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來源:文書谷 6.02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説課稿 篇1

《翠鳥》説課稿

一、説教材

《翠鳥》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 “保護環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翠鳥》是一 篇狀物的課文,主要通過對翠鳥色彩鮮豔、小巧玲瓏的外形和活動時機警、敏捷的特點描寫,反應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閲讀教學的具體要求,結合本組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將教學目標制定為:

1、 會認5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翠鳥、葦稈”等詞語

2、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 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將難點確定為:體會作者觀察、描寫的方法。

二、説教法和學法

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語言學習方法不僅是獲取語文內容的手段,其本身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結合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善於交流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朗讀感悟法。本課的語言優美,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自讀自悟,邊讀邊感受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想象,充分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動物的意識;

2、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 對課文的理解;利用課文插圖,觀察翠鳥外形,圖文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

3、品詞析句法。通過對比、想象,感受語言的精妙,表達的精確。如課後思考題中,兩組句子的比照,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確,描寫的生動、形象。

除了以上的教學方法外,我在本課還採用了圖文結合法、想象法等,力求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品味語言中積累語言,在體會內容中掌握方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教學思想是 “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篇課文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朗讀、圈畫、品味詞句法等方法,具體學法我將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闡述。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本課計劃用兩個課時來完成 教學。第一課時以感知、感悟語言為主,主要環節是:温故知新,激發興趣;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感悟語言;鞏固識字,指導寫字;課堂總結,佈置作業。第二課時以積累運用語言為主。複習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總結全文;領會表達方式,提升情感,讀寫遷移。

下面我具體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1、 温故知新,激發興趣

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説,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教學。預習是自主學習的開端。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我是這樣導入的“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美麗的小鳥,你們能説出哪些小鳥的名字?(用多媒體出示翠鳥圖片),這隻小鳥的名字是?”當孩子説出是翠鳥時,我讓孩子們舉起手和我一起寫課題,邊寫邊説:“翠”上面是羽毛的羽,但是少兩個勾,注意哦,“翠”這底下的一豎,注意,出頭就行,千萬不要寫長了,寫長就錯了,寫長了就把上面這兩位小朋友分開了,這兩位

小朋友就不高興了,“鳥”字,跟着我寫,這鳥的眼睛亮不亮?沒有眼睛就烏黑一片了,就變成什麼字了,對烏鴉的烏,就看不見了。通過這樣的分析,讓學生對漢字有了審美的愉悦。我提出疑問:“你知道她為什麼叫做翠鳥嗎?好,讀了課文第一自然段你就會知道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期待,接着我們自然地進入第二個環節。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利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自 主識字。鼓勵學生互相交流識字心得,教師在檢查生字時,主要突出“腹、襯”等生字的讀音和字形。

在掃清閲讀障礙後,再次朗讀課文,引導孩子用串聯段意的方法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初讀課文中你明白了什麼?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梳理總結,知道課文主要寫了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等。以上遵循閲讀教學從整體入手的原則,初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只有讀通讀順了才能深入探究語言表達的特點。

3、 精讀課文,感悟語言

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於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媒體,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所以教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主動觀察、探索來消化理解。因此我讓學生自由徜徉在語言文字中,瞭解翠鳥的美麗和動作的敏捷,激發保護動物的情感。具體我是這樣安排的:

① 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劃出表現翠鳥外形的詞語,聯繫上下文説一説“鮮豔”是什

麼意思?運用多媒體出示:一雙( )的眼睛,一張( )的嘴等,讓學生進行練

習,增強學生語感;最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翠鳥外形的印象。

② 引導學生細讀二、三自然段,圈出文中表現翠鳥等魚時的安靜和捉魚時動作敏捷

的詞語。運用比較的方式,體會“貼着、蹬開、像箭一樣”用詞的貼切,再找出

幾句類似的句子,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形象、生動。在此基

礎上,引導小組比賽朗讀,要讀出翠鳥捉魚時動作的敏捷、靈活和神速。

一隻顏色鮮豔,小巧玲瓏、敏捷靈活的翠鳥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樣的翠 鳥誰不想捉一隻回家試養呢?那我們的願望能實現嗎?在這裏我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熱情,也提示了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

在精讀1至3自然段中,我綜合運用了朗讀法、想像法、圈畫法等,使孩子走進文 本,感受語言的精妙,體會用詞的精準。

4、鞏固識字,指導寫字。

三年級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他們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快”,所以

教師要及時鞏固識字。寫字指導應該細緻落實,雖以學生自主識字為主,但是難寫易錯的字,教師應及時提醒,如本課“襯”是衣字旁,“壁”的下面不要寫成王等等。

5、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課堂主動權應交給學生,我是這樣做課堂總結的:引導學生結合板書,總結課文內容; 根據板書重點詞,試着背誦1至3自然段並讓學生談談學習的收穫和疑惑。這樣能夠養成及時梳理學習內容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教室,有利於培養學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在結束這堂課後,我根據佈置作業應以積累運用語言為主,設計了兩道作業:①寫本課生字三遍;②背誦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佈置作業是為了讓學生鞏固生字,積累規範化的文本語言,培養語感。

四、説板書設計

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提綱式的板書形式,如果説教學過程是畫龍的話,那板書就是點睛之筆,它提示課文的內容,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5、翠鳥 爪子 (紅色) 羽毛 (漂亮) 眼睛 (透亮靈活) 翠 嘴 (尖、長) 鳥 等魚:一動不動 捉魚:蹬、飛、叼、貼

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要説的課的題目是《植物媽媽有辦法》。我將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等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篇關於自然知識的課文。課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告訴孩子們長大了會離開媽媽的簡單提示簡單舉例動物並提出問題。然後舉例説明蒲公英、蒼耳、豌豆媽媽們幫孩子們旅行的方法。最後講了還有很多植物的旅行方法要我們同學去觀察發現。從而,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習的態度要細心,不可粗心(馬虎)。

因此本科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引導學生髮現和運用形聲字識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來識字,還可以編故事”等方法來識字。通過學習生字可以把學過的識字方法引出來。在識字教學中讓孩子們發揮自己的創意能力特別是喜歡編故事識記的同學給一個發揮的平台。又要引導學生通過本課文的朗讀感悟,瞭解一些科技常識,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植物和事有自己的獨特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引發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科學。

1、教學目標: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一句漢語課標,我從三個方面身結論三位目標,分別是:

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12個認讀字和三個會寫的字,會寫“已、娃、窪”三個字。

②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用不同的識字方法來認識生字。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通過探究式學習瞭解植物知識、引發探究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留心身事物、仔細觀察的習慣。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12個生字,正確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正確書寫“娃、窪”偏旁的大小決定,字在米字格里的位置。

3、課時安排:

這篇課文是關於自然知識的課文,我把識字教學和朗讀教學分為兩大塊,教學上安排兩課時。

二、説教法、學法

語文教學是在師生平等的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教學中不僅應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更要注重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根據教學目標的確立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激發興趣: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結構和識字方法。

2、書寫要求: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3、興趣朗讀: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本文的學法指導:

對於學生學法的指導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本文的教學我從以下兩點教給學生們學習方法:

首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生字詞”的良好習慣及識字方法上下了功夫。讓學生在學習識字方法的同時理解詞語。

其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來識記,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學習。本課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導入

質疑引入。

1、出示圖片:花草、樹木、莊稼等(這些稱作植物)在哪兒能夠見得到呢?(野外)

板書:植物

這節課我們一起去看一下,植物媽媽的到底有哪些辦法?

2、補全課題。板書:植物(媽媽有辦法)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3、把植物當成人來寫,就是擬人的手法。

意圖:激趣導讀培養學生讀書質疑的習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示範讀(都有哪些植物要告別媽媽要旅行呢?)學生認真聽:回答

生自由讀:讀的時候把讀不準的詞語畫出來,多讀幾遍)

三、識字

1、學習認讀字:

認讀詞語:旅行、(蒲公英、降落傘、蒼耳、)圖片、娃娃、紛紛、山窪、啪、(象聲詞)、炸開、蹦着跳着、觀察、知識(讀輕聲)

2、學習生字、詞:

需要會寫的字:已經、鎧甲、豌豆、知識、紛紛、已經、如果、好辦法、娃娃、山窪

(用自己的方法識記)

巡視瞭解識字情況,調整重難點。

1、參與小組學習。(不會的字首先在小組內解決)同桌也可。

2、檢查生字—————自讀、看生字自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等。

3、彙報識字方法或經驗。

意圖:在遊戲中鞏固識字,培養獨立思考讀通課文。

[不同識字方法來認識生字,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字的規律和樂趣。]

四、細讀課文。

1、課文講了幾種植物?它們各自用什麼方法傳播種子

2、第一小節的時候,把多音字“得”組詞,“告別”是什麼意思?

3、第二~四小節:圖文結合————“紛紛”是?

4、“帶刺的鎧甲”蒼耳媽媽靠什麼傳播?理解“鎧甲”的意思?

5、豌豆媽媽是什麼樣子的?—————靠太陽

1、(只要……就……)説一句話。

2、這些媽媽當中你最喜歡誰的方法?

3、選擇自己喜歡的媽媽部分多讀、背誦。

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收穫知識,總結背誦的方法及竅門。

4、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不會的話老師來提供資料:如鳳仙花、椰樹。

意圖:引導學生對植物產生興趣和觀察能力的培養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小攝影師》, 下面我就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小攝影師》是一篇講讀課文。它寫的是高爾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記者來訪,卻特許一名少先隊員進入他的辦公室,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輩對少年一代的關懷與愛護。也表現了小攝影師所代表的少先隊員所具有的誠信,聰明,有禮貌的品格。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我安排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學生年齡特點及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瞭解課文內容,感受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愛護和小男孩兒對高爾基的崇敬和熱愛。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單元教學要求,我把高爾基接受少先隊員照相的經過行為本課學習的重點,把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定為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説學情 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三、説教法、學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讀帶講,以演促悟"的基本思路,主要採用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讀寫結合,整體把握等方法。

四、教學流程

第二課時我預設了以下幾個環節:一、複習導入、二、精讀課文,品讀感悟三、昇華情感。四、拓展延伸 一、複習導入。出示圖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我運用了複習導入法,這樣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在複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體會課文內容。 二、品讀感悟。 首先由突然一詞引出問題,小男孩是怎樣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的? 學生能比較容易回答出小男孩通過扔紙團的方式,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的。 教師引導: 小男孩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方式,請求為高爾基照相?(引導學生體會因為高爾基工作很忙,他一般不接受記者的採訪) 然後問學生:紙團上寫着什麼?你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通過紙團的內容體會小男孩,聰明。(2)小男孩是怎樣為高爾基照相的? 這個問題,學生能較順利找出相關段落,讓學生學會通過體會文章關鍵詞句揣摩人物內心,從而深入體會人物品質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老一輩革命家對青少年一代的關懷、愛護。) 然後引導學生以演促悟體會高爾基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 四、拓展延伸。 小男孩兒會再來嗎,為什麼?請學生展開想象,接着往下編寫這個故事(設計意圖:續寫課文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習作的慾望。)

反思:學情預設不足,對學生的期望過高,以致不能達到預期。比如學生對小男孩的印象,通過紙團內容悟得不夠。 學生演的環節指導不準,方法欠缺。教師説話不夠精煉,環節不夠緊湊,時間把控不好。總之,整節課目標達成沒能達到預期。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彈性在人們生活中應用越來越來廣泛。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許多彈性物體,並且非常感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於是,我抓住幼兒這一興趣點,設計本次科學教育活動——認識彈性朋友。活動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讓幼兒主動操作,在玩中探索,發現彈性祕密,認識彈性的特點,並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理解彈性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確定本活動的教育目標是: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瞭解有關彈性的特徵和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教育藴含的價值主要在於使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應用,所以我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確定為:瞭解彈性物體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引導幼兒找出周圍常見的有彈性的物體,認識它的使用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

二、説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綱要也指出:“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要讓幼兒真正做科學。根據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我運用嘗試教學法,並融進提問法、記錄法、發現法等教法誘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創設能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的活動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儘量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説活動準備:

因為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比較分析能力,所以我準備了許多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讓幼兒在操作實踐中進行比較,獲得進一步的感知,同時我還準備了大屏幕、投影儀,以備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説學法指導

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為幼兒提供大量的豐富的操作材料,創設一種寬鬆融洽的氛圍,引導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直接操作、反覆體驗,主動探索,通過玩一玩、説一説、記一記、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真正體驗和了解彈性的特徵,並激發幼兒學科學的濃厚興趣。

四、説活動程序設計

幼兒學習的動機與成人不同,他們的動機完全依賴於對被認知對象感興趣的`程度。因此,教育活動過程的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否使他們感到愉快有趣,往往成了教育活動是否成功的前提。因此我總的思路是:以設疑激發興趣,以操作突出重點,以激發幼兒的發散思維來解決難點。

首先,我準備了蹦蹦牀、彈簧、有彈性的物體如橡皮筋、皮球、海綿、布玩具、鋼琴、跳跳球等以及沒有彈性的物體。讓幼兒試着跳一跳、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吹一吹、彈一彈、敲一敲等多種方法進行自由探索,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鼓勵幼兒把探索情況記錄下來。因為記錄有助於培養幼兒尊重科學的態度,有助於幼兒理清思路,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然後請幼兒分組,互相講述記錄結果,並把幼兒的記錄結果投影到大屏幕,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幼兒講述時,我不是旁觀者,一是“聽”。二是“説”。一聽孩子們在講述什麼,瞭解它們的個體差異,對能力強的幼兒提出更高的教育目標;二是找不説話的孩子講一講,鼓勵人人動口,積極講述。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幼兒對彈性的認識和理解。我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彈性物品”來引導幼兒開動腦筋,發散幼兒的思維。向幼兒提出問題後,不急於讓幼兒回答,而是讓他們先七嘴八舌的議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充分思考。

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請幼兒自己製作彈性玩具。我準備了鐵絲、紙、易拉罐、筆、棉花、布、石頭、木塊、皮筋等操作材料,請幼兒動腦筋利用這些材料製作出彈性物品或玩具。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由此激發幼兒對彈性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並萌發科技意識。

説活動延伸

教育活動的結束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探索的開始。所以,我把活動作了進一步的延伸:讓幼兒回家玩一玩有彈性的物體,在區角活動繼續製作有彈性的物體和玩具。引導幼兒繼續體驗和關注彈性現象,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分析、動手、創造能力,從而萌發幼兒愛科學的積極情感。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內容

《小豬變形記》是一本富有童趣,貼近幼兒生活,又富有哲理的繪本故事。《小豬變形記》採用奇妙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一隻小豬通過各種辦法模仿其他動物的生活卻屢屢失敗,最後發現,做豬最快樂的道理。繪本中,小豬從“認識他人、認識自我、做自己最快樂”的思想歷程,顯得特別的幽默和輕鬆。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是人生的思想的飛躍,這個歷程對於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基於這一點,我選擇了繪本故事《小豬變形記》與孩子們分享,引導孩子們將故事中的情感遷移,明白做自己最快樂的道理。

二、説活動目標

教育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終點。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大班幼兒的能力、知識水平的發展情況,我為本次活動設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情節的趣味性。

2. 能力目標:能運用“你不是……你是……”的句式清楚連貫地複述角色對話。

3. 情感目標:明白“做自己最快樂”。

三、説重點難點

由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受年齡、認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語句不暢通,表達不準確是常見現象,因此,讓幼兒能夠運用“你不是……你是……”的句式清楚連貫地複述角色對話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另外,繪本故事內容看似幽默有趣,實質藴涵哲理,所以明白“做自己最快樂”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説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 知識上的準備:事先讓幼兒瞭解有關長頸鹿、斑馬、大象等動物的特徵,為故事中小豬根據長頸鹿、斑馬、大象等動物特徵如何進行變形的內容打下鋪墊。

2. 物質上的準備:《小豬變形記》繪本人手一本、課件PPT、我還給準備了繪本中各種動物的圖片和字卡,這是為了讓幼兒能更直觀形象進行角色對話複述。

五、説教學法

(一)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同時開放多個感知渠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渠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因此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 情景教學法:在師生共同閲讀的過程中,選用了繪本教材以及各種動物圖片和與故事情節相符的環境佈置,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同時,讓幼兒在故事表演中體驗小豬變形失敗後的慘狀,明白“做自己最快樂”的道理。

2. 直觀形象法: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和圖片,讓幼兒彷彿置身在小豬變形記中的故事情境中,便於幼兒更好、更加容易直觀形象的理解故事內容。

3. 問題討論法:在活動中我結合故事的情節設計有效的提問,如:“小豬是怎樣變形的?”“小豬變形成功了嗎?”等問題引導幼兒大膽想象,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二)説學法

《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所以我打算讓幼兒通過以下兩種學習方法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1.觀察法:讓幼兒在觀察直觀形象的圖片中,能夠更好、更加容易直觀形象的理解故事內容。

2.體驗法:讓幼兒在故事表演中體驗小豬變形失敗後的慘狀,明白“做自己最快樂”的道理,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3.交流討論法:主要是引導幼兒針對提出的問題主動探索、發現學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在説一説的輕鬆氣氛中掌握學習的重難點。

六、説教學程序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我採用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方法組織本次活動,設計了以下環節:“激趣導入——師生共讀——分享體驗——情感遷移——延伸活動。”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

出示孫悟空圖片,提問:“他是誰?他有什麼本領?”讓氣氛活躍起來,孩子們開始關注“孫悟空會七十二變”這一問題的時候,把話題一轉,説:“有一隻小豬,他也想要變形,你們想看看嗎?”由此引出繪本的題目,並展示繪本的封面,讓幼兒發現封面上小豬的不同之處。來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和注意,讓他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小豬會變形嗎?會變什麼樣呢?帶着疑問進入閲讀環節。

第二環節:師生共讀。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夠讓幼兒初步瞭解故事情節。我會用生動語氣和豐富的肢體語言,給幼兒講述故事的開頭和第一次變形。對照繪本,讓幼兒傾聽故事。並用“小豬接下去會變什麼?是怎麼變的?”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幼兒閲讀興趣,圍繞問題展開簡單討論和猜想,然後進行餘下故事的閲讀。在小豬每一次變形之前,先讓幼兒仔細觀察繪本,猜測小豬的心理,然後再繼續故事情節,以此培養幼兒學習閲讀時先觀察傾聽,後表達講述,以此培養幼兒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發展創造思維。

第三環節:分享體驗。

這一環節我準備了各種動物的圖片,通過圖片讓幼兒順利感知故事發展,同時結合繪本認識各種動物的特點,通過字卡“你不是……你是……”幫助幼兒順利完成故事重點情節的描述。

本環節涉及到了活動難點的學習,所以我將帶領幼兒從頭開始翻閲繪本,在瞭解故事大概情節的基礎上,仔細觀察我出示的圖片,邊想象邊敍述故事情節,在小豬每一次變形時,啟發幼兒運用“你不是……你是……”的句式進行表達。讓幼兒反覆練習的方法,不斷鞏固幼兒對於複合句式的運用。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學習從屬複合句,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第四環節:情感遷移。

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幼兒發現繪本中一些有趣的小細節。比如小豬很聰明,它能根據其他動物的特徵來變形,變形得連小尾巴都不放過,繪本圖畫非常有趣。特別是小豬變形前後情感的變化。我讓孩子們先觀察小豬在變成動物時的表情,感受它內心的激動與欣喜。在每次小豬變形失敗後。提問幼兒:“看見小豬這樣子,你想對小豬説什麼?”,目的是使孩子能感受到小豬的慘狀,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小豬從充滿激情到最後慘不忍睹的對比,讓幼兒深切體會到“變成別人並不快樂”。讀到最後,當看到小豬在泥潭中快樂打滾時,對“做自己最快樂”的感受也就呼之欲出。活動難點在這一環節中得到解決。

第五環節:延伸活動

這一環節我準備讓幼兒模仿繪本中動物排隊走的樣子,以“搭火車”的遊戲結束本次活動。同時在區域活動時,引導幼兒在語言區自主講述故事,在表演區根據故事內容進行適當的表演。以此加深對“做自己最快樂”這一道理的認識。

七、説設計亮點

繪本內容的選擇符合大班幼兒愛模仿的生理心理需要,能引發幼兒閲讀興趣;在活動中充分運用了期待原理,讓幼兒邊讀邊猜想,帶有很強的趣味性;整個活動採用多種形式閲讀,注重培養了幼兒早期文學閲讀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各種動物的認識。

説課稿 篇6

《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是第三單元安排的最後一篇課文,第三單元除此之外,還安排了《日月潭》、《葡萄溝》、《難忘的潑水節》這三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祖國迷人的風光、豐富的物產和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一組內容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祖國的遼闊,美麗,增強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並能激發他們渴望瞭解家鄉和讚美家鄉的感情。因此,教材體現出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第二個特點是大幅度更新課文,教材更具時代感,更貼近兒童的生活。

《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是原先教材沒有,新挑選的內容,它反映了首都的新貌。通過閲讀,圖片展示可以讓學生們看到首都的英姿煥發和勃勃生機。教材在編寫時還創設了“我知道”和“寬帶網”兩個新欄目,我們通過閲讀可以掌握許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北京亮起來了》課後的“我知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北京,課後的“讀讀背背”也從課文實際發出,可以要求背誦全文,也可以只背自己喜歡的部分,整部教材更重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着眼於積累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掌握了這些特點我們在備課時才會得心應手。《北京亮起來了》一文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北京美麗的夜景,在備課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自由閲讀中瞭解文章介紹的景點是長安街──環形路──王府井──故宮,方位(空間順序),應通過板書將景點交待清楚。

2、在自由讀中弄清每一個景點美在哪裏。

3、在朗讀背誦中欣賞優美的詞句。

4、全文都圍繞“亮”字寫美,這篇課文,我計劃用兩個課時來完成以下的'教學要求:

⑴ 知識和技能方面:

① 認讀生字,會寫生字。

②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⑵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讀大致瞭解北京的夜色美。通過朗讀感受北京的夜色美。

⑶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中,應把重難點、關鍵放在:

⑴ 認讀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⑵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⑶ 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準備了教學掛圖和課件來完成兩個教學目標:

1、認讀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在導入這個環節中,我可以通過出示以下圖片或課件:

1、天安門城樓圖;

2、地圖──認識北京地理位置;

3、教學掛圖──認識北京的夜色燦爛來激發學生説話的慾望,讓他們自由地講與北京有關的事物,我來導入課題:看來大家對北京有較深刻的瞭解,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有關北京夜色的文章《北京亮起來了》。接下來,我可以利用電腦接收的課文錄音讓同學們聽一聽課文範讀,再由學生自讀課文,完成以以下工作:

1、畫出生字詞;

2、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3、由學生彙報自己讀懂了哪一段或哪一小部分內容,不要求通篇説,任意講一兩句皆可。由教師歸納:課文寫夜幕降臨下的北京美極了。學習生字時,利用電腦製作的課件出示生字,讓學生自由拼讀,讀後讓學生自由講講自己讀生字的方法,大家互相交流,把容易讀錯的多讀幾遍,再由教師製作一些帶有生字的句子的課件,大家讀一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接下來,提出要求.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書寫生字時先測讀,再組詞,然後由小組開展合作式教學交流各自的記字方法,再由小組派代表彙報。教師歸納:

1、形近字記憶法;

2、熟字加偏旁部首法等等,學生讀讀,並由教師選一兩個字範寫,教給方法,最後由學生書寫,教師指導。

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準備完成以下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記詞語。

4、感受北京的美麗。

在教學新課之前,先複習舊課鞏固舊知識。在和學生探討學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完成以下練習:

1、什麼時候北京亮起來了?

2、北京的哪裏亮起來?

教師可以邊聽彙報邊教學。

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中,讓學生一邊回答,一邊把寫北京亮起來的句子讀出來,教師可以引導朗讀:燈光亮起來的時候,你的眼睛會怎樣?心情會怎樣?讓同學們自由發言:可以是快樂、高興的,也可以是興奮,辛福的等等,教師可以鼓勵想讀的同學站起來讀:想讀的站起來,把北京的夜讀亮。讀得好,全班齊讀。

在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中,教師要儘可能的板書,寫清楚北京的長安街、天安門城樓、廣場四周、環形路、街道、王府井、西單商業街、故宮亮起來了。打開電腦課件,分別展示各個夜景區,然後調動大家學習:現在我們坐車去北京遊夜景,請大家趕快找到最想去的兩處景點,讀一讀,到時候請同學們做導遊,把導遊學習作為學習的一個亮點,可以先讓一名學生導遊讀第2段,教師評價或學生評價:我好像看見了許多的汽車在飛奔,處處燈光閃爍,處處高樓聳立。緊接着出示圖片欣賞後引導:看到這麼美的北京你想怎麼讀?讓學生自己談一談,帶着驚歎驚訝與讚美讀。讀之前教師可以提示,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需要講解?課件展示較難理解的詞語有的提供圖片幫助理解,如金碧輝煌,可出示寺廟等建築物的圖片幫助理解。然後教師板書:長安街真美,全班齊讀,接下來可用同第2段教學一樣的方法,導讀3、4、5段,最後全班同學朗讀第6段。教師引導總結,夜晚的北京是怎樣的?讓學生們用感歎的語氣齊讀最後一段,接下來可以安排他們背誦自己喜歡的段,最後小結:北京的夜晚是如此的明亮輝煌,大家一定要爭取去看一看。

如此教課優點在於:第一:充分利用模式教學,製作課件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第二:教學相長,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師生互動;第三:是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於教材,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第四:有意識地通過回答問題,討論交流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綜合以上幾個因素,備好課,上好課。

説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我又長高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觀察與測量》的第三部分內容。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米的長度概念,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2.發展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估測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3.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繫,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教學設想

發展學生的估測意識,對培養他們的數字概念與創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時,估測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所以,估測活動貫穿於整個測量過程之中。

學生對“米”並不陌生,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例如: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課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情境,引出長度單位“米”。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一説1米大約有多長,然後讓學生用多種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如:讓他們伸開雙臂,用兩手間的距離表示1米的.長度;讓他們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體的哪個部位;讓學生自己從皮尺上找1米的長度等。

對於“1米有多少釐米”這個問題,先讓學生估一估,然後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説一説,自己探索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而且還培養了自主探究知識的精神和能力。

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與1米有關的物體的長度,使學生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教學中,讓學生先估計,再動手量一量教室裏接近1米或2米的物體,加深學生對1米長度的印象。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師:(出示電腦圖像)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學生回答量身高。)

2.師:誰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學生興高采烈地彙報自己的身高。)然後請各小組評比出誰最高?誰最矮?

師:剛才同學們在彙報身高時,都用了一個新的單位名稱是什麼?(米。)師質疑:那1米有多長呢?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

(1)估計:“1米”有多長?

(2)觀察自己面前的長尺子。師:誰知道這是一把多長的尺子?(1米長。)

(3)同桌合作,互相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

2.用多種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

(1)伸開雙臂,用兩手間的距離表示1米的長度。

(2)實踐活動——“我與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幾個學生站直與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們身體的什麼部位?

②小組內學生互相合作,進行“我與米尺比高低”活動。

③師:可能有些學生在上幼兒園小班時,還沒1米高呢,可現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這説明你們的個頭怎麼樣了?(生:長高了。)

板書課題:我又長高了。

(3)讓學生自己從皮尺上找1米的長度等。

3.探索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劃1釐米、10釐米、20釐米、50釐米、80釐米、100釐米分別有多長。再比劃1米有多長。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怎麼能知道呢?(讓學生估計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數。)

(3)師:1米=100釐米,也可用字母表達式1m=100cm來表示。

4.估測。

(1)課桌的長度大約是多少?

(2)什麼東西的長度大約也是1米?

(3)黑板的長度大約是幾米?

(4)你還想了解教室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嗎?

5.試一試:填cm還是m呢?

(1)衣櫃高2( )。

(2)黃瓜長約20( )。

(3)房子高約3( )。

【結合實際經驗,即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大致高度或長度,會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

三、反饋練習

1.一張桌子有多高?

(1)先估計一下自己的課桌大約有多高?

(2)再動手量一量。

(3)誰猜得對?

(4)結合實際説一説:工人師傅為什麼不把課桌正好做成1米或90釐米高呢?

2.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3.第3題。先讓學生觀察圖意,然後獨立完成第(2)、(3)小題,全長100釐米,要求學生填出它們分別爬了多少釐米?離終點還有多少釐米?

四、全課總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你懂得了哪些知識呢?

説課稿 篇8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一課,寫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錯綜複雜的感情糾葛和必然走向毀滅的故事,從而批判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雷雨説課稿,希望大家喜歡。

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第18課《雷雨》。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學情特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壓”等四個生字。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並且在讀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會雷雨前和雷雨後的不同景象。教學難點是感悟雷雨前後景物的變化。

【説教法學法】

根據上述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我主要採用了“情景教學”、“自主閲讀”兩種教學方法。

在課堂中,運用了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有感染力的`課文情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集中注意力,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我藉助學生生活經驗,以學生為主體對文本展開自主閲讀。通過讀,學生與文本面對面地進行接觸,品嚐着課文原汁原味的語言,培養着學生語言的感覺;通過讀,課文規範的語言儲藏在了學生的頭腦中。學生學着,讀着,感悟着語言,彷彿置身與那場雷雨中。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語言,感悟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説過程】

第一步 猜謎引入課題(板書課題)。觀看雷雨動畫,以動畫片的方式讓同學們聽範讀課文。

第二步 初讀課文,豐厚初讀,能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初讀環節上,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本,走進文本,做到“不讀熟,不開講”。

第三步 理清脈絡。出示三幅圖片,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説出雷雨不同時期的景象,並根據圖片分清段落大意。

第四步 品讀課文。語文課要給學生留下什麼?首先是語言。如何留下呢?就是要充分的、有效的讀書,讓學生把書讀出意,讀出行,讀出味,讀出神。所以在品讀環節我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結合生活經驗,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讀好,在讀中留下語言從而落實了教學重點;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喜歡哪個部分就讀哪個部分,加深理解和體驗,希望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能長久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

同時在以上環節的設計中我力求做到符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結合動畫、動手做做動作“壓”和“亂擺”,抓住語言點結合生活經驗比較兩個不同的字“垂”和“爬”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感覺,讓學生能更形象地理解並接觸文本,將抽象的語言形象化,達到突破難點,落實重點的效果。

第五步課外延伸,讓學生觀察大自然的其他景象,模仿《雷雨》,寫一篇觀察日記。

總之,這堂課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生生活實際, 力圖營造一種和諧有真實情感體驗的教學環境,更好地將學生的感受與理解,動手與動腦,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通過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