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2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後,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了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時,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法讓學生認識“井”字,並隨課題識字,分散了識字的量,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到識字的快樂。在學文中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想象,體會人民喝水的困難,知道毛主席帶領人們挖井的原因,在讀中體會人們喝水的艱辛,體會毛主席對人民羣眾的關心,並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對毛主席的崇敬。

接着告訴同學們《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是沙洲壩的人民對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傳世。現實中,為我們付出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名聲並不顯赫,但也讓我們滿懷感激,我讓學生模仿課題的説法,自由表達:

過橋不忘一,吃菜不忘一一,穿衣不忘一一,一不忘一﹣等,學生在表達中,活化了語言,滋養了心靈,課文中隱含的思想因為與學生的情感交匯而得以復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紅色革命”故事。主角——毛主席!説心裏話,我是不怎麼喜歡這篇課文的——語言平淡,記敍的內容遠離我們生活實際,要一年級的孩子讀懂這篇課文,似乎不容易。類似的還有《要好好學字》、《菩薩兵》、《朱德的扁擔》等,教這些課文,我常常感到困惑——學生對這些領袖人物,大多隻是聽過名字,瞭解的並不多,最重要的是,這些讓我們的爺爺奶奶輩人聽起來如雷貫耳的領袖人物的名字,對我們的孩子來説,是那麼的陌生。陌生就會產生距離,確實,學生對此感興趣的也不多。這也為我的教學帶了一定的難度。如何讓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瞭解當時的背景呢?我靈機一動,從介紹毛澤東這個為人入手,我大肆地宣揚了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學生一下字對主席產生了一種敬仰的心情,繼而我轉入話題,這篇文章也講毛主席故事的。學生馬上興致高漲,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下面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該怎麼上呢?我想了很久,就從這句話入手吧。“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這句話寫出了鄉親們吃水的困難。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為什麼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我要讓孩子體會當時鄉親們理解這口井的重要性,才能體會毛主席對人們的熱愛。所以我用了多媒體,展現當時人們挑水吃的困難場景。

主席來了,他看到了,就決心為老百姓做事情,他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這時,我再讓學生想像鄉親們喝着這井裏打上來的水,是怎樣一幅歡樂的場面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多麼熟悉,多麼親切的話語!主席給鄉親們挖井,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他們對主席的思念之情。此謂“飲水思源”!如何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呢?我想還是利用一下書上的插圖,如果你是老爺爺身邊的那個孩子,站在井邊,聽老爺爺講這“石碑”的故事,你想説些什麼?這樣,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體驗情感。

通過老師創設的這些情景,學生很快就能理解文章,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3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另外,聯想到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在家裏任性霸道的表現,這篇課文會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憶苦,瞭解背景。

採用多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是閲讀教學成功的關鍵。《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這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號,很難引起學生是視覺的快感,上課伊始我以童謠導入: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想象沒有水的苦惱,聯繫自己的生活談談:“沙洲壩人民沒有水”學生帶着缺水少雨的苦悶走進文本切切實實的生活場景中。

二、思甜,豐富過程。

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化身自己為跟隨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麼這麼髒?”“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學生邊和老師對話,邊動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才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三、昇華,滋養靈魂。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沙洲壩的人民對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傳世。現實中,為我們付出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名聲並不顯赫,但也讓我們滿懷感激,我讓學生模仿課題的説法,自由表達:過橋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學生在表達中,活化了語言,滋養了心靈,課文中隱含的思想因為與學生的情感交匯而得以復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4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後,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於我們來説,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裏,他們根本不能明白,他們生活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年代。加上我們這裏用水很方便的,家家都有自來水,因此,學生對老百姓立碑紀念毛主席的行動感受不深。這樣的文章孩子們是不喜歡的。

怎麼辦?怎樣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呢?反覆備課後都覺得不行,就憑單調的朗讀來理解,告訴孩子們“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肯定不行的。

孩子們不懂,是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如果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會不會對他們有所感觸呢?我試着找了些資料,在教學課文時,我用課件向學生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當時乾裂的土地,崎嶇的小路,很髒的池塘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臉上的表情變了,班級裏非常安靜。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説了。

“不忘”是本文的主題,從不忘着手,體會文中毛主席對鄉親們的恩情,這份恩情讓當地的老百姓和戰士們都難以忘懷。體會到新時代的我們也時時感受這來自長輩、朋友、同學的關愛,我們又應該怎麼樣來報答這份恩情呢?通過交流談論,課文的主題得到了昇華。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5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時,看到鄉親們吃水困難,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

解放後,鄉親們為了紀念毛主席,在井邊立碑紀念的故事。課文內容簡短,通俗易懂,還配有一幅插圖。但文章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對時代背景非常陌生。對於毛主席,學生大多隻是聽過名字,其他一無所知。因此課前我利用晨會給學生講述有關毛主席的小故事,讓他們瞭解毛主席,讓他們感悟毛主席為人民着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感悟鄉親們飲水思源的好行為,從而增進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音樂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第一節課我充分利用音樂的影響力,並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引發探究慾望,激發學習興趣。上課初我就讓學生通過欣賞《東方紅》這首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氣氛一開始就很活躍,學生情緒高漲。在學生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讓學生髮揮想象,鄉親們在挑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然後通過“帶領”“挖了一口井”等詞語讓學會上體會毛主席是怎樣想羣眾所想,急羣眾所急,一心一意幫助鄉親們克服吃水困難的。通過有層次地朗讀訓練,想象,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感悟。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位傑出領袖,他一生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中國人民永遠懷念他。

為了讓學生的感情昇華,對主席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以身邊的例子説一説:“喝水思源”的道理,學生對此紛紛發言,如吃飯不忘種田人,穿衣不忘做衣人,子女不忘父母恩、學生不忘教師情等等,使感情得以昇華,達到了教書育人的效果。這堂課的教學效果還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內容跟學生的生活實際離得較遠,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瞭解知之甚少,在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沒意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

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但是如果只靠讀課文來理解,告訴學生是肯定不行的。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重點句是“村子裏沒有水,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現在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優越,水資源充足,就這麼一句話,學生很難體會到沙洲壩缺水的嚴重程度。所以我問學生:同學們,如果現在開始,大家回家之後就用不到水了,你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有的説:沒辦法洗手;沒辦法吃飯,更沒辦法做飯;可能好幾星期不能洗澡;衣服髒了也不能洗;每天都很渴…….還有: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要多遠?有的.説:可能要幾天幾夜;還有的説:也許不用那麼遠,但是要翻山,如果在山裏過夜的時候遇到老虎獅子怎麼辦?

從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學生很快回到了那個缺水的時代,想象到他們沒有水用的困難,還想到要吃水,不僅僅是困難,可能還會付出生命的待價。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7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些距離,學生比較難以想象。在教學中,我設法讓孩子瞭解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教學效果:

讓學生學會感恩,想象練説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們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於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帶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閲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從心中湧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二、成功之處: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採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透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光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潛力記必須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透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資料,分散、適時地安排必須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於透過反覆的.“讀”到達識記足量的漢字。

三、不足之處:

革命題材課文敍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閲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閲讀,它給予學生的閲讀信息比較少。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8

昨天就《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進行了授課,備課時發現這一課不好備,而且是第一課時,要想出彩,真的是要下功夫。拿着課本,帶着教參,對着課件,我在家苦惱了兩個夜晚,還是理不順這篇課文的思路,週四匆匆忙忙上了這一課,感覺存在的問題很多!

1、導入的時間太長,大約用了十分鐘,一節課也就四十分鐘,用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從井導入,用圖片,引出井,認識象形文字,導出課題,繞了一圈,其實沒有這個必要,簡單點,直接導入就行。

2、識字環節,重在於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但老師牽的太多,學生的思維未被激活,這一環節的課堂氛圍有些沉悶。

3、朗讀指導還不夠,這一節課的朗讀目標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讀文,但學生讀書的面還不夠,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目標?怎麼樣讀,是流利地朗讀?方法是什麼?老師要和學生一起在讀中發現,重在讓學生歸納總結。這節課,朗讀環節,匆忙而過,彷彿蜻蜓點水,不深入。

4、寫字環節,觀察的方法是什麼?看結構、比寬窄,比高低,找佔位,這樣的方法並沒有交給孩子,所以只有部分學生觀察很仔細,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認真觀察了,寫字教學枯燥,時間不夠,孩子們注意力不夠集中。

改進措施:

1、深入瞭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看看每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什麼,讓課文的課時備課與單元備課緊密結合,同時要多看名家課例,舉一反三,要會學習,還要多學習。

2、備課要備詳案,尤其是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如這一課的識字環節,識字方法有哪些,學生會提到哪些?哪些學生不知道,也需要掌握,執教老師自己要知道,課堂預設要精、準、細,在備課上一定要下足功夫。

3、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缺口,知道學生哪方面是薄弱點,課堂的訓練重點是什麼,要把握住,不能偏離,若是學生扯得太遠,要及時地學生拉回來。

4、課堂流程要完整,時間要把握準,板書設計要體現這節課的重點,各個環節的知識點之間要能通過板書串連起來。

5、要學會用兒童的語言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真正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有所收穫。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9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後,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後來,“吃水不忘挖井人”成為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並非專指吃水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義,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

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於我們這些青年教師來説,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裏,他們根本不能明白。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因素。而且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瞭解知之甚少,那麼在教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沒意思,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一定要在新授內容前讓他們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背景有簡要了解。

在教學開始時我用歌曲導入,激發了學習興趣。緊接着對毛主席進行簡介讓學生初步瞭解了毛主席為人民着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孩子們不懂,是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如果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會不會對他們有所感觸呢?我又試着找了些資料,在教學課文時,我給學生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臉上的表情變了。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説了。

總之,《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要充分地照顧到孩子們的情緒,把他們的情緒調動起來,讓他們在課堂上設身處境地置身於情境之中,才能從根本上感悟到不忘記根本,學會感恩。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通過加一加識字、字源識字等方法認識“吃、忘、井、村、叫、毛、主、席”等8個生字和“心字底、廣字旁”2個偏旁;會寫“吃、叫、主、住”四個字。

2.正確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能找出文中明顯的信息,瞭解毛主席,感受鄉親們吃水的不易。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積累詞語;找出文中明顯的信息,瞭解毛主席,感受鄉親們吃水的不易。

教學難點:找出文中明顯的信息,感受鄉親們吃水的不易。

教學反思:“吃水不忘挖井人”,字面意思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挖井的人。我順勢引出問題: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2)鄉親們挑水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3)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4)你能想象毛主席帶領大家挖井的情景嗎?

(5)是誰吃水不忘挖井人?

再讓讓學生去帶着問題讀課文,多讀幾遍;再讀課文,分出自然段標出序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為回答上面的問題作好鋪墊。學生在回答上面設置的四個問題時,回答的很流利,我隨着學生的回答及時的板書。並簡單的'講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足之處:在“高效課堂”中是一個較好的起步,雖然效果不是很好,可也是跨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因為學生比較難以想象那個年代的生活,而我卻設置了一個針對一年級而言難度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我考慮不周,但我不會感到遺憾,因為這給學生在今後的“高效課堂”中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1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另外,聯想到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在家裏任性霸道的表現,這篇課文會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讀為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我們認為,“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式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並藉助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和興趣。如,揭示課題後,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題,從讀得正確到讀出一定的語感;初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朗讀的方式進行“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在多次朗讀後,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話,開展兩人競賽,讀出自己的理解;學習完課文後,補充一定的閲讀材料等。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二)重情賞趣,關注教學過程的情趣體驗

學生學得主動、有情有趣是本堂課的一個顯著特點,40分鐘時間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主動興致盎然的學習狀態之中。這同老師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趣體驗有很大關係。比如,在朗讀課題的時候,學生把“不忘”讀出了重音,老師誇張地稱讚:你二十年都不會忘記了!給學生強烈的成功體驗。在進行課文的初次朗讀時,故意“唬”學生:老師不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它讀得正確、流利?在指導競賽性朗讀時,老師的“詐錯”等,這些富有戰色彩的教學策略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情趣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顯得輕鬆、主動。

(三)強調人文性,重視人文內涵的普遍意義

人文內涵的處理,一向是此類課文教學設計最為棘手的難點。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過去我們偏重所謂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造思想薰陶的狹隘性,影響了學生對這類文章的欣賞和理解。關於人文內涵的滲透,我們可以從兩個我及其來思考:一是滲透怎樣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樣滲透人文精神?本課的設計擺脱了“過於推崇領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強調當事人雙方的相互理解和關愛。讓學生説説“石碑立好後,可能會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後,又會説些什麼”,學生既體會到了毛主席和八路軍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普通農民的淳樸和真誠。在怎樣滲透人文精神的問題上,我們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讓學生聯繫生活,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激發出濃濃的感恩之情。

(四)立體閲讀,補充人物事件的歷史背景

革命題材課文敍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閲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閲讀,它給予學生的閲讀信息比較少。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各類足量的相關背景資料,實現學生縱向多緯度的立體性閲讀,提高閲讀革命題材類課文的質量。本課的補充閲讀材料有四類,分別包括:沙洲壩地理環境的簡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歷史;八路軍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壩人民五次保衞“井”。這些簡短的文字延伸了學生課文閲讀的理解和判斷。比如,學生從中知道了“沙洲壩人為什麼要挖井吃水”,領悟到“井被反動派破壞了五次,村裏的人都勇敢地把它修好了,村裏的人也很偉大。

(五)分步識字,落實課程目標的全程理念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採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通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能力記一定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通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分散、適時地安排一定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於通過反覆的“讀”達到識記足量的漢字。第三個階段在課後複習和小課,採取認讀包含生字的課外句子來複習鞏固生字的識記;課文要求書寫的6個漢字,安排在一節小課中集中完成。

我認為,背景材料的介入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可以靈活運用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但介入的原則必須是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學生於介入中瞭解課文背景,豐富文本信息,在思考中走向多元的、立體的、有價值的學習。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憶苦,瞭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這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號,很難引起學生是視覺的快感,上課開始我以童謠導入: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想象沒有水的苦惱,聯繫自己的生活談談:“沙洲壩人民沒有水”學生帶着缺水少雨的苦悶走進文本切切實實的生活場景中。

二、思甜,豐富過程

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化身自己為跟隨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麼這麼髒?”“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學生邊和老師對話,邊動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才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三、感恩,想象練説

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話由於立碑傳文而藴含着深廣的意藴。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於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提供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閲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心中湧起感謝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在此方面,對課文的延伸方面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這方面的教學。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3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後來,“吃水不忘挖井人”成為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並非專指吃水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義,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於我們這些青年教師來説,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裏,他們根本不能明白,這樣的文章孩子們是不喜歡的,他們更喜歡的是《小松樹和大松樹》這樣的充滿寓言色彩的故事,他們愛讀,更愛表演。

怎麼辦?怎樣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呢?反覆備課後都覺得不行,就憑單調的朗讀來理解,告訴孩子們“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肯定不行的。

教學片斷:

師:今天老師請同學們聽一首歌,聽一聽是歌頌誰的?

播放歌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是歌頌毛主席的。

師:對!這首歌曲是唱給我們偉大的祖國和敬愛的毛主席的(出示主席畫像)。

人物簡介:毛主席是一位傑出的`領袖,他的一生都在為領導中國的革命事業披肝瀝膽,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嘔心瀝血。他的光輝事蹟數不勝數,人們唱給他的歌更是不絕於耳。(相機出示:主席、領導、革命、解放)。讓我們大家在毛主席偉大品質人格的鼓舞下大聲地讀出它們吧!願意吧嗎?(生齊讀)

過渡: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瑞金市沙洲壩的老鄉們是怎樣懷念這位偉人的,好嗎?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因素。而且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瞭解知之甚少,那麼在教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沒意思,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一定要在新授內容前讓他們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背景有簡要了解。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教學開始時用歌曲導入,激發了學習興趣。緊接着對毛主席進行簡介讓學生初步瞭解了毛主席為人民着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

孩子們不懂,是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如果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會不會對他們有所感觸呢?我又試着找了些資料,在教學課文時,我讓學生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爭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臉上的表情變了。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説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4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閲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説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辯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生動教學重情趣體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中,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如朗讀競賽、識詞遊戲、學當小老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讀中感悟重人文內涵

教學始終以讀為主線,從帶着疑問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蟄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突出“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既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四、想象拓展重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要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聽説讀寫活動,如“當小老師教學生字”、“看到碑文,他們會説些什麼”的角色體驗。用“不忘”的句式説話等設計留給學生探索嘗試、交流反思的空間,讓他們在與文本無拘無束的碰撞交流中,切實提高語文能力,獲得人文素養。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5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些先挖井的人。後來,“吃水不忘挖井人”成為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並非專指吃水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義,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很遙遠了,這樣的文章孩子們是不喜歡的。孩子們不懂,是因為他們難以想像當時那樣的'年代,如果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會不會對他們有所感觸呢?我試着找了些資料,在教學課文時,我讓孩子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爭得大大的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臉上的表情變了。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的思維活躍了,也有話可説了,教學重難點就這樣迎刃而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