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

來源:文書谷 2.2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1

一、説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去早餐店買食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十一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小數加、減法的探索過程,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提高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精神,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掌握簡單的計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進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説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説教學程序

在教學安排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我設計了四個教學層次:

(一)激趣導入

新穎的導課,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我詢問了學生早上吃早餐的情況,學生們一般都有自己購物付錢的經歷,這對於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較直接的幫助。從而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學習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我採用了以下步驟:

(1)創設買早餐的購物情景,讓學生為自己選兩樣,當成自己的早餐。然後讓學生探討“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從而突破重點。再將題目歸納成加法和減法兩類,進一步系統的學習。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提問:擺豎式時為什麼角與角,元與元對齊?得出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為“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埋下了伏筆。另一種是直接用小數計算。豎式的擺法肯定也對,通過這兩個數為什麼這樣擺?得出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而在小數加法中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進一步突破難點,明確計算原理後,讓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加法問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異同,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麼?以便學生領會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在教學小數的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三)練習鞏固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着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 基礎知識練習:完成課本P105頁1題。2、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課本P105頁3、4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談學習收穫,促使學生歸納總結了本節課的知識的知識要點。

(五)佈置作業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2

一、 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研究幾何形體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直線圖形知識和上節課掌握了圓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而且在對圓周長有關知識的推導論證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實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雖然有計算直線圖形周長的基礎,但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概念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理解圓周率的含義會有一定的困難。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的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

②領會事物之間是聯繫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思維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學生能理解“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問題,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歸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探究的平台。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中學生的層次不同,並要求學生配備直尺、繩等學具,讓每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繩測法、滾動法測量周長,依所測數據找出直徑與周長的倍數關係,推導圓的周長公式三個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在教學中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交互運用,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實際操作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三、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我所準備的教具有直尺、圓形硬紙板、繩子、剪刀,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的學具有直尺、圓形硬紙板(大中小各一個)、繩子、剪刀。

四、課堂結構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這樣設計課堂結構:先讓學生回憶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麼?用什麼計量單位?再啟發學生説出圓周長的含義,然後組織學生通過三個活動理解圓周長的含義、認識圓周率、推導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接着安排練習鞏固知識並引導學生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最後進行評價,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我的設計意圖是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學生易於接受,並通過親身實踐掌握知識加深理解,隨後安排的基礎題和實踐題,及時地鞏固新知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技能。

五、 説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中,我用生動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既複習了舊知,又自然引出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認識圓的周長,歸納測量圓周長的方法教師先拿出教具——圓,啟發學生進行觀察,然後,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敍述出圓周長的含義;最後,讓學生合作交流,用學具試一試量出圓的周長,教師引導總結測量圓周長的基本方法:繩測法和滾動法

2、 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疑問一:用滾動法幫小兔出跑道的長嗎?那繩測法呢?

疑問二: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係,那圓的周長我什麼有關係呢?

層層設疑,利用學具(大、中、小三個圓)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將課本63頁的表格填完整。圓的周長(cm)圓的直徑(cm)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cm)通過認真觀察,學生不難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係,並且是直徑越長,周長越長。通過計算、彙報,討論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最後利用課件演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比較數據,學生就會自主發現圓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倍感合作探究的樂趣

3、自學圓周率,引導推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在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我順便昇華本課的教學難點,利用課件介紹圓周率,並利用匯報的形式得出本課的重、難點:圓周率的概念和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等活動不僅可以突破難點,又能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加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落實三個教學目標。】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依據本節知識特點,我設計瞭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第一層次:基礎題幫助小兔計算直徑是100米的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米?

2、第二層次:判斷題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繞赤道走一圈大約是多少千米?(得數保留整數)

3、第三層次:拓展題老師想知道文峯中路那棵老槐樹的橫截面的直徑,你有什麼好的辦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形成一條較完整的知識鏈,同時又能把課堂的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之於生活。】

(四)歸納總結,共同提高老師問:能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學生答:我知道了……我學會了……

六、説板書:設計意圖:我的板書簡單明瞭,這樣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七、設計理念:課前,我用一個生動的故事貫穿始終,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探索新知埋下了伏筆。課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學習的多樣化 郭沫若曾説:“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3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這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在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指導學生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現象,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於對稱現象並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為學生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對圖形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通過天安門、飛機、獎盃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為平面圖形,引導學生通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材還在圖中出現了“對稱軸”這一名詞,但沒有給“對稱軸”下定義或作出描述,只是讓學生有所認識。

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剛掌握的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做”出軸對稱圖形。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過一系列的習題,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其中第3題在方格紙上提供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畫出它的另一半,使學生有機會再一次在操作中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在“想想做做”後面,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對稱現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對稱的建築,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

學情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這種現象廣泛藴涵在大自然中,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自主探求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理解對稱軸的含義,感受數學的美。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培養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鼓勵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二.説教法

陶行知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物體出發,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同時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這節課準備採用觀察發現,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説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説教學過程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玩導入,在教師與學生共同玩的過程中拉近我和學生的距離,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這節課的一開始,我先通過剪出一個“愛心”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也能比較自然地揭示這節課的課題。

接下來,出示例題中的圖片,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並且自己動手摺一折,來發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後,讓學生繼續動手摺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初步瞭解對稱軸。

然後給出一些學生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採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學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學生愛動腦筋,勇於探索。

學生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遊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個環節,“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學生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做一做”就是課本中的例題2,讓學生自己動手來製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在這一題上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欣賞圖片,情感體驗”的環節,用課件展示出一系列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感受美、欣賞美。在這節課的最後,我用一個軸對稱的漢字——“美”來進行總結,並將課題補充完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全課設計,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始終處於好奇、好學的學習情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4

一、説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然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然後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然後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然後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説、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説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做“説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 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麼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裏,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麼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説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過遊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説一説、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説“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悦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為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5

一、 教材分析:

1、知識內容: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後,而對於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該如何做呢?因而必須要全都是小數或全都是分數這樣才能進行計算。這節課就在這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以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也讓學生總結並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樣就為今後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通過習題練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積極探索分數與小數互化的規律。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理解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把分數化成小數。

②使學生認識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2)能力目標:

在學生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過程的參與討論中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點。

二、 教學分析: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觀圖設疑,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總結規律,形成概念,知識運用”等環節,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三、教學思路:

1.通過請同學回答説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來激發學生興趣,提出數學問題;

2.結合課堂操練,逐步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總結規律。

四、教學過程:

一、觀圖設疑,提出問題

幻燈片顯示出九大行星,請學生説出有哪九大行星?並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徑分別是地球直徑的 ,問如何比較它們直徑的大小並指出哪個行星是最大的,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學習新課,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調動。他們就能積極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帶着問題學習新課。 二、出示課題,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數化成有限小數,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將其結果保留三位小數。學生完成後,在視頻台上展示部分學生寫的作業,然後教師請學生看自己的作業的對錯,並糾正。

並提問:

(1)把分數化成小數,其結果有幾種情況?(啟發學生説出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

(2)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有什麼特點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並請學生代表回答,教師適時指導。)

三、總結規律、形成概念

通過學生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總結出:有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分數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數,請同學們再看一看什麼樣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什麼樣的分數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啟發學生從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着手。 最後總結出: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數2和5,再無其它素因數,那麼這個分數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否則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例題2,請把下列小數化成分數,説説你是怎樣把小數化成分數的? 0.06,0.4,1.8,2.45,1.465, 歸納:(學生為主,教師點撥)

1、原來有幾位小數,就在1後面寫幾個零作分母。原來的小數去掉小數點作分子。

2、小數化成分數後,能約分的要約分。常用的因數是2和5。 對於小數如何化成分數的題目,課前瞭解到學生在國小時已學過把小數如何化成分數的方法,因而以學生練習為主,加以操練並鞏固,有錯誤的及時糾正。

四、學會運用,鞏固新知

例題3,將 ,0.54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今天學過的內容如何應用,是把小數化成分數好還是把分數化成小數比較大小好呢?最後回到今天剛開始的問題能解決嗎?哪個行星的直徑最大?可以通過什麼方法知道?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大小,開拓學生的思路。

反饋練習:

1、將下列小數化成分數:0.48、1.05、3.24 2、將下列分數化成小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將其保留三位小數)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的方法以及總結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學會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為以後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作準備。本課首先從問有哪九大行星入手並從數據中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注意,並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分數和小數互化的方法為出發點,調動學過的有關知識,讓學生親自參與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推理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聯繫,並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討論,從中發現能化成有限小數最簡分數的特點的規律,並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多個分數與小數的大小比較問題。在學生參與了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推理過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後,重點放在總結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上,學生通過練習,歸納總結,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6

學生分析:

五年級(2)班共有學生62人,該班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在新授課時注意聽講,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能獨立思考,不懂的問題能主動提出來尋求幫助。同時,能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學習的成果或發現及時的表達清楚,班級中開始出現求異思維的氣氛。

其次,在四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瞭解一些因數和積的概念。學習本單元的前三個課時後,學生能基本因數、倍數、奇數和偶數的概念。這些為學生能順利學習和掌握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作好前期準備。

教材分析:

首先,“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對於學生來説,並不陌生、本課教材設計以“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做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始,在學生理解問題“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的前提下開始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已經掌握的基本經驗展開的。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指導學生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思考的過程表達清楚。交流的重點是學生思考的過程,體會用“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的方法,並逐步體會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後,在設計找因數的練習題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反饋時注意學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學目標:

1、教學中幫助學生從已經據有的經驗出發,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如何歸納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能力、教學重點: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遊戲嗎?

請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在你們的小組裏用你們準備的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拼擺或塗畫的方式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

然後,把你拼擺的過程和你的夥伴説説。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自由拼(畫)長方形

(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問題的學生,蒐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

師:剛才老師在觀察同學們學習時,發現了很多同學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下面,把我們學習的成果在小組裏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總結一下能拼出幾種長方形?

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學生總結學法、

師:你是怎樣拼的,説説好嗎?

學生代表一邊彙報,一邊將所拼的圖在黑板上進行演示

注意讓學生指圖説明。

2、思考:請同學們在合作交流中總結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全班交流

師:我發現同學們真的很聰明,誰願意把你的想法説給大家聽?

(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彙報思考的過程,再次體會“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同學們用12個小正方形擺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擺了多少個嗎?

學生回答,老師同時板演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師:看得出來,同學們很用心思考,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嗎?這6個算式最少能用幾種算式表示出來?

(3種,算式一樣的可選擇其中的一種説出來。)

及時板書: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師: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見,12的因數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導思考:找一個數的因數怎樣做到即不重複又不遺漏呢?

(通過以上的拼、畫、小組交流,學生已經有所發現。)

學生可能的答案

(1)我發現積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們的因數都是12的因數。

(2)我發現可以利用乘法口訣一對對的找12的因數。

師:誰能按順序説出來?

(1、2、3、4、6、12)

3、小結: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一對的找。這樣有順序的給一個倍數找因數,好處就是不重複、不漏找。

(本環節自我注意:這裏不應該是單一的巡視。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活動。在活動中瞭解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積累生成的素材。在課堂中要力求精彩。這個精彩源於教學中的生成問題。而生成的問題就在你參與學生活動中尋找。教師要學會延遲評價,不要急於主觀解決問題。記得,學生能解決的教師務必不要代替。你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可能就會有多大的收穫。而且調控難度與學生解決問題過程,很可能就會有精彩的過程出現。)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第8頁“試一試”,注意關注學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9的因數:1、3、9 15的因數:1、3、5、15)

2、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現在看看誰找得快,請同學們做課本第9頁的練一練的第1、2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第2小題小競賽:看誰找的快

3、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拼長方形找因數,現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畫出長方形找因數呢?請做第9頁的第3題。

(1×16=16 2×8=16 4×4=16)

(16=1×16=2×8=4×4)

(16的因數:1、2、4、16)

4、下面的數,各有幾個因數

1 19 4 32 11

5、板書: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

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一下。

師:誰能介紹不同的排隊情況

a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

b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

c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

d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

e還有一種,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1×48=48 2×24=48 3×16=48 4×12=48 6×8=48 12×4=48 16×3=48 24×2=48 48×1=48 48=1×48=2×24=3×16=4×12=6×8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排法呢?

指導學生用表格説明問題,鞏固有序思考的習慣。

每排人數(人) 1 2 3 4 6 8 12 16 24 48

需站幾排(排) 48 24 16 12 8 6 2 3 2 1

師:同學們想一想,一共有幾種排法呢?這種排隊法有什麼竅門?

一共10種排法。

a每種不同排法的數都是48的因數。

b每種排隊的方法和拼長方形一樣,都是利用了找因數的方法。

c有順序的表示一個數的因數……

總結:同學們説得很好,我們利用找因數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四、總結與評價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呢?用學到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做些什麼?

(拼圖形的方法找因數;用找因數的方法設計圖形;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找因數的方法,並能利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如排隊、植樹、排桌子、分小組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數學奧祕,就看我們能不能發現,並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

五、作業

在課餘時間同學們多觀察,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自我問答:找因數的方法有幾種?同學再次交流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7

1.教材説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並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裏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説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説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並能説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並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説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着重培養學生髮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並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説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8

一、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更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説教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以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

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時注意聯繫生活,儘量聯繫學生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標:

1、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繫實際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小數是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並有着廣泛的應用,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小數的意義的探究過程。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使學生深刻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數來表示,這些分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寫作小説分別是0.1、0.01、0.001……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中解決0.1裏面有幾個0.01;0.01裏面有幾個0.001,讓學生深刻體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這節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為嘗試法、講授法、練習法等,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五、説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包含有四個環節的內容: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讓學生先估測再測量2米長的紅絲帶和60釐米長的綠絲帶、量數學課本的長的估一估、量一量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教師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説出它們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為有些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從而喜歡上小數,對什麼是小數產生了神祕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第二個環節探究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新課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學應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研究實現師生互動、共同研究探討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構建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為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後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後趁熱打鐵,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給生活中的小數分類。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麼;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遊戲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我認為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個環節是師生進行全課小結。

教師問:“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來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以梳理總結,最後教師出示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靈感+99/100的勤奮,讓學生用小數把等式中的分數表示出來,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教師:“這是大發明家愛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從而讓學生明白:人必須勤奮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學們都能成為天才!人才!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9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觀察與測量》的內容。本單元內容在全冊教材中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以他們的觀察、操作活動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從有別於數的另一個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而“桌子有多長”則是學生在測量中首先從釐米引發的對測量的理解,包括對為什麼測量,用什麼測量,怎樣測量和如何記錄等都有一定的掌握,並在頭腦中建立起最初的長度單位——釐米的空間概念,使學生能夠自己估計出一定的長度,經歷由知到識,就像剝豆莢,從皮剝到豆,不斷明確的過程。

學生分析

學生年齡雖小,但都已經大略認識尺子(學生尺每個學生都見過),以他們的經驗出發,知道尺子能用來做什麼,怎麼使用(當然不一定很準確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識也未必全面),比如説,在完成課本第7頁第2題“連一連”的題目中,有的學生就用尺子畫線,他們知道,尺子可以用來畫直線;在裁紙活動中,有的學生沒有剪刀,為了將紙撕齊,以尺子壓紙邊進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見,學生對尺子並不陌生。當全班一起了解物體長度時,有個別學生最先試着用尺測量,就會帶動其他學生效仿。一年級的學生都有模仿和好動的習慣,知道的學生會向不知道的同學甚至全班傳授,公佈結果;而不知道的學生會轉身,回頭,甚至下座位,問、看別人怎麼做。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學中就要給他們時間,有要求、有目的地讓他們表達自己,在爭論與探索中獲取知識。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聰明、積極,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始料不及之處,使得課前的設計會發生許多變化,不能按事先預計好的進行下去。所以,教師應面對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從他們的認識基礎出發,主動學習。

設計思路

鑑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比如説:學生在集體中具體認識尺子後,説明尺子上數字的作用;教師指明“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即是1釐米”,及時加深學生對釐米的認識,鞏固、肯定(或糾正)他們原有的看法,利用這點使他們做到舉一反三。

認識尺子之後,是練習鞏固。由學生自己測量同一物體,出現不同答案時,討論找出原因:怎麼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信息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此時,教師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或提示,就能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範,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

之後,教師從旁引導,走出關鍵的一步,其餘交由學生嘗試完成。

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瞭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概念,能對長度進行估測。

3.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長度進行測量,體會釐米的含義。

4.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繪製放大的尺子圖;製作幻燈直尺圖,便於學生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準備各類尺子(米尺、鋼捲尺、皮尺),拓寬學生認識尺子的知識面。

教學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題:我們來了解桌子有多長。

板書課題:測量物體。

二、講授。

1.估計:讓學生試着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着估,估好後,舉手交流結果。在這裏若出現大多數學生已經很熟練地説出×ד釐米”,在後面的學習中請學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麼?

【這部分安排,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在學生估計得數後,求證一下,(先避開用尺子,給個假設)如果不用尺子,你還能想出什麼辦法來量桌子呢?展開討論,再由各小組彙報用什麼方法?(用文具盒、書、筆等。)測量的桌子是多長呢?(希望是幾個文具盒長,幾本書長……)多提問幾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師:為什麼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説法都不一樣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

總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所以,我們才會找一個統一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經過測量,你們認為統一的工具最好是什麼呢?(引入尺子,併為介紹尺子做鋪墊。)

【旨在使學生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以一句話“它們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結束對尺子種類的介紹。)而在我們的學習中,最常用的就是你們這種(從學生手中取過)學生尺。(同時,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師:那麼,請你們看看,常用的學生尺上有些什麼呢?(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再彙報。這樣可避免部分學生不觀察或觀察不仔細,漏掉東西。)

生1:有數字。

生2:有一些小線、小格。

師:這是刻度線,小格就是由這些刻度線分出來的,你們仔細數一數,每一個數字和下一個數字之間,也就是最長的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個小格。(幫助學生認準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激起其他學生關注。)

教師再講講cm的含義——c和m合在一起,表示釐米的意思,説明“cm”和“釐米”可以互相替換,而且指出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

板書:長度單位——釐米(cm)。

教師在學生開始估測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解答。請學生説,我們的桌子單位是××釐米。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麼位置上表示什麼意思?(生:尺子最左邊,表示開始起點。)

師提醒:量物時,一般從起點0刻度線量起。

師: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麼意思?( 引出釐米的長度。)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釐米?(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

學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師: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那麼0~1就是(生:“1釐米”)。

在黑板直尺圖上用彩色筆畫出0~1之間是1釐米。

以搶答形式,再讓學生説一説,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釐米等問題。(緩解,調動情緒,及時給予表揚,對最難的問題答對者以獎勵,激勵大家多思考。)

(4)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

受一下“1釐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你見到過什麼東西是1釐米長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多給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着量,再彙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説明最好從0刻度量起。並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跟着演示一步步説明要求: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2)再量這個大三角形(等腰)的一個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師: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就是大約幾釐米。

三、練習。

鉛筆長( )釐米。

2.打開書看第15頁第3題,判斷誰量得對。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説出錯誤原因。指出從一個整刻度到另一個整刻度測量也是對的。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

師:學完這一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學生:通過學習這一節課,知道了我的課桌有多長,用尺子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有釐米,釐米也可以cm表示,測量時,要從0刻度開始,也可以從整刻度開始,1釐米有多長,等等。

課後反思

上完課發現,學生已有的基礎是教師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設計好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課上雖也根據突發情況靈活變動了,但因種種原因,變動後課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許多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能激活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揮作用。面對突發事件,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來自於×××國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説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説教法

本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説説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説: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説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説用毫米作單位,他説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説一説,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穫。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着,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着,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着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説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11

一、説教材

《周長的計算》是國小數學青島版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圖形的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際觀察,,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於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水平、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作如下的預設: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着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於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着課程標準,在儘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不同的圖形要採取不同的周長計算方法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四、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台。教學時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算出它的周長,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着,讓他們彙報各自的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繫。再讓學生比一比,説一説自己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麼。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台。

最後,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圖形,你們認識嗎?(逐一出示)

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圖形或物品(估計選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導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平面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接着問:誰知道周長是什麼意思?(生可能説:周長就是一週的長度。)再問:你是怎麼想到的?(讓學生説一説,加深對周長的感知)

3、讓學生具體指一指自己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麼樣的長度。(讓小組內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給全班同學看)

4、描一描平面圖形的周長

這一環節我採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通過説一説、描一描,指一指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鬆的操作中理解周長,使周長的外延更寬泛。

二:研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歡圖形的周長到底有多長,你能想出辦法來嗎?讓學生獨立思考。

按所選的物品或圖形組織反饋。

最後可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鐘面、樹葉、圓形、半圓形可用繩子圍,然後再測量繩子的長度。三角形、四邊形、梯形、五角星先測量邊的長度,再把所有的邊加起來。

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並能根據圖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探究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談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麼求呢?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

2、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也可以(長+寬)×2;正方形只要量一條邊長,乘4就可以了。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對周長的理解從一般圖形周長的測量入手,得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針對不同的圖形需採取不同的測量方法:一類:線段圍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測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類由曲線圍成的要用捲尺或是藉助繩子才能測量,樹葉、圓形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特殊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測量周長策略的多樣化。將重點放在特殊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上,為以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服務。

四:操作練習

(1)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2)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3)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圖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量,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策略。在練習設計中我要求學生用四個正方形來拼出我們學過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或者其它圖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即能使全體學生參與,獲得成功,同時通過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讓學生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選選做做”是根據學生選擇的圖形,獨立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淺入深,鞏固周長的計算方法,既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又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裏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以上的教學環節,以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精心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努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儘可能的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絕不要包辦代替。本節課我努力使傳授過程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長的概念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12

一.説教材: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説,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牀、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説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説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説一説、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大家猜謎,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説説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錶看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説一説,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髮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電腦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鐘面板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做一個時針和分針交朋友的小遊戲。最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在這裏教師作示範按順時針撥動鐘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説時刻,一人撥鐘面。這為今後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在教學電子錶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着什麼?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通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鐘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裏我主要設計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互相説“小朋友什麼時間在做什麼”然後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也為後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我先讓學生説説在這40分鐘裏學會了什麼樣?你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並佈置作業擴展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以上是我對“認識整時”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13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

一、説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 》是 版數學教材第 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佔據 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另分成三個層次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難點是

下面,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教學策略)

1. 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基於本節課的 特點,着重採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標,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體的內驅力。

3. 説學法(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 年級的學生認知處於發展階段是,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説教學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14

一、單元教材要點分析:

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包括乘加、乘減、除加和除減及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是四則運算方法在實際問題哄的中和應用。本單元教學內容安排是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來探索“先乘除後加減“,以及帶有小括號的回合運算想運算順序,不是以單純學習計算法則的形式出現的。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 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 意義。

(2)通過購物的活動,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混合運算要有一定飛順序;在解決問日的過程中發現先乘後加的於一年算順序,以及小括號在運算中的作用,

(3)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飛合理性進行判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讓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學生理解和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2、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而沒有括號、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運算式題;利用混合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3、關鍵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2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究運算的順序。

(3)重視學生在計算兩步式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 單元學習內容前後聯繫:

1、 已學過的相關內容:(1)一年級下冊百以內加減及實際應用,(2)表內乘除及實際應用。

2、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1)混合運算的順序(2)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後續學習的相關內容三年級上冊:乘除法中的四則混合運算及實際應用。

三、 單元教材總體分析:

本單元的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除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減,除加,除減和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以及四則混合運算的實際運用。本單元內容 的安排不是以單純的學習計算法則的形式出現的,而是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先算乘除後算加減”以及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等相關規定的合理性,從而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學生的數感。

本單元的編排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材中提供了“小熊購物”“買鮮花”“過河”等多種情境,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運算順序

當算式中有兩步計算時,就需要要安排一定的順序進行運算。可以結合解決為難他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先算乘除,後算加減“的運算順序,以及小括號的作用。

國小數學精品優秀説課稿模板範文15

一、説教材

《商不變的規律》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在課本上的第84頁上,共有三個例題,是一節新的授課。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數思想,學生在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後學習小數除法的依據,也有助於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事還可以向學生初步參透函數思想。

二、説教學過程

1.“變”中求“不變”,導入新課。

教學伊始,先出現一道除法算數“8÷4=2”,然後變化被除數和除數,使之成為:

16÷4=4

24÷8=3

40÷2=20

使學生看到猶豫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商也發生了變化,緊接着出現“80÷40=2”,讓學生看到被除數和除數都變了,商卻不變,從而引出課題。

“商的變化”是學生經常見到一般的現象,“商不變”則是一種特殊現象。教學中,打破老框框,引導學生從變中發現不變,從而導入新課的學習,是符合教學規律的。“變”與“不變”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關係,從中可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學,這樣引入,手法新穎,有利於促進學生大腦興奮,產生探求“商不變的規律”的強烈願望,有助於新知識的學習。

2.突破重點,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變的規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現的,如下表:

被除數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數

4

20

43

400

800

觀察:

1.第2、3、4、5組與第1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麼變化?商有什麼變化?

2.第4、3、2、1與第5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麼變化?商有什麼變化?

教學時引導學生先從左到右觀察,並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由觀察除法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入手,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從觀察、比較、分析中得出結論。這一環節老師起主導作用,使學生有目的,學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變觀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比較、分析,展開討論,從而得出又一新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學法指導,優化教學過程

例1是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口算:

(例1:口算3600÷6004800÷400 )

這個例題的教學採取學生自學的方法。在講完例10的練習中,最後出現一道這樣的判斷題:

(150÷10)÷(30÷10)=5()

學生判斷後,請與150÷30進行比較,這兩題的結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題容易計算?學生回答:15÷3容易計算。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例11的學習中去,這時教師列出下面幾個自學提綱:

①這兩道題是什麼類型的口算題?

②課本上是怎樣做這兩題的?

③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例2是一道應用商不變的規律,筆算除法的簡算題:

(例2:8760÷120)

除數是兩,三位數的除法,筆算方法學生已經掌握,這道題只需應用商不變的規律,把被除數,除數同時縮小10倍,即可達到簡單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學習了筆算除法的簡便運算後,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把被除數和除數末尾的0全劃掉,而忽視了縮小相同的倍數。針對這一情況,我在這裏安排了這樣一組練習題:想一想,下面各題中的哪些零可以劃去?

230√920 450√9900600√90600 400√5060

這樣做既突出了新知識的難點,加深了對商不變規律的理解,也節省了教學時間,為學生正確進行簡算掃清了障礙。

在第2題中,我編排了一道發散思維的訓練題:

90÷18=(900○□)÷(180○□),這道題要求學生充分應用商不變規律,使等號兩邊的式子相等,同時提醒學生“0”不能作除數。第3題的難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變,被除數和除數應該怎樣變化。最後一道1200÷25=( )÷100,除數由25變成100,讓學生根據商不變規律的理解,並能正確應用規律進行口算和簡算。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只能更新觀念,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在這堂課中既注重基礎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既重視學會,更重視會學,我相信,這些舉措對學生素質的提高肯定會有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