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98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1

《春江花月夜》是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裏的一首詩,選修課的學習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鑑賞技巧,所以我在講這首詩的過程中充分關注的是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性靈獨抒。重在發展學生的獨立品鑑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體會詩歌的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別林斯基有句話説得好:“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此,賞析這種情韻幽雅的美文,應該是一次賞心悦目的心靈之旅。教師應積極的創設入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快感和審美愉悦感。

本首詩安排了兩節課,但是實際效果和預期目標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將本節課的得失作如下分析:

一、題目導讀擴大了學生的審美着眼點

“春”、“江”、“花”、“月”、“夜”是五個獨立的主題,是可以同頻共振的。我讓學生在交響樂的想象中感受這種良辰美景的美妙。課堂上確實看到了學生馳騁的想象力和對美的感受力。有一個學繪畫的女生這樣描述道:“老師我感覺既可以用《富春山居圖》作樣本,你可以體會到渺遠、迷離、幽深,也可以用印象派的油畫做樣本,你可以盡情感受濃重的視覺刺激,也可以過濾掉色彩,感受它給人的遐想。”我順勢引導學生:“那麼大家快速的瀏覽一遍詩歌,你們認為是什麼東西把芬芳多彩的花林的顏色過濾掉了?那麼又給我們營造出一種怎樣的`意境?”學生一致認為是月光、水霧把絢麗的顏色過濾掉了,創設了一種朦朧、空靈的氛圍。於是我借“空靈”補充道:“這種‘空’剛好是佛教講的‘空’,可以是空間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生命中有很多東西存在,可我們常常感受不到。在這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裏,人是很容易產生哲學性的思考的,宇宙意識會油然而生。”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找出關於宇宙意識的句子進行講讀探討。這堂課有太多的“想不到”,學生的感受力讓我咋舌,我能做的就是不侷限於課前的預設,進行適時的引導,極大的挖掘出學生潛在的能量。

二、意境再造抒發了學生的獨特性靈

從幾個較為生僻但又富有表現力的字入手,通過漢字的聯想激趣,使學生的視覺經驗豐富化、具體化、形象化。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拓寬了審美視野。於是,後期的創作課堂氣象簡直可以用“蔚為大觀”來形容。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審美體驗,風格迥異,觸發頗多。陣陣掌聲一浪掀過一浪高。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每個生命之間的互相欣賞,互相激勵。

三、反覆涵詠成為紙上談兵

課堂誦讀的時間太少,詩歌的音韻美體現得不夠充分。根據課堂的生成看,在“創設氛圍”“聯想激趣”的引導過程中完全有大量的時間供學生誦讀感受,可是我的功利心態剝奪了學生涵詠體驗,置身詩境的權力。這的確是非常遺憾的地方。

四、含英咀華的側重削弱了詩歌的整體價值

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缺乏較為寬鬆的審美情趣,原因是為了實現對精彩的形象和語言的品味,我偏向了斷章取義的“名句賞析”,使得詩歌的整體生命力遭到了破壞。另外,對詩歌背後的初唐的文化格局和宇宙意識拓展的太多,使得本首詩的學習在倉促中收尾。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師要把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作為重要目標,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2

上完《春江花月夜》,筆者感慨良多。這是一篇經典詩,很多教學前輩講過,思想去,筆者認為經典的東西上出新意是有難度的,但通過努力同樣能夠展現自身特色。

本堂的設計理念為:突出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過朗讀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通過品讀詩歌中的意象和語言,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

回顧本堂的教學過程,有如下幾個要點:

一、重視先學,培養自學能力

高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學的任務佈置給他們,進一步培養自學能力。針對這一目的,筆者設計了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作者及該詩歌的簡介,預習的步驟和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怎樣通過讀表達自己對本的理解,二是詩中體現了怎樣的景、情、理),當然還有“質疑”兩個核心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本詩的核心內容,可以避開繁瑣的分層,又能使學生思路清晰,對全詩的脈絡把握到位,從而避免僵化的按順序講解。

從教以,筆者一直銘記葉聖陶先生的教導,學生的學習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要想讓學生髮現問題,必須先預習,詩歌的預習就是讀與思。只有在認真的讀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質疑。筆者還要求學生質疑後小組內互看,小組成員的問題儘量互相幫忙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最終提交到班級討論,這也大大提高了質疑的質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對於詩歌學習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們以後看到陌生的詩歌,也就不至於霧裏看花了。

二、重視朗讀,培養感悟能力

詩歌的朗讀,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體悟的外在表現,因為“詩言志”但這首長詩景、情、理都有,雖可分開解讀,但又交錯相融,所以處理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只有真正體悟了語言背後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

在朗讀的處理上,筆者先給學生聽配樂的朗誦,然後讓學生試着模仿,在模仿中體會情感的起伏變化。然後,進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讀,或者幾句幾句的讀,鼓勵學生大膽地讀出自己有感悟的語句,並適當分析。

這是本堂的主體部分,也是本的特色所在——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朗讀、分析本詩中的景、情、理。這一環節上,學生不是簡單讀了詩歌的語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詩歌的情感,再通過自己對語言的表現能力讀出詩歌,這給了他們很大的成就感。當然,這一部分內容並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學生讀到哪裏老師相機引導到哪裏,因而隨機性較大,老師的堂駕馭是核心。

其實,詩歌教學,無非就是通過知人論世的方式,同時透過詩歌的語言欣賞其中藴含的“志”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所追求的教學效果是直指詩歌本質的。

三、重視寫作,培養表達能力

語,口頭為語,書面為。詩歌教學作為語教學的一部分,當然也得注重練筆。更何況是這樣一篇“孤篇蓋全唐”的美。筆者選擇了月夜美景要求學生用散化的語言再現情境。詩歌的語言和散的語言是不一樣的,詩歌的語言美,但太精煉。散的語言更形象,直觀。作為生活閲歷不豐富的高中生,散更適合他們。其實這項內容也是前準備的,但是上依然給時間修改。因為上學生經過進一步的討論交流,對詩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堂修改時,筆者發現有學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字!筆者想,這就是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後推薦出的小散語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説,朗誦是一個學生對語言把握的展現,那麼寫作,則是一個學生感悟、表達等語素養最綜合最直觀的展現,同時也是我們語學習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見影的項目,所以要因勢利導,見縫插針。只有始終把寫作放在心頭,時常練筆,才能更好地駕馭這千年的方塊字,更好地利用它們抒發內心的情感。

四、重視作業,培養拓展能力

筆者教學中一直堅持“學生一望而知”的內容不講,放到詩歌教學中,就是簡單的讀和簡單意象的呈現不需要學生在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層次的意象哲理,該討論的還是要討論。所以在後作業的設計上,筆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尋。一,學生回家後收集資料比較方便;二,這些意象在中的難度不大,就學生的學習經驗而言,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但僅看到本詩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夠的,需要舉一反三,所以佈置他們探尋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從後反饋的效果看,學生不僅積累了這幾個意象,在收集資料時很多同學還積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鴻雁、砧聲、柳……可見,只要引導到位,學生的潛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大!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義吧。

當然,此節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堂的控制,節奏的把握,對學生朗讀的點評……俗話説,教學是門有缺憾的藝術,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與修正,在這條路上,我會讓缺憾越越少。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3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美、挖掘美,並去體驗美,那麼作為引導方式之一的課題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如果教師在欣賞之前這樣提問“同學們,我們今天來欣賞根據古曲改編的民族管絃樂曲《春江花月夜》,請同學們聽後講講你聯想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怎樣的感受?”雖然老師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的,但由於他已經説出了標題,那麼學生的思維由於收了標題的暗示,不用聽作品,答案全在標題裏了,於是學生會很配合老師,回答:“在春天的夜晚,月光照耀着寧靜的湖面……”雖然學生的回答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但這樣的提問除了預示學生之外還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相反,如果教師換一種方式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作品,聽完之後請同學們講講憑你的感受你聯想到了怎樣的畫面?你認為當時作者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這樣同學們會認真地去傾聽音樂,並且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説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説想到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有點説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説樂曲太美了,聽了心情非常舒暢,不知道怎麼形容。最後真正能和標題完全聯繫上的幾乎沒有,而事實上,《春江花月夜》原名為《夕陽蕭鼓》,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編更名的。

再比如,欣賞進行曲風格的音樂作品時,教學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理解進行曲音樂的風格特點,我們往往會先讓學生欣賞若干不同的進行曲音樂作品,然後提問:“同學們,我們剛才聽了這麼多進行曲,你們知道進行曲應該是幾拍子的嗎?”老師這樣一問,等於又給了學生暗示,學生肯定會根據剛才所聽到的樂曲分析出進行曲是二四拍或四四拍的,但這樣的問題並沒有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老師可以換一種方式提問:“同學們,我們欣賞了這麼多進行曲,你們覺得進行曲有怎樣的.風格特點?進行曲這樣的風格可不可以用三拍子和六拍子來表現呢?”

這樣的提問既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學會從反面或説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現樂曲風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避免預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點深度,切入要可行,讓學生能充分展開聯想和思考,即使學生一時回答不出,老師也不用顧慮,可以再給出幾個選擇性的答案,哪怕學生還是選擇錯誤答案也沒關係,可以當場生成思辨、討論,有了思辨和討論,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反而會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4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我根本就不敢講。不僅僅是擔心破壞詩歌美麗的意境,而是自己根本就不會講。過去這首詩在讀本里出現,我只是要求學生背一下。現在,這首詩成了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一篇文章,如果再輕易的放過,不用別人,連我自己都開始鄙視自己了。

但,的確不敢講,尤其是逐句進行分析,這是我的教學弱項。所幸,這首詩是作為“賞析示例”出現了,書上有名家賞析的文章,這樣一來,我就是不講,學生也可以藉助這篇賞析來理解詩歌。

這個單元的題目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意思是説,深入理解一首古詩,特別是寫景抒情的古詩,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詩人,置身於詩中的意境,通過體味詩中的'意象來了解詩歌的情感。這實際上是要求我們不要瑣碎地去分析詩句,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誦讀來把握詩歌的意象特點及情感。如此一來,我就又竊喜了一回:看來我不講是對的了。

關於這首詩,我是這麼處理的。首先安排學生在早讀反覆誦讀這首詩直到背過。至於課上,我安排了三項內容。第一項,誦讀。通過學生讀,老師讀,名家配樂誦讀,來“置身詩境”。第二項,閲讀賞析文字,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和了解詩歌形式上的特點。第三項,回答一個籠統的問題:為什麼前人評價此詩“孤篇蓋全唐”?從內容和形式來簡要回答。

這樣一來,我就繞過了在我看來最艱難的“感性分析”階段,而且還能與考試聯繫到一起。至於一些具體詩句的分析,我可以在以後專門講詩歌鑑賞技巧的時候舉例來解讀。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5

上完《春江花月夜》,筆者感慨良多。這是一篇經典詩文,很多教學前輩講過,思來想去,筆者認為經典的東西上出新意是有難度的,但通過努力同樣能夠展現自身特色。

本堂課的設計理念為:突出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過朗讀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通過品讀詩歌中的意象和語言,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過程,有如下幾個要點:

一、重視先學,培養自學能力

高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學的任務佈置給他們,進一步培養自學能力。針對這一目的,筆者設計了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作者及該詩歌的簡介,預習的步驟和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怎樣通過讀來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二是詩中體現了怎樣的景、情、理),當然還有“質疑”.兩個核心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本詩的核心內容,可以避開繁瑣的分層,又能使學生思路清晰,對全詩的脈絡把握到位,從而避免僵化的按順序講解。

從教以來,筆者一直銘記葉聖陶先生的教導,學生的學習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要想讓學生髮現問題,必須先預習,詩歌的預習就是讀與思。只有在認真的讀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質疑。筆者還要求學生質疑後小組內互看,小組成員的問題儘量互相幫忙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最終提交到班級討論,這也大大提高了質疑的質量。古人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對於詩歌學習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們以後看到陌生的詩歌,也就不至於霧裏看花了。

二、重視朗讀,培養感悟能力

詩歌的朗讀,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體悟的外在表現,因為“詩言志”.但這首長詩景、情、理都有,雖可分開解讀,但又交錯相融,所以處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只有真正體悟了語言背後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在朗讀的處理上,筆者先給學生聽配樂的朗誦,然後讓學生試着模仿,在模仿中體會情感的起伏變化。然後,進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讀,或者幾句幾句的讀,鼓勵學生大膽地讀出自己有感悟的語句,並適當分析。

這是本堂課的主體部分,也是本課的特色所在——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朗讀、分析本詩中的景、情、理。這一環節上,學生不是簡單讀了詩歌的語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詩歌的情感,再通過自己對語言的表現能力讀出詩歌,這給了他們很大的成就感。當然,這一部分內容並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學生讀到哪裏老師相機引導到哪裏,因而隨機性較大,老師的課堂駕馭是核心。

其實,詩歌教學,無非就是通過知人論世的方式,同時透過詩歌的語言來欣賞其中藴含的“志”.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所追求的教學效果是直指詩歌本質的。

三、重視寫作,培養表達能力

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詩歌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當然也得注重練筆。更何況是這樣一篇“孤篇蓋全唐”的美文。筆者選擇了月夜美景要求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情境。詩歌的語言和散文的語言是不一樣的,詩歌的語言美,但太精煉。散文的語言更形象,直觀。作為生活閲歷不豐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適合他們。其實這項內容也是課前準備的,但是課上依然給時間修改。因為課上學生經過進一步的討論交流,對詩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課堂修改時,筆者發現有學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筆者想,這就是課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後推薦出來的小散文語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説,朗誦是一個學生對語言把握的展現,那麼寫作,則是一個學生感悟、表達等語文素養最綜合最直觀的展現,同時也是我們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見影的項目,所以要因勢利導,見縫插針。只有始終把寫作放在心頭,時常練筆,才能更好地駕馭這千年來的方塊字,更好地利用它們來抒發內心的情感。

四、重視作業,培養拓展能力

筆者教學中一直堅持“學生一望而知”的內容不講,放到詩歌教學中,就是簡單的讀和簡單意象的呈現不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層次的意象哲理,該討論的還是要討論。所以在課後作業的設計上,筆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尋。一來,學生回家後收集資料比較方便;二來,這些意象在文中的難度不大,就學生的學習經驗而言,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但僅看到本詩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夠的,需要舉一反三,所以佈置他們探尋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從課後反饋的效果來看,學生不僅積累了這幾個意象,在收集資料時很多同學還積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鴻雁、砧聲、柳……可見,只要引導到位,學生的潛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大!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義吧。

當然,此節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課堂的控制,節奏的把握,對學生朗讀的點評……俗話説,教學是門有缺憾的藝術,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與修正,在這條路上,我會讓缺憾越來越少。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6

每次講到《春江花月夜》都讓我無從下手,因為詩文太美了,太美好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表達,一旦描繪出來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經過這次講解我對《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進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寫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壯麗之景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而我最喜歡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現出一種幽美恬靜,僅前面幾句就把整個月下之景的純淨空靈給展現了出來。

下面都是對人生的`思考。 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他們都是對人生短暫的慨歎,而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恆。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歡的就是思婦的段落。鴻雁,魚龍,向來都是寄託相思之苦,郵寄書信的代名詞,而“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根本沒有辦法寄來書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給月光。思婦“願逐月華流照君”想要讓月光把思念帶給遊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還來,因為月為思婦傷心而不捨得離開,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呀!月光帶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寫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來了。

遊子之思也是讓人心碎。“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課下注釋説“表達惜春之情”而更多的應該是對家的思念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7

首次試上,筆記本上寫滿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維目標明確, 有歌鑑賞方法的指導。例如,學完這首詩教師總結説:“我們收穫了很,除了無盡的美感,還了解了詩歌鑑賞的方法,拿到一首詩,我們知道該如何下手了:

1、讀一一美讀幾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詩中的景物與人物,體會意境,瞭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與情感的匹配點,整體感知詩歌。

如果長期堅持使用這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將有利於學生詩歌鑑賞素養的形成,有利於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的能力。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主線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設主線,明思路

張若虛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因為《春江花月夜》“孤絕橫篇,竟為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全詩圍 “春、江、花、月、夜”鋪開,月是詩人震動的脈搏,月光灑輝處,江水、沙灘、桃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鏡台、詀石、鴻雁、魚龍、思婦、遊子組成了一副幽美恬靜、充滿人生哲理的畫卷。

落月搖情,情韻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盪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學呢?

別林斯基有句話説得好:“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此,賞析這種情韻幽雅的美文,應該是一次賞心悦目的心靈之旅。學生是讀景、賞景的主角,教師是導遊。美在哪裏? 這條學習主線,應念而生。

圍繞這條主線,設計了這樣的課堂流程:美聽一美讀一美品。其中,美品是關鍵,它可以設計以下兩個思考題:

1、你在詩歌中看到了什麼?請以月亮的推移為順序找出描寫對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體現人物情感的詞)。

2、你最喜歡哪句詩?説説喜歡你的理由。結合你最欣賞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語言品一品。

再次上課,我們明顯感到,課堂是教師的課堂,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僅有的一次討論也只是流於形式。學生似乎是遊離於課堂外的陌生人,課堂冷冷清清,局面尷尬。

傳統教育確實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忽視學生自主意識的弊端,強調集體意識和絕對服從,用一種僵化、教條的思想禁錮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結果是學生個性品質缺失,自主意識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懷缺失,公民意識缺失。高中新課程的實踐者應充分意識到以人的發展為根本點,培養高中學生自覺的社會責任與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初步的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敬業精神以及健全的身體心理素質是我們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個體,尊重生命,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我們真切地感到,課堂不能靜若止水,需要波瀾起伏,需要激盪人心,需要創造一個美的`藝術境界,否則便會枯燥無味、蒼白無力。那麼怎樣為教學創造一個藝術的境界呢?

二、二改:創設藝術氛圍,營造審美情境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需要創設迷人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深入詩文的深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創設:

1、美導。

一位同行的導語設計值得借鑑:在我國浩瀚的詩海中,有無數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寫下吟誦月亮的美麗詩句,同學們讀過哪些關於月亮的詩句?

學生打開了記憶倉庫之後,教師再深情地説:“是啊,月在詩歌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寄託,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淒涼,‘明月鬆間照’的寧靜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張若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他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沉浸於超常的審美情境、傾心於審美的情境和把審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閲讀對象的審美注意。

2.美聽。

教師範讀,學生傾聽潺潺連綿的流水、流利婉轉的鳥鳴,他們情不自禁地沉醉於這迷茫朦朧的月色中,沉浸於濃濃的思念、深深的愁緒裏,浸入美讀釀成的美境中。有了這種傾聽,那種躍躍欲試的萌動之心, 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讀。

葉聖陶先生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3) 誦讀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有 自由體驗讀、個人表演讀、小組競賽讀、集體體悟讀”。誦讀這首詩要讀出輕重,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激情。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於自己的體驗之中,選擇、感悟、深思,產 生旺盛的求知慾、強烈的參與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經過反覆朗讀,學生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詩中表現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滄桑之歎,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體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了。更重要的是:美讀,不但瞭解作者説了什 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有了溝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學生進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狀態,在吟誦過程中,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通過第三次上課,我們認為,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整堂課的主題。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讀,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不在課外延伸了多少,而應該在美品課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課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壯觀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無處不在,江天一色,清純空靈

(3)月落——落花搖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霧,迷茫無盡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飛霜、沙汀、白雲、青楓、扁舟、高樓、玉户、閒潭、落花、海霧、江樹等, 春江潮動,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傷美,優雅空靈的純淨美,交織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浮想聯翩,思接千載,感慨宇宙的神祕,人生的無奈。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又頓悟,人生是短暫的,而人類則是綿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 讓人讀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劇之美、宇宙無窮的永恆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盪滌萬物,充滿生命活力的壯觀美,躍然紙上;江水流春,江樹迷濛,淒涼感傷之情油然而生。詩中的情感美還指落月藏海霧, 月落粧台,長夜不眠的思婦的依戀惆悵之情;春光將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遊子的悽苦寂寞之情。品讀落月搖青滿江樹,那月光之情, 思念之情,詩人之情,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學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後探討問題,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選擇的自由,不受約束,大膽想象、聯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並闡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維、分享閲讀成果。

詩歌欣賞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要給學生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們己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設計,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設計,更是從課堂教學的完全預設轉向動態生成,賦予了課堂活力,使課堂異彩紛呈,活力四射。

總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計是以課文為載體,從課文出發,通過聽、讀、品,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鑑 賞詩歌。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8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美、挖掘美,並去體驗美,那麼作為引導方式之一的課題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如果教師在欣賞之前這樣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作品,聽完之後請同學們講講憑你的感受你聯想到了怎樣的畫面?你認為當時作者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這樣同學們會認真地去傾聽音樂,並且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説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説想到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有點説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説樂曲太美了,聽了心情非常舒暢,不知道怎麼形容。最後真正能和標題完全聯繫上的幾乎沒有,而事實上,《春江花月夜》原名為《夕陽蕭鼓》,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編更名的.。

所以,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避免預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點深度,切入要可行,讓學生能充分展開聯想和思考,即使學生一時回答不出,老師也不用顧慮,可以再給出幾個選擇性的答案,哪怕學生還是選擇錯誤答案也沒關係,可以當場生成思辨、討論,有了思辨和討論,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反而會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