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模板八篇

來源:文書谷 2.2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模板八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醉翁亭記》是編排在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中的一篇。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表現作者偉大抱負的《岳陽樓記》,等等。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八年級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茉莉花》是人教課標版國小音樂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花的旋律》中的一課,這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教材選用的是流行於江浙地區的江蘇民歌《茉莉花》。歌曲為4/4拍,曲調優美、抒情。歌詞樸實,結構為單樂段的分節歌,共四句,但第三句和第四句聯繫緊密,一氣呵成,表達了賞花人對花的讚美。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對這首歌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民族歌曲的熱愛,瞭解什麼是民歌。

2、指導學生用優美、抒情的歌聲演唱《茉莉花》,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3、在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使學生了解民歌是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學唱歌曲《茉莉花》,在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本課的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並編排簡單的舞蹈。

四、説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主要運用聽唱法、討論法、欣賞法、拓展延伸等教學方法,使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討論、小組合作、模仿等方法,通過聽花、看花、唱花、循序漸進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現茉莉花,用畫旋律線的方法感受歌曲的風格,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音樂、表現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並從中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條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五、説課前準備

我準備了電子琴、歌詞單、音樂課件等。

六、説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採用師生問好歌

2、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觀看視頻圖片茉莉花,聽歌曲《茉莉花》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去學唱《茉莉花》這首歌,並從中去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從而引入本課教學。

3、學唱歌曲

首先是教師範唱,學生讀歌詞。本環節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歌曲的學習。我採取聽唱法,學生跟教師學唱歌譜、歌詞,讓學生邊畫節拍,再邊聽邊唱,感受歌曲的旋律與情緒,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力。這樣通過聽唱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了他們的個性與能力,培養師生的合作意識,也充分體現了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4、小組合作、表現歌曲

在學生學會了歌曲後,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歌曲為我們展現了嬌小玲瓏、芳香四溢的茉莉花,當你面對這樣美麗的花朵的時候,你們能用優美的舞姿來表演嗎?並讓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在這一環節裏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歌詞的理解,來體會這首歌的演唱風格。這樣,通過小組討論、舞蹈展示等形式,既面向了全體學生,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分析表達能力。

5、音樂與相關文化

本環節體現了音樂與文化的結合。讓學生欣賞陝西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美國的薩克斯管演奏家肯。G演奏的《茉莉花》,從而補充、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方言的差異,從而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6、全班合作。

學生使用樂器沙錘、響鈴、雙響筒等邊做律動邊演唱。

7、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小鳥和牽牛花》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篇童話,主要講述了小鳥和它的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表達了鄰居、朋友之間的關愛,讓學生們懂得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很快樂。

二、説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中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以及結合這篇文章自身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知識與技能:

準確認讀文中的生字,讀準“矇矇亮”、“蔓兒”、“纏在”等難讀的字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了解鳳仙花、小草、牽牛花植物的生長特點,感悟鳳仙花、小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用“蔓兒”、“纏”、“榆樹”等詞語説説牽牛花是怎樣幫助小鳥的,體會牽牛花樂於助人的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們感受到鄰居、朋友之間的關愛、懂得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很快樂

三、説教學重難點

1、瞭解牽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鳥的原因

2、體會牽牛花、小草及鳳仙花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精神

四、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這是一篇很感人的童話故事,所以我把朗讀作為本文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

這又是一篇看似淺顯,實則耐人尋味的童話故事,所以我把教師精巧設問、層層深入與學生的積極質疑、主動探究緊密結合起來,作為本文的又一教學手段。

這是一篇很表達友愛的文章,所以,我嘗試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的道德反思,昇華學生的思想情操,在最後一個環節請學生自己續寫故事,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學法

在學法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自讀感悟法”、“小組合作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1、課件出示小鳥以及牽牛花的圖片,請同學們認識新朋友,並伸出小手與老師一塊兒書寫新朋友的名字“小鳥”、“牽牛花”。

2、猜想:小鳥與牽牛花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呢?本節課,就一塊兒學習這個童話。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並且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2、出示難讀的詞語:蔓兒、纏、矇矇亮、喇叭、嗒

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加強學生的記憶,如齊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等。

(三)再讀課文,感悟賞析

1、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他們會一起玩兒什麼?怎麼玩?

2、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小朋友們生過病嗎?生病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這兩點的設計意圖是:先讓學生想象小鳥沒生病之前與朋友愉快的生活,又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展開想象,暢談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想法,由此遷移到小鳥的感受,為指導朗讀奠定了情感基礎。

3、角色扮演:請三個學生分別扮演小鳥、鳳仙花和小草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讀完後現場採訪鳳仙花和小草:為什麼你們不能去陪小鳥呢?現在你們的心情怎麼樣?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採訪鳳仙花和小草是為了讓學生理解鳳仙花和小草不是不願意幫助小鳥,而是它們也無能為力,它們同樣也很發愁。

4、小組合作讀剩下的課文,並且討論:為什麼牽牛花能幫助小鳥?

引導學生重複做牽牛花向上繞的動作,並採訪學生“為什麼這麼累了還要往上爬”?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學着牽牛花做動作、讓學生想象牽牛花的辛苦,感知牽牛花的精神,這樣他們的朗讀才會有真情實感,才能真正體會到藴藏在文字背後的牽牛花精神。

5、全班分成五大組,分別扮演讀者、小鳥、鳳仙花、小草、牽牛花,合作朗讀課文,讀完後請各個角色分別説説各自的感受。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學完整篇課文後,再讓學生體驗角色,起到昇華主題的作用。

四)鞏固拓展,展示提升

小組合作續寫故事:小鳥和它的朋友們之間以後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這一點的設計意圖是:通過讓學生自編故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五)歸納總結

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讚頌友情的名言:

沒有友誼,世界彷彿失去太陽。——古羅馬西塞羅

説課稿 篇4

鳳村中心國小

一、説教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燕子》是一篇語言生動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燕子美麗可愛的外形、輕盈的飛行、優雅的停歇,給春天帶來了許多生機。表現了燕子的可愛,春天的美麗,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燕子、春天,對大自然的讚美與熱愛。

課文內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寫燕子可愛的外形特點(描繪外形美)。第二部分寫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生機(寫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寫燕子飛行時的情景(寫出了動態美)。第四部分寫燕子停歇時的特點(這是靜態美)。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訓練重點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及學生實際,按新課標要求擬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寫了燕子的哪些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自然段,體會燕子的可愛和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

(2)通過背誦積累優美語言。

3、情感與態度:

感受燕子的活潑可愛和光彩奪目的春天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課文寫的是春天裏的燕子,因此,文章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自然段體會燕子的可愛和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難點是體會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尤其是理解課文兩個重點句子“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和“電杆之間連着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是本課的難點。

四、説教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引導學生想象、感受文中的情景,體會情景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輔以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完成本課教學。

五、説學法

課堂是學生活動的舞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綜合運用已經學過的讀書方法,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畫一畫、寫一寫,通過合作與交流等方法學習本課。

六、課時安排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本課安排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燕子的外形特點,學習生字。

第二課時: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深入探究,質疑解疑,總結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創作。

在這裏我要説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七、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播放兒歌《小燕子》引入課題,這樣的導入既觸動了學生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增強趣味性,同時歌詞裏的內容與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讓學生對“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覺,同時讓學生很快地走進課文中那個光彩奪目的春天,感受小燕子為春天增添的生機。

2、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對燕子的認識;然後出示燕子的掛圖,讓學生觀察,説説燕子的樣子;最後,可以引導學生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中的景色,觀察遠處落在電線上的燕子、近處在空中飛翔的燕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讀音,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把課文讀通順。不懂的詞語要通過字典或輔導書自學,鍛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教師巡迴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並把犯有普遍錯誤的生字板書,正音。

2、指名朗讀課文,全班評讀,重點是讀準字音

3、讓學生自讀、思考每個自然分別講的是什麼,然後師生歸納。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詞,熟讀生字,(可以師範讀生跟讀,生自讀,指名讀,分組讀,開火車讀,全班齊讀等)讀準字音並練習組詞。

2、分析識記生字字形,師範寫,學生練習書寫。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燕子的特點

1、細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回答:課文從那幾方面描寫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再出示燕子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小組內討論交流。

2、彙報結果(板書):

羽毛:烏黑髮亮

外形 翅膀:俊俏輕快 (總的特點:活潑機靈、可愛)

尾巴:剪刀似的

3、通過交流彙報,讓學生了解到燕子的性情特點是:活潑機靈、可愛,然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把燕子的活潑機靈、可愛讀出來。

4、引導學生體會“湊”字的好處。

教師先引導學生體會燕子的外形特點及理解“湊”字的意思,與學生一起邊敍述燕子的外形,一邊想象“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幾部分合起來就“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並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小燕子。讓學生體會一個“湊”字就傳神地寫出燕子的靈巧,可愛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躍然於紙上。

5、指導背誦第一自然段。(讀出小燕子的活潑可愛)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2、抄寫生字。

八、説板書

羽毛:烏黑髮亮

外形 翅膀:俊俏輕快 (總的特點:活潑機靈、可愛)

尾巴:剪刀似的

該板書設計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原則是簡潔,概括,重點突出,形式美觀大方,根據此原則,設計時,我主要突出了燕子的三個外形特點,看上去一目瞭然。它是施教的“藍圖”,是教與學思路的體現,是一篇課文教學的縮影。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雲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把我們從都市的喧囂中帶進了自然淳樸的鄉風裏。

《雲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文章不僅語言生動、脈絡清晰,而且內容豐富,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深情的讚美之詞,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三個場面在內容與手法上都各有特色,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風情特色的民俗畫卷。

本篇作為單元首篇,它對單元目標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因此學習本篇課文,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而且還能以作者細膩的審美之心,引領學生關注民俗,熱愛民俗文化。

二、説教學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紮紮實實的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從而感受語言文字所創設的美妙意境,基於這些,本課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從而體會歌會的特色。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欣賞品味精彩的語言片段,感受雲南歌會的美。

(因為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並重的教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

3、體會作者對民俗文化的讚美,領略民俗風情,並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閲讀基礎,但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計為)

重點:

通過了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感受歌會的特色。

(本單元的單元説明就是要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文化,但據我瞭解現在的中學生對民俗文化了解的很少,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雲南的民俗可能會更感到陌生,因此我將難點定為)

難點:

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深層內涵,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生命意藴。

四、説教法、學法

(我認為好的教學方法不但要有趣更要有效,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有所收穫,基於本文的特點,我首先將藉助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並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閲讀主體的作用,同時通過點撥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關鍵時刻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使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路。同時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理解課文內涵)

教法:多媒體輔助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法。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雖然脈絡清晰,但是內容繁多瑣細,對三個場景的解讀上很難處理,因此我決定從整體上進行把握,並以美為切入點,把對美的.賞讀與挖掘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因此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

1、關注民俗話題——走進美

導語:首先我將播放一段視頻,這是在我們河南土生土長的曲藝盛會——馬街書會。看完了我們河南的馬街書會,接下來讓我們跟隨作者走進美麗的雲南,看看那裏有怎樣美麗的風俗?(這樣的導入首先從我們熟悉的民俗入手,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情切感,為後面的學習做鋪墊。)

2、初識文章特色——發現美

(由於本文的篇幅比較長,在課堂上讓學生反覆的朗讀體會並不符合實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找特色:

首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歸納總結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歸納總結能力可能還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環節我會加以適當的點撥,進而總結出)

比如:

課文結構清晰、表現內容豐富、語言自然生動、片段描寫精彩等特色。

在歸納出這些特色後,緊接着我會讓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特色?

比如,課文結構清晰,可以分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對歌三個畫面;在片段描寫上又有景物描寫片斷、動物描寫片斷、情景描寫片斷、場面描寫片斷、人物描寫片斷等等。

(在這個環節中,不但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而且學生每次查找的過程都是對文本深層次解讀和思考問題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生科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雲南歌會的美,我將從以下兩大步驟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步:

3、展示歌會畫面——感受美

在這個環節我將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比較閲讀,分析比較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以及它們在特點和描寫內容、描寫重點上都有聲麼不同?並通過表格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加以教師的點撥進而總結出以下內容:

歌會畫面描寫重點描寫內容歌會特色

山野對歌人物外貌、動作、才智對抗賽歌

比拼才智

緊張激烈

山路漫歌環境花、鳥、人即興歌唱

快樂自由

無拘無束

山寨傳歌風俗參與的人、場面、形式民歌傳唱

熱鬧非凡

其樂融融

(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並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現,化繁為簡,直觀清晰,讓學生很容易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第二步:

緊接着我會讓學生對“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進行重點品析,因為本段對景物、動物的描寫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歲的趕馬女孩子與學生們的年齡相仿,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4、體會民俗風情——品味美

①聽歌聲

本段生動地描寫了唱歌的場面,試着在文中找出都是誰在唱歌?

雲雀在唱歌:一邊飛一邊不停的唱歌

戴勝鳥在唱歌:“郭公郭公”叫個不停

趕馬女孩子在唱歌:唱着各種本地悦耳好聽的山歌,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讓學生通過品味體會作者把自然界的歌聲與人的歌聲相應和,給人一種自然樸實,和諧歡快的美感。)

②賞語言(本段語言非常優美,我會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從而讓學生體會把報春花的顏色和天空的藍色交織在一起,不僅有種醇樸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產生一種聯想,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動詞運用的生動精彩,不僅表現出雲雀的輕捷,更形象生動地寫出雲雀扶搖盤旋而上的姿態,活靈活。

(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讓學生品味到語言的優美,而且賞析這些優美的語言還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營造想象和聯想的空間)

③品美點

再此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表達慾望,我會先進行點撥:

把這段文字多美呀!美在有動有靜。動態的有云雀,靜態的有報春花.......經過點撥學生們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美點,比如:美在有點有面,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人有物等等。

好的老師要懂得有放有收,進而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寫上,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意圖?

(設置這個問題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只要有所感受,體會到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係,以及作者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昇華美

思考:學習完這篇課文試着比較一下,雲南的歌會和馬街書會的異同。

拓展延伸:我們的馬街書會雖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卻面臨着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學習完這篇課文,在對待民俗文化方面我們都有哪些思考呢?

(我認為我們提倡讓學生關注民俗文化並不能只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應該讓學生有所領悟,設置這樣的拓展延伸,既是對本課難點的突破,又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思考。)

作業設計

1、收集我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以“家鄉風情”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2、課外閲讀《記憶中雲南的跑馬節》。

六、説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風俗美

山寨傳歌場面美

劉慧麗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令人感動的情義世界——<最後一頭戰象>》。

説教學內容

《最後一頭戰象》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第23課,這是一篇悲壯感人動物小説。作者以時間為序,講述了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在生命終結以前,再次披掛戰甲,重回戰場憑弔,莊嚴埋葬自己的故事。抓住戰象嘠羧的神態和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記敍了嘎羧生命歷程最後的輝煌和莊嚴。

説教學理念

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是在高年級階段提出來的閲讀要求,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本文是一篇很長的,因此我這次努力做到的是對長文有所取捨,有所側重,體現長文短教的嘗試。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中創設學習情境,充分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説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以及教材,我確立了這樣的目標:

1、繼續練習用較快速度閲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2、從課文的相關語句感受戰象嘎羧的重情義的情懷;

3、學習作者具體、細緻的表達方法。

説教學重點

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要求,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重點:抓住動作和神態描寫的語句,品析語言,體會課文的相關語句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戰象的形象,指導感情朗讀。

説教學特色

從整節課來看,這節課的設計基本上照顧到了語文基本能力的綜合培養,課堂設計的特點最主要體現在兩點:

1、在對三個場景學習的時候分別採取了自由讀、老師範讀、引讀的不同類型的朗讀指導方式,課堂上進行聽説讀寫互相結合、相互滲透的學習。

2、三個場面的學習用一根情感線索作為紅線把幾個片段聯繫起來,基本遵循熟讀之後把握文本深層含義,進而提煉中心、總結寫作手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在感性理解的基礎上,理性的分析了作者的表達方法,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説教學過程

由於文本較長,我安排了兩課時的內容,這次具體來談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第一課時

做到對課文的熟讀以及字詞等基礎性任務的掌握,找出來自己感動的地方,讀一讀,概括嘎羧在生命最後時光做了哪三件事。複述課文。

【設計思路】這樣來安排,目的.是為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熟悉和情節的充分把握,能夠整體來了解內容之間的聯繫,也為下節課進行語言品析打好基礎。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真情導入

老師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在音樂的襯托下,回顧的背景、脈絡,奠定整節課的情感基調。

老師:(配樂)在西雙版納曾經有過威風凜凜的象兵。1943年,象兵在西雙版納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鬥結束後,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屍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只有一頭戰象倖存下來了——這就是“最後一頭戰象”(板書課題)

接着引導學生概括出來嘎羧預感到自己生命將盡所做的三件事:重披戰甲、憑弔戰場、莊嚴歸去。(板書)然後通過學生上節課的學習,對戰象品質的理解回答,總結得出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

第二環節:品讀感悟(出示)

1、問題:速讀課文思考,在戰象最後做得三件事中,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義?畫一畫,讀一讀,品一品,説一説。

2、學生速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動的一個場景進行學習討論,老師巡視,相機指導。

3、對三個場景的學習、探討、交流:

場景一:重披戰甲

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戰象嘠羧見到象鞍時“一下子安靜下來”“吹去灰塵、摩挲”“ 淚光閃閃”(板書:摩挲、淚光)等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來體現對象鞍的重視和珍惜,分析得出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讀出自己的感受。

場景二:憑弔戰場

1、在學生談了自己對這一部分的理解之後,老師配範讀。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此時你就是嘎羧,重新回到戰場,你“凝望”(板書)的目光中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範讀文段: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盪漾的江面。然後,它踩着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着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裏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學生展開想象,補充空白,進行表達訓練。

2、引導學習一個關鍵的詞語,戰象嘠羧的叫聲“歐——”(板書:吼叫),因為這個叫聲中包含的含義可以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進行多角度的體驗,充分的感受到嘠羧內心所不能言的那種情懷。(預設:二十六年來,它只能把的思念、傷心、孤獨深深地壓在心底,可是此時此刻再回戰場,終於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叫,這吼叫是在訴説什麼?是啊,這叫聲表達了對戰友的思念,這是在呼喚戰友的英靈,在告訴戰友我即將陪伴你們了,這更是和鄉親們最後的告別啊!)

3、學生進行朗讀練習,老師指導,感悟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

【設計思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應該能夠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的有關語句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自身身份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理解和感悟,表達自己的感受,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場景三:莊嚴歸去

1、老師引導到這一個場面,重點通過對“挖”(板書)字的反覆出現和一些動作細節的體會,你能從中讀出什麼?理解是什麼支撐着他這樣挖下去的,學生總結出來是他的對戰友的思念,是他堅強的毅力,讓學生感受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老師緊接着引讀,讀出來他的疲憊,他的堅強,他的思念,他的重情重義。

2、學習完三個場景,讓學生理性的回顧總結,作者是通過怎樣的細節描寫來體現戰象嘠羧的“重情重義”的。(通過動作和神態的細節描寫。板書:動作、神態。)

【設計思路】這個環節目的在於把對人物形象的感性學習上升到對的理性學習上,總結寫作方法。

第三環節:情感昇華

1、讓學生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感受戰象死去時候的莊嚴。老師接着進行引導寫話練習。

老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嘎羧走了,平靜的走了,寨子從此也將恢復平靜,可是我們的心卻無法平靜,此時此刻,你想説些什麼呢,請把你最深情的語言寫下來吧。

學生寫。學生練習展示——

老師總結:浴血衞國得幸存,垂暮不忘生時恩。歲月匆匆如流水,心似卵石沙中沉。這正是:山水依舊,我心依舊。與友長眠,英魂永存。

2、最後由作者的一句話,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和昇華,引起我們更多更深層的思考。並推薦閲讀沈石溪相關作品。

【設計思路】語文閲讀教學“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推薦學生課後閲讀沈石溪的其他動物小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讀書習慣。

説板書設計

後 戰 重披戰甲:淚光、摩挲

憑弔戰場:凝望、吼叫 重情重義(動作、神態)

一 象 莊嚴歸去:挖

板書體現出來的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主人公的核心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提升,簡潔明瞭,線索清晰,中心突出。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同時點題,寫“我”愛童年的“搖花樂”。

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好好體會。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的內容,從四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體會作品中語言文字和感情表達的關係。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難點是體會母親説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二、 説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我利用電教手段或通過用圖畫創設多種情境,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採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學生通過動口説、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三、説學法

素質教育應強調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在是教學生唸書,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索。因此,教學中我着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學生可以圍繞“作者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進行提問,然後抓住重點詞語“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閲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

(一)談話複習導入

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説道:“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昨天我們品味了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謙虛,不驕傲;是因為它的香氣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麼喜歡桂花,但更令作者喜愛的還是那樂趣無窮的“搖花樂”。那麼到底作者的搖花樂“樂”在哪裏呢?當那陣陣的桂花雨紛紛落下時又是一番什麼樣兒的呢?好,這一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跟隨作者一起去搖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繽紛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吧!

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體引入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設計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和本節課的新知產生有機的聯繫。

(二)、精讀感悟課文3——6自然段

上課伊始,我便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第3自然段,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表示搖花樂的有關句子。

然後集體交流。隨學生的交流而靈活探究,學生説到那一個問題,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的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訓練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交流的.要點:

首先指名讀有關的句子與學生一起評議。

接着出示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與作者一起感受搖桂花的快樂,學生看圖想象邊表演邊説搖桂花的動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歡樂。

然後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樹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桂花雨嗎?桂花雨美嗎?美在哪裏?此時落在你頭髮上、脖頸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細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換成是你,你將會怎樣的喊?

最後學生興奮而激動地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組讀,評議,

再讓學生美美地朗讀第3自然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瞭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彙報交流的過程既是學生暢談見解和觀點的過程,又是師生“閲讀反思”的過程。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重視以讀促理解,重視各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默讀、範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主動讀書,自主發現。在充分的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讀、悟、説、想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快樂,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這便是以練激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順學而導,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地推動課堂對話的發展。並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全段以“樂”字為線索,“搖桂花”不僅樂了“我”的一家,也樂了鄉親們。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的5、6自然段,讀後提問你們能讀懂母親的心思嗎?重點理解體會母親説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小夥伴討論、交流。接着進行説話練習:外地的環境好,還是( )。外地的生活好,還是(  )。然後抽生讀5自然段讀出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強了語言文字訓練,鍛鍊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迴歸整體,總結全文:

1、“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2、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讀出作者對“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的桂花的熱愛之情。帶着對課文的感悟和體驗回到課文,實質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對整體的回顧。

3、拓展了練習。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説一説你童年難與忘懷的人和事,或説一説你喜歡的植物或家鄉的特產。

讀寫結合的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後的感慨入手,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託,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五、談板書

喜歡桂花 懷念家鄉

11 桂花雨

搖花樂 懷念童年生活

一個好的板書,不僅能清晰地顯示出課文的內容,還能突出文章的重難點。並能讓學生能根據板書,理解文章的中心,複習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有人説板書是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它能體現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特點,把文章的重難點展現出來了。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認識、熱愛自己的家鄉,應從多方面着手,瞭解並介紹家鄉的特產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特產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產品,也指一個地方的著名產品。特產是一個地方文化、經濟的縮影,也是對外的窗口。因此,嘉興特產無疑是一種宣傳家鄉的有效途徑。本文不僅要使學生知道各地特產,知道特產與當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有着密切聯繫,還要是學生會想別人介紹家鄉的特產,把愛家鄉落實到行動上。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各地特產,特產相關因素,嘉興特產。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家鄉有哪些特產,感受祖國物產豐富。

2瞭解家鄉的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家鄉的發展,激起愛家鄉的豪情。

3培養蒐集和處理材料的能力。教學重點是以多種渠道蒐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廣泛瞭解各地特產的名稱。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特產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

二、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流程上,教師先以遊戲的方法導入,讓學生猜猜家鄉特產,激發學習興趣。在明確“特產”的概念後,讓學生根據自己收集到的資料,説説全國各地都有些什麼特產?老師再以直觀的圖片形式介紹全國各地的特產,以連線的形式,強化這些知識。在誇誇家鄉的特產的這個板塊,為活躍課氣氛,我採用產品推銷的活動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自己的產品做推銷廣告。在賣特產、嘗特產、贊特產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活動中,讓學生融入生活,瞭解家鄉的特產、以及鄉土文化,感受家鄉的發展,激起愛家鄉的豪情。

三、説教法

l、用語言創設情景,以情激情。

情感對學生的學習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教育是師與生、生與師、生與生的網狀型的信息傳遞、交流、碰撞和反饋,而師生的情感則是信息交流的紐帶。積極的情感可以鼓舞人們主動、愉快地認識事物、參與活動,高尚的情感產生正確的動機並藴蓄着堅強的意志力。本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道德情感。教師的煽情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誇家鄉板塊中,我創設這樣的情境:那好,今天在現場我們就舉辦一個“嘉興土特產博覽會”來推廣我們的特產。

2、重視教師的導向性。

本節課,要求學生從多種渠道蒐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但是學生收集的資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須在老師的引領下,有的放矢地釋放。在課前,教師給出調查提綱,讓學生從家鄉特產的產地、特點、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學生有內容可談。只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為課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以生為,全員參與。

在推銷特產時,我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例如;有些學生善於演講、有些善於動手、有些善於表演。在活動時,要求小組長,落實好每位同學的任務,使得人人有事做,而不僅僅是一位旁觀者。一些小組推薦出來的代表交流時,允許,組員做補充。教師要隨時關注同學的反應,同時邀請一些同學上來聞聞、摸摸、嚐嚐,讓大家調動多種感官了認識家鄉的特產。

總之,本節課教師努力挖掘學生資源,讓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多種渠道蒐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整合教材。讓學生在角色演繹中、親身體驗中,學以致用。在活動中,學習知識,激發愛家鄉的情感。

——《家鄉特產知多少》教學反思

《家鄉特產知多少》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個主題“生我養我的地方”中的第三個話題,由於學生生活圈小,社會活動能力弱,對家鄉特產不甚瞭解,從調查問卷來看,90%的學生只知道家鄉2、3種特產,更聯想不到家鄉經濟效益,應設計思想:讓孩子們由於所處家庭環境不同,對家鄉特產瞭解不甚全面,再實物羅列,感悟家鄉特產與家鄉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讓實物(電腦圖片)進課堂,提升孩子的情感體驗”是本教案設計的一大特色。實物是生活的一大濃縮,讓實物(電腦圖片)進課堂,就是讓兒童的真實生活進課堂,而生活是道德形成源泉,“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生活的德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摘自《品德與生活》新課標)。該課例牢牢抓住“實物”(電腦圖片)兩字,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以一個個具體可行的德育實踐和德育體驗完成道德教育。整堂課中分為四大板塊,以板塊式的德育活動推動學生道德情感的體驗。在第一板塊中教師設計了看一看的`活動,讓學生對普通桔子與橙子進行觀察觸摸,品嚐辨清,分清兩種水果的不同之處和特別之處。第二板塊,課堂實現多向互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家鄉特產展銷會(電腦圖片)的形式,實物(電腦圖片)擺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看、品、評,不再是空洞的描繪,立體化的感受會比平面感覺更完美。小組互動,各組參觀,解説員解説,自己觀賞等多種形式,互相補充,互相合作,橫向的,縱向的,使他們發現和了解了更多的家鄉特產,從而發出感歎,原來我們的家鄉有那麼多特產,我們的家鄉是多麼的可愛。第三板塊,以統計法將家鄉特產給家鄉經濟帶來的效益作統計,學生在具體、科學、真實的統計數據面前,深深地感受到特產創建與家鄉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使課堂環節環環緊扣,課堂內容層層深入,而對家鄉的熱愛情感也會隨之提升,由此產生我也要為家鄉的經濟繁榮出點力的想法,自然進入第四板塊,誇誇家鄉特產。學生帶着自豪的情感向我這個所謂的“外鄉客“介紹了自己家鄉的特產,看看他們的表情,聽着他們的語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本課一環緊扣一環,一波推動一波的實物(電腦圖片)展示法的教學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鄉的富饒、家鄉的可愛,從而激發了他們愛家鄉的情感。總之,所設教案,以“實物”(電腦圖片)為主線,層層推進,絲絲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縱觀這節課,缺憾之處仍存,如:由於學生學習時間緊,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等條件限制,家鄉特產展銷廳並不十分豐富,幸好教師備課考慮到了這一點,把教者所帶物品補充給學生,我覺得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甚高,如這堂課教師要有豐富的家鄉知識,要進行社會調查,還需查閲許多資料,才能上好一堂滿意的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