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九篇

來源:文書谷 1.91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九篇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詠柳》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千古佳作,詩人用獨特的筆觸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歌頌和讚美了春天的創造力。依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從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本課的5個會寫字。

2.通過理解詩歌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並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詩歌。

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歌思想感情。

教學方式的構建

語文教學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之瑰寶,如何順應新課程理念,使學生愉快輕鬆的學習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領悟作者的審美情趣呢,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以讀為主旋律,以讀促讀思,讀中悟情,讓學生在讀讀,吟吟,唱唱,演演,畫畫中輕鬆領悟詩歌魅力。

1.初讀,文通字順。即一看見詩後,要求學生先大聲朗讀,讀準字音,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把詩讀的通暢,既是學生的興趣所致,也是為以後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礎。

2.再讀,領悟詩意。即在讀順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藉助插圖讀動詩句。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不一定能全讀懂詩中每詞每句的含義,可通過小組或全班交流詩句的含義。當然,在最疑惑時還需老師精當的點撥。

3.讀,體會感情。古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之而入情”,在瞭解了詩的大意後再反覆朗讀就能體會到詩中情感,這裏我們可以借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帶到春的意境,加強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會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提高。

4.讀,熟讀成誦。在悟情的基礎上熟讀,指導有感情的讀,以達到成頌的目的。

5.讀,唱唱,畫畫,演演。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詩再現,讓詩豐富的內涵再現,讓學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

1.課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裏》為引子,並播放幾幅春景圖,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引入正題:同學們,春天來了,自然界的景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談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滿生機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許多歌頌讚美春天的詩文,今天,我們學習的《詠柳》,就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通過描寫柳樹來讚美春天的詩。

2.解題:“詠”,歌頌、讚美。詠柳,讚美柳樹。那麼,詩人在詩中是怎樣讚美柳樹的呢?

(二)朗讀全詩,初知大意——領略美

通過初讀課文後,我會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請大家自由來説説,有的可能會説柳樹真美,我會趁熱打鐵問:你認為最美德地方是什麼,

有的會説樹很高,有的會説葉很綠,我會順勢引導這柳樹的確很美惹人喜愛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呢?學生一定會説讚美的語氣,這時,我讓學生齊讀古詩進一步體會它的美。

(三)質疑問難,想象意境熟讀成頌——欣賞美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適時進行引導:現在你們面對的就是美麗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詩人也來吟頌一下這首詩呢,接着,我會放上音樂,讓學生大膽的去表現把詩中豐富的內涵大聲的朗讀出來。

(四)自主作業,遷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學生的情緒高漲時,我會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詩再現可以畫可以演把詩中豐富的內涵變為簡單的形象畫面,再現詩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總之,這一節課我以讀為本,以讀促思重在感悟為教學方式,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學習方法,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陶冶了情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真正從朗讀課文中感受到閲讀的興趣。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的《動物過冬》是浙教版六年制第三冊中的課文,我想從以下幾方面來説:

一、基本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們現在正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溝通與生活的聯繫,在語文課程中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動物過冬》這篇課文正是能體現上面理念的一個好例子

二、教材分析:

本課寫的是一個關於動物過冬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故事通過寫小螞蟻找朋友的經過,告訴我們小螞蟻、燕子、啄木鳥、黃鶯和青蛙過冬的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過冬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奧祕。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小螞蟻找不到朋友,覺得奇怪。第二自然段寫啄木鳥告訴小螞蟻、黃鶯、燕子到南方過冬,它自己繼續消滅害蟲。第3自然段寫青蛙準備冬眠。第4自然段寫小螞蟻準備過冬的糧食。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過冬的方式。

4、會在課外查找有關動物過冬方式的資料。

針對上面的目標,我確定用三課時來完成。

我這裏選的是第一課時。這課時要學的是第1、2自然段,為此我制定了以下3個子目標:(1)學會生字“周、靜、悄、忽、消”,理解詞語“靜悄悄”“忽然”“四周”“聲音”“消滅”。(2)會正確朗讀課文。(3)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欣賞一些有關候鳥的圖片,並能自己查找一些有關動物過冬的知識及資料。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句子“樹林裏變了樣,滿地是落葉,四周靜悄悄的。”並隨文理解“靜悄悄”“忽然”等詞語意思。教學的難點是“朋友們都到哪兒去了呢?”這個詞句及第二自然段中啄木鳥與螞蟻的對話的理解及朗讀訓練。

三、教學方法

在閲讀課堂教學設計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是“偉大事業,人的命運決定於教育。”(別林斯基語)無疑具有高度科學性和藝術性,自然也就更應該講究方法。根據新課程推出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我選擇了一些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教學方法,以下作簡略介紹。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一)以題統文法設計。

講讀不僅從課題入手,而且始終抓住課題,統攝全文,使講讀精要,條理清楚,環節緊湊,學生理會深切。

(二)誦讀法設計。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運用多種形式的讀來達到理解課文,提高閲讀能力,進行語言訓練的目的。

(三)直觀法設計。

根據課文內容,藉助現代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冬天的樹林”、啄木鳥與小螞蟻的圖片,啄木鳥啄樹的聲音等感性材料,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展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四)表演法設計。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分角色表演,充分從情感上薰陶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培養表演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五)文本擴展法設計。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是借課文中的“例子”,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愛好,從而學生的思維。這篇課文顯而易見,是讓學生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因此,我在課後設計了學生蒐集資料,小組彙報的形式,這樣做一者準備初步培養學生的信息吸收能力,二者也是對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合作學習方式具體地運用。

四、教學基本流程:

每一次學習新的課文,課題其實早已被學生所熟知。所以雖然在設計時我也曾想過多種方式來揭題,最終我還是採用了直接揭題的方式,這樣既節省了時間,直奔主題,又符合當時的情境,因為學生早就知道他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題目是《動物過冬》。

在出示了課題以後,我讓學生對課題進行了質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注重探索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抓課題進行質疑是低年級學生可以嘗試的一種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方式?)。問題出來以後,我就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形成探究的主題即“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然後請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自己去課文中尋找答案。

在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先出現一隻小螞蟻,向學生介紹“大家看,誰來啦?――這是一隻好奇又好問的小螞蟻,它來到樹木裏發現了什麼?”然後出示樹林圖,讓學生説變化,隨機出示句子“樹林裏變了樣,滿地是落葉,四周靜悄悄的。”讓學生讀讀並教學生字“靜”,詞語“靜悄悄”,並進行朗讀指導。滿意以後過渡:“小螞蟻發現樹林裏靜悄悄的,他會怎麼想?”並隨機出示句子“朋友們都到哪兒去了呢?”進行朗讀訓練。課件在教學當中真是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課件上的一個個句子的出現,使朗讀的重點與難點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學習第2自然時,老師過渡:“樹林裏靜悄悄的,朋友們都上哪兒去呢?小螞蟻正在想時,聽到了(課件:出示“篤篤篤”的聲音),大家看,誰來了?”自然的過渡銜接,把大家帶到了這個童話的情境中。學生在老師的稍微點撥下讀(1-2句),接着老師設計了“忽然”的詞意理解,設計一個語境接下半句:“有一天,我在馬路走着走着,忽然________。”讓學生大面積地進行説話訓練。回到文本時重點理解“喊”字,並抓住喊字進行對話訓練。為了增強訓練過程的趣味性,我運用了多種朗讀方式:自由練讀,男女分角色,同桌對話,師生對話、評價,再分角色帶上頭飾表演讀等等。本教學片斷採用體驗性學習方式,把語文訓練與學生自我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先讓學生讀中體驗,把自己置身於角色之中,然後再加以適當的點撥,抓住提示語“喊”,進行分角色表演,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這樣,學生讀書是靠自己去讀懂,在讀中自己領悟語感,而不是靠教師講懂。

在多次的讀以後,我問:“聽了啄木鳥的話,小螞蟻明白了什麼?”學生就會把自己讀書所體會到的東西一一作出陳述,這時我介紹候鳥、留鳥的一點知識,並向學生展示我在網絡上查找到的候鳥的圖片。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圖片展示的目的在於拋磚引玉,使學生引起對動物過冬方式的興趣,激發查找資料的願望。所以佈置作業時,我設計了一個關於查找動物過冬知識及資料的作業。

五、板書設計:

因為這篇科普知識,簡單易懂,內容上並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東西。在本節課中,除了幾個詞語,其它的基本上在課件上演示,我板演的就是幾個要重點理解的詞語:“靜悄悄、忽然”。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同行們:

大家好!

我是興旺鄉中心國小教師王春霞,我今天向大家彙報的説課內容是教科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小鴨子得救了——看圖編故事》,我説課分以下幾部分。

(1)教學內容簡單介紹

《小鴨子得救了》是單幅圖的看圖訓練,圖上表現的是有一隻小鴨子掉進坑裏,小猴子拿着竹竿,小熊拎着一桶水,大象站在坑邊想辦法救小鴨子的場面。這幅圖以小鴨子掉進坑裏為起因,以三個小動物想辦法救小動物為主要經過,小鴨子救上來為結果,説明了別人遇到困難,我們要積極想辦法幫助。

(2)教學目標設立及重點難點制定的依據

在講課之前我首先學習了大綱,大綱指出:“作文教學應該從説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本次看圖作文訓練在教材中的位置來看,本組教材是在原教材基礎上重新排列組合的,文章體裁一致,都是童話,借小動物的故事説明一個道理,從不同側重滲透實踐、認識的哲學觀點,以及做事積極動腦,不要盲從的思想方法,從而達到學習語文、認識事物、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發展認識的目的。從思想內容來看,前單元是向學生進行全面看問題,注意事物之間聯繫的教育,後一單元又是向學生進行怎樣做人的教育,幾個單元內容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閲讀分析,有了一定的認識,即做事要動腦想辦法。同時,二年級學生又具備了最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小鴨子救上來了》一課,實際上在學生學習了五、六單元后,對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綜合檢閲。

從作文訓練的目的來看,作文訓練無論是口頭或筆頭的訓練,要解決的無非是兩大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用詞造句,連詞成段的能力,即表達能力,也就是解決怎樣寫的問題。第二方面是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認識能力,也就是寫什麼的問題,明確了寫什麼,再把所觀察的材料經過頭腦的思維加工整理,實現於筆頭,落實成文章。即通過思維將寫什麼與怎樣寫聯繫起來,概括説:先觀察——思維——表達。

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及作文訓練目的以上三方面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弄清小鴨子掉進坑裏,小動物想辦法救它及最後得救的經過,並能用一段完整的話敍述出來。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表達等綜合能力。

德育目標:滲透事物間聯繫,教育學生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要積極動腦、想辦法去幫助解決。

教學重點;按事物發展經過用準確恰當的語言敍述畫面內容。

教學難點:仔細觀察畫面,合理想象三個小動物救小鴨子的經過。

(3)教學本課的總體思路及構想

總體思路:

1)導入新課,弄清畫面人物,從整體感知畫面內容;

2)合理想象小鴨子掉進坑後的情景(起因),小動物們分別想了什麼辦法救小鴨子(經過),小鴨子救上來後的情景(結果);

3)指導學生按照事物的發展經過完整地講述這個故事。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首先使學生感知畫面,弄清靜止畫面的內容,即小鴨子掉進坑裏,小動物們想辦法救它,這樣就給我們這節説話課定了主要基調,後面我們展開的情節,都要圍繞這一事件來説。

接着在第二部分主要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小鴨子怎樣掉進坑裏(即弄清事件的起因),小動物分別想了什麼辦法救小鴨子(即事件的經過),小鴨子救上來後的情景(即事件的結果)。這個過程實際是使訓練學生學習記事文章的寫作方法,即敍述一件事情一定要有起因、經過、結局。

然後指導學生按照上述方法將這幅圖用一段通順的話敍述下來,實際上也就是成文的過程。

因本幅圖是單幅畫面,在觀察和敍述時要考慮到畫面多個人物各自的活動,又要協調查閲畫面人物與人物的關係,此外還有敍述畫面人物活動的先後次序的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説,它較多幅圖要難得多,所以我在教學時,採用了把畫面分解成幾個小部分,引導學生逐一觀察、思考的辦法,即先小鴨——小猴子——小熊——大象,然後把分解的意義合起來就是整幅圖的內容。這種分解、觀察、突出了觀察目標,提供了觀察次序,為有層次觀察和有次序敍述圖意打下了基礎。

(4)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辦法

突破難點:本課難點是引導學生合理想象三個動物各想什麼辦法救小鴨子的經過,這個合理想象的過程,實際是引導學生觀察到的畫面內容:1)小猴子拿着竹杆在樹上玩;2)小熊拎着水桶;3)大象甩着長鼻子站在坑邊,進行分析、比較和綜合的思維訓練過程,二年級的學生,往往對事物的認識,只侷限於表面,想象往往缺乏合理性,所以,我採取如下辦法突破難點。

1分散難點:如下面所説,分部觀察、想象;

2問題針對性強:如小猴子手裏有竹杆,同學們自然可能想到用竹杆救小鴨子,然而小鴨子能否救上來呢?我設計了:竹杆有什麼特點?小鴨子能爬上來嗎(腳扁、平抓不住竹杆)兩個問題。

3看看——説説——議議:如果分析小猴子救小鴨子的經過有一定難度的話,那麼小熊和大象想辦法的經過就更難合理想象,因此,我在這部分教學時,首先請同學觀察畫面(看看),然後提問,小熊和大象各想了什麼辦法(説説),最後請同學們自己分析討論(議議),同學們可能提出以下幾種看法:A小熊去河邊打水,水多了,小鴨子浮上來了;B小熊和大象一起去河邊打水;C小熊把桶掛在大象鼻子上,小鴨子坐在桶裏;D大象用鼻子把小鴨子捲起來,等等。

學生可就這幾種辦法展開熱烈的討論,第一種辦法,坑深水少,浪費時間;第二種辦法即大象鼻子有長而玲巧的功能,我們採用直接捲起的辦法,這樣不更具合理性嗎?通過分析、比較,最後得出一種基幾種最佳的辦法,這種分析比較,就比教師為了節省時間直接給出小動物們救小鴨子的辦法,限定一種合理想象,更具説服性。同時,在爭論的過程中,調查動了思維的積極性。

確定了小動物辦法的合理性,怎樣引導學生表達出來,這是本課的重點所在,高年級教師常常責備、埋怨學生作文精製濫造,條理混亂,造成這局面的原因就是在兒童語言發展的最佳階段,七八歲時,沒有捕捉教育時機,教師往往只給學生提出簡單的提示問題,就而面對這樣有難度且複雜的畫面,學生只好瞎編一氣。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低年作文訓練時,就要採用恰當的辦法,使學生口頭作文能力在低年階段獲得最大的發展。為了突出表達的重點,我採用如下辦法:

1) 説話訓練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每一部分內容都請同學用恰當的語言描述。

2) 在指導學生敍述時重在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學習一詞一句的運用,布 局計劃謀篇的方法、表達的次序,而不是讓同學抄一篇範文就解決問題。例如,在指導學生表述小鴨子掉進坑裏的經過時,我提示按小鴨子是怎樣掉進坑裏,小鴨子怎樣做的説説第一部分;指導小猴子救小鴨子的經過時,按照看、聽、想、做的過程敍述;在敍述全文時,使學生結合板書,依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敍述,這樣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3) 及時修改。這個過程實際是對學生口頭作文的批改過程,二年級的國小生,由於識字量、閲讀量及語言感受運用能力的水平較低,還正處於作文訓練的起步階段,因此,我們要求他們一次表達完整到位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允許學生表達欠妥,卻不允許我們面對學生錯誤的表達置之不理,所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或教師指正,或學生指正,這樣即完善和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學生間相互的批改,又可提高學生的修改、評價、正確運用和錘鍊語言能力。

(5)教學環節間的轉換

這節作文訓練課是要求我們根據畫面編故事,從作文訓練的角度來説,屬記敍文中的記事範疇,就應該有事情發展的經過(起因、經過、結果),既然是故事,所以又能具備了情節絲絲入扣、扣人心絃的特點,因此,在課堂環節轉換上,我採用:A開篇以情入境導入,設立懸念;B中間情節過度,展開豐富的想象;C結尾、欣賞全文,達到高潮。

1) 開篇我採用了交待和描述事情環境和背景的辦法,把學生們帶入小動物們所生活的大森林裏,學生進入情境後,彷彿自己也置身於美麗的大森林裏,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篇頭故事情景的交待又降低了坡度。

2)情節過度。我設計瞭如下問題:①小鴨子掉進坑裏,它多麼着急呀,這時誰聽見叫聲趕來了?②誰可能最先想出辦法?③小熊和小象想出了什麼辦法?④小鴨子得救了嗎?幾處過渡,不僅將畫面內容巧妙地聯繫起來,同時又不露痕跡地將觀察點提到學生面前。

3) 結尾處由學生自己作文到欣賞全文的轉換。通過運用現代 化的聲、光、電的電化教學手段,色彩鮮豔的畫面,聲情並茂的敍述,優美動人的旋律,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效應再次將學生帶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創作願望,以便更好地將本課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以達到鞏固複習的作用。

(6)德育目標的實現

國小語文課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天獨厚,《小鴨子得救了》故事雖短,但意義深刻,他通過小動物們積極動腦、想辦法幫助小鴨子擺脱困境這一故事,教育學生別人遇到困難要積極想辦法去解決,這對於入學不久,而多是獨生子女一貫依賴別人,缺乏獨立解決困難的國小生來説,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積極調動國小生想象小動物們想辦法救小鴨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同學們自己動腦想辦法的過程。同實,本課教學的結尾我順應進行了幾句總結,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

(7) 教學效果預測

1)通過集體練説,全班同學應該達到合理敍述故事梗概。

2)大部分學生表達具體完整。

3)尖子同學敍述生動具體。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説明: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31課《回聲》。主要講一隻小青蛙的叫聲引來了另一隻“小青蛙”,還調皮地學他説話。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做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聲的道理。這篇科學童話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物理現象——;回聲,捧讀本文,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增加了學生對大自然現象瞭解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有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漢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3、可聯繫上下文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教學難點:

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教學關鍵:

熟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話揭題:小時侯,老師很喜歡到空曠的山谷中,拉長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誰?誰在學我説話?”然後總能聽到令人興奮而又好奇的回答。課前我也讓大家在生活中去尋找這個感覺,你談談自己的體會吧!(學生談感受)

(聯繫課前實際,拉近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表達願望,自然引入課文學習。)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課文《回聲》,(板書課題)看到課題同學們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那麼回聲到底是什麼聲音?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讀了課文後就能知道了。

(因題質疑,培養了學生思考、提問的能力。同時瞭解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動機及問題取向,有利於設計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效率。)

二、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不好讀的詞語和句子要多讀幾遍。然後指名讀,隨時糾正錯字。

2、檢查認字情況。(課件演示)

呱呱哩一圈圈波紋碰到返回來

(1)帶拼音讀詞語,重點強調“哩”和“波”的讀音,“哩”是語氣詞,讀輕聲,“波”的韻母是ō,不要讀成ē。

(2)去掉拼音讀詞語,注意帶點的字。

(3)去掉熟字讀生字。

(4)交流識記方法。

(5)用生字組詞。

(識字教學本節課的重點之一,也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電腦課件的演示,注意生字的音形義教學,突出了教學重點,把識字教學落到實處。)

三、熟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看書上的圖邊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看屏幕,説一説圖上有什麼,像什麼?文中的`那一段描寫了這座小橋的樣子?(第一自然段)請你讀一讀這一段。(通過這樣的設計,對學生進行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3、橋洞下的小青蛙看到這樣美麗的景色,小青蛙的心情怎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它是怎麼説的呢?又發生了怎樣有趣的事呢?我們來讀課文的第2自然段。

(1)這些聲音是小青蛙在什麼地方聽到的?讀這一段應該用怎樣的語氣?(高興、歡快)誰來讀一讀這一段?

(2)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感到怎樣?(奇怪)

此時的小青蛙也和你一樣。誰來讀第三自然段?小青蛙的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奇怪)

媽媽的話呢?(親切)

4、面對小青蛙提出的問題,青蛙媽媽是怎樣做的?看屏幕説一説。朗讀第四段,找出表示青蛙媽媽動作的詞語。(跳、撿、扔)

青蛙媽媽又是怎麼説的?

(1)學生邊讀邊把媽媽説的話劃出來。

屏幕出示媽媽的話,找學生讀一讀。指導朗讀青蛙媽媽的話,青蛙媽媽是在解答孩子的疑問,它的話應該要讀出耐心、親切的語氣,節奏應慢,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齊讀。

(2)讀了媽媽的話,你明白了什麼?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波紋 ))))))))))) 河岸

蕩回來

叫聲)))))))))))石壁

(回聲)返回來

(4)讓學生讀一讀第五自然段,看看小青蛙明白了什麼,心情怎樣?小青蛙聽了媽媽的話,恍然大悟,它非常高興,要讀出歡快的語氣,節奏稍慢。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

教師板書:回聲

(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回聲,這一部分的內容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各種朗讀,指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多讀中悟情。同時抓住對重點詞句的理解等,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5、頑皮的小青蛙明白了這件事之後,又去幹什麼呢?齊讀最後一段。

6、分角色感情朗讀。

四、總結全文,回味欣賞。

1.你學了課文,懂得了什麼?

2.説説還在哪些地方可以聽到回聲?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設計:

31、回聲

波紋 ))))))))))) 河岸

蕩回來

叫聲)))))))))))石壁

(回聲)返回來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23課《我是一棵小樹》。下面我 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説説教材,《我是一棵小樹》這課是一篇新教材,是一首有趣的兒童詩,用擬人的手法敍述了我——這顆很矮、很小、很不起眼的小樹,得到了大家的稱讚。樹是小鳥眼中的一座綠色的大山,、螞蟻眼中的一把綠色大傘、人們眼中的一台綠色淨化器,作用可大着呢!課文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樹木與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5個生字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通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樹木的重要作用。

3、情感目標:

通過對課文朗讀感悟,激起學生熱愛樹木、保護樹木、種植樹木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難點:通過對課文朗讀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樹木的重要作用,激起學生熱愛樹木、保護樹木、種植樹木的情感。

 四、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

五、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好奇是國小生的天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我們根據兒童的特點,創設情境、談話導入,把學生帶進大森林,讓學生看到一隻機靈的小鳥站在小樹的肩頭,一羣可愛的'螞蟻來到了小樹的身邊,他們在一起高興地交談着的場景。這樣導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上通過了讓小鳥飛上樹、開火車等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了生字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

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範讀、齊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自己最喜歡的小節進行品讀,進一步體會我只是一棵小樹,為什麼小鳥説我是一座綠色的山,螞蟻説我是一把綠色的傘,人們説我是一台空氣淨化器?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開展了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看誰的聰明樹長得快的競賽。

在朗讀過程中,我創設一個交際的情景,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小樹、小鳥和螞蟻進行交談,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他們對小樹的讚美之情,從而切身體會真情實感,用內心的情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演能力,達到了品讀感悟的台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你還認為小樹是什麼?這個質疑,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鼓勵學生當一回小詩人,把心中的想法用優美的語句表達出來,不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力,而且激起學生熱愛樹木、保護樹木、種植樹木的情感。

(五)書寫生字

抓住“矮、躲、焰”三個字都是左右結構的字的特點,教會學生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學會寫好左右結構的字。

 六、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做到圖文結合,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享受森林》是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寫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精心護理小樟樹苗,並和小樹苗一起長大的事。

文中的主人公櫻櫻是個富於幻想的小姑娘,她的願望是有一天能到森林裏去玩。爸爸告訴她一片小樟樹苗長大以後就會成為一片森林,櫻櫻聽了爸爸的話後精心護理樟樹苗。小樹苗伴隨櫻櫻一起成長,櫻櫻終於在她的小樹下享受到她的森林了。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但教學中不可忽視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學,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重點反饋。學生的朗讀能力相對比較稚嫩,教學中應採取多種策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感悟中有感情朗讀。教師還可以通過範讀幫助學生情感體驗。本階段學生自主積累和應用語言的能力不強,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培養,可以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形式,如想象、遊戲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語言、應用語言。

三、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説課稿《享受森林》: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用科學的方法識記“櫻、樟、雜、鋪、繁、丫、陰、嘻”8個生字,並能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

字詞教學仍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本篇課文中有8個生字,其中“樟”是翹舌音,“雜”是平舌音,“櫻”是後鼻音,“陰”既是前鼻音又是一個整體認讀音節。教學時要特別注意,讓學生拼一拼、讀一讀。“繁、櫻”字雖不要求書寫,但它筆畫很多,所以可以板書示範一下。

目標二:通過朗讀,感受樟樹的勃勃生機,並積累描寫樹木的詞句。

本課語言兒童話,通俗易懂。有一句描寫樟樹的句子,值得學生積累。文中還有較多描寫樹木的詞語,比如“茂盛、繁密、朝氣蓬勃”。這幾個詞語説明了在櫻櫻的精心護理下,小樟樹苗長得枝繁葉茂,充滿生機。理解了這些詞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當然,詞語的理解不能只停留於詞語解釋,只有在語境中理解,才能更好地運用。

目標三: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櫻櫻如何照顧樟樹,享受她的森林,感受櫻櫻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

這是課文學習的的情誼目標,是學生在學完課文之後所能感受到的。初始時的情景創設,幾次想象説話訓練,都能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最後他們也完全能通過自己的讀和説把這樣的情感表現出來。引導學生投入地朗讀,能夠讀有所獲,積累語言。

四、教學設計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後,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注意語言的積累,在語言實踐中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再實踐

1、詞句的積累。

“茂盛、繁密、朝氣蓬勃”這些描寫樹木的詞語是要重點積累的。積累首先就要理解,理解並不等於解釋,理解應是明白作者用詞的意圖,用詞的方法。教學中,先讓學生給“茂盛、繁密”找找近義詞,通過補充詞語“枝繁葉茂、枝葉繁茂”結合理解。接着再通過媒體的演示,從視覺感官上形象地感受到,這“茂盛、繁密”的樟樹就是朝氣蓬勃的,就是充滿生機的。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讀好句子,讀出氣勢了。

文章是由句子組成,要求學生積累的句子必定是在文章中比較關鍵的。教師不是把要求學生積累的語句直接從文中呈現出來,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閲讀,圈劃出關鍵的句子。經過反覆的練習,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2、説話的訓練。

當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畫面轉換成語言時,就學會了“使用”語言。在課堂中應多給學生創設情景,給予他們語言訓練的空間和時間。因此在教學開始,我讓學生藉助媒體,先説説自己描述一下森林,初步感受森林與人之間的關係。話不求多,一句兩句即可,但務必要求語句完整、通順。瞭解了櫻櫻對森林精心護理,藉助板書自己來説説看。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用文中的詞句。最後拓展想象,讓學生根據説説人們會在櫻櫻“森林”裏做些什麼。這樣通過説話練習,或應用文章語言,或自己發散思維,從而完成語言積累中高

層次的目標。

二、在讀中感受情感,學習語文知識。

朗讀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之一,本篇課文的教學也體現了以讀為本的精神。文中,語言兒童化,通俗易懂,且耐人尋味。特別是描寫樟樹朝氣蓬勃的句子,既要學生通過朗讀積累,又要學生在不斷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情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中教師適當的`朗讀指導,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習語文知識。在描寫櫻櫻精心護理小樹苗時,作者從四個方面進行描寫,分別是“泥土幹了”、“長出了雜草”、“颳大風了”、“寒流來了”這四種情況,中間使用了“分號”。我們可以通過引讀點撥,讓學生認識分號,初步瞭解分號的作用。

三、培養質疑意識,解決課文難點。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他們自己經歷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有疑問,就會帶着問題去讀課文,會很快地關注到相關的內容,反覆閲讀,所以質疑意識的開啟、質疑能力的培養對閲讀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這篇課文比較通俗易懂,老師讓學生對文中最後一句話——櫻櫻笑嘻嘻地説:“這是我的森林。我在享受我的森林呢……”進行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比較簡單,這是符合二年級的特點的,孩子們關注到的是為什麼櫻櫻説她在享受她的森林?從而引出了本課的一個難點。

通過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讀文思考,從而讀懂櫻櫻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了自己的森林,也享受了自己的森林。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畫風》是國小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第十五課,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朋友在一起動腦筋,把無形的風生動展現在紙上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但人物對話較多,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觀察,善於合作,多動腦筋,敢於創新。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風與事物的關係,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動腦、敢於創新的精神。

本課的重點是:①會認丹、藝等6個生字②指導學生朗讀。難點是:領悟三個小朋友畫風的創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説教法、學法:

1、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2、創設情景,聯繫實際3、自主合作,讓學生參與其中4、以讀為本,加強讀本實踐。

三、説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直觀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立足點和突破口,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長期主要任務,聽説訓練是閲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源於文中,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課改的核心。因此本課應“以讀為本”,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啟發。

四、説教學過程:

㈠猜謎揭題

1、出示謎語:看不見它的.身子,摸不着它的影子,有時它抖動樹枝,有時它推倒房子。謎底是風。2、風看不見,摸不着,能畫出來嗎?這節課我們就學習15課《畫風》3、板書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用猜謎語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質疑課題,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㈡初讀識字

1、請同學們聽老師讀課文,標上自然段,給不認識的字注音。2、老師讀後問老師讀的怎麼樣?敢跟老師比一比嗎?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3、老師把這課的生字寶寶請出來了,你們認識嗎?4、出示宋、濤、陳、丹、趙、藝、顯,我們班誰的名字裏有這些字?

我先範讀課文,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了讀書的方法,讓學生和老師賽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寬鬆的學習氛圍,本課的生字大多是人名。我問學生我們班誰的名字裏有這些字?讓學生聯繫實際識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識字的質量。

㈢精讀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2、他們三人是怎麼畫風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隨機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3、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麼?你是從文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4、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讀這句話?5、(不範讀、賽讀)想分角色讀課文嗎?

新課標要求二年級學生要喜歡閲讀,學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環節我克服了乏味的串講,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讀中解決問題。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畫出簡筆畫,這樣圖文並茂,再加上老師的鼓勵,通過賽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㈣拓展延伸

三位愛動腦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見、摸不着的風畫出來,風能以詩的形式吟誦出來嗎?大家背的古詩可真不少,如果讓你來畫風,你打算怎麼畫?展開想象的翅膀動手畫吧!只要大家開動腦筋,敢於創新,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

此環節讓學生背有關風的詩,讓學生畫風,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想象的空間,發展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筋、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㈤板書設計:

這樣板書圖文並茂、直觀有趣,讓人一目瞭然,符合低年級的特點。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因為敬愛的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歡慶了這個富有情趣的民族節日。

周總理的到來,使傣族人民沸騰了,人們敲起了象腳鼓,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慶的花炮,迎接周總理的到來。周總理身着傣族服裝,笑容滿面地來到了人羣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起舞,手拿銀碗與人們互相潑水祝福。課文中洋溢着的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撒滿了字裏行間,作者在人們歡迎周總理的場面描寫中,抒發着興奮和歡悦;在總理潑水的描寫中,潑灑着激動和幸福;在文章結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連用三個自然段,四個感歎句,表達了人們的激動、幸福和難忘。

基於此,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2個字。(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和歡樂。

3、體會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學設計理念和思路: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不同的學習方式很學習方法,基於這樣的一種教學理念,我把識字教學這個重點設計為自主探究識字,鼓勵他們用自己最喜歡最習慣的方法認記漢字。對閲讀教學的處理,大綱要求,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所以對教學目標中的兩個難點的突破我是通過設計各種形式的讀:如齊讀、分組讀、領讀、對讀、挑戰讀、表演讀等各種形式,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並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閲讀表達出來。因為學生對潑水節並不是很熟悉,所以課前我要求學生上網查閲有關資料,為了幫助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潑水節的情趣和歡樂,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我製作了精美的課件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

根據以上的教學思路,我把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播放一段潑水節的影片,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個什麼節日嗎?學生很自然地會説是潑水節。老師進一步引導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並提出問題:為什麼説潑水節是難忘的'呢?引出第二個環節

(二)範讀課文。(課件)師問: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接着説:如果自己讀一遍課文你一定知道的會更多。

(三)自讀課文。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然後請教同學或老師。

2、標記自然段。

(四)認識生字:老師先過渡:看到同學們讀得那麼認真,一羣生字寶寶羨慕極了,急着要跟大家交朋友呢!(老師用富有童趣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下一個環節)

1、採用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自由讀的方法。

2、不會的提出來,同學幫他想辦法記住。3、識字遊戲:製作字卡,鳳凰花的形狀,認識了就獎勵他。(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五)再讀課文:

過渡語:認識了生字寶寶,大家一定會把課文讀得更好了!(指名分段讀,師生評價)

六、學習第一自然段:

1、出示"鳳凰花"的圖片,理解"火紅火紅"、"一年一度"兩個詞語。讓學生知道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2、播放潑水節的影片,感受節日歡快的喜慶氣氛,指導朗讀感悟。

七、指名讀二、三自然段:

提出問題:

1、今年的潑水節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用"因為所以"説説原因。(目的是鍛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傣族人民是怎樣歡迎周總理的?自讀第三段,劃出相應的句子

3、交流感悟:(學生先説哪句就先感悟哪句)

句子一:人們敲起象腳鼓,從四面八方趕來了。

抓住"四面八方""趕"字體會人們急着迎接周總理的心情。

句子二:人們在地上灑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象鋪上了鮮紅的地毯。一條條龍船駛國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了天空。

抓住"鮮紅的地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都

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會鋪地毯,從而感悟傣族人民用撒花瓣這種獨特的迎客方式及當時的喜慶氣氛。

抓住"一條條""一串串"與"一條""一串"的區別,讓學生領悟節日的熱鬧與喜慶。

句子三:人們歡呼着:"周總理來了!"

抓住歡呼一詞,感悟人們見到周總理的激動心情。

4、指導朗讀:在這個環節中要邊引導學生感悟邊知道朗讀,把傣族人民的歡樂場面和人民熱愛總理的心情讀出來。可以採用指名讀,齊讀,表演讀等形式反覆訓練。

八:小組合作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提出合作學習的要求:(1)小組合作,用喜歡的方式讀4、5段。(2)思考:周總理是怎樣跟傣族人民歡度節日的?畫出有關的句子。

2、交流合作成果:學生先説哪句就先感悟哪句,邊感悟邊知道朗讀。

句子一:周總理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頭上包着一條水紅色的頭巾,笑容滿面地來到了人羣中。

(1)觀察課文插圖:周總理穿着什麼樣的傣族服裝?通過着裝感悟周總理的平易近人。

(2)抓住笑容滿面一詞來感悟周總理的餓親切、和藹。

(3)想象:這時周總理會對人們説什麼?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感悟課文內容。

句子二:他接過一隻象腳鼓,敲着歡樂的鼓點,踩着鳳凰花鋪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象腳鼓什麼樣?(上網查資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周總理跟人們一起敲鼓跳舞,感悟周總理同傣族人民心連心。

句子三:周總理一手端着盛滿清水的銀碗,一手拿着柏樹枝蘸了水,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一邊歡呼,一邊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

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感悟這句話:

1、周總理怎樣潑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麼?目的;引導感悟周總理熱愛傣族人民。

2、傣族人民怎樣潑水?向總理祝福什麼?目的:引導感悟傣族人民愛總理。

3、練習用"一手一手""一邊一邊"説話。

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是訓練語言的運用能力。

4、交際互動:師演總理,生演傣族人民,互相祝福:再現情景,感悟周總理很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5、之後課件再次演示潑水的場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九)學習6、7、8段。

過渡:多麼令人激動的場面啊!(教師用誇張而富有感情的語調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緒)然後説,誰能把作者的心情用聲音表達出來?繼而進行朗讀指導訓練:可以採用學生自由讀,個人展示讀,挑戰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出1961年的潑水節的幸福、快樂和難忘之情。

(十)小結昇華:周總理和人們為什麼那麼開心/為什麼1961年的潑水節那麼令人難忘?讓我們再次深情地讀一遍課文吧!

(十一)拓展:你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節日?

(十二)作業:課外蒐集少數民族的節日和民間習俗並寫下來。最後兩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是拓展課外知識容量,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的能力。

説明;知道寫12個字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本課需要2課時講完,所以寫字教學部分我會分別放在每課時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訓練,12個字中最難寫的是:恩、壽、鳳、凰四個字,它們分別是上下結構和半包圍結構的字。其中的重點比畫是鳳凰二字的部首,要作為重點來指導。

板書

11、難忘的潑水節

周總理傣族人民

潑水祝福

寓意説明:

1、兩顆心相連,表示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心連心,揭示總理愛人民,人民愛總理的主題。

2、"潑水祝福"則抓住了課文的描寫重點,對主題的表現就是通過這個細節描寫來揭示的。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説教材:

《採蘑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西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20課的內容。這是一篇生動有趣而又引人思考的童話故事。故事講述了灰兔和白兔一起去採蘑菇。太陽快下山時,白兔的籃子漸漸滿了,而灰兔的籃子還是空空的。原來灰兔放棄了那不起眼的小蘑菇,最終便失去了那滿滿的一籃子蘑菇。

課文語言簡潔流暢,並配有精美的插圖,巧妙地將深奧的哲理寓於生動、形象地故事中,從而使國小生明白做事應該從小事做起,才會有收穫。

説目標:

新課標指出要全面地培養國小生的語文素養。不僅要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自主閲讀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根據本單元教材的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我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我能通過各種形式地讀理解課文內容。

説教學過程:

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規律,我採用了激趣導入、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表演等形式。運用多媒體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教與學的溝通交往、多向互動,是師生共同參與、溝通合作意義的活動過程。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發現、創造,關鍵在於如何設計好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在本節課中我手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根據國小生好奇心強的特點,上課剛開始,我先用生動的故事喚起學生的興趣,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氛圍,水到渠成地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藉助拼音讀課文,勾畫出來學生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理解的詞語。同時引入競爭機制:男女生賽讀詞語,輪流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感悟內涵

出示自學指導,學生依據自學指導分小組合作探究:灰兔是怎麼採到蘑菇的,白兔又是怎樣採到蘑菇的?灰兔為什麼笑了?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不屑”、“看不上眼”、“都不放過”等詞語的意思。通過與小組成員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動腦,深入理解課文內涵。解決問題,突破重難點。在小組內交流以後,集體彙報討論結果。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

四、拓展遷移,明白事理

分角色學生帶頭飾表演課本劇。以演助讀,在表演中理解詞語,通過灰兔和白兔的對話,體會它們不同的心理,在表演中理解白兔所説的話,明白課文所藴含的道理。

説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 , 力圖 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為了直觀、系統地體現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便於學生理解掌握,我設計瞭如下的板書。

20 採蘑菇

灰兔 空 不屑 看不上眼

白兔 滿 都不放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