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哨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01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麥哨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麥哨教學反思

麥哨教學反思1

每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都會陶醉在這份田園風情中,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第三次試教,我力求透過優美的語言文字,創設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詩意。

一、創設美的情境

在作家陳益先生的筆下,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豐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可是我們的孩子們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見過,也未必見過五彩繽紛的田野,更不用説產生如此豐富、喜愛的情感。前兩次試教夠感覺孩子們沒有生活體驗,單純靠純美的文字不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這次在上新課前,我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並且設計自學提綱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的瞭解農村的風情風貌和農村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場景,激發他們的情感。

在整堂課上,我以課文的主情景圖作為背景,力求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結合文本內容,給孩子們展示五彩斑斕的田野圖畫,展示豐收在望的麥田圖,以及豐滿的麥穗的特寫圖。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激活了孩子們內心的美感,更為孩子們理解語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二、營造美的氛圍

這篇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重點描寫了湖畔割草的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遊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我也想創造一個麥哨縈繞的課堂,在此中引領孩子們感悟語言文字。

我從課題麥哨引導到學習直接寫麥哨的段落,通過讀讀、吹吹,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歡快、悠長。接着,“尋着聲音走進田野”,欣賞了田野優美、喜慶的豐收美景後,我這樣説道:當這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田野展現在我們眼前時,無論是誰都不禁會用麥哨吹奏起心中的讚美之歌,你聽——生讀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們喝着天然的茅茅針的快樂時,我這樣描述道:在這樣悠閒的時刻,孩子們又吹起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抒發心靈的快樂。引導學生讀七八自然段。整堂課從哨聲起,又從哨聲中結束,洋溢着濃郁的鄉間生活情趣。

這樣的設計將麥哨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不僅使我的課堂節奏首尾呼應,流暢舒緩,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們,麥哨聲中就包含了孩子們幸福的童年,無拘無束的生活,包含着他們的笑聲、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這“歡快,柔美”僅僅指麥哨嗎?孩子們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語言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排比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藍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點放在田野美景這塊。設計了三個層次。先是通過圈畫詞語,讀讀這些詞語,感受色彩的美感。有的孩子説:田野裏五彩繽紛。這兒還是紅的,那兒就變成黃的了。還有的孩子説:田野像個魔術師,才短短几天就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了。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園豐收樂。最後重點品味麥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圖來幫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出示了一株麥穗的特寫圖,問孩子們:你看到了什麼?一位孩子這樣説道:我看到麥穗長大成人了,變得豐滿了,它非常自豪。還有一位孩子説:麥稈直着腰託着麥穗,可是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它的腰呢。這不就是對“擎”字的感悟嘛,我立刻接道:是啊,句子中的“擎”字不就表達了麥子的自豪和獻禮般的鄭重。我又利用插圖啟發學生想象“微風拂過,麥穗輕輕晃動身子,你彷彿聽到什麼”,孩子有的説:我看到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像在向農民伯伯致謝呢。有的'説:麥子穿上了金黃色的衣服,可開心了,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還有的説:豐收了,豐收了,農民伯伯快來收割吧。我這樣點撥道:是啊,這齊刷刷的麥芒就是五線譜,這顆粒飽滿的麥穗,就像一個個音符,吹奏着歡快的豐收歌。讓我們也來抒一首讚歌。孩子們紛紛舉手,有聲有色地讀,有滋有味地品。在表達中,學生的情感與教材的情感進行碰撞、交融,學生入情入境、活躍而投入,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機與智慧,語文課也就上出味來了。

四、編寫美的生活

在整堂課中,我帶領孩子欣賞美圖,品味文字,朗讀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鳴的是鄉間的遊戲生活。鄉下孩子們的遊戲跟我們的不同。他們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遊戲。他們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紙牌,在草地上隨便打幾個滾,和夥伴們摔次跤,或去河裏遊一圈,就能快樂好一陣子呢。所以讓孩子們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編寫鄉村孩子在草地上的遊戲過程,讓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孩子們寫的可優秀了。如有的孩子寫道:割完草,孩子們立刻在草地上快樂地玩耍起來。看二胖和鐵蛋在摔跤呢。兩人憋足了勁推着對方。看二胖的額頭上冒出了一層密密的細汗,臉蛋漲得通紅。妞妞在一旁快活得直拍手叫好。這練筆讓孩子們參與生活,深刻感受鄉下生活的特色,是一次極有意義的練筆,又豐厚了文本。

在這堂課中,孩子們讀得很多,形式也很豐富,有齊讀、個別讀,男女生讀、引讀等,但是孩子們在讀的效果上,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孩子們情感十分充沛,可卻不能借助朗讀表達出來,這真是一大遺憾。究其原因,是由於我的朗讀指導不夠細緻,點撥不夠到位。其實當孩子的情感已經豐富卻無法用朗讀表達時,我就要做一些潤物無聲的技巧點撥了。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如何使朗讀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統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麥哨教學反思2

《麥哨》這篇課文的教學,以麥哨為線索,前後呼應,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風光的美好,重點感受孩子們純樸、歡快的童年生活。這裏需要重點落實的是感受孩子們純樸、歡快的童年生活。

這節課上完後,我細細的回味了整節課的設計和教學過程,有如下感受:

1、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通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村生活的美好,鄉村孩子的純樸可愛。

2、知識點的教學比較紮實。學生在自讀自悟,做批註,在師生、生生的對話中提升了感悟能力,能抓住幾個排比句、比喻句、作比較的句子,深入展開教學。通過讀將孩子們比喻成月季花,感受到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形象;品讀描寫孩子們遊戲情景,從遊戲內容上感受他們的活潑與頑皮;用具體情境中與自身生活經驗進行比較,體會了鄉村孩子不一樣的率真與自然。點點滴滴的細節中,無不滲透着孩子們的歡快!這份歡快不僅是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更離不開所處的生活環境,進而引導學生進入美好的田園風光中去。使學生不僅能自己入情,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3、課件的使用還是很有收穫的。我精心選擇了部分非常貼合課文內容、富有美感的`圖片製作成課件,縮短了學生實際與文本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情境。

我原本是想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後讀書解決問題,欣賞感悟語言,但是,自己在課堂中有一些環節處理的不好,因此使得課堂容量太大,個別環節又沒有落實到位:

1、時間的控制不是很好。開始部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播放《捉泥鰍》的歌曲、畫面,啟發學生談話耗費了太多的時間,佔用了後面學生讀中感悟,彙報交流的時間。其實讀了課文,看了圖片,學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達的,但由於時間關係,這一重點內容只抓住了一些重點句段。如果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充分的想,放開説,美美的讀,我想學習目標中的感悟積累語言就更有實效性了。

2、教學環節有重複、不精練的現象。在讓學生初讀把握了課文主要內容、感悟了課文最後一段的基礎上,我應順着學生的思路,讓他們品讀其他段落中優美的句子,不應該再出示閲讀思考題,禁錮了學生思維,也為夯實這一教學內容贏得足夠的時間。同時,學生在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後,也會對“麥哨”由開始粗淺的認識到是大自然風吹麥浪發出的一種美妙的聲音的深入認識。

3、如果課後再能拓展一篇和課文內容相似的小短文讓學生閲讀,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我想這會深化本課課文內容,也增大了學生的閲讀量,為本單元習作也打下了基礎。長時間這樣堅持,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一定會有很大提高。(我在第二課時進行了這方面的訓練)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閲讀課文教學中還有很大的欠缺,還沒有把學生放開,角色的定位和把握、教學環節的精妙設計等都還需細細鑽研和揣摩,這將是我以後教學努力的一個方向。

麥哨教學反思3

《麥哨》是新課程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選學課文,文章一共有8個自然段段。課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採用前後呼應的形式,寫了孩子們歡快、柔美的麥哨聲。課文中間的4個自然段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4幅鄉村孩子快樂生活的場面。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諧的農村生活場景感動着,被那一句句詩一般的語言感染着。

本文內容淺顯,寫景意境清新,寫人童稚純樸。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為,多讀是品位語言的最佳方式。有疑問時讀,多讀茅塞頓開;有感悟時讀,多讀理解深入;品位語言時讀,多讀朗朗成誦。

“麥哨”的聲音是課文的線索,緊扣文題初讀課文,能快速理清課文脈絡。其後,讓學生聯繫文中“和、應、歡快、柔美”等詞對 “嗚卟嗚卟”的麥哨聲展開想象,能有效把握學習語言的本質性目標。同時,那歡快而柔美的麥哨聲在課堂裏吹起一股清新的.風,使學生彷彿置身於田園之中。

以“歡快、柔美”為重點,讓學生自主讀悟,能有效地延續第一層面對“麥哨”的解讀,把握課文的主旨,尋找到解讀感悟的突破口,並搭建起一個有效的學習空間。在學習中抓重點詞句品詞想象,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從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語言所流淌着的濃濃的情趣。

麥哨教學反思4

《麥哨》(人教版課標本八冊)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滿懷喜悦之情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嗚卟,嗚卟,嗚……’田野裏,什麼聲響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那麼歡快,那麼柔美。”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緊跟着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在這種天然娛樂場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麥哨聲作結,“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一忽兒,四處都響了起來,你呼我應,此起彼落。那歡快的哨聲在撩起麥浪的東南風裏,傳得很遠、很遠……”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着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本文的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細細讀來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

這樣的美文,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學習,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實得到語言文字的收穫呢?所以,教學時把握住教學思路:引領學生在讀文中賞析;在讀文中積累;在讀文中學習作。

一、在讀文中賞析

賞析有玩賞的意思,指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後解釋。在讀文中賞析,有細細品味的意思,而且這種細細品味有兩層要義:首先,這是樂於參與、主動積極的參與。不是教師的牽引下,對知識點的枯燥分析;其次,賞是為了析。反覆讀文後能體驗寫作特色、方法以及優美的詞句。在讀文中賞析,使語文學習學得趣味十足,又學習文章寫作方法,從而綜合提高語文素養,如《麥哨》第3自然段:“那一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層晶瑩細汗的孩子們紅撲撲的臉蛋比成是沾滿露珠的月季花,既寫出了孩子的可愛,又非常貼切,連蒙上的晶瑩汗珠也考慮到了,帶了進去,成了“沾滿露珠的”,對這一句的賞析,可以是這樣的: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當學生説了比喻,則追問引導學生説出把臉蛋比成月季。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進行分析,但這樣的分析絕不是賞析,因為這個過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沒有樂,沒有體驗,也沒有情感的參與。

課堂二:引導學生結合想象、上下文體會月季花。初讀文本後——

師: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樣的?指名學生答。

生:美麗的、好看的、鮮豔的……(這時候的學生還只是為了應付教師的問題)

師:沒細細看過沾滿露珠的月季花吧,準備好了嗎?我看誰看得最認真(出示一張張各種月季的圖片),看到了嗎?怎樣的月季?

學生1:嬌貴的月季、粉嫩的月季。

學生2:五顏六色的月季。

學生3:色彩豔麗、迷人的月季。

學生4:五彩斑斕、色彩明麗、絢麗多彩的月季。

學生5:高貴的、鮮豔的、引人注目的月季……

師:為什麼可以用月季來比孩子們呢?引導感受“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的孩子們的天真、純樸、可愛。

師:如果不這樣比,還可以怎樣比?出示句式:那一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

生:熟透的蘋果、玫瑰、辣椒……

師:如果你是孩子,喜歡怎樣的描寫,為什麼?

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通過比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傳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文本中其餘的比喻句,在自讀自找交流中鞏固如何運用比喻的方法。在這一個片段中,教師的角色有氛圍營造者,如月季圖片的呈現;有方法指導者,如讓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想象;有機會創造者,如給予學生作其它比喻,鞏固認知。

二、在讀文中積累

積累的是指聚集、積澱,使數目增加。在讀文中積累指使詞、句、段、篇等知識積少成多、嘗試運用。如果説在讀文中賞析,是精讀課文讀書方法的延伸,有時需要教師的引導,那讀文中積累更多的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與創新。如讀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點體會了句子“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莢;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豆莢;雪白的蘿蔔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在體會到排比中所要表達的豐收、歡樂、喜悦、自豪後,讓學生想象,還會有哪些豐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學樣接下去説一説?學生經過思考後,就有了精彩的續文:

生6:粉色的桃花謝了,結出了紅中透綠的桃子;

生7:粉紅色的櫻桃花謝了,結出了又精緻又紅的櫻桃;

生8:白色的玉蘭謝了,留下一片生機勃發的綠葉;

生9:地上的.西瓜開花了,結出了又大又紅的大西瓜;

……

在這樣的課堂讀書中,學生不僅是對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積累。積累了個人經驗,積累了這樣精彩的描寫方式,為習作由説到寫架設橋樑。

三、在讀文中練筆

新的《國小語文課程標準》降低了國小生寫作的難度:一二年級叫寫話;三——六年級叫習作。無論是寫話還是習作的提法,都表明了國小階段作文只是練筆。練筆的形式很多,有仿寫詞語、嘗試片段、填補空白、豐滿文章等。究竟採用何種練筆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點,也要根據學生的狀況,根據年級、單元的特點確定一個重點。

《麥哨》形式美,首尾呼應;詞句更美,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恰到好處的運用營造了美的氛圍;開頭用象聲詞,引人入勝等等。要學生一下子學會這麼多的寫作方法有難度,可先學文中寫鄉村美景詞句整齊的手法,如“一聲呼,一聲應”、“那麼歡快,那麼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嗚卟,嗚卟”,都句式對稱,非常富有節奏感。有學生就這麼寫:

“我們在小竹林裏挖竹筍,比誰挖得多;我們又在小泥路上比跑步,比誰跑得快。”

“看着鴨子在水中嬉戲,雞在場地玩耍。”

“我們再也招架不住香味的誘惑,大家拿起勺子,直衝鍋邊,狼吞虎嚥起來。”

……

這樣的仿寫,既是練筆,也寫出了小作者自己的農村生活樂趣。當然,還應承認差異:學生個體的差異,由此標準也應有差異。能力強的學生多用幾種方法,如同樣是比喻,一般學生把“滲着汗珠紅撲撲的臉蛋”比成熟透的蘋果、玫瑰、辣椒,就不錯了,可另外一些學生就應更具體,比成嬌嫩欲滴的玫瑰、沾滿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強的學生不是這樣慢慢由不會到會轉化來的?

麥哨教學反思5

《麥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過優美的語言文字,創設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詩意。

一、創設美的情境

在作家陳益先生的筆下,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豐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可是我們的孩子們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見過,也未必見過五彩繽紛的田野,更不用説產生如此豐富、喜愛的情感。沒有生活體驗,單純靠純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入情入境。

所以課始揭題時,我選用了一組鄉村田園景色的圖片,配上《茶園春色》的音樂播放,這樣純美的田園畫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們眼前一亮,帶給他們一個全新的感覺,激發他們的情感。

二、營造美的氛圍

這篇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重點描寫了湖畔割草的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遊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我也創造了一個麥哨縈繞的課堂,在教學中在遊戲中吹響麥哨,讓學生在歡快的學習中懂得鄉村孩子的麥哨聲歡快、柔美、你呼我應,此起彼落,悠遠,綿長。並引領孩子們感悟語言文字。為了讓學生體會吹麥哨的`歡快,柔美,我和孩子們一起吹響“嗚卟,嗚卟,嗚……”

並拓展吹響以下三支麥哨:

麥哨1:“嗚——卟,嗚——卟……”

麥哨2:“嗚卟——,嗚卟——……”

麥哨3:“嗚——卟——,嗚——卟——……”

孩子們在歡快的吹響聲音裏體驗到吹麥哨的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歡快,柔美,你呼我應,此起彼落的感覺和效果。

三、品味美的語言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點放在田野美景這塊。設計了三個層次感悟,一是感悟田野的色彩美,先是通過圈畫表示顏色的詞語,讀讀這些詞語,感受色彩的美感,想象畫面,田野就是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二是感悟田野豐收美,找出表現豐收的語句,如:“根麥稈都擎起了豐滿的穗兒”,“結出了祕密的嫰莢”“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讓學生懂得田野奏響了一曲歡慶豐收的讚歌。三是感悟語言美,描寫田園的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排比、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這篇課文無論是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好文章。最後讓學生懂得作者描寫的這幾種作物生長都是有順序的,寫作的順序不能顛倒,體會到一切作物都是在自然生長中,和諧有序。

四、讀出美的境界

在這堂課中,孩子們讀得很多,形式也很豐富,有齊讀、個別讀,分組讀、引讀等,孩子們情感十分充沛,通過朗讀表達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表現出對鄉村孩子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快樂充滿了嚮往。整節課,孩子們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孩子的情感已經豐富,我稍做一些潤物無聲的技巧點撥,使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使朗讀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統一,同時這也是我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五、存在問題

在整堂課中,我帶領孩子欣賞美圖,品味文字,朗讀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鳴的是鄉間的遊戲生活。鄉下孩子們的遊戲跟城裏的孩子不同。他們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遊戲。在草地上隨便打幾個滾,和夥伴們摔次跤,翻個跟頭,就能快樂好一陣子呢。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當我問到:你最喜歡哪個部分時,全部孩子中喜歡吹麥哨這部分的寥寥無幾,問及原因是沒見過麥哨。看來在備教材、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做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具體需要等,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只有事先“備好了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麥哨教學反思6

《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作者滿懷喜悦之情描寫了盛夏季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小朋友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展現了鄉村小朋友天真、質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盛夏的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小朋友,重點描寫了小朋友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着小朋友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俺覺得《麥哨》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同學揣測文章表達順序,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的藍本。《語文課程規範》也強調:在閲讀中揣測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於是俺在實施教學時充沛挖掘課文可利用資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較好教學效果。

一、抓住課文題目,滲透寫作知識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麥哨”嗎?

(不少同學納悶,搖頭。)

師:(出示實物,試吹)它是一種用麥杆做成的哨子,能發出悦耳的聲音。

生眾:(恍然大悟)哦,原來就是這個呀,俺也吹過。

生:俺們叫它“叫子”。

師:(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盛夏的農村,大片大片的麥子幼稚了,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快樂。他們用麥杆做成哨子,“嗚卟,嗚卟”地吹着……請大家默讀課文,想想,課文為什麼要用這“麥哨”作為課文的題目呢?

生:俺覺得以“麥哨”為題,點明這篇文章是寫農村生活的。

生:俺認為“麥哨”也是俺們農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麥哨”作為題目。

生:麥哨雖小,但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童年的歡樂,所以作者就以“麥哨”作為題目。這叫“以小見大”。

生:俺一看見“麥哨”這個題目,就感覺很美,就喜歡上了這篇課文。

師:是呀,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題目取得好,能給整篇文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讓俺們再美美地讀一讀課題。

【反思】

現在的小朋友對麥哨缺少感性的認識,因此出示實物顯得很有必要。其次,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妙,以盛夏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是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知識滲透的好教材。以教材為例子、深入淺出地教學,具體形象,符合四年級同學的年齡特點。因此,同學學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課文脈絡,揣測表達方式

師:同學們,課文幾次寫到麥哨的聲音?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讀課文)兩次。第一次在課文的開頭,第二次在課文的最後兩段。

生:俺從“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的麥哨?”這句話猜測上一句“嗚卟,嗚卟”就是吹麥哨發出的聲音了。

師:你能聯繫上下文進行猜測,真會讀書。再讀課文,體會這兩處描寫麥哨的好處。

生:課文以“嗚卟,嗚卟”的聲音開頭,一下子把俺吸引住了,俺想這是什麼聲音啊?俺覺得這樣的開頭有新意。

生:課文以“嗚卟,嗚卟”開頭,然後又提出“田野裏是什麼聲響和着小朋友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給俺們設下懸念,吸引俺們讀下去。

生:課文最後又寫到麥哨的聲音,這樣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師:大家體會得真好!同學們,寫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慮俺要造怎樣的房子,怎樣來建造。寫文章時也一樣,也要先打個框架,比方怎麼開頭,怎麼結尾。

【反思】

雖然俺們主張同學放膽寫文,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是, 俺們不能否認為數不少的同學在習作過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條有效的作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四年級同學已有了一年的習作經歷,同學也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進行如何表達方面的考慮,他們急需教師指點迷津。在這個時機適當地對同學進行表達順序、表達方法上的指點,很有必要。從上面的教學片段來看,同學已有了一定的鑑賞能力,體悟得相當深切、到位。教師形象的'譬喻則促進同學的遷移、內化、吸收。

三、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

師:同學們,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適,還需要做什麼?

生:買來裝飾資料,把房子裝修得漂亮些。

師:是呀。寫文章也一樣,有了大致的框架,還需要用恰當的、優美的語言來表達。這樣的文章大家才喜歡讀。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看看你喜歡課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俺最喜歡“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這句話了,讀起來特別順口。

師:真有眼光!讓俺們也一起來享受享受。

生:(齊)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

生:俺喜歡這一句:“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小朋友的臉蛋比作沾滿露珠的月季花,多麼形象的比喻。

生:俺來補充,這樣寫寫出了小朋友充溢活力,充溢生機。

師:好!接着交流。

生:俺最喜歡“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莢;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豆莢;雪白的蘿蔔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這是一組排比句。

師:還有誰喜歡這個句子?(很多同學表示喜歡)請大家再讀讀這個句子,你有什麼發現?

生:俺發現這幾個句子寫的都是什麼花謝了,結出了什麼。

生:俺發現這些花都是夏天這個季節的。

生:俺還發現這句話用了不少顏色的詞,金黃、黑白相間、雪白。

師:看來作者觀察──

生:非常細緻。

生:這兒還有一處比喻,把蠶豆的豆莢比作小指頭,很形象。

師(小結):同學們説得真好!這是個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幾種作物:油菜,蠶豆,蘿蔔。它們不同顏色的花相繼凋謝,各種形狀的嫩果剛綴,為俺們生動地再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田間風光,也營造了豐收在即的喜悦氣氛。讓俺們帶着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俺喜歡第四段的“每根麥稈都擎起了豐滿的穗兒,那齊刷刷的麥芒,猶如樂譜上的線條,一個麥穗兒,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俺讀着這句話,好像看到了豐收的景象。

師:真好!俺也有這種感覺。

生:俺覺得“齊刷刷”這個詞用得很好。

生:俺覺得這兒的比如打得特別好,連麥穗兒都要唱歌了。

師:讓俺們帶着喜悦的心情讀讀這一句。

生:(齊讀)

生:俺特別喜歡“草地柔軟而有彈性,比城裏體育館的墊子還要強,這簡直是一個天然的運動場!”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體育館的墊子進行對比,可見這兒的草地有多柔軟了。

師:説得真好!請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這句話,你還發現了什麼?

生:(激動地)俺發現了這句話還運用了比喻手法。

生眾:(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運動場。

師:文章太美了,讓俺們百讀不厭。接下來,老師就把這麼多美的句子作為禮物送給你們,你喜歡哪些就收哪些,把它們貯存到自身的記憶倉庫裏。

生:(誦讀、記憶。)

【反思】

小朋友們在教師引領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課堂上時而默讀靜思,時而交流碰撞,時而書聲朗朗。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同學不只學會了欣賞,豐富了積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達。

四、體驗鄉村生活,揮筆傾訴心語

師:同學們,學了《麥哨》這篇課文,俺們完全被這篇美文陶醉了。老師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想求助於大家,作者為什麼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

生:俺猜測作者小時候就生活在農村。

生:他對農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戀。

師:説得多好!其實,俺們只要細細品味俺們的生活,俺們的生活就是這樣豐富多彩,這樣令人回味。接下來,請大家好好回憶,從小到大,你經歷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興趣,引以為榮的趣事介紹給大家。

生:(回憶)找螢火蟲、捕蟬、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師:想把這些事情介紹給沒有這樣經歷的人嗎?好好把這麼多有趣的事情寫下來,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樂。當然,大家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挑選自身最想寫的來寫。

(多媒體出示:練筆超市:

可以寫寫農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園……

可以寫寫農家事:春種、夏忙、秋收……

可以寫寫農家人:地道的農民,俺們這些農家小朋友……)

生:(用筆傾訴。)

【反思】

俺們的同學置身於豐富多彩的農村,有着親密接觸自然的機會;有過親身體驗勞動的感受;更有暢玩農家遊戲的經歷……今天借《麥哨》的契機,把平時積累的素材紛紛地亮了出來。

田本娜指出:閲讀教學和閲讀是不同的。閲讀就是要讀懂文章內容,而“閲讀教學”,不只要讀懂文章內容,而且還要了解文章內容是怎樣表達的,也就是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因為閲讀教學還要教同學去讀——怎樣去讀,去寫——怎樣會寫……尤其是高年級的閲讀教學。

這就要求俺們老師應摒棄“以教材為本”和“教教材”的舊觀念,確立“以人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於讀懂教材、處置教材、利用教材,發明性地開展教學。本課教學俺採用“瞭解文章內容,領悟表達方法”的雙線齊進的教學方法,如品一杯茗茶,邊品讀,邊揣測,平中見滋味,淡裏有幽香。

麥哨教學反思7

一、課堂充滿了活力

我以“麥哨”的呻聲音線索,緊扣文題初讀課文,能快速理清課文脈絡。其後,讓學生聯繫文中“和、應、歡快、柔美”等詞對“嗚卟嗚卟”的麥哨展開想像,能有效把握學習語言的本質性目標。同時,那歡快而柔美的哨聲在課堂裏吹起一股清新的風,使學生彷彿置身與田園之中。

從課題麥哨引導到學習直接寫麥哨的段落,通過1.2和7.8段的想象、對比,既理解了詞語又加深對麥哨聲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歡快、悠長。接着,“尋着聲音走進田野”,通過給看到的畫面質疑課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為解決疑問自然地走近鄉村孩子,理解鄉村孩子那歡快、柔美的田園生活。

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在《麥哨》一課中,陳老師成為親切而又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引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裏,讀得有重點),讀得有層次,以讀激趣、以讀悟情、以讀啟智、以讀育人。

以“歡快、柔美”為重點,讓學生自主讀悟的突破口,並搭起一個有效地學習空間。再學習中重點詞句品詞想像,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從而真正品位到文本語言所流淌着的濃濃情趣。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我們的教學應該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服務,包括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技能的掌握與熟練、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等等。我們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時,不能否定工具、忽視語文文字,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才是語文教學的完美。在《麥哨》一課中,我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如:課堂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大家注意“和、應”的讀音,作者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排比、比喻、擬人),我在教學這修辭手法時進行句式練習,讓學生體驗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講排比句,用新舊知識的聯繫來體驗。課堂中我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深入感受田園風光的柔美時,聯繫《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學習。這些不僅滲透着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還落實了知識點。板書也對文本起了提綱挈領的效果。

我又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景物。這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都是立足於教材,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不是為了訓練而訓練。

在教學中,通過美的情境和美的語言,陶冶學生美的情操,讓學生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課文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嚮往的鄉村圖,同時,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極富特色,如“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源於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我把教學的重點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過學生自主圈畫表示色彩的詞語,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點詞“擎”來體會豐收的喜悦。情境美與語言美融合一起,激發了學生熱愛鄉村、熱愛語文的情感。

四、注重讀寫結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語言規律,並熟讀積累,定能使文本豐富的語言滋潤學生的心靈。另外,作為本單元最後一課的學習,引入拓展閲讀,嘗試寫作練習,把學習的視角引向了廣闊的天地,使得文已盡,而學無盡、意未盡。最後以一首小詩來感受學生的詩情畫意。孩子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展現了鄉村風情和特色,這既是一次有意義的課堂練筆,又是對文本的豐厚。23麥哨教學反思

《麥哨》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滿懷喜悦之情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

上這堂課前,佈置學生結合綜合學習的任務,收集田園風光的資料,便於學生進一步感受鄉村自然環境的特點和在那樣的環境中生活的快樂。

本文內容淺顯,寫景意境清新,寫人童稚純樸。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為,多讀是品位語言的最佳方式。有疑問時讀,多讀茅塞頓開;有感悟時讀,多讀理解深入;品位語言時讀,多讀朗朗成誦。

“麥哨”的聲音是課文的線索,緊扣文題初讀課文,能快速理清課文脈絡。其後,讓學生聯繫文中“和、應、歡快、柔美”等詞對“嗚卟嗚卟”的麥哨聲展開想象,能有效把握學習語言的本質性目標。同時,那歡快而柔美的麥哨聲在課堂裏吹起一股清新的風,使學生彷彿置身於田園之中。

以“歡快、柔美”為重點,讓學生自主讀悟,能有效地延續第一層面對“麥哨”的解讀,把握課文的主旨,尋找到解讀感悟的突破口,並搭建起一個有效的學習空間。在學習中抓重點詞句品詞想象,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從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語言所流淌着的濃濃的情趣。

麥哨教學反思8

《麥哨》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它不僅文質優美,而且韻味雋永,值得品味感悟。

這樣的文章有很多教學點,可這畢竟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是學生唱主角,強調學生自讀自悟,遷移運用在精讀課文學習獲取的知識經驗,在略讀實踐中提高獨立閲讀的本領。儘管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遵循這一原則,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由自主的犯了多講的毛病,部分教學環節過於宂長,尤其是“賞田園畫意”這一環節,自己覺得課文寫的很美,處處值得學生領悟,有牽着學習的痕跡。課文其他部分教學力氣也不少,主次不夠明顯,重點不夠突出。略讀課文更應突出教學重點,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教學設計還是有問題。靈動的'課堂,精彩的生成,源於精心的預設。教學設計應該以備教法為主,不能忘記“課文不過是個例子”這句話,語言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是為什麼安排這樣一篇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結尾,有他特殊的使命,應該突出應有的作用,而不是上成一篇美文欣賞課。

麥哨教學反思9

《麥哨》是新課程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選學課文,文章一共有8個自然段段。課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採用前後呼應的形式,寫了孩子們歡快、柔美的麥哨聲。課文中間的4個自然段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4幅鄉村孩子快樂生活的場面。

教學中,我先從已有的知識積累入手,幫助學生理解課題。通過分別給“麥”“哨”組詞,使學生自然地理解了“麥哨”的意思。接着以培養學生語感為出發點,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與表達。學習1、2、7、8具體描寫麥哨的段落,以讀好“嗚卟,嗚卟”的麥哨場聲為入口,引導抓住課文中“忽高忽低,一聲呼一聲應、你呼我應、此起彼落”等詞語體會這歡快、柔美的麥哨聲。同時又通過回答第2、8段的問題引導學生一問一答朗讀,達到在誦讀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又在一問一答的朗讀中體會課文問句的作用。最後在整體迴歸中欣賞課題《麥哨》,感受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感受結尾“傳得很遠很遠……”的意味。但是課上下來,自我感覺學生沒讀夠,沒讀好,也沒説夠,沒説好,留下很多的遺憾。

麥哨教學反思10

這篇略讀課文,我們師生是在一種很輕鬆、很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的。

事先我沒有佈置學生預習(因為同步輔導資料上早就有現成答案可供抄襲),我自己也沒有看教參(因為教參常常引導我注意這裏、注意那裏),我想看看在師生雙方都沒有準備的最原始、最自然狀態下的語文課堂到底是怎樣的。

上課伊始,為了讓學生覺得跟我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對學生們説:“事先我也沒看過這篇文章,我們一起同時開始學習,然後相互交流一下讀文心得。”此後是二十分鐘的安靜默讀。不時有學生在書上划着、標記着,在空白地方寫下自己的感受。我也在划着、標記着。

交流開始了。學生搶着發言,甲説:“我喜歡第三自然段,因為這一段描寫了割草孩子的外貌,用了比喻句。”我插話:“把什麼比作了什麼?”他答:“把臉蛋比作月季花;把細汗比作露珠。”我:“其餘同學都同意他説的嗎?”“同意。”“那麼喜歡這一段的同學可以自由站起來跟他一起讀讀這一段。”乙説:“我喜歡第四自然段,因為它用排比手法給我們介紹了金色的'油菜花、黑白相間的蠶豆花、雪白的蘿蔔花,顏色很豐富、很美。後面還説麥田換上了耀眼的淺黃色新裝,這是擬人手法。還有‘麥芒像線條,麥穗像音符’連用了兩個比喻。”“你説得很準確。願意讀讀嗎?”“願意。”由於我沒有説要站起來,幾乎全班學生都坐在位子上跟着他一起讀起來,我沒有任何反對,只是站在一邊仔細傾聽着。讀完,丙説:“第五自然段寫的內容讓我很羨慕,平時我們根本不能像農村孩子那樣自由玩耍。”“他們都玩了些什麼?”“翻跟頭、豎蜻蜓、摔跤。”“你會豎蜻蜓嗎?”“不會。怎麼豎?”“我也不會。不過我想應該是頭朝下、腳朝上、兩手撐地。”我的回答引來了幾個附和聲“是的是的!你看課文裏的插圖就是你説的那樣。”我們大家這才注意到課文插圖。果然,淡藍色清澈的湖水邊是一望無際金色的麥田,旁邊綠茵茵的草地上孩子們正在玩耍,“繡花兜肚”在摔跤;“白布衫”在豎蜻蜓;其餘孩子或吶喊助威,或拍手叫好。書包和草帽扔在地上,一籃子打滿的青草也擱在一邊,看樣子他們是放學以後割完草才玩的。我近乎自言自語的描述學生們聽得非常專心,都沉浸在畫裏。突然一個聲音傳來“畫裏怎麼不畫‘茅茅針’呀?老師你吃過嗎?”“我小時候吸過,是清甜清甜的。”“多好,不花錢的天然飲料。”他坐在座位上嘟囔着。看樣子是被第六自然段裏描寫的茅茅針吸引了,我真佩服他的聯想力。麥哨教學反思

“1、2段和7、8段有人喜歡嗎?”老師,留給你喜歡吧。”“你們勸我喜歡有什麼理由嗎?”“有哇!它們一頭一尾這是首尾呼應呀。”大家都笑起來。

我想知道,這沒有引申、沒有拓展、沒有咬文嚼字的細細品味、在課文中自然而然感受、產生的愉悦是否是一堂正宗的語文課?

麥哨教學反思11

《麥哨》這篇文章是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按照略讀課文的要求,我會先讓學生結合課文的提示語去閲讀課文,思考,再進行交流,凸顯孩子的主體地位。

這篇文章是描寫夏季鄉間田野裏莊稼即將成熟的畫面以及孩子們在其間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玩耍情景,表現了鄉村生活的悠閒和鄉村孩子們的天真、淳樸的形象。全文以“麥哨的聲音”為主線,文章的結構很清晰,按總——分——總的結構的,並且首尾呼應。班級的孩子們理清了課文的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就很容易了。特別讓孩子找出文中孩子玩耍的項目時,孩子們不但能快速找到,並且能運用簡練得到語言概括出來,從而鍛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從孩子們的.言語中,可感受到孩子樂在其中,好像有親臨其境的感覺。接着,我趁着孩子的這份熱情的燃燒,抓住了機會指導朗讀,通過朗讀來感悟。

但是,在落實各項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我沒有很好地抓住契機,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與夥伴們玩耍的遊戲。如果此時讓孩子説自己的玩耍遊戲,甚至上台表演,這樣就會更好體會當時鄉村孩子的那份快樂,從而喜歡語文。2、在課堂上,我對孩子的點評不夠到位,一些語言的過渡銜接得不夠自然。

只有在摸索中不斷尋找自己的不足,才會促使自己的進步。因為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麥哨教學反思12

《麥哨》是一篇關於農村孩子生活的文章,既寫出鄉村田園的美麗、自然,也勾畫出了農村孩子的純樸、可愛的性格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麥哨》中的農村孩子的生活,與今天農村孩子的`生活是十分相似的。但在教學中,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引起了我的深思。

深思一:提問:農村孩子生活得怎樣?學生答不出?再問文中農村孩子生活是怎樣的?學生立刻舉起了手。這立刻讓我反思到自己教學的失敗。我原以為,我所教的都是農村孩子,他們對這類文章應該是很有體會的,但是我錯了。孩子們注重了對文章的閲讀、分析,缺乏將自己的親身生活與與課文結合起來學習的能力,學生對學習囿於書本,缺乏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明白自己其實就是文中的孩子。

深思二:我馬上改變了教學方法,對割草、翻跟頭都文段的描寫,讓學生聯繫自己平常放牛、割豬草、玩耍的情景體會,果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這堂課又讓我有了一個想法,應該把學生帶到田野裏去上課,對鄉村田園的審美,對農村孩子生活的體驗,其效果都會不言而喻。同時也讓我明白了,閲讀教學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一線老師更多的尋找、實踐、探求、提煉。

麥哨教學反思13

我對《麥哨》中描寫的美麗場景非常向往,現在的生活讓我疲憊不堪,備課時,我對《麥哨》這篇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小時候和兒時的夥伴玩耍的場景好像又回來了。

在授課前,我已明確了了我的`教學思路:我除了帶領孩子欣賞美圖,品味文字,朗讀抒情,還讓孩子們體會農村孩子鄉間的遊戲生活。鄉下孩子們的遊戲跟我們的不同。他們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遊戲。他們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紙牌,在草地上隨便打幾個滾,和夥伴們摔次跤,或去河裏遊一圈,就能快樂好一陣子呢。所以讓孩子們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編寫鄉村孩子在草地上的遊戲過程,讓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

在這堂課中,孩子們讀得很多,形式也很豐富,有齊讀、個別讀,男女生讀、引讀等,但孩子們情感十分充沛,可卻不能借助朗讀表達出來,這真是一大遺憾。究其原因,是由於我的朗讀指導不夠細緻,點撥不夠到位。另外的主要原因就是我班的孩子都是城市長大的,對農村生活不熟悉,多鄉下孩子們玩的遊戲不能引起共鳴。

作為本單元最後一課的學習,引入拓展閲讀,嘗試寫作練習,把學習的視角引向了廣闊的天地,使得文已盡,而學無盡、意未盡。最後以一首小詩來感受學生的詩情畫意。孩子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展現了鄉村風情和特色,這既是一次有意義的課堂練筆,又是對文本的豐厚。

麥哨教學反思14

《麥哨》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在備課過程中,我先是結合課文的教學要求來看,覺得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獨立閲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所以在備課時,我是這麼理解《麥哨》一文的。作者陳益滿懷喜悦之情描寫了盛夏季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向我們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盛夏的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着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我覺得《麥哨》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藍本。本課文質兼美,許多語句值得學生去品味積累。但是,在落實各項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我仍有以下幾點遺憾,感覺到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及授課過程中還需不斷改進,以促進自己在教學中有更多的進步。遺憾一:教學設計中學生對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針對性問題設計,感覺理解上不夠到位。 遺憾二:學生朗讀能力還需要多指導。遺憾三:臨場應變能力還需要不斷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尋找自己的不足和遺憾之處,才會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長和進步,就讓我們在遺憾中學會反思,經受磨練才會不斷鑄造出教學中的完美!

麥哨教學反思15

《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作者滿懷喜悦之情描寫了盛夏季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盛夏的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着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我覺得《麥哨》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的藍本。《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於是我在實施教學時充分挖掘課文可利用資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較好教學效果。

一、抓住課文題目,滲透寫作知識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麥哨”嗎?

(不少學生納悶,搖頭。)

師:(出示實物,試吹)它是一種用麥杆做成的哨子,能發出悦耳的聲音。

生眾:(恍然大悟)哦,原來就是這個呀,我也吹過。

生:我們叫它“叫子”。

師:(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盛夏的農村,大片大片的麥子成熟了,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他們用麥杆做成哨子,“嗚卟,嗚卟”地吹着……請大家默讀課文,想想,課文為什麼要用這“麥哨”作為課文的題目呢?

生:我覺得以“麥哨”為題,點明這篇文章是寫農村生活的。

生:我認為“麥哨”也是我們農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麥哨”作為題目。

生:麥哨雖小,但給孩子們帶來了童年的歡樂,所以作者就以“麥哨”作為題目。這叫“以小見大”。

生:我一看見“麥哨”這個題目,就感覺很美,就喜歡上了這篇課文。

師:是呀,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題目取得好,能給整篇文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課題。

反思

現在的孩子對麥哨缺少感性的認識,因此出示實物顯得很有必要。其次,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妙,以盛夏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是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知識滲透的好教材。以教材為例子、深入淺出地教學,具體形象,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課文脈絡,揣摩表達方式

師:同學們,課文幾次寫到麥哨的聲音?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讀課文)兩次。第一次在課文的開頭,第二次在課文的最後兩段。

生:我從“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的麥哨?”這句話猜想上一句“嗚卟,嗚卟”就是吹麥哨發出的聲音了。

師:你能聯繫上下文進行猜想,真會讀書。再讀課文,體會這兩處描寫麥哨的好處。

生:課文以“嗚卟,嗚卟”的聲音開頭,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這是什麼聲音啊?我覺得這樣的開頭有新意。

生:課文以“嗚卟,嗚卟”開頭,然後又提出“田野裏是什麼聲響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給我們設下懸念,吸引我們讀下去。

生:課文最後又寫到麥哨的聲音,這樣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師:大家體會得真好!同學們,寫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慮我要造怎樣的房子,怎樣來建造。寫文章時也一樣,也要先打個框架,比如怎麼開頭,怎麼結尾。

【反思】

雖然我們主張學生放膽寫文,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是, 我們不能否認為數不少的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條有效的作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四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年的習作經歷,學生也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進行如何表達方面的考慮,他們急需教師指點迷津。在這個時機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表達順序、表達方法上的指點,很有必要。從上面的教學片段來看,學生已有了一定的鑑賞能力,體悟得相當深切、到位。教師形象的譬喻則促進學生的遷移、內化、吸收。

三、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

師:同學們,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適,還需要做什麼?

生:買來裝飾材料,把房子裝修得漂亮些。

師:是呀。寫文章也一樣,有了大致的框架,還需要用恰當的、優美的語言來表達。這樣的文章大家才喜歡讀。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看看你喜歡課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歡“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這句話了,讀起來特別順口。

師:真有眼光!讓我們也一起來享受享受。

生:(齊)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

生:我喜歡這一句:“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臉蛋比作沾滿露珠的月季花,多麼形象的比喻。

生:我來補充,這樣寫寫出了孩子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師: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歡“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莢;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豆莢;雪白的蘿蔔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這是一組排比句。

師:還有誰喜歡這個句子?(很多學生表示喜歡)請大家再讀讀這個句子,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這幾個句子寫的都是什麼花謝了,結出了什麼。

生:我發現這些花都是夏天這個季節的。

生:我還發現這句話用了不少顏色的詞,金黃、黑白相間、雪白。

師:看來作者觀察──

生:非常細緻。

生:這兒還有一處比喻,把蠶豆的豆莢比作小指頭,很形象。

師(小結):同學們説得真好!這是個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幾種作物:油菜,蠶豆,蘿蔔。它們不同顏色的花相繼凋謝,各種形狀的嫩果剛綴,為我們生動地再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田間風光,也營造了豐收在即的喜悦氣氛。讓我們帶着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我喜歡第四段的“每根麥稈都擎起了豐滿的穗兒,那齊刷刷的麥芒,猶如樂譜上的線條,一個麥穗兒,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我讀着這句話,好像看到了豐收的景象。

師:真好!我也有這種感覺。

生:我覺得“齊刷刷”這個詞用得很好。

生:我覺得這兒的比方打得特別好,連麥穗兒都要唱歌了。

師:讓我們帶着喜悦的心情讀讀這一句。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草地柔軟而有彈性,比城裏體育館的墊子還要強,這簡直是一個天然的運動場!”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體育館的墊子進行對比,可見這兒的草地有多柔軟了。

師:説得真好!請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這句話,你還發現了什麼?

生:(激動地)我發現了這句話還運用了比喻手法。

生眾:(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運動場。

師:文章太美了,讓我們百讀不厭。接下來,老師就把這麼多美的句子作為禮物送給你們,你喜歡哪些就收哪些,把它們儲存到自己的記憶倉庫裏。

生:(誦讀、記憶。)

【反思】

孩子們在教師引領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課堂上時而默讀靜思,時而交流碰撞,時而書聲朗朗。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欣賞,豐富了積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達。

四、體驗鄉村生活,揮筆傾訴心語

師:同學們,學了《麥哨》這篇課文,我們完全被這篇美文陶醉了。老師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想求助於大家,作者為什麼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時候就生活在農村。

生:他對農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戀。

師:説得多好!其實,我們只要細細品味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豐富多彩,這樣令人回味。接下來,請大家好好回憶,從小到大,你經歷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興趣,引以為榮的趣事介紹給大家。

生:(回憶)找螢火蟲、捕蟬、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師:想把這些事情介紹給沒有這樣經歷的人嗎?好好把這麼多有趣的事情寫下來,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樂。當然,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挑選自己最想寫的來寫。

(多媒體出示:練筆超市:

可以寫寫農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園……

可以寫寫農家事:春種、夏忙、秋收……

可以寫寫農家人:地道的農民,我們這些農家孩子……)

生:(用筆傾訴。)

【反思】

我們的學生置身於豐富多彩的農村,有着親密接觸自然的機會;有過親身體驗勞動的感受;更有暢玩農家遊戲的經歷……今天借《麥哨》的契機,把平時積累的素材紛紛地亮了出來。

田本娜指出:閲讀教學和閲讀是不同的。閲讀就是要讀懂文章內容,而“閲讀教學”,不僅要讀懂文章內容,而且還要了解文章內容是怎樣表達的,也就是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因為閲讀教學還要教學生去讀——怎樣去讀,去寫——怎樣會寫……尤其是高年級的閲讀教學。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應摒棄“以教材為本”和“教教材”的舊觀念,確立“以人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於讀懂教材、處理教材、利用教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本課教學我採用“瞭解文章內容,領悟表達方法”的雙線齊進的教學方法,如品一杯茗茶,邊品讀,邊揣摩,平中見滋味,淡裏有幽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