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説課稿模板七篇

來源:文書谷 5.98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説課稿模板七篇

説課稿 篇1

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鬥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執教這首詩,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標準》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老師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説法,學習就不顯得那麼壓抑和沉重了。根據註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説,有理可辯,不至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閲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閲讀對象的年齡、閲歷、經歷等都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繫。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着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出發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學生的成長,對於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斷髮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標準》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課前,我讓學生説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説“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標準》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鬆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輟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兩者之間總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缺憾,才更凸顯追求的價值。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多鼓勵也多建議。讓我們在教育的藍天下攜手共進!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石壕吏》出自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第25課《杜甫詩三首》,是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主要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本文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傳誦最廣的名篇。語言凝練質樸,,故事情節生動,敍事巧妙,是學生所喜聞樂讀的文學作品。一定能對學生產生有益的影響,起到薰陶作用。

二:説學情:

學生已學習了《望嶽》和《春望》兩首詩,在此基礎上,翻譯學習難度不大,對作者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對杜甫的現實主義和沉鬱頓挫的文風認識尚淺,需要教師引導。對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在品味詩中精煉的語言上還有待於老師點撥。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感知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體會本文精煉的語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課文,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引生入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説教法、學法:

通過創設情境法、朗讀品味法、探究發現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動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學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讓學生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五:説教學過程:

結合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體現語文實踐這一新課標的精神,我採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感知大意——品味語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懷——質疑探究明確主旨”五個環節的教學程序。具體安排是:

(一)由人物畫像導入,同時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根據兩幅對聯 請學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學生介紹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創作,教師補充強調要點,引出課題並板書。然後屏顯詩歌背景,明確體裁“敍事詩”。

(二)學生聽範讀,解決字詞讀音問題,把握朗讀節奏、語氣、情感。開展示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等活動,並鼓勵評價。然後生生互提互答,師引導讀語境,譯讀詩歌,總結板書內容要點。“觀官吏之舉——怒;聽老婦之言——苦;感詩人之情——憂

(三)品味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跳讀詩歌,感受人物形象。學生自由尋詞摘句表達認識體會。這裏採取自主學習方式,教師授以品味語言“三步走”之法,能體會出“官吏的橫暴,老婦的可憐、深明大義,詩人的同情憂慮形象。

(四)思讀第三段,結合老婦之苦想象官吏會怒呼什麼,補全對話,小組成員合作,分配角色,在組內演習,可文可白,然後讓1——2個小組代表全班表演,使學生體悟戰事的危急、百姓的痛苦、戰爭的殘酷。進一步體會杜甫詩“現實主義風格。

(五)質疑探究:杜甫耳聞目睹了悲劇的發生卻一直躲着不出來,對石壕吏的暴行也保持沉默,是否愧對“詩聖”的稱號?師引導學生討論,通過“有國才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體會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後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齊誦詩歌。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激勵學生結課。

佈置作業:背誦默寫全詩。

(六)板書設計:

因素:圖片感受、音樂體會、模仿官吏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效率。同時加深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説課稿 篇3

1、學生討論: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麼粒子一定改變?什麼粒子一定不變?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教師總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2、學生討論:為什麼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教師總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3、學生討論:化學反應中什麼粒子一定改變?什麼粒子一定不變?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教師總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包括教師的點撥),初步找到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規律和方法,然後運用這一規律和方法進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鞏固學習的知識和方法。結合本節課特點,我通過默記、朗讀、背誦、限時練習,搶答、討論等形式安排練習,使學生對知識應用延伸。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唐代詩人呂巖的詩《牧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為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麼,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麼?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麼?

4.你能大概説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説出這首詩意思的佔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

三、説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説:“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採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 來展開教學。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體現“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教學理念,並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並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説説看,什麼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導入:現在,就讓我們帶着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巖的詩——《牧童》。並板書課題: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卧”並指導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藴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説:我讀出了詩中所藴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説:

( )的草 ( )的笛聲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場 ( )的月光

( )的晚風 ( )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説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説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閒的小牧童。(板書:快樂 悠閒)那麼,你是怎麼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閒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説: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藴含的情趣。

接着,我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説:從“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脱、卧”這兩個詞。接着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為什麼不脱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卧”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覆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音樂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巖陶醉。其實,呂巖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巖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創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迴歸與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

詩句賞析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

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學習的有機融合。

至此,我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閲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體現了我創建“和諧課堂”的教學思想。

五、説板書設計

最後,説一下我的板書。這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力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

附板書:

牧童

呂巖

快樂 悠閒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聆聽,歡迎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5

總體設計理念:本文是葉聖陶先生的一首兒童詩,全詩三小節,運用擬人手法,描寫了生活中看不見、摸不着的風,充滿了童真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在教學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特意設計了風娃娃這一情景,讓學生在讀風找風中感受風,想象風,並讓學生找到風后再表演風,還動手寫風、畫風,並引導學生多讀課文,自己感悟、體會風的調皮可愛。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師生間平等對話,並且在情景和行動中進行重點詞句的內化。

圍繞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制定如下課時目標:

1、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會認寫8個生字,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讀風中體會風的調皮、可愛,在找風中喚起學生的生活感受,在寫風、畫風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情感價值觀:學生了解風對人類的好處和壞處,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出發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認寫生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難點:體會風的頑皮可愛,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為了是我的課堂更形象生動,我特意用字卡、多媒體課件來輔助上課。 整個教學過程是根據我們學校課堂實用教學“四讀三練”教學法中的“四讀”法(即預讀、悟讀、情讀、賞讀)來安排設計的:

一、 預讀課文,鞏固生字詞,解決讀書障礙。 教師出示生字,學生認讀,並選擇生字組詞説話。

二、悟讀課文,感悟風的特點環節,我特意設計幾組有“風”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看不見摸不着的風的調皮可愛。出示課件(幾組“有風”的圖片),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多讀書,要從讀中悟”,所以我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採用不同形式讀課文,從而更深刻感受風的特點。

1、自讀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老師配樂範讀。思考:葉聖陶爺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找到了風。

3、請同學們用最好聽的聲音再讀一遍課文。

4、學生彙報,教師相機在黑板上貼上“樹葉顫動風 在那兒了”“林木點頭 風正走過了”、“河水起波 風來遊戲了”。

三、情讀課文,體會自然之美。

重點抓住每一節的最後兩行,引導學生先説後讀。

新課標指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習是學生的學習,注重人人蔘與的過程,不僅要讓老師動起來,還要讓學生動起來,為了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掌握知識的主人,我特在此設計了一個讓全班學生參與的“律動”——邊做動作邊欣賞課文。使學生能在學中玩,玩中學。

1、請學生做動作,在行動中內化文中三個重點詞語。

師:“樹葉顫動”是怎麼動的呢?假如我們的小手就是樹葉,風來了,你會怎樣做?(生手擺動,師示範引導理解顫動。)風娃娃來到了,樹葉輕輕地擺動。該怎樣讀好這節呢?

2、生自由練習朗讀全文。再做做“林木點頭”和“河水起波”的動作吧!

3、看板書背誦課文。

新課標要求,在活動中提高實踐能力,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體驗成功的喜悦,我特意在四、賞讀課文中,創新拓展,讓學生寫風畫風。

1、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己去找風,模仿作詩。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

不用説我和你了。

但是的時候,

我們知道。

小組討論選出代表做彙報。

2、畫風。(老師引導師範)

3、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自己説説作品的內容。

4、總結:學習了《風》這篇課文,你們知道了什麼呢?(學生彙報)

5、遷移小練筆,佈置作業:我愛校園的風

學生讀了風、找了風,寫了風,也畫了風,最後讓學生再“聽風”,以一首節奏明快的“東北風”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從聽説讀寫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全面綜合的訓練。

6、音樂欣賞:“東北風”。

7、板書設計: 樹葉顫動 風在那兒

14風 林木點頭 風正走過了

河水起波 風來遊戲了

致遠實驗學校 孫中梅

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自制小樂器》。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準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自制小樂器》是冀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傾聽聲音》和《物體傳聲》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自己製作小樂器的實踐活動鞏固先前學到的知識,進一步認識聲音有大小、高低之分。活動一,主要以教師演示為主,以技能訓練為重點。經過實踐,使學生一方面掌握製作樂器的的簡單技能;另一方面認識到,材料不同,樂器的演奏效果也不同,讓學生了解聲音與材質有關。活動二主要以學生自己活動為主,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通過設計、製作、演奏樂器和交流、評價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探究。當今的科學教師,“累”就“累”在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使自己逐漸成長為“長流的活水”;“苦”就“苦”在要千方百計的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探究機會,使學生引爆自身的潛能,主動的參與到科學學習中來。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真刀真槍的搞科學”,學生才能真正得到一點自己的東西,而這些正是“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真金”。

二、學情分析

本課是聲學單元中的第三課。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通過《傾聽聲音》和《物體傳聲》的學習已經對聲音有了一些認識和思考,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明白了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本課之後,學生可以通過繼續研究,瞭解“樂音和噪音”的有關問題。

現代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的音樂教育,大多數的城市兒童都有機會接觸和學習樂器。樂器可以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以樂器為探究內容會滿足兒童的認知需求,有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聲音的興趣。通過自己製作小樂器的實踐活動,既可以使學生掌握製作樂器的簡單技能,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聲音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基於以上原因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2、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製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3、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製作簡單的小樂器。

4、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製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的評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制定小組製作計劃的過程中願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願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製作任務。

科學知識目標:能説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麼關係。

四、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認識聲音的大小、高低與振動關係的基礎上自己製作小樂器。

難點:

(1)理解聲音的高低和物體振動之間的關係。

(2)利用自己的探究所得設計並動手製作小樂器。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各種材料。

六、教法學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經驗為起點,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採用自主探究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富於啟發性、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與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研討、自主設計、合作製作、歸納概括,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較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七、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説説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研究樂器

該環節我主要通過多媒體課件“聽聲音辨樂器”的小遊戲,創設典型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動腦,激發學習興趣,比較自然地導入新課。通過讓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樂器,在優美動聽的樂器聲中導入新課,這種形式活潑新穎。學校的樂器有限,有些樂器可用多媒體圖片,錄音代替。

把準備好的樂器發給各小組,讓學生在玩中發現問題。通過學習,讓學生充分感知到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不同;同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大小、高低也不同;另一方面要讓學生體驗到樂器聲音的優美,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製作小樂器的慾望。

(二)做小鼓

利用準備好的材料,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比如塑料薄膜、報紙、氣球皮、牛皮紙等等。

活動開始前,教師演示,講解制作樂器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提出注意事項。

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製作一面小鼓,把準備的鼓面材料都試一試,比較不同材料鼓面產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適的材料,並説出自己的理由。

製作完後,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哪一組做的小鼓最好聽。塑料薄膜、報紙鼓面發出的聲音既不好聽,而且還不結實;氣球皮發出的聲音又悶又小,不好聽。這時,學生都知道了,用結實的牛皮紙做出來的小鼓聲音最好聽。

得出結論力量大,振動強,聲音大;力量小,振動弱,聲音小。

通過討論讓學生説一説,用身邊的什麼材料可以製作什麼樂器,為下面活動做準備。

(三)製作自己的小樂器

1、設計並製作小樂器

多媒體展示一些同學們製作的小樂器,和一些小樂器的圖片,引導學生們利用自己準備好的材料製作一件或幾件小樂器,老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做好後試一試,讓樂器發出大小、高低不同的聲音。引導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有關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內容,幫助學生認識聲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2、自制小樂器演奏會

學生們製作完以後,一起用自己製作的小樂器演奏,使學生們享受成功的樂趣。

通過演奏會的形式,一方面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製作成果,交流讓樂器發出不同聲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組或其他組製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這個環節通過設計、製作、演奏樂器、交流、評價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體現了科學與技術、數學、藝術的整合。鞏固了前面有關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內容,又一次認識了聲音有大小高低之分與振動之間的聯繫。

(四)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抓住重點內容。

5、自制小樂器

力量大——振動強——聲音大

力量小——振動弱——聲音小。

八、教學反思

做一個會享受學習的科學老師

在《自制小樂器》的備課中,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作者略有不同:教材中,

“認識樂器”僅僅是作為導入,幫助學生感知到樂器發出的聲音大小、高低不同,體驗到樂器聲音的優美,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製作小樂器的慾望。作者希望通過“製作小樂器”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聲音的大小、高低與振動的關係。多次授課也證明,在我所教授的班級中這是不大能行的通的。於是,我考慮可以將重點從“製作小樂器”轉移到“認識樂器”,在“認識樂器”上做足文章,讓學生在“玩樂器”、“觀察樂器”的過程中有猜測,有發現,有思考,有驗證,有體驗,從而揭示聲音與振動之間的規律。這樣,到了“製作小樂器”這一環節,學生就可以應用自己豐富的認知和深刻的理解進行創造和實踐。

學習的過程就是這樣,需要不斷的推翻別人、推翻自己,需要不斷的反思,要知道“經驗+反思=成功”,這也是學習中的一大樂趣吧!

説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十課: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四單元《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的第二節,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承接了前面有關二戰後的形勢變化,又影響着後來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極化趨勢發展。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着一定的借鑑作用。且本課內容與現實聯繫密切,對於學生認識社會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等有較強的現實教育意義。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歐共體”和“歐盟”的建立;掌握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過程和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發動學生動手、動腦以及小組之間合作競賽的形式,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合作的樂趣。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後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採取方式的異同,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並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教學重點:戰後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教學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二、 學情分析:

經過六七年級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主要是通過大量反應二戰後西歐、日本經濟的發展的特點的材料,結合課本提供的相關文字,在自主思考基礎上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得出西歐、日本經濟的發展的原因。學生通過預習和老師的引導應該能達到準確理解這些材料的目的,由於提供的相關歷史資料豐富、詳實、有趣,因此,學生學習過程中會產生較濃厚興趣的。

三、 教法、學法

1、 教法:

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本課採用合作探究式、小組競賽式教學法,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法之五項修煉:

預習、讀書、提問、做事、演講在歷史課中有很好的體現,學生課前預習就是讀書的過程,在讀書中找出問題是提問的階段,課上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就是一個做事的過程,在做事過程中會有收穫,把這些説出來與大家共享是演講的過程,鍛鍊學生組織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學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的分工合作,參與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圖片與影像資料導入新課:

課件首先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滿目瘡痍的德國首都柏林照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的電腦還原視頻。(通過這些資料,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戰爭給日本和西歐帶來的巨大災難。)隨後展示戰後二十年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繁榮狀況,與之前的荒涼廢墟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對此產生疑惑,由此導入新課。

2、探求新知:我重新組織整合了本課的內容,打破了原有的課堂知識結構,將教學內容以發展為主線有機的分為三部分,即

發展之路——機遇篇、發展之路——聯盟篇、發展之路——借鑑篇。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貫穿小組競賽、為組爭光的課堂組織形式,從而激發同學們的參與熱情。

(1)發展之路——機遇篇

設計問題:二戰後,西歐和日本分別抓住了什麼機遇使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把全班同學按小組分配任務,如:1、3、5、組準備西歐的機遇,2、4、6、組準備日本的機遇。給出2分鐘的討論時間。然後小組搶答開始,答對者給本小組加分,這樣引導學生説出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同時鍛鍊了學生讀書、演講的能力。有説不到的教師點撥。然後以表格形式出示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讓學生找出共同點,並連線。教師課件展示)關於原因的分析,教師可以有重點的給學生提示一下,使學生了解,例:西歐為什麼援助日本等?

(2)發展之路——聯盟篇

隨着經濟的發展西歐各國的聯繫日益密切,在此基礎上建立“歐洲共同體”,順勢引入第二部分:聯盟篇 出示歐共體、歐盟的相關地圖,讓學生説出其中的聯繫。(點出歐共體是歐盟的前身)

設計問題A、“歐盟”的前身是什麼組織?該組織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時間及影響?(討論後,小組搶答背景:隨着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時間:20世紀60年代影響: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設計問題 B、歐盟建立的時間、經過及意義是什麼?(自學討論後搶答過:1993年《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生效,標誌着“歐盟”在“歐共體”的基礎上成立了,當時擁有12個成員國; 20xx年進一步擴展到25個成員國。意義: “歐盟”成立後,其成員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歐盟”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

(3) 發展之路 —— 借鑑篇

設計問題: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速度,堪稱“奇蹟”。那麼你覺得其中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鑑?(小組討論幾分鐘,然後派代表起來發言,只要觀點積極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五、 課堂小結

1、談談你在這堂課上的收穫(同學準備後站起來説出通過這節課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同學們積極參與)

2、進行優秀小組評選與表揚(根據本節課的積分情況)

六、當堂訓練

(練習題詳見課件,通過學生的完成情況,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掌握不好的重點突破)

七、 板書設計

第10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機遇篇

戰後西歐經濟迅速發展原因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原因

聯盟篇

歐共體成立背景、時間及影響

歐盟建立時間、經過和意義

借鑑篇

值得中國借鑑的經驗

八、 課堂反思

重在提出問題、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學以致用等環節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注重構建學生知識結構,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表達、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一課的簡單的教學設計,有不足之處歡迎領導、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