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6篇

來源:文書谷 2.9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6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肖寒的這節課我們一共聽了3次試講,到今天聽第四次了。可以説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從這次校級教研活動中我也看到了年輕教師身上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對工作、對學生的負責任。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優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為大家呈現了一節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説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國小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周長,再通過理解和辨析什麼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小組操作、説一説,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藉助繩子繞圖形一週,再化曲為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後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周長。彙報方法後再比較優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後兩種方法。最後,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於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説説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繫。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通俗地説,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着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本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説説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説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説,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説説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數據,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説説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對象,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説,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説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説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數學書本,每組學生一張校園平面設計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在班級內的位置;介紹完自己後,再把你前後左右分別是誰也介紹一下?;轉個方向再次介紹,從而引出“為什麼同一個人,他一會在你的左邊,一會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讓學生體會到用前後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侷限性。從而引出新課,用東南西北來描述。

教師板書:東南西北

課始師生的談話,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係,併為後面認識東南西北埋下了伏筆,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第一層次: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知道辨別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陽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這兩種方法在學生説後,師生邊説邊做);用指南針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等等。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後、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繫,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二層次:辨別生活中的東南西北

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坐在教室裏,你能辨別現在的東南西北嗎?

我給學生出示了三個活動內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個方向,用什麼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麼根據這一個方向辨別出另外的三個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麼嗎?學生依據個人的不同經驗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東方,那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陽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極星的方向。然後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活動,如聽口令做動作等,感知南與北相對,東與西相對。此時,教師注意進行方法的指導:東南西北是按順時針的方向排列的。這裏教師不對學生做統一的要求,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習慣。接着讓學生説一説教室的東南西北四面牆上都有些什麼?將物體與方向建立聯繫,有利於學生對方位的記憶。

認識了東南西北,接着我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東南西北分別坐着誰?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不同方向的認識。接着我讓講台前的學生進行介紹,同時變換方向進行介紹,學生可能會受前後左右相對性的影響,認為方向也會因為轉個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通過探討使學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會因觀察者的朝向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學生區別前後左右的相對性。

隨後安排一個開火車找方向的小遊戲,讓學生閉眼想象,睜眼判斷,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三層次:辨別地圖上的東南西北

課前,我帶領學生進一步熟悉了校園,讓學生説一説校園中的建築物在學校的大體位置。然後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畫好方格的校園平面圖,讓學生以操場為中心,先確定操場四周的四個方向,再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物體補充完整。

學生獨立設計,反饋。預計學生中會出現上方定為東南西北的都有,讓各種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學做一下介紹,從而引出為了統一,方便大家觀察,地圖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設計的。

教師板書: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讓學生親身經歷畫平面圖,統一平面圖方向的過程,感受方法的多樣性,明確了統一方向的必要性。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本環節主要設計了靈活有趣,富有創新的練習。

1、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周海軍和王小娟同學上學可以怎樣走?(練習一第3題)

2、出示北京天安門廣場及四周建築的照片和相應的平面示意圖,讓學生説一説各建築物之間的位置。

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知識運用實際生活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課到此時,我想每一位學生都有很多的收穫與想法,讓學生説一説本課的收穫與遺憾,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遺憾,因為這是急需解決的。

至於本節課的板書,我致力於條理清晰,簡明扼要。

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教學中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活躍。這一課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的有效引導,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謝謝!

板書設計:

東南西北

北(上)

(左)西—|—東(右)

南(下)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三年級北師大版的第八單元,這課是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可能性的基礎上,在二年級已經感受事情的不確定現象,本節課目的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為學生以後學習概率建立一個概念。

二、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結合具體情況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遊戲轉盤和摸球、摸糖及機智問答的情況,讓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説教學策略

1、説學情

通過對二年級上冊可能性的學習,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

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習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

乒乓球、轉盤、硬幣、盒子、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

老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球遊戲,讓學生推薦兩名男生,兩名女生到講台上來,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分別以剪子、包袱、錘和拋硬幣的形的式來決定勝負。在比賽之前必須講清規則。這時板書課題。

(二)活動二

老師和留在講台上的同學進行摸球遊戲,讓下面的學生在練習本上記錄。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白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活動三(轉盤遊戲)

結合生活實際,説超市正在舉行搖獎活動,讓學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用權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條件的限制。

(四)活動四(裝糖遊戲。)

這個遊戲是根據老師的口令往盒子裏面裝不同顏色的糖,這個遊戲以小組活動為單位,讓每個同學都參加,在提要求之前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腦想,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説一説生活中的可能性,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六)總結: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這節這你有什麼收穫?出示學習目標,對照學習目標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學習是否完成任務,是否滿意。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測——驗證——分析試驗數據“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生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公頃是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於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在三年級(下冊)教學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於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於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讓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本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初步形成1公頃的觀念,聯繫實際體會它們大致是多大,在頭腦裏留下比較清楚的印象;結合土地面積計算,應用平方米與公頃、平方米間的進率,感受用公頃能方便地表達土地的大小,從而體會土地的面積;整理先後教學的全部面積單位,組織新的認知結構,合理地應用面積單位。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以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為基礎,告訴學生其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頃間的進率,會用進率進行換算。

2、情感目標:使學生能比較形象地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建立1公頃、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準備:掛圖一張,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體現我國地大物博的資料。

三、説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老師啟發引導,師生交談,圖像信號法,課堂討論、交流等手段通過組織學生感悟、探究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並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新知。

四、説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徑,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以“聯繫生活,提煉新知——學習新知,建立表象——應用鞏固,深化拓展——全課總結、深化認識”的四大教學流程展開教學,這樣能給學生更多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空間,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1、聯繫生活,感受新知

2、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認識1平方千米:結合實際,進行估算;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5公頃,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面積才是1平方千米呢 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小組交流,説出推算過程。

3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4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1、運動場面積、居民小區佔地面積、我們市的面積、江蘇省面積以及我國的領土面積用哪個土地面積單位較合適呢?

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出示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5個省的地圖,估計出其他四個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5、全課總結,深化認識。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動中,聽了程老師執教的《面積和麪積單位》這節課,程老師幽默風趣的課堂組織能力,學生快樂輕鬆地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淺。

1、在活動中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開始,教師就讓學生在動手摸一摸的比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摸一摸數學書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個大?第二次摸一摸課桌的面書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個大?這樣很好的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進行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於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為理解面積定義做了鋪墊。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説面積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於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2、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程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理解“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通過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單位面積物體,為學生建立表象。在認識了1平方釐米時,教師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釐米,如指甲蓋,鍵盤上的鍵等,同樣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尋找,特別是1平方米的報紙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積好大,並通過能站幾個人來實際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併為學生建立了單位面積的大小,教學效果好。

本節課程老師設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