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國小科學説課稿模板合集5篇

來源:文書谷 1.8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科學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國小科學説課稿模板合集5篇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身邊十分熟悉的鐵製品生鏽現象來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探究鐵釘生鏽的原因,並制定防鏽的種種措施。學習的重點是能夠制定“影響鐵釘生鏽因素”的實驗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意在啟發小組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蒐集信息、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讓孩子們“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水平。

二、教學背景:

鐵生鏽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學生們非常熟悉,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鏽是否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

觀察鐵生鏽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並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了起來。

三、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

1.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2.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鏽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2.願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愛護、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鐵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瞭解形成原因。

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並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説明與提醒

相關圖片、課件資料、鐵片、鐵鏽、簡單電路、磁鐵、榔頭等儘可能找到純的鐵鏽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觀察鐵鏽指導探究課堂總結

導入新課和鐵形成對比認識(探索鐵生鏽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動過程

基礎設計個性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物體生鏽的圖片)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2.鐵生鏽的現象你在生活中見過嗎?(請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鐵製物品生鏽的事實)

3.看來生活中鐵生鏽的現象還真多。鐵生鏽了,才有鐵鏽。鐵鏽是新物質嗎?(學生猜測,並能説説理由)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鐵生鏽了》(板書課題)。

二、觀察鐵鏽,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嗎?如果鐵和鐵鏽是不同一種物質,那就説明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如果鐵和鐵鏽是同一種物質,就説明這是一種——物理變化。看來,要想弄清楚鐵生鏽到底是什麼變化,還得先弄清楚鐵和鐵鏽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2.師出示新鐵釘和鐵鏽,提問:對它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顏色、手感、亮度、鬆軟、導電性……)

3.教師提供材料(自制電路檢測器、榔頭、磁鐵、鐵、鐵鏽等),要求學生觀察鐵鏽,尋找證據,並做好記錄。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體有傷口,請不要接觸到鐵鏽。

(課件出示)鐵盒鐵鏽比較記錄表

顏色光澤空隙手感敲擊導電磁鐵

……

鐵鏽

4.交流彙報:

(1)請一組學生彙報,其他組補充。(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知識點)

師演示鐵與鐵鏽的導電性、吸鐵性。(鐵能導電,能被磁鐵吸引;鐵鏽不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

(2)小結

同學們通過實驗,找到了許多鐵與鐵鏽的不同點,現在你能判斷鐵與鐵鏽是同一種物質嗎?鐵變成鐵鏽是什麼變化呢?(板書:化學變化)

三、指導探究,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1.過渡:

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驗證了自己的假設,用證據支持了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的假設,那麼鐵為什麼會生鏽呢?鐵的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水、空氣)

2.如果我們研究“鐵生鏽與空氣有關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控制哪些條件不變?學生設計實驗

3.交流。説説方案,相互質疑,不斷完善實驗方案。

(課件出示)要點:

兩枚鐵釘要一樣新。

一枚鐵釘完全隔絕空氣(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鐵釘暴露在空氣中。

每天觀察一次,並做好記錄。

4.小結。

根據我們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我們來分享研究成果。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相關資料)瞭解鐵生鏽的危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7000億美元,是地震、水災、颱風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的6倍。鋼鐵生鏽是鐵的致命弱點,鋼鐵因腐蝕而報廢的數量約佔鋼鐵當年產量的25%—30%,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你們説我們該這麼做呢?(防止鐵生鏽)

2.引導學生探究防止鐵生鏽的方法,為下節課準備。

板書設計鐵生鏽了

鐵鐵鏽(化學變化)

空氣

課外活動根據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拿到課堂上繼續研究。

生成預見用磁鐵研究鐵與鐵鏽的區別,可能實驗結果是磁鐵能吸鐵鏽,因為理論上鐵鏽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磁鐵不能吸引,但我們提供的鐵鏽中往往含有鐵,磁鐵吸住的是鐵鏽裏的鐵。教師用鐵屑與從生鏽鐵製品上刮下來的鐵鏽細末做對比實驗。如果找不到純鐵鏽或者找到的鐵鏽仍然可以被磁鐵吸引,可做演示實驗,也可以用與鐵鏽相似的材料代替鐵鏽做實驗,這也是允許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鐵的鐵鏽如做不到,也應向學生説明。

課堂評估學生能否歸納出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對學生設計的對比實驗方案做出合理的評價,並適當加以指導。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水》這課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質,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可以用來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這些知識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學生對於水也比較感興趣。

二、説教法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特別是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整節課我以“找水”來貫穿,這樣就比較貼近玩中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我認為國小科學是一門啟蒙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對科學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需要我們的老師不斷的探究與實踐。因為水是學生平時很常見的物質,《水》這課也是第一課,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根據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三、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結合課件,認識水。

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通過讓學生回憶,瞭解學生的前概念。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三)探究活動,找水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個環節我是通過“找水”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石頭、木頭、樹葉、空氣、醋這幾種物質裏,藉助於身體器官來辨認幾種物質並找出水。

(四)分類

這一部分讓學生把幾種物質進行分類,分成固體、液體、

氣體。

(五)倡議節水,進行思想教育

(六)課堂小結,談收穫

(七)佈置課外作業

總的來説,我的設想和實際操作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有所改進。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本單元認識的最後一種簡單機械。本課是按照“問題――實踐――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部分:

1、通過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車上搬運重物的實驗,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斜面。

2、通過實驗認識斜面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分為兩段:首先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後認識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導學生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實驗驗證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通過本課教學擬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數據來説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二、説教法、學法

教師要以學生的經驗為起點,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本節着重於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課前我仔細研讀教材,結合實際對分組材料進行了變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個紙盒的幾個不同高度的立面來控制,用一釐米寬的紙條來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操作更規範易行。在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互動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取得合作的實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小組分工明確:實驗前確定了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協調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實驗操作的順序。這樣大家分工明確,操作時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取得較好效果。

(2)成員輪流實驗:操作時,我建議學生每人操作實驗中的一個步驟,這樣依次輪換,做到人人有參與,人人有收穫。

(3)及時記錄:人人有實驗記錄單,既做觀察員又做記錄員,防止學生鬆懈。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用談話法説運河橋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確什麼是斜面。教師做明確説明: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斜的平面,並沿着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

(二)探究斜面有什麼作用

1.提問是搬油桶還是藉助斜面滾油桶到車上更省力呢?説斜面能省力光憑感覺還不行,還要用什麼來證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較才能判斷。問學生怎麼設計證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實驗呢?

3.小組討論實驗設計。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小結:先稱出物體(小車)垂直時的拉力,然後記下物體(小車)在斜面運動時的拉力,再進行比較。教師逐一出示為學生準備的材料,並演示組裝、分發材料和實驗記錄單。實驗要求:

⑴、由小組長分派每人操作一個實驗步驟。

⑵、把小車放在斜面下端,通過測力計拉着它均勻上行,在小車運動過程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

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⑷、彙報實驗結果:分析你的實驗數據,有什麼發現?

⑸.學生分組討論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最後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學生通過上一個實驗發現了同樣的物體省力情況不同。問學生答案。希望學生找到可能是由於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讓學生猜想從低處到高處走樓梯和爬梯子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響物體在斜面上的省力情況,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分組設計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準備)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級梯度要按照先高後低的實驗順序進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車外的紙包裝盒的幾個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個坡度,最後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筆來完成。為保證對比實驗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藉助兩釐米寬的紙條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紙條寬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實驗記錄單)

四、學以致用

先啟發舉例:通過教師用線在圓珠筆上繞兩種螺旋線讓學生觀察後比較哪種螺絲更容易擰進木板中去,問學生為什麼你會這麼選擇?然後想一想盤山公路為什麼會修成“S”型。再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後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麼簡單機械?有什麼作用?有什麼缺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板書: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於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範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於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後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説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徵,並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願意瞭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於本課內容,要採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麼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徵。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於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徵。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鍊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慾,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説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説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悦,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悦的季節裏,老師也同樣帶着喜悦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着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並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説説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裏,我首先採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着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後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並讓學生説出果實的名字,然後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遊戲"感知果實".

2、講述遊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並且教師參加其中。矇眼做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遊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遊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採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麼是果實,什麼不是果實。

1、表揚並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裏,它們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呢?並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説出:橫切和縱切。並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裏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着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衞生方面。並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彙報觀察結果,在彙報中對錶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徵,並板書: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後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悦,更好地激發在以後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慾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徵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並與大家打招呼,説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着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蔔,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遊戲,並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遊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説出它們的名字)。緊接着詢問蘋果:"為什麼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説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後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麼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説出馬鈴薯別名土豆。並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麼呀。接着找個別的學生説出理由。並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遊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後我給他們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採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蔔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本單元認識的最後一種簡單機械。本課是依照“問題――實踐――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局部:1、通過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車上搬運重物的實驗,使同學知道什麼是斜面。2、通過實驗認識斜面的作用,這局部內容分為兩段:首先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後認識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導同學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實驗驗證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通過本課教學擬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數據來説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同學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二、説教法、學法

教師要以同學的經驗為起點,重視同學的實踐操作,本節着重於讓同學在體驗中學習。課前我仔細研讀教材,結合實際對分組資料進行了變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個紙盒的幾個不同高度的立面來控制,用一釐米寬的紙條來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局部的一致性,這樣一來使同學的操作更規範易行。在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有助於培養同學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於培養同學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互動和協助,實現每個同學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取得合作的實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小組分工明確:實驗前確定了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協調大家的工作,佈置每人實驗操作的順序。這樣大家分工明確,操作時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取得較好效果。

(2)成員輪流實驗:操作時,我建議同學每人操作實驗中的一個步驟,這樣依次輪換,做到人人有參與,人人有收穫。

(3)和時記錄:人人有實驗記錄單,既做觀察員又做記錄員,防止同學鬆懈。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用談話法説運河橋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確什麼是斜面。教師做明確説明: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斜的平面,並沿着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

(二)探究斜面有什麼作用

1.提問是搬油桶還是藉助斜面滾油桶到車上更省力呢?説斜面能省力光憑感覺還不行,還要用什麼來證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較才幹判斷。問同學怎麼設計證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實驗呢?

3.小組討論實驗設計。根據同學的彙報,教師小結:先稱出物體(小車)垂直時的拉力,然後記下物體(小車)在斜面運動時的拉力,再進行比較。教師逐一出示為同學準備的資料,並演示組裝、分發資料和實驗記錄單。實驗要求:

⑴、由小組長分派每人操作一個實驗步驟。

⑵、把小車放在斜面下端,通過測力計拉着它均勻上行,在小車運動過程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

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⑷、彙報實驗結果:分析你的實驗數據,有什麼發現?

⑸.同學分組討論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最後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學通過上一個實驗發現了同樣的物體省力情況不同。問同學答案。希望同學找到可能是由於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讓同學猜測從低處到高處走樓梯和爬梯子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響物體在斜面上的省力情況,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分組設計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準備)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級梯度要依照先高後低的實驗順序進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車外的紙包裝盒的幾個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個坡度,最後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筆來完成。為保證對比實驗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局部也相同,藉助兩釐米寬的紙條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局部和紙條寬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實驗記錄單)

四、學以致用

先啟發舉例:通過教師用線在圓珠筆上繞兩種螺旋線讓同學觀察後比較哪種螺絲更容易擰進木板中去,問同學為什麼你會這麼選擇?然後想一想盤山公路為什麼會修成“S”型。再問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後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麼簡單機械?有什麼作用?有什麼缺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板書: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