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七篇

來源:文書谷 3.49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七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驚弓之鳥》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8冊第10課。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贏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贏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贏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兩個部分。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難點,採用分兩部分的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贏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為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贏見“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己的耳朵,認為是自己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贏並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並”字也能講通,但通過一個“並”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後四個自然段。這部分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贏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問句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兩個驚訝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驚歎句便很有力的説明了這一點。課文並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歎之餘,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只受過箭傷的鳥。”這裏,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為這笑中包含着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場面的魏王來説,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麼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裏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説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句説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説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贏由所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所得出的結論。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突出的——個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本篇文章位於本冊教材的第八組,在訓練重點上由逐步“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的訓練進而訓練學生“把一段話寫清楚”。教學時,應抓住課文的重點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礎上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針對本冊教材的具體情況,大綱要求教學中讓學生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的詞句,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針對大綱對本冊教材的要求和課文自身的訓練重點,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擬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對事物要仔細觀察,並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養能力方面:通過理解更羸説的一段話,進行讀懂自然段意思的訓練,並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基礎知識訓練方面: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驚”、“孤單失羣”等詞語的意思,並懂得“驚弓之鳥”這一成語的意思,練習複述課文: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養成認真讀文、勤觀察、善思考的習慣。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而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的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擬定為教學重點,而對於更羸觀察、思維的過程及準確的判斷是學生不易理解的,教學中將其作為難點來處理。

《國小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閲讀,是關係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閲讀。發展性閲讀是一種“雙向”心理過程。首先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讀一篇文章,先要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發展性閲讀的“雙向”過程是安排閲讀教學程序的重要依據。結合《驚弓之鳥》一文的具體情況,針對國小語文教學法閲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程序是這樣安排的:

在第一課時中,首先揭示課題,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這個成語故事的大致內容,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通過查字典並結合上下文內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記敍的內容,按老師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第二課時首先在第一課時揭示課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課題導入新課的環節。由故事演繹而來的“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課文對更羸善射的技藝集中體現在對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準確分析和推理上,以上這些不宜過早出現,因此適當地變換形式,以幾個淺顯的小問題切入,有利於學生漸入佳境。我是這樣做的:在進一步揭示課題時,學生明確故事裏的`這隻鳥是隻怎樣的鳥?以此喚起學生對大雁這種候鳥的生活習性的再認識,為下文講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鋪墊。故事裏講到了哪些人?主要講誰?這一問題旨在讓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立足於瞭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贏的特點。在本節課新授伊始,提出這兩個問題,即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學生在明確問題答案的基礎上自然地將更羸與這隻與眾不同的大雁聯繫在一起,為下文的學習設置一個寓有形於無意的思維環境。

在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時,我採用的是按順序講讀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首先讓學生默讀這五個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思考每個自然段講什麼?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讓學生默讀課文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在學生默讀後,提出問題:

第一自然段介紹了哪些內容?這一自然段雖然只有一句話,但交代了更羸是什麼時候、什麼國家、什麼身份的人。在讓學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時,我引導學生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説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説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曉,以至下文説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獲得明確的概念,有助於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各講些什麼呢?讓學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點理解第二句,提出“這隻大雁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一隻”、“慢慢”等詞語認識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羣飛而徙,“一隻”説明它掉隊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況。“慢慢”是説飛得慢而吃力。在學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處後,讓學生相機體會三個句子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先講“去打獵”,再講“雁飛來”,後講“指雁説”,這幾個意思是一步一步講的,能看到現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説理見自信。再通過指名朗讀加深對句意的認識,注意人物説話時的語氣,重點讀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詞語。

對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先指名朗讀,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魏王説話的語氣,通過對“信不過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更羸對魏王所説的話讓人感到奇怪。因為這是從來也未曾聽説過的。“你有這樣的本事?”讓學生體會魏王言語中對更贏有神奇般的本領感到極其懷疑。在學生對魏王的這種情況有了更深的理解後,再讓學生帶着體會到的這種感情來朗讀,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並結合指導朗讀,要學生注意其中標點符號的作用以及為什麼要這樣使用、這樣表達。

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個句子,先讓學生讀一讀,看這一個句子中講了幾層意思,引導學生從前後聯繫中發現其中的兩層意思:弦響、雁落,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自然段中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我是這樣安排的,引導學生思考:“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中不用“並”也能講通順,現在用上“並”起了什麼作用?讓學生領會作者用“並”是加強語氣,強調更贏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從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後出示字幕:“……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用紅筆在其中兩個“直”上加點,讓學生理解這兩個“直”在不同的句子裏,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飛”是説大雁聽到弦響一個勁兒往上飛,飛得急;“直掉下來”是説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這樣,教師在學生還理解不深的關鍵詞語上,畫龍點睛地做些指點,啟發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懂得怎樣運用語言文字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通過揣摩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在此節有更深入的體會後,讓學生通過加重關鍵詞語氣的朗讀來更好地體驗這種感受。在學生朗讀後,出示能直觀反映這段內容的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更贏的動作,更贏和魏王的不同神態。採用這種直觀的電教手段,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要求學生輕聲讀全文的第一部分、邊讀邊想: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旨在讓學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礎上,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段意,這也體現着大綱的要求。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時,我採用抓重點段輔以練習,講練結合的方法。安排幾組練習突破重、難點,理解更羸是怎樣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學生默讀這部分課文,思考這四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你認為哪一段是重要的?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更贏所説的原因,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內容。這部分內容是以對話形式出現的,而且對話人的表情較為豐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內容後,要學生分角色來朗讀課文,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第一部分中對更贏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更贏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為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用感情朗讀來表達,並加以評議,從而溝通了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樑,也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礎。

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這一自然段內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讀這段話,看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各寫了什麼?在引導學生回答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要學生判斷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聯繫前文中“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個“鳴”,更羸怎麼知道它的聲音很悲慘?引導學生結合大雁的生活習性進而體會出更贏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第一句講他看到和聽到的現象,第二句還是説現象嗎?‘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在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對現象產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導學生結合句子意思理解“癒合”和生孤單失羣”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注意到這兩個並列關係句式的句子結構,因為這一句是對前一句現象的分析,側重交代的則是原因,於是在這裏,我還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讓學生用這種句式來説一説強調原話,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飛得慢,因();叫得悲慘,因為(),”讓學生當堂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哪些是觀察到的,哪些是經過分析得出的,認識到任何分析、推測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深入理解這兩句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更贏根據看到的、聽到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的判斷。然後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訓練題目:“大雁拼命往高處飛,因()掉了下來,因為()。”使學生能模仿前面學過的句式自己獨立思考、分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抓住兩組相同的關聯詞“一……就……”結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來這一嚴密的推理過程。《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最後要求學生在齊讀後概括課文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至此,本課時的板書已經形成,板書的內容正體現着更羸從觀察到分析、推理和實際情況的全過程。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此,要求學生根據板書來説一説更羸是怎麼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來的,在這裏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因為“……”的句式説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為大雁受過箭傷。通過這個説話練習,既培養學生説的能力,又對學生進行分析推理的思維訓練,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總結全文時,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寫了什麼?後一部分寫了什麼?作為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總體回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揭示“驚弓之烏”這個成語的意思,並通過舉例來説明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此處,還可讓學生思考:如果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分段,可分幾段,每段寫了什麼內容。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練習複述這個成語故事。作業是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並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重要環節。針對這則成語故事的具體內容並結合課後練習的要求,在新授課後我佈置學生在課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練習複述課文內容,這裏提醒學生注意複述與背誦的區別,引導學生儘量用自己的話,用講故事的語氣進行復述。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一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附板書設計:

驚弓之鳥

慢慢飛來 受過箭傷還在作痛 一聲弦響 嘣的一聲

拼命高飛 直往上飛

一隻大雁 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 傷口裂開 拍兩下翅膀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直掉下來

(觀察) (分析) (推理) (實情)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屬於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具體確鑿的事例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到,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説明觀點的寫作方法瞭解議論文的形式。

二、説學情

根據學生的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課程標準對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本節課將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方法,為國中學習議論文打下一點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重難點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2.揣摩文章表達的順序。

3.學習用具體事例有詳有略地説明觀點的寫法。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本文所藴含的道理比較抽象,教學時把握重點,組織學生研究3個具體事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深入地理解課文,在比較中閲讀,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從而明白“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好之後”的深刻道理。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育學生懂得“只要善於觀察,不斷解決問題,鍥而不捨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的道理。

四、教法與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創新精神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3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效的語文課堂。

首先,運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採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如:引讀、指讀、齊讀、對比讀,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還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圈畫、思考、批註、交流、表達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其次,確立以文中的3個具體事例為研讀重點,撥動學生探究的心絃。

再次,誦讀感悟,分享閲讀體驗。

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體會科學家發現、發明過程的艱辛,感受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進而讓學生領悟到“?”所藴含的豐富的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出和本文類似的事例,使學生感受到這些科學家成功的事例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也讓學生兩次感受到他們成功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不變的事實——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進行訓練表達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課文。通過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學習文章用具體事例説明觀點的方法,以及文章有序地描述和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

第二課時:

1.交流小練筆。仿照本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觀點,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注重交流評議。

2.好書推薦《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故事系列之科學家的故事》中學生理解到的有關內容。

六、教學思路

1.課前觀察實驗,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文中三個具體事例涉及到的“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接近,可以讓學生在家裏觀察,獲得直接經驗。鹽酸會使紫羅蘭變色以及試紙的酸鹼測試可以再課前做實驗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切入課題,理解真理。

課的開始我從學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麼是真理,真理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闡明真實道理的,指導我們言行的,為我們人生導航的等這樣的句子就是真理,就是道理或觀點,進而切入課題,告訴學生課題就是一個道理。引導學生説課題,要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説得理直氣壯。我想這樣要比從課題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具體化了。另外,這樣的切入課題和課尾的練筆結合在一起,使整節課的首尾照應形成了一個整體,使學生切實感受到任何一個道理都要經過不斷髮問探索,付出諸多努力才能實現的。

3.檢查預習養成積累的習慣

認清詞語,糾正字音,同時進行引申和擴展,加深學生對課外詞語的積累,如對含有反義詞成語以及非四字成語的積累。

4.找出和課文題目意思相近的句子,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這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説理論述的句子,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因為國小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作過多的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這類語言。

5.研究事例,説明真理。

文中的3個具體事例,不同於一般的記敍文中的故事,他們的作用是為具體説明作者的觀點,即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服務的,因此,我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簡單概括三個事例的主要內容,然後合作探究,完成表格,接着引導學生髮現三個事例在內容、寫法上的相同點,進而使學生明白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通過讀、議、思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發現、發明過程的艱辛,領悟議論文的特點,用具體確鑿的事例説明道理撥動心絃。

6.補充事例,拓展延伸。

學習了三個事例,讓學生補充説明其他事例(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其他科學家的故事,可以是課文中學過的),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使他們感悟“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7.讀寫結合,進行寫作訓練。(重點放在第二課時)

七、存在的不足

1.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但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2.是教學中我和學生的互動不夠,情感不夠投入,再引令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不夠自如。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本篇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着,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七年級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學生並沒有聽説過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所以對本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

在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説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學習能力和蒐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查找有關老北京的各種習俗的資料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習本篇文章課後,學生可以將家鄉的春節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進行對比或瞭解更多有關春節習俗的信息,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説教法與學法】

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精讀感悟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説過程】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回憶春節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學生對歌謠一定很感興趣,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繼續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顧寫作順序,分清詳略接着,我讓學生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動?學生快速地瀏覽課文,看看在這些節日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並讓學生把詳寫的部分做上記號然後教師做板書

三、深入詳寫片段,感受民俗,體會表達方法為了讓學生學習的更加有效,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我讓學生在老舍先生詳寫的四天中,選擇你最喜歡一天深入地讀文,讀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畫下來,並結合自己過年的感覺,簡單地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寫完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整個交流過程要注意讀悟結合,在深入瞭解北京春節習俗的同時,感受過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語言的魅力

四、回顧全文,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學生學習了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説,寫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我問學生:中國的春節是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有一個月的時間,詳細説起來恐怕一天一夜也説不完,為什麼老舍先生讓“臘八、除夕、正月處一、正月十五”給我們留下了這麼深刻的印象呢?此處讓學生感受老舍先生寫作的詳略得當,語言的簡練

五、課後小練筆學習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幫助自己提高習作水平,所以,在本課的結尾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筆: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祥和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着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吃團圓飯、守歲、拜年,帶着美好的心願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正在變成電視機前對一場春節晚會的觀看請你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所過的春節,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説板書設計】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板書應該簡潔明瞭,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略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教材説明:

課文《爺爺的蘆笛》是蘇教版第十一冊中的一篇閲讀課文。這是一篇行文優美,又不乏哲理的短篇小説。主要寫了一個叫強強的小男孩到爺爺的小閘屋度過了一個狂風大浪之夜,逐漸成長起來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道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描寫了強強對爺爺小閘屋的想象,那裏景色怡人,令強強深深地嚮往與眷戀;第二段(2-6)寫我來到爺爺的小閘屋,並拉着爺爺做了一支蘆笛;第三段(7-10)描寫潮汛來時,漆黑的夜晚狂風大作,海水狂怒,肆意襲捲。爺爺的小閘屋在波風浪谷中顛簸,隨時將被巨浪淹沒的險境以及在爺爺的小屋獨處的強強的焦急與恐懼。第四段(11-13)描寫了強強在大浪的餘波聲中,再次聽到爺爺悠揚的笛聲,想起了爺爺平時愛説的一句話,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從而覺得自己變得勇敢起來。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2、學會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等句子的意思。

4、憑藉課文語言材料,明白經風雨、見世面,接受實際鍛鍊,對自己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重點:

課文重點是第三、四兩段,描寫自然環境和強強心理活動的語言很精彩,要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體會,並熟練背誦,增加語言積累。

四、教學難點:

聯繫課文和學生生活實際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這句話既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學流程:

如何讓這羣六年級的學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且比較到位的理解文章的深遠意藴與獨特構思呢?我準備這樣來教:

第一課時中我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理清課文思路,初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突破難點。

第一段通過引讀將學生帶入意境,從碧藍碧藍、翱翔、閃閃爍爍等詞語體會強強想象中小閘屋的美麗和強強對小閘屋的嚮往。從三折兩卷體會爺爺做蘆笛的本領高。

第二段通過同桌互讀(強強和爺爺的兩段對話)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第三段在狂風暴雨的音樂伴奏下師範讀,使學生感受到環境的改變。這時問:強強真的如他所説不怕嗎?(不是,他十分害怕)他為什麼害怕?(大海狂怒)自讀課文,劃出你認為描寫大海狂怒和強強害怕的精彩句子,寫上批註。學生交流時,師注意朗讀指導,做到熟讀成誦。強強如此害怕是因為他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夜晚。在他害怕時聽到一種奇特的聲響。怎麼是奇特的呢?請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想象一下,爺爺想通過笛聲對強強説些什麼?學生展開想象。

第四段通過以上的讀、説,學生已經水道渠成,可以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你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

最後,請學生拿出摘錄本,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

一汪翠綠的湖水邊,一個普通的老人和一羣快樂的海鷗相依相隨,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圖畫。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有一天老人與世長辭,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讓我讀過之後不得不為人和動物之間有這樣真摯的情感而動容。《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後的感動。

為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

2、學習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海鷗動作的詞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們的加倍回報。

3、通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閲讀,在閲讀體驗中感悟文本,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和同情等感受”。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教學過程】

因為本課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首先我請同學們回顧本文的主要內容,並進行填空,從而引出新課。

分析課文主要由兩個問題出發:找一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進行體會;走進海鷗不捨老人的片段。分別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和海鷗懷念老人的深深情誼。

在感悟中,注重讀議結合,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讓學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舉動和談吐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 “只為個海鷗送餐”;老人一聲呼喚,海鷗“應聲而來”,在老人邊走邊放的節奏中“起起落落”……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

在學生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讀、悟課文的第二部分,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義。重點抓住描寫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等句子,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從海鷗的動作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義。

在教學中我還蒐集了一些課外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海鷗老人的做法感觸更深,進一步體會課文中的感情。

總之,本課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促進學生個性化閲讀。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初步的閲讀體驗。在設計和實施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編排意圖及學情分析

《回家》是西師版國小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本單元安排的四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領略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懷,感受到美好的感情。

《回家》是一篇略讀課文,它記述了一個叫海子的人,少年時代無論怎樣也要回家,但中年當上警察後卻因公務繁忙很少回家,最後在處理一起案件時光榮犧牲的事。文章採用了蒙太奇式的手法,以樸實的筆風將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如同放電影般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使得主人公海子愛崗敬業、愛國愛家、“為大家而舍小家”的高尚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在閲讀此類敍事性作品時能把握住事件的梗概,但對於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有一定難度。他們剛進入青春期,情感豐富,對於作品中的人物命運感同身受。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從新課標的三個維度出發,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從海子回家到不回家以及犧牲的過程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字裏行間所飽含的人物的情感,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 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和高尚的理想。

4、 關注語言文字,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海子回家和不回家的原因,體會其中藴涵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海子犧牲後海子爹孃説的那兩句含義深刻的話。

教法學法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閲讀要抵達心靈,其主要途徑是憑藉語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意義,並在感悟中生成情感。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自讀感悟——圈點勾畫——彙報交流——情感朗讀——拓展延伸的思路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圈劃詞句、批註體會、賞析品讀的方法來落實重點。體會海子愛家以及海子爹孃內心複雜的感情,感悟海子愛家更愛國的高尚品質。

教學過程及方法

我以“找準切口,品讀詞句,凸顯真情”為指導思想,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大板塊:

一、激情導入,渲染氛圍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讓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濃濃的親情。

2、情感渲染:家是什麼?家是人生的驛站,家是生活的樂園,家是避風的港灣,家就是離你心靈最近的地方,是你心頭縈繞的那分永遠的牽掛。

(意圖:葉聖陶先生説:“入境始於情”。只有激起學生親近文本的慾望,才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把不容易讀準、不理解的詞語作上記號。

2、引導學生運用結合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和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理解詞語意思。

3、全班交流自學情況,重點糾正“拎”、“凜”、“親戚”、“嗚咽”的讀音和“風雨無阻”、“天寒地凍”的意思。

(意圖:《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掃清字詞障礙是學習文本的基礎。這樣做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思考:這篇課文圍繞回家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意圖:葉老説:“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我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的脈絡,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為後面的深入研讀作鋪墊。)

三、自主學文,感悟品質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把課文分成“少年時代的海子回家難”和“中年時代的海子回家更難”這兩個部分進行教學。

(一) 理解少年時代的海子回家難,體會他對家的熱愛

1、學生自主讀文,勾畫出直接描述海子回家難的句子,然後引導學生抓住以下三個重點句通過討論、交流和反覆練習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少年時代的海子對家的熱愛,不論多難都要回家。

⑴ 海子氣喘吁吁地説:“爹,娘,你們別不高興,我沒坐車,我是跑着回來的。”

⑵ 那一次,海子回家時,天寒地凍。娘老遠就看見海子赤着雙腳,一雙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氣跑回來了。

⑶ 海子看着爹孃,怯怯地説:“我沒有穿鞋,我是光着腳跑回來的。”

2、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爹孃語言、神態、動作的句子,圈出重點詞語,並批註自己的體會。

3、交流彙報,感受爹孃內心的無奈、愧疚和對兒子的心疼。

(意圖:高段的閲讀教學除了書聲琅琅之外,還應有潛心會文、靜心閲讀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探究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相機進行語基訓練:

(1)結合本單元的《積累與運用》的練習,理解省略號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把它作為一個亮點。

(2)設計選用關聯詞:“無論……都……”、“即使……也……”來描述少年時的海子回家的.難和對家的渴求,對家的熱愛,讓濃濃的親情來打動學生的心。

(意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深入感悟的基礎上來進行語基訓練,不但可以受到情感上的薰陶,而且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

(二) 理解中年時代的海子回家更難,感悟他愛崗敬業,為大家舍小家的品質。

1、出示學法“自讀感悟——圈點勾畫——彙報交流——情感朗讀”,讓學生根據這一方法自主學習18——26自然段,找出海子回家很少的原因。

2、探究交流,引導學生抓住以下兩個重點句,採用個別讀、齊讀的方式,感悟海子對家有很深的眷戀。

⑴ “倒是海子的媳婦常常領着女兒,拎一堆花花綠綠的營養品回來,説是海子讓帶回來的。”

⑵海子犧牲時的臨終遺言“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個月沒回……”

(意圖:閲讀教學應重視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3、學生交流自己身邊或者瞭解到的警察的事蹟,體會他愛崗敬業、愛國愛家、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品質。

四、突破難點,情感昇華

1、以“海子是那麼眷念他的家,他最終回家了嗎?”這個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理解娘所説的話的含義,即:海子雖然犧牲了,但他崇高的品質卻永遠留在了親人和祖國、人民的心中。從而突破難點。

2、創設多種情境,反覆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海子回家了,再也不走了……”。

(意圖:《新課標》在5——6年級階段性目標中提到,要求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中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反覆的引讀中,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激發起他們對海子的敬佩之情,在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理想這一目標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課堂在高潮中結束)

五、關注表達,學習寫法

1、關注作者在文章中採用的對比寫法表達人物的高尚品質。

2、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和文中的標點符號,表達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

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是課文的精髓。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教學內容的思路,將教學內容結構化,清晰地瞭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回家難

少年時代 中年時代

(愛家) (更愛國)

總結設計

回顧整篇文章的設計理念,我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略讀課文的特點,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注重了語文知識的訓練,又注重了情感的薰陶。這樣做,不正是把握語文課程標準,堅持“三維一體”的觀點嗎?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鼓勵也許是一個眼神、鼓勵也許是一句讚美的話語,它像一股清泉滋潤着人們的心靈,鼓起了人們的勇氣,更給了他人可貴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詩一般的語言造就了一個學琴少年在音樂的路上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講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愛好者,開始學琴時不掌握要領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喪、自卑。我來到了一片樹林中邂逅了一位稱自己耳聾的老婦人,在她的鼓勵和激發下,我重拾信心,堅持不懈地練習,最終當我已拉成曲調時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原來她根本不是聾子,而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發了我的刻苦精神。讀罷此文,我不由得唏噓不已,為人物前後的突變感到吃驚,為文中“我”刻苦練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對老一代音樂人對年輕一代音樂人的呵護和鼓勵感到無比欣慰。課題“唯一的聽眾”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內在還隱含着對我拉小提琴的鼓勵和引導,是貫穿文章的線索,是文本核心價值所在。在寫作上設置了懸念,結尾出人意料。我將帶領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中描寫老太太語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內心,凸現人物的精神世界。

【説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語言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細閲讀文章,邊讀邊思,體會“我”學琴的心路歷程,並且補白想象。

3、解老太太對我一份特殊的關愛和鼓勵,感受她可親可敬的形象。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體會老人語言的內在含義,感受老人對我的幫助、鼓勵,感受她可親可敬的形象。

【説教學設計】

一、導入

1、課前播放小提琴獨奏曲《梁祝》請學生欣賞。因為學生對小提琴瞭解不多,很多同學可能根本不會欣賞,因此用音樂導入學習,讓學生對小提琴取得有沒有初步的感受,並由此想到,學習任何一種樂器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二、學習課文1和14自然段

1、我讓學生分別讀課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來看看我在學琴前、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樂白痴變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並能在成千上萬觀眾面前演奏。此時,學生心中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就帶着心中的疑問去文中尋找答案。

三、品讀感悟

這一塊我抓兩條線索進行教學,一是抓老太太的幾處語言,讓學生細細體會。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動上的轉變。

1、小組合作學習課文,體會老人每次説的話的含義及對我的影響:

接着小組討論,老太太説這些話的用意。第一處: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營造寬鬆和諧的談話氛圍。第二處:鼓勵我拉給她聽,並聲稱自己是個聾子。激發我拉琴的慾望。第三處:請求做我的聽眾,願意用心聽取。第四處,由衷的誇讚我,激發我信心。第五處,不失時機地鼓勵我,給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也讓學生理出一條我的心理活動的線索來,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沒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後的充滿信心。引導學生思考我變得自信起來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勵和讚美。在彙報第8小節,找出我練琴時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來找變化,練琴時的動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終歸結到我對學琴的信心。我的轉變都來源於老太太真誠的鼓勵和讚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樂白痴轉變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對我默默地關注、持久的關懷、真誠的鼓勵,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練習。在學生對老人有了充分的瞭解後,我再問: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這是學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對老人美好品質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這一角色,問:妹妹這一角色在文中並不重要,我們能否刪去呢?學生自己從文中尋找答案,通過妹妹的語言,我知道了這位老人並不是一個聾子,而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這時我再問一句:假如在初見老人之時,老人就告訴我他的真實身份,那我又會如何?從而使學生明白,老人她還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

巧的教育家。

3、再讀課文最後一段時,我主要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問:我為什麼每當拿起小提琴,就會想起這位老人,我唯一的聽眾呢?使學生明白,我的成功離不開這位老人,這也表達出了作者一直對老人心懷感激之情。

四、拓展練習

1、你學完課文之後,我想對老人説_________,我還想對小提琴手説_________,我最想對自己説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這位老人一樣,一直默默鼓勵你,支持你,幫助你的人呢?

五、小練筆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幫助過你的人,請選取這個人給予你幫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變化過程。

【板書設計】

唯一的聽眾

音樂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老人:關懷、幫助、鼓勵、信心

我:自信+勤奮刻苦

【教學反思】

1、大力使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了,又無遺漏,學生在閲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進行拓展練習之時,你想對老教授説什麼這一問時,同學們有不少精彩的發言,徐靈珊同學説道的,“如果説老教授是一個梯子,那我就是從這個梯子攀上了高峯,如果説老教授是一艘船,那我就是乘着這艘船駛上了成功的彼岸。”“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沒有給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導,但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勇氣”等等這樣精彩的言論。可以看出,同學們能對文章有一個獨特的理解。

2、教學完本課,我可以感受到我最大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對學生的朗讀上指導不夠,學生讀得太快,效果不好。在讀課文的第13自然段時,我設計的是全班配樂朗讀,我專門挑選了《月光奏鳴曲》來作背景音樂,但是學生讀得太快,沒有讀出效果來,這一點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3、由於我教學的容量比較大,在各環節的授課中,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應該細細的品位其中的深刻含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