主要採用的教法是點撥導學法;《故鄉》是現代文學的精品,全文共88個自然段,可教可學的內容很多,為使學生學有所得,宜長文短教,目標單一,所以我又採用了“課時目標教學法”。

三、説學吧法

世界上沒有哪種先進的教法,能離開相應的學法而取得成功的。語文教學要倡導“養習得法”,形成積極的行為定勢,以達到葉老提出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學中要求學生牢記課時目標,速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式感知課文,並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説教學程序(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複習舊知,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為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教學的。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説《故鄉》(板書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達對故鄉思念的情感,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裏行間融入了濃濃的思鄉情,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筆下的故鄉又是怎樣呢?

(二)介紹寫作背景

為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是必要的。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鑑於此,寫作背景介紹採用學生介紹與老師補充相結合的方式:課前讓學生複習八年級(上)中國歷史第六章——第十章,瞭解1900—1921年間中國的社會現實,上課時教師適當補充作者寫作緣由,二者有機結合,實現學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節課目標(目標(1)及目標(2)中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

(四)研讀課文,落實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根據課前預習,檢查學生完成以下幾頂任務的情況:

(1)預習提示及文中相關的生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的掌握情況;(2)會按照小説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結構簡要複述故事情節。(3)能找出三個情節中描寫的主要人物。(明確:閏土、楊二嫂)

設計意圖:瞭解文體知識及文學常識,掃清語言障礙,落實目標(1);把握全文脈絡線索和基本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2、對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實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

《故鄉》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比來揭示文章主題的,因此,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抓《故鄉》中的“三變”來分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的。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中的“閏土”“楊二嫂”20年前後在外貌、動作、神態以及對我的態度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一變”即“人物之變”。具體做法是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請男女同學在書上分別劃出描寫閏土、楊二嫂的有關文句;然後請男同學填寫少年、中年閏土變化表;教師再指導學生細讀描寫這兩個人物的重要語句,主要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行,特別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導學生摹擬人物的口吻讀,然後讓學生討論並歸納人物性格。(板書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鄉和20年後的故鄉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的主要詞語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二變”即“環境之變”。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閲讀文中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並畫出重點詞語;然後請學生舉手作答,教師作適當點撥。

(3)“我”對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情感是一致的嗎?為什麼?

此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和三變即“我的心情的變化”。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勾畫、品味有關語句,並結合上述“二變”理解其含義,學生舉手作答後然後教師點撥分析:“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無限嚮往、無限懷戀,不僅因為從此要遷居他鄉,更因為故鄉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孩提生活;對現實中的故鄉,則只有悵惘失望之情,而這種心情之變,是因為故鄉的人情、環境之變。

落實文中“三變”分析後,我設計了問題(4):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故鄉蕭索、破敗,故鄉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變”來揭示藴藏於作品中的深刻主題。具體教師談談個人的見解。這樣設計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即欣賞文學作品,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寫出自己的評價。

(五)小結,點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材無非是例子,教給學生閲讀和欣賞小説的方法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先請學生根據這節課學習小説的體會談談閲讀和欣賞小説的方法,然後教師再點撥閲讀和欣賞小説的方法有三:賞人物、賞情節、賞環境,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賞人物和賞環境來認識小説主題的。

(六)結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好的結語,應收到餘音繞樑的實效,鑑於此,我是這樣設計結語的:

閏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復存在,多子、饑荒、兵、匪、官紳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變成了“細腳伶仃的圓規;記憶中的美麗故鄉變得如此蕭索!難道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鄉?這就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對故鄉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他一定會有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一定會有!

(八)板書設計(略)

(設計意圖: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像十字架,舊社會勞動人民苦難深重,像釘在十字架上。板書上部是閏土的前後變化,下部是楊二嫂的前後變化,中間突出一個“變”字,體現了對比的寫作特點。也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展示目標,落實目標”這條主線進行教學,教學中貫徹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抓住“三變”直奔主題的寫法,好比牽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網捕魚,綱舉目張。既突出了重點,又避免了從頭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發了學生興趣,突出了學生學習主體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故鄉》説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故鄉》。説課的形式比較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問題就是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和突破問題。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步驟四個部分向各位老師説課。

一、説教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 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

《故鄉》寫於1921年,後編入魯迅的小説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説教法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而知識不繫統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侷限於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儘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於小説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敍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説的藝術美。

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這篇小説就是(1)學習對比的表現手法;(2)瞭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説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閲讀小説和記人敍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説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説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國小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藴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 “楊二嫂” 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藉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説學法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 “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説步驟

(一) 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好處:1、温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 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説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在國小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説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

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

聯繫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註: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總結

通過《故鄉》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説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故鄉》説課稿6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故鄉》。説課的形式比較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問題就是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和突破問題。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老師説課。

一、教材分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有點膚淺了。

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把握《故鄉》的內容和結構,以及通過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説中議論的作用,即《故鄉》這篇小説按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為“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部分。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到現實中所見到故鄉發生巨大變化為基本內容,組織材料,展開情節。通過敍述與議論,景色描寫的手法,揭示了人們對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思索的主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結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把握”閏土”“我”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寫”、“對比”等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而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掌握人物所藴含的意義以及對作品主題的理解。

教學目標:

(1)掌握小説的基本知識 。

(2)學習運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3)瞭解封建等級觀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惡,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九年級的同學,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同學們的時代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勞動人民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雖然同學們是喜歡閲讀小説的,喜歡小説中離奇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多數是停在直觀的感受上,還不習慣於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特點等。

因此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同學們在預習時多閲讀本小説,然後讓同學各自表達自己對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結合同學們的發言來引導同學來分析人小説中的人物,小説的主題、寫作的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教法

由於九年級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和分析判斷能力。因此,通過讓學生預習和閲讀課文,藉助字典等學習工具,把握全文的內容和結構,在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和議論來揭示主題這一目的,在授課過程中,把重、難點逐一突破。教學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仔細深入地誦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課文內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應通過個性化的閲讀和師生合作交流來體驗和創新。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兩種教學方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尤其是“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1.探究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要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

2.合作交流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 點拔法:教師做出指導與解釋。

它的依據是:整體感知一篇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是誦讀,且語言的語感培養離不開朗讀與背誦,文章的感情是通過朗讀才能真正體會出來的。採用合作交流方法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使學生保持興趣與注意力。點撥法,是對不能解決的問題作必要的指導與解釋。

四、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堂課,我會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1.朗讀分析法:學生只有通過反覆朗讀,才能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背景經驗,激發出思考的熱情,達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2.詞句揣摩法:閲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魯迅是位偉大的文學家,作品中耐推敲的詞句比比皆是。我在教學中着重指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分析、揣摩,以期透徹理解文章,感悟作者的愛憎情感。

3.合作探究法:對本文的難點部分,學生主要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從而認識封建等級觀念及社會制度的黑暗和罪惡。

五、教學過程(教學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設計瞭如下導語:

大家都學過了歷史,想不想知道1919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廣大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中,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呢?(學生答)

那麼,讓我們一起隨着魯迅到他的故鄉去看看,一起去感受當時的農村農民的生活吧!

2.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讓學生完成以下的文學常識題:

A、魯迅原名 ,籍貫 ,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 。

B、我們學過以小説為課題的課文有 ,小説的六要素是 。

老師介紹小説寫作背景:《故鄉》寫於1921年,後編入魯迅的小説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複習舊知識引出課題,以舊引新,讓學生“温故而知新”。讓學生對本課的教學內容有個瞭解。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教”,不教就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一種成就感,使學生得到肯定與激勵,教師只是點拔、小結。

3.析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及人物形象

(1)閲讀課文,瞭解大意,檢查預習。

讓學生閲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

要求學生簡述故事梗摡。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力求完整、簡明扼要。(學生簡述後,教師歸結)

(2)情節結構分析

學生前後四人一小組討論。要求:根據課文內容的故事情節劃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內容要點。

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語。並請兩位學生上黑板書寫,教師評析修改。

板書:

時間:深冬

第一部分:回故鄉 原因:賣屋、搬家

景象:蕭索、心情悲涼

1、母子見面

到家那天 2、回憶少年閏土

3、見到楊二嫂

第二部分:在故鄉

過了三、四天:會見閏土

又過了九天:動身啟程

第三部分:離開故鄉 1、船上的談話

2、“我”的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的(1),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同學討論得出結論。把學生放在一個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討能力,學會相互交流獲取知識的技能。由於提出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迅速的完成了教學的任務,獲得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自信心,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分析閏土形象

(指名兩名學生,分別朗讀12——30段、54——76段,其他學生也邊聽邊按課後練習二要求,劃出有關語句,並完成表格)

投影展示:

項類

變 化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提問:

1.通過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前後的不同變化,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2.中年閏土變化是什麼造成的?揭示了什麼樣的事實?

(明確:運用對比手法,得出兩者的不同變化是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坤形成的,也便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具體體現,閏土的遭遇是廣大受壓迫、受剝削農民的'形象的具體寫照)

第二課時:

1.析讀課文,分析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指名學生朗讀39——52段,並完成課後練習三)

提問:

(1)作者是怎樣刻畫楊二嫂形象?

(明確: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

(2)20年來,楊二嫂的變化有哪些?説明什麼?

板書:

20年前 年輕漂亮 老實本分

20年後 潑辣尖刻 自私庸俗

2.品讀重點語句,強化文章內涵

(1)品讀文章78——最後,理解作者的希望。(通過小組辯論的方式)

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較難理解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深刻內涵。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隻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去奮鬥,就會迎來新生活。

(2)總結本文中心思想

結論: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壓榨的情況下,鄉鎮小市民逃脱不了日益貧困和遭受損害的厄運。

小結:作品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藝術典型,儘管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處境,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統治的罪惡。

本環節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課文的能力和自己動手的能力。由易到難深入淺出探討,讓學生把握課文的思路。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對比手法運用的目的。同時,也向學生滲透“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思維方式。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獲得知識是有個過程的,通過動手自己查找的實踐來取得答案鍛鍊了學生的求知能力,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的提升動手能力,增強自己的信心。通過辯證加深了對知識的瞭解與認識。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思考、動手、再小結的循環。

3.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1)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試着分析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

(2)運用對比手法寫一篇短文

第一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題一方面為了讓學生掌握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這一環節是學生知識的延伸,讓學生把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加於運用,是一種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表現。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完成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

六、板書設計

  開端 回故鄉 (1-5自然段) 時間

  原因 中

  所見景象及心情 心 故鄉 發展與高潮 在故鄉 (6-77自然段) 閏土 變---原因 思

  楊二嫂 想

  結局 離故鄉 (78段-結尾) 希望

《故鄉》説課稿7

一、教材內容

《故鄉的蘆葦》是教科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以“熱愛家鄉”為主題的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的文章注重語言美和情感美,四篇文章一脈相承,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對家鄉熱愛的情感會隨着課文的學習一步步加深和昇華。本文是一篇追憶家鄉的文章,通過對故鄉蘆葦的回憶,傾訴了對家鄉的懷念與熱愛之情。

文章內容大致上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物”,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進而,文章從“故鄉的蘆葦”這個“點”上引入第二層——“憶趣”,通過回憶用蘆葉吹歌,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捉紡織娘等往事,最後總結蘆葦成了故鄉的象徵。抒發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之情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憶趣”是內容的“深化”是文章的主體內容。它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其優美、生動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的好材料。

二、教學思路

教學中“要帶學生在文章中走一個來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如詩如歌的語言,受到情感的薰陶,又要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在品詞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説教法、學法

(一)美讀悟情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既是學習的重要目標,又是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因此有層次的讀、有目的地讀、多形式的讀,關係到學生讀的興趣和質量。在“讀懂課文”環節教師以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於這種認識較為模糊和膚淺,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讀來深切的感受,美讀是快樂的讀書體驗。

1、激發興趣讀

通過自由讀、表演讀、合作讀等形式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注重讀書興趣的培養。即因為課文優美語言、意境等產生的愉悦感。

2、情景營造讀

思鄉是人類永恆、美好的主題,但對於國小生而言因為缺乏實際的生活體驗而感到模糊,因此教學時通過相關的歌曲,讓學生入情入境,進而引發、強化讀課文所產生的情感。我選的歌曲有《故鄉的雲》《柔弱彩虹》等輕音樂。

3、多樣美讀

引導學生在背景音樂下,展開豐富的想象,將文字變成畫面,想象着美麗的景色、快樂的經歷,揣着美好的情感而讀。

(二)品讀悟寫法

領悟作者是如何佈局謀篇、用詞造句來表達、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熱愛,對故鄉的懷念和熱愛,是體會寫法的關鍵。“既然作者最愛蘆葦,為什麼卻不惜筆墨的寫其他的美景呢?寫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刪除嗎?”這是對謀篇的引導。

關於詞句注重引導學生品味鑑賞課文優美的句子、傳神的用詞。主要運用:

(1)引導學生髮散性思維。如“這段話突出蘆葦的什麼特點?從哪看出來的?”

(2)句式對比。如“4---7自然段改為“生我養我的故鄉啊,你給我留下多少夢幻般的、繽紛的記憶——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那棉花……好不好?”

(3)發掘空白。例“三個趣事都以省略號結束,可不可以換成句號呢?

四、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出示蘆葦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蘆葦,你們對這種植物有哪些瞭解?(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可從生長環境、特徵、作用等方面進行介紹)

2、在大家眼中平淡無奇的蘆葦,卻給那裏生活過的孩子們留下了甜美的回憶,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樊發稼一起走進故鄉的蘆葦叢中,追憶那份童年的純真和美好。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課生字的詞語要多讀幾遍,把句子讀通順。

2、出示含有生字的詞語,指名領讀。

燦若羣星熠熠生輝芬芳飄拂飄逸哨子帆葉

魂牽夢繞紡織娘一畦畦純真觸鬚羽翼

(1)“一畦畦”是一個數量詞,你能找個詞來替換它嗎?文中“一畦畦”的是什麼?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麼樣的嗎?(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合理想象)

(2)“魂牽夢繞”“熠熠生輝”“燦若羣星”這些詞你是怎麼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指名回答)

三、學習對家鄉夢幻般的回憶部分(2-7自然段)

(一)故鄉有哪些夢幻般的、繽紛的記憶,讓離開家鄉二十幾年的我常常懷念?自由朗讀課文,尋找答案。

1、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網、縱橫交錯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燦若羣星、叫不出名兒的各種各樣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鋪滿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潔白如雲的棉花……”

2、這個排比句的結尾用了省略號,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還有哪些童年的記憶?

(二)指導朗讀。

1、這一段話應當懷着一種怎樣的情感來朗讀呢?(指導學生讀出對故鄉的眷戀,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和嚮往)

2、指名朗讀,生生互評。

《故鄉》説課稿8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故鄉的蘆葦》是教科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以“熱愛家鄉”為主題的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這是一篇以熱愛家鄉為主題的抒情散文,文章先敍述後抒情。作者以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的特點。用輕鬆細膩的筆法娓娓敍説了兒時與蘆葦有關的趣事。本課優美、生動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的好材料,教學時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通過對故鄉蘆葦的回憶,傾訴了對家鄉的懷念與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積累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形象、準確的語言,領悟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3、通過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品讀,鑑賞文章優美的詞句和段落,並積累下來。

難點:、從文章準確、形象的語言中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四:設計理念

本篇課文語言優美,生動活潑,感情真摯,充滿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因此,我選擇了“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的方法,在讀中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在品詞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貫徹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説教法、學法

1、課堂上注重朗讀,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去主動學習,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以讀為前提,在讀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聯繫自己,聯繫生活實際,讓自己的情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昇華。

説學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質疑問題、自讀解疑、讀議領悟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見解,培養創新意識。

六、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出示課件:蘆葦美景圖)讓同學們欣賞畫面。教師藉機引導

蘆葦,樸實無華。在南方隨處可見。我們北方在溝邊也有蘆葦,大家都認為蘆葦非常普通,沒有什麼可稱讚的,然而,它卻令作者魂牽夢繞、永不忘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故鄉的蘆葦叢中,去追憶那遙遠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讓學生讀準字音,正確朗讀課文;

2、是小組合作,解決生字生詞;糾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

3、是説説作者為什麼要寫故鄉的蘆葦。他對蘆葦到底有一種什麼特殊古的感情?

課文的字裏行間展現着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洋溢着一縷縷真摯的情感,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都能感受到生我養我的故鄉,給我留下許多夢幻般的記憶,為什麼讓我尤其難忘的是蘆葦呢?讓我們在細細的品讀中進一步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

(三)、細讀品味,感悟真情。

1、品詞析句,領略蘆葦美景。

學生自讀課文的8、9自然段

(1)、説一説,你在讀中感受到了什麼?從哪些詞句讀出來的?

“一片片”“一簇簇”“幾乎所有”體現了蘆葦“多

“碧玉似的秀枝”“綠色的輕雲”寫出了蘆葦的“綠”;“恬靜”、“飄逸”突出了蘆葦的“美”。

(2)、(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給鄉村平添了幾分恬靜和飄逸。”)指名讀。引導學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體會一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並照樣子説一、兩個比喻句。

(3)、故播放蘆葦的風光片,故鄉的蘆葦多美呀!讓我們通過動情的朗讀再來感受一下,好嗎?(指名配樂讀文,師生適當評價)讓我們再一次的朗讀課文,表達出對蘆葦的喜愛和讚美。這一教學環節,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並通過反覆朗讀,感悟語言美,體會景色美。突出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

2、合作學習,回憶童年趣事。

過渡:渡:這麼美的蘆葦,一定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下面,就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難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樂。

(1)、學生四人一組合作學習,自由朗讀,交流:課文中寫了哪幾件童年趣事,你覺得哪件事最有趣,説説為什麼?

(2)、選擇小組內最感興趣的一件事進行學習。説一説這件事為什麼讓人難忘;朗讀時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讀出“童趣”來。

(3)、生彙報自學情況,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學習重點。

課文中寫了哪幾件童年趣事?用簡短的詞組概括説明。“吹蘆葉哨”、“做蘆葉船”、“捉紡織娘

吹蘆葉哨”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童年的快樂。

“出示句子,做蘆葉船”在重點詞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樂。表演朗讀,再現一下他們兒時試航的情景。

課件展示紡織娘的動畫圖片,配以相關的文字介紹,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通過讀、表演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感受作者那無憂無慮,自由美妙的童年,又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整堂課以讀貫穿整個課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快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並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和作者心靈相通。

3、學習14-16自然段,體會熱愛故鄉之情。

課文既寫了家鄉蘆葦的多而美,又寫了童年的快樂,作者到底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的最後三個自然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月是故鄉明,景是故鄉美,情是故鄉濃,作者用了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絲一樣的情節,洋溢着一縷縷真摯的情感,相信大家也與作者一樣,深深熱戀着自己的故鄉——生我們養我們的這片土地。那麼在我們的故鄉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讚美呢,課後就用你善於發現的眼睛去找一找吧。寫一些吧。在這一環節安排了小練筆,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融入生活。把、課堂和生活聯繫起來。

七、説板書

11故鄉的蘆葦

故鄉的蘆葦:多美

童年趣事:吹蘆葉哨”、

做蘆葉船

捉紡織娘

《故鄉》説課稿9

【説課內容】

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二年級第二學期第八單元第41課《我愛故鄉的楊梅》。

【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一篇狀物佳作,課文描述了故鄉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現代著名作家王魯彥熱愛故鄉鎮海的思想感情。課文層次清晰,按照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裏進行敍述,語言精煉、簡潔,樸實、親切。課文按照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裏進行敍述、層次清晰,語言精煉、簡潔,樸實、親切。作者採用形象的擬人手法及細膩的描寫手法,使讀者對楊梅產生了彷彿見到楊梅、彷彿看見楊梅顏色變化、彷彿品嚐楊梅的感覺。

這原本是一篇四年級的課文,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領悟能力有限,對作者的遣詞造句之美,佈局謀篇之妙都只是一點點朦朦朧朧的感受,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根據二年級的學生特性,除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外,將寫作的方法適當滲透,學習作者抓住特點細緻觀察的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作者對故鄉的楊梅描寫之所以如此細緻,是因為對家鄉的濃濃眷戀之情。

【目標制定】

根據課程標準和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5個生字;理解和積累文中詞語“細膩”、“貪婪”、“甘露”等詞語;理解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介紹楊梅,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觀察細緻的方法。

2、能力目標:繼續培養學生理解詞義、摘錄詞句的能力、培養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的習慣;通過學習課文內容,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喜歡楊梅,並借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瞭解楊梅梅果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能説出小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來寫楊梅果。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描寫楊梅樹、楊梅的語句,體會作者藉助楊梅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理念】

一、在情境中學習,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篇課文的內容並不是很貼近學生的生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理解“故鄉”,通過學生講述自己故鄉在哪裏,將學生帶入課文,走進作者的故鄉,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看美麗的楊梅樹,去品可愛的楊梅果。

二、從多種途徑理解詞句

新課標中本學段的閲讀目標,是通過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句。因此在教學中,可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圖畫,展開想像,結合生活,觀察實物等來理解課文、指導朗讀,進而使學生學會觀察事物,體會出作者的情感。

三、重視薰陶感染,尊重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涵養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尤其是像這篇文章,字裏行間均反映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因此本文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作者這份深厚的情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楊梅對於作者來説就是故鄉的象徵,一想起楊梅自然而然就想起故鄉,明白愛故鄉的楊梅也就是愛故鄉,有了這樣的薰陶,再加上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特產時的熱情,學生對家鄉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質疑為何作者如此喜愛楊梅,交流文章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並通過圖片學習第二節,楊梅樹的描寫。

三、細節研究第四—第六節,找出描寫楊梅的句子。

1、找出描寫外形、顏色的句子。

2、找出描寫味道、口感的句子。

3、完成填空,進行語言表達訓練。

四、總結全文,昇華課文主題

五、課外延伸,加深愛鄉之情

九年義務教育讀本(試用本)第四冊

課題《41、我愛故鄉的楊梅》(教案)

執教:上海市平和學校餘靜雯

教學目標:

1、識記:甘、桂、軟、脣、酸、津、味、飽;正確書寫:桂、軟、脣、酸、飽;積累:甘露、四季常綠、平滑、伸展、貪婪等詞語。

2、學習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説出小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來寫楊梅果。

3、能正確從文中找出“寬闊、堅硬、粗糙”的反義詞,能劃出描寫楊梅的句子,並能説出自己喜歡這句話的理由。

4、體會作者喜歡楊梅,並借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瞭解楊梅梅果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能説出小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來寫楊梅果。

2、體會作者喜歡楊梅,並借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板書故鄉,齊讀詞語。

2、解釋故鄉:你出生的地方或是長期生活的地方就是故鄉,也可以叫做家鄉。(再讀故鄉一詞)

3、你的故鄉在哪裏?

4、交流。(1-2名)

5、(板全課題)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課文,作者通過描寫故鄉的事物抒發了自己的熱愛故鄉的情感。誰來讀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6、文中有一句話表達了作者的熱愛之情。我們一起讀一讀。

出示第一節: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二、整體感知,質疑為何作者如此喜愛楊梅,交流文章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

1、過渡:作者故鄉的楊梅到底為什麼讓作者那麼喜愛啊?自讀課文,思考文章從哪些方面來介紹楊梅。

2、指名分小節讀課文。

3、交流。(板書外形顏色味道)

4、看板書,連起來説一説,回答完整(2名)

課文從外形、顏色、味道三個方面介紹楊梅。

5、課文除了楊梅之外,還描寫了什麼?(楊梅樹)

[學習第2節]

1、課文哪一小節是描寫楊梅樹的?

2、交流並出示第2節。

(1)指名讀第2節

(2)正音貪婪、甘露(開火車),學習“貪”字,部首。

3、理解詞語貪婪:貪心不滿足;甘露:甘甜的汁水、露水。

4、自讀該小節,思考春天的甘露指什麼。楊梅樹又為什麼要貪婪地吮吸?

春雨努力長大,長出美味的楊梅。

5、引讀:它們伸展着()的枝條,一片片()葉子在雨霧中歡笑着。

理解擬人句,説明楊梅樹喜愛春雨,渴望成長。(泛紅歡笑)

6、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瞧,楊梅樹長得多麼茂盛!真是生機勃勃啊!(伴樂讀)

三、細節研究,找出描寫楊梅的句子。

[學習3—6節]

過渡: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就掛滿了楊梅,我們一起去看看楊梅吧。

1、自讀課文3-6自然段。用直線劃出描寫楊梅外形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描寫楊梅顏色的句子。

2、邊交流並出示:

(1)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A、自讀,思考遍身的意思。(全身)

B、找出楊梅外形的特點。

C、交流(板書圓遍身小刺)

D、指導朗讀。(自讀--男生讀—女生讀。可愛)

(2)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後變成深紅的,最後幾乎變成黑的了。

A、交流並板書。(學生邊説邊板書淡紅、深紅、幾乎變黑隨即泛紅顏色詞語)

B、觀察關聯詞,並引讀。

師:作者用了一組關聯詞把楊梅的顏色變化寫清楚了。楊梅先……隨後……最後……。(出示圖片)

C、理解幾乎:差不多,近乎。

D、為何是幾乎變黑而不是完全黑?(因為太紅了。)

E、描寫顏色的詞語能否交換?為什麼?(根據楊梅生長順序描寫的。)

F、小結:我們在寫作時也要注意觀察,根據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描寫。

G、説話訓練:用“先……隨後……最後……”的句式説一説自己瞭解的事物變化。

G、齊讀。

3、知道了楊梅的外形,了又解了它的顏色變化,它的味道和口感怎樣呢?請找出文中描寫楊梅味道的句子。

(1)交流並出示: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泛紅又酸又甜甜津津並板書)

瞧,作者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楊梅果子的特點,我們也可以借鑑這樣的寫法去寫文章。

(3)它的口感如何呢?它的身上可是有刺的呀!

(4)交流並出示:

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裏,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

(5)正音“軟”(三拼)開火車

正音詞語“細膩而且柔軟”(開火車),理解詞語意思,細膩,光滑;柔軟,柔和。

(6)指導朗讀。(自讀、指名讀、女生讀)

(7)楊梅不僅外形可愛、顏色亮麗就連刺都是這樣柔軟,口感真是爽滑!忍不住了,讓我們咬開它嚐嚐楊梅的味道!(出示填空)

咬開熟透的楊梅,就可以看見的果肉,嘴脣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的汁水,甜津津的,叫人越越;而沒有熟透的楊梅,咬下一口又又。

A同桌討論。

B交流

C指導朗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

4、引讀:作者對楊梅又愛又恨,他愛的是楊梅那(又酸又甜的味道)恨的是想起自己小時候有一次吃楊梅吃多了,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他這下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但是(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了,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只有當你吃飽了再吃別的東西時,才(感覺到牙齒被酸倒了)。((出示最後一節。)

5、總結昇華

兒時的作者多麼可愛啊!我們都知道餘姚的楊梅特別有名,但是作者的故鄉在浙江鎮海,那裏的楊梅可比不上餘姚的楊梅。可是我們的作者仍然美滋滋地吃楊梅,牙酸倒了也不怕,還越吃越愛吃,這説明了什麼?”

(愛故鄉。)

師:對呀!作者通過楊梅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濃濃眷戀之情。或愛)作者愛着故鄉的楊梅,走到哪裏都不會忘記楊梅,更不會忘記(故鄉)!因為他(愛故鄉)!(引讀、理解文章中心。)

6、飽含深情齊讀第一節。(再次出示。)

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1)指導朗讀。(自讀—指名讀---賽讀---男女生配合讀---齊讀)

五、作業

學習課文的寫法,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在哪裏,有什麼特產。

板書設計:

41、我愛故鄉的楊梅

外形:圓遍身小刺

淡紅深紅幾乎變黑(外)

顏色:

鮮紅(內)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故鄉》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故鄉的小路》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音樂教材(基礎版)第四單元。這是一首優美、舒展的歌曲,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通過去故鄉小路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思鄉、思念母親的情感,再配以最後在歌曲中的哼鳴,更加烘托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二)目標與重難點

1、學生情況分析

由於我校的學生大部分都屬於年紀小離家在外求學,時常出現會出現思鄉之情,青春期的孩子們思想波動較大,對待情感的表達還不是非常準確。因此造成了本節學習的重要難點—利用音樂表達情感。

2、教學目標的制定與理論依據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指導學生通過利用正確的發生方法進行歌唱。於此同時用聲音表達情感。

3、制定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唱歌曲《故鄉的小路》,掌握3/4拍和4/4拍的強弱關係。能夠準確表達,增強演唱的律動性。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歌曲中個別字的咬字和吐字,要有一個正確的歸韻。每個字的發音要正確,唱到共鳴位置上,使得每個音都圓潤、明亮。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歌曲通過描繪童年的歡樂和幸福、媽媽的撫摸和囑咐,讓我們不僅勾起我們的思鄉之情。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感恩。

4、確定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三個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定位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掌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 節奏。

②教學難點:處理在歌唱過程中氣息、咬字的方法,掌握情感,做到聲情並茂的演唱。

(三)教材處理

歌曲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組成,旋律悠揚深沉,平穩的曲調加上弱起,表達了人們漫步在熟悉的小路上,思緒萬千的心情呼之欲出,眼前浮現片片美好的回憶。該樂段中唯一一個臨時變化音#4,向我們傳達了作者對小路強烈的感情。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彷彿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歡樂時光。隨着音區升高,作者內心熱愛家鄉的心情也漸漸得以抒發。全曲在“嗯”的哼鳴中結束,音區下行,彷彿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還有很多話語想傾訴。

兩個樂段音樂情緒略有不同,所以在演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控制好聲音和力度,正確的詮釋歌曲的意境。

教具:多媒體課件、鋼琴

計劃課時:1課時

二、説教法

秉着“快樂學習,享受音樂”的宗旨,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景法、模仿教學法、對比法、圖譜法、聽唱法等,結合律動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索、創造的過程中獲取知識,使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一個享受音樂的過程,做到“用音樂本身來感染學生,與學生交流”。下面將重點的教學法詳細介紹。

1、創設情景法:通過欣賞表現思鄉的歌曲,引導學生在音樂的探索、感悟、聯想的過程中,體會藝術作品中濃濃的鄉情,懂得音樂是表達情感的手段。

2、模仿教學法:通過學唱歌曲《故鄉的小路》,引導學生體會在歌唱的過程中共鳴的作用。注意氣息的控制、聲音的圓潤。把字送到共鳴腔體裏,唱到位置上,從而使每個音都圓潤,明亮。

3、對比法:通過學習合唱手勢,比較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指揮手勢的不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的強弱關係,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三、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複習歌曲《雪絨花》,記錄出勤

第二環節:節奏遊戲,興趣引路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我採取了律動的方式,結合本課變拍子的重點,創設了這樣一手指遊戲律動。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拍手心、點手心。

第三環節:測試聽力,區別變音記號

在解決變化音時我主要採用了聆聽比較的方法,教師用鋼琴反覆彈奏這句,體驗變化音的音效,讓學生聽辨4和#4不同,引導學生體會在有了#之後,加以練唱,解決關鍵音的演唱和音準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加的強烈了。讓學生體會到音樂要素與音樂表現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第四環節:歌曲教唱

1、在前兩個環節鋪墊以後,相信學生們對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強弱關係有了很好的掌握。因此設計用LU進行三拍子和四拍子的發聲練習。譜例如下:

1、喉頭穩定的'練習

2/4 5 4 | 3 2 | 1 — || LU

2、呼吸練習

4/4 12 34 54 32 | 1 ————|| LU

3、換聲區的練習

3/4 13 53 1 || LU

2、學生跟琴循環歌唱。提出演唱姿勢上的要求:抬頭、挺胸,坐姿要自然放鬆,面帶微笑,嘴巴上下自然打開,就像打哈欠一開始的狀態,又或者像含着一口美味的冰淇淋,不要讓冰淇淋流出來或者嚥下去。一般我這麼一説,學生都會很有興趣的去模仿。

3、發聲練習結束後,學唱第一段,變化音和弱起是本段的重點。弱起對於學生來説,不算難點,但卻是要掌握其重點。在整篇樂曲中,咬字和吐字要體會在聲母準確發出後的“四呼”口形,在一個字的時值將近結束時,要有一個正確的歸韻。另外,歌曲中的“路”、“福”、“訴”、“咐”、“住”每個字發音要準確,要豎起來,並送到共鳴腔體裏,唱到位置上,使每個音都圓潤,明亮。

4、在處理歌曲情感時,我首先採用了朗讀法,學生更能夠深切體會音樂的情緒。其次我還採用了畫旋律線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到歌曲連綿流暢旋律,體驗歌曲的情緒是隨着音高起伏而變化的。

第五環節: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主要是情感的昇華,教師設計播放歌曲《月之故鄉》以此喚起學生思鄉情緒,進行藝術薰陶,感受音樂中的情與美,淺談自己的感受。

第六環節:結束語(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3/4拍和4/4拍,掌握了拍子本身的強弱關係。同時學習了變化音#4在歌曲中的演唱技巧。希望我們可以一共去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讓我們尋找到另外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歌唱。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本歌曲是利用3/4拍和4/4拍的交替變化來表達歌曲跌宕起伏的情感,把握這個強弱規律,利用正確的發生方法熟練演唱。

四、説板書

《故鄉的小路》板書

一、節拍、節奏

3/4: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三拍 3/4:X X X|X X X|X X X|| 強 弱 弱

4/4: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四拍

4/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強 弱 次強 弱

二、變化拍子

分類:

1、有規則的變拍子(將譜號記在曲首) 3/4 4/4 X X X|X X X X|X X X|X X X X||

2、無規則的變拍子(將拍號記在臨時變化小節前) 3/4X X X|4/4X X X X |3/4X X X|4/4X X XX ||

三.升號

“#”表示升高半音。

五、教學展望

一曲《故鄉的小路》讓我們在回憶中感到心中的激盪,讓我們共同展望祖國的未來,我們的明天更美好。願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美好的回憶,讓我們用歌聲來情感,表達對家鄉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本課的設計,着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着眼與學生的德育發展,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課堂帶來了活力,注入生機,彌補了教學手段單一的實際問題,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的美感。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並發展能力。

《故鄉》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對於教材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

《大海啊,故鄉》是冀教版國中音樂(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節唱歌課;作品為F大調,速度為稍慢,情緒為深情地,由王立平作詞作曲,是一首二聲部合唱的歌曲。歌曲分為兩個部分,歌曲的情緒由平靜轉向激昂,抒發了對於大海、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説學情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瞭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國中生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願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應注意嗓音保護。

三、説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瞭解,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唱歌曲,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產生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過程與方法:以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造能力。

知識與技能:能用圓潤、流暢、舒展的聲音演唱歌曲,正確演唱二聲部部分。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用堅定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難點是體會附點、切分節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結合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編活動。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説説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本次説課的中心部分;在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導入、初步感知、學唱歌曲、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會播放海的聲音,同時出示海的圖片,並提問能不能用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大海?

學生自由回答後,我進行總結:大海不光有美麗的外表,還有豐富的物產,大海對我們非常重要,它是我們的朋友,順勢揭示課題《大海啊,故鄉》。

這樣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續學習歌曲作鋪墊。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感知音樂是課堂展開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在新課的第一環節,首先初次聆聽歌曲,並提問歌曲的情緒、速度是怎樣的?學生可能會回答,速度稍慢,情緒是深情舒緩地。

接着,再次聆聽歌曲,並提問歌曲為幾拍子的歌曲?有何特點?學生可能回答為三拍子,有搖曳感。

進而我總結:三拍子通常給人以抒情、盪漾的感覺,我們已經感受到這是一首深情盪漾的歌曲,請大家一起進一步學習這首歌曲。

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對其風格有一個基礎印象。

第三環節是學唱歌曲環節

細緻、精準對於作品的分析及學習,是學生了解作品特點的主要途徑,為了引導學生了解重點,突破難點,循序漸進的瞭解作品。

首先,為更好地找到發聲位置,保護嗓音。我會帶領學生以“u”為母音,以“123454321”為音階進行發聲練習。接着,跟琴學唱高聲部歌譜,過程中找出歌曲中典型節奏型(附點、切分),並加以練習解決難點。

然後,按節奏朗讀歌詞,思考歌詞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可能會回答,主要表達了對於故鄉、大海的思念之情。順勢填詞演唱歌曲,並思考歌曲分為幾個部分,這首歌曲中模仿遊子聲聲呼喚故鄉的高潮部分在哪裏?學生可能會回答,為“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處。

接着我追問,這兩句的音與前兩句相比較怎樣?表現了歌者情感怎樣的變化?學生可能會回答,音區更高,情緒越來越激動,不斷昇華,就像翻滾的海浪,一浪高過一浪。進而總結:後半部分演唱力度和情緒應該更加強烈有力,情緒更激動,才能表達呼喚的真切情感。

再者,跟琴學唱低聲部歌譜後,以“mu”為母音,進行練習,並要求學生要注意力度。並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二聲部演唱。

最後,完整演唱歌曲。

通過這樣的設計,帶領學生多次聆聽、反覆練習,感受歌曲段落之間的情感對比,從而更富有感情的進行演唱。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我會介紹歌曲背景、歌曲作者王立平。

接着組織創編活動,進行小組表演唱。學生上台進行展示,我會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並總結。

這樣做進一步檢驗學生對於本課的掌握程度,並激發學生的創編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與學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解決的節奏難點,並總結:大海是寬闊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於海洋、音樂源於生命,呼籲學生能夠熱愛大海、熱愛生活。

為了更好的結束課堂,並在課下引發學生的思考,我會要求蒐集更多關於大海的作品,下節課進行分享。

通過這樣的方式,做到了從課上到課下的延續,鍛鍊學生的材料蒐集能力,自主拓展本課的知識。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就是我今天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主旨,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瞭。

以上是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故鄉》説課稿12

一、教材説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國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説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説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説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説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説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説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説鑑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説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説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掌握小説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能力目標:

●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能模擬運用“重複”、“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情感目標:

●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説明:

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端就在於把整體教學肢解為板塊教學,對教材所選課文利用不夠,講解課文和寫作教學結合不緊或不當,甚至完全分離,對課文的寫法分析流於表面,即用簡單而模式化的語言來概括,習慣地歸納寫作特點(一般還加上點舉例分析)就草草收場,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於是就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來希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各種大小作文鋪天蓋地,愚以為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和對教材的利用不足,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為實現課案目標,我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給大家重點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三、學法説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説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説的基本知識和鑑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麼是小説?小説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小説就是用散體文章寫虛擬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語言藝術。鑑賞小説應採用金字塔結構分析法。如圖: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複”和“對比”手法,那麼,什麼是“重複”和“對比”?運用“重複”和“對比”有些什麼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併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複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能運用到以後的寫作實踐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為實現這目標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學習內容。

2、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3、舉例分析:(旨在讓學生對重複、對比手法有更清晰的瞭解。)

(1)《天淨沙秋思》的例子。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講析:在這首元曲小令中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於重複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她成為千古絕唱。首句運用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對象:“枯藤,老樹,昏鴉”。重複手法的精彩運用,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着再採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後者更温馨。後兩句同樣運用重複的手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悽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2)我們再來看故都的秋開頭通過運用“反覆”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講析:“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是對秋天的重複、渲染、強調。第二、第三句則更進一層,寫故都的“秋味”特別的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複。“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個“來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複。“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是“我”不遠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飽嘗故都的秋意,作者還是採用重複、渲染,把一個“趕到”分説成兩個“趕上”,渲染旅途的輾轉艱辛,以形成反襯,突出對故都的秋的眷戀、神往。“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把一個“秋”字分為兩次説是為了渲染、強化對秋意的印象。)

《故鄉》中這樣的反覆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説: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

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淒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後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複。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問題6:大家通過剛才的分析明白了《故鄉》的寫作過程中“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達效果。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過學生獨立分析後再進一步體會、提高。分析略):

長城啊長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實在太美了。(這是我們所説的“重複”的寫法嗎?)

(不是,重複不是簡單的語言的消極同一再現,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現)。

富豪按了一下開關,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燈亮了;監獄裏也按了一下開關,電流通過了那位工人的身體。富豪打了個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結構、物體對象的重複,內容、環境、人物的對比突出了主題,有強大的藝術震撼力。可見“對比”是材料性質的差異、相反、對立,是要為整體服務的,小橋流水人家只有在《天淨沙秋思》中才有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在運用“重複”、“對比”手法時首先要注意明瞭文章的立意,主題的內涵,給行文定下基調再進行謀篇。)

我為從前的自己放上一紙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氣氛,黑色的禮服,黑色的靈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隨風飄去……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

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1)、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

杏花春雨江南

(2)、自選題材,運用重複和對比的手法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學後記:(批改作業後作課後總結。)

附:教學時間安排説明:回憶舊知識5分鐘;講解概念3分鐘,舉例分析10分鐘,學生獨立分析、教師指導講評10分鐘,學生寫作訓練、教師指導講評15分鐘。小結、作業佈置2分鐘。

《故鄉》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故鄉》選自部編版國中語文課本九年級第三單元第14課,這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説,本文通過寫作者在回故鄉接母親和侄兒北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對童年夥伴閏土的着重描寫,體現了作者對封建制度和思想對人性禁錮的批判,突出了作者對封建制度與思想的摒棄。本文通過倒敍的手法對主要人物閏土加以較為立體的形象塑造,並且在人物形象的轉變體現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因此我會將對於人物形象轉變的原因分析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

二、説學情

我們常説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九年級的學生對於基本詞彙的積累已經到達了熟練的程度,對於小説這種文體也不陌生了,但對小説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難度,對於小説敍事方式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歸納,對於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還需要進一步訓練。因此我將小説敍事方式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分別設計為授課的重難點。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敍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

【教學難點】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五、説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將學生從生活中帶進文本的過程,因此,在此環節我會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請學生説説在以前學過的魯迅的小説中,重複出現的元素有什麼,互動幾輪之後,我會引導學生關注到:魯鎮。在導入環節就加以互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課題。

(二)整體感知

首先,請學生回憶學過的魯迅的小説,談談魯鎮在魯迅小説中的意義,學生應能較為迅速地回答出魯鎮是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同時為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進展提供了空間。緊接着,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即本文的敍事順序是怎樣的,由此引導學生關注到“插敍”這個手法上來。通過這樣的流程,學生能夠順利分析出線索,概括出文章的脈絡,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會請學生回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並使用這種方法快速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這是學生在國小時接觸過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師對於學習方法的示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有效的回顧起少年閏土的內容,同時也對人物分析的方法進行了鞏固,這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緊接着,我會請學生通讀課文,分組分析中年閏土的形象,經過互動和點評,學生會發現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形成了人格上的強烈反差,這也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必經過程。接下來,我會提出一個問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即為什麼閏土會發生這樣的轉變,經過小組討論,學生會發現“外部原因—動盪的時局,統治階級的壓迫;內部原因—閏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閏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影響。”通過這一回合的學習,學生已經接觸到本文的中心主旨了。為了進一步突出主旨,我繼續提出瞭如下的拓展問題: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魯鎮在這篇文章中又有怎樣的意義?通過閲讀、討論和思考,學生們不難找出:這句話採用了雙關的修辭。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離開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棄舊社會舊制度的民主科學的路,魯鎮在魯迅的小説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地區,在本文中,魯鎮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徵,作者離開魯鎮再不回來,代表着與封建思想及制度的決裂。至此,我的三維目標均已達到。

(四)小結作業

在這個環節,我會請學生按照板書進一步簡述本課內容。並且以人物描寫與主旨的關係作為作業,學生可深化對主旨的理解,同時為下一課時人物描寫語言的分析做了預習準備。

七、説板書設計

《故鄉》説課稿14

一、概述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茹誌鵑的散文名作《故鄉情》,是國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十課。屬於略讀課文,根據散文的特點和新的課程標準,我把授課課型定為以學生感悟為主的美文欣賞課。其中的教育、教學理念是把教師分析變為學生感悟。下面根據這種理念分析教材和學生情況,把教學程序安排為讀、悟、遷、用四步。

二、對教材分析

本冊書第四單元是以遊記為主的散文單元。《故鄉情》這篇散文文質兼美,抒情性強。既具有記遊散文必要的“行蹤”這條明線,還有一條對故鄉深情熱愛的情感暗線。而本堂課的重點正是要讓學生能理解認同作者的這份“故鄉情”;將現實的故鄉與夢中的故鄉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這是學習的難點。對此難點實際操作時可輕輕點破。事實上,如果機械地讓教師去分析課文中的情,既不能體現略讀原則,最主要的是恐怕學生很難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難與作者達成“共鳴”。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在縱覽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放飛思維,放手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學習精神。

國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是散文的解讀,我們常常感歎現在學生不解“人情世故”,訓斥學生閲讀題做得 “詞不達意”,作文“文不對題”,其實,這與教師長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有着莫大關係。教師如果越俎代庖,講課一言堂,就剝奪了學生見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頑強的機會和權利。同樣,對於課文《故鄉情》,教師即使分析得再精確,也無法讓學生深深融入作者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無法體會到文中的那“烏蓬船”“老船伕爽朗的鄉音”在一個從未回到過自己故鄉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層浪”。有名家説過“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汁一樣”。因此,教學的原則就是引導學生感悟,在這樣的審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才能去品嚐到那甜美的果汁和昇華到美的境界。

三、對學生的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積累了七年級和八年級已學的散文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我引導學生憑藉這些知識經驗。欣賞文學作品在逐步的情感體驗中,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這樣教學才符合新教學綱要的要求。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原則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感悟課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從而培養學生對故鄉、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掌握線索的結構作用。

3、通過學習本文能夠較熟練地説寫遊覽見聞。

五、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即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夢來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故鄉情。只有重點正確和明確了,各種教學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學難點之一是那幾段夢境描寫與“我”的成長經歷和歷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認為“説不清,難以言傳”;其三是作者説“美的,不夠美的,都一樣”熱愛。

六、教學構思與設計

總體構思是教師引導學生分四步,讀、悟、遷、用,練習讀、看、説、寫的能力。

第一步是讀,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教者可指導學生加強課前常規閲讀,教學中開發利用教學資源,引進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播放課文背景風光,使學生很快融入情境,走進作者的“故鄉”,觸景生情,在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中,從第4節初訪故鄉入手,讓學生很快從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蹤路線,整體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組討論,“我”在這一路上所見、所聞、所夢(當然所夢應從村尾開始),對照多媒體的版書補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課重點,讓學生從作者行程中的所見、所聞、所夢中找出一至二個你認為最感興趣的人事景物,思考並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作者昇華了什麼感情,怎樣昇華的,你有何感情,並對照共鳴。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照討論,讓學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這條無處不在的“故鄉情”的主線。在學生認同並昇華的基礎上,輕巧地點破三個難點,乘勢而上,推出第三步:遷。教者再用多媒體播放學生家鄉的風土人情片,讓學生從片中找自己最感興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四步是“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者提供幾個情景交融的小語段,讓學生解析寫景原理,再填寫其中的“抒情”部分,並佈置相關作業。

七、教學過程

1、導語:同學們,我知道我們每個同學都熱愛自己的故鄉,今天讓我們隨著名作家茹誌鵑去免費參觀她的故鄉,再品她對家鄉是一片怎樣的深情。請打開《故鄉情》這篇課文。

2、多媒體播放“紹興風土人情”片。

3、讓學生理出“我”的行蹤

初訪途中→村子→村尾→小鎮→返回的路上

4、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個地點所見、所聞、所夢。

5、教師運用媒體打出板書,學生對照。

6、組織討論:學生從各個地點所見、所聞、所夢中自選一至兩處反覆自讀,説出昇華了什麼感情,是如何昇華的,實現審美感悟。

7、在感悟的實踐之後,師生歸納感悟的要領。

8、師生巧破難點,一是感情濃得化不開,二是對故鄉由落後走向繁榮美好的憧憬。學生朗讀回味。

9、播放本地風土人情片。

10、組織學生討論自己對片中最感興趣的景物人事,抒發感情。

11、課內遷移練習,學以致用。

12、教者歸納總結。

八、佈置作業

(1)課後再反覆閲讀本文,回味體驗其中那濃厚“故鄉情”。

(2)仿寫一篇《我的家鄉》作文,用真情實感串聯起家鄉的風景人物,“一枝一葉總關情”。

《故鄉》説課稿15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後安排的習作《二十年後回故鄉》,下面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思路及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二十年後回故鄉》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組“月是故鄉明”主題學習的延續,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於對家鄉的愛和關注。通過大膽地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在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如何想象,並把想象的內容具體、清楚的表達出來,培養思維與表達的能力。

2、通過創設情境、口語交際、小組合作等方法,激發學生説的願望,寫的興趣。

3、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留意家鄉現狀,合理想象長大以後的家鄉的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1、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

2、要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本組課文表達感情的.方法,適當運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

四、説設計思路

想象家鄉二十年後的變化並非易事,尤其是歲月滄桑對國小生來説很難體會得到。所以,教學這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設計着重從此入手,運用多媒體、各種資料,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為後面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讓學生充滿激情的投入到寫作中去。

五、説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

1、電腦播放兩組畫面。一組是二十年前家鄉的風貌,一組是現在家鄉的新貌。學生認真觀賞,感受變化。

2、指名説説現在的家鄉和二十年前的家鄉相比有什麼變化。(相信學生會從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環境,科技等方面來説自己的感受)

(二)開拓思路,建構文源

想象家鄉二十年後的變化對於國小生來説並非易事,他們的想象空間一時不能完全打開,於是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幫助學生如何展開想象。

1、引導學生從家鄉二十年後變化來展開想象。比如,你喜歡游泳,希望游泳池有哪些改進;你喜歡汽車,希望汽車會有哪些改進;還可以從自己熟悉的地方想象起,比如,你希望小區裏的設施有哪些改進,再添些什麼能更滿足大家的需要;有時你生病了要去醫院你希望二十年後醫院會是什麼樣的?電影院又會是什麼樣子的?現在的工廠對環境的污染都很嚴重,你希望二十年後家鄉的工廠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2、引導學生想象二十年後親人相見時的情景。比如:家的變化(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