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説課稿模板錦集7篇

來源:文書谷 2.79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門】説課稿模板錦集7篇

説課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3課《三個兒子》。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本組課文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編選,誠信、孝敬父母貫穿始終。本篇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着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沉甸甸的水桶。

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淺顯的文字中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教學時,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講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見一個兒子”這個問題引導孩子讀書討論就可以了。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①、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字,用縱橫碼分析生字、識記生字,並能熟練地運用縱橫碼打出生字。

②、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説話時的語氣。

③、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由於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認識生字新詞,並能正確書寫。第二課時:深入解讀文本,揣摩人物説話時的語氣;賞讀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教學重難點

本文內容淺顯,人物對話多。不同的人説話的語氣不同,表達的意思不同,表達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説話時的語氣”列為教學重點。把弄清“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可老爺爺卻説只看到了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作為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各個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因此,我預設了以下教學方法。

1、聯繫生活

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學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走進文本。

2、換位揣摩

讓學生走進文本,噹噹媽媽、噹噹老爺爺、噹噹兒子,與人物換位思考,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文本人物展開零距離的對話。

3、以讀為本

本課教學將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通過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4、分析思考

引導學生運用縱橫碼分析生字字形,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牢固掌握生字。

三、説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前我製作了課件。

四、説教學過程

(一)欣賞廣告,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便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上課時,我特別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孝敬父母的廣告。(播放視頻)它將通過多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音、行、色集一體,很快吸引住學生,讓學生迅速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廣告描寫的是一個小男孩為媽媽端水洗腳,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欣賞廣告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隨後我説:“小男孩這麼小,就知道心疼媽媽。今天,讓我們走進《三個兒子》,看看他們的表現如何?一個問題頓時激起學生讀書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學生質疑

識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為了防止生字回生,複習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朗讀課文之前,我利用多媒體出示本課詞語檢查學生認讀情況,讓學生再一次接觸生字、生詞,為正確朗讀課文打下基礎。為了讓學生熟練的掌握生字,我引導學生將生字歸類:胳、膊緊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意在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學生質疑,瞭解學情,做到有目的、有重點地講,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三)朗讀感悟,解決疑問

1、注重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閲讀實踐中自悟自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本環節以讀為主線,充分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用直線畫出三位媽媽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孩子的(出示課件第3頁)。學習默讀是二年級下學期的一個訓練要求,它能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邊讀邊畫,意在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為了讓學生體會三位媽媽説話時的心情,我讓學生回顧生活中媽媽對自己的稱讚,並模仿媽媽當時説話的語氣和神態進行朗讀。這樣的自主讀書活動,既展示了學生的成功,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為了讓孩子們更進一步把自己轉化成媽媽的角色,我通過師生評議讀來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説話時的語氣,培養他們的語感。評議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即相互引導,相互指正,相互借鑑。通過評議,讀出三位媽媽的不同內心世界,即驕傲與平淡。

2、注重引導發現,鼓勵探究學習是這套教材中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在每個《語文園地》裏都有“我的.發現”這樣一個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其養成善於發現的習慣,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因此,老師範讀第八自然段後提問:聽了老師的朗讀,你發現了什麼?孩子們馬上説:“發現水桶很重。”我又説:“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水很重的?”學生馬上認真讀課文,很快從“直晃盪、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這些關鍵詞語發現水桶很重,並通過朗讀、動作來表現出水的重量。體驗過後,讓學生説説自己提水的感受,並説説此時自己最希望出現什麼,進行換位思考。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對媽媽的體貼、關愛之情:媽媽提水多辛苦啊!媽媽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來幫幫她呀!

3、為了更好的運用語言,完成課後練習,我採用分組朗讀,(出示課件第四頁)讓學生理解“一個……一個……另一個……”,並聯系生活練習説話,(出示課件六頁)做到活學活用,積累語言,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緊接着,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談談自己內心的感受,假如三個兒子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們中間的一個説些什麼。學生個個有感而發,很快明白了第三個兒子的優點。

4、為了順利突破課文難點,我抓住學生喜歡活動,樂於表演的特點,模擬出一個老爺爺和媽媽對話的場景,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的方式,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動作,並有聲有色地朗讀出來。隨即,老師又以旁觀者的身份,與文中的“老爺爺”進行對話交流:咦,奇怪了,這兒明明有三個兒子,可您為什麼只看見了一個兒子?您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兒子呢?”(出示課件第七頁)最終突破了難點,課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顯現出來——能幫媽媽(提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接下來,在孩子們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誇讚第三個兒子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情感昇華,總結延伸

在動情的音樂:感恩的心的中我讓孩子將對課文的中心進行一個拓展填充,問孩子們在家裏都是怎樣孝敬父母的?(出示課件第八頁)

孝敬父母就是提一桶水這麼簡單。

孝敬父母就是在爸爸媽媽生病的時候,……

孝敬父母就是當忙碌一天的爸爸媽媽回到家的時候……

孝敬父母就是當爸爸媽媽買了我最愛吃的草莓時……

孝敬父母就是在爸爸媽媽累了一天,靜靜休息的時候,……

孝敬父母更是在吃飯的時候給媽媽夾……,給爸爸盛……

孝敬父母也是在早上上學的時候説一聲……,

放學回家的時候説一聲……

此時,孩子們也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使孩子們愛父母的感情有了質的昇華。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明扼要,既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反應文章的中心,同時還要美觀。我針對媽媽對三個兒子的評價以及三個兒子見媽媽提水時的表現進行板書,從而折射出提水的孩子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板書設計如下:

23 三個兒子

聰明有力 翻跟頭

嗓 子 好 唱 歌

孝敬父母

提 水

六、説設計特色

這次教學的設計特色在於:

1、以讀為本:尊重語文學習規律,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通過自主讀、合作讀、探究讀、對比讀、教師範讀、師生評議讀、動作體驗讀、角色表演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同時還語文以本色。

2、鼓勵質疑:教學時,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讓每位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3、縱橫碼輸入法是我校重點研究的課題,這次我們課題組成員把縱橫碼輸入方法和語文生字教學有機的結合到一起,不僅教給了學生新的識字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生漢字的輸入速度,為學生以後的識字和電腦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第二單元第2課《公共場所拒絕危險》第一課時。《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教學要與同學的生活緊密相連,以體驗去感受生活,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體驗,從而使同學認識一些公共平安標誌、設施的用途,並維護它們,知道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平安規則。教材的活動佈置即是虛擬的社會生活也是實際生活實際,同學易於接受和理解,便於操作。根據教材的地位、特點和同學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一些公共平安標誌、瞭解一些公共設施的用途,知道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平安規則,並且維護它們。

(2)、能力目標:增強感受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生主動遵守公共平安規則的意識,有維護公共設施的想法和願望。

3、教學重點:

(1)、讓同學認識一些公共平安標誌、設施的用途,並維護它們。

(2)、知道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平安規則。

教學難點: 平安事故會給個人、周圍人帶來傷害和社會造成影響和損失。

4、教學準備:完成“社會調查記錄” 和幾個不同種類的平安標誌。

二、説教法學法: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發相應的道德情感。我在設計《公共場所拒絕危險》一課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能使同學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發生共鳴。深刻地體驗到了認識公共平安標誌並維護公共設施的重要性,以和平安事故帶給我們的傷害和影響。這種情境教學法,注重讓同學從自身的生活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同學通過親身的體驗,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從而獲得思想的昇華。

三、説過程:

(一)、漫畫故事導入

新課標指出:貼近同學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擬,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同學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因此,教學一開始我播放課件,關於小朋友在公共場所造成事故的漫畫,把同學帶入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喚起小朋友們對公共場所平安的關注,這時引出這節課的.課題《公共場所拒絕危險》。

(二)、觀察體驗,突出重點

本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內容:

(1)觀看報道和圖片談感受、提問題,通過小組內談感受,提疑問,在一起研討中學習體會公共場所中存在的危險對於我們是存在的,而且我們必需要關注它,因為它刻不容緩;這裏在課前我安排了一個社會小調查是關於公共平安的,給同學安排了一個尋找公共場所中存在的平安隱患有哪些的小調查,可以以拍照片,做記錄,錄製成錄像的形式記錄下來,小組內交流自身的調查結果。讓同學們小組內討論公共場所存在哪些平安隱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然後小組內一起設計解決方案。從發現問題,再認識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同學意識到公共場所的平安和我們息息相關,必需遵守公共平安規則才幹防止危險的發生。那麼,要遵守公共平安規則的前提是我們必需要先認識公共平安標誌和設施長什麼樣子啊?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活動,當然必需要貼近同學的生活,還要求同學能感興趣,所以設計了第二個環節。

(2)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環節,一個同學上前來描述平安標誌和設施,但不具體説出是什麼,通過他的語言讓其餘同學猜是什麼標誌和設施,為了怕小朋友們對標誌和設施不感興趣,特意設計以一種“看誰知道的最多”大拼比形式,來吸引同學的參與興趣。我希望通過這個環節,可以讓同學一步認識平安標誌有哪些,具體長什麼模樣。猜對的同學説一説這個標誌或者設施都出現在什麼地方還有它的作用是什麼。

(3)我想突出維護公共平安標誌的重要性,因此,在幻燈片中放映了一個由於平安標誌遭到破壞,一名小同學發生以外導致傷亡的故事和圖片,讓同學談談看法,從而推出,假如公共平安標誌和設施被毀壞了,會有什麼影響和後果。讓同學認識到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應該多注意維護這些公共平安標誌和設施。

(三)、提高認識,昇華情感

讓同學説一説平時都做了哪些違反公共平安的事情,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如何彌補,再有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破壞公共場所的平安設施的現象,你有什麼好方法,設計一個宣傳活動。使同學不只關注自身,更體會到公共場所的平安需要人人負責。

説課稿 篇3

姓名:***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本次説課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日語第一冊,所選的課程是第七課「日曜日」。

一.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非常注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整體構思,內容安排,活動設計和教學方法上都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真正體現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同時,它把知識和技能目標融匯在了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中,為培養學生運用日語進行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有:

1. 「前文」

本部分主要用來引入本課需要學習的重要知識點,即名詞動詞的過去式「~でした」「~ました」以及格助詞「と」「で」「に」和疑問詞「か」的用法。其中,名詞動詞過去式這個知識點是上節課所學知識的重要延伸,掌握好這一點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2. 「會話」

對本課重要知識點的訓練。

3. 「數える言葉」

學習鈔票和星期的數法。

4. 「解説」

對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進行詳細全面的解釋説明。

二.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聽懂,會説「昨日は~曜日でした。」「昨日は~と一緒に~をしました。」等重要句型,並在實際情景中運用。

(2)能聽説,會數鈔票,學會一週七天的日語説法並實際運用。

(3)分辨「と」「で」「に」三個格助詞並能夠運用於會話中。

(4)能運用疑問詞「か」進行會話。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聽、説、讀、寫的綜合能力。

德育目標: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

三. 重點難點

重點:能掌握並熟練運用名詞謂語句和動詞謂語句的過去式以及其肯定和否定形式,熟練掌握鈔票和星期的數法,並牢記數詞和量詞結合時發生的發音和形式的各種變化。

難點:由於日語語言的特殊性,過去式的肯定及否定形式比較複雜,學生很容易混淆,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通過本課文本的學習以及課後不斷反覆的練習,幫助學生正確區分,並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

四. 教法學法

1. 以“舊”引“新”

依據知識遷移規律的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從已經學過的知識引出要學的新知識。

2. 以“練”促“能”

學生的`技能需要經過反覆的訓練才能形成,本節課設計了豐富的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遊戲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且在遊戲中就可以掌握所學知識。

3. 融會話教學於情景表演

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知識自己編寫會話並表演出來,更能突出語言的的實用性和交際性,在表演中逐步掌握本課重點內容。

五.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播放文字、聲音、圖像等多方面內容增加直觀性和趣味性,自制卡片開展遊戲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六. 課堂流程

1. 課前準備:

上課前製作好遊戲所用卡片,準備好上課時需要播放的音樂。

2. 新課導入:

播放日文歌曲,隨着音樂節奏通過簡單的手勢讓學生動起來,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從歌詞中引入本課需要學習的個別新詞彙,為學習新內容做好鋪墊準備。(3分鐘)

3. 新課講解:

在歌曲導入的詞彙基礎上進一步講解本課的新詞彙,講清楚每一個重要詞彙的發音、意義、詞性及用法等。在熟悉詞彙的基礎上開始進入前文和會話部分的學習,在講解課文的同時將本課重要的語法知識點貫穿其中,並舉大量例句説明,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涵義及用法。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穿插一些有關日本文化方面的趣聞趣事,避免課堂講解過程過於枯燥。(20分鐘)

4. 歸納總結:

和學生一起把所學的知識點回顧一遍,並向學生強調其中的重點及難點,提醒學生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將鈔票和星期的數法這一部分內容作為一個小節向學生講解。(10分鐘)

5. 反饋練習:

從課後練習中挑選出一些可以體現本課知識點的題目隨堂練習並進行講解,幫助學生鞏固新學知識。(7分鐘)

6. 課堂活動:

利用課前準備的卡片組織學生模仿數鈔票,要求學生邊數邊大聲説出它的價值,加強對數詞以及鈔票數法的練習和記憶。另外,組織學生進行「今日は何曜日ですか。」「今日は金曜日です。」等句型的反覆對話練習,強化對星期數法的記憶。下課前佈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完成課後剩餘部分的練習題。(5分鐘)

七. 板書設計

第七課 日曜日

一. 名詞、動詞謂語句的過去式

「~でした」

「~ました」

二. 格助詞

「と」「で」「に」

三. 疑問詞

「か」

四. 鈔票和星期的數法

「~円」

「~曜日」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知道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基礎上,對聲現象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較為重要的一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知道決定聲音的音調、響度、音色的因素是什麼?從而使學生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也為今後的聲學研究對下基礎。

教材安排本節課內容時,基本上分為音調、響度、音色三塊分別研究與學習,通過實驗以及觀察波形,對聲音的三要素有比較直觀的感受。

(1)重視與日常生活相聯繫。教材在 “探究影響聲音高低因素”時,實驗器材使用學生身邊的刻度尺、梳子,讓學生體驗聲音音調有高低之分。

(2)使學生感知現代技術手段對分析科學問題的作用。教材對不同音叉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以及不同樂器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採用示波器觀察波形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對抽象問題的認識,並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瞭解聲音的特性。知道聲音的響度跟聲源的振幅及離人耳的距離有關,知道音調跟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通過學習聲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繫。

初步領略聲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熱愛、親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場合講話時,使自己發音的響度適當。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研究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各與什麼因素有關;

(2)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難點

用人耳感知聲音特性之間的區別;

二、學法點撥

響度、音調、音色是表示聲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三種特性的區別是學習的難點。除了從意義上區分外,還應通過實際聲音感受它們的區別,通過實驗探究它們的不同。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學習,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了初步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着深厚的興趣。國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着積極的作用,但由於本節課一是內容較多,不僅有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還有頻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由於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的強弱往往混淆不清,對這節課的教學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

四、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能聽到聲音,還能區分聲音。

⑴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

⑵在家裏聽到有人説話,馬上就能判斷出這是爸爸聲音還是媽媽的`聲音。

⑶提出問題:人們是根據什麼來區分不同的聲音的呢?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高低

⑴教師首先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説相同的一句話“聲音的高低”,問學生: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⑵在學生回答男同學聲音粗(低沉),女同學聲音尖細後,告訴學生什麼叫做音調(聲音的高低)。

⑶實驗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問題:什麼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音調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是否有關?

②設計和進行實驗:如圖2-20所示,將一把學生用刻度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刻度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改變刻度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注意使刻度尺兩次的振動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討論:比較兩種情況下刻度尺振動的快慢和發聲的音調。

④教師講解: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頻率是用來表示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振動越慢,頻率越低.因此,頻率決定着聲音的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頻率的單位是赫茲。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得快,發出聲音的音調就高,振動得慢,發出聲音的音調就低。

⑷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瞭解不同人的音調和音樂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調的音調。閲讀表2-2,瞭解各種動物發出和接收聲波的頻率範圍。

(5)瞭解超聲波與次聲波的應用,知道科學知識與社會技術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6)提出問題:我們這裏講的音調的“高”、“低”,與我們生活中講的聲音的高、低是否一樣?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2、聲音的強弱

探究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①演示實驗1:做演示實驗,將系在細繩上的塑料球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觀察塑料球被彈開的幅度。使勁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實驗。

②演示實驗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聲和大聲喊“啊……”,看手的感覺。

③小組實驗小紙屑放在桌子上的實驗,輕敲和重敲紙屑變化的實驗。

④讓學生自己根據看到的實驗現象,總結什麼是振幅,響度跟什麼因素有關。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做振幅。聲音的響度跟振幅和離開聲源的距離有關。

⑥引導學生閲讀課本圖2-30,使學生認識振幅,瞭解聲音的響度單位:分貝,瞭解各種不同物體發聲的分貝數。

3、聲音的品質

⑴演示: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讓學生説出所聽到的樂器名稱,其他學生補充。

⑵演示:讓全體學生閉上眼,找幾位學生到講台上説一句話,讓學生找説話人。

⑶提出問題:你們是根據什麼猜對的?在學生回答“各種樂器的聲音不同”“他們説話的聲音不同”後,指出不同樂器、不同的人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是不同的。

⑷告訴學生什麼是音色。音色與哪些因素有關。(聲音的品質叫做音色。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以及發聲方式等因素決定的。)

⑸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有關利用音色知識的現象。如挑選西瓜、購買陶瓷製品、“聞其聲而知其人”等。

4、聲音的三要素

告訴學生什麼是樂音,什麼是噪聲。讓學生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也叫做聲音三要素是:響度、音調、音色。

(三)作業佈置

獨立完成作業本第三節 第二課時。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

由於本人準備不足,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能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遲到》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敍事散文。文章以倒敍方式,回憶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學因賴牀而捱打的往事,寫出父親對“我”管教很嚴厲又很疼愛,表達出“我”對深沉父愛的理解和感受。散文是寫父愛的,但文中寫父親的筆墨並不多,十分簡煉,突出一個“嚴”字,三個“很嚴,很嚴,很嚴”,強調了這一點。敍“我”賴牀,寫“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的,他不管你晚不晚”,父親嚴得似很無情。接着寫父親打“我”,逼“我”上學,真是又嚴又狠。後來父親又送花夾襖、銅板給我,也很簡單,沒有笑容,沒有安慰的話。可是細細品讀,卻能品出父愛。父愛無言,父愛如山。

二、説學情

本學期,我新接手了一個班,經過一個月與孩子們的接觸,我發現我們班的學生有了預習課文的習慣,知道一定的讀書方法,比如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聯繫上下文學習課文等。很多同學樂於學習,對學習比較感興趣,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然而,大多數學生不會很好地運用這些讀書方法,不會進行自主的閲讀,學生的理解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説目標

針對教材情況和學生的目前狀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1、能自主學習生字新詞。通過閲讀,理解作者因為體會到了父親嚴和疼中含着的愛,改掉遲到習慣的過程,感受父親這份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2、運用已經掌握的品詞析句的'閲讀方法,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3、通過學習,能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認識改正錯誤、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我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特意加入了學法指導,這樣,目標的設計上既有知識與能力的提高,也有過程與方法的指導,更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然後,我把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在對父親嚴厲而又深沉的愛的理解上,特別是要讓學生理解父親打我的原因。

四、説教法

1、通過有層次、有重點、有個性的朗讀訓練,實現在讀中理解父親狠狠打“我”和“到學校為“我”送東西的用意,感悟父親嚴和疼都是愛。

2、通過靜思、討論的過程,在自主閲讀,合作學習、交流碰撞中使學生對父親狠狠打我是為我好,是愛我這樣的思想感情經歷層層深入的變化。

3、抓住重點段落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不應該繁雜,應該找出一處或兩處最能折射全文的語段,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本課中,我抓住兩個重點段進行教學:父親打“我”與父親為“我”送衣送錢的部分。讓學生抓住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愛。

4、運用語言激勵,創設氛圍,把學生再一次帶入情境,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展開聯想,情感進一步深入。於是,本課的教學,我設計一下幾個情境:①“我捱打了!”假如你就是小海音,你心裏會怎麼想; ②小海音去上學後,父親心理會想些什麼?③父親為海音送衣與錢時,有過幾個無聲的動作,你聽到父親在説什麼?④看到父親擔憂疼愛的神情,聽到父親發自內心的聲音,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又會説些什麼呢?這些情境的創設都是為了情感的昇華、為對愛的領悟作鋪墊。

5、引入蒐集的資料,豐富課本的內容。我在流程設計的第四部分,加入了《父親的花兒落了》文章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再一次感受這件事對林海音的影響很大,並讓學生從中受到思想的教育,激發閲讀期待,昇華情感。這樣的目的也是為了實現課內外、課堂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努力營造大語文觀。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七組第二十四課《金錢的魔力》。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應用。

這篇課文節選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温寫的短篇小説《百萬英鎊》。課文主要講了“我”到裁縫鋪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後由於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倍受關照的故事。作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小市民以錢取人、金錢至上的醜態。

文章主要採用前後內容對比的方法,通過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變化來刻畫人物形象。

首先上場的是託德。“我”來到裁縫店,託德以衣取人,對“我”表現得漫不經心,十分怠慢,對“我”十分輕視。當“我”因“身邊沒有帶着零錢”而“膽怯”地請求他“通融通融”的時候,竟遭到他十分刻薄的嘲諷。當這一嘲諷引起“我”的“冒火”時,他的態度才“稍微”有所改變。作者的這些描寫,目的是極力表現託德的勢利眼和傲慢無禮。

當“我”真的把鈔票拿出來後,託德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笑容遍佈滿臉”,託德的見錢眼開,表現出了託德對金錢的貪婪。而當他向鈔票瞟了一眼,發現是百萬英鎊時,他的“笑容馬上牢牢凝結”,“變得毫無光彩”。作者對這一“凝結”的笑容作了細緻的刻畫,反映了託德此時的窘迫、難堪。作者就這樣通過鈔票拿出前和拿出後的強烈對比,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神態的生動的描寫,活脱脱地刻畫出了託德市儈小人的`形象。

接着出場的是裁縫店裏的老闆。在“我”與託德交涉的時候,老闆始終不露面。而當他聽到“鈔票”二字,他“趕緊跑過來”,“興致勃勃”地詢問是“出了什麼岔子”。老闆的勢利和見錢眼開,較託德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他看到是百萬英鎊時,就“吹了一聲輕鬆的口哨”。這“一聲輕鬆的口哨”,既是為了打破僵局,緩和氣氛,同時也暴露了他見到百萬富翁時的滿心喜悦。因為他想這下他可要發大財了,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接着,作者便細緻地描寫了他的語言,通過語言反映了他的一系列的活動,最後還送出門去。可見,他為了金錢不惜採用一切手段,甚至降低自己的人格。作者就是這樣刻畫出了老闆的唯利是圖、世故圓滑、阿諛奉承、獻媚討好的醜態。

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通過對作品的閲讀,把握託德、老闆的性格特點。二是瞭解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前後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是激發學生閲讀外國名著的興趣。其中,第一、二個方面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

1.要重視文本以外的學習資源。語文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結構,應當不斷地汲取相關的學習資源來充實文本,讓課文“厚”起來,讓課文“活”起來,讓課文“立”起來,從而拓寬學生的閲讀視野,改善學生語文學習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語文教學要以語言體悟為本位。語文課的獨立價值在於語言文字,語文課首先要重視預壓的涵詠、品味,語文課應當上成語言文字課。如果要關注精神,也須由文字引發,由文字貫穿,始終落腳於文字,即“着意於精神,着力於文字”。

三、説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故事發生的情境,能從內心批評和唾棄託德和老闆在金錢面前的醜惡嘴臉。

2、通過對描寫人物的語言的揣摩,把握託德和老闆的特點,感受課文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的傳神之處。

3、認識課文中的4個生字,積累有關語言。

【課前準備】

課前瞭解作者及《百萬英鎊》的故事梗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有一種東西是誰也離不了的,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衣食住行,離開它寸步難行,這種東西就是……”

2、瞭解故事梗概:

一個富豪之家的兩兄弟,從銀行中取出面額為一百萬英鎊的鈔票,藉此驗證這一百萬的價值。他們選擇了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作為實驗品。於是一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忽然之間得到了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他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變……

3、揭題:金錢的魔力

設計意圖

這篇課文是一篇小説的節選,文章的開頭缺乏必要的背景性敍述,顯得唐突。因此,教師的“簡介背景”對於學生的自主閲讀至關重要:一方面讓學生“瞻前”,瞭解百萬英鎊大鈔的由來;另一方面吸引學生“顧後”,發現金錢的“魔力”還不僅於此,從關注課文轉向關注小説。

二、品味魔法的力量——感受魔力

1.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小練習

師出示:因為沒有錢,我——,託德——,老闆——。

因為有了錢,託德——,老闆——,我——。

2.抓住“魔力”,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

3.總結

設計意圖

語文課堂要重視學生的“寫”,因此安排這個寫的練習,另一方面還有助於學生對整個課文的理解,把握課文脈絡。由學生的自讀自悟,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引導學生藉助豐富合理的想象,進入他們“認錢不任人”的內心世界,突出託德、老闆在金錢面前的貪婪姿態,進一步強化了金錢的巨大的“魔力”。

三、超越金錢的魔力——親近價值的靈魂

1. 用莎士比亞關於金錢的一句話引入

2. 為什麼老闆和託德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轉變?那麼錢是萬能的嗎?有什麼是金錢買不到的?

設計意圖

有肯本引到課外,讓學生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四、瞭解寫法,學會應用

1、這篇課文中,哪個場景,或者説是哪個表情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前後對比,來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

設計意圖

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應用。

説課稿 篇7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藴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了朗讀教學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三 ) 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5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四)研讀探究:

提出問題,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的?

2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3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4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通過上面的問題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5背誦積累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

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後再聯繫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