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必備(15篇)

來源:文書谷 9.07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讀後感必備(15篇)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世的情緣早已註定在目送下消失殆盡。

記憶裏最難忘的便是年少與母親歸家時,外婆扶着牆淚光盈盈,不停地張望着我們離去的背影。穿過矮屋、過完大橋,拐角時回頭依舊可以看見變成小點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幾步……而母親卻不願回頭,只是怕回頭便會淚流。

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哪怕是火做的,仍是小棉襖。記憶中每次歸去離開之時,外婆總是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出發時外婆一遍遍撫摸媽媽的手,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説話,沒事就常常回家,只怕媽媽受委屈。我一直覺得這種感情很是奇怪,直到遠嫁才明白什麼叫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一個離家的女兒,就像是父母丟失的孩子,從此只能問候,再也不能膝下環繞……

生命的長河像極了一輛奔馳的火車,很多人還沒好好告別,就消失不見。她的身影在你流動的生命中漸漸變長變長,最終卻像霧一樣消失不見。

第一次見到你是一種期待,從此全是目送着你的離開……

目送讀後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人生總是在不斷的相遇,又離別,就像是一輛不斷前行的列車,每到一站,有人上車,就會有人下車。小時候的'玩伴,上學時的同學,工作時的同事,現在的戰友,成家後的愛人和孩子,還有一直為我們付出的父母。每個人,都不能陪我們完整地走完一生。我們或許不能控制生離死別,但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時光裏,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後悔。

我們記憶中的父母總是無所不能,可是當我們忙完一年回到家,卻突然發現,母親的頭髮白了,眼睛也花了,父親的臂膀不再寬廣了,後背也開始佝僂了,他們已經沒有力氣把你像小時候一樣抱起來了,你開始嫌棄他們囉嗦,思想跟不上潮流,和你沒有共同話題,他們在你的面前甚至變得拘謹,像個犯了錯的小孩子,他們也不是你認為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了,他們,老了。

我們慢慢長大,他們在卻已變老,“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時間,多陪陪他們吧,哪怕一個電話,一封短信,陪伴他們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不要真的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去後悔。

目送讀後感3

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是《目送》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讀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感覺。當我們有一天離開父母時;當父母懷着一種“悲喜交融”的心情目送着我們。我們可曾知道:自己的背影是如此的無情。時光飛逝,輾轉間我們將成為父母。才會明白那“目送”和“背影”。當離別時,我們心裏會不太舒服。更不用説是目送。這個送別的形式彷彿很傷感——用那目光去送別離去的人貨物。《目送》中,有一篇文章叫《雨兒》。

這篇文章是對母親的老發出的感慨。神志不清的'母親在龍應台心中是那樣的偉大。我們想象一下,在龍應台小時候,母親不論是颳風下雨都要去接送龍應台;每天都要為一日三餐而忙碌;饅頭的竟死在逐漸變成白髮。當母親老了的時候,我們也懂事了。但能否像龍應台這樣不厭其煩的去像愛孩子一樣愛母親?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時間大礙。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告誡自己,長大後不管情況如何,都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儘自己的一份力!我覺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部電視劇的話。

那麼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會是他人劇中的“姐妹篇”。我們能否像龍應台一樣做得那麼好?當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變得瘦小,自己就成為了為他人目送的人了。當我們的親人離去時,我們能否做今生最後一次目送?

目送讀後感4

讀完整本書有種悲憫感,有些路,只能我們自己走。

對書印象最深的是描寫父母親老去後的模樣以及生活狀態。書中父親第一次老去是在兒女制止他開車後,她們説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車,打車也打不了八萬塊錢(車禍修車的錢),可人老了就越發膽怯了,可憐的父親為了省點錢,出門都很少,害怕給兒女添麻煩。想想我們的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他們,能靠雙腿走的就決不會多花費錢。很多老人身體不舒服卻硬撐着,不想讓兒女有更多的負擔,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也想待你像你們小時候待我們一般。

人一生中記得最多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彷彿自己永遠不會老。父母老了,可他們依舊是愛美的'。但現在的市場大部分都是迎合年輕人的,老年人的娛樂場所少而且沒有跟上時代。現在中國的老年化加快,以後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呢?日本的老齡化很嚴重,目之所及,很多都是老人。看車展的是老人,開車的還是老人。現在的日本模樣會不會是中國的明天?

目送,我想就是看着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成長,送走離世的父母以及自己的青春。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5

最近,看到龍應台的《目送》,這篇文章,深有感觸。這是一本讓全世界關注和喜愛的書籍,在文學的殿堂裏龍應台有着不一樣的見解,讓我們看到了對於教育和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關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段“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黃;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遂,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了,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我透過龍應台的文字,彷彿看見了一個孩子渴望自由和獨立以及對母親付出的愛的拒絕和疏離,而他的母親雖然理解孩子,內心卻很失落與無奈。

我們很多次用背影讓身後愛你的人目送,越送越遠,直至消失。上學時,父母開着車送我去學校。到了校門口,我關上車門,頭也不回地徑直走進學校,卻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離去,他們是否也會失落和無奈,我想是會的吧。天底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很慚愧,心裏暗暗下決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學校時,我會回頭對他們笑着説:“再見!”我想他們會先是一愣,後面驚喜地笑吧。

有時,回眸一笑,會讓你身後愛你的人重獲喜悦。

目送讀後感6

《目送》中的龍應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後,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後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着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親的逝去,她目送着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麼。她目送着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後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台。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脱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後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裏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7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説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8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後能夠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説:“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麼?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裏的小姐”做了母親後立刻變成一個很能幹的人,能夠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個性是女性,即使如龍應台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樣頑執,躲但是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裏《山路》一文裏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敍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此刻,我們也務必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温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目送讀後感9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當我讀到龍應台在《目送》中發自肺腹的這一段話,我的腦海裏總會浮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關於目送的故事。

記得上幼兒園時,每次我都是緊緊拉着媽媽的手,進教室時還不斷回頭看着媽媽。後來上了國小,媽媽每天送我到學校門口,我總是像小鹿似的邊喊着媽媽再見邊頭也不回地衝進校園。上二年級時,媽媽給我報了一個鋼琴班,這個班離我家不遠,步行只要二十分鐘,剛開始都是媽媽送我去,去了幾次後我強烈要求自己去,在我的倔強下媽媽只好同意。

那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去上課了,下課時正是交通高峯期,我站在斑馬線上東張西望,看着一輛輛汽車從我面前駛過卻不敢過去。好不容易到了馬路對面,我的`鞋帶突然開了,正低頭綁鞋帶時,我忽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媽媽,原來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回家,就悄悄跟在後面。我一下撲到媽媽懷裏,那一刻心裏是那麼幸福。

母愛是無形的,它需要心靈去感受。母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母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有時我想我會不會長大後也像《目送》中的兒子,慢慢地和媽媽漸行漸遠。但不論在哪裏,媽媽一定都會默默地注視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以後一定要用愛去回報媽媽。

目送讀後感10

我讀每一本書,並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並不只是為書裏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

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説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裏,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説:我最愛姑媽了

。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着書裏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裏的“愛生”,於我心有慼慼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讀後感11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書是連續着看完的,所以書評就在一塊寫吧。

這三本書被稱為是龍應台的“人生三書”,也確實是這樣。

《孩子……》中華飛、華安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母親眼裏都透露着殷切的愛意,無限寵溺。就像龍自己説:“你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看完後覺得很温暖,整本書中有着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而《親愛的安德烈》全書是由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的互通書信集結而成,曾經蹣跚學步的孩童卻已成長為風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卻是母子之間思想上的碰撞,一邊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開放、自由不羈;另一邊是有名的作家母親,重視家庭親情、倫理觀念。雖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卻是很陌生。為了重新認識彼此,才有了這本書,只為了在母子之間的鴻溝上搭建一座橋樑。

至於《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認自己真沒大讀懂。文章很散,記錄了很多東西,但大多都是關乎親情。印象最深的是龍父的病故,那種悲痛和感悟都能透過文字摻滲出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在這裏,你會突然發現是如此的切合實景實情。

“人生三書”——這三本散文書籍,細膩而温柔,看似淡淡的,實際上卻是深刻又真實。還是那句話,在別人的故事裏,過好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12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

必追”。這是《目送》這本書中母親送兒子上飛機時,內心的一段感受。這段讓人既心酸又感動的文字,在我心裏不由得產生了一絲絲淡淡的憂傷和令人欣慰的感覺。憂傷的是,兒子在登機前,做母親的多麼希望兒子能回頭

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目送》讀後感300字《目送》讀後感300字。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捨地一次次回頭注視着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後,也是否感到背後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後感14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1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通過一個演講視頻看搜索查看這本書的初衷。

當我用心看完龍應台的《目送》後,再回味視頻中演講者説到的:“朋友們在這個世界上你要知道,也只有他們是世界上唯一到現在還會對你説過道看着點車啊,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還會對你説記得吃飯喝水,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覺得你穿秋褲漂亮的`人。。。”時我突然有一種冰塊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敬愛的父母親啊,他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真如哪位演講者所説的您們給我們的愛是肆無忌憚的,而我們做子女的回報您們的確實敷敷衍衍的。對此向您們由衷的説聲:“對不起,兒錯了!”

《目送》讓我明白了天之大唯有您們的愛是最完美無瑕的,我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