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3.06W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集錦1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時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學期由結束了。回顧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可謂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在平凡中有創新,在忙碌中有收穫。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鑽研業務、準確傳授知識。

這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我還是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鑽研教材,為了準確的傳授知識和找出知識傳授的捷徑,我經常閲讀教育報刊雜誌,請教有經驗的老師。

二、嚴格要求學生、不讓一人掉隊。

針對本班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情況,在平時教學中我採取書上的題學生做完後教師經常檢查,我認為這樣能準確掌握學生學得怎麼樣,學生做的思考題每題必看,這樣能防止學生偷懶不做,學生課餘作業每人必看。學完一個單元就進行測驗,測驗試卷同家長見面,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情況。複習階段,首先對課本進行詳細複習,然後採取複習與測驗相結合的方法。

三、致力於數學教學的優化

1。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沉悶的課堂氣氛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創設喜聞樂見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知識。

2。注重作業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活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深刻性。

3。注重學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學列式解文字題時,引導學生應用語文裏縮句的方法進行審題,從而使學生能較好地理解題意,正確地列式解答。

4。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理解”是建立師生情感的'紐帶與橋樑。理解學生就是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感染學生,給他們一張笑臉、一顆誠心、一份真情。當學生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時,要給以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要給以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與他們同甘共苦,使之明瞭老師的一片真誠與苦心。

四、積極參加教研組舉行的各種活動。

一學期來我積極參加業務學習,注意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虛心向有經驗老師學習,做好教育教學反思、總結,本學期我的論文《讓低年級學生的説演繹數學課堂的精彩》獲市級一等獎;獲區級三等獎;參加國小數學教師水評測試獲二等獎;參加本校數學課堂競賽獲二等獎;參加本校課堂教學展示課獲一等獎。

回顧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新的一年的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一、首先進行口訣的複習。

再利用口算搶答的遊戲方式引入新課,及時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以便新課的開展。然後運用課題的問題情境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數學,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層層深入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並及時進行歸納整理,通過相應的練習訓練,以提高他們的口算能力。

二、 利用問題情境。

進行了逐層深入的教學設計,便學生體驗由清淺入深的學習過程,運用類推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學生在歸納算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注重讓學生挖掘問題,探討問題,説出算法算理等,並利用不同開形式的練習來調節學習氣氛,從本節課學生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掌握程度還可以。學習的學習興趣都比較濃厚。

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我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及評價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時,做得還不夠,收放得不夠自如。同時,注意適時、恰當的鼓勵和評價。比如:請大聲的説出你的想法,你的問題真有價值,學得真棒,真聰明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不僅要抓住學生們的心理特點,關注他們的學習成果,更要尊重他們在學習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如何立足於學生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發展,有效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他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開展數學學習是我自課改實驗以來一直在教學

實踐中探索的問題。本節課是我們數學教研組的一節教學研究課。為了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學學習,在課前我積極的進行了教學前的反思,分析學生的學情和原

有的知識經驗背景,然後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凸現數學教學生活化、活動化、人文化的特點,使教學切實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

現實生活中的數是十分豐富的,如何讓學生學身邊的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讓數學的天空更加廣闊,是我這節課着力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數一數與學生學習息息相關的文具、找一找教室和生活中的見過和用過的數字、玩一玩平時小朋友喜歡玩的數字遊戲以及課後找一找等活動,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 緊密聯繫,展現數學的魅力。

二、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數一數、找一找、寫一寫、説一説、玩一玩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使數學學習不再是學生依賴教師講授、被動接受的過程,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三、開放教學,讓數學教學解放學生的大腦

開放式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主學習體驗探究與成功的樂趣。為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教學中我力求體現開放性教學特點,如“找朋友”的連線,順序是開放的;數文具的方法、數數的思維過程是開放多樣的,有一個一個地數,有幾個幾個地數;看一看、想一想在教室裏、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數字?學生可以自由地觀察感知,得到多種的表象,還可以開放性想象校園裏、家裏數字的存在與價值;學生表達的語言是開放的,教師沒有框死學生表達的方法與方式,而是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暴露思維的全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良好的思維品質得到了逐步培養。

四、讓數學教學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

如何在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增進數學學習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討的問題。在本課教學中,我積極轉變教師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孩子們既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又有討論的機會,還有合作交流的機會,在這些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傾聽與表達,學會了矯正和評價,敢想、敢説的氛圍讓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學生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智慧。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在上《時間與數學(二)》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對教材內的處理比較恰當。

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將教材中的三個環節用故事串聯到一起,結合成一個整體,即小紅作迎客準備(統籌時間)——與客人喝茶聊天(喝水問題)——討論漏水的水龍頭(小實驗)這三個環節。既使本節課結構更加緊湊,教學過程更加連貫,也體現了統籌安排時間的思想。

 二、在教學設計上力圖創新,課上出現了不少亮點。

1.統籌時間這一環節,我深入思考,課前我預料學生能提出的幾種可能的答案:23分,18分,15分和13分,但如何給學生提供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可操作的實物呢?最後我想到了用時間條,我製作了與時間長度一致的長方形KT板,上面標有要做的事情和所要花的時間。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有了載體,也能通過邊擺邊説的形式,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也為今後畫線段圖解題奠定了基礎。

2、重視學生的估算意識,這也是新課程的一個比較重視的部分,對於國小三年級的學生,計算一個月,半年和一年喝的水,顯然有難度,本節課的意圖也不是旨在計算技能的培養。於是我適當引導學生一個月按30天算,半年就按200天算,一年按360天算,大大節省了本節課計算的時間。3、在設計小實驗環節時,我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教學工具的使用問題。教材中的實驗是要求先讓學生自己用大頭

針給紙杯扎洞,然後再進行實驗。這就存在大頭針扎洞的大小直接影響水的滴漏速度的`問題。實際教學中有的小組滴漏速度很快,1分就可以漏完一杯,有的又滴不出來。針對這個問題我也進行了大量的嘗試。我們給學生提供了事先紮好的紙杯進行實驗,這樣實驗省去了學生動手操作學具扎洞的過程,但實驗的節奏比較統一,學生比較容易通過實驗結論來進行推測和思考。實驗意圖貫徹較好。我原來也嘗試了讓學生自己扎洞進行實驗,儘管尊重了實驗程序的完整性,但因為實驗節奏參差不齊,導致不能很好地貫徹實驗意圖,使小實驗成了一個形式主義的活動過程,沒有活動效果。另外,測量水的重量時,我原本採用了讓水漏進以毫升做單位的量杯,可學生根本沒有學習過毫升這一體積單位,無法理解它的含義,並且教材中是採用克做計量單位,所以我大膽地給量杯貼上了新的標籤,即以克做單位,並標好刻度線,實驗結果一目瞭然。

本節課仍然存在以下問題有待於改進和提高。

1、應讓學生有充分獨立思考的時間,不急於完成教學任務。

2、在引導學生探究意識方面要多下功夫,學生主動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太少,略顯學習有點被動,教師要多激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通過簡單的複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後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通過例題裏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釐米,直接告訴學生10釐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通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通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覆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麼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隻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於米與分米的關係,我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推理説的非常好,然後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學書的厚度,然後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釐米已經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後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後我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説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更細緻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數學是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數學教學要合理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本節課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和退位減,就是立足於一年下期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的基礎之上,因此在教學的預設中,我就想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口算計算方法,並把它直接遷移到筆算中來。

上課伊始,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開門見山就問:“我們前面學習了加法的筆算,你想想接下來會學與什麼相關的筆算呢?”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學生都踴躍回答:“還有減法。”“那誰知道減法又可以分為哪幾種呢?”這個問題還是頗具專業性的,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説,是很具有難度的,於是舉手的人少了,他們努力在回憶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呢,也不着急,耐心等待着,不一小會,舉起的小手越來越多了,我才不急不慢指名回答。“減法可以分為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真是太完美了。緊接着我又問:“那你能舉幾個退位減和不退位減的實際例子嗎?”孩子們們又進入沉思。一分鐘過去了,二分鐘過去了,終於有一部分孩子自信地舉起了手。

生1:“56-29=,我舉的是退位減。”

生2:“60-23,我舉的退位減。”

生3:“78-35,我舉的'是不退位減。”

這時,我只需要負責將孩子們舉的例子寫在黑板的副板書上就可以了。漸漸的,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我請了八個孩子回答。孩子們回答完後,我就挑出幾個典型的例子,再次問他們:“這個為什麼是退位減,你是怎麼想的。這個為什麼又是不退位減,你又是怎麼想的呢?”孩子們開始自主分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着“個位不夠減,是退位,夠減就是不退位。”真是厲害呢,關鍵點都抓到了。

看到孩子們對退位和不退位理解的還比較清楚,我選擇了56-29這個算式,要求孩子們先自己筆算。我想孩子們有了加法的學習,應該減法問題不大。在實際巡查中,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算出,還有一小部分還存在困難。於是我從幾個孩子的作業中抽出了幾個樣本來進行展演,指明孩子來分析板演同學的題目。我在他們分析中,適時提問,重點突破“6-9不夠減”時是怎麼辦,“十位上為什麼是4-2?”學生的回答真得很精彩,在這個基礎上,我再讓孩子們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完整地説一篇算法。緊接着我又要求孩子們筆算一個“60-23=?”進一步鞏固剛才所學。從巡查中發現,只有極少部分的孩子沒有打退位點導致十位算錯。再次通過板演,讓孩子們指出他們的錯誤,並告知他們要怎樣寫才能使自己算正確。

然後我要求孩子算一個不退位減,對比“為什麼這個不退位?”通過對比打破孩子們的定式思維,讓他們進一步懂得不是所有的減法都要退位,只有個位不夠減時才退位。最後總結,筆算減法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將孩子們的語言轉化成準確的數學語言。一節課下來,減法的三個例題就在這樣的互動引導中悄然學完,所有的問題既來自於孩子本身,也讓孩子本身得到解決,他們在課堂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他們欣喜輕鬆,我也很輕鬆。

這一節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耐性,要願意等待,願意傾聽,要願意把表現的機會留給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提高、創造的機會與可能,讓他們在體驗與重視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旨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學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實現新課程的理念,放手讓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感知體會、建構內化。

1.需要是學習是源泉,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心理學告訴我們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學中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與已認識的米、釐米之間的關係。

如在引入分米時設計1只玩具手機長約1( ),當學生髮現用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認識。

又如在引出毫米時,用量數學書的厚是6( ),發現不到1釐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夾一夾、找一找、估一估、數一數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學富於開放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時,承接前面的“10釐米是1分米”,放手讓學生觀察1分米到底猶有多長,為學生創設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找到了多種答案,在尋找分米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選擇的輕鬆與快樂,開拓了思維的空間,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又如讓學生在3把不同長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幾分米?你是怎麼想的?想一想幾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長是1米?為什麼?以及這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那大約多少張這樣的紙厚1釐米呢?你是怎樣想的?設計此類的`問題情境,滲透方法策略的靈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與其他數學知識的聯繫。學生在思考中對長度單位的表象以及關係得以進一步地理解與提升,充分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就是學會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體驗成為一個發現者、一個挑戰者後的愉悦。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徵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徵——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着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儘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後,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於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錶、鍛帶的長度等,從藉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準確,但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讓學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説一説哪些物體的長大約1分米。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藉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長時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後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為參照。以及估一估身邊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長度或厚度時都為學生更好地建構長度單位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隨着新課程地深入,不禁發現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不斷地被完善着。我們的教學設計,始終處在一種動態的流程中。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構生機勃勃的課堂,師生在這樣的課堂中不斷地成長着並快樂着。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仿照吳正憲老師的教學設計,用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入。稱得六筐石頭的重量分別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學生估算大象的質量。出現如下幾種情況: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準確值再四捨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較多)。無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師的再三啟發:有沒有比較簡單的估法,老師想看到一種簡單的估算方法!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一個學生想到了400乘6等於2400。我如獲至寶,馬上請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學生都認為這樣估算是錯的!原因是沒有一個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吳正憲老師的課堂不是有這麼多用乘法估算的嗎?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們普通老師的課堂上怎麼一個也沒有?好不容易啟發出一個大估,全班同學都認為是錯的!我們的課堂咋了?我們的`學生咋了?是教師的引導出了問題?

靜心思考,應該是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學生把估算的準確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價值在於方便、快捷,我告訴學生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估算,我們是為了簡便而估!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後,才接受了400×6這種估法。看來要想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價值。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 排列組合》是二年級上學期的內容,是對搭配問題的初步認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自己有比較的好的地方,也還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創設形象生動、親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通過創設“老師到北京旅遊這一情境”,激發了學生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探究慾望。又如通過創設“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數字遊戲”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

2、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3、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感悟新知。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4、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聯繫生活學習數學。

不足之處:

1、對於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

2、給學生的探究時間還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過這次教學一定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立足於教學實踐,深入地鑽研、體會教學理論,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作為教師,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固然重要,但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為大家整理提供的20xx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供各位教師參考使用!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全體數學教師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組織攻關教師和教研組長參加處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並參加處研究性學習培訓。在各年級組織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全體數學教師集中由黃麗娜陳豔紅兩位教師二次分學段培訓,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本學期各年級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本學期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分工撰寫教案,以組討論定搞,每個人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説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公開輪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年級教研組《認識面積》一課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領導和老師的肯定。實踐表明,這種分合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4月下旬,2位教師參加了全國的學習培訓,聆聽名師的專題講座,觀摩其示範教學,領悟名師的高尚師德,探究名師精湛的課堂教藝,並在全校公開教學,受到老師認可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作為一個契機,我們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不斷反思教學,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不斷地將公開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把仍在困惑這我們的許多問題,有個再認識。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這節課主要是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能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估算,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1.結合“送温暖”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並提出問題,列出算式:576÷6。

2.引導估算。請學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國小大約能分到多少本書。讓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多於90本……綜合學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應該是一個兩位數,且大於90小於100。

3.求準確商。先請學生獨立試做,然後組織交流。在交流中着重解決: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麼辦?商“9”寫在什麼位上?

4.回答問題,並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

每節課我都會盡量突出重點,把複雜的東西摒棄,讓學生有一個更清晰的解題思路。這節課我就讓學生掌握方法,強調容易出錯的問題,效果還比較理想。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筆算乘法第四課時 乘數中有0的乘法

在前幾節學習筆算乘法和進位乘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探討學習一個乘數是0的乘法或一個乘數中有0的乘法。 教材分析

通過討論,瞭解“5個0相加的和是多少?”,有針對性地找出乘數中有0乘法的計算方法和規律,探究學習方法。

利用5個0相加的`和轉變為0乘5的積,讓學生了解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但一個乘數數位上有0,與該數位相乘後積為0,寫在相應的數位下面。若下一位有進位,應與進上來的數字相加寫在該數位下面。

1、利用電子白板,創設情景,導入教學內容。

2、講解示範,談討學習。

3、互動交流,鞏固提高。

4、趣味練習,深入應用。

5、討論小結,回顧知識。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0乘以任何數都得0。

2、末尾有0的乘法,把0前面的數相乘,看原來乘數末尾共有幾個0,再在積的末尾添寫幾個0。

3、當一個乘數中相應數位上的數字是0時,該數位上的積為0。

1、通過現代教育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時,學生的的學習熱情較高,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接受的比較快。

2、學生能夠和教師配合互動,增強了師生的親和力。

3、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具有動態性,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探知慾望。

4、學生之間能夠通過互動的學習方式,交流體會課程知識,便於知識的傳遞。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一、活用教材,內容生活化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後來,在教導主任和年級組成員的共同商討下,把例題與習題交換,覺得這樣更符合孩子的生活實際。這樣,把例題、做一做、課後練習題整理成一個情境串,學生從開始到結束,把知識不知不覺地體現,學得自然新鮮。內容取材於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電話號碼的選擇、尋找生活中“0”在前面的數字排列,寓教於樂於生活實際,學生學得輕鬆有趣。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電話號碼是學生身邊經常接觸到的,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

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擺一擺”、“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猜一猜”等數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總之,我想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着問題:

首先就是目標的把握,還是有點沒拿準,比如,要不要引導學生計算一共有幾種搭配的方法。當初在研討的過程中,我們與主任也探討過這個問題,如果要學生掌握算法的話,那麼就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然後再總結算法。但是這樣在時間安排上就得調整,難度也會提高,估計一部分學生會有困難。

其次,在教學例1的時候,雖然我一直在有意識地強調要先確定一種事物,但實踐中,孩子還是沒有很好地建立起這個有序的思考過程,所以在做題的過程中,仍有學生不按順序搭配,出現遺漏和重複的現象。造成這個後果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公開課,特別是操作課,課堂氣氛很熱烈,優生會搶着演示、發言,有意注意差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觀眾和聽眾。我班的劉宇桐同學就是,當我説到:“······為她準備了豐富的早餐······“時,他也不聽我下面的要求了,就東張西望地找。所以,讓學生踏實地上好一節課,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兩步連乘的實際問題教後反思1:

本課在教學中,我是通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問題,把知識的學習過程變為學生的探究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要求學生將解題策略在小組中交流,與同桌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平等和諧的良好氛圍中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淡化了教師“教”的痕跡,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我還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努力探索營造一種新型的情感性課堂教學

教後反思2:

本節課所設置的例題與練習題與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學生體會到了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例題中的問題都是用學生學過的知識所能解決的,教學中乒乓球的出現也都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所以本課的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在講每道題時我都注重讓學生有思維的空間。因此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大部分學生通過例題的學習在做想想做做中的例題時,都能把自己的思路比較請楚地表述。如何使中下等的學生能清楚地理解並説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是我所要探究的。

教後反思3:

教材以現實的情境呈現兩步連乘的實際問題,先給出了“6袋乒乓球”“每袋5個”“乒乓球每個2元”這三條信息,並提出“買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的問題,然後利用直觀圖幫助學生探索數量之間的關係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並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三年級孩子的思維正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教學時藉助乒乓球直觀圖,就可以使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和分析理解數量間的關係,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通過一系列的練習,使學生對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無論是“小動物運蘋果”還是“購物遊戲”,都是學生所熟悉、感興趣的,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二年級下冊的課本在計算方面是加、減、乘、除計算方法的進一步拓展。第一單元是“有餘數的除法”,這一單元是在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它也是學生今後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年齡小,邏輯推理難力差,因此,理解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就成為本單元的教學難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遊戲激趣。通過“快速搜索”“快樂拼圖”“藝術插花”三項活動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這三項活動在形式上具有遊戲的性質,可增強對學生情感上的刺激,對於國小生來説,形式上喜歡才會有行動上的真正參與。同時這三個活動在本質上具有濃郁的數學味。“快速搜索”是為了在試商方法上作鋪墊,通過“快樂拼圖”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經歷“藝術插花”列出多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理解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2、自主建構。縱觀許多本單元的優秀教學設計,都很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通過動手操作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是所有老師的共同選擇,但選用材料的種類和數量有所不同。實踐證明用小棒擺圖形操作簡單方便,學生比較感興趣;數量太少會侷限學生探究的空間,太多了則會花時太多,降低課堂的效率。所以我選擇用10根小棒來平均分,如果直接放開讓學生自己來分,會導致花樣百出但價值不大。讓學生根據要求和問題去操作、思考,既有空間又有方向。然後引導學生展示交流,自主建構意義。

3、行為跟進。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知道變換除數,會引起餘數的變化,再引導觀察比較,初步感知餘數的出現是有規律的。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反思,在學生初步形成“餘數出現是有規律的”這一認識之後,及時跟進,深化認識。當然,有些學生在學習有餘數的除法豎式時,因為受上學期除法的影響,自然而然地用除法算,而忽視了其他方法。讓學生試着用豎式求,學生基本上會寫,我着重讓學生説一説每步的意思。課後學生出現以下問題:1.計算過程中回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或者這一類判斷題,他認為是對的。2.應用題算完後不會答。一些同學把整題抄下來,一些同學餘數的問題不會答,一些同學乾脆不答。3.在做有餘數的除法應用題時,一些同學商和餘數的單位分不清。很顯然,他是不理解題目的意義,還有部分學生不寫單位。我想這些不足都是我們今後要克服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