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9篇

來源:文書谷 1.6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9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84頁。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於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於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於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索、交流,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目標的確定: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四、説教法和學法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五、説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口算訓練:(3分鐘)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二)、複習舊知,揭示課題(3分鐘)

1、説出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單位換算,並説出換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頁主題圖)

談話引入:同學們剛才看了這麼多圖片,體育場、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積都很大,測量這種較大的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兩位新朋友。(板書課題)

(三)、以標導學,探究新知:

1、自學提示:(2分鐘)

①自學課本84頁,劃出重要的句子

②認識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單位之間的進率。

③閲讀“生活中的數學”,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學生自學(7分鐘)

師:自學時想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每個知識點可用橫線劃出,疑難問題要記錄下來。

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自學過程,掌握學生自學信息。

3、自學反饋(8分鐘)

彙報自學成果:

① 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②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同學們想象一下)

師:認識了 1公頃、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展開想象,加深記憶,幫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

③教師引導學生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們的一間教室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和起來面積約是1公頃?(200個) 空曠的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

④問:你知道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關係嗎?(引導學生推算。)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4、教師總結:(2分鐘)

這節課學習了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還學習了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些知識要牢記在心,才能正確運用。

(四)、鞏固練習:(8分鐘)

1、課本85頁第1、2題

2、填空:

4公頃=()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頃

5平方千米=()公頃80公頃=()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頃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頃6公頃=()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頃100公頃=()平方千米

700公頃=()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園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微縮景觀公園,面積約47()。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頃。

面積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頃○3000平方米

500公頃○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頃○600平方米

3、某農場有一塊長方形的水稻田,長是800米,寬是400米。這快水稻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頃?

板書設計:

公頃、平方千米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六、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4、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5、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説課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有多重》

本單元是學生初次學習有關質量的知識,它是今後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而本節課又是學習較大質量單位"噸"的基礎和前提。為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學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物體的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我把"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把"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為使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知識的情趣,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三)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四)應用拓展、加深認識

興趣是激發學生探究的動力,在第一個環節,我創設了"背一背"的遊戲,讓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背一背,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這時我給學生提出問題"要想知道物體或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麼辦?"使學生產生探究慾望,為下一步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於常見的秤和有質量標識的包裝袋學生是不陌生的。所以,我讓學生課前蒐集一些常見秤的圖片、調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請看,這是孩子們通過從網上下載、查資料、給實物拍照等方法蒐集到的圖片,這是其中一個孩子的調查表:

孩子們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認識了常見的秤,開闊了視野,並通過任選桌上的物品稱質量,知道了枱秤和天平的使用方法,而且從調查表中初步認識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

新型的課堂教學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它倡導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因此,在第三個環節,我設計了"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為了讓學生感知1千克和1克的質量概念,我先讓學生用枱秤稱出正好是1千克的物品質量,放在袋子裏,在小組內輪換着掂一掂。然後用天平稱出正好是1克的物品質量,再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與1千克的質量區別。又通過讓學生估計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或1克,並進行驗證,不僅使學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到底有多重,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求知的基本理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千克和克的關係,我讓學生先算一算2袋500克的鹽有多重,再用枱秤稱一稱。使學生在操作中直觀理解了1千克=1000克的關係。為了使學生真正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我又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素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估計並稱量自己身邊的物品,看哪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稱出的物品又多又精確。孩子們有的稱書包,有的稱課本,還有的稱尺子,真正達到了習中得趣、習中得知的教學目的,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用數學、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第四個環節,我又設計了一個"慧眼識真"的練習題,再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小明寫給外公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如下:

外公:

您好!

我已經10歲了,身體特別健康,體重已達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雞蛋2個,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饅頭4個,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媽媽一起能把將近1克的米飯吃光。

外孫:小明

同學們讀完這封信,嬉笑之餘,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小明找出並改正了信中的錯誤,在愉悦的氣氛中更好地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整節課,孩子們在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在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思維不斷被激活,各種感官不斷被調動,他們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得到了共同提高。

新課程呼喚有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讓我們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飛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課堂上手常動、腦常思、口常開,為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釋放,請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快樂吧!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肖寒的這節課我們一共聽了3次試講,到今天聽第四次了。可以説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從這次校級教研活動中我也看到了年輕教師身上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對工作、對學生的負責任。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優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為大家呈現了一節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説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國小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周長,再通過理解和辨析什麼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小組操作、説一説,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藉助繩子繞圖形一週,再化曲為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後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周長。彙報方法後再比較優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後兩種方法。最後,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於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説説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數學興趣。

重點: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正確掌握口算方法。

難點:探索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預伏鋪墊

1、口算練習,要求直接説出得數,並説一説你用的是哪句口訣。

6×4= 9×3= 5×3= 9×7=

2、口答練習

1)6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50是幾個十?

2)8個百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1200是幾個百?

二、創設情境,複習表現乘法

1、課件出示教材第56頁主題圖。

師:3個小朋友來到了遊樂園,你瞧,這麼多的遊玩項目!有過山車,碰碰車……不過這幅圖中還藴藏着許多數學信息,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找出價格信息:旋轉木馬5元,激流勇進10元,過山車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車20元。人數信息:3人)

2、課件出示問題:玩旋轉木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計算。(口答)

師:在計算5×3時只要用我們二年級學的乘法口訣就能順利解決,你也能像老師這樣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反饋,貼圖呈現問題:

問題一:玩激流勇進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三: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四:玩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四個問題:坐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師:為什麼要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説出:求3人坐碰碰車一共要多少錢,就是求3個20是幾)

3)探究20×3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師:這個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們學過的乘法口訣來解決了,你會計算嗎?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2×3=6 20×3=60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方法一:這位同學將20×3利用乘法的含義轉化成20+20+20來計算,將不會的知識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真是一個好辦法!

教師引導交流方法二:和這位同學計算方法一樣的學生舉舉手,你們是怎麼想的?這裏2×3中,2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6又表示什麼?

方法三:(若學生沒有呈現這種方法則教師呈現)

結合小棒圖與算式,師生交流理解:2表示2捆小棒即2個十,3表示有3個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個十。

④指生説計算含義。

(引導學生:20×3,20表示有2個十,2個十乘3就是6個十,6個十就是60)

教師小結:通過將 20×3看作是2個十乘3得到6個十,從而找到正確的得數,這個方法真不錯,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3)溝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解決問題一:玩激流勇進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師:誰能用我們剛學過的方法來説説怎麼計算10×3?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學生説出10×3就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

課件依次出示:

20×7= 200×7= 20xx×7=

師:直接説出得數,並説怎麼想的?

歸納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師:老師發現有幾個學生算得特別快,看來他已經找到計算這類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訣竅了,誰願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討論得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將一位數與整十、整百、整千數中的第一個數相乘,再看看乘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相應個數的0)

2、探究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計算方法。

師:你是怎麼來計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圖形來告訴我們,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 2×3=6 30+6=36

方法三:12×3=36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三種方法

④結合小棒圖理解算理

⑤指名説計算含義。

師:在計算12×3時,我們可以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來就是36)

4)嘗試計算,歸納算法。

課件依次出示算式,學生搶答,歸納算法。

12×4= 21×4= 23×2=

(交流討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一位數分別與兩位數中的個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積寫在相應的數位上。)

四、鞏固內化

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和第4題。

五、闖關遊戲

第一關

1、判斷

1)計算300×4時,可以想300表示3個百,3個百乘4得12個百,12個百是1200 。( )

2)5×800的積,末尾有兩個零。 ( )

3)60是2與30的乘積。 ( )

2、張宏每個月節省20元零花錢,請填寫下表。

2個月

3個月

4個月

5個月

6個月

錢數/元

第二關

3、一輛兒童三輪車的價錢是90元,幼兒園買了4輛,一共用了多少錢?

4、每箱蘋果30千克,運來8箱,一共運來多少千克蘋果?

第三關

5、每瓶飲料是2元,買24瓶需要多少元?

6、整十數乘一位數且積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寫出多少個?

六、全課總結。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去早餐店買食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十一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小數加、減法的探索過程,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提高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精神,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掌握簡單的計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進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説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説教學程序

在教學安排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我設計了四個教學層次:

(一)激趣導入

新穎的導課,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我詢問了學生早上吃早餐的情況,學生們一般都有自己購物付錢的經歷,這對於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較直接的幫助。從而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學習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我採用了以下步驟:

(1)創設買早餐的購物情景,讓學生為自己選兩樣,當成自己的早餐。然後讓學生探討“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從而突破重點。再將題目歸納成加法和減法兩類,進一步系統的學習。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提問:擺豎式時為什麼角與角,元與元對齊?得出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為“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埋下了伏筆。另一種是直接用小數計算。豎式的擺法肯定也對,通過這兩個數為什麼這樣擺?得出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而在小數加法中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進一步突破難點,明確計算原理後,讓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加法問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異同,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麼?以便學生領會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在教學小數的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三)練習鞏固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着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 基礎知識練習:完成課本P105頁1題。2、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課本P105頁3、4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談學習收穫,促使學生歸納總結了本節課的知識的知識要點。

(五)佈置作業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內容是有關小數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是學生在熟練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學習了分數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第一次開始接觸小數。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後,對小數的讀寫法進行教學。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以後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説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的重點是對計數單位的理解,正確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整個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相對於對計數單位間的進率和小數的讀寫方法可能會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結合本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擬在課堂中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比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中必須首先考慮到的問題。根據本節的內容我創設了一個“五一”期間模擬登山的情境,整個教學活動貫穿在這一個大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我將登山活動變成了一種比賽,學生初分成兩隊進行登山比賽。在登山的過程還設置了許多的“驚喜”,進行情感教育與表揚激勵。

2、自學輔導法。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一些自學的習慣。因此,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檢查幫助學習為輔。

三、説學法

本班學生一直都在課堂上嘗試進行自學與教師輔助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加上本內容在一定層次上的相對簡單。所以我大膽採用了學生自學與學生互教的方式。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然後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學習。這有利於學生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五一有什麼旅遊計劃?想不想登山?今天我們就在課堂上進行一場登山比賽。看看哪些同學能順利登上山頂,拿到一份“寶藏”。創設一個比賽登山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前就有一種新鮮感,在課堂上能保持一種較為旺盛的學習力。

(二)複習引入

本節課是有關小數的讀寫法,這與整數的讀數法有不少相似之處,可以通過以前有關整數的讀寫法及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和類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讀整數,複習整數的數位順序表等內容。

1、我們今天上的是什麼課?(數學課)所以一開始我們就來一輪非常簡單的讀數遊戲。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數,兩組分別抽一組的同學快速讀。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讀出這些數就必須非常準確、熟練地知道整數的數位順序表(齊聲説)

比賽:每隊各派兩人,從教師手中抽三個計數單位,三個數位,貼在相對應的數位位置上。

個、十、百、千、萬、…(一級)

3、引入新授

教師出示幾個小數:2.7820.4635.9。這些就是我們昨天所認識的新朋友,它們叫什麼?(小數)我們觀察一下這些

小數,它們以小數點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為整數部分,右邊為小數部分。剛才我們分析了整數部分的計數單位和數位,其實小數也有計數單位與數位。這就是我們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三)、學習小數的數位順序

1、學生先在小助手“樂樂”的幫助下進行獨立自學,(樂樂是在本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虛擬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學中提示幫助學生進行自學)

2、在自學的基礎上,結合以上的幾個小數指名説説小數的數位和計數單位。然後通過一個比賽活動強化對小數數位和計數單位的記憶。兩隊各派三名同學上前,依次抽一個數位貼在相應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萬分位、…(二級)

3、為了鞏固數位順序的相關內容,緊接着設計了以下這部分練習:

(1)、小數點右邊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麼數位?計數單位是什麼?

(2)、省略號表示什麼?

(3)、各計數單位間的進率為多少?

(4)、寫出24.375每個小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分之幾?(三級)

(四)、自學小數的讀法與寫法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仍然是在小助手“樂樂”的提示進行自學,教師進行課堂巡查,並對部分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

(五)、檢查自學效果

在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自學後,教師通過設計練習,對學生的自學效果進行檢查,在教學中適時對學生在自學中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強調幫助掌握學習內容。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採取了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設計,讓學生找到自學的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學生自學時的漏洞。同時在檢查過程中還設計了兩個比賽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動學習的樂趣,激發探索欲。

1、你會怎樣讀小數?

2、讀出下面的小數: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個小數分別表示什麼呀?(四級)

4、比賽:一組先派一個同學寫一個數,請另一組同學説,如果答對那個同學就可以當小老師,出題考另一組的任何一個同學。進行五輪比賽,看勝負。(五級)[

5、你會怎樣寫小數?

6、寫出下面的小數:

四點零三九零點四零八三十點零一五

7、想一想:每個小數表示什麼?(六級)

8、比賽:以紙條的形式出現:三點七三零點三零七五十點二零八四萬零七十三點六九

隨機從每組中各挑兩名同學上台板演。其餘同學先完成自己組的兩道題,再檢查另一組的是否正確。(七級)

9、讀P8788頁的讀寫規則。

(六)、鞏固練習

這個環節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對於新知的一個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個過程。在這裏安排了兩種類型的題目:一是基礎知識題,主要是書上的相關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再次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一是知識拓展題,是一個書上的思考題,主要是讓學生髮散思維,學會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檢查方式:抽查與統一講解相結合(八級)

3、知識拓展:

用5、0、7、6這幾個數字,寫出下面各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

(1)、小於1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2)、大於7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3)、0不讀出來而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九級)

(七)、小結:

提示課題,哪些同學成功的獲得了這些寶藏了?出示“我會讀寫小數”。你們都獲得了這份非常重要的知識寶藏,相信會為你今後的學習帶了許多幫助。其實學習數學就我們的隊名也可以這樣的快樂輕鬆而且簡單呢。

(八)、佈置課堂作業:

根據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以下兩道作業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1、讀出下面各數:

0.07讀作:1.405讀作:

20.03讀作:70.009讀作:

2、寫出下面各數:

零點二二寫作:二十點零零七寫作:

三十點八寫作:一百點零九三寫作: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購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並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過讓學生試算小數加減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嘗試精神。

4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學生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並根據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尤其要注意小數點對齊。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説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都買過東西,那你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遇到過哪些數學問題呢?

過渡:看來大家買東西的經驗很豐富,那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們遇到什麼問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從這幅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師:商店裏真熱鬧,小朋友們正在買東西呢,你們看小麗遇到了什麼問題?

課件出示例3

一個卷筆刀和一枝鉛筆,一共多少錢?

讀題。

師:你們能幫她解決嗎?算式怎麼列呢?誰來説説。

板書:0.8 0.6=

師:你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師(揭示課題):大家看這個算式中兩個加數都是什麼數?(小數)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板書課題)

師:0.8 0.6,你們會算嗎?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學生試算,教師巡視。

展示彙報。

師:這位同學是列豎式計算的,我們來聽聽她的想法。

師:你來説説你是怎樣列豎式計算的?

生彙報

師板書:

元 角

0 . 8

0 . 6

1 . 4

答:一共1.4元。

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小數加法中,要使相同數位對齊,關鍵什麼要對齊?

師引導學生説説計算過程。

師:誰能完整地把計算過程説一説。(指名説,同桌説)

2、練習。

師:小麗想買的是一個卷筆刀和一枝鉛筆,那你想買哪兩樣東西呢?

師:一共要多少錢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那請大家用算式表示出來,並請大家用豎式來計算。

展示,彙報。

3、教學例4

師:你們幫小麗解決了問題,真棒!小明也來了,他又有什麼問題呢?我們看看。

課件出示問題:我想買1枝鉛筆,哪種便宜些呢?

師:大家幫他看看,買哪種便宜些呢?

師:1枝有橡皮的鉛筆比1枝沒有橡皮的鉛筆貴多少錢呢?(出示例4)

讀題。

師:你們能幫他算嗎?

算式怎樣列呢?

板書:1.2-0.6=

師:你為什麼用減法計算?

師:大家能不能也用豎式計算出來呢?

學生嘗試:(一人板演,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教師巡視指導。

師:大家來看看她做的對嗎?那大家來聽聽她是怎麼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樣。

生彙報

師: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省略?為什麼?

師小結:計算小數減法和小數加法一樣,也是要注意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從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一。

師:誰能完整地把計算過程説一説。

4、練習。

(1)師:同學們真聰明,又幫小明解決了問題,那你們能提一個用減法計算的問題嗎?並能解答出來嗎?

學生提問題,解答。

展示,彙報。

(2)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這麼好,老師也來提一個:(課件出示)小東有2元錢,能買什麼東西?

師:請同學們幫小東選商品,能買什麼?你有幾種買法?

彙報

(三)、小結:

1、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在幫小朋友解決問題時,計算了不少小數的加減法,那你們想一想,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我們應注意些什麼呢?

2、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與我們以前所學習的整數加減法它們有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師: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我們以前所學的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從最低位算起,在計算小數加法時,滿十進一,在計算小數減法時哪位不夠減從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數加減法注意了要把小數點對齊。

(四)、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會計算小數的加減法了,下面我們就一塊來看看這一組題(出示練習二十二第1題),同學們,你們看,你們能自己計算出這些小數的加減法式題嗎?

學生在課本上完成,指名説得數。

師:我們再來看下一道題(出示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總結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

二、説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為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繫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所以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説教學程序

一段:學什麼

1、複習導入: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 83-59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整數加減法,你能準確又快速的計算出得數嗎?

(1)學生用豎式計算

(2)你是怎樣計算的?(説算理)

師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

1、用情境導入法出示——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説説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裏的三種文具學生説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學習提示:

(1)根據已有信息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着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為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先獨立學習,再同伴互助然後小組交流。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

三段:我來用

因為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 )對齊,也就是( ),再從( )位算起,得數裏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 )。(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 7.5+1.5=8.0 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説説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説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 《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學生要認真讀題目選擇合適的條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條裙子:54.6元 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板書: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 ,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 學生板演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係,然後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寬=面積的方法計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考慮到我班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2)會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歸納、推理、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間存在着聯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根據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自行探索,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並理解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等於長方形所含的釐米數與寬所含的釐米數的乘積。

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後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係到整個國小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國小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直觀教學法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為輔。

教具和學具:邊長1釐米的方格紙、兩個長方形紙片、表格等。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教學程序:

(一)課前談話,複習導入

通過複習面積和麪積單位,用面積單位密鋪的方法可以知道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的談話來導入課題。使學生明白要學什麼,知道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學生在回憶常用面積單位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採取以下的方式進行:

1、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是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從而引出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麼,再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並將長方形的長,寬,以及面積的數據統計出來。

2、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發現計算長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初步發現了長方形的長所含釐米數×寬所含釐米數=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運用結論,抽象歸納。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以此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要求學生通過現有的材料,小組操作、探討、驗證。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現,驗證、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一結論。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通過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長3釐米、寬2釐米;長5釐米、寬3釐米;長4米、寬3米;長3米、寬3米(實際上是邊長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後的圖形:這個長方形特別在哪裏?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呢?

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鞏固應用。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

1、P79練習十九第1題:計算黑板的面積?

2、P79練習十九第3題:計算籃球場的面積?半場的面積?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從下面的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通過這一基礎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六)、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把你的收穫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自己的收穫與同學交流,既是對一節課自己掌握情況的回顧,也是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最後,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為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課知識,我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學生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