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説課稿七篇

來源:文書谷 1.25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説課稿七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體系:國中九年級語文閲讀要求着重培養一般的閲讀能力。《流逝的古典》作為課外閲讀輔助學生掌握閲讀的基本功。本課的訓練重點是:整體感知,把握主旨。

文章內容:本課表面上是反映古典文化的流逝,其實反映的是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的流逝。文章以優美生動的語言,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隨着社會進步,古典離我們而去的擔憂,激起人們的思考。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現代生活節奏愈來愈快,人心越來越浮躁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這樣一種視角切入人類的生存環境,有利於學生打開視野,學會多角度觀察、思考社會。

目標制定: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對古典的懷念。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利用古典詩詞文字之美和所藴涵的時代精神薰陶感染學生,引發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愛 。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通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於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採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國小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佈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古典詩詞的資料。(可以是文本或朗誦帶等等)

2:仔細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詩詞,體會它的意境和生命精神。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由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兩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一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

(一)導入新課

本課導入,我從學生收集的喜歡的詩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和同學們一起,共同欣賞、議論詩詞作品,打破了傳統導入的侷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假如生活中沒有詩詞會怎樣呢?再拋出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後適時拿出本文,看看作者如何思考這的? 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羣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於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覆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後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閲讀者主要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由文題切入整體感知文章的標題有別於人的姓名,後者標記性強,對應某一個具體的人,並不預示人的品性、思想、感情等;而作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相當於文章“眼睛”的標題,有時卻能使人預知作品“心靈”深處諸如內容、情感等某些作為整體而存在的東西。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後的學習中處理。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鑽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後,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理清思路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採用抓標誌性詞語,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劃分依據,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弄清文章的結構。側重實現能力目標。

第三板塊:再讀文章,探究主旨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探究本文對古典的懷念到底是對什麼的懷念?標題《流逝的古典》能不能換成<<懷念的古典>>?四人小組討論並提供依據。這個環節主要培養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流逝的不是古典書籍,而是文化產生的平凡生活和寧靜淡泊的心。換言之,流逝的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第四板塊:品讀片斷,賞析感悟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於實現情感目標。

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同學們給以評價。

質疑:説説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後,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於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説:“學成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鑽研後,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通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薰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並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現在我説説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於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為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為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

説課稿 篇2

本單元鑑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瞭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瞭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

詩經》《離騷》至漢魏晉詩歌的語言形式各不一樣,本單元以語言的節奏作為教學重點,旨在讓學生了解諸種語言節奏的劃分方法,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瞭解古代詩歌從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發展進程;瞭解這一變化過程也是詩歌容量逐漸加大、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逐漸複雜的過程。《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孃家時所作。充分體現了《詩經》的特點,值得學習!《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2、 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3、 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能力目標:1、 培養學生結合註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2、 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教學難點:1、 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誦課文。 經調查瞭解到,同學們在國中時已經學過了《木蘭詩》,其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賦的表現手法,已有所瞭解。學生還在國中學過賀敬之的《回延安》,其中“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等,興的手法也已經知曉。但對《詩經》的有關情況,特別是其表現手法的深刻了解還很少,也還很淺。課前學生蒐集有關《詩經》的資料必不可少。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孃家時所作,人物形象鮮明,教學中要能分析詩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詩中六章內容的有機聯繫和賦、比、興手法的運用。閲讀教學必不可少;討論、問題明朗化。所以:1、 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對比教學亦能使詩歌語言的凝鍊性。

2、 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 通過比較閲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目標:1.熟悉詩歌內容; 2.清楚人物形象。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研讀詩歌內容教學難點: 比興藝術手法的作教學程序及內容第一環節 檢查學生蒐集的有關《詩經》的資料,老師把關,注意以下幾點:《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因此,又有“詩三百”之稱,共分風、雅、頌三大部分。其中,包括15“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和“商頌”,有詩40篇。1、《詩經》的成書①采詩説。此書是周王朝經過諸侯各國的協助,進行採集,然後命樂師整理、編纂而成。②獻詩説。雅詩和頌詩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時所獻的詩。③修訂説。《詩經》三百篇是經孔子刪定而成的。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説不可信。2、《詩經》四家注齊之轅固,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萇。現用多毛注。3、關於《詩經》的賦、比、興表現手法賦、比、興最早見於《周禮》,它們與風、雅、頌合成“六義”,其基本含義,朱熹早就這樣説“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詞也”。即:賦,陳述鋪敍。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飾手段,直截了當,鋪敍陳述,把要表達的內容有層次敍述出來,給人以明確完整的印象。比,譬喻,打比方,形象具體的比況,使所寫之物更加鮮明,可感。興,藉助其他事物引發所詠之物。4、總評《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出現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使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 設計此環節的原因及目的:學生對《詩經》知之甚少,介紹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能很好的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另外,對學習本課也不無裨益。 第二環節 指導同學們閲讀。1、 放錄音

第一遍,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2、 指名學生朗讀

3、 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4、 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1、 設計此環節的原因和目的:《語文教學大綱》對閲讀提出的要求是:“能整體把握閲讀材料的內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可見,閲讀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此篇詩歌,閲讀是一主要手段。在誦讀中理解,鑑賞,使學生逐步培養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把握詩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調。 第三環節: 指導學生研討詩歌內容,可用分組討論的方法。1、 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敍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

(3)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麼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麼樣的表現?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温柔、體貼。

“乘彼”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4)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明確:熱情、幸福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檢查各小組專題研究的情況。教學重點:引用古詩文的作用。教學難點:限制性詞語對錶達效果的作用。教學程序及內容 小組討論交流,彙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觀點和結論,選出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研究成果。全班同學分門別類做卡片,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觀點結論。第一環節: 研究“本文説明順序安排”的小組發言。 研究説明順序的小組梳理出了從篇到段的大小順序,即設疑-解疑-建議;實-虛,主-次;表-裏,此-彼;先-後,過去-現在-未來;一般-特殊,整體-部分,上-下等。分類歸納為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觀察順序。所得結論如:最便於把事物説準確、説清楚的順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説明一種事物往往要幾種順序交織配合;順序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條理;順序應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順序應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説明一種事物的順序不是唯一的;科學小品的順序可以藉助於散文構思。 本文的説明順序是淺顯而清晰的。深入研究更能使同學們從理論和實際上掌握説明的方法和技巧。第二環節: 研究“引用説明方法的運用”的小組發言。研究引用説明方法的學生對全文20處引用按不同標準做了如下分類:按引用的內容分為詩句、文句、故事傳聞、資料、民俗諺語等;按所引內容性質分為科學性的、文學性的、介於二者之間的等;按引文的位置分為做標題、在段落的要

教學程序設計及板書設計 點句之後、引文同作者闡述結合、引用同舉例、列數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為全引、摘引、意引等;按作用分為比喻描寫性的、對比説明性的、舉例考證性的等;按來源分為來自史籍的、來自科研成果的、來自現實的、來自調查材料的等;引用注意事項有:引文應恰當説明對象,不牽強,不炫耀,引用應精要,不堆砌,不累贅,一般應註明出處,不含糊;不虛妄。舉例如下:1.至於整株數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通過引用,形象地説明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遠看便猶如火焰如雲。2.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是誇張的説法。引用詩句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荔枝膜色白質薄的特點。3.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詩,説常熟顧氏種活了幾株,“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但究竟活了多少年,並無下文。説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難北移。偶有成功,值得大書特書。4.蘇軾有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説明古代的荔枝生產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顆,長作嶺南人又何妨?5.文章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何巧妙之處?“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藴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是六月(公曆七月);鮮果的色彩,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徵引的風格統一起來。引用古詩文,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增強了讀者的閲讀興趣,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很好的體現了科學小品的特點。第三環節:

研究“修飾限制詞語的運用”的小組發言。研究本文修飾限制詞語運用的學生,查出文中30個有代表性的詞語,分別劃分為限時間、限方位、限處所、限角度、限程度、描形、繪色、推測、展望、表感情傾向等。舉例如下:1.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也”字起強調作用,表示像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都有不足之處。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加上“現在知道的”比較客觀,因為13種僅是目前發現的,將來也許還會有新的發現,那就不止13種了。3.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測的語氣,實際上是説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但能不能發生還不一定。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第三冊30課《我是什麼》,這是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五段,重點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水的變化;水的形態;水給人類帶來的利弊。整篇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與弊。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變化和與人類關係的描寫,讓讀者去猜,這樣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説教法】

我考慮到低年級閲讀教學要把詞句訓練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合作的精神。所以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三種教法:

1、直觀演示法。

是為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參與訓練,激活思維,讀懂課文的詞句。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3、鼓勵欣賞法。

主要是鼓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羨慕,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學習的信心。

【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

2、合作學習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了以上兩種學法的指導。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説、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根據閲讀教學的特點,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説教學】

下面我説説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一下子就調動起了他們的興趣。所以一開始我就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孫悟空嗎?”然後從孫悟空會七十二變這個話題引出“有個朋友也會變,想知道他是誰嗎?謎底就在30課《我是什麼》這篇課文裏。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猜猜“我是什麼”,並説説是怎麼猜出來的。

2、然後將最感興趣的自然段多讀幾遍,再全班交流,之後我又隨機指導認讀生字、新詞,指導書寫三個生字。

這個環節是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喜歡的'段落進行交流,整體感知課文,達到生生互動。

三、師生合作,小組研讀全文。

1、我初步設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向小組的別的同學提問。但是,提問的學生必須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這個答案必須在書上。

2、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準備問題。然後進行小組交流活動。

這時,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仔細地讀每一句話,精心地設計問題。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交流,集思廣益,完善問題,進一步達到生生互動。

4、當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問答時,我根據學生問題隨機重點指導。

我在教學中始終貫穿三種教法,對學生進行詞句訓練。如:利用直觀演示法理解關聯詞“一……就……”;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區別“落下來、打下來、飄下來”,理解“暴躁”等詞語;通過想象和聯繫生活實際,學會用“温和”説一句話。並將鼓勵欣賞法貫穿始終,如:你聽得真仔細;如果你的聲音再大一點就更好了。

在這一環節中,從始至終我在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會知識,充分體現了小組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師生互動。

5、梳理全文,完善板書。

6、學到這裏,你還想了解哪些課文裏沒有的有關水的知識呢?學生自由提問。

此環節,教師並不急於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將問題延伸到課外,並教給學生尋找答案的方法,達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擴展練習。

出示三項作業,學生任選其一。

1、你在生活中看到過水在變嗎?舉例子説説,再寫下來。

2、收集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和帶來災害的資料。

3、説説人類想出了哪些辦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你還有別的辦法嗎?

學生在學習上是有所差異的,此選擇性作業涉及到“説”、“寫”、“收集”三方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

板書設計:

30、我是什麼

睡、跑、跳↖↗汽

?→雲

利與弊↙↘雨、雹子、雪

節約水源,注意環保

説課稿 篇4

本節課的內容是二年級數學第一學期課本第77頁。在學習本知識之前,學生通過學習,已經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幾個幾、幾的幾倍。掌握了乘法口訣,因此,本節課新的地方是:當每一份的個數相同時,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來算,滲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但本節課又不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從教材的意圖來看,本節課應該更多的是通過引導學生進一步算法多樣化,目的是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通過交流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自己的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並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理解5個3加3個3等於8個3的算理,充分體驗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故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情景,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並能進行相應的計算。

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生養成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並形成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教學重點:在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並能進行相應的計算。

教學難點: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思想。

為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化解難點,並能很好地與課題聯繫起來,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1、在解決問題情景中,計算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所以一開始,我以聖誕節引入,請學生計算一共有多少個蘋果?你能用幾種方法計算的?

設計一連串的問題情景,藴含了對學生而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即如何計算幾個幾加幾個幾,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

2、在自主探究算法中,充分體驗理解算法的算理。

所以在探究算法的時候,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中,我也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然後幫助學生把思考的過程通過板書展示出來,但當學生表述不完整或錯誤時,及時給予幫助或糾正。讓學生在羣體中呈現自己的算法,從中使學生體會到算法多樣化,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3、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計算一共有多少個蘋果的過程中,我提供了三個類似的情景

5盤青蘋果 3盤紅蘋果 每盤3個

5盤青蘋果 3盤紅蘋果 每盤2個

5盤青蘋果 3盤紅蘋果 每盤4個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加了體驗的.機會,也在腦海中對解決這個簡單的生活問題的數學模式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記。如果説一共有多少個蘋果?還是解決生活問題的話,我接着引導學生觀察3個算式,比較等式兩邊,什麼不同,什麼相同?通過板書整理,有意識的在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搭建起了橋樑。

4、認知構建體現算法優化過程中。從剛幾個情景問題中,學生能出不體會到算法多樣化中存在的規律性,但這種規律有沒有普遍性呢?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題。

3盤青蘋果 每盤4個

2盤紅蘋果 每盤3個

讓學生的認知產生衝突,從而理解,當每份的個數相同時,才有5個3加3個3等於8個3這樣的規律。

5、在學生掌握了以上知識後,我又設計了書上題2這類的題目,從倍的關係上學生再一次體會乘法分配率的思想。

6、練習鞏固

在練習中,我先設計了讓學生直接計算結果,通過比較體會左右兩邊在計算過程的不同和結果的相同,體驗到選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計算更

快速。而接着兩題的設計,便是今天所學內容的應用及拓展。探究感悟幾個幾加幾個幾等於幾個幾。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經歷從生活問題――數學模型建構過程構建認知,也讓學生從知道――體驗――理解,經歷具體――抽象――構建的過程。

説課稿 篇5

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學唱第二課歌曲《唱唱我們共和國》,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學程序和要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課是現在素質教育期間的一首好歌曲,因為它有着符合中學生心理髮展所需要的一些情感因素,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其情感因素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好的實現創設情境教學的教學法。這樣對課堂的教學質量和發展學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的的確定

通過歌曲演唱學生鞏固換氣符號、付點音符的運用,感受用歡快的、富有彈性的聲音表現熱情、樂觀的情緒。在歡快而熱情的情境創設中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讚美之情。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情感感知力,也可以讓學生產生對生活的熱愛。

(3)教材的重難點。

因為歌曲的速度是偏快的,所以有些詞會唱不清楚,歌詞的唱清

楚的,其中有一個付點音符節奏也要注意。在學歌中把學生從被

動學歌變為主動唱歌也很重要的。在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能讓學生

很自然的去完成形體的表演以及從中感受歌曲所表現的情緒。

(二)教法選擇

1.根據現在音樂教育法的要求,結合學生的情況,採用教師用形體語言、表情語言去感染、去激勵學生學習的方法。

2.教師用對比法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並且用專業錄音帶來提高學

生對歌曲的理解準確性。

3.講練結合,體現教學統一。

4.可以用這樣的一些教具:錄音帶、鋼琴、一些形體道具等。

5.教學中貫穿語言引導和啟發的教學方法。

6.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學習反饋給予學生肯定和點評的方法來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各種學習機能,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學法指導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根據教材的'歌唱性、簡潔性、流暢性,學生採用聽唱——模唱——學唱——再聽唱的學歌方法。

2.學生用耳朵聽、手劃拍子、嘴巴唱,發揮學生的各種主觀能動性。將知識的形成化為學生親自親自感受和應用的過程。這樣既提高了能動性,釋放了學生的各種機體機能性,有利於學生各種機能和音樂水平的協調平衡發展。

3.為了能更好的使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熱烈的情緒,學生可在所創設的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去學習、去感受歌曲的藝術成分所在。

(四)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揭示課題:採用順水推舟的方法來揭示本堂課的課題。因為歌曲的情緒是比較歡快的、熱烈的,又因為學生在上課前在教室裏比較活潑,而且很頑皮的。那上課後可以抓住這一點。問學生高興嗎,回答一定是高興的,那就問學生整堂課高興起來好不好,回答一定是好。那課堂開始了,就説這一堂課我們來一起高興地學一首高興的歌曲好不好?一定回答好。導出題目《唱唱我們共和國》並板書之。

3.歌曲分析

A.採用引導、提問法來讓學生説出歌曲的歌唱情緒,並且讓學生想象一些歌曲的歌唱情境(能用於什麼樣的場合進行演唱,比如:篝火晚會等等場合),學生多種答案,只要符合情景,都給予點評。

B.有了初步的歌曲情緒概念後,學生聽一遍錄音帶,進一步鞏固歌曲的歌唱情緒以便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歌

慾望。並讓學生在引導下分析出歌曲的曲式、找出歌曲中的一些常用音樂符號:換氣符號,重音記號,付點音符節奏。用引導教學法讓同學掌握它們的演唱作用和效果。

C.分段學歌:由於歌曲的簡潔性,可以採取分樂段學唱的方法,並激發學生要在規定的遍數內學會歌曲(用班級之間進行比較的辦法)。比如:在四遍內已經學好(可以學好)。問學生,你們幾遍可以學好,回答1、2、3、4遍都有的,採用四遍把歌學好的方案。這樣激發了學生學歌的積極性,提高氣氛。第一遍:彈一遍(學生聽),學唱三遍,每一遍都有一定的學習要求,並把出現的問題和學生一起完成,比如:咬字、換氣、姿勢等。

D.學好歌后,再完整地演唱一遍,並從中找出演唱時的小問題,在讓學生去告訴學生的方法來解決疑難點。比如:曲末的詞:“唱唱我們共和國”的旋律中的附點的唱法。

E.在讓學生跟錄音帶完整的演唱一遍,採用學生站立式演唱,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演唱的身體機能(姿勢,氣息等)。

F.鞏固與反饋練習:採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法來鞏固和反饋練習,這樣不但起到了鞏固和反饋練習目的,並且還讓學生從創設的情境中身臨其境地感受了那份歡快和熱烈。讓學生即興自編一些動作(五人以上),多人形體表演既可以避免學生參與的膽怯性,又起到了顧全大局的教學原則。這裏也是的高潮部分,也從情感上完成了歌曲最藝術的部分。也實現了藝術教育中的創設情境教育法。

G.課堂小結:

(1)對形體表演的同學給予語言上、表情上、思想上的點評和肯定。比如:膽識;積極性;態度等方面,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功感,增強學生的參與自信心。

(2)通過學生的表演來激勵全體學生在往後的學習中多來參與課堂教學,因為學生的熱情參與才是音樂課教學的成功。

説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俗話説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説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為染,最後一句為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 歷史傳統史 驚歎

環境優美、經濟繁榮、 3. 自然景觀 讚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 市井面貌 羨慕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內容

《媽媽的賬單》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可貴的親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他在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意藴深長,是一篇人文意義很強的教材。

二、本課的學習目標

1、學習默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 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懂得主動幫父母做事。

3、培養獨立的閲讀能力,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到的閲讀方法自讀自悟,讀懂課文。

三、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媽媽給小彼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

其次説本節課的教學策略

一、學情分析

在這篇課文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篇同一主題的課文,對於親情有了一定的體會。但由於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對父母親的回報,再加上本篇課文藴含的哲理較深奧,在理解媽媽給小彼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引導。

二、説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疑問導讀法、以讀代講法進行教學,力求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達到語言文字的品味與情感體會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思想共鳴。

三、説學法:

本節課中,學生主要採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進行學習,使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是本課的教學程序

我的課堂結構是:激趣導入——質疑定標——品讀課文——昇華感情。

一、激趣導入

在新課開始,我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賬單,告訴學生賬單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後問,你收到過媽媽寫給你的賬單嗎?德國一個叫彼得的孩子就收到了這樣的一份賬單,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第20課《媽媽的賬單》 。

這樣,通過問題激趣,造成學生頭腦中的強烈懸念,激起他們急切的求知慾望,迅速將學生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來。

二、質疑定標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 新課程標也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所以板書課題後,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進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這時學生可能會提出:“媽媽為什麼要寫賬單?媽媽的賬單上都寫了哪些內容?媽媽的賬單起了什麼作用……

然而,僅僅讓孩子們提問,沒有歸納是不行的。因為孩子們的問題可能是五花八門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把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歸納、提煉出來,動態地生成新的教學問題,把教學目標轉化為了孩子們的內在需要。這樣既可以激發起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又保證了課題高效、有序的進行。

三、品讀課文

情感教學是語文閲讀教學的基石,是文本的靈魂,也是課堂的靈魂。而這種對語言獨具匠心的品味,必須通過學生充分地讀,才能有所感悟,受到薰陶。因此,對於課文的品析,我主要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通過學生自讀,範讀、齊讀等,抓住重點語句來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默讀課文,理清脈絡

我先安排了一個學生自由讀課文的環節,讓學生在讀中思考: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和全班交流,使學生對於文章的脈絡有個清楚的認識。

(二)再讀課文,小組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出彼得的賬單和媽媽的賬單,然後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剛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學習共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研究彼得的帳單,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體會彼得的為人,使學生明白彼得是個聽話懂事能幹的孩子,只是在給媽媽幹活要報酬的這件事上表現得不夠懂事;二是研究媽媽的賬單,體會媽媽對彼得的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