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模板集錦7篇

來源:文書谷 1.8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説課稿模板集錦7篇

説課稿 篇1

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説課稿

一、課程標準的要求

1.在槓桿的定義,相關名詞上做主要介紹,特別是力臂的畫法上着重落實。

2.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通過多次、反覆的實驗記錄來驗證槓桿的平衡條件。

3.要求學生牢固掌握這一知識,並在生活實踐中熟練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是槓桿及槓桿的五個要素。能確定槓桿的動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會提出猜想、並從實驗數據中歸納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2)結合我國古代對槓桿的研究,激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養學生探索槓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畫力臂。

2。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教學重點

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來解析生活中的現象。

五、對教材進行分析

從學科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從認知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模型。槓桿是最重要的一種簡單機械,是學習後面的滑輪,滑輪組的重要基礎。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開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槓桿的應用實例,引入槓桿平衡條件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並得出槓桿平衡條件。最後結合槓桿平衡條件探討槓桿的科學使用問題。

六、學情分析

槓桿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學生會切實感受到使用它的好處,學習興趣濃厚.但對槓桿的概念及槓桿的平衡條件,學生還不十分清楚,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瞭解槓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幫助學生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降低學習難度。

七.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知識,特別是已經明確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維。 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八.教學過程的處理

1.引入新課

通過古埃及金字塔的`宏偉壯觀,讓學生聯想到它的建設過程,運用了哪些工具。再通過學生熟悉的玩蹺蹺板的情景,比賽拔釘子等,讓學生初步認識槓桿這種簡單機械,並知道使用機械的好處。

用課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這些工具所能進行的簡單操作,説明它們的使用方法。從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認識槓桿,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發學習興趣。

2.通過觀察課件中撬石頭的撬棒,抽水機的手柄,拔釘子的釘錘等,總結它們工作過程中的共同特徵,得出槓桿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頭為例,介紹槓桿的五個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提出問題:如何作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學生根據數學知識,點到線的距離,通過數理結合,作出力臂。

以蹺蹺板為例,要求學生畫出蹺蹺板兩端的動力臂和阻力臂。並巡視學生完成的情況,有比較典型的畫法可以投影給學生看。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1)通過讓學生畫蹺蹺板動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麼方法最有效?

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離翹翹板近,輕的人離翹翹板遠。作用在翹翹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長。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如果蹺蹺板要平衡,是否與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關?槓桿要平衡,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麼關係?引導學生猜想,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覺感受,引發學生猜想.

(2)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用所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並驗證自己的猜想。

(3)在學生實驗時,提出問題:為什麼要讓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後可得出,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從槓桿上的刻度讀出力臂的長度。

分別在槓桿兩端懸掛鈎碼,多次測量,取得實驗數據。並讓學生保留最後一次實驗鈎碼懸掛在槓桿上平衡的實驗情況。讓學生觀察,最後一次平衡時懸掛的鈎碼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槓桿平衡,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4)根據實驗數據,驗證猜想。在此過程中,可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歸納分析能力。

各小組的實驗結論是一樣的,培養學生對實驗結論進行評估能力。

4.槓桿的應用

請同學們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九.佈置作業

1.P169 第1、2、3 題。

2.利用筷子、塑料蓋、細線和小重物製作一架小桿秤。通過製作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昇華學習興趣.

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本課選自人音社國小音樂第八冊第六課《風景如畫》中欣賞課《森林的歌聲》。森林的歌聲通過音樂向學生展現了一幅美麗的叢林畫卷,通過參與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樂的美。

二、 説學生

四年八冊的學生已經快要進入五年級,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同事具有一等的邏輯性,孩子們喜歡創造,喜歡探索,喜歡通過活動獲得感知。

三、 説教法

在整個欣賞過程裏面均應用奧爾夫教學理念,並引入國家教育部推廣的兒童音樂劇進課堂理念。用參與法、遊戲法、小組合作法、律動法、多媒體情景創設等。

四、 説學法

小組合作法、遊戲法、參與法等

五、 説教學準備

交互式電子白板、PPT、音樂編輯軟件,鋼琴等

六、 説教學目標

1、能從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節奏的變化,並能參與音樂表演、具有一定編創能力。

2、在欣賞過程中,用圖譜的方法區分音樂主題,理解曲式結構。

3、通過樂曲欣賞感受音樂美、自然美。

七、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參與音樂表演、區分曲式結構

教學難點:區分曲式結構

措施:藉助交互式電子白板、PPT、音樂編輯軟件等現代教學設備,通過音樂遊戲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從而解決難點問題,將重點問題輕鬆解決。

八、説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導入

創設置身森林的情景,在這個神祕的森林中住着王子和公主兄妹。讓學生在穿越森林尋找公主王子的遊戲中參與音樂、感受音樂。

教師語言描述一片神祕的森林,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是什麼樣子。2、教師用蛙鳴筒敲擊節奏,學生隨節奏走進所創設的森林情景中。

此時,交互式電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圖片,使用PPT激光演示筆播放音樂,記形象,又方便快捷,擺脱鍵盤鼠標的束縛。 這樣設計

1、培養學生想象力。2、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穩定拍、並訓練學生自我空間感。

(三)感受音樂

1、初聽引子部分

要求學生隨音樂節拍和情緒律動,感知音樂,讓學生初步感知音樂 。此時交互式電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圖片,使用PPT激光演示筆播放音樂,記形象,又方便快捷,擺脱鍵盤鼠標的'束縛。感受A主題

2、初聽A主題(森林中游戲)

隨教師用小跳步進行遊戲,讓學生感知音樂穩定節拍。課件播放音樂

3、復聽A主題

由學生自己創編遊戲,發揮學生編創能力。課件播放音樂。

4、感受B主題(森林中的舞蹈)

創設森林中有王子和公主,他們喜歡跳舞,在見到他之前,排練出一個舞蹈與他們共舞的情景,通過舞蹈熟悉樂句。、在律動中輕鬆感受樂句這一音樂元素。同事融入舞蹈元素,讓學生更加關注音樂,更形象感受樂句變化。

5、感受C主題(森林採花)

a、初聽C主題

創設森林中菜花獻給公主王子的情景,讓學生感受高音6這一音樂元素,並能應用到律動中。學生在圍城圈行走在高音A時做採花動作,教師用三角鐵進行引導

b、復聽C主題

學生離開教師三角鐵引導在高音A出做採花的動作。讓學生能準確感受高音A的出現,提高學生音樂聽力。

(四)、完整聆聽、參與音樂

1、完整初聽

a、學生隨教師用圖形記錄樂段變化

初聽時出示圖形譜,設問共用了幾種符號記錄音樂,教師為主題音樂取名ABC,聆聽時用手律動區分不同主題音樂。這樣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準確區分主題音樂,通過聆聽樂曲中有誰的叫聲更加激發學生的聆聽慾望。在這個環節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與PPT動畫功能結合,讓圖形譜的符號隨音樂節拍而出現,更加直觀,更加生動,極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b、揭示課題

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説説在初次完整聆聽音樂時聽到的叫聲。讓學生學生猜樂曲名稱,讓後教師揭示課題,簡要介紹樂曲創作的背景。讓學生更加想了解樂曲並積極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提高課堂效益。

2、 處理主題音樂

教師出示主題音樂色塊樂譜,讓學生辨別具體那條個主題音樂。

2、再次聆聽不同色塊的題音樂,設問用的是什麼樂器演奏。

3、用唱名演唱色塊中的主題音樂。

4、引導學生了解主題音樂中的音樂元素(穩定拍、樂句、高低八度、高音 la),

3、完整聆聽,區分曲式結構

用之前的律動引導,交互式電子形象出示圖形譜予以輔助,要求學生根據不同音樂主題不同活動進行律動,並記清音樂主題出現的順序。設問什麼地方沒有用符號標記。講解迴旋曲:式引子ABABCA尾奏。這樣可以更加形象幫助學生區分曲式結構,輕鬆解決重點、難點。通過圖式直觀展示讓學生輕鬆掌握迴旋曲式這一音樂知識。

4、參與表演音樂

學生用教師創設的故事情節進行音樂表演,檢驗對音樂主題的掌握情況,通過音樂表演,讓學生的學習注意曲線保持在高位,同時輕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音樂主題及曲式結構。

(五)拓展創編

1、學生分組對三個主題進行全新排列出自己的迴旋曲,並取名,教師用音樂製作軟件為她組合

2、學生對自己重新組合的音樂進行創編表演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全體參與到音樂創作中。同時鞏固迴旋曲式這一知識點。

謝謝大家,以上就是我設計的欣賞課《森林的歌聲》。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互斥事件》。

高中數學課程應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首先,來談一下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3第三章第2節2.3內容《互斥事件》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講授了什麼是互斥事件以及互斥事件的加法概率公式。在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隨機事件和古典概型,本節內容是為以後學習相互獨立事件和n次獨立重複試驗做好鋪墊,因此本節的學習有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説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高中學生本身身心已經趨於成熟,管理與教學難度較大,那麼為了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高中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説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已經非常成熟,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所以應該積極發揮這種優勢,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互斥事件的概念,並能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解決簡單的概率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過程,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苦難的信心和決心。

四、説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説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互斥事件概念及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教學難點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適用範圍。

五、説教法和學法

那麼要想很好的呈現以上的想法,就需要教師合理設計教法和學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認為應該選擇講授法,練習法,學生自主思考探索等教學方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我採用實物導入,拿出一枚骰子,並提問:“拋出這枚骰子,可能出現哪些情況?點數2朝上和點數3朝上可以同時發生嗎?”學生很容易給出答案。這樣從學生們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數學與生活產生聯繫,以此引出課題。

(二)新知探索

首先提問在例1中,隨機地從2個箱子中各取出1個質量盤,“總質量至少20kg”與“總質量不超過10kg”能否同時發生?學生回答後,我會引出互斥事件概念——在一個隨機試驗中,我們把一次試驗下不能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A與B稱作互斥事件。

接下來繼續提問:在圖中,“向左拐彎”與“向右拐彎”是否是互斥事件?“去書店”和“不去書店”是否互斥?你還能舉出一些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嗎?學生可能會回答投擲硬幣後硬幣的正反面、投骰子每次向上的點數等等。通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對互斥事件的理解。

之後我會將教材上例3呈現在多媒體上,提問讓學生找出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不是。學生通過之前學習很容易得出結論,我會加以強調:可以同時發生的不是互斥事件。

説課稿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寓人生哲理於自然景物之中的寫法。

2、體會文中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通過反覆誦讀、仔細品味,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難點]

1、重點:品味本文的語言之美。

2、難點:從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普里什文(又譯作普里希文)(1873~1954)蘇聯作家。

2、導語

同學們你有沒有在林中小溪畔漫步的經歷,如果沒有的話請你和蘇聯作家普里什文一起作一次林間之遊,觀賞一下俄羅斯原始森林的風光。

二、賞析課文

1、認真閲讀《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注意要讀出感情,正確把握語調、語氣,自己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讀,老師巡視、指導)

同學們,能不能把你們最喜歡的或者自己感覺讀得最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請老師給配上音樂。

2、畫出文中小溪所經歷的障礙及流經的坦途

[討論並歸納:“流水在淺的地方遇到雲杉樹根的障礙”,“狹窄的深水道”,“旋渦中心是一棵樹早已橫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壓彎了,現在有許多枝條垂掛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懸崖上落下來”,“一棵巨大的百年雲杉……壓在小溪上”。

劃出小溪流過的坦途:“圓形的水灣”,“來到一個寧靜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個湖”,“水面在豔陽朗照下開闊了起來”。]

提問:小溪在林中奮然前行和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討論並歸納:人的一輩子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有挫折、失敗,起起落落,憂喜參半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不要懷疑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

3、課文把溪水衝破層層障礙奪路而出的情景寫活了,請畫出

[討論並歸納:“卻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緊肌肉”、“水嘟嘟噥噥地彷彿表示不滿……這不是示弱,不是訴怨,也不是絕望。……每一條小溪都深信自己會到達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剋制的嘟噥聲中穩穩地流淌着,它們興奮得不能不互相呼喚”、“但小溪在樹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小溪毫不吝嗇地將它灌滿水,並繼續前行”、“水流此刻正衝擊着每一根枝條,還一邊流,一邊不斷地互相説着:‘早晚……’強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喚,滿懷‘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後又重新興奮地匯合到一起”。]

4、提問:你能從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點嗎?

[討論並歸納:認定一個目標,什麼也阻擋不了。自信、樂觀、頑強,渴望戰鬥的生活,享受着與困難鬥爭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作者已經把“小溪”人格化了。對人生,對困難、挫折又何嘗不應該像“小溪”那樣。]

5、畫出課文中作者的議論,分析一下表達了什麼思想

①“小溪的生活中,就這樣一會兒泡沫頻起,一會兒在花和晃動的影子間發出興奮的招呼聲。”

②“就讓路途當中出現阻塞吧,讓它出現好了!有障礙,才有生活;要是沒有的話,水便會毫無生氣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離開毫無生氣的機體一樣。”

③“小溪流經樹林的全程,是一條充滿持續搏鬥的道路,時間就由此而被創造出來。搏鬥持續不斷,生活和我的意識就在這待續不斷中形成。”

④“是的,要是每一步沒有這些障礙,水就會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會有生活和時間了。”

⑤“小溪早晚會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這‘早晚’就正是時間,正是生活。”

⑥“終於明白了:對水來説沒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會把它帶到大洋。”

⑦“於是,我的夢魂縈繞的時刻翩然而至,停了下來,原來是大地上最後一名的我,最先進入了百花爭豔的世界。我的小溪到達了大洋。”

討論並歸納: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衝破重重障礙的描寫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認為生活本來就充滿艱難困苦的,每個人都是為戰勝困難而生,沒有同困難作鬥爭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人生。作者對“時間”與“生活”的認識非常獨到。人生就是一條充滿與困難持續搏鬥的道路,時間就由此而被創造出來。搏鬥持續不斷,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識就會在這持續不斷中形成。作者經過這一番感悟之後,他的思想、認識已經到達了自由的“大洋”。]

三、小結

作者通過小溪衝破層層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寫,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悟。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

2、抄寫詞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導入

二、研讀課文

1、提問:課文除了寫小溪一路前行之外,還寫了什麼景物?寫得好在哪裏?與全文主旨有什麼關係?

[討論並歸納:還寫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還有水上漂浮着的雲彩和白楊的種子,還有灰雀、燕雀、杜鵑,各種各樣的昆蟲以及花草樹木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為小溪一路自信樂觀渲染了氣氛。]

全文有兩處比較集中地描寫了兩岸及水面景色。

27—29段:一片初春景象,“白樺樹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樹脂閃閃有光”。“林中路上長着極低的青草,綠得簡直刺眼”作者抓住幼芽閃閃有光與青草刺眼的綠,表達了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春天來了一切充滿了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小溪在這春光裏回叫得更歡,流得更暢。

31段描寫得更為生動。天氣轉暖了各種花草動物昆蟲都活躍起來了,在豔陽朗照的水面上盡顯它的生命的活力,“躥”字寫出了第一朵小黃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長迅速的`情態。寫蒼蠅是“貼着”水面飛,姬蜂“亂竄”,黑星黃粉蝶“翩翩飛舞”,小甲蟲“打轉”。這些動詞用得非常貼切。整個畫面色彩斑斕,有黃的花,黑黑的蝌蚪,淺藍色的蒼蠅,銅色的小甲蟲,鮮豔的黑星黃粉蝶,黃毛小雞似的柳枝上的花,小溪一路千辛萬苦,曲曲折折,跌跌撞撞,從密林流到空地上,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景象,就如人生不盡是失敗挫折,光明的前景總會出現。

2、提問:你喜歡哪一段,選這段大聲朗讀,並説説為什麼喜歡?

討論並歸納:

①“水惹動着新結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紋。”

這句描寫很有趣味。小溪肩負使命,一路奔跑,卻不忘與花蕾開開玩笑,逗逗趣,表現了小溪活潑、調皮的性格。

②“水流在剋制的嘟噥聲中穩穩地流淌。”

“剋制”二字完全擬人化了。對遇上的大障礙嘟噥表示不滿,但不想讓這不滿破壞了自己與其他水流匯合的喜悦,因此要加以剋制。寫得很有趣。把小溪性格寫得豐富,與人的情緒的起伏完全一致。

③好幾處寫道小溪“扭動着肌肉”。

作者把小溪比作強壯的小夥子,正拼其全力在與各種阻擋進行搏鬥。“扭動的肌肉”“收緊的肌肉”讓我們看到了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力量。

④“我在樹根之間坐了下去,緊靠在樹幹上,舉目望那和煦的太陽,於是,我的夢魂縈繞的時刻翩然而至,停了下來,原是大地上最後一名的我,最先進入了百花爭豔的世界。”

這時作者對自然的描寫似乎開始浸透幻想的、隱喻的意象,賦予這篇散文以詩意。在陽光下作者的靈魂飄然而至,這是奮鬥的、向上的、閃光的靈魂。作者終於在博大的、運動着的自然中,發現了自己,肯定了自己。

三、小結:

這是一篇借物舒懷之作,文中小溪的形象極為感人。小溪除了具有人的特點,能借以表達作者的思想外,還具有小溪的特徵“聚集為一股股的水流,就好象在搏鬥中收緊的肌肉一樣”“遇到大障礙,水就嘟嘟噥噥表示不滿”“溪水分道揚鑣了;一部分水説,這一條路會早點到達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認為另一邊是近路,於是它們分開了,饒了一個大彎,然後又重新興奮地匯合到一起。”等,都符合浪的特徵。因此,這一擬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能。

四、討論課後練習

練習一: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們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1、溪流行進中不斷出現的障礙,就像是人們生命歷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2、溪流在前進中越過障礙,要集聚力量,要堅持到底,人們戰勝困難同樣要有毅力,同樣要不懈地進行鬥爭;3、溪流行進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終極目標——流向大海,人生奮鬥也要有自己的終極追求;4、小溪在與障礙持續搏鬥中創造了時間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同樣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和時間;5、溪流和周圍的景物構成了美的境界,戰鬥的人生也同樣是美麗的。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景變,情也隨之而變,感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並且不斷深化。

説課稿 篇5

一、 説教材分析

紙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也是孩子們十分熟悉的材料。《紙的觀察》這一課是科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五單元“紙”的第一課時,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觀察一張白紙。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觀察事物外部特點方法。在這一部分就要引導學生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點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學生在相互傾訴、互相交流的過程中,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自主構建新知識。

第二部分:是比較兩種不同的紙。當觀察完一張白紙,面前出現另一張不同的紙時,學生首先想到的是進行比較觀察,這時,觀察方法也進行了遞進。在此環節紙的色澤、光滑度、厚薄、軟硬等性狀是學生認識的主要方面。其中。比較紙的厚薄不僅僅是用手摸,還引入了測量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觀察紙的纖維。從不同紙的不同點自然引入相同點-----紙纖維。把紙撕開來,觀察撕開的紙邊,就能發現毛茸茸的纖維。再把紙揉成團後展開,用放大鏡觀察紙面。這些很新鮮的觀察活動會激發學生不斷的拓展觀察事物的方法。對於新的發現學生會產生新的想法和問題,並將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索,為下一課——造紙打下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觀察、認識紙的基本特徵,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2、技能目標: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藉助簡單的觀察工具對紙的特點進行觀察和描述;讓學生經歷並理解觀察、比較、科學測量等過程,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周圍的事物。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 樂於合作與交流。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觀察、認識紙的基本特徵,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教學難點:會用感官,藉助簡單的觀察工具對紙的特點進行觀察和描述;經歷並理解觀察、比較、科學測量等過程。

四、説教學策略

一、始終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學生的親密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二、主要採用觀察、比較、科學測量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力求在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進行觀察探究,並引導他們學會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生生互動中掌握知識,學會本領,陶冶情操。

五、説教具準備

白紙、牛皮紙、放大鏡和直尺、一本語文書和一個筆記本。

六、説教學過程

科學課是以觀察、探究為核心,為了讓學生能進行細緻的觀察,我將本節課分為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學生用紙製作的摺紙、剪紙,然後問到: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都是同學們自己製作的,你知道它們是用什麼做成的嗎?一張張平凡的紙不僅能製作出精美的藝術品,也是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對於紙你想知道什麼?在學生提出種種猜想後出示課題:紙的觀察。這樣安排,為學生提供了感興趣、有結構的觀察材料。

(二)科學探究

1、觀察一張白紙的特點

在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後我就引導他們進入第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觀察一張白紙: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白紙”,我一邊拿出白紙,一邊向學生交代今天的學習任務:“請大家觀察這一張白紙。那你打算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它呢?”學生説出了用聞、摸、看、折、聽等觀察方法。這樣的引入任務明確,開門見山,既節約了時間,又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再激勵性的讓學生估計一下自己能一口氣説出多少個紙的特點。

(2)緊接着我把觀察要求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比一比哪個組能找到關於紙的更多的特點,把觀察到的特點簡單、迅速的記錄下來”。於是,學生們用討論的方法進行觀察。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依靠任務,運用多種感官,藉助簡單的觀察工具主動探究,找出一張白紙的十個或十個以上的特點。

(3)觀察之後彙報交流結果。每人彙報完後,其他學生針對他的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交流,然後再補充。學生們很有能力,對白紙的形狀、顏色、氣味、透光度、光滑度等特點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和精彩的描述。我在引導學生運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觀察結果的同時適當的要求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方法,要看到什麼就説什麼,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 這樣處理,學生有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來進行觀察、思考、交流,顯現出出色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2、比較兩張紙的不同

(1)在對白紙的觀察交流結束後,讓學生想想是不是所有的紙都有這些特點。在他們對新問題產生好奇後出示牛皮紙“你知道這是什麼紙?現在你們手裏有兩張紙,你會怎麼觀察?”引導學生説出比較觀察後開始觀察不同紙的不同點。

(2)學生們很有鑽研精神,觀察到了兩張紙的光滑度、厚薄、顏色、軟硬等不同點。在學生説到厚薄不同時,要求説説自己是怎麼觀察的。學生會説是用手摸或看。我則告訴他們兩張厚薄差很多的紙可以用這些方法,那相差不多的紙呢?並讓學生拿出語文書和筆記本,猜猜兩種紙的厚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一想用什麼辦法可以知道兩種紙的厚薄。學生想到了分別用各自的厚度除以各自的張數,並在觀察、測量過程中又產生了分別數出相同的張數,再測量出厚度來進行比較的新方法。這一環節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紙的特點的認識。並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來比較紙的厚薄,啟發學生輕、薄的物體單個不容易觀測,數量多了就容易做了,讓他們領會這種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將來能遷移到其他的觀察活動中去。在此環節學生們認真鑽研的態度讓人欣賞。

3、觀察紙的.纖維

在學生觀察、比較了兩種紙的不同點後自然地引入紙的相同點:紙纖維的觀察。

首先,讓學生想想:“剛才我們仔細的觀察了紙的外部特點,那我們怎樣可以觀察到紙的內部特點呢?”學生們非常聰明,想到了撕開一小片紙觀察紙邊和用水把紙浸透後觀察或把紙揉成團之後觀察紙的表面等方法。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觀察,此時學生興趣盎然,都積極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先把紙撕開,觀察撕開的紙邊,看看有什麼發現;再把紙揉成團後展開觀察紙面的纖維,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在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觀察紙的纖維,進而得出紙是由纖維構成的這一科學概念。

(三)課後延伸

觀察完紙纖維後,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的知識:“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觀察探究你對紙有什麼新的認識與發現呢? ”最後讓學生提出自己還想知道紙的其他的問題。這樣處理讓學生有一個交流的平台,交流觀察中的發現;交流所產生的問題;交流自己對於發現的猜想,對問題的猜想。讓學生始終保持強烈的探究欲,課後繼續研究。課雖結束了,關於紙的探究卻沒有結束, 學生的思維還在繼續。

七、説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強調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探究為核心,全面關注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本節課我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特點,重視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那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獨立的觀察、探究,在此基礎上和小組成員進行多方位的交流、討論,交流觀察方法,交流觀察結果,討論不同的看法,討論不同的做法,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全班彙報時,觀察方法的展示,對觀察結果細緻準確的描述,不憑自己的想象發表意見等都無不體現了這一主題,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並且,學生所用到的觀察方法都是他們自己平時的積累和創新,比如:如何比較兩張厚薄相差不多的紙,如何觀察紙的內部特點等觀察方法,並依靠自己的觀察方法得出了準確的科學概念,也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沒有強加任何東西給學生,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由此可見,科學探究要在觀察中進行。

在這節課上,學生的表現很精彩,作為教師的我若能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具有更多的教學智慧,我相信我的科學課堂將更加精彩!

説課稿 篇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説課稿

百勝鎮中心國小校:周顯鋒

一、説教材

這首詞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六單元中的一首詞,作者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着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西江越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二、説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藴。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意藴,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三、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

意境。

(二)、能力目標

1、藉助註釋,理解詞的意思。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3、背誦詞、默寫詞

(三)、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善於感悟大自然的美,熱愛大自然。

2、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

四、説教法:

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五、説學法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六、説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相信你們也積累了不少,老師來考考大家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願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生:學生會異口同聲“願意”。

師:留連戲蝶時時舞——,幾處早鶯爭暖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水護田將綠繞——(學生回答下半句)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的古詩詞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

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二)、讀通詞

1、學生自讀詞。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麼發現? 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閒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2)、簡介詩人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這首《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是作者罷官回鄉時所作。

(3)、交流討論:説説詞中描寫了那些事物?

2、學生帶着情感再齊讀詞。

(三)、讀懂詞

1、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説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3)、你的腦海裏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

(4)、多媒體煽情:媒體展示夏日夜景。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悦、沉浸在豐收的喜悦之中)

2、品讀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3)、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麼找不到了呢?

引導想象:(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裏説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3)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後來路轉溪橋後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四)、讀透詞

1、齊讀詞

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感悟作者的情感。

3、背誦詞。

(五)、拓展訓練

1、選詞中的一句話,用畫筆畫出來。

2、積累其他田園詩或辛棄疾的其它詞

(六)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景:以動襯靜(迷人)熱愛大自然

情:説豐年(喜悦)關心農民生活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題1《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繫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用品開展學習,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得出金屬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和各自的特性,通過閲讀課文了解常見金屬與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增強學生髮現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識,從而實現“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等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2.使學生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知道物質的性質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決定用途的,但並非唯一因素。

3.瞭解常見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

3.通過情景設置,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

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係

難點

性質決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二、學情分析: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已經對金屬的相關性質有了初步的瞭解,在生活中也經常的接觸到一些金屬製品,如:不鏽鋼炊具,銅導線,鐵釘、金項鍊等等,並且學生對合金一詞也並不陌生,鋁合金窗户隨處可見。因此,學生對金屬、金屬材料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通過前邊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也能夠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進行一些分析總結和評價。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採用實驗探究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

學法指導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由於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逐步得到發展。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金屬結構建築物實物圖片(大橋、埃菲爾鐵塔等)瞭解金屬在生活中的用途及性質。 2 .你所知道的金屬有哪些?

你見過哪些金屬製品?

引導學生通過看錄相、上網查資料等了解人類發現金屬、認識金屬、使用金屬的歷史,利用學生的生活背景,讓學生説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金屬製品。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金屬材料。體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的新課標教學理念。接着利用多媒體播放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資料,進一步突出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金屬材料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產生了解金屬性質的探究欲。

(二)探索學習,掌握新知

從廢棄金屬用品的循環利用作為事例進行探索金屬的物理性質。通過讓學生討論,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讓每組的學生代表説出實驗和討論的結果,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正確表達實驗結論和分析結果的能力。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瞭解金屬共同的物理性質和部分重要金屬的特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閲讀能力和歸納能力。

利用課件給出討論題:

1、為什麼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製而不用鉛製?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麼電線一般用銅製而不用銀製?

3、為什麼燈炮裏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會出現什麼情況?

4、為什麼有的鐵製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麼樣?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物質的用途與其性質有密切的聯繫,得出“物質用途是由其性質決定的”這一重要結論。使學生學會將生活現象與學科學習有機結合的科學方法、並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提問:結合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現象回答:物質的性質是否是決定物質用途的唯一因素?

思考後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但這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在考慮物質的用途時,還需要考慮價格、資源存量、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廢料是否易於回收和對環境的影響等多種因素。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求實態度。

提問:

1.用來鑄造硬幣的金屬材料需要具備哪些性質?

2.製造飛機機翼的材料需要具備哪些性質?

介紹合金定義及鋼與鐵與生鐵的區別。

播放視頻實驗比較純金屬與合金之間的性質差異。總結出合金比純金屬的硬度大、韌性強、熔點低的特性。

【歸納總結】一般來説,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屬的硬度和強度大,熔點教其成分低,抗腐蝕性能提高。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瞭解鈦和鈦合金等21世紀的重要金屬材料。激發學生興趣和學好化學的決心,培養學生把知識用於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三)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1.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3.你懂得了什麼方法?

(四)佈置作業,課後鞏固

查找資料,瞭解一些新型金屬。

五、板書設計

課題1 金屬材料

一、 物理性質

1、 共性:常温下大部分為固體(汞是液體),有金屬光澤,大多為電和熱的良導體,有延展性,密度較大,熔點教高。

2、 特性:導電性、熔點、硬度、密度等均有所不同。

二、性質決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合金

1、常見合金──生鐵和鋼。

2、常見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