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師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41W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品教師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教師説課稿

精品教師説課稿1

非常感謝領導給了我這次鍛鍊的機會,因為是同課異構,所以內容已經規定好了,但是教案怎麼寫?故事情節怎麼處理?怎樣進行取捨教材?怎樣進行挖掘教材進行小練筆?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腦海裏徘徊。幸好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和領導全程地參與我的磨課過程,一起幫我出謀劃策,給我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尤其是我們的陳校長從教案的設計,文本的解讀以及細節的處理等方面真可謂是手把手地指導。最後,感謝在座的各位,前來聆聽我這堂不成熟的課,希望你們能提出寶貴的意見。下面我來説説今天我執教的這堂課。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説教材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課文首先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災,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使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當時的重要性;然後寫小姑娘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隨着一次次讓水,水罐也一次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地球上終於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二、説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一瞬間"等詞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重點詞句體會水罐的變化過程,並從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3.展開想象的翅膀寫話,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重點難點:從水罐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的神奇力量,懂得關心別人,並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三、説設計理念、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自由寬鬆,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圍中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認識,在提升後促進感情朗讀,我想這是對本篇情感味較濃課文增進體驗的合理途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 "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感受。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關注文本的整體性。

1、複習導入,體現整體性。上課一開始我就直奔主題,用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直接導入,通過朗讀再次感受旱災的嚴重性。這樣的導入很直接,讓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到課文內容中來,節省時間為後面課文主體部分的教學準備。 然後,讓學生回顧整篇課文,把握水罐的一次次的`變化,感受它的的神奇。即:木(空水罐——裝滿水)——銀水罐——金水罐——跳出鑽石2、教學設計,把握整體性。本文情感性特別豐富,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愛的主題,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淡化情感教學,結合"關注言語表達、追求本色迴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找準一個點,理出一條線,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借水罐的一次次變化為線索來進行。先讓學生默讀課文2——4自然段,找出描寫水罐神奇變化的句子,抓住相關詞語如"竟"感受水罐的神奇所在。最後讓學生從整體上提煉出水罐之所以發生這麼神奇變化的原因是愛心的力量。

3、寫話練習,關注整體性。在瞭解水罐一次次發生神奇變化的同時,感受愛心的神奇力量。正是因為愛,才創造了奇蹟,從水罐中跳出了七顆鑽石,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滋潤着大地,有了這一股巨大的水流,大地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結合那次大旱災讓學生想象水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的情景,然後動筆寫一寫,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聯繫,理解詞語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能力。"可見,正確地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是閲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詞語的理解,絕不能只記定義,而是要聯繫上下文去體會意思,聯繫文章所表達的中心去理解內涵。比如:對"竟"字的理解,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對於得到這一罐水的意外來理解。教學時第一次變化時,揪準了"喜出望外"一詞,通過想象小姑娘為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的那份辛苦與偉大,體會小姑娘當時的心情,並讓學生説説自己在什麼情況下也會喜出望外,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運用,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再比如對"一瞬間"的理解,通過讓學生換一換的方法加以理解,同時也是讓學生進行語文積累的一個點。總之,讓學生抓住相關詞語,在品讀、發現、感悟,走入詞的意境中加深對詞的理解和掌握,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本真。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強調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同時,也結合我所做的課題《三年級閲讀教學中穿插小練筆的研究》,在教學設計中,我比較關注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比如:在體會小姑娘為母親找水的艱辛時,讓學生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辛苦歷程,感受小姑娘的博大愛心,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有關詞語,以及體會文本的內涵。針對本文人文性強的特點,在設計小練筆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從語文的角度、語言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在重温旱災的嚴重之後,想象這一灌水給人、動物、植物、河流乃至大地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覺得這樣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達到語言文字的的訓練點,體現語文的本色和學生生活的實質。總之,充分利用教材,啟發學生想象,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語文藝術的天空中翱翔,從中得到美的體驗。

(四)、為了體現本學年語文教學的"有效作業設計"這一主題,我們分別從"前置性作業設計,隨堂性作業設計以及後置性作業設計"這三個層面上來進行有效作業設計。前置性作業主要是在預習方面,讓學生通過預習認識生字詞,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隨堂性作業,主要是將課堂作業本上的相關內容穿插到了教學環節中,並設計了小練筆的作業設計:後置性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在感悟愛心神奇的基礎上,找找身邊的愛心故事。

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在某些環節的處理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很多地方還考慮得不夠成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真誠地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

精品教師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軸對稱圖形》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章的內容。是在一年級認識簡單的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併為五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的在認識做準備,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對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時,對稱現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結合民間藝術的剪紙圖形,讓學生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二、説學情

接下來,我來談談我班學生情況。接下來,我來談談我班學生情況。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好表現。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處於抽象思維的初步形成時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具備軸對稱性質的'圖形,這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感性基礎。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我精心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能夠判斷軸對稱圖形,能夠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操作,經歷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過程,培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物體或者圖形的對稱美,培養審美情趣。

四、教學重難點

本着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瞭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

【重點】

能夠判斷軸對稱圖形,並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難點】

製作軸對稱圖形。

五、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啟發式、探索式教學方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動手,從實踐中獲得知識。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出示圖片,美麗的花叢裏,飛來了一直小蝴蝶和一直小蜻蜓。仔細觀察,交流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簡單交流之後,再出示經過電腦修改的,一半被修改過的圖片。再讓同學們交流,和之前相比,有發現了什麼?讓學生用之前學過的知識來描述你的發現。通過對前後的對比,發現對稱美。很多圖像不再對稱,也就沒有那麼美。進而給出課題。

通過具體情景,讓學生自己經過對比,發現美的奧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

新課開始,讓同學們拿出已經準備好的剪刀和A4紙,把A4紙進行對摺。拿出剪刀進行裁剪創作。要求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摺紙進行裁剪。小組之內交流自己的交流自己的作品,每個小組選取一個最優特點的作品,在班級內交流。

分析這些圖形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些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共同的特點:沿着某條直線對摺,圖形兩邊相互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教對稱軸。教師板書。

通過動手操作,把同學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發揮到極致。在創造中學習,在審美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深化新知

教師出示在ppt上出示太極圖、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等圖形,讓學學們辨識那些是軸對稱圖形,那些不是軸對稱圖形,並説明理由。以此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強調定義的關鍵字“對摺”“重合”。

(四)鞏固提高

影子游戲。每個小組的同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作為人的身份,另一部分作為影子部分。人做出各種動作,影子保持和人的動作一致。

通過這種遊戲,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發現數學的趣味性。實現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理念。

(五)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讓學生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2)還存在哪些問題?

而作業環節,我會要求學生在複習多邊形內角和知識的基礎上,做好多邊形外角和知識的預習工作。

七、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採用圖表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圖形:

對稱軸:

精品教師説課稿3

一、設計意圖:

音樂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充滿着樂音,節奏與生活具有形式上的同構。本次活動為了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和了解生活中所藴含的音樂。我們將語言、音樂、表演、創作等形式加以融合,用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熟悉的形象、動作,啟發其藝術靈性,為幼兒開闢一種藝術感受和表現的創作空間,運用不同的形式把感受到的節奏表現出來。我們發現幼兒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以及親身體驗的過程裏,所表現出來的是積極的態度、真實的情緒和情感。在音樂活動中通過媽媽“切肉”、“剁肉”,啟發孩子感知節奏去舞蹈,這種形式很新穎,能激起孩子很有興趣地表達節奏,練習節奏,幼兒通過拍打,敲擊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道具模擬演奏,產生不同節奏的聲音,從而有興趣地創造性地來表現音樂,幼兒們不僅感受到生活藝術而且也得到了快樂的體驗。讓孩子瞭解生活中也有音樂美。

二、活動目標:

1、感受生活中藴藏的音樂節奏,體驗節奏遊戲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2、嘗試能創造性的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各種節奏。

三、活動準備:

1、小積木塊、椅子若干

2、音樂、節奏條

四、活動重難點

重點:感受節奏,並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

難點:嘗試創編生活中各式的節奏

五、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X媽媽家裏要請客,寶寶們,我們一起來迎接客人吧!哎,來了好多的客人老師,寶寶們,跟着媽媽,用你們好聽的`聲音和小手一起來給客人老師們問聲好,歡迎她們吧!

1、用聲音和小手來問好:老師早上好!(XXXXX)/歡迎歡迎歡迎你!(XXXXXXX)

2、小腳也來和客人打招呼,問好吧!(節奏同上)

(二)感知生活中的節奏、並嘗試運用自己身體動作感知節奏、表現節奏。

1、觀察體驗,“切肉”、“剁肉”遊戲

A:媽媽説:“今天家裏來了這麼多客人,媽媽要包餃子,招待客人,現在,媽媽要剁豬肉了,你聽聽,媽媽剁肉的聲音。”媽媽讓寶寶在一旁觀察媽媽“切肉”、“剁肉”,有意地剁出各種節奏(A:切肉XXXXX;B:剁肉XXXXXXX)

B:媽媽: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你的小手能跟着媽媽一起來嗎?你能用拍手來告訴大家嗎?

C:媽媽:噢,原來“切肉”、“剁肉”也這麼好玩,發出的聲音好象在唱歌,現在我們就來請寶寶們跟着音樂一起唱“切肉”、“剁肉”的歌。

2、肢體遊戲:感應節奏(啟發幼兒用身體的其他動作表現節奏。如:跺腳、拍腿等)

A:媽媽:如果你的小腳是菜刀,現在請用小腳菜刀來“切肉”、“剁肉”

B:媽媽:除了手和腳,你還能用身體的其他部位來表現出“切肉”、“剁肉”的節奏嗎?

C:媽媽:我的寶寶們真能幹,不光小耳朵機靈,小手小腳小身體也都很靈活。現在媽媽要請寶寶們跟着音樂一起來玩“快樂的小廚師”的遊戲。現在我們身體變變變,變成了一把小菜刀,我們準備要“切肉、“剁肉”啦!

3、嘗試創編生活中的各式節奏

媽媽:除了“切肉”、“剁肉”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外,平常媽媽幹家務活的時候也會發出許多好聽的聲音,比如,媽媽洗衣服發出的聲音是怎樣的?

(三)道具合樂伴奏。

1、出示節奏條,分組拍念(A組拍“切肉”節奏、 B組

拍“剁肉”節奏)

2、道具模擬演奏:快樂的小廚師(配樂輪奏)

媽媽:我們一起來為客人老師們演奏一曲。

六、延伸活動

在音樂區裏投放各種塑料袋、可樂罐、瓶子、筷子、盒子若干常見物品,讓幼兒探索敲擊各種節奏。

精品教師説課稿4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節課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着承前啟後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並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並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瞭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學情分析

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儘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儘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根據上述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徵,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慾(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悦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難點: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下面我重點講一下教學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歸納總結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發現問題:視頻中物體有什麼共同點?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並得出結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然後,引出新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利用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於學生輕鬆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是什麼?最後裁判認為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又是什麼?

以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並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並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什麼主要特徵,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後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總結並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採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説"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採用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麼是單位時間,得出並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麼,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並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導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係,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 瓊斯以10秒75的成績獲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請運用知識計算出美國田徑運動員瓊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國田徑運動員瓊斯百米短跑的速度為9.30m/s例題2: 例題: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為220Km,一輛汽車從五指山市開往海口,這輛汽車的速度是55Km/h,幾小時後可以到達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據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這輛汽車4小時後可以到達海口。

例題3: 例題:2006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田徑黃金聯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傑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欄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 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題是根據五指山市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範解題的良好習慣。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想想議議的內容,使學生知道頻閃攝影也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兩幅圖中兩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不同,通過比較分析來引出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同時指出,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課堂小練習:

1、單位換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1 min通過了1800 m的路程,汽車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歸納總結

最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成先學習後總結的良好習慣,並培養、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説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教學、觀察比較法、多媒體演示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學法: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讓學生去想、去説、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六、説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容易理解,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定義: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3.速度的計算公式:

v=s/t

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km/h)

換算關係:1m/s=3.6km/h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業佈置:

1.1m/s= km/h 72m/s= km/h

10m/s= km/h 15km/h = 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別是3.5 km

h, 64m/min,1m/s,則三人的速度的關係是 .

3.汽車以25m/s的速度行駛了2h,它在這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 km.

4.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人對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聲,聽到回聲經過的時間是()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評價:通過這節課師生的共同學習和探討,同學們基本能夠掌握速度公式及其變形,能夠運用速度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同學們也學會了從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並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類問題,使物理知識有效的運用到生活中去。

精品教師説課稿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各位前輩: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_____)(過渡句: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_____是高中物理必修___第_____章第____節 .本節內容是在必修____第____章____之後,而且是在____之前。不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為後面學習____打下了基礎,同時也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是對 ____進一步理解和完善

(過渡句:接下來是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根據高____ 學生已經有了____的知識基礎,已經會理解了____.但____是個全新的知識點,不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____ 已經有了感性認識,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麼是____ .他們難以理解是____ ,所以在教學中多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儘量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節內容。由於高中學生基本還保留了對直觀現象的興趣,所以我精心設計了____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過渡句: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叫___________.

(2)知道____ 是一種____ ,知道____ 能____ .

(3)理解____ .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提高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歸納 ,讓學生體驗學習物理的樂趣。

(2)能領略____ 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過渡句:根據前面的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分別是_______)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2、教學難點

理解____________

(過渡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和學法是:___________)五、教學方法及學法

為了突破重難點,提倡教學新理念在教法、學法上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實驗探究相結合的____法和____法,在教法上綜合使用演示法和講授法,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過渡句:新課標指出,物理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____________)六、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温故知新

採取情景導入法,讓學生舉出生活中____的例子,生活中____的例子較多,再利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視頻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____的熱情,明確學習目的。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讓學生觀察視頻中____等,並且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猜想 ,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得出____,突出重點;觀察演示實驗後讓學生利用給出的器材自己設計實驗,在小組內的互助、交流過程中進一步探究 ,進而突破了難點,同時使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增強了探索新知的興趣。

3、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讓學生考慮____,探究____原因。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新理念。用圖片、實物演示、多媒體動畫等展示 ,讓學生觀察並得出____ .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再次讓學生看剛才動畫讓學生猜想____.接着演示____,分析____並且在黑板上畫圖分析,並得出結論。再用動畫驗證。

5、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典型的練習題,小試牛刀,不僅鞏固了本節知識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6、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進行分小組討論,並且請學生代表總結髮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補充,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7、佈置作業,提高深華

佈置與生活實踐更加貼近的作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加強學生的探索精神(過渡句:接下來是板書設計)

七、 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過渡句:最後進行教學反思)

八、教學反思

以上是我對《____》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過渡句:)説教法學法前邊面用

(【過渡句】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__________【過渡句】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交流的學習特點,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_____________)(注:常用的教法:講授法 談論法 演示法 練習法 讀書指導法 課堂討論法 實驗法 啟發法 實習法情景教學法。常用的學法:課前預習法,體驗感悟法,質疑法)

精品教師説課稿6

我説課的內容是鄂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古詩《所見》。我將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即教材編排、學習目標、古詩簡析、教法學法、教學設計。

【教材編排】

第一單元安排了三篇課文,《信》是一首兒童詩,一個學寫信的孩子想給萬物寫信;《泉水》是一個童話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這條小魚在乎》是一個兒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條又一條小魚的生命,小男孩説的話“這條小魚在乎”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愛。這三篇課文表達的主題是愛和愛心。古詩《所見》安排在這裏,僅僅是詩人袁枚捕捉兒童瞬間的神態變化呈現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形象嗎?我認為,還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體現了對生活、生命的愛,對自然、自由的愛。

【學習目標】

1.會認“牧、騎、振、蟬”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所見》,並背誦《所見》。

3.結合插圖和註釋,瞭解《所見》大意,感受詩歌描寫的意境。

三項目標,第一項是關於識字的,第二項是關於朗讀背誦的,第三項是關於古詩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見》安排在一二年級居多,為什麼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級上冊呢?説明第三項目標“感受古詩描寫的意境”是重難點。

第三項目標中,“結合”一詞指出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因為插圖能夠準確地表現詩意,註釋也給出了詩中兩個關鍵詞的解釋。“瞭解”一詞明確了學生需要達到的能力水平。“感受意境”則提示了兩個核心問題,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前一個問題體現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我將在“古詩簡析”裏談;後一個問題體現教師實施教學的能力,我將在“教學設計”裏談。

【古詩簡析】

《所見》是一首以農村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古詩。寫的是一件小事,一個兒童唱着歌騎牛而行,發現了樹上的鳴蟬,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寫到此,戛然而止。從插圖上,我們看見了什麼?看見了騎黃牛的兒童,看見了樹上的'蟬,看見了兒童捕蟬嗎?沒有。看見了詩人袁枚嗎?沒有。但,我們彷彿看見了兒童悠閒地側坐牛背,或仰躺牛背,手中搖着樹枝。黃牛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或停下甩甩尾巴,或停下啃啃青草,或停下哞哞低叫。我們彷彿看見了兒童坐直身體,四處張望,發現了樹上的鳴蟬,跳下牛背,悄悄靠近鳴蟬,敏捷地撲上去,雙手罩住蟬,盡情地放聲大笑,得意洋洋地騎牛繼續唱歌前行。我們彷彿看見了詩人袁枚面帶微笑地注視着這一切,徜徉在山村自然之中。我們感受到了山村悠閒自在恬靜的生活,感受到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只能在山村中尋找求得。所以,古詩的題目是“所見”,不是“牧童”,不是“捕蟬”,也不是“山村”,而是“所見”,見到的是詩人心中所向往的生話。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所見》的意境。

【教法學法】

教法是對教師而言的,學法是對學生而言的。課堂上,因為教學內容的統一,教師和學生走進文本已經融為一體,因此教法和學法也就“水天一色”了。

拓展遷移法,我將用一首學過的同題材同意境的古詩把學生引向《所見》的學習。

直觀感受法,我將用畫面上的風景、人物的表情把學生引向對《所見》意境的感受。

圖文結合法,我將用插圖引導學生對《所見》大意的自主學習。

主觀演繹法,我將引導學生進入牧童的角色感受其悠閒、活潑、可愛,進入詩人的角色體驗其感情。

話畫聯結法,我將用話語描述幫助學生建立一副完整的連環畫,以感受古詩的意境。

引導質疑法,我將引導學生從對題目的質疑思考中感受古詩的意境。

【教學設計】

一、圖文結合温故引新

先出示一副畫,讓學生回憶一首古詩並背誦出來。(二年級下冊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再請學生抓住畫中孩子的神情、詩人的神情感受悠閒自在的意境。

最後引出古詩《所見》。

設計意圖有三點:題材相同,都是寫農村兒童生活的;事情相近,前者為釣魚不應人,後者為捕蟬不唱歌;意境相近,孩子活潑可愛,詩人熱愛農村悠閒自在的生活。

二、自主讀詩瞭解詩意

這個環節,學生有四個學習任務:認識生字,正確讀古詩,瞭解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師生交流解疑。

三、再讀古詩體會詩情

這個環節主要運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詩情,採用的教法學法是話畫聯結法、主觀演繹法。

比如:你們看,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一會兒坐,一會兒躺,真快樂!風在吹,蝶在飛,牧童情不自禁高唱山歌,歌聲飛旋在茂密的樹林裏。

引導學生讀出牧童的活潑可愛快樂神氣!

請學生當牧童,邊演邊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比如:響亮的歌聲吸引了詩人袁枚,他正在樹林中享受呢!哎,歌聲忽然沒有了,牧童騎着牛也不走了。詩人看到了什麼?詩人想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讀出詩人在猜測、在觀察的意味。

請學生當詩人,邊演邊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最後請學生再讀整首詩,想想詩人還看到了什麼?你們又看到了什麼呢?牧童、詩人的心情如何呢?

四、品讀古詩感受詩境

進入第四個環節,再運用直觀感受法、拓展遷移法進一步感受古詩的意境。

出示一幅畫,這畫比教材插圖視野更顯開闊,綠意更顯盎然。請學生説説對畫面的感受,想象詩人在這樣的山村中的心情。

再請學生讀古詩,想象詩人看到牧童捕蟬神情時的心情,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的意境。

五、誦讀古詩趣味創作

通過前面的四個環節,學生朗讀、背誦古詩也已經水到渠成了。為什麼要安排最後的這樣一個環節呢?為了豐滿課程,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為了發展個性,給學生一個自己的舞台。趣味創作的形式很多,比如:詩配畫、變奏讀、演繹讀、詩文匯、詩改劇、詩再創……當然,我也會和學生互動,給學生一份自己的作品——詩再創

童戲

蓬頭牧童騎黃牛,

悠悠歌聲振林樾。

忽聞樹上夏蟬鳴,

怕得蟬驚閉口立。

《所見》説課已近尾聲,再見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