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來源:文書谷 1.4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説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38頁《鋭角和鈍角》

2、教材分析: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為直角。本節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鋭角和鈍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鋭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另外,直角、鋭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3、説數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認識水平的發展,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鋭角和鈍角的概念掌握辨別直角、鋭角和鈍角的方法。

(2)能力方面:通過折角、畫角、比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情感方面:結合生活實際的活動,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4)説教學重難點:由於本節課是在學生在認識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把本課時的重點設為要直角比較出其他角的大小,並理解鋭角、鈍角的概念。難點是引導學生正確地畫鋭角和鈍角並能做出不同的角。

二、説教法和學法、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奇心強,為了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以情境學為主,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為兒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操作了良好基礎。學法: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畫一畫。分一分、比一説一説。折一折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中感悟新知識。

三、説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導入新課課件出示鋭角鈍角直角師問:誰能説出這三個角中,哪一個是直角?用什麼方法判斷它是直角?生指直角,並説出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判斷。

2出示主題圖,師問:從圖中看到了什麼?學生執細觀察,並説圖中的內容。師引導問: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你又能發現什麼?生可能會提到角。師:你們還想知道有關角的知識嗎?那我們這節課就繼續學習有關角的知識。

設計理念:對直角有個初步的複習,好對後面鋭角和鈍角的學習加以比較、做好鋪墊。對主題圖的處理上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把兒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

2、主動學習、探究新知。

①畫不同的角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準備的四張卡片,用筆和尺子畫出四個大小不同的角。

每次卡片一個。比一比誰畫的又好又快。學生獨立完成。

②討論分角。四人為一小組收集每人的角,並互相討論應該怎樣給角分類。

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

最後全班達成一致分類結果: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

③貼角

選取一組,到台前貼出他們分好的角。

師:你是根據什麼來分的?

生: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做比較,以此來分。

其他學生可以補充。

説一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作比較的方法。

師表揚,適時給予鼓勵。

④給角取名字。

師對以上活動作小結,並引導學生理解:比直角小的角叫鋭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師邊説邊在黑板上貼出相應的角,並板書鋭角或鈍角。

師談話引出課題並板書:鋭角和鈍角。

3、深入感知,鞏固練習。

①請大家動手擺一個鋭角、一個直角、一個鈍角。

學生利用鉛筆、直尺或紙條等擺角。

個別學生展示擺好的角,並説説怎樣來擺的?

②説一説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鋭角和鈍角。

③給下面的圖形找到家。(連一連)

鈍角 直角 鋭角

圖略

④課本練習9第1題。

⑤動手畫一畫一個鋭角和一個鈍角。

設計理念: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4、全課小結。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課文生動地記敍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本單元的主題是“有志者,事競成”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去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和敢於同逆境、命運抗爭的精神。基於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五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所以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4、5節。

教學重難點: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二、説教法和學法

由於本課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離我們現在的孩子比較遙遠,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國小生來説,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於情感體驗之中,把藴含於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讀透,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薰陶,努力體現“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三、説教學程序

承接第一課時的教學,教學伊始我讓學生用筆勾畫出文章中描寫二泉映月的好詞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又倡導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的培養。

緊接着,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用圖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創設了文章中詞語所體現的優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樹木葱蘢、藤蘿搖曳、月光如銀、靜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詞語的圖片。這些圖片的展示不僅深化了主題,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薰陶是樂曲創作的前期基礎。

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突破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樂欣賞,創設情境。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播的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喚醒、鼓舞。所以我在開課伊始,就讓學生傾聽樂曲,旨在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和情感。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閲讀課文的強烈願望。聽曲後我讓學生談談聽這首曲子的感覺,並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創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進阿炳,瞭解坎坷,感悟創作的艱辛歷程。這一部分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我通過課件出示相關資料,讓學生真正走近阿炳,瞭解阿炳,敍述引讀課文內相關的段落三小節,從而感受阿炳的“人窮志不窮”,不向命運屈服的骨氣。緊接着讀文直奔重點段四、五自然段緊緊圍繞“漸漸的,漸漸地,他似乎聽到沉沉的歎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句話,讓學生反覆朗讀,逐漸深入阿炳的內心深處。從而理解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衝動來源於他十多年的坎坷經歷與身心的巨大折磨,進而體會到他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二泉映月》説課稿(第二課時) 相關內容:推敲 教案《鞏乃斯的馬》教學設計關於小小即興演講會的指導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我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暖流》導學案從課本中走向生活 ——《艾滋病小鬥士》教學反思練習5(蘇教版五下練習5教學設計)查看更多>>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

第三部分:品讀琴聲,體會內涵。用為什麼這首樂曲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為什麼它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兩個問題,把學生引入學習第5自然段,讓學生品讀琴聲,體會內涵。這部分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我先讓學生潛心、專心地聽一遍樂曲。先聽,再説,最後接觸文本。符合人們整個認知過程,強化思考,水到渠成。我本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讓學生從每一種琴聲所寄託阿炳怎樣的思想感情分三個步驟來讀,使他們讀懂讀好。接着更深一層讓學生帶着感悟來讀好,讀中感悟,悟後再讀,在一次次的朗讀中,一次次的提高中,學生讀懂了樂曲,融入了阿炳的內心世界。從而體會了文章的中心,使人物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突現出來。

第四部分:瞭解樂曲《二泉映月》的不凡成就。通過知識拓展補充人們對《二月映泉》樂曲的評價,尤其是對日本有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 “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中的“跪”字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阿炳敢於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進而昇華文章的主題。課文總結朗讀,音樂聲再次響起,曲到酣至,學生不僅強化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而且也記住《二泉映月》這首表達心聲的名曲,記住一個平凡的名字——阿炳。

四、板書設計

聽:歎息 哭泣 傾訴 吶喊

感悟:人生如泉聲

傾吐:化心聲為琴聲

琴聲 ——— 情懷

委婉連綿 讚歎 懷念 思考

步步高昂進入高潮 抗爭嚮往

舒緩起伏 恬靜激盪 愛…愛…愛…愛 敢於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偉大精神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啄木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第五單元主要以“動物”為主題,使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一方面瞭解有關啄木鳥的知識,另一方面感受動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好朋友,從而樹立保護動物的意識。

(一)對課文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

2、語感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

4、品德目標: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設教學重點為:

1、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和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二、説教法

新修訂的《國小語文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切實由教師的教(包括不必要的講、滿堂問、過多的控制和限制等等)轉到學生自主地學,教師在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教師只是教練、是輔導員、是合作者,學生是主角是主人,“教完全是為了學”。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文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這節課我將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到教學中去,取長補短,發揮孩子的長處,智力強項,引導學生通過動口説、動手畫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在説中訓練語言,畫中培養創新能力,讀中積累語言、感悟情境,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景。使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三、説學法

培養創新精神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也是語文教育的強項和職責。本班的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能就某一個問題展開初步的合作學習與討論,能夠用比較通順的語言回答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能力。在課堂上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因此,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識水平,引導學生運用“讀—説—畫—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不但能領悟到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説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的具體運用

(一)激情導入,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自己喜歡的動物的圖片和知識,培養學生動手找資料的能力。用展台展示他們蒐集的圖片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再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鳥的圖片,利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讓他們帶着好奇心和激情進入本課的學習,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二)聽看結合,整體感知。

語言智能的發展關鍵是口頭語言,講故事是傳授知識很好的方法,在講課前,播放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聽故事,再引入課題,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智能。

(三)自主合作,學習課文。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這個環節重在使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並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出來。

在指導“啄木鳥幫蘋果樹治病”這一段時,我運用了身體運動智能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來理解“敲敲、找到、捉出”的詞義。在提出“啄木鳥為什麼能捉樹幹裏的蟲子”時採用視覺—空間智能教學法,讓學生畫一畫,畫畫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事,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在提出“是不是貓頭鷹、喜鵲的本領不如啄木鳥”的問題後,不正面告訴學生回答的對與錯,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討論來判斷,引導學生説話過程中句子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抓住學生語言中的精彩部分給予鼓勵。這樣,既訓練了語言,瞭解了課文,有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為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還安排討論、分小組角色表演的活動。討論重在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角色表演能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鮮活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既加深了對本節課的理解,有培養了同學間團結合作的精神,同時還進一步增強了語感。

(一)發散思維訓練。

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知識和大家交流,這個過程可以使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從書本、電影、電視、網絡等各種渠道獲得的知識,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樹立大語文觀,社會處處皆語文,社會生活處處用語文,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使語文教學成為一泓活水,用語文、學做人、長才幹。

這樣安排教學程序有兩點理由:

第一、創設情境教學,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特點;

第二、能落實教學目標,體現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一堂課的好壞,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教師在課堂40分鐘內給學生傳授知識的能力怎樣,學生能不能按時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上,儘量使每一分鐘都能合理運用,該講的就講,不該講的少講,甚至不講,在自己預先想好的導學提問的指導下,啟發學生思維,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再現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始終讓學生手腦並用,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與學情分析

1.説教材內容分析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四單元第41頁的內容和練習八第5、6題。這部分內容安排在本章的最後進行教學,體現了認數和計算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特點,結合計算和認數在本課時安排了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既是100以內數的初

步概念(舊知)的應用及鞏固,又有新內容的教學。教材還通過藉助例題圖,激活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形成的看圖形式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解決問題列式計算。

2.説學情分析

在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目前學生已掌握了

100以內數的組成、讀寫及大小比較等,具備了進行簡單計算的基礎知識,同時也有了20

以內加減法的計算基礎,所以本課時的知識應該不是很難理解。因此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

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結合數的認識,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的計算。

2.鞏固數的組成概念,滲透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滲透加法交換律。

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算理,並能運用多種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算理,為什麼要制定以上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我個人認為這樣確定教學要求,符合本課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新舊知識緊密

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相互參透,共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具學具:

計數器,小棒,掛圖,課件。

二、説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圖,採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以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主要採用創設媽媽領着小明到商場買酸奶的情境、然後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讓同桌兩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讓學生充分體會算法多樣化,在進行計算時,我在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注意引導學生説出算理,使計算有理有據,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教材安排這些計算以加深對數的`

認識的意圖。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也初步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三、説教學課程

(一)舊知複習,新授鋪墊

師生進行“數的組成”的練習。

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5個十和8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46裏面有幾個十,幾個一?

28裏面有幾個十,幾個一?

【設計意圖:通過“數的組成”這部分的複習,為下面學習“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作必要的鋪墊。】

(二)通過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教師創設情境,利用課件進行動畫演示:

(旁白)小明可喜歡喝酸奶了!由於這些天小明的表現特別好,媽媽就答應帶小明到商場

去買酸奶。(課件顯示媽媽領着小明到商場的情境。)

售貨員阿姨先拿給媽媽30瓶(課件顯示30瓶酸奶在左邊),又拿給小明2瓶(課件顯示

2瓶酸奶在右邊),問: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展示將學生帶入生動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這樣的問題設計主要是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經常思考、提問的意識。】

2、解決30+2。

教師表揚學生愛動腦筋,選擇一個問題問:媽媽一共買了多少瓶酸奶?應該怎樣計算?

學生口頭列式,教師板書:30+2=32

請學生説説是怎樣想的,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看大屏幕上的圖列式,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進行加法計算,將30

和2合起來,計算30+2的結果,是依據百以內數的組成:3個十和2個一組成32。】

3、解決32-2。

教師問:現在我們知道媽媽給小明買了32瓶酸奶,小明喝了2瓶後,還剩多少瓶?請學生列出算式,學生口答,教師板書:32-2=30。你能告訴大家是怎樣計算的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進行減法計算,再依據減法的含義,從32裏去掉2,計算32-2的結果,可以依據數的組成知識,32裏面有3個十和2個一,去掉2個一還剩3

個十,就是30;還可以這樣想: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3個十和2個一加在一起是32,從

32中減去2個一,就剩下3個十,即30。】

4、解決2+30。

讓學生獨立思考後,在4人小組中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由學生髮表意見,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可能是利用加法的含義來計算,也可能是交換30和2的位置來算,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不僅可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特別是不愛發言的學生,同時還體現了算法可以多樣化,讓學生通過交流,起到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作用。】

(三)運用實踐操作,鞏固練習

1、擺一擺,算一算,並説説自己是怎樣算的。

(1)教師在實物展示台上擺小棒,請學生仔細觀察後,擺出相應的算式,再列式計算,並由學生説説是怎樣算的。

①先擺5捆,再擺6根。②先擺3捆又5根,再拿走5根。

(2)根據教師的描述先擺小棒,然後根據操作列出相應的算式。

①先擺8根,再擺2捆。②先擺4捆加4根,再拿走4捆。【設計意圖:如此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具操作,加深對所學加減法計算過程的理解,也是培養學生利用學具幫助學習的意識,更是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數學遊戲,誰先吃到玉米?

創設情境:熊媽媽帶着她的熊寶寶來到野外的草地上。熊媽媽架起烤爐,烤起寶寶們最愛吃的玉米。熊寶寶聞到陣陣的香味,口水都快流下來了,真想馬上吃到香甜的玉米。可是熊媽媽卻要求寶寶們開動腦筋,誰能找出結果和玉米前的數學相同的算式,誰就能先吃到玉米。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故事,把學生帶入遊戲情意之中,利用遊戲進行口算練習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愉快的活動中。通過這個練習,可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掌握的程度。】

(1)教師和3名學生進行示範:先將12張寫有算式的卡片排列於黑板上,教師扮演熊媽媽(做裁判),其餘三名學生每人每次任選一張,算好後將結果告訴老師,如正確,教師則發給一張畫有玉米的卡片,每人可選四次,先拿到4張卡片的為優勝者。

(2)學生分組進行遊戲,教師加入到活動能力較弱的小組中參與活動。遊戲結束後,對每組算得又對又快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

(四)反饋練習

1、口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教材第43頁的第5題,限時2分鐘。學生做題,教師計時,做後集體訂正,並指名説説自己是怎樣做75-5,90+8這兩道題的。

【設計意圖:通過計時計算,可提高學生的自信度,通過説計算過程,加強對新知的鞏固。

2、教材第43頁的第6題。在這裏將首先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表現出課本上兩人對話的場

景(有老師3名,學生40名,45瓶礦泉水夠嗎?)使學生看後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自己在此時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麼辦,並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會用算式表達的同學,可以列出算式來。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為學生的思維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思維儘可能地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來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讓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可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抽象成數學算式。】

3、按順序填數:教材第43頁的第7題。首先讓學生觀察每一組所給的數之間有什麼關係,

找到規律後再填數,讓學生説説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即題目中每組數之間的規律。

【設計意圖:在這樣的觀察與思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初步的邏輯判斷推理能力。】

四、説板書設計:

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30+2=32

32-2=30

2+30=32

設計目的: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用減法計算。

並掌握計算的方法,突出本課的重點。

資源分析

遠程教育資源的接收和應用,改善農村中國小教育設備落後,教學資源匱乏的現狀,實現教育優質資源共享。遠程教育資源中豐富的圖片和課件資源為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本節課所用的圖片都是在中央電化教育館教學資源庫搜索下載,課件也是衞星接收的遠程教育資源,結合自己上課的內容加工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課件。

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在這節課的作用:

1、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精心製作課件,圖、文、聲並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再現動態的生活畫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出各種實在而又鮮活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合作、探究。

2、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媒體演示,給予學生感性認識,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有助於學生對知識正確的理解。

3、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我相信遠程教育資源有效整合,在教學條件比較落後的農村國小也一樣可以上出精彩的數學課。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高教版中等職業學校幼兒教育專業《美術》教材上冊第一單元

第一章內容《色彩基礎知識》。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解色彩,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探索色彩的對比和色調,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色彩,親身體驗如何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並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創造生活的美。

二、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瞭解色彩與人的密切聯繫,認識並理解何為色彩,能夠辯識各類色彩帶給人們的不同心理感受。

(二)能力目標:通過講解、示圖、作用輔導,使學生體驗色彩給人們帶來的共同啟示與情感,體會到不同色彩組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讓學生在色彩的情感體驗中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提高自我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增強學生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培養學生從色彩知識運用與審美雙重功能中,感受美術的社會價值,從而進一步提高進行美的創造願望,增強藝術修養。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色彩的聯想及色彩的心理效應並會運用色彩知識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難點:運用色彩表達事物及情感的能力。

四、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而對於色彩,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因而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髮現身邊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並通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以及直觀的繪畫作品、圖片等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打開學生的眼界和思維空間,促進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表達,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因此我選用以下教學方法:

學生:初步感知——樂中體驗——討論探究——知識擴展——情感昇華

互動 老師: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五、學法分析

學生只“學會”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激發學生“願學”,指導學生“會學”。 要讓學生們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課我具體採用以下方法:

(一)自主探究:通過一次次的觀察,自己先討論色彩的不同特徵與對應的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們獲得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討論學習法:學生在要論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快樂,這樣的學習方法是出於學生的興趣,可以變被動為主動。

(三)嘗試操作法:增強互動性,掌握色彩的實際運用。

六、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問題:為什麼會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

生:因為眼睛的呈像原理

[設計思路]:在本環節中,強調光的重要性。以及物體色彩的原理

問題:天為什麼呈現藍色或紅色

問題:為什麼紅綠燈紅是停綠是行

問題:這兩段音樂帶給大家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內心感受呢?

生:1、歡快的、充滿活力的、熱情地、奔放的-----有明亮的感覺

2、寒冷的、悲傷的、淒涼的------有灰暗的感覺

問題:哪些顏色可以表現出這兩段音樂帶給我們的內心感受?

(二)新授:

Ppt圖片分別展示藍天和紅綠燈

問題:天為什麼呈現藍色或紅色

問題:為什麼紅綠燈紅是停綠是行

[設計思路]:把光波的波長用提問的方式給大家解釋出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

2、我們繪畫用到不同的顏色。

問題1:三原色是哪幾種顏色?

問題2:什麼叫色相、色彩的純度、色彩的明度?

[設計思路]:這些都是學生在國中色彩知識中的學習內容,提出這些問題,一是讓學生回顧以往所學的基礎知識,二是為接下來的調色遊戲做好準備。

3、出示不同的色卡,讓學生自己感受以下幾種色彩的共同體驗。

(1)色彩的冷暖感; (2)色彩的輕重感;

(3)色彩的軟硬感; (4)色彩的興奮與肅靜感;

(5)色彩的明快與憂鬱感; (6)色彩的華麗與質樸;

(7)色彩的遠近感; (8)色彩的擴張與收縮感。

學生有了這些感受以後,對接下來用色彩表達情感有了一定的表達依據。

[設計思路]:此環節是為了鞏固舊知識,延續本課第二個環節的內容,使學生對色彩的意義有更豐富很深刻的感受,為學生下面參與活動做鋪墊;

(三)學生操練

1、色彩的情感表現

分組用圓圈塗上顏色代表自己的現在的心情,並加以説明

[設計思路]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學以致用,把所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討論能增強學生感受力並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遊戲與塗色練習,解決難點——色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素描靠功夫,色彩靠天賦”,色彩是靠感悟出來的,光練習是不夠的.,所以我在欣賞部分分類引導學生一起感受了一把同類色與對比色的不同色彩魅力,為下一階段的設計應用打下良好基礎。

2、色彩感悟

出示兩張繪畫作品——梵高的《向日葵》、蒙克的《吶喊》。

問題:你能通過畫面的色彩,理解此畫所要表達的情感嗎?

[設計思路]:學生嘗試用色彩來表現自己熟悉同學的性格特徵,體會色彩的特殊表現,讓學生感受抽象性的繪畫作品時,能使他們很自然地體會到色彩作為

一種繪畫語言,在繪畫中所起的作用,並在今後學習中嘗試通過色彩來分析、理解繪畫作品。

(四)知識延伸,體驗創作的快樂。

1、教師演示如何運用搭配色彩。

2、再出示兩份色彩搭配的設計圖案,供學生欣賞。

3、提出作業要求:以正方形做水平、垂直的疏密分割,在相應的空格中做色彩搭配訓練。教師巡迴輔導。

[設計思路]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針對繪畫練習的。在作業設計上打破了常規的劃分區域練習,而是選擇了簡單圖形的色彩設計,這樣的圖形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色彩搭配上,為了色調的統一,選擇同類色的層次變化不僅降低了難度學生更容易理解而且畫面層次分明效果顯而易見。

(六)課後練習

觀察身邊不同事物給我們的感受,下次上課並加以解釋。

[設計思路]:設計此課後作業,有利於課堂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在生活中能更好的運用美術。

説課稿 篇6

一、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各種各樣的巖石》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下)《巖石與礦物》單元第一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巖石的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巖石、研究巖石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是起始作用,為後面《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各種各樣的礦物》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

本課以“石頭展覽會”活動為切入點,課前鼓勵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收集各種各樣的巖石。觀察時指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觀察器官研究“我的巖石”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標準給這些巖石分類。“觀察巖石”目的在於讓學生研究不同巖石的個性特徵,“給巖石分類”目的在於讓學生研究一些巖石的共性特徵。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很好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2、學生分析各種各樣的巖石。

其實學生對巖石並不陌生,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接觸了各種巖石,但有時越是熟悉的事物學生越不容易產生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巖石更多的奧祕,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課前讓學生收集巖石材料,以便增加課堂巖石標本的數量。我期望通過本課教學後,當學生撿到一塊巖石時,不會隨便看過後就隨手扔掉,而會運用各種觀察方法對它進行研究。

3、教學方式的分析。

“各種各樣的巖石”屬於探究性觀察,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説,這種觀察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雖然對探究性觀察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

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設計理念。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觀察活動,探究巖石各方面的特徵,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在收集巖石標本過程中,學生容易將水泥塊或磚瓦當作巖石而帶到課堂上來。這就是我安排辨別巖石這一環節的原因。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辨別巖石——介紹巖石——觀察巖石(討論觀察方法、觀察、描述)——巖石分類。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和常用工具對巖石進行全面、細緻的觀察,並對小組內各種不同巖石進行比較分析,建立起“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特徵”的初步感性認識。

另外,本課的觀察材料也非常重要。事先我讓學生自己準備各種巖石(教師不指導),自己也準備常見的巖石標本(凝灰巖、頁巖、砂巖、花崗巖、大理巖、滑石)和非巖石(磚塊、瓦片),以及一些簡單的觀察工具:放大鏡、小刀(也可能鑰匙和鐵釘),觀察記錄紙等。

三、具體的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知道巖石是一種天然的物質;知道每塊巖石都有各自己形狀、顏色、組成顆粒及紋路等方面的特點;知道有些巖石可以根據一定的標準可以分成一類。

(一)科學探究:

1、學生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進行巖石的觀察活動;根據巖石的不同特徵,提出多種巖石分類標準,用標準對巖石分類。

2、通過一塊巖石的觀察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過程,提高觀察方法與技能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蒐集、觀察巖石的愉悦情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巖石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能用各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巖石的各種特徵,並選擇一定的標準對各種巖石進行分類。

五、教學難點:

能比較地準確描述巖石的顆粒結構和紋路特徵。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省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第一、二冊對記敍文作了詳盡介紹,通過一、二冊學習學生對記敍文有一定掌握,有必要讓學生深入學習記敍文的其他樣式。散文作為必須掌握的重要記敍文樣式,第三冊開始安排散文學習單元,如這一課所在的第六單元“散文中的記敍和描寫”。對國中學生來説,這一課將是第一篇真正當作散文分析的課文,學習這一課會有一定難度,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適當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

散文在體裁上屬於記敍文,對學生而言這一課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學生對記敍文的中心、順序、詳略已有初步的瞭解。陌生是指散文這種記敍文樣式是第一次學習,對散文特點、包含意藴、寫作技法較生疏。故而課文處理上應該多啟發學生將記敍文的學法遷移到散文上來。

2、教學內容

本課共包括兩篇文章,《小院》和《小鎮》,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小院》,第二課時學習《小鎮》以及兩文的比較。這是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小院》。

3、教學目的

①掌握“星羅棋佈、招徠、醇厚、笑靨、馥郁、突兀”等詞的音義,並會運用。

②瞭解散文一般特點,初步學會分析散文中記敍和描寫的特點及其作用。

③感受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的可喜變化及新時期和諧、温馨美好的人際關係。

4、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散文是記敍文樣式中重要的一種,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結構自由,從頭到尾貫穿作者的情感於片段的記敍和描寫中,散文中記敍和描寫的分析理解決定了你對文章的掌握與否。因此這一課的難重點是通過對散文中記敍和描寫地分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突破難、重點其關鍵是仔細體味散文形式的自由,內在意藴獨一,和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首先採用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啟發疑問:文中作者醉在哪裏?最後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啟發學生理解本文的文眼“醉”。

2、採用投影、錄音等電教手段,豐富了教學手段,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採用卡片教學法學習字詞,引導學生學會做字詞積累卡片。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語言欣賞能力,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通過朗讀進一步鞏固。

2、對於散文重要的是讓學生把握它的“神”,散的結構如果讓學生像無頭蒼蠅樣亂竄,且過必然不理想。所以這一篇文章讓學生通過找“文眼”的方法,把握全文的“神”,整體在“神”這根線下串聯行文。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這種學散文的最基本方法,並初步能遷移到課外。

四、教學程序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小院》,掃除生字詞障礙,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瞭解,解決字詞關,帶着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瞭解和疑問,進入課堂學習,將對課堂效果起到較大影響,符合教育學上的主動學習原則和學問質疑的學習方法。

(二)導入新課

好的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一節課我們將隨着作者陽關一起進入五台山下這普通的農家旅舍,去體驗翠綠擁抱中普通小院,給我們帶來的清新、自然、温馨、熱誠。板書課題作者:《小院》陽關

設計意圖:導語設計成情景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設定的情景,讓學生入景,由景入情,引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與求知慾,調動學習積極性,進入積極地學習狀態。

(三)預習檢查

學生分組朗讀課文,一二大組朗讀(2-4自然段),三四大組朗讀(5-8段),全班齊讀第1、9自然段,教師隨機指點學生有關本課的字詞音義,出示卡片提問解答。需要注意的幾個字詞重點提示:星羅棋佈、招徠(láī)、醇(chǘn)厚、笑靨(yè)、馥(fù)鬱、突兀等。

設計意圖:這一步朗讀有兩個目的,一是為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落實教學目標中的字詞教學要求,掃除字詞障礙。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為後面文章意藴理解分析打下基礎。卡片解答有利於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

(四)分析課文

1、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內容,用文中的詞語試給這篇文章加一個副標題:

從給這篇文章加一個副標題這一問,正式進入本文學習的主體部分。學生填副標題的答案可能會有多種,教師要針對學生回答,逐步引導學生到“花映香薰”的小院上來。“花映香薰”的小院到底有多大?明確:小,們被擠到西南角。出示幻燈,小院之門和小院之老主人夫婦。板書:“花映香薰”的小院。

設計意圖:錄音的示範,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加專注閲讀課文,特別是這樣一片美文。由於散文的形式上很散,學生容易在學習時不知所云,故而設計上根據散文特點,放開形式,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整體印象。“的小院”這一設計較好的起到整體感知效果,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2、齊讀最後一段,思考在這“花映香薰”的小院人家,作者不禁油然而生怎麼感受?明確:醉意,這便是本文文眼,即解釋文章中心的關鍵所在。板書:醉在,與上文“花映香薰”的小院相聯。

設計意圖:給文章加一個副標題,起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效果,啟發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是為了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文言——醉,本課課堂將以“醉”為線索,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小院”。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樣設計是為了由簡單的問題慢慢導出本深層次的內容,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

3、那麼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醉在這“花映香薰”的小院呢?文中那些句段可以看出來呢?

⑴課文1-4自然段寫了我傍晚投宿台懷鎮普通的農家旅舍,寫我醉在農家小院的“信賴”。“小大嫂”給我的印象是值得信賴。(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靨)老夫婦給我的感覺是如在自己家(同樣的笑)。此時,我雖是初到小院,卻已有一點點得醉意,可以説我一醉在這小院人家的信賴,在這小院可以無拘無束的像在自己家裏一樣。齊讀這一段,體會濃濃的鄉情,值得信賴的醉意。板書:醉在信賴。

設計意圖:根據認識論原理,人的認識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我們教學中也要符合作者的逐步認識的過程。小院給作者第一感覺就不錯,文中用了“信賴”這詞,在作者敍述我們可以感受濃濃的鄉情,教師的任務便是引導學生髮現這濃濃的鄉情。

⑵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這一段描寫了我醉哪裏呢?

醉在清晨小院之清新空氣。

清晨的小院空氣格外清純,花香馥郁,讓人神清氣爽,讓我們大家也一起來體會着清晨的清新:閉眼,清新的空氣中飄來陣陣馥郁的花香,令人精神一振,不覺得令人醉了。開眼眼前竟是滿院的鮮花,排行整齊,錯落有致,勃勃生機。在仔細一看花盆,原來都是由遊客拋棄得的廢物整治而成,別有一番雅趣。我們可看出小院主人的精神也如這滿院清新香氣,令人讚歎。出示幻燈:五台山清晨。板書:醉在清新空氣。

設計意圖:古人一向提倡即景入情,今人也認為設置合理的情景,引導學生深入其中,如身臨其境,其教育效果將是不可言喻的。《小院》中這一段清晨景物的描寫很生動、很有情趣,值得品嚐,所以我採用的設置情景的方法,讓學生在意識上進入校園,體會小院之美。當然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帶領學生進入這樣的小院人家,教學很難實現,只要退其次而求之。

⑶我正在欣賞着小院花景的時候,小院主人“小大嫂”在做什麼?她對年輕人碰破玻璃持何態度?從課文6-7自然段可以看出“小大嫂”怎麼樣的品質?

明確答案:深夜燒茶,早起大掃,沒有怨言,理解他人,反映了她勤勞、善良和寬容、理解他人的品質。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理解,如同世外桃源般純樸善良,令作者深為陶醉,多麼温馨,多麼和諧。我醉在小院人家的寬容與理解,滿屋的温馨之情。板書:醉在寬容與理解。

設計意圖:最珍貴的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温馨,所以讓學生體會這種温馨至為重要。課文寫作上符合了由景及人的寫法,滿院花香令人油然而生醉意,小院主人的寬容與理解更令人發醉,教學上我側重由景及人,側重上下文的聯繫,引導學生明白景美而人更美,為下文的情景交融昇華打下基礎。

⑷課文8自然段我醉在哪裏?

明確:醉在黛螺頂美景,醉在小院之景,更醉在小院人所藴含的品性情懷。

深情齊讀這一段。正當我人景共醉的`時候,抬眼望黛螺頂景色宜人,回望小院綠瑩瑩、藍汪汪,此時我達到了情景人共醉的境界。黛螺頂,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為五台山著名景點,出示幻燈:氣衝黛螺頂。再一次飽含深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板書:醉在眼前美景。

設計意圖:語文教育學原理認為教育者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各官能參與課堂學習,其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語言的優美和含義的深刻。此處作者情感上是達到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有感情的朗讀對學生獲得這種境界體驗會較大的幫助。

3、所以我們説作者是醉在“花映香薰”的小院,醉在的小院的人與人之間“温馨”。講到這裏老師也不覺油然而生醉意了。板書:醉在其中。

(五)課堂小結

《小院》作者敍述了自己傍晚投宿普通農家旅社,深深的沉醉在“花映香薰”的小院,醉在初到小院的“信賴”,醉在小院清晨清新的空氣,醉在“小大嫂”的寬容與理解,醉在眼前的美景,醉在其中,讚頌了改革開放後山區小院的濃濃鄉情和人與人之間的温馨和諧。

設計意圖:本部分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教學內容,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中心。

(六)課後作業

1、課外學習材料《小院小記》。

2、細讀課文,再一次體會小院濃郁的温馨醉意,抄寫課文重要詞語。

3、預習《小鎮》

設計意圖:知識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運用,為了遷移到課外,這符合教育學中“舉一反三”的原則,故而我安排一篇也寫小院的課外散文供學生自學,以鞏固課堂所學。細讀課文抄寫詞語則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的書面表達能力。預習《小鎮》是為下一課時打下基礎。

五、課後説明

板書是隨着課堂進行而逐步添加的。課件過於粗糙,有待提高。教學過程是瞬息萬變的,有死的教材、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説課稿所能預料的。

茶山中學黃朝亮

附板書

小院

陽關

説課稿 篇8

一、對教材的認識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七課關注經濟發展第二框的內容,這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是課程標準中要求必須掌握的內容。產品如何分配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關係着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目前的經濟制度決定的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實現自身價值又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湧流,同時也能體現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二.對學情的分析

學生在學習這一框題內容是會遇到由於教材知識過於抽象,離學生生活較遠而導致對這一部分知識理解上會有難度。所以我準備以鮮活、生動的人物、事例為突破口,結合吳仁寶等先進人物、新農村建設以及“西部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及“東部跨越”中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等體會共同富裕。結合國家及本地區的科技創新事例、創業故事瞭解“四個尊重”,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湧流。來引導同學們體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進取,努力創業,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達到對本課知識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總體教學思路是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學生質疑、展示點撥、實踐鞏固五環節構成,力求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㈠ 導入新課:

從學生生活入手,以城鄉學生在生活、教育中的巨大反差對比讓學生認識到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我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導入新課。

㈡ 教學過程:

通過以四個問題的形式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板塊: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現階段我國的分配製度是什麼?

學生找出答案比較容易,但對分配製度中“健全勞動、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制度”理解有困難,所以我通過四個事例(投影4)幫學生理解這些生產要素的意思,完成教學目標。

2、在落實分配製度中要注意什麼?

這一問題比較容易,學生能夠理解,所以在這一問題上沒有進行過多講解,只是為學生提供一些資料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3、如何認識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根本原則?

同樣學生能從書中找到答案,但是學生對這一問題在認識上會存在懷疑:“為什麼是一個過程?能不能實現?”於是我結合吳仁寶等先進人物、新農村建設以及“西部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及特別是“東部跨越”中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未來變化(投影9-14)等內容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走共同富裕道路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從小堅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也為下一步學生理解將來能積極創業,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基礎。

4、如何激發各族人民為實現共同富裕而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湧流?

這一問題我從國家和學生生活的本地區事例兩方面入手讓學生認識“四個尊重”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湧流,同時也增強了將來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積極創業,在為國家創造財富中實現自身價值。

5,、實踐鞏固:課堂小結,自學評價

四. 教學反思

本課力求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展示點撥的教學方法,但在教學中是否存在有沒有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還需在教學中認真總結,找出問題和不足以便今後教學改正並加以落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