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説課稿模板彙編10篇

來源:文書谷 2.76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説課稿模板彙編10篇

説課稿 篇1

孩子的眼中,美麗的藍天總是充滿着生命力。藍天中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是他們想象的源泉,為了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為此我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即活潑好動,對事物也已經充滿了一定的探究和表現慾望,我把活動定位在音樂領域,給孩子提供寬鬆,和諧的氛圍,並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表現自己。整個活動以生動,有趣的情景式遊戲的形式串聯而成。

孩子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設計: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他們一定的表現慾望,確立了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具體目標為:

1、積極的參與活動,感知藍天的美麗;2、大膽想象,按自己的意願自由創編情景動作;3、感受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幼兒大膽想象,並自由的創編情景動作。通過自己嘗試,從中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活動的難點是:幼兒根據自己想象的情景,用動作的形式加以表現。《新綱要》中指出“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的想象為主體,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活動呈現趣味性,遊戲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

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對藍天有了一定的認識。

2、物質準備:藍天佈景圖,以及幼兒事先製作好的藍天中的物體。

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為完成教學目標,我將活動以觀察——猜測——聯想——講述——創編——表演貫穿這一主線線索。具體的活動過程表現為:

活動的第一部分教師帶領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律動進入活動室,並在律動中通過語言讓幼兒一下子便進入到活動的氛圍和主題中來,教師帶領着幼兒在活動室中隨意的坐下,為活動的開展創設了寬鬆自由的環境。

進行到活動的第二部分,教師引導幼兒欣賞藍天中的美麗景色,在活動準備中採用鮮豔的藍天畫面將幼兒從相對疲塌、懶散、鬆懈的“低喚醒”狀態中喚醒,通過幼兒觀察,讓幼兒對藍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感知藍天的美麗。在感知的基礎上,又引導幼兒把自己製作的藍天裏的東西一起送到藍天裏去,讓它變的更美麗。在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同時,讓幼兒一起參與到佈置藍天佈景的活動中來,增加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在這一環節,我根據中班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使孩子在積極主動的姿態中參與活動。

在第三部分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編情景動作。在這環節中教師讓幼兒自己設置情景,並鼓勵他們用動作表現出來,既增加了情趣,又使幼兒能順利遷移已有經驗,將更多精力投放到創編個性化的動作上來。在遊戲化的活動中更能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接着便是播放音樂讓幼兒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共同感受和想象音樂中的情節,一方面為下面的共同遊戲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運用動靜交替的原則,讓幼兒從自發性學習進入自覺性樂感的形成。最後將幼兒自己創編的`動作溶解到音樂裏,教師運用兒童化、趣味性的語氣;運用豐富的、多彩的表情;做一個簡單的引導和提醒,更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並和幼兒共同跟着音樂旋律遊戲。整個遊戲中貫穿的是幼兒自己創編的動作,這會使幼兒感受到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感和滿足感。

最後是延伸活動,在音樂聲中,教師帶領幼兒開着小飛機到外面的藍天世界中游玩,引導幼兒持續不斷的對藍天產生新的認識和情感體驗,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整個活動中,每個幼兒在遊戲的氛圍中用心,用腦,用眼,用身體,用嘴巴,用手,用腳,內化着自己的理解,讓幼兒在匹配的音樂刺激下產生表現的激情,再創於各種感官的表演下,此時他們真正和音樂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體驗學習的樂趣,提高藝術素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定義。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説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故事,説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應全局整體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看,基本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語文老師怎麼辦呢?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當然,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分深入,也要根據學生年齡決定)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育,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細閲讀了這篇故事,發現兩個串聯的故事之中藴藏着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説呢?這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內容複述;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會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推己及人、推測事物發展可能性的思維方式。

3、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閲讀,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保持社會和諧共處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直奔重點,引向最精要處

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不應該是隨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一個邏輯環。

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它應在邏輯線路的第一層。我問故事中哪幾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

借板書畫一個關係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係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等,學生體會自由自在悠閒中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了。而其他幾個具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濃墨重彩地進行處理。

這一組塊最後,我請學生藉助關係鏈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完成複述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中的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老師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請學生講給小弟弟聽,引導學生儘可能採用生動、簡潔的口語來複述;再變換角色,老師當吳王,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

二多元體驗,引向最廣闊處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你小子説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説一句話。哪一句?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齊讀,加深鞏固。

賈志敏説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裏,我請學生再次好好讀書。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把思維更向縱向深入。我送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看看聯繫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1、吳王明白了少年説的寓意。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情勢實際與寓言故事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係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導學生讀一讀,説一説。2、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結合着少年的行為體會一下,少年幾天來異樣的表現有了原因。3、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取消了攻打的念頭。便是證明。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適時點撥,引向最深遠處

文及此,似乎意已斷。但誠如前面所説,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因此,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説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説: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那麼少年這次説服成功的奧妙何在呢?這個問題故事裏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讓學生討論一下。通過交流,可以小結出兩點:1、少年方式巧妙,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吳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類推,我們在生活中,若要説服別人,也當注意這樣兩個原則。最後,我給學生留一道口語交際題。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有趣的馬夾袋》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一個生成活動。一日,我發現班上兩名調皮的男孩在你追我趕,一名幼兒將娃娃家中買菜的馬夾袋紮成一個氣球系在身上跑,另一名幼兒在追。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紙袋,在孩子們的豐富想象和巧手製作之下,變成了有趣的遊戲道具。

《綱要》中曾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我便決定利用孩子們這次用馬甲袋當氣球玩的偶發事件,組織一次“有趣的馬夾袋”活動,讓孩子樂意嘗試馬夾袋的多種玩法,發展他們跑、跳、投等動作和萌發運動遊戲的規則意識,體驗遊戲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的,各個領域的內容又可以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1、樂意嘗試馬夾袋的多種玩法,發展跑、跳、投等動作。

2、萌發運動遊戲的規則意識,體驗遊戲的快樂。

三、重點,難點

1、幼兒年齡較小,運動遊戲的規則的遵守方面不是很好,所以,我把這作為本教學活動的難點。

2、中班孩子揮臂上肢動作能力還比較差,要訓練上肢力量和手腕的協調性,這是本活動的重點。

四、教學準備

首先,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本次活動準備的材料較為簡單,是生活中易於收集的馬夾袋,輔助材料則是提供了廢舊報紙,兩種平日生活中經常看見的材料引發幼兒無限的想象,看似簡單的材料能玩出不簡單的玩法,對幼兒來説極具挑戰,除了馬夾袋和報紙,我還藉助幼兒園現有的大型器械”滑滑梯“,在發現尋找馬夾袋時發展幼兒攀爬的動作技能。

五、説教法和學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種感知通道,比只開一個感知通道更能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談話引導法,示範法等。

①談話引導法將單一,回憶式的提問改成多樣性,啟發性,開放式的提問,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②示範法給幼兒正確,直觀的感觸,容易在幼兒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幼兒的學法:

(1)自主探索法

(2)觀察法

(3)遊戲法

五、説過程

第一個環節:通過熱身運動,拉開本次運動的序幕。

第二個環節:發現尋找馬夾袋,利用大型器械”滑滑梯“,讓幼兒在找尋馬夾袋的過程中發展攀爬的能力。

第三個環節:神奇的馬夾袋本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所在之處。它又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為:自由玩馬夾袋。教師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與馬夾袋充分互動,並沒有介入其中,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觀察着幼兒的不同玩法,之後的集中交流,促動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幼兒從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得到了啟發。第二環節為製作泡泡、玩跑跑。此環節是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用馬夾袋製作泡泡,探索泡泡的玩法。第三環節:集體遊戲”看誰投得遠“,這是本活動的重點所在。教師出示了輔助材料”廢舊報紙“,引發幼兒思考:馬夾袋和報紙飯放在一起怎麼玩?幼兒想到了將報紙團成球放進馬夾袋可以做成”流星球“。在製作”流星球“的過程中,提醒孩子:做一個硬硬的、重重的球。為接下去投擲做好鋪墊。在集體遊戲”看誰扔得遠“,通過自由練習、分組、集體比賽,鍛鍊了幼兒投擲的動作技能。也完成了本次活動的重點。

第四個環節:整理、放鬆。通過整理活動,讓孩子們在高強度的運動之後,有所放鬆。

整個活動可以看到孩子們對馬夾袋的玩法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只是,在集體遊戲的時候,孩子們都很想分辨出誰投擲的更遠些,可是,因為人數較多,風較大,孩子們都分辨不出是誰的球,教師可以在競賽這個環節開始時,給每位幼兒一個小標示,這樣就能輕鬆解決這個難題了。

説課稿 篇4

《小數乘小數》的教學基礎無非是四年級中因數的變化引起積變化的規律和五年級小數乘整數的知識,我們的老師都以這兩點為突破口,教學細節存同求異各有方法,可以看出五位老師都是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的。五節課的基本思路大同小異常,都是緊緊依託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討論交流,在不斷產生疑問中,自然而又流暢的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基本環節大致都分為:

1、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數學問題”。“生活即教育”,數學的知識只有來源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那麼學生的學習才有可能是積極的主動的。五節課,五位老師分別通過新校園教室面積的計算、籃板面積的計算、房屋面積的計算,從小數乘整數的式子引出小數乘小數的計算式子。學生認識到這樣的計算確實是一種需要,從學生個體的內心產生急於需要弄明白怎樣計算的衝動,而自然過度到小數乘小數的教學中。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探究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準備條件。

2、嘗試計算、自主探索,主動獲得小數乘小數的算理。這一環節大致都是讓學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後聯繫原由的學習經驗學生獨立嘗試小數乘小數的計算,然後重點都放在對小數乘小數的算理的理解上,都做到了不僅讓學生學會怎麼計算,更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這麼計算。在這一環節中,五位老師的組織形式是多樣的,有個人獨立自學嘗試,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討,有大組合作動手實踐的。學生的思維在這段教學中得到了鍛鍊與發展。

3、運用計算法則,實踐聯繫解決問題。數學來源於生活,必然又迴歸於生活並高於生活。五位老師在學生初步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與算理的基礎讓,應用生活化的練習讓學生的知識得到系統的整理與鞏固,並不斷拓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是最後一個評課的,前面評課的老師比較全面的對課進行了評價,我只有幾點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免:

1、關於估算。

估算的方法比較多樣,根據不同的算式,正確的答案可以在估算結果的左右,也可以在兩個估算結果的中間,只要學生能説出估算的方法,那麼這樣的估算都是有效的。而有的老師在課中的估算只涉及到一種,似乎有所缺陷。

估算放在哪裏?本節課許多老師都是把估算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可以放在哪?算式初始,可以根據算式進行估算,大致把精確的結果框定一個範圍,也可以放在得出正確結果以後,對這個結果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檢驗。所以有的老師即使上課中開始把估算這一環節遺忘了,也大可不必把那估算的環節生硬的插入教學過程中,讓其他老師都知道你是把教學環節給忘了,你現在是在補教學環節。忘了就忘了,可以在得出計算結果後補啊,用估算來檢驗,這樣補的環節自然也能很好的完成估算教學。

而且估算是學生的一種內在本領,不是在新課的時候當環節交了就好了,當學生在練習鞏固中出現錯誤時,也可以用估算迅速的判斷結果的對錯。要讓學生把估算內化為自己的`本領,自然而然的應用於自己的計算中。這點任陽的王芳老師做的比較好,她在鞏固練習中最後安排了一組判斷題:

(1)1.25*3.2=4……( );

(2)8.05*1.2=4……( ),這組判斷第一個需要學生去計算的,第二個計算不如去估算。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高,也讓學生明白估算真的很有價值。

2、教師的語言。

教師的語言體現的教師的情緒,而教師的情緒更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對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很容易但到,何小吳津老師的課學生的情緒是飽滿的,上課是積極的,學生的回答發言既探究活動是活躍的,這和該老師的語言調動是分不開的。作為借班上課,課前的談話還是比較重要的,要讓課前談話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為課的開展做好鋪墊。同時教師的語言要科學簡潔。最起碼做到不羅嗦,教師説的少,目的是讓學生學生的表達更充分更自由。同樣是小數末尾“0”的處理,有的老師説“可以把小數末尾的0撇去”,有的説“可以把小數末尾的0劃去”,有的説“可以把小數末尾的0化簡”,數學語言需要表達的嚴謹和科學。再次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平等賦予激勵的。我摘錄了何小吳老師的三句話:

1、同學們你做完後坐好,我就明白你完成了。

2、第一個發言的學生老師很滿意,第二個發言的學生説得完整老師滿意。

3、沒關係,我們聽聽別的同學的意見。教師不經意的語言可以給學生帶來深刻的體會,平等欽敬的人文關懷對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教師應該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錘鍊自己的語言。

3、傳統教學媒介與多媒體的比較。

五節課,大家不約而同的都使用了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將例題思考過程算式等都通過屏幕展示給學生,利用多媒體強悍的呈現力和靈活的交互性,讓課變的生動,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有一節課老師還用到了7塊小黑板,掛在黑板上形成了獨特的板書結構。這幾快小黑板的作用不亞於多媒體的展示,最起碼多媒體展示後就沒了,而本課的重點利用小黑板始終呈現在學生面前。而且小黑板之間的相互移動與對比也能很好的讓學生髮現新知、探究新知。至少在這節課上,小黑板的手段不輸給多媒體。其實有的課,特別是平時的家常課真的每節課都去做課件,那真的很費時間,而且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比小黑板等其他傳統教學媒介好,那麼我們就要合理利用僅有的教學手段,上出有特色的好課。

4、課堂作業。

公開課不留作業似乎成了慣例。我們五節課都沒有佈置課堂作業,我覺得作為計算課,在課堂上加強了計算訓練的話確實可以不留課堂作業,或者要留在課內也能完成。但我就在想,我們平時的課也能不留作業嗎?我們需要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不斷努力。作業可以直接寫在書本上,今天的課有3位老師直接用了課本將練習寫在書本,有1位老師設計了作業紙。

以上的想法比較亂,我是想到哪寫到哪,有許多不到之處請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5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閲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閲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 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 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 為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説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3、 質疑:為文章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 隨筆寫作練習:找出自己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在這個環節中鍛鍊學生靈活模仿文章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遊

1、 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 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於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 教師總結: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

2、 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麼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脱、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八、板書設計

一幅寂靜清幽的山水圖畫——情景交融

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移步換景

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感情基調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神經系統的組成,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習本節課也為接下來學習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説學情

我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從知識基礎上來説,學生已經學習過人體幾大系統的生理結構特徵,人體感覺器官及神經系統的組成。在心理水平上,學生對生物學感興趣,但是缺乏耐性和協作精神,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引導。

三、説教學目標

1、以膝跳反射實驗為例,説出什麼是反射。

2、通過膝跳反射實驗,獲取完成簡單實驗的能力。

3、通過主動參與小組學習,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難點:反射的概念。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講授法、實驗法、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如果手指被某個尖鋭的物體紮了一下,或不小心被燙了一下,會有怎樣的反應?學生能夠説出:感覺疼並且會把手縮回來。接着我提出問題:縮手反應是在人體什麼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學生回答後,我繼續設疑:神經系統通過什麼方式來進行調節呢?從而引出新課: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我採用生活實例的導入方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快速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新課展開

首先,我會向學生介紹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什麼是反射,這種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我採用實驗的方式,請學生通過親身實驗,初步認識反射的概念。

我將在大屏幕上播放膝跳反射的實驗視頻,請學生注意觀察叩擊的部位以及叩擊的時機。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明確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叩擊膝蓋下方的韌帶,叩擊的時機是在受試者放鬆且未注意時。接下來,我會組織學生進行膝跳反射實驗。學生兩人為一組,輪換進行實驗。並且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回答以下問題:(1)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麼反應?(2)所有的同學反應都一樣嗎?(3)這些反應與神經系統有關嗎?通過親身實驗和觀察思考,學生能夠給出答案:叩擊韌帶時小腿受到刺激會突然抬起,所有的同學反應一樣,並且這種反應是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從而得出反射的三個條件為刺激、規律性反應、神經系統參與。接着我會請學生嘗試説出反射的概念。師生共同歸納出反射的定義為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為了加深學生對反射概念的理解,我將展示司機看到紅燈就停車,含羞草受到觸摸會合攏葉片等案例,請學生判斷是否是反射行為。同時,我也會引導學生列舉幾個反射的例子。學生可能説出人遇冷後會打顫;物體在眼前突然出現時會眨眼等。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隨後,我會組織學生閲讀材料,思考:膝跳反射受大腦控制嗎?大腦是如何感覺到膝蓋被叩擊了?學生通過閲讀資料能夠得出膝跳反射沒有思考的過程,不受大腦控制,有關的神經中樞在脊髓內,脊髓中有通向大腦的神經,將這一神經衝動傳至大腦。接着我進行概括: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神經系統在完成調節時,會因為疲勞而使調節功能降低,並且呼籲學生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我採用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並且通過實驗操作和生活實例的展示,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參與度。

3、小結作業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由學生自主總結本課所學,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對於作業的佈置,我將讓學生結合本節內容,查閲相關資料,思考:嬰兒為什麼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控制排尿?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説一説我的板書設計,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的説課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空氣的熱脹冷縮》。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闡述。

一、説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指導學生研究了液體的熱脹冷縮之後,這節課讓學生開始關注並研究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由於空氣是肉眼看不見的,怎樣藉助其他物體的變化而間接地“觀察”到空氣體積的'變化,是觀察方法設計的難點,不過,有了前面液體體積變化觀察的經驗,學生們在設計觀察方法時會從前面的經驗中等到啟發並進行遷移。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2、過程與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準確描述和交流實驗現象,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四、説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熱水、常温水、冰水;錐形瓶,氣球。

五、説教學方法:

設疑激趣、分組實驗、小組討論交流

六、教學過程

1、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觀看視頻,引出問題、提示課題。

2、探究新知: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研究

假設→制定實驗方案→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分組實驗→交流、討論→分析小結(空氣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3、學以致用:怎麼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

2)、交流:從遊戲中我們明白了什麼?

4、課堂延伸: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泡一泡,為什麼就會鼓起來?

七、説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 體積脹大

空氣 熱脹冷縮

受冷 體積縮小。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

説課稿 篇8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説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數學教材第 冊第 章第 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 中,佔據 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 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 教學策略(説教法)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應着重採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 學情分析:(説學法)

(1) 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

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 知識 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 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教學程序及設想:(1)由 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

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 教材分析

《桔梗謠》是一首曲調優美,輕快明朗,四三拍子的朝鮮民歌。生動地體現了朝鮮人民勤勞活潑的形象及勞動豐收的喜悦之情。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我巧設了三個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瞭解裝飾音在歌曲中的唱法,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朝鮮音樂的風格特點,生動的表現朝鮮姑娘勤勞活潑的形象。

(2) 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朝鮮舞的基本舞步,用歌舞的形式表現歌曲,自如的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培養學生們的節奏感,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

(3) 德育目標:開闊學生們的文化視野,通過對歌曲野菜“桔梗”的學習,鼓勵他們去了解自然,獲取知識,同時瞭解多元文化及朝鮮的風土人情。

3、 教學難點和重點:

表現歌曲優美,歡樂的情趣,作為本課的重點:

歌曲中的節奏,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理念

我遵循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特別是以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享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供機會。

三、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領悟教材,把握重點。

(二)精選教法,讓學生想學。

(三)暗授教學法,讓學生會學。

(四)巧設程序,讓學生樂學。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揭示主題

1、聽音樂進教室

為了創設一個寬鬆、愉悦的音樂氛圍,使學生對音樂學習充滿期待和企盼,開始,就進入一個特定的音樂教學情景中。我帶領學生邊聽要學歌曲的伴奏音樂邊做朝鮮族的舞蹈動作,使學生用身體的感官初步體驗朝鮮音樂的舞蹈性。為下面的學習起了很好的承接作用。

2、激情導入

一個精彩的導入不僅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課的教學達到事辦功倍的效果。考慮到大部分的同學對朝鮮舞接觸的很少這一現象,我就選擇了同學們都很熟悉的韓劇《大長今》的主題曲,啟發學生們找到了答案,原來我們跳的是朝鮮舞。

(二)視聽結合 整體感知

聽覺: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的基礎,發展學生的聽覺應貫穿於整個音樂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用身體動作感受歌曲的拍子。再一次熟悉歌曲的旋律。然後,又讓學生聽一聽用鼓敲出的三拍子節奏,很自然的引出朝鮮長鼓,並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模仿下,掌握了歌曲的四分附點節奏,順利的解決了本課的難點。最後,運用聽唱法,學生很快的演唱出歌曲的前兩句歌詞並巧妙的介紹了朝鮮箏——伽倻琴。

視覺:

讓學生隨着媒體的畫面,一起來了解“桔梗”原來是朝鮮人們喜歡的野菜之一,以此來揭示課題,完整的欣賞歌曲《桔梗謠》。

(三)學習創新 培養能力

在學會演唱歌曲後,幫助學生分析挖桔梗時的心情,發揮想象運用不同的情緒演唱歌曲。用自編的`節奏為歌曲伴奏,指導學生試着用朝鮮語“道拉基”來演唱歌曲。欣賞朝鮮語原版的演唱錄音。欣賞一段朝鮮舞蹈,讓學生邊唱邊跳,提高了學生們的表演能力。並真切的體會到朝鮮確實是一個“歌舞之鄉”。

(四)課堂拓展 人文知識介紹

以上只是從音樂的角度來認識朝鮮的,再從其它幾個側面來了解朝鮮,如它除了是“歌舞之鄉”,還是一個“體育之鄉” “美食之鄉”

教學啟示:

本方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着眼學生的主動發展,致力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的研究,淡化科學邊緣,用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

優點:

1、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本課的節奏很複雜,經過反覆的備課思考,我得出結論,不但要從節奏入手還要盡

量的簡化節奏朗讀歌詞,這一點很有效,如這一句。(桔梗喲??課件)

2 、在演唱歌詞中,一字對兩拍的時值同學們掌握的不太好,如(白—白的??只要——??)我就反覆的強調並多次的範唱,讓學生採取視聽結合的方法學會了歌曲。

3、發揮自己的舞蹈特長,通過課上教授的基本動作,不但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大大的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們,更深刻的體驗到朝鮮歌舞的風格特點。

缺點:由於感到歌曲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有蜻蜓點水之感,上課的程序機械的向前進行,有搶時間的現象。還有許多地方有欠缺,草草的就結束了這節課。

在今後的教學中,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多姿多彩的音樂體驗,及音樂實踐活動,讓“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應用”的教學思想融會貫通地應用到我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來。為此,在課堂中要經常開展一些音樂遊戲、角色扮演,用學生自己的想象,創造自己的音響效果,激發創造的熱情,從中體會到創造想象和演唱的樂趣,使他們置身於音樂這個高雅的殿堂。

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説教材

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一節是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中特別選擇的一個與我國有着許多共同點的國家,本課內容是根據九年義務教育中學地理教學計劃和新大綱編寫的,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線索,正確闡明人地關係。全節內容擬安排2課時,本節為第1課時。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利用地圖説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徵。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及水旱災害和季風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能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印度的人口壓力

難點:西南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及災害頻繁的原因。

(四)教材處理

為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有條理,在處理第一個框題“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時,將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識點,先突出進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講解印度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與我國進行比較),順理成章地進入氣候特徵—水旱災害頻繁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相關教學,併為第二課時中“糧食生產”的學習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之前已學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的知識,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和各種統計圖表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於知識面不夠寬,信息來源有限,看問題的層次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學法、教法分析

1、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閲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閲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教法:參與式開放型教學——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學習。多媒體教學能具體、深入地展現相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分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加大課堂教學力度,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以“跟着唐僧去西遊”為線索,不遠萬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經, “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國,就是現在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

課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恆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風光等圖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地圖識印度

課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圖中閃爍北迴歸線。

(1)地理位置: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部分講解。(讓學生找出印度的鄰國,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

(2)通過“唐玄奘西天取經路線圖”進一步引出印度地形,讓學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區:即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的恆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3.用提問、討論及談話式的學習方式,學習“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提出問題:(1)印度水資源總量排在世界第七位,為什麼還會缺水?

(2)20xx年7月7日,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的泰姬陵,這座昔日潔白通透的建築近年來為何已開始發黃?

(3)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軟件大國,但是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中國和印度的腳步都比較遲緩,阻礙因素是什麼?(人口眾多、水旱災害頻繁)

A.讓學生對柱狀圖和表格資料的分析歸納。

B. 為後面印度的糧食生產的學習埋下伏筆。

通過人口對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內容的原因進行分析。

4.用讀圖分析法展開“水旱災害頻繁”內容的學習。

展示印度季風課件,教師相繼提出三個問題:

①熱帶季風氣候有什麼特點?(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②印度的降水變化受什麼影響?(主要受季風的影響)

③印度的水旱災害與什麼風有關?(與西南風的強弱)

教師通過三個問題的漸進式提出,讓學生讀圖,思考、分析、討論,讓學生自由發言,最終共同歸納得出原因:

① 西南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水災

② 西南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旱災

讓學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表格。

5.課堂小結及練習:(略)

五:説板書設計:

第三節 印度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

1. 緯度位置:熱帶、亞熱帶地區

2. 海陸位置

3. 地形—三大地形區

北:山地——喜馬拉雅山

中:平原——恆河平原

南:高原——德干高原

4. 河流:恆河流域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國

1. 人文和自然環境概況

2. 人口特點及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水旱災害頻繁

原因、危害、措施及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