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2.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在認真閲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經典後,內心禁不住波濤洶湧。提起筆來,有些感慨,也有點激動,我發現我的手正在微微顫抖,這讓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站在三尺講台上的樣子,清楚地記得那一堂45分鐘的課,課程過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動。

教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職業?我常常這樣問身為老師的自己,在不斷的工作、學習和成長中,我凝鍊出了這樣幾個等式。

第一個等式:教師等於一個農夫。

一樣的春種秋收,一樣的辛勤耕種;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們來不辭辛苦地灌溉滋潤、悉心養護。秋天來到的時候,總是滿心歡喜地期待它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就如同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了熱切的期望。

第二個等式:教師等於一個廚師。

廚師不能做一盤菜強迫誰來品嚐,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於是就會有人慕名而來,爭相品味,這就是老師。不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把課講得有聲有色,有點有面,有張有馳;調動學生自發學習的積極性,傳授對他們最有用的、講解他們最感興趣的,交給他們最想要的。

第三個等式:教師等於一個舵手。

學海無涯,對於學生來説,不只是獲得最有用的知識,面對成長,老師也不僅僅只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於是在這條載着無數希望的航船上,我們甘心做一名舵手,帶着莘莘學子的理想,指引他們不畏艱難風浪,堅定信仰,迎向收穫的彼岸。

最後一個等式:教師等於工程師。

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教師的另一個代名詞,從我的老師的老師那時候就已經開始這樣説起。作為工程師的我們在完成怎樣的一個設計呢?我們的作品有思想、有靈魂,有獨到的品位,他們要求獨立和個性,有屬於自己的鮮明特點。

所以工程師的設計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斷創新、要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設計思路要緊跟時代不會過時、不能落伍,要使我們的作品經得起考驗,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屬於他們的優勢。

七年的工作經歷,四個與教師有關的等式,我用它們對照言行,總結自己。

幸福的感覺幾乎每一天都在,從清晨的上課鈴聲響起,在悦耳的鈴聲中走進教室;推開教室的門走上講台,從講台上凝視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向他們問好,然後聆聽他們真誠的迴應。這就是我的一天,日復一日地積攢着這樣的小幸福,然後沉澱為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職業的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環保廣告語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刻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禮貌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這本書,我對怎樣才能更好地當好一名合格教師,怎樣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以及一些教育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建議第五十七條:讓孩子們心裏的詩的琴絃響起來。蘇蘇霍姆林斯基説,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説都是詩人。可問題是,這些詩人為什麼年齡越大越沒有詩情了,逐漸喪失了想象力與表達能力呢?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關鍵是沒有足夠的智力訓練,學生沒有會如何思考和説話。他整天都在重複着別人的話語,而沒有自己的思想。因此,要打開學生思維的創作的源泉。而這個源泉在哪裏呢?在大自然裏。要讓語言詞句成為他們觀察自然、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要讓書中的故事觸動孩子那稚嫩的心靈,使他們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學會表達與思考。“讓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詞語和兒童的創造精神來統治學校的王國吧。學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發展的全部內容和全部性質,都應當建立在這三要支柱上。”

教育家從實際問題入手,為我們指點迷津。使得我對自身的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會,感覺自己工作起來也更加有方向感了。我想,如果把培養學生看承建造一座漂亮的大廈的話,我們國小教師的的工作就好比為這座大廈打地基。“萬丈高樓平地”,擔負如此重任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對待自己的工作。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把孩子交到我們手中,就是把對未來的希望放在了我們的手中。家長們對我們寄予如此厚望,我們更是不能出差錯。要知道一時的疏忽缺漏對我們也許是一轉身就忘了,但是對於一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説,教師的不負責也許會使得一個孩子沒有學會學習,從而造成他的人生旅程中有更多的挫折與失敗。

而在工作中,除了要儘量避免失誤的同時,對一些出現的不足要多作些反思,對如何更好地完成今後的工作多做計劃,這些思考,肯定都是大有益處的。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和孩子接觸的時間很長,更應該時時刻刻處處用心,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不負責任,工作中首要的就是去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等等。這些我們平時也都在做,如果能做好,是對每個學生負責,也對每個家長的負責;是對學校的負責,也是對整個社會負責;是對工作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假期,作為新教師的我讀了《優秀教師的自我修煉:給青年教師的成長建議》,從這本書中作者以一個有多來教學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告訴新教師,年輕教師在踏入自己新的工作崗位的時候應該多一點自信,多一點虛心,持一點恆心。有了自信,就會讓自己的潛能釋放到最大化,有了自己的反思,加上自己的智慧,進而創造自己的精彩。告訴年輕教師自己面對的是日益成長的學生,是日後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是全社會的拷問和關注,所以要多讀書,多學習,從身邊學起,從身邊的老教師學起。

本書還告訴我教師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年輕教師要敢於堅持,要有一顆恆心,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本書在第一章指出了年輕教師所面臨的困惑和煩惱,作者舉了很多案例,具體講述了一些新教師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例如身份角色轉變所帶來的壓力;新教師如何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等。在接下來的一章中,作者就新教師如何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對於年輕教師的成長有着重要的作用:年輕教師要能夠正確處理事業發展與自身成長的問題,要學會與人溝通和相處,要學會與同事友好相處,要尊敬領導;要讓和自己相處的孩子感受到快樂,為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教師更要將加強理論學習,多讀書。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為了上好每一節課,為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所學的知識內容,上網查資料,請教身邊的老教師,不過有時學生們並不領情,課堂上東倒西歪,我也曾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這種過分“活躍”而沮喪過,心想這些學生與想象中的乖巧可愛真是差別太大了,他們每個都是那麼“活躍”,那麼的不聽話,上課時總是給你搗亂,真是令人心煩。通過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我遇到的這些問題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學到很多方式方法調節自己和管理學生。我這才終於明白了“愛學生”的真諦,不僅僅是愛聽話的孩子,還要愛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也是那樣的可愛和聰明,走近學生的心靈,真心對待每一個孩子,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樣就會發現他們身上更多的閃光點,就算他們偶爾的調皮搗蛋,也不會覺得心煩氣躁,只會更覺得他們天真、可愛。

讀了這本書,使我意識到,教育的過程是艱難的,自己在工作當中不能因為這一時的困難和挫折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要對自己充滿信心,要多與自己身邊的老教師交流,要學會與學生和學生家長相處,為自己樹立一個職業理想並追逐下去,只要有恆心,我相信成功一定會屬於自己,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上學期,學校分享了《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們新老師學習借鑑,讀了以後感覺受益匪淺,略有所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但教師要想教好,那須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做到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儲備自己的知識。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中,每個學生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股,只是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差異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將這差異性以對的時間用對的方法得以解決,這就需要老師的能力使然。

我們班級中的學生大多處於中段,肉段多,兩端少,而對於班級所採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帶動後進生,以重點補差,持續提優,提升班級整體水平。如何補差,如何對後進生實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裏所提出的觀點: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班級在二年級之初就成立了班級的讀書角,孩子們將自己覺得好的圖書捐獻到班級,我在班級中選了圖書管理員管理圖書以及中午看書時班級的紀律。吃過飯後,先吃好的孩子們可以問圖書管理員借閲圖書,並在圖書管理員那邊進行登記,所以每次中午,班級的讀書氛圍都比較好,而管理員也特別負責。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異,有的孩子看書只看圖片,一本書幾秒鐘就翻過一遍換另一本,根本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薰陶。所以,在閲讀方面的提高上,還是有差異性的,這就需要老師的介入進行整班閲讀。

對於閲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系列練習,"讀"是理解的基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課堂就應該是書聲琅琅的。功利性太強,今後,還是我會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學會"有理解地閲讀", 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成績,閲讀才是一把最實用的"金鑰匙",讓我們銘記"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從閲讀開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剛剛參加工作,即得到學校青年教師工作坊老師推薦的蘇霍姆林斯基這本代表性作品《給教師的建議》,這是開啟我教育生涯之門的一個最好的禮物。讀完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四個關鍵詞是“思考”、“閲讀”、“勞動”和“創造性思維”,同時,這幾個詞留給了我更多對教育事業的思考和啟迪。

“思考越積極,學習越輕鬆”。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勤于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的學習而不去思考,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意義而陷入迷茫,而一味空想,不去實實在在學習和鑽研,終究是沙上建塔,也會一無所得。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穫甚微。對教師而言,思考同樣是我們工作的重心所在。研讀教材,瞭解學生,反思課堂,這其中無不滲透着思考的印記,也只有做到將思考貫穿於我們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才能使我們自身專業素養有顯著的提高。

“學習困難越多,越需要閲讀”。課堂當中,我們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只是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之前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可是如今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媒介獲得知識和信息,且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水平越來越高,隨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也逐漸增大,我們也當捫心自問自己的一桶水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在當今日新月異變化的社會,孩子們需要的已不止是一桶水,也不是陳舊腐臭的死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活水。因此,我們應當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廣泛去涉獵書本外更豐富的知識,發展智力,理清思路,開拓視野。

“思維越發達,記憶越發達”。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興趣不在於認識一眼就能看見的東西,而在於認識深藏的奧祕”,教師在培養學生興趣的過程中,應注重對他們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及動手能力的提高。“勞動能喚起人們的創造力”,腦力勞動的開發依賴於手腦結合,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參與勞動,讓他們融入集體智慧和精神中,通過實踐活動觸動他們的思想,打動他們的心,讓他們在活動中主動的去學習,探求,獲取和掌握知識,體驗到知識智力生活是他們的一種道德尊嚴。

讀書是學習,是反思,是進步和成長,而讀一本好書,更是能夠讓人豁然開朗,如沐春風。《給教師的建議》中,每一條建議,包括其中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逐字斟酌,它很好的詮釋了教師的角色,也為教師的成長指明瞭方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的建議》,其中有一封《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讓我感觸很深。

我們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一起上課,吃飯,聊天……孩子其實是很單純的,在他們眼裏,老師的話總是對的,是神聖的,所以我們要愛護好兒童對你的信任。要做到這點,我們就要和孩子進行真正的心靈的交流,讓孩子走進你的內心,也讓自己走進孩子的內心。“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勞動,花費許多經歷的,建立跟兒童的友誼,這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明智、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事實上,建立師生之間長久的友誼也不是一件易事。每個孩子的家庭不同,性格不同,對同一句話的認識也不同,因此我們不能對每個孩子都千篇一律。

比如有的孩子自尊心比較強,那老師就不能常常用批評的方式去教育他。“教育技巧的頂峯——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的境界。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着高尚的知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非常重要的是,要讓兒童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所以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多以鼓勵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我們可以常常説:你真棒,你真勤勞,你真聰明……但是我們的鼓勵不應該浮在面上,而是發自內心的去表揚他,從事實出發去讚揚他。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地信任你的鼓勵,他的積極性酒會越來越高。

比如有的孩子比較頑皮,可能對這樣的孩子應該做到更嚴厲一些。但是,“為了避免那些不愉快的談話,特別是為了避免懲罰,兒童就開始耍滑頭,説謊話。”所以所謂嚴厲,並不是去懲罰,而是客觀的陳述事實,讓孩子真正的知道自己錯了,真正想改了。其實孩子一開始都是信任老師的,可是老師有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通懲罰,於是孩子覺得委屈,覺得老師也沒有想象中的神聖和偉大。後來的日子裏,便慢慢開始説謊,不再用心與老師溝通。這不論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師應該是在循循善誘,諄諄教導之中帶着嚴厲,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之中帶着嚴厲。

在我今後的教育生涯中,我想我一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愛護好孩子對我的信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一座漂亮的高樓,如沒有堅實的地基,那它也不過是一座座虛幻的空中樓閣而已。浩瀚的海洋若沒有億萬條小流的注入,也便失去了它撼人的氣勢,是啊,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需要基礎,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特別是在中學、國小階段,正是為人生人生打地基的時候。

此時,他們的記憶既靈活有敏感,只要我們教師善於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不讓孩子負擔過重,那麼這個時期孩子們記住的東西,常常永遠不會忘記。咱教師不知是否有這種感覺,就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舊時忘不了,新事想不着,理解力日漸增強的我們和學生同背一首新詩,我們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時間後,學生們仍能背得很熟,而我們卻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謂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學生們正像一個空袋子一樣,把那些識記積累的東西一股腦的全裝進去。雖然現在他可能並不十分理解,但在將來,隨着能力的增強,閲歷的增長,他們會信手拈來、應用自如的。

我想這也正是中學教學大綱上所強調的“重視雙基”的意義所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就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以後我會繼續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學生基本的讀寫能力訓練,寫好字,讀好書,背好詩,説好話,讓孩子們掌握好基本的知識工具,做一個能讀、能寫能表達的人。

其次,注意訓練的持之以恆,培養學生的能力,這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堅持現在每天讓學生寫會生字詞,理解其意義,每堂語文課,課前3分鐘背誦,每週一讀一寫,即讀好書,寫讀書筆記。現在孩子們已經養成了習慣。幾年下來,我這兩個班的孩子,基礎知識學習比較紮實,成績很好。

再次,就是花樣作業,我們班的餓孩子作業,是不重樣的,根據白天的表現,我會給不同的孩子佈置不同的作業,有多點的、有少點的、有讀的、有寫的、還有背誦的,雖然不同,但孩子們都沒有意見,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現,就會做自己最想做的作業,其實佈置這類花樣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 孩子們對那些基礎知識經常複習,反覆使用,從而鞏固牢記。

當然,隨着年級的增高,學生們學習的側重點有所變化,從抓雙基到抓能力,一環扣一環,蘇氏告訴了我一條永恆的真理:這全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覺的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只要我們用心愛學生,用心工作,儘量把學生的有意識記和隨意識記結合起來,相信,孩子們終有一天能讓 自己的夢想騰飛起來,做教師的我們看到孩子們的幸福,自然也將無比的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可以讓自己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等,感覺焦頭爛額。書中也介紹了統計數據説500人的調研,只有14人願意讓孩子做教師!原因也是教師工作忙沒有時間,連一分鐘休息的時間都沒有。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要看教師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效率。以一個公開課為例,這位老師的公開課上的非常的出色,聽課的老師和學生完全被課堂吸引。課後一位老師問,對於這節課您是不是準備了很長時間?這位歷史老師説,對於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通過書中的這個實例,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通過不斷地閲讀,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對知識的渴求。通過讀學術著作豐富自己基礎知識,不斷補充自己知識的大海,提升自己的能力,是自己不是總是嘴裏總是沒有時間的老師。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塑造心靈。希望我們都不被教育所困,都能如魚得水,給孩子一片天空一片海,給他們一次機會一方小小講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拜讀了著名教育學者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的第76條,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這一小節之後,我深受有觸,受益匪淺。

我們平常所謂的學習困難的兒童,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不會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等等。而這些所謂的困難,大部分和在兒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圍條件有關,他們在童年時期,沒有從自己周圍的人那裏獲得對她的發展來説應該獲得的東西,沒有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學會如何對周圍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發問,他們就是在這個年齡時期——一歲——七八歲,頭腦開始變得遲鈍。

那麼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怎樣去補救他們呢?我認為是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去引導他們。第一,引導他們學會思考,無論這些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該學會獨立去思考,引導他們讓書籍和語言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第二,引導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由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裏沒有有效獲得,那裏,老師引導的時候,就應該從最簡單的.“為什麼”開始引導。我們不斷的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現在兒童面前,讓孩子們靠自己獨立的努力看見和發現了哪些東西?讓兒童區察覺事物和現象中那些最細微的差別和變化,思考各種因果關係。這種思維的訓練,要經常出現,不斷對學生進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種自覺的,長期的行為,只有學生感到驚奇的時刻出現了,那麼他的學習才會是積極的有效的。

比如我們現代教學運用的多媒體手段比較多,學生容易只看表面,不愛發問,那麼老師在出示一張圖片,一條小短視頻,甚至僅僅是一段課文的內容時,就要引導學生看文這些內容你有什麼想要問的,這個問題,對愛發問的學生比較簡單,對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就比較難了,這時,可以讓能發問的學生問,讓不能發問的學生回答,這樣即使他們暫時回答不出來,但是他們卻能夠從其他同學那裏學習到發問的思維方式,可以知道,學習當中,先好奇發問,在帶着問題去學習的道理,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刺激,鍛鍊兒童思維,進而培養他們愛鑽研的精神。

用這種發問與觀察的思維訓練的方式,代替強迫學生死摳課本,再加上老師的愛心與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來學困生那豁然開朗花開怒放的時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第一輯的第七篇《少一些指責,多一些關愛》中,文章沒有深奧的理論性語言,沒有精彩的文筆,只是以平淡、簡潔的語言介紹了方老師對待一個個性特別孩子的教育故事,小班讀後感。我看了以後,深有同感。

記得去年我帶的小班中,也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孩子,每天入園時,總會在大門口發脾氣不肯自己走進來,非要老師上前去拉他。到活動室後,他就待在角落裏一動不動,不管老師怎麼哄,他就是不理不睬。於是老師就隨他去了,想等他的脾氣發完。只是到後來,他會匍匐到地上,眼淚鼻涕流一身,甚至連小便也拉在身上,最後只好請家長接回家。後來多次跟家長溝通教育也無濟於事。後來,無意間的一件小事發現他原來是個要求上進的孩子。於是,我們就抓住他的這個心理,不時地用鼓勵的語言表揚他,並且時常地做一些關愛的動作,如:摸摸他的頭,牽一下他的小手等。漸漸地,他的脾氣不見了。第二學期的一天,他拿了一大袋水果來園,我問他:“這些水果是給小朋友吃嗎?”他搖了搖頭説:“是給你吃的。”我聽了深受感動。

常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帕蒂.惠芙樂認為:孩子的“非正常”表現如果處理得好,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她認為,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泄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人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泄。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管理過程中,當孩子哭泣、不合作、發脾氣、不講道理時,老師就會感到沮喪、氣惱、煩躁等,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更加惡劣,常常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其實,這樣只能使孩子變得更加恐懼不安,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會隱藏得更深、更持久。因此,我們需要用理智與冷靜管理自己的情緒,更多地去理解、寬容與等待孩子,用愛心和耐心堅持傾聽孩子的心聲。

老師不妨少一份指責,多一些捫心自問:“愛孩子,我真的準備好了嗎?“老師首先要愛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每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真正地喜歡老師、信任老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我從事教育工作八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聖經,頗受推崇。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説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為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為頭疼的羣體,數量不算多,為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國小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後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説,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為什麼很多後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後,往往後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裏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後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侷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麼,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羣體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近期,我拜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教育專著,作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調的闊論,但卻説的很真誠實在,可以説是條條經典,用來指導我們實際的教學,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對我感觸很深,對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受益匪淺。

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生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説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他已經成為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給孩子以做人和學習的啟迪,給教師以教育和教學科學的方法和創新的理念。

教師要學會去讚美學生。在學校裏,學生聽的最多的是批評,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師怒髮衝冠的樣子。凡受過讚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較於受人指謫,人們從心底裏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誇獎,大人都如此,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呢?

學生需要通過表揚來豎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是需要表揚,也渴望受到表揚。對學困生來説,尤其如此。一直以來,他們聽到的都是教師、同學、甚至是家長的負面評價,才使他們厭倦了學習,自己也認為:我的學習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信心會慢慢恢復的,學習,多少是會進步的。我們教師應該多讚美學生,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的心裏充滿陽光。

當你不得不批評學生時,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要講究批評的藝術,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用提醒代替批評,比如説摸摸學生腦袋,拍拍他的肩。多使用肢體語言,這遠比你大聲訓斥效果好。

二、注意場合,誰都愛面子,讓我們也給學生留點面子。

三、一次只批評一個錯誤,不要把陳年老帳都翻出來。

四、別一棍子打死,要給出路。

五、能短則短,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

這裏提供“一分鐘批評技巧”供大家參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對方,讓對方充分意識到錯誤;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錯誤所在,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感受;最後二十秒,提出建議,表達出對他改錯的信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這本書是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結合自己30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驗、感悟,為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專為教師們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20年前,我讀過這本書,去年又從新讀了一下,感覺就是近年來為了素質教育才寫的,根本不像是上個世紀寫的書,在他的書中處處透着智慧、思考,處處透着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你都能在書中找到相應的建議。

最近細讀了第49條建議—《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給我的感觸很深,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分析到:我們每天都説要學生掌握知識,可是知識這個概念的含義很廣泛,它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內容,如果要學生去背誦知識是很困難的,通過研究學生,我們就會知道,國小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兒童使用工具,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這個工具去掌握知識的。我被他的分析深深地吸引着,我迫不及待的往下看,接着蘇霍姆林斯基批評到,某些教師沒有注意到有些學生的學習工具已經摺斷,還不顧一切的把一批批新材料不斷地對到學生的機牀上,要求他:快點加工,別偷懶,使勁幹!我看到這裏就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確實也犯有這樣的錯誤,常常對學生個體的實際缺少分析,總是認為學生在偷懶。怎麼辦?我接着往下尋找答案。蘇霍姆林斯基形象的説,什麼是工具?這種工具裝有5把“刀”—即5種技能:讀、寫、算、觀察、表達。許多學生的知識水平差和進行無效學習,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運用這5把“刀”的應有能力。最好教育家用很多實例分析了這個工具的重要性,使我深深的認識到這5種技能是缺一不可的,國小教師一定要注重教會學生使用這個裝有“5把刀”的工具,就拿我教的數學來説,“閲讀”一樣是重要的,如果學生的閲讀能力有限,不能自覺的領會教材,他就無法解答數學中的應用題,因為他無法流利的、理解的把題目讀出來,“觀察”在數學中有着同樣重要的地位,空間與圖形領域是最需要觀察能力的,沒有觀察能力就無從學會這些知識。

可見,在國小階段,不管是那個科目,都要重視讀、寫、算、觀察、表達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説國小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裝有“5把刀”的這個工具,這個工具用好了,其他的問題才迎刃而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為了能讓我們這些新教師快速成長,從開始入職我們接到要寫讀書筆記這項任務,總共有五本書,説實話一開始覺得這項差事沒有什麼意義,於是走馬觀花的寫了幾篇。直到這個寒假我才有幸拜讀了冉乃彥編着的《給年輕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這才恍然大悟,讀完這本書心裏豁然開朗。

對於這本書我沒有邊讀邊寫,只是一心一意的在讀,認真的體會書裏的每一句每一字。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年輕教師怎樣規劃自己的人生;年輕教師怎樣較快地發展自己;年輕教師怎樣上好一堂課;年輕教師怎樣做好班主任工作等。文章版式的設計與眾不同,這也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每篇文章的開始都會有一句與文章內容相符的名人名言,那就是這篇文章的靈魂。

第一篇文章里名言是這樣説的“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八九點鐘的太陽,期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毛澤東。我們年輕,正是風華正茂彰顯活力的時候。我們是園丁,用愛澆灌祖國的花朵。我們是年輕的人民教師,我們肩負的責任不僅是千萬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興旺。這是我們的驕傲!

由題目所説文章中作者為青年教師提出了很多建議,這是我們現在尋覓或以後思考的答案。我想這些都是從經歷無數次失敗挫折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有這樣的明燈啟航,我受益匪淺,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會少走很多彎路。青年教師應掌握的基本功大家都脱口而出,相比之下練好基本功的大忌是鮮見的。其中包括:捨本求末、淺嘗輒止、盲目驕傲。每一點都有事例説明,語言質樸但很有説服力。()文章的最後説道:“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其實還不知道如何備課講課,應該在工作實踐中通過無數次的失敗去總結經驗教訓。”我們平日裏總是有各種埋怨,其實想想這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重複的在同一地方跌倒,把失敗的教訓作為以後前進的財富,這也正是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

讀書增長理論知識,提高個人修養。這本書中提到許多具體的方法、技巧,但這不是為那些習慣於依賴現成經驗的懶漢而準備的。世界上根本沒有“一抓就靈”的萬靈藥方。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理念,再聯繫自己的實際,在反覆實踐中才能創造成功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