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了》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37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長大了》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長大了》説課稿

《我長大了》説課稿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説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 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 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

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

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

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

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我長大了》説課稿2

説教材:《綱要》中提出社會領域的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並能利用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我長大了”讓幼兒從自身的變化來進行觀察認知,體味長大的快樂。中班幼兒還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初步萌芽,聚合能力、發散思維、評價能力都較弱。根據《綱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為依據,將本次活動目標設為以下:

説目標:1、認知目標:瞭解自己在身體、能力方面的變化,理解成長的初淺意義。

2、能力目標:能積極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參與活動。

3、情感目標:激發期盼長大願意學習更多本領的情感。

説重難點: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目標1為重點,目標3為難點。

説準備:1、環境上的創設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説話”因此,在主題牆的創設中,佈置一些幼兒小時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時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參加一些活動的照片,幫助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和積累。

2、物質準備:(1)、發揮家長資源,準備孩子小時候的衣物、鞋襪等。

(2)、PPT,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更直觀形象地感知長大的過程。

(3)、操作材料

説教法:1、遊戲激趣法。遊戲教學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活動中,通過“猜猜他是誰”讓孩子樂學、願學。

2、直觀演示法。具體形象思維是3―6歲幼兒的主要思維形式,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採用PPT進行直觀演示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將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以簡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來。

3、操作法。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讓幼兒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時候的衣服,在親手體驗中感悟自己身體上的長大,在操作中進行排序等,讓幼兒在操作中鞏固新知。

4、談話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的限制,對於事物的認知所獲得的經驗往往零散的,通過師幼交流、幼幼交流讓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也便於老師瞭解孩子的真實意圖,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學習。

説學法:1、觀察學習法。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自己、觀察別人,促進知識的內化。

2、分享式學習法。談話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分享學習的過程。

3、多感官司學習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在活動中,幼兒看看、穿穿、説説、做做,更能激發幼兒對長大的期盼。

説活動過程:在本節活動中,遵循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則,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以遊戲激趣――直觀感知――交流討論――操作實踐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做中學。

一、遊戲激趣“猜猜我是誰”

用照片導入,他是我們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開始請幼兒辨別較容易的,再辨別變化較大的,請幼兒將照片與真人進行對比觀察。

小結:我們現在長大了,和以前不一樣了。

設計意圖:通過幼兒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通過照片和真人的對比,引出“長大”一詞,給幼兒以直觀、可感的視覺感受。

二、直觀感知自身的長大。

1、感知身體上的長大。

出示幼兒小時候的衣服、鞋襪等,進行操作練習。

讓幼兒將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東西,在一起操作、觀察、交流。

教師小結:請一幼兒示範穿小時候的衣服,給大家展示。身體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長大。

播放一段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後的錄像,進行對比觀察,讓幼兒感知自己學會了更多的本領。

3、教師進行總結,以一位幼兒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配背景音樂,講述幼兒的成長過程,讓幼兒在視聽結合中,感受長大的快樂,體味生命的奇妙,運用情感上的煊染,調動孩子的激情,為孩子在下面的活動中萌發説一説的願望。

三、交流討論:你們還會長大嗎?長大了想幹什麼?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建構表達的框架,讓幼兒抓住表述的要點,進行交流講述,老師要適時進行間接指導和個別指導,發揮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幫助幼兒用完整語言,清楚表述。

四、集體操作活動,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原則,進行分組操作活動。

1、小寶寶排排隊 將一位幼兒不同時期典型照片進行排序。

2、我需要的東西 將不同實物圖片發別粘貼在嬰兒和中班幼兒的旁邊。

分組操作活動讓幼兒在説説做做中,進一步感知長大,同時分組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提高。

五、音樂活動“你別説我小”中,進行表演,結束活動。

在動靜結合的原則下,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長大的自豪。《綱要》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遊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表演讓幼兒從情感上悦納自我,享受成長的快樂。

活動延伸: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活動中的材料,讓幼兒的區域活動中去畫一畫長大後的自己,給成長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間相互交流長大過程中的快樂瞬間。

《綱要》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所以在區域活動中,也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平台。

《我長大了》説課稿3

説教材:

《綱要》中提出社會領域的活動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並能利用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我長大了”讓幼兒從自身的變化來進行觀察認知,體味長大的快樂。中班幼兒還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初步萌芽,聚合能力、發散思維、評價能力都較弱。根據《綱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布魯姆的教育活動目標分類學理論為依據,將本次活動活動目標設為以下:

説活動目標:

1、認知活動目標:瞭解自己在身體、能力方面的變化,理解成長的初淺意義。

2、能力活動目標:能積極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參與活動。

3、情感活動目標:激發期盼長大願意學習更多本領的情感。

説重難點: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活動目標1為重點,活動目標3為難點。

説準備:

1、環境上的創設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説話”因此,在主題牆的創設中,佈置一些幼兒小時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時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參加一些活動的照片,幫助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和積累。

2、物質準備:

(1)、發揮家長資源,準備孩子小時候的衣物、鞋襪等。

(2)、PPT,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更直觀形象地感知長大的過程。

(3)、操作材料

説教法:

1、活動遊戲激趣法。活動遊戲教學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活動中,通過“猜猜他是誰”讓孩子樂學、願學。

2、直觀演示法。具體形象思維是3—6歲幼兒的主要思維形式,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採用PPT進行直觀演示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將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以簡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來。

3、操作法。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讓幼兒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時候的衣服,在親手體驗中感悟自己身體上的長大,在操作中進行排序等,讓幼兒在操作中鞏固新知。

4、談話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的限制,對於事物的認知所獲得的經驗往往零散的,通過師幼交流、幼幼交流讓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也便於老師瞭解孩子的真實意圖,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學習。

説學法:

1、觀察學習法。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自己、觀察別人,促進知識的內化。

2、分享式學習法。談話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分享學習的過程。

3、多感官司學習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在活動中,幼兒看看、穿穿、説説、做做,更能激發幼兒對長大的期盼。

説活動過程:在本節活動中,遵循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則,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以活動遊戲激趣——直觀感知——交流討論——操作實踐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做中學。

一、活動遊戲激趣“猜猜我是誰”

用照片導入,他是我們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開始請幼兒辨別較容易的,再辨別變化較大的,請幼兒將照片與真人進行對比觀察。

小結:我們現在長大了,和以前不一樣了。

設計意圖:通過幼兒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通過照片和真人的對比,引出“長大”一詞,給幼兒以直觀、可感的視覺感受。

二、直觀感知自身的長大。

1、感知身體上的長大。

出示幼兒小時候的衣服、鞋襪等,進行操作練習。

讓幼兒將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東西,在一起操作、觀察、交流。

教師小結:請一幼兒示範穿小時候的衣服,給大家展示。身體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長大。

播放一段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後的錄像,進行對比觀察,讓幼兒感知自己學會了更多的本領。

3、教師進行總結,以一位幼兒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配背景音樂,講述幼兒的成長過程,讓幼兒在視聽結合中,感受長大的快樂,體味生命的奇妙,運用情感上的煊染,調動孩子的激情,為孩子在下面的活動中萌發説一説的願望。

三、交流討論:你們還會長大嗎?長大了想幹什麼?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建構表達的框架,讓幼兒抓住表述的要點,進行交流講述,老師要適時進行間接指導和個別指導,發揮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幫助幼兒用完整語言,清楚表述。

四、集體操作活動,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原則,進行分組操作活動。

1、小寶寶排排隊 將一位幼兒不同時期典型照片進行排序。

2、我需要的東西 將不同實物圖片發別粘貼在嬰兒和中班幼兒的旁邊。

分組操作活動讓幼兒在説説做做中,進一步感知長大,同時分組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提高。

五、音樂活動“你別説我小”中,進行表演,結束活動。

在動靜結合的原則下,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長大的自豪。《綱要》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活動遊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表演讓幼兒從情感上悦納自我,享受成長的快樂。

活動延伸: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活動中的材料,讓幼兒的區域活動中去畫一畫長大後的自己,給成長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間相互交流長大過程中的快樂瞬間。

《綱要》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所以在區域活動中,也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平台。

《我長大了》説課稿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我長大了》説課稿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説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

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

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

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我長大了》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1、內容

《我怎樣長大》是人音教材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足跡》中的一首歌曲,是故事片《燭光裏的微笑》的主題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蹟,塑造了“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這首充滿兒童情感的歌曲,風格清新、流暢,曲調優美抒情,詞義簡練,它藉助“小樹”這一形象抒發了孩子們不怕困難、不怕風吹雨打,幸福成長的真切情感,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

2、特點

1)《我怎樣長大》為34拍,宮調式,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共有四個對稱樂句,第一樂句曲調平穩,並以親切的語氣借物抒情,表現了孩子天真可愛的形象。第二樂句以弱起進入曲中的八度大跳,更增強了孩子們快快長大的那種急切的願望。第三、四樂句是前兩個樂句的旋律模進。第二樂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曲調舒展,與前段形成了對比。旋律基本以平行三度和聲進行,特別是句中音程大跳,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成長中堅忍不拔的精神面貌,突出了主題。最後是歌曲的擴充部分,在重複了第四樂句後旋律更加平穩舒展,表現了“這樣就會長大”的喜悦心情,抒發了長大後的甜美幸福的情感。

2)學唱時要引導學生回憶三拍子的節拍特點和指揮圖式邊唱邊畫拍進行。

3)二聲部合唱是這節課我將考慮的教學難點,我將根據情況在教學中適當降低難度,預設把第二聲部每句的第一音改為同度。

4)本課的重難點我將放在學生能在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的基礎上唱好三拍子的流暢與二聲部的'和諧。

 二、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經能正確掌握部分音樂知識和一定的歌唱技能,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及其豐富,大部分學生在演唱時都能帶着不同的情感進行正確的演唱,並能做到在歌唱時控制氣息。在之前的學習中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過合唱的歌曲,對合唱歌曲也有一定的認識,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演唱二聲部,但也有部分學生在二聲部的演唱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在平時的演唱過程和教學中多引導。

 三、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歌曲中深刻的含義,對學生進行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讓學生用英雄的足跡鞭策自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能力目標:準確演唱歌曲的合唱部分,並在唱歌實踐中,鞏固三拍子指揮手勢。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與二聲部的和諧。

 五、教學方法

練習法、演示法、講解法、感受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鋼琴;

 七、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1首先,是兩條發聲練習,發聲練習的第一條帶跳音練聲曲,哩的發聲狀態比較靠前,以活潑輕快的形式,幫助學生進入歌唱得狀態;音程跳進的練習,為學唱歌曲打下基礎。第二條練聲曲主要是練習長音氣息的支撐,是歌曲的尾聲部分。

2在導入新課的環節中,我採用了播放歌曲在電影中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情緒.通過視頻片斷,使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和了解音樂的內容與背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驗歌曲情感,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表現歌曲,樂從心出、以情帶聲。

3學唱歌曲

A在學唱歌曲的環節中,初聽音樂,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節拍.復聽歌曲,讓學生劃分樂段,可以提醒學生按照演唱形式或者情緒特點劃分.這樣學生能輕而易舉的劃分出來.第一部分是齊唱,情緒稍活潑.第二部分是合唱,情緒較抒情。

B接下來就是學唱歌曲了.先來學習歌曲的齊唱部分,這部分的旋律和節奏沒有難點,採用聽唱法就可以學會,演唱時提醒學生注意附點部分的節奏,並強調演唱時要唱出“問”的語氣來.

C再來學習這節課的難點---合唱部分

我先帶着全體學生學習歌曲的高聲部,先指導學生唱第二聲部的樂譜,唱好譜子後再來唱旋律,演唱時注意一字多音處(越過春夏秋冬).因為考慮到時間關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找了幾名音準較好的學生來學習低聲部的旋律,然後再把兩聲部合起來,音準較好的學生和我來扮演小樹演唱低聲部,大部分學生扮演藍天演唱高聲部。注意結束句的氣息控制,指導學生用循環呼吸。這樣,從先唱譜再唱詞;先唱高聲部,再兩聲部合唱。由簡到難,逐步地演唱歌曲。降低了學生學習二聲部歌曲的難度,也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4表現歌曲

引導學生邊打拍子邊分角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三拍子的音樂特點,進而唱出歌曲三拍子的流暢性和歌曲的情緒。使學生對歌曲更加熟悉。 (還可以加動作表演歌曲)

5拓展延伸

引發學生思考:我要怎樣長大?從而激發學生在成長的路上要努力學習/不怕困難等。

6課堂小結

最後的小結,我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把自己的願望都寫在了卡片上,激勵他們去為了自己的理想好好學習,努力奮鬥,使歌曲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我長大了》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我長大了一歲》是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一冊第十七單元中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內容淺近,貼近學生生活。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例説明我長大了。詩歌從不再捕捉小鳥、不再欺負小弟小妹、能做大孩子做的事情三個方面説明我長大了。從而使學生理解成長的關鍵產在外表,而是要懂事,要關心他人,承擔責任。

詩歌共分三個小節。

第一小節主要講了丁丁對小鳥説的話,表示我再也不捉小鳥了,説明我長大了一歲。第二小節主要講了丁丁對小弟小妹説的話,表示我再也不欺負小弟小妹了,説明我長大了一歲。第三小節講了丁丁對爸爸、媽媽説的話,表示我要學會大孩子做的許多事情,説明我長大了一歲。

二、説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13個,並進行滲透性識字,學會寫9個漢字。用“覺得”口頭造句。

2、理解“成長”的含義,為自己的進步而高興,懂得要從承擔責任、自我負責、關心他人等方面努力,使自己快快成長起來。

3、能實事求是地、誠懇地讚美同學的優點,感謝同學的鼓勵。

4、背誦詩歌《我長大了一歲》。

5、能按照詩歌的樣子再編了段,最後一句是“我長大了一歲”。

三、説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詩歌中的事例,體會“我長大了”的真正含義,難點是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怎樣才算是長大了,寫字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需要逐一剖析,使學生掌握。

四、説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詩歌這首詩歌時,採用以學定教的方法,啟發學生自讀自悟,安排質疑,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設置教學情景,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在利條件,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運用“讀—思—説—讀”的學習方法,逐個小節學習詩歌,通過學生質疑,解決難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採用自學、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課題

1、在一年級二班這個大家庭裏,你和許多同學都成了好朋友。提問學生:你最喜歡的同學是誰?你喜歡他什麼?

2、在小組內説説你的同桌有什麼優點?你為什麼喜歡他?

3、我們從幼兒園升到一年級,從背上書包上一年級的第一天起,都覺得自己好象得突然長大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詩歌《我長大了一歲》。

(二)讓學生自讀詩歌,認讀生字。

1、學生自己讀詩歌,畫出不認識的生字到詩歌下面的生字表裏或查字表裏去查。引導學生自己藉助拼音來認識生字。

2、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讀詩歌,不認識的字可以問一下同桌。小組內互相幫助,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生字認識。

3、請個別同學起來讀詩歌,其它同學認真聽,聽了以後對其讀得情況進行評價。

教師給予引導:這位同學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誰幫助他糾正一下?你認為他讀得怎麼樣?

六、説板書

不捉小鳥

不欺負弟妹 我長大了一歲

會做大孩子做的事

《我長大了》説課稿8

一、設計意圖

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

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回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一、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

二、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四、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五、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六、活動過程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

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

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 ——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

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七、教學反思

1.這節課的內容緊緊圍繞了我長大了這個環節來上,幼兒也能認知了自己在成長的過程。

2.能以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在成長的環節,兩兩相對比,這樣既能讓幼兒學會高矮的意思,又能知道自己長高了,長大了。 3.運用了對比的方式,拿嬰兒用品來與現在自己用的東西對比,更一步説明了幼兒的成長。 4.這節課遺憾的是,幼兒沒有能玩遊戲,如果加上一個遊戲的話,更能表明長大這個環節,也能激發幼兒對這節課的興趣,使這節課更活潑,更生動化。

《我長大了》説課稿9

遊戲目標:

1.初步學習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請進、謝謝、再見等

2.培養幼兒與媽媽之間的親情,知道自己長大了。

活動準備:

幼兒做的美工作品、娃娃家的常用玩具

場景圖-全家福、爺爺、外婆的裝飾用具

活動重點:

培養幼兒對娃娃家遊戲的興趣

活動難點:

初步學習簡單禮貌用語,請進、謝謝等,並能吐字清楚。

活動指導:

本次遊戲是一個情景遊戲,通過爺爺、外婆等親人來做客,幼兒與他們之間的交流構成一個能體現幼兒懂禮貌、尊敬長輩的情景遊戲。

1.媽媽與幼兒在一家裝飾美麗的家。

2.媽媽出去買菜,爺爺、外婆分別來到家裏做客,並送給幼兒們禮物"六一"兒童節了,幼兒們有禮貌的招待了客人。

3.媽媽回家後,知道此事表揚了他們。

4.鄰居家(其他活動區的小朋友)的屋子還沒有佈置完,媽媽帶領孩子們一起去幫助鄰居家的好朋友佈置新家(即一起收拾玩具)

5.結束

備註:老師既扮演媽媽,又扮演爺爺、外婆。

《我長大了》説課稿10

我説課的內容是湘版音樂教材國小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我長大啦》,下面我將通過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本課的教學説明:

一、説教材

本課是新學期的第一課,編者以“我長大啦”為主題。安排了歌曲《別來接我》、《我怎樣長大》、樂曲《幻想飛行》和音樂活動唱一唱《小樹長高了》等與孩子們成長相關的音樂作為教學內容,意圖通過感受、表現等活動告訴同學們新的一年開始了,新的學期開始了,“我”也長大了一歲,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依賴他人,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逐漸樹立獨立自主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能用輕鬆自然、俏皮可愛的情緒學會演唱《別來接我》這首歌曲,明白“長大啦”就要獨立自主的道理。

2、認識頓音記號,並能在歌曲演唱中準確運用。

3、能和同學一起演唱《我怎樣長大》,並從中體會團結協作的樂趣。

4、認真聆聽《幻想飛行》,感受現代音樂的美,積極展開聯想和想像。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頓音記號的掌握運用。

2、指導學生深情地演唱歌曲《別來接我》。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大膽用各種方式進行表演展示。

三、教法、學法:

《別來接我》這首歌曲節奏鮮明,歌詞琅琅上口。情感教學時歌曲學習的重點,在歌曲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一些相關的表演或律動配合教學。頓音記號教學時,不要採用直接傳授知識的方法,而採用教具直觀演示法,讓學生進行比較,然後感受兩者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標有頓音記號的音符具有什麼樣的形象,怎樣進行演唱。在教學《小樹長高了》時採用聆聽的方式,讓學生在老師彈奏的和絃中找到自己聲部的結束音並唱準,同時能聽出其他聲部的結束音。

四、教學過程:我設計三個環節來進行

1、引入新課

(播放CAI,學生聆聽歌曲《別來接我》。)直接引入主題,讓孩子思考自己已經長大了。

2、進入主題

播放《別來接我》音樂及畫面,學生邊看邊聽自由表現。

指導學生用“心”去演唱,以情帶聲,用最美的歌聲表現內心真摯的情感

教師出示足球與沙包,演示足球落地與沙包落地的不同效果,直觀的讓學生理解“頓音記號”要唱(奏)得短促而有彈性。

A、學生分別用mu、lu等母音跟琴模唱。

B、學生跟琴輕聲識讀樂譜。

C、採用比賽的形式,比比誰的讀譜能力最強,能識讀一樂句也很棒!

A、學生輕聲跟唱歌詞。

B、以小組形式分樂句自學歌詞,再互換學唱。

C、請部分學生當“小老師”帶唱或採取一幫一的形式。

通過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學唱,使學生快速掌握旋律,並能熟記歌詞。

直觀的教學,使學生明白頓音記號的演唱方法

3、情感的昇華

學生分組自由練習,由小組長負責,老師整體調控,分組指導

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學生明白母親的偉大和對自己無私的愛。

《我長大了》説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內容:《我怎樣長大》是人音教材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足跡》中的一首歌曲,是故事片《燭光裏的微笑》的主題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蹟,塑造了“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這首充滿兒童情感的歌曲,風格清新、流暢,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

2、特點:學唱時引導學生回憶三拍子的節拍特點和指揮圖式是這節課我將考慮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我設計的重難點是學會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和二聲部間的和諧。

二、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和一定的接受能力,他們對音樂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在演唱時能不喊唱,會用正確的方法演唱和控制氣息.在四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過合唱歌曲,對合唱歌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演唱二聲部,部分學生在二聲部的演唱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在平時的演唱過程和教學中多引導。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2、準確演唱歌曲的合唱部分,並在唱歌實踐中,鞏固三拍子指揮手勢。

3、在革命歌曲的音樂中,讓學生牢記革命傳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難點:指導學生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及二聲部的和諧。

五、教學過程

1、首先,是兩條發聲練習,發聲練習的第一條帶跳音練聲曲,哩的發聲狀態比較靠前,以活潑輕快的形式,幫助學生進入歌唱得狀態;音程跳進的練習,為學唱歌曲打下基礎。第二條練聲曲主要是練習長音氣息的支撐,是歌曲的尾聲部分。

2、在導入新課的環節中,我採用了播放歌曲在電影中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情緒.通過視頻片斷,使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和了解音樂的內容與背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驗歌曲情感,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表現歌曲,樂從心出、以情帶聲。

3、學唱歌曲

A在學唱歌曲的環節中,初聽音樂,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節拍.復聽歌曲,讓學生劃分樂段,可以提醒學生按照演唱形式或者情緒特點劃分.這樣學生能輕而易舉的劃分出來.第一部分是齊唱,情緒稍活潑.第二部分是合唱,情緒較抒情.

B接下來就是學唱歌曲了.先來學習歌曲的齊唱部分,這部分的旋律和節奏沒有難點,採用聽唱法就可以學會,演唱時提醒學生注意附點部分的節奏,並強調演唱時要唱出“問’’的語氣來.

C再來學習這節課的難點---合唱部分

我先帶着全體學生學習歌曲的高聲部,先指導學生唱第二聲部的樂譜,唱好譜子後再來唱旋律,演唱時注意一字多音處(越過春夏秋冬).因為考慮到時間關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找了幾名音準較好的學生來學習低聲部的旋律,然後再把兩聲部合起來,音準較好的學生和我來扮演小樹演唱低聲部,大部分學生扮演藍天演唱高聲部。注意結束句的氣息控制,指導學生用循環呼吸。

這樣,從先唱譜再唱詞;先唱高聲部,再兩聲部合唱。由簡到難,逐步地演唱歌曲。降低了學生學習二聲部歌曲的難度,也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4、表現歌曲

引導學生邊打拍子邊分角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三拍子的音樂特點,進而唱出歌曲三拍子的流暢性和歌曲的情緒。使學生對歌曲更加熟悉。(還可以加動作表演歌曲)

5、拓展延伸

引發學生思考:我要怎樣長大?從而激發學生在成長的路上要努力學習/不怕困難等。

6、課堂小結

最後的小結,我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把自己的願望都寫在了卡片上,激勵他們去為了自己的理想好好學習,努力奮鬥,使歌曲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我長大了》説課稿12

教學目標分析:

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體驗成長的樂趣,感受成長地快樂,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讓學生放飛自己的願望,併為自己願望地實現而努力。要求學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讓父母操心,並能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還應該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勞動技能和家務勞動技能,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能力。

設計理念: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我長大了》,它強調了“我”在家庭中的主體意識,既享受家庭温暖,又要為家庭幸福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並不缺乏父母長輩的關愛,缺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們對自己在家庭中角色意識和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認識。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家庭中的主人。我先通過學生自身入手,從學生小時候的長相與現在的長相作對比,引入學生感覺自己長大了,然後設計問題:你們除了身體上的變化,老師相信你們還學到了許多本領,來介紹一下。最後設計了小豬胖胖這一角色作為主線,從他開始不想長大給我寫的信入手,從學生的介紹中讓小豬胖胖也感到了成長地快樂,使其最後也喜歡長大,這樣的變化過程,再最後一步就是放飛學生的.希望。這樣,我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教材流程:

一、猜猜我是誰。

先通過學生自身入手,從學生小時候的長相與現在的長相作對比,引入學生感覺自己長大了。

二、讓學生感覺長大真好。

設計了小豬胖胖這一角色作為主線,從他開始不想長大給我寫的信入手,從學生的介紹,交流,活動中讓小豬胖胖也感到了成長地快樂,使其最後也喜歡長大。並且把孝敬教育融入其活動中。

三、放飛願望。

教師對小朋友提出希望,你對自己長大還有什麼願望嗎?並且還出示了一個句式,讓學生先互相同桌説説,目的是來帶動比較後進的學生,再互相交流。

四、總結。

老師真心祝願小朋友們快快長大,本領越來越高,早日實現自己的願望。最後,讓我們再一次歡呼:我長大了!

教後反思:

我在教《我長大了》一課時,力求創設各種情景,讓兒童通過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學活動感受自身的成長,覺察到自身各方面的發展,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體驗成長的快樂,本課注重心情體驗,特別是感受自己成長的快樂。課一開始,我設計的是“猜猜我是誰”猜照片活動,這一活動來源於學生真實的生活,有利於拉近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體驗成長的樂趣,為進一步展開教學作好鋪墊。緊接着,我又塑造了小豬胖胖這一卡通形象,藉助它,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自身的成長,引發長大的思考,通過對小豬胖胖的勸説,既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鍛鍊生活能力,體驗長大的快樂;又通過角色理解,表演等活動,激發起學生關心、體貼家人的意識和行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對小豬的勸説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擺在課堂的重心,由學生的勸説隨機展開教學,體現了課堂的靈活性,學生的主體性。最後,由“你對自己長大了還有什麼願望嗎?”一問讓學生從體驗成長快樂為長大以後的美麗憧憬,體會心中有願望的美好感受,希望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能放飛自己心中的願望,並以自己的願望作為動力,來促進孩子努力實現。

值得思考的是:

1、課前教師應更深入地瞭解學生,調查學生最引以為榮的長大事例,以便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整堂課中,不能一味只感受成長的快樂,教師更應注重方法的引導,比如:怎樣更好地照顧父母,比如:哪些是二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事,等等。這樣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性。

2、課本上的知識講到地比較少,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多變了,應該把課本的插圖融入教學中去,把學生的實際與課本內容相聯繫。這樣更能體現課堂與教學內容的完整性。

《我長大了》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本節教材是本課的第一框,開篇避開“自律”主題,通過《你已經長大了》短文導入,引發學生思考,突出長大“不應該逃避責任,不懂就去學,不會就去問,要學會自我教育”。

二、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是剛進入國中學習的學生,前一課學生學習了《新天地新感覺》,對全新的國中生活有了初步的認識,本課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自己長大了。

三、説教法

以“小組合作討論式”教學為主,讓學生自主構建學習討論小組進行討論,老師給予適當引導。

四、説學法

每個學生參與一個小組的學習討論,通過閲讀課本短文,體驗長大帶來的酸甜苦辣,思考長大意味着能夠承擔責任,學會自我控制,抵禦種種誘惑等。

五、説教學過程

1、回憶前一課《新天地新感覺》學習內容,回味長大的經歷,引入新課。

2、讓學生分組,閲讀課本內容陳志剛和魏曼雲的話,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①作者對長大怎樣認識?

②你怎樣看待長大?

③你認為自己長大了嗎?

3、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選出代表講述自己長大的經歷,告訴大家自己對長大的理解。

4、感悟角,欣賞《我真的已經長大了》,感受作者對長大的理解,認識到長大不僅是身體的長高,年齡的增長,更多體現在自立自強,尊重理解他人,主動承擔責任。

5、小結

通過本課學生,同學們都知道自己長大了,這就意味着我們要學會自我教育,關注自己每天有沒有進步,勸戒青少年不要在心靈上拒絕長大。要自立自強,尊重理解他人,主動承擔責任。

六、説板書設計

我長大了

從國小生到國中生

從少先隊員到向共青團組織靠攏

能底氣十足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人們驚異的眼神

小孩子們羨慕樣子

自我約束

控制自己的情緒

自己的事自己做

對自己言行負責

承擔更多的責任

七、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都知道自已真的長大了。

2、由於學生初步涉及自主討論式學習方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討論學習,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我長大了》説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內容:《我怎樣長大》是人音教材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足跡》中的一首歌曲,是故事片《燭光裏的微笑》的主題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蹟,塑造了“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這首充滿兒童情感的歌曲,風格清新、流

暢,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

2、特點:學唱時引導學生回憶三拍子的節拍特點和指揮圖式是這節課我將考慮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我設計的重難點是學會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

唱歌曲《我怎樣長大》,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和二聲部間的和諧。

二、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和一定的接受能力,他們對音樂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在演唱時能不喊唱,會用正確的方法演唱和控制氣息。在四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過合唱歌曲,對合唱歌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演唱二聲部,部分學生在二聲部的演唱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在平時的演唱過程和教學中多引導。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2.準確演唱歌曲的合唱部分,並在唱歌實踐中,鞏固三拍子指揮手勢。

3.在革命歌曲的音樂中,讓學生牢記革命傳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難點:指導學生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及二聲部的和諧。

五、教學過程

1、首先,是兩條發聲練習,發聲練習的第一條帶跳音練聲曲,哩的發聲狀態比較靠前,以活潑輕快的形式,幫助學生進入歌唱得狀態;音程跳進的練習,為學唱歌曲打下基礎。第二條練聲曲主要是練習長音氣息的支撐,是歌曲的尾聲部分。

2、在導入新課的環節中,我採用了播放歌曲在電影中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情緒。通過視頻片斷,使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和了解音樂的內容與背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驗歌曲情感,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表現歌曲,樂從心出、以情帶聲。

3、學唱歌曲

A在學唱歌曲的環節中,初聽音樂,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節拍。復聽歌曲,讓學生劃分樂段,可以提醒學生按照演唱形式或者情緒特點劃分。這樣學生能輕而易舉的劃分出來。第一部分是齊唱,情緒稍活潑。第二部分是合唱,情緒較抒情。

B接下來就是學唱歌曲了。先來學習歌曲的齊唱部分,這部分的旋律和節奏沒有難點,採用聽唱法就可以學會,演唱時提醒學生注意附點部分的節奏,並強調演唱時要唱出“問’’的語氣來。

C再來學習這節課的難點———合唱部分

我先帶着全體學生學習歌曲的高聲部,先指導學生唱第二聲部的樂譜,唱好譜子後再來唱旋律,演唱時注意一字多音處(越過春夏秋冬)。因為考慮到時間關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找了幾名音準較好的學生來學習低聲部的旋律,然後再把兩聲部合起來,音準較好的學生和我來扮演小樹演唱低聲部,大部分學生扮演藍天演唱高聲部。注意結束句的氣息控制,指導學生用循環呼吸。

這樣,從先唱譜再唱詞;先唱高聲部,再兩聲部合唱。由簡到難,逐步地演唱歌曲。降低了學生學習二聲部歌曲的難度,也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4、表現歌曲

引導學生邊打拍子邊分角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三拍子的音樂特點,進而唱出歌曲三拍子的流暢性和歌曲的情緒。使學生對歌曲更加熟悉。(還可以加動作表演歌曲)

5、拓展延伸

引發學生思考:我要怎樣長大?從而激發學生在成長的路上要努力學習/不怕困難等。

6、課堂小結

最後的小結,我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把自己的願望都寫在了卡片上,激勵他們去為了自己的理想好好學習,努力奮鬥,使歌曲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我長大了》説課稿15

一、教學思想

1、指導思想: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我長大了》,它強調了“我”在家庭中的主體意識,既享受家庭温暖,又要為家庭幸福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並不缺乏父母長輩的關愛,缺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們對自己在家庭中角色意識和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認識。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不但讓他們懂得父母對他們的愛,而且還要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愛父母。

2、理論依據:

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我們長大了》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三單元《認識我自己》的第一個主題。通過主題活動的學習,幫助學生回顧自己的成長變化,進而總結自己的收穫。通過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細微變化,讓其為自己的成長而感到快樂。

2、學情分析:

孩子們每天都在成長,但他們往往忽視了自己的成長,忽略了隨處都可感知的快樂與幸福。他們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看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只知道接受,而忘了付出,較少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較多地以自我為中心,對生活上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主動幫忙動手做。

三、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尋找自己成長的足跡和紀念物,結合自己的成長過程,比較全面地認識成長的含義,產生成長的喜悦感。

(2)教學難點:體驗被父母的疼愛的幸福,讓孩子懂得熱愛父母,孝敬父母。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猜猜他是誰

第二環節:瞭解出生時身高和體重

第三環節:試試兒時的衣物

第四環節:展示自己新本領

第五環節:感恩父母

1、猜猜他是誰

通過學生自身入手,從學生小時候的長相與現在的

長相作對比,引入學生感覺自己長大了。

2、瞭解出生時身高和體重

3、試試兒時的衣物

通過學生試小時候的衣服,帽子,手套,直觀地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小時候從外貌和身材上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

4、感恩父母

教師播放一段配樂影像,讓學生領悟看一看一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有誰陪在你的身邊,除了老師又是誰教會自己新本領的。最後,昇華到用每一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愛自己的父母。

五、設計特點分析

為了這節課我準備了充分的實物與道具採取和學生做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裏穿一穿小時候的衣服,掂一掂出生時的分量,比較自己的情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外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後再由表及裏的讓學生去發現自己內在的變化,例如會唱新兒歌了,會吹口風琴了,會跳拉丁舞了,會很多漢字了等等。還有一個關鍵環節是結合自身的情況,讓學生知道愛自己的父母和老師,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回報父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