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9.54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藴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着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通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説:“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通過充溢着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説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藴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2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悦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着……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湧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達到了聲情並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説:“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2.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説:“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湧,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通過這充溢着優美意境的字裏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奏樂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麼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後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説:“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着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説些什麼呢?”通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説,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後教學的主旨。

三、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説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藴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情感。講課伊始,我採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隨後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並隨樂聲簡介貝多芬。接着倡導合作學習,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播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浪湧”。並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應的《月光曲》的三個樂段,即輕鬆舒緩的、漸強發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後追溯作曲根源,瞭解人物心境。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不人道的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她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最後重視想象能力,拓展創新意識。出示文中聯想的語段,並提問:“這一幅美妙絕倫的月色海天圖,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進而抓住“好像”“彷彿”引導學生進一步分辨事物和聯想,並體會寫作時應用聯想的條件和好處。

《月光曲》教學反思3

《月光曲》雖然這是一篇幾十年的老課文了,但每次講到這一課,我都有新的體驗。這次,我打破了常規的順序,先從課文的重點部分——第9段開始:

1、音樂激趣,感受魅力。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把《月光奏鳴曲》反覆聽了多遍,先讓自己感受《月光曲》的清幽,和那洶湧澎湃的意境。帶着這份美好的感受走向課堂。課堂上,配上美麗的圖片讓學生傾聽這支曲子,想象由樂曲聯想到的畫面。學生談到了浩瀚的大海,洶湧的海浪,翻飛的海鷗……學生從聽覺上感受到了《月光曲》的魅力,我直接過渡到課文第9段,讓學生輕聲自由去讀,“這次,你腦海中又看到了什麼畫面”,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想象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美讀昇華,促進理解。

在學生對曲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之後,我讓學生多種形式去朗讀這部分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美讀中表達出來。配上這支優美的《月光曲》,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聽音樂、讀美文,充分感受到了感受文本的.文字美、音韻美、意境美。

此時再回到故事的開頭,“這支曲子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帶學生走進那個月光縹緲的夜晚……

《月光曲》教學反思4

1、課文之美能夠意會,卻很難言傳,而讀則能充分發揮出表情達意的作用:

所以説,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月光曲》不僅故事發生的環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內容更美。教師如果圍繞《月光曲》內容的講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學生也難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於表面。本教案避免了這一點,讀是貫穿始終,默讀、輕聲朗讀、自由朗讀、範讀、配樂朗讀等舉措,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和再現課文的意境,從而把課文的內容、詞句的理解、感情的體會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同時,也逐步獲取了朗讀的技巧,提高了朗讀的水平。

2、訓練設計要有內在的邏輯序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深入,環環緊扣,如此方能實現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發展意義。本教案就具有這個特點。通過讀課文、看畫面,進行想象説話訓練,讓學生融進自己的思想,移位動情,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

當我讀第九自然段時,彷彿聽到了什麼音樂?

此時此刻,當我聽着這美妙的音樂時,我彷彿看到了什麼?

貝多芬拿起筆飛快地記錄着曲譜,他彷彿看到了什麼?

這三道題目的設計,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的積極性,題目由文字到音樂、由音樂到畫面,從語言文字中發揮想象,體會《月光曲》的.旋律,又從想象中入境理解語言,體會感情,從而拉近了與作者情感的距離,同時語言與思維的緊密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俗話編筐編籮,全在收口是因為好的收口,筐、籮才會結實耐用。一堂課的收口也是如此。同時閲讀教學既要以課文為範本,又要超越課文,儘可能開闊學生的閲讀視野。我結課時出示貝多芬的畫像及其名言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領悟,對貝多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拓寬了知識領域。這樣的結尾有如品嚐香茗,讓人滿口留芳,回味再三。

《月光曲》教學反思5

《月光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貝多芬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月光曲》的,掌握貝多芬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貝多芬進入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之後情感又有什麼變化了?我認為簡單的一個問題卻引起了學生的爭論:有是小組説:我們組認為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一曲後,盲姑娘認出他就是貝多芬時貝多芬一定十分激動,因為盲姑娘太懂音樂了。有的小組説:我們組認為盲姑娘認出貝多芬後此時貝多芬還是感動,真正使他激動的原因是他想到這麼愛音樂的人卻不能坐在音樂廳裏欣賞自己的演奏,社會制度太不平等了。想到這他很激動。我沒有打斷學生而是笑着説:請繼續談你們的觀點。學生受到了鼓勵更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組説:我們組認為貝多芬此時是驚訝,為盲姑娘如此懂音樂而驚訝。有的學生説:我們組認為貝多芬此時是氣憤。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正如同學們所説的貝多芬十分熱愛勞動人民,貧窮不能阻礙人們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就在這簡陋的茅屋中貝多芬遇到了他一生中難得遇到的一位真正的音樂知音,他的情感由感動、驚訝、氣憤進一步昇華為激動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閲讀課文時對人物的情感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幾位同學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也應象他們一樣敢於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課後這節課我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還是比較好,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多方面、多角度的展開爭論,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向這節課學生們出現了很多種答案,我們就應該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求異思維,展開爭論,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和貝多芬的善良和愛心。教師相機誘導,學生互相切磋、分析、爭論,就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月光曲》教學反思6

  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應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結合《月光曲》的教學,我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教師與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在導入部分,我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麼問題?於是學生紛紛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創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必定能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在整體感知部分,我請學生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能體會到什麼,有什麼疑問?學生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還有不懂的地方。這就體現了教師對學生自我感受和體驗的尊重。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感受與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精神上給予鼓舞。

又如在分節細讀部分,教師有一個“畫龍點睛”式的一問,這個問題就是從兄妺倆的對話中你能體會到什麼?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鍵是教師如何把問題呈現出來,教學的藝術就在於時機的把握,順其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問:假如你是貝多芬,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為他們做些什麼?教師採用了換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懷,生命的弘揚,同樣也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在體會月光曲內容部分,主要是要練習第九自然段的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景物的變化以及旋律的變化,隨着學生表情和動作的變化,他們用肢體語言很好地表達了貝多芬賦予樂曲的情感。

然後創設情景,讓學生表演。通過聯繫上下文“甦醒”讓學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貝多芬的樂曲那麼優美,兄妹倆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們醒來之後,兄妹倆會交談些什麼?前後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一會兒給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體驗的一種形式。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過情態、動作把內心的感受流淌出來,達到了心智的昇華。如果這種體驗是學生自發的行為就更好了。

最後佈置的作業讓學生從課內走向了課外,密切聯繫課文內容,促進學生的閲讀量,培養學生蒐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總之,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一直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追求的目標。至於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導,我想這個問題我還要繼續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個人膚淺的見解。

《月光曲》教學反思7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説。它是我國著名的畫家、著名的翻譯家豐子愷先生翻譯的,語言凝鍊、優美。對這篇傳統課文,老一輩的名家李吉林、支玉恆、霍懋徵,以及新生代的教師蔣軍晶都已經做了獨特的闡釋。而今天的我將如何給予這個文本自己的理解呢?

一個課例的成功與否,一節課所能達到的廣度與深度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教師的文本解讀、文本細讀的能力。所以首先我靜下心來解讀文本。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傳奇的一生寫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樂打動了世界人民的心。《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關於音樂家是怎樣譜寫成《月光曲》的,有許多版本的傳説,我今天要和學生們共同走進的這個傳説,是流傳最廣的。傳説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但就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人們藉助這個傳説表達了對音樂家貝多芬的喜愛與崇敬。

貝多芬之所以能夠創作出這首名曲,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技藝高超,他的想象力豐富,還是因為當時他身處於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是這個特定的環境讓他心中湧動着一種情感,由此激發了創作的靈感,譜寫出了《月光曲》。這個特定的環境,在課文中是按照事情發展的經過一步步描寫出來的,事情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貝多芬情感積累的過程。如何讓學生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他情感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走進文本和音樂家一起親歷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設定這樣的教學目標是符合高年級閲讀教學的特點的,通過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養學生成為會閲讀的主動閲讀者。

這節課我努力體現以下三點:

一、重視語言文字訓練和語文實踐。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擔心的一個問題是:這節課情感的體驗太多,而語文味不足。語文學習要靜下心來揣摩文字,在文字中發現文化,在文字中發現情感,於是我在設計預案的時候,努力的讓學生在語文實踐和語言文字訓練中體會貝多芬內心的變化。比如在課上抓住兩個重點句子: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和盲姑娘的談話,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之後,基於對文本的理解想像寫話。而且根據文本不同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倆的對話”採取是學生們自讀自悟,而“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對話則是讓學生首先質疑,然後進行探究學習。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清楚地瞭解學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強調讀書要有“疑”,有“疑”才能有“進”。

為了瞭解學生的這節課課堂上認知的“起點”,在上課的最初我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提出自己的疑問,老師根據學生的`已知情況,及時地調整這節課的教學預案。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可能發現不了,所以在細讀的時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質疑問難的環節。讓質疑貫穿整節課,讓質疑和解疑成為課堂的一條主線。

三、適度拓展,有效運用。

語文課程需要開發和利用多種資源。讓課外資源作為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拓展閲讀材料,或滲透對比閲讀、或滲透互文閲讀的理念。

為了設計這堂課,我上網蒐集了許多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還閲讀了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力求做到正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在閲讀《貝多芬傳》是我讀到了他的兩段話——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

“我為什麼要作曲?

——在我內心的東西必須將它釋放出來,

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話對感受音樂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補充。而第二句話則對理解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理解貝多芬為什麼彈了一曲還要再彈一曲的時候,我引入了《伯牙絕弦》的故事,讓學生理解貝多芬對盲姑娘的感情不僅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種遇到知音的發自內心的喜悦。

其實上這節課,我還有一個想法。讓學生們通過拓展對比性閲讀,進一步認識貝多芬的偉大之處。所以在課後我補充了一個閲讀材料《不為侵略者演奏》。從而在課外讓學生開展拓展性閲讀,完成“走進貝多芬”的專題研究。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是可以改變許多人的人生軌跡的。貝多芬便是如此。貝多芬如激流、似烈火的一生,給無數後人苦難的人生以慰籍。如果能通過這節課上讓學生們萌生一種走進貝多芬的渴望,便是我額外的獎賞了。

《月光曲》教學反思8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的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説。

在教學《月光曲》這一課第二部分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前邊的內容,盲姑娘愛好音樂,但音樂會的票價限制了窮人的喜愛,引起了貝多芬的同情,進屋彈琴,遇到了知音,受到感動,從當時的月光展開聯想,彈奏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接下來我放手讓學生自研讀課文第二部分,體會、想象音樂旋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音樂的旋律中變化中推想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1、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邊讀邊思考,還可以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解決問題。

2、找句,認識中心句:

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找出中心句。/強調集體學習成果並引導學生對成果進行評價,尊重差異,鼓勵創新,努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最後讓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

3、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讀讀畫畫:

課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把問題畫出來,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出來,説出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貝多芬用樂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聽得人看着月光聽着樂曲展開聯想,感動《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的,開始我認為這部分內容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光靠老師的將是不行的,在課堂上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的讀,盡情地説,盡情地問,大膽質疑,學生從中能體會、想象音樂旋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節奏:由慢逐漸到快,按鍵的力度,由輕逐漸到重,從音樂旋律的變化中推想,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但有的學生提的問題太難,老師隨時糾正,讓學生組成兩個的問題,還要指導學生能根據盲姑娘的神態和語言,來從中悟出些什麼。

對教師而言,教學本身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對話過程應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陳述理由,去留意生活,大膽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

《月光曲》教學反思9

今天講了一節第八單元的《月光曲》,讓我感受很多,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語文課的樂趣所在。

走進教室,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準備着,熱情的和我打招呼。説實在話,之前我一直在緊張,生怕這節課上不好,浪費的是大家的時間。但是我知道我必須很認真的去完成這節課。

上課開始了,學生配合的很好,《月光曲》這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可講性,而且貝多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所以很快就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我首先以月光導入,和月光有關的詞語或者名句你知道哪些呢?大家積極舉手發言,有的説“月光皎潔”“月光融融”,我引導到我們曾經學習過一首古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過簡短的回答,引入本節課要講的和月光有關的課文《月光曲》。

其次,透過文章題目,第一,瞭解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交響樂之王。由於學生課下都做了很好的準備工作,所以很多孩子都把貝多芬的生平介紹的很詳盡,我只要稍加補充就可以;第二,透過題目,我還讓學生談談看了題目之後,你能聯想到什麼呢?學生自由説,自由回答。

接下來,通讀課文,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通過這篇文章,你讀懂了什麼?讓學生邊讀邊畫,將重點或者疑難點做出標誌。之後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表達。學生通讀完課文,提出疑問之後,並不是立刻就能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帶着這些問題進入本篇文章的學習。再讀課文,思考一下,貝多芬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的這首曲子呢?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回答的很積極,由在幽靜的小路上聽到斷斷續續的彈琴聲,到走近茅草屋,再到走進茅草屋,體會貝多芬創作的環境,即自然環境的清幽的月光照耀下,社會環境是貧苦的兄妹倆的生活狀況,以及對於生活的熱愛。所以貝多芬談完一首有彈了一首,這時候引入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呢?這是第二個需要重點分析的問題,一方面是出於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是由於遇到了同樣熱愛音樂的“知音”。

最後重點分析的是月光的變化這一段,我們説,貝多芬在彈第二首曲子的時候,是已經鋪好的曲子嗎?不是的,之前從來沒有彈過,我們説這是即興創作。在這樣的`即興創作中,兄妹倆聽到了曲子,他們聯想到了什麼呢?重點引導月光部分的朗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語氣是由平緩到急速的。同時在分析的過程中引入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在學生充分領會到情感的變化之後,找學生上台表演貝多芬在彈奏的過程中表情與動作的變化。在這一節中,引來了不少同學的歡笑,很多學生也是深刻的領會到了貝多芬當時的感情。之後讓學生自己給每一小部分取一個小標題,進行總結,這也是貝多芬對兄妹倆情感的變化。慢慢的學生將自己變成了貝多芬,或者把自己變成了兄妹倆,靜靜在《月光曲》這首曲子中體會彼此之間的深情。

拓展部分買我的設計是,每首曲子有他的生命所在,那麼你能説説你在聽最喜歡的歌曲的時候,你能聯想到什麼嗎?讓學生運用本課學習的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寫寫。

説實在講解本課,不如説是在欣賞貝多芬的創作,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學生的熱情,學生已經深深的感受到了彼此的感情,彼此的深情。也許這就夠了。

《月光曲》教學反思10

根據楊老師的論壇精神實質——透過藝術課教學,在欣賞品味藝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理解美的內涵,提高審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終能夠創造美是藝術教學的重要目的這一要求。

我覺得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體現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標準,教學中更應重視這一方面的培養,學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積累,課堂才可能有聯想、通感等產生。當時,楊老師的論壇日剛好距中秋節還有兩天,所以我選取了湖南版的八年級教材《月光曲》來作為我的片段課的課題。《月光曲》一課是一節看似平常卻又極富文化內涵與審美品味的課程,在學習中透過學生在平時並不是很注意的月亮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並體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美景,從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給人們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獨具的`那種含蓄的情調了,這種含蓄造就了特獨有的美感。“清風明月本無價”,能夠説月光本就是藝術,而創作者就是我們,再具體一些就是我們的情感,在欣賞藝術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時到達“物我兩忘”則是千年文化所沉澱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鑑於此,我對本課的設計着重強調月光的美感,在體會月光的同時結合藝術作品對以月光為題材的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瞭解不同藝術形式的不同表達方式與獨特的美感。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不同藝術形式在表達同一主題時的共性,同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不同風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瞭解藝術作品的共性,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個性與風格,在欣賞感悟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受到美的享受,從平凡的生活景象與藝術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備的迷人魅力,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從身邊常見的事物——月亮為題材,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感受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透過欣賞文學、音樂、美術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藝術作品,理解藝術作品中月亮這一題材的表現特徵,在體會作品的過程中感受這些藝術作品所表達出的獨特美感。

3、透過欣賞理解作品,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師生共同嘗試體念以月亮為題

材的多種傾情方式。

4、對印象派美術與音樂有初步的瞭解與認識。

以上都是自己課前的設計,但是上課以後感覺很有總結的必要:

(1)、經過教學學生的審美潛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師基本解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2)、課程知識難度控制合理,選材得當,既能夠簡單易懂又要用經典的藝術作品表現出《月光曲》一課的教學目標。

(3)、在課程中的資料令學生喜歡,學習興趣濃厚,用心參與課程中的欣賞與相關活動,用心思考,感受月亮在藝術作品中的美。

(4)、題目合理,難度適中,能夠到達對知識理解的鞏固與實踐。

(5)、在創作的作品中,能夠解決本課的難點(表現月光題材作品在意境、構圖、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點)。

(6)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我總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觀察不到位;講解多了一點。

(7)擔心七、八年級的孩子小,文化積澱不夠,過多的運用了畫面的美來強調音樂的美,主觀的想透過畫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透過畫面聽音樂。客觀地“壟斷”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

《月光曲》教學反思11

這是我國小時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課文。那時沒有見過鋼琴,卻感受到了琴聲的優美,沒有見過大海,卻聽到了洶湧的濤聲。這,都來自於這篇動人的《月光曲》。希望這節課,也能讓學生有如我一樣的體驗。

情境引入。

音樂也會説話,它又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能激發人的感情。首先播放這首《月光奏鳴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圖,很快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朗讀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倆的談話,是一個很好的朗讀素材。我採用分角色的形式讓同桌兩位同學朗讀,然後再指名一男一女兩位同學讀。又不失時機地問道:“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説,我感受到他們很窮,妹妹又非常喜愛音樂,可她很體諒哥哥。“他們的對話該用什麼語氣讀呢?”通過老師語氣、語速上的指導,學生們的朗讀越來越充滿感情,這是説明他們已經走入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倆——不,是所有讀者帶入了一個美妙的音樂世界,我採用了欣賞朗讀的方法。配着美妙的《月光曲》,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再指名讀。在讀中他們也體會出了貝多芬感情的變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濤的畫面讓學生跟着讀。在音樂與畫面的雙重感染下,學生們情緒激昂,形成讓人心絃震顫的節奏美感。這就是我當年的感受,以至於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

《月光曲》教學反思12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説,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説”,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説,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藴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着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説説聽了樂曲後彷彿看到了什麼,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説,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説,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説,看到了漲潮;有的説,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説”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月光曲》教學反思13

上學期有幸參加了新教師中心組,不得不説,這個小組不僅飽含了同僚們的汗水,更傾注了範老師的心血。現在將這篇反思發上來,雖遲些,但中在以此表達對同志們的感謝。

在上學期的活動中,我的重任是跟美女老師郝佳寧同講一堂課,共用一個教案。初接任務,我有過怯懦。理由很充足,《月光曲》這篇文章是國小階段的描寫藝術的精品,不僅有婉轉、動人的故事,更有清幽、悠揚的鋼琴曲,授課教師既要有引導孩子從字句中品析人物、解析故事的能力,又有保持故事完整性,不破壞樂曲意境的手段。將這兩點如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我為之苦惱。

範老師的點撥撩去了我眼前的迷霧。利用過渡語將整個故事連起,讓學生自比貝多芬,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情境,從而感受貝多芬迸發的靈感,聆聽優美的《月光曲》。按照這一宗旨,我們一同聽了佳寧老師的《月光曲》。不得不感歎,美女與這篇課文的氣質就是絕搭,佳寧的老師的循循善誘,漸漸使學生走進了曲子。然而,我所思考的是,我與佳寧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如果照着她的風格上課,起到的效果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改——

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思考貝多芬共彈了幾曲,此時拋出問題:為何彈了一曲再彈一曲?讓學生明確貝多芬彈兩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別的。此時我利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感受彈奏第一曲的原因。想象自己此時就是徜徉在萊茵河畔的貝多芬,享受寧靜的同時,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會想到什麼呢?讓學生從文中找到答案,並將揣測到的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書中。學生通過畫句子,品詞語,讀片段,感受到了彈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窮兄妹。

趁熱打鐵,我引導學生“大音樂家貝多芬這麼忙,彈完一曲得走了”,學生此時一起否決,“沒走,又彈了一首”。我在這時恰當地問,你為什麼不走呢?彈第二首前又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有何感受呢?學生畫句子,品詞語,讀片段,感受到第二次彈奏的原因——感激知音。

此時,文章進入高潮。我恰當地收回我的風趣,讓學生在悠揚的音樂中讀第九自然段,並思考,這段中有幾個畫面。音樂停止時,我用四個字概括出了第一個畫面的小標題“月灑銀光”,讓學生照樣子寫出另兩個小標題,以鍛鍊學生概括小標題的能力,生補充的為“月穿微雲”、“月照浪花”,我隨後將其板書。引導學生讀三個片段,邊讀邊感受節奏,同時播放音樂驗證,激勵學生用自己的朗讀將音樂表現出來。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互相評價,音樂的節奏漸漸在班級上空盤旋,我再次將朗讀引入佳境,男女生配合讀,齊讀,由於本段需要背誦,考慮到這段給學生的印象已經很深了,所以我還設計了補充讀的環節。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完成了背誦。

“貝多芬”我隨手叫起了一名學生,“你的這首曲子是為謝知音而作吧?”學生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繼續追問“為什麼這大段描寫卻出自皮鞋匠的聯想呢?”語文課,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們“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問題難度的漸次升級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才會有所提高。“妹妹是盲人,沒見過這樣的景色”、“連不懂音樂的哥哥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想來貝多芬彈奏的一定非常好”……見學生沒有感受到我預設的一個重要的答案,於是我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詳略得當的寫法。此時課堂上出現了小斷層,顯然這個引導破壞了故事的整體性。之後我引導學生將《月光曲》的節奏與貝多芬今晚的際遇相聯繫,説説自己得到了什麼。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貝多芬走在萊茵河畔,心情恬靜,如音樂的第一樂章——舒緩;聽到窮兄妹的談話,看到貧困的佳境,內心泛起漣漪,如音樂的第二樂章——波動;得知這位盲姑娘竟堪稱自己的知音是,內心激動,正如音樂的第三樂章——激昂。本環節的設計還是很合本節課的節拍的,但是我只將表面想象給予瞭解析,卻沒有深究到問題的實質,“藝術源於生活”,這應該是為學生總結藝術來源的一個絕好的契機,可惜,我卻將這個機會付諸東流了。

我認為本堂課的一大敗筆還在於課後作業,我的'想法是,突出聯想,讓學生敢於想。但過後想來,本單元的主題是藝術,本課要表達的也是音樂美,而“99”這個數字卻無論如何也融不進這節課,反而為本堂課留下了一個不協調的尾音。

我執教本堂課,得到了範老師、趙老師及中心組成員們的支持,他們課後為本堂課做出的評價為我留下了思考(優點略而不談):當教師的風格與文章風格不符時,何去何留?既然貝多芬的心情與音樂已經吻合,何不一句話將藝術的創作規律揭示一下?第九自然段是一個動態的景象,説成“畫面”會不會有失偏頗?學生概括的第三個小標題“月照浪花”不足以表現第三樂章的激昂時,師何不引導下去……當課下學生追着我要聽整篇的月光曲的時候,我才恍然,課上不曾播放過一整篇的音樂,這不僅是學生上本節課的遺憾,更是我的課堂設計的失誤。老師們和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我為她們呈現了一節缺憾的語文課,她們卻為我打開了語文課堂的天窗,我的受益豈止用“匪淺”來形容?

《月光曲》教學反思14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正確認讀本課的生字,正確規範書寫本課要求會寫的字。

2、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月光曲》創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內容。

3、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自然段,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4、學生能夠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勞動的人民音樂家。

二、教學用具:

POWPOINT幻燈片、《月光曲》的音樂、課文中有關描寫《月光曲》的畫面(條件允許)

三、教學過程:

一、啟動:談話激趣

1、同學們,也許你們聽説過大音樂家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這首曲子是如何譜寫成的嗎?通過學習課文《月光曲》,大家一定會有所收穫。

2、板書課題:月光曲

二、互動:

(一)整體感知:

1、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課文的生詞相信大家都認識了。檢查字詞。

萊茵河入場券蠟燭盲姑娘琴鍵恬靜洶湧安詳陶醉

注意強調:“券”的讀音

恬靜、安詳、陶醉的意思。

2、指名讀課文,其餘學生邊聽邊思考:課文講了什麼?

(二)細讀感悟:

1、談話: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初步瞭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一傳説故事的內容,大家想不想親耳聆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美妙的音樂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説説你的感受嗎?(交流對學生的不同感受都給予肯定)

2、選讀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倆聽着貝多芬先生彈奏樂曲,他們感受到什麼?課文是怎樣描寫的?

請學生仔細讀9、10段,讓學生體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學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寫實在事物。其餘部分是哥哥聽着琴聲而產生的聯想。

請同學們讀哥哥聯想的內容,想一想哥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為什麼説哥哥“知道妹妹也”彷彿看到了她從未見到過的景色。

引導學生體會出:

①貝多芬這位著名的音樂家,彈奏出來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是帶着感情創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靜心地聽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樣一個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聽着樂曲展開了聯想。

③當哥哥看到妹妹聽得那樣入神,那麼投入,他知道妹妹也彷彿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變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愛音樂,懂音樂。又在自己清貧的家中迎來了著名的音樂家是多麼的興奮,她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的。哥哥非常瞭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樣專注地聽,就知道了妹妹已聽懂了音樂的內容,已被這音樂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2)再讀,感受音樂的美,語言的美,與課文所描繪的畫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雲一縷一縷;大海平靜......波濤洶湧。)

(3)聽音樂,想象這些畫面,再有感情地讀.

3、回讀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1)貝多芬先生為什麼回彈出這麼美妙的琴聲?.(自讀感悟討論合作)

(2)交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隨即調整,隨即點撥。)

A、出於對窮兄妹倆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倆的對話("要是......那麼多好啊!""......太貴了,......又太窮.""隨便説説"等。)

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這使得他一定要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琴。

①理解:“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到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貝多芬的曲子肯定難彈,這位姑娘也彈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盲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聽一聽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興、很滿足的事情;同時,也説明她很喜歡音樂。

②理解:在姑娘説話以後,哥哥的態度怎樣?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於家庭條件的影響,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內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話,是什麼意思: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説説罷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説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傷心,這音樂會對我來説可聽,可不聽,你別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讓哥哥着急,其實,她很想聽音樂會。( )

b引導體悟:你覺得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話,會怎樣想?

c小結:正是由於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願,為了這位懂事的姑娘,他決定進去為姑娘彈曲子。

B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引導感悟:."多純熟","感情多深"等.)

請學生讀姑娘的話,體會。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段話,標點很重要,先連用了兩個歎號,説明姑娘説話時的語氣很堅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動。

②“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後,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③姑娘説“多純熟啊!”“多深哪!”説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於一個家境貧窮的小鎮上的人來説是很難得的。

b思維補白:貝多芬沒有回答,其實他的心理是怎麼想的?

c正是由於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C是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

文章在敍述過程中,幾次對環境進行了描寫?

(可以請學生把寫環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這裏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幽靜”就是非常的安靜。

正是由於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做了一個鋪墊。這就是特定環境的描寫。它會收到很好的寫作效果,我們不妨在我們的作文中試一試。

②“茅屋裏點着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的描寫。

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説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境。我們説創作是要有靈感的。

(3)小結: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三)迴歸整體:

朗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説説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三、能動: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聆聽《月光曲》,寫下自己看到的畫面。

教學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傳統課文,在許多場合聽過不同的教師上過這一課,自己也曾多次教過這篇課文,每一次聽別人上這一課,或者自己研讀教材,走進教室,都會有一種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課文雖是一個“傳説”,但真切地記敍了世界著名古典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文字清新優美,情節生動,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進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讀者為之感動。

本學期,再教《月光曲》,課文雖然熟得都能背下來,但細讀文本我還是被這美麗的故事深深打動:貝多芬是個享譽樂壇的大音樂家,更是個極具愛心的凡人,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譜出這般美妙的曲子,才能在耳朵失聰之後還堅持創作,痴迷事業。現在選編在北師大版四年級音樂主題單元,以前選編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不同年段,不同主題,文本承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各有側重,細心研讀課標和教材後,我大膽的採用了薛法根組塊教學的方法,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自能學會字詞,試着按照老師提供的詞語理清脈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合作探究: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貝多芬走進茅屋,彈奏樂曲,創作出傳世之作《月光曲》?讓孩子在反覆品讀,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補白貝多芬”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感悟血濃於水的兄妹情,偉人情繫勞苦大眾的崇高情懷”明瞭打動貝多芬的是人情美,是窮兄妹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繼而聆聽音樂,品讀聯想,感悟旋律的舒緩和激昂,學習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播放《寂靜的山林》讓孩子在聆聽中書面表達。教學任務的完成用了兩個課時,孩子們的情緒高昂,精彩表達讓我也為之感染。回顧本課,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幾點:

一、組塊教學,由詞及句,由認到讀,由整體到部分,由品讀到感悟,層層遞進,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放手孩子的學習行為,孩子成了課堂的主人。

我設計了學習闖關單,對小組長的學習活動組織進行了事先的培訓,課堂中以開展組間的評比為主要活動組織方式,讓孩子以小組為單位依據學習闖關單,連續過關。第一關:字詞識記關。出示本課識記字詞和學生的易錯易混點,讓小組長領認字詞,朗讀解釋,規範書寫字詞。小組長儼然小老師,要求嚴格,組織到位,孩子學習勁頭十足,全情投入,書寫姿勢標準,格外認真,短時間完成了字詞的識記。接下來對第一關的學習成果檢測,關注到了全體,定位到了學生二次的易錯點,孩子比的精神十足。第二關“初讀感悟關”,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孩子們認真的大聲讀書,討論着“誰彈琴給誰聽?為什麼彈琴?利用老師提供的幾個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任務。在學習成果展示彙報中,老師穿插指導了概括主要內容可以以回答”誰幹了什麼就怎麼了?“的問題的學習方法。第三關:文本感悟關。孩子們默讀課文,勾畫、批註顯現窮兄妹倆對音樂和生活熱愛的句子的過程中,進行着自己與文本與窮兄妹的心靈對話,感悟着貝多芬的精神高度。展示彙報中不同形式的`朗讀和指導,將兄妹倆的對話繪聲繪色的予以現象,兄妹倆的互愛互諒的兄妹情懷,生活清苦卻追求高雅呼之欲出,解決了抓重點句感悟文本思想的問題,也明瞭了貝多芬進茅屋彈琴的原因。在這闖三關中,老師始終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讓位課堂於孩子,孩子學習興味盎然。

二、語文課的語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第一關的學習成果反饋中,教師設計了四項活動:開火車讀詞,易錯詞領讀與強調,多音字發現和筆記,疑難字“幽”的查字典和不同語境的意義選擇,把基礎夯實落實在課堂中,訓練的意識逐步增強。在初讀感悟中為學生提供詞語,給予方法指導,學習概括主要內容;在感悟兄妹倆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時不同方式的朗讀指導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在聽音樂描寫音樂帶給自己聯想的片段訓練中,學生聽説讀寫得到有機結合。將學語文就是學習説話和寫作落到了實處。文本的語用功能發揮較好。

尊重學生、相信並放手依靠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方式,利用組塊教學的思想,立足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學科定位,讓學生一課一得,精心教學設計,精緻課堂教學,就能實現一課一得,孩子語文能力的穩步提升。欣喜之餘,也為課堂中學生呈現出的問題而擔憂:

1.三年的海量閲讀、大量識字、經典誦記,解決了學生提前自主閲讀的難題,也為學生埋下了讀書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形近字識記不清,錯別字滿篇的詬病。“會讀書的人有兩隻眼睛,一隻看到文字,另一隻看到文字的背面”很少有人能夠達到,而且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懂的詞語很少有人主動利用工具書予以解決,只是依靠猜測的辦法,一晃而過。原本以為這是我班孩子的問題,後來聽了幾個班的課,才發現語文課堂孩子的反應相當,追根溯源,我們在追求提前踏上閲讀快車道,強調多認少寫中忽視了必要的強化訓練,為了班級統一進度的讀書活動,忽視了慢孩子也得自覺利用工具書查找閲讀中難字的能力培訓,為了多認忽視了必要的書寫,造成書寫速度慢和書寫質量低的問題。看來每一項改革都應該在增量的同時立足提質,眼下,讓學生讀通讀順讀明白課文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2.較之往屆,小組長的組織能力還有一定的差距,課前學科組長培訓,一週學科組長工作經驗交流,組長工作情況評比都得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只要有了得力的助手,小班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在大班額的背景下實現。

3.送給一進步的孩子一顆葡萄,孩子一小點一小點的品嚐,還有意在班級同學面前顯擺,那表情和動作分明寫着:看吧,老師喜歡的人是我!我也是好孩子,不要瞧不起我呀!不要吝嗇自己的獎勵,給他一個優,一個150分與你沒有任何損失,與她卻是天壤之別的加速器。

4.今天的配套練習較往日做的最好,耕耘和收穫總是相輔相成的,廣泛的向大師借智,與時俱進的為師,才能獲得應有的尊嚴和自信。

家長開放日,開放了課堂,也開放着我們的認知!

《月光曲》教學反思15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説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