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八篇

來源:文書谷 4.05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八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

1.單元教學要求:掌握和改進跨越式或其它姿勢的跳高技術;着重學習跳高助跑與起跳的協調配合,採用多種練習手段發展跳躍能力,培養自我鍛鍊和評價的能力。

2.單元重點:騰空技術; 難點:助跑與起跳的結合;3.教材搭配:本教材以跨越式跳高為主教材,與速度素質練習為輔教材相搭配。我認為,教材搭配合理,能夠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符合全面發展的原則,並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在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都安排了自編操和舞蹈遊戲,充分展現了當代學生的青春活力,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使他們在歡快的音樂中陶冶美的情操,受到美的教育。

4.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1)視步體會跨越式跳高的動作方法,讓學生們都能在腦海中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使用方法90%以上的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助跑以及助跑與踏跳相結合的技術動作。

(2)通過素質練習,提高學生的速度和靈敏的身體素質。

(3)通過本次課的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沉着、冷靜、勇敢果斷的良好品質。

5.本次課重點:正確的起跳動作;難點:助跑與起跳的結合;

6.與前後課次的聯繫:

通過把上次課中練習的"快速跑素質練習"和"準備活動中原地正踢腿"的知識點結合起來,作為導入"新教材的引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有助於學生對新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完整的跨越式跳高技術奠定基礎。

二、教學的組織與教法、學法

1.教學的組織:

(1)本次課所用器材:A.四套簡易的跳高設備,並把橫杆換成橡皮筋;B.兩根接力棒、兩根跳繩、兩根標槍;

(2)組織方法:在主體部分的教學時,我採用分組輪換與分組不輪換相結合的組織方法。

(3)這種分組形式的優點在於:能夠統一調動各小組,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按預定的時間進行主、輔教材練習內容的輪換。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場地和器材,提高了練習效率,又能使學生的運動負荷達到一定的水平。

2.教法:

(1)先學、再練、後教結合教學法

在教學中,我採取以"先學、再練、後教"為主,並結合啟發和討論的教學法。"先學"就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學生的各種感觀,去感悟"新動作",並使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動作表象;"再練"就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正確表象的基礎上,針對該動作學生自由結合,展開討論,總結動作要點,並大膽嘗試練習;"後教"就是教師結合各組學生的練習情況,以錯誤動作為突破口,有效地對"新教材"進行講解示範,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對嘗試練習表現好的同學及時表揚,也能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練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2)小組商量討論或友伴結合練習法

針對所學教材關鍵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師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友伴結合的方式,針對提問展開激烈討論,發表出各自的看法,通過交流,相互商討,得出一致想法,並派代表發言,也可以邊講邊示範,教師便給予指導或糾正。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勤於動腦,善於表達的好習慣,最終能夠使他們的創造性才能得到發展。

(3)學生間的榜樣演示法

結合現如今的表少年學生模仿能力強,好動及愛表現自己的特點,教師採取學生做演示動作的方法,利用個別同學的榜樣示範,激發起其他同學的好勝欲,調動起學習興趣。

(4)指導糾正法

在練習過程中,通過應用全體與個別指導、糾正錯誤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同學們自覺地學習其規範、優美的動作。

(5)障礙練習法:

運用助跑3——4步,結合起跳的方法,嘗試跨越一定高度,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併為下節課教學做好準備。

3.説學法

(1)水平段練習法:

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的不同,把學生分成若干水平段小組,各小組設定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做可以保持不同水平段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兼顧部他學生的學習需要。

(2)大膽嘗試練習法:

將學生按不同水平段,分成若干練習小組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各組同學要大膽嘗試新動作的練習,教育他們不要害怕失敗,並使他們認識到,在遇到困難或新生事物的時候,要學會大膽嘗試,只有那樣才會有戰勝困難及適應新生事物的機會,如果邊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就更談不上戰勝。要學會相信自己,並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找出取得成功的最佳方法。

(3)遊戲練習法:

將教學寓於遊戲中,以比賽的形式,激發起學生的活動積極性。並注重在練習中將個人與集體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這個學法對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集體主義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都有顯著作用。

(4)互學互練,互幫互助法

同學之間,誰練習的好,其它同學應加以學習,誰練的不好,則加以注意,一個同學練習,其它同學應及時提醒和適當幫助,對於有進步的同學還要給鄧必要的掌聲以姿鼓勵。這個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熱愛集體,關心集體、與人為善、合作共事的優良品質,培養他們對集體、關心集體、與人為善、合作共事的優良品質,培養他們對集體的榮譽和責任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環節(課前10分鐘):媒體網絡教學,學生自己操作,培養他們勤於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環節(2分鐘):課堂常規,導入準備活動;

(三)環節(8分鐘):各小組在組長帶領下做各種準備活動;

(四)環節(30分鐘):主體部分:A前15分鐘男生分組練習跳高、女生接力遊戲;B後15分鐘男女生練習內容交換。

(五)放鬆練習(5分鐘):運用各種韻律舞蹈及舞蹈遊戲,進行最後的整理放鬆,既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及美感,又使他們在一種"開心、愉快"的氛圍內,身心得到放鬆。

四、本次課的設計特點

(1)本次課自認為特點在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教學首位,強調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才能的培養,始終貫穿"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最後能在一種"快樂"的氛圍內,以一種非常自然、輕鬆的心態來結束本課。

(2)本次課在設計上肯定還會有許多不足之處,這還得需要實踐的檢驗才行,衷心希望老師們多提高寶貴意見。

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安塞腰鼓》是我國當代作家劉成章寫的一篇抒情散文,課文通過寫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讚美黃土高原人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的語言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學生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師在課前應根據教學需要製作好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感官的刺激,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説目標:

為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這一目標,根據本篇課文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詞語,促進語感的培養、語言的積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獨特魅力,感受黃土高原後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風貌。

説教法: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將根據文本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充分運用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吸引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説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着雄渾奇偉的畫面,更有着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整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識很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時間,下面所講的是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鑼鼓。我採用下面的導入設計;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説説這是怎樣的安塞腰鼓。 (課件出示:那是 的安塞腰鼓)

2.“好一個安塞腰鼓”作者一共發出了幾次這樣的讚歎?每一次讚歎都是因為什麼?

(相機板書:場面 鼓聲 後生 舞姿)每一次讚歎都是心靈的激盪、感情的昇華,讓我們一起再次走近黃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獨特魅力吧!

(這樣的導入既回顧了上節課所學內容,同時又引領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教師以慷慨激昂的語言奠定本課的基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精讀感悟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因此在課堂上我將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學生共同學習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於創新以及小組合作的精神,通過反覆讀書、交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標。

第一板塊:感受場面

1. 出示:“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自由品讀感悟,體會排比、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

2. 出示安塞腰鼓的相關圖片,指導朗讀好這段話。

3. 教師引讀,出示“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自由讀,找出這段話中的三組反義詞,説説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 教師小結: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場面是那麼壯闊、那麼豪放、那麼火烈!(板書:豪放火烈)

第二板塊:傾聽鼓聲

1. 指名學生讀課文9-10自然段,師生評議。

2. 變換方式讀,男生讀第九自然段,女生讀第十自然段,齊讀“隆隆”,以朗讀促感悟,體會鼓聲的力量與震撼。

3. 拓展:這鼓聲碰撞在黃土地上,黃土地也成了 ,也是 。 這鼓聲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這鼓聲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 這鼓聲碰撞在我們的心上,我們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機追問: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嗎?小結:其實這是他們與鼓聲的共鳴。這隆隆的鼓聲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黃土地,震撼了觀眾,也震撼了我們。難怪我們會發出一聲讚歎“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聲是那樣驚天動地!(板書:驚天動地)

第三板塊:感悟後生

1. 指名讀課文12自然段,思考:這是一羣怎樣的後生?(板書:元氣淋漓)

2. “元氣淋漓”是什麼意思?你從課文中哪些語句看出“元氣淋漓”?

3. 這裏的“震撼、燒灼、威逼“可以調換次序嗎?為什麼?你能讀出這種力量、激情與氣勢嗎?指名讀,齊讀,試背誦。

4. 讀到這裏我們不禁要問是誰賦予後生們這樣的精氣神兒?教師相機引讀課文13-14自然段,

5. 教師小結: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擊鼓的後生是那樣的元氣淋漓!

第四板塊: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齊讀,提問:這是怎樣的舞姿?(相機板書:歎為觀止)

2. 這一段共有四句話,分別寫出了舞姿的什麼特點?這裏的“戰慄”能換成“陶醉”嗎?為什麼?

3. 作者在這裏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那我們怎麼讀出這種氣勢呢?指名讀,齊讀。

4. 引讀: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結:是呀,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這令人歎為觀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塊:體會反覆

1. 教師小結:在課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覆讚美“好一個安塞腰鼓“,從舞蹈場面的豪放火烈,鼓聲的驚天動地,到擊鼓後生的元氣淋漓,再到令人歎為觀止的舞姿,層層深入,寫出了安塞腰鼓的獨特激情,下面讓我們讀出這種激情(學生有感情再讀反覆句)

2.讓我們一起觀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一起去黃土高原領略安塞腰鼓的風姿與魅力,一齊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吧!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荷葉圓圓》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4課,是一篇新選入的散文詩。詩中描寫了圓圓的、綠綠的荷葉。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魚兒的涼傘……課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他們的想像;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讓他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篇課文的特點,這節課要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12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荷葉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帶來了歡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荷葉的可愛,夏日的樂趣,學習識字、理解詞句,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夏日的生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方法

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用不着老師引導學生去逐句講解分析,於是結合我班學生實際情況,這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我以一個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説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教學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我班學生喜歡欣賞精美圖畫,所以我就尊重學生的愛好,採用讓學生欣賞夏日荷塘風景圖,聽老師激情導語的方式引入課,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產生樂學的情緒。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課件:伴隨着美好的音樂,出現一池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曳的荷葉美景圖,學生一邊欣賞,教師一邊激情導入新課:荷葉圓圓的,荷葉綠綠的,荷葉是夏天裏一首清涼的小詩,荷葉是陽光下跳動的綠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歡荷葉,小蜻蜓喜歡荷葉,小青蛙喜歡荷葉,小魚兒也喜歡荷葉,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觸摸生機勃勃的荷葉,去體味他們快樂的心情吧!

在學生興趣調動起來以後,我就讓學生自主讀,“披文入情”領略文章的語言美。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閲讀、敢於閲讀、樂於閲讀的願望,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必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閲讀“披文入情”,所以我先讓學生聽課文朗讀,然後再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自主識字,提出讀書要求:讀準字音,把生字連成詞畫圈,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再將課文自由完整地讀一遍,自己品味感悟長句的讀法。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內容,並逐步培養起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將課文完整自由讀兩遍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或好朋友聽,注意把字音讀準,課文讀通順;讀後老師檢查初讀情況,對讀得好、有進步的同學提出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閲讀的自信心。

經過剛才的訓練,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對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為了幫助他們對生字詞語進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設計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識字遊戲,一個水果對應一個漢字,我問學生:你想摘哪個蘋果?並讓他談談自己是怎麼記住的?學生在交流中記住了這個字,學會了認字方法,把認字教學落到了實處。

第三個環節我安排學生合作讀,讓學生“神與景遊”感知文章的情景美。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積累語言,領悟情境。所以我組織學生合作閲讀,展開討論:你覺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們的心情怎樣?從哪裏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很快樂?學生熟讀課文感悟後指名學生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如果學生還讀不到位,這時可以充分發揮媒體的示範作用:請同學們用心去聽錄音是怎樣把他們快樂的心情讀出來的。這篇課文對話比較多,便於分角色朗讀。我就給學生創造了一種競賽氛圍,看哪一組同學讀得好,配合得好,小組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可以齊讀;可以分角色讀;可以表演讀;可以一部分同學讀一部分同學表演等等)。小組間的比賽完以後進行評議,學生在多讀的訓練後,培養了語感,感悟到課文的情境美,陶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接着我讓學生練習説,抓住重點,拓展延伸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面理解後,我就啟發學生想像:“荷葉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都帶來了快樂,荷葉也一定給小朋友帶來快樂。想想荷葉是你的什麼?請小朋友以“荷葉是我的——”為題,比一比,看誰説的多。有興趣還可以畫一幅“荷葉是我的——”圖畫。這樣的話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溝通了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最後我播放課件,讓學生看着色彩鮮豔的動畫片練習背誦。學生熟背後我讓學生當小演員,分小組進行創造性表演,自己上台展示成果,評議改進。學生通過表演,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文內容,培養合作精神,更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去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美,情感美,從而喚起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願望。

我的板書主要採用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此板書圖文並茂,色彩鮮豔,又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五、板書設計

14 荷葉圓圓

圖 文

小水珠 搖藍

小蜻蜓 停機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魚兒 涼傘

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圓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説課:

一 、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93頁-94頁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教材通過圓的直徑和半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徵。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畫圓的'步驟和掌握畫圓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能夠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二 、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討論、觀察發現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髮現和掌握圓的特徵。

三 、説學法

這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觀察發現,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四 、説教學準備

1.圓形實物、直尺,圓規,圓形紙片等。

2.多媒體課件。

五 、説教學程序

這一節課,我們安排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尋找圓,欣賞圓。第二部分,感知圓,認識圓。第三部分,學畫圓,探究圓。第四部分,鞏固圓,拓展圓。

(一)尋找圓、欣賞圓。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我們五年級數學組確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東西來導課,只是讓學生通過黑板、課件或桌面上的學具片等看到圓,直奔課題——圓。接着老師藉助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説過的 “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這句話,帶學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課堂),這樣導課直接、簡單、有效。

(二)感知圓、認識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了一個摸圓遊戲,通過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説一説,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回憶起我們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又能幫助學生從感官上體驗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圓摸上去是彎彎的,學生對圓有了初步感知。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對這些平面圖形分類,要求分成兩類,學生也很容易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歸為一類,把圓單獨歸為一類,再問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分,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對圓和其它平面圖形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類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三)學畫圓、探究圓。

實踐是認知的來源,孩子們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識的培養者,是智慧的創造者。所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畫圓),自主學習(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1)我們先讓學生説説畫圓的方法,然後介紹圓規,讓學生第一次利用圓規嘗試畫圓,學生在畫圓時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就從問題入手,明確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定點(固定針尖)---定距(兩腳叉開)----旋轉一週(成圓),

(2)由教師直觀演示畫圓,學生掌握圓規的使用方法後,安排學生第二次自由畫圓。

(3)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

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再通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的效果。最後老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圓裏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並分別用字母O 、r、 d表示。

(4)實踐出真知。在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後,安排了一定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判斷半徑,認識直徑。

第一幅的線段,兩端都不和圓心、圓上相連,第二幅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內。第三幅圖,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外。第四幅圖是半徑。學生在這四幅圖的判斷過程中,認識圓內、圓外、圓上的點,進一步明確半徑的意義,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圓上有無數個點,圓的半徑也有無數條。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在探究圓內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以四人小組合作形式,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的方法來探究:

(1)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麼關係?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設計意圖:在實物畫圓時,讓學生説出畫圓的辦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從實物畫圓到用圓規畫圓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用圓規畫圓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優化。在學習圓各部分的名稱時,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閲讀和理解能力,可以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圓的特徵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鞏固圓、拓展圓。

我們安排了三個環節,第一,練習。第二,總結。第三,拓展。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練習後老師讓學生説收穫、提疑問。

學生回顧總結之後,出示了生活中美麗的圓讓學生欣賞。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前後呼應,通過回顧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同時將“圓”再次迴歸生活,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六、説練習設計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七、説板書設計

圓心 位置

半徑(直徑)大小

(同一圓內) r=d/2 d=2r (無數條,長度相等)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這節課我們設計的意圖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

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理念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開創。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聆聽。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簡析

《太平洋的來客》是湘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文章描寫了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作者從海潮湧來時的形、聲、色三個方面進行了細緻的觀察、生動的描寫。語言形象、逼真,氣勢恢宏。是一篇極好的練習朗讀、培養語感的佳作,同時也是一篇適宜滲透寫作方法,讀寫結合的典型範例。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會寫“潮、壩、虹、噴、滾、咆、哮、濤、洶、喇、叭、嶽”12個生字。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宏偉氣勢,瞭解大潮的成因。

過程與方法

圖文對照,引導學生感受大潮的壯觀,並結合有關資料,瞭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文中感受作者善於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突出方法:利用課件,查閲資料,反覆朗讀,深入領悟詞句意思,領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瞭解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突破方法:引讀法,讀讀議議相結合。

四、設計理念:

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新課程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因此,我在教學中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有機整合,聽、説、讀、寫的有機結合,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習語文時,陶冶情操,讓語文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創新點

(一)創設情境——發現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往往是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因。然而興趣和動機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視頻展台”的合理運用能使這些因素得到優化,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我在教學《太平洋的來客》時,想到對於我們湘西這些沒有見過海,沒有見過大潮的孩子來説,是很難體會到大潮的壯觀。所以,導入時,我先讓學生觀看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學生的感官受到了衝擊,聚精會神地看着。自然而然,學生就很快地進入課堂學習中來,發現了錢塘江大潮的美。這樣,不但創設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而且還調節教學活動氣氛,讓學生再去感受美。

(二)品讀課文,自主探究

語文教育絕不僅僅在於培養學生掌握一種工具和技能,而更應該重視涵養學生的情趣和情操,培養學生的靈性和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第一部分,即海潮湧來時的情景。這一部分既是朗讀訓練的重點段落,也是滲透寫法、讀寫結合的契機。在教學後,我覺得以下幾點把握較好,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發展。

1、以讀為主——感受美

在學生整體感知了全文後,我讓學生大聲的自由的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在讀通順的基礎上要求他們邊讀邊想象。然後讓學生交流,此時,你也是錢塘江邊萬頭攢動中的一名遊客,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學生或引用課文語句,或用自己的話,發言積極熱烈。然後我引導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將自己的感受與同學交流。孩子們先在小組內練習交流,然後每組推薦一名能代表本組水平的同學做代表全班交流,最後指定一名在這一堂課表現最出色的同學配樂朗讀,其餘同學可以跟着默默背誦,也可以靜聽想象。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參與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朗讀既有自己的個人特點,又讀出了錢塘江大潮磅礴的氣勢。

2、小組合作——體驗美

在自由朗讀,熟知課文後,學生自由組合交流:錢塘江大潮有什麼特點?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説壯觀,有的説聲勢大,有的説氣勢磅礴……我接着讓他們談論:你是怎麼知道的?最後,彙報學習成果。一邊彙報,我一邊出示圖片幫助理解,如A、“這時,東南角江口天和海連接的地方,閃出一溜黑氣……堤壩般溯江推來。”(這個句子按由遠及近的順序,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大潮的變化之快、形態之美)B、“潮頭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噴雪滾玉;又如咆哮的銀龍,以排山倒海之勢壓了過來。”描寫潮頭的氣勢宏大,先把它比作一道白虹,重在體現它的顏色;接着又把它比作咆哮的銀龍,重在體現它的聲音。C、“浪濤的轟響越來越大,開初如林濤滾滾,接着便似虎嘯獅吼,到近處説像天坍地陷一般。”(這裏連用了三個比喻,表現了潮水推進過程中的變化: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氣勢越來越磅礴。)讓學生髮現美后,更深刻的體驗美。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探究成因——驚歎美

學習大潮的成因時,學習內容由學生自主探究,加以課件輔助,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經歷了探究的過程,體驗了探究樂趣。知道了錢塘江大潮是奇觀的原因,而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讀寫遷移——傳遞美

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分感性的瞭解,對課文中描寫的景象有了一種感情上的認同後,我因勢利導的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我對孩子們説道:這篇文章的語言文字為什麼會有魔力般的作用,讓我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呢?那就是因為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術。接着,我引導學生賞析作者聲、形、色的多角度的描寫方法,生動傳神的比喻修辭手法,以及用詞遣句的準確精妙。在佈置家庭作業時,我讓學生在本週的日記中模仿這一部分的寫法描寫一場雨。從收上來的學生日記中,我發現絕大多數同學能從聲、色、形三個角度來描寫雨,少數同學還能運用生動的比喻將雨景描寫得生動有趣。如一個同學寫道:豆大的雨點門形成一串串密密擠擠的清清亮亮的珠簾掛在迷濛的空中。一個同學寫到:調皮的雨點象一羣快樂的孩子在我的雨傘上跳踢踏舞,整齊而歡快的節奏讓我也想跟着他們一起跳。

六、教學有感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材只是一種媒介,一個範例。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不應該是這一堂課教學目標的歸宿,運用好教材,挖掘其知識、能力、情感的訓練點,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最要緊的。這也正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同時,我也懂得了一篇教材中所藴涵的有價值的東西見仁見智,多得很,但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選取一兩個點引領學生紮實、靈動、有效的深入,天長日久,學生的語文素養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分數乘法(二)》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數乘法第二課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理解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並學會“求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分數乘法(一)》的拓展和延伸,為進一步學習分數乘分數,分數除法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奠定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學習分數多步計算的關鍵,教材中創設兩個問題情境,通過直觀圖形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思考,將舊知與新知有機聯繫在一起,應用分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學情分析

1.已具備的知識經驗:學生在學習《分數乘法(一)》的過程中已經經歷了算理和算法的推導過程,本課的學習是對《分數乘法(一)》的拓展和延伸,依據知識的遷移,應用轉化的思想,學生可以通過探究,把新知識轉化為已經學習過的舊知識,理解並掌握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計算法則。

2.學習態度及習慣:五年級學生有很強的自學能力,求知慾強烈,但由於個性的差異,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程度各不相同。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具體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擴展分數乘法的意義並熟練計算。

2.會解決有關的應用問題,進一步體會分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在具體情境中運用直觀模型,通過折一折、分一分、畫一畫的方法,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探究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進一步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分數乘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説教法、學法

焦老師在本節課主要採用了情境創設法、實踐操作法、引導法、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力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學法:學生以自主探究為主,小組合作學習為輔,通過動手實踐、討論交流、展示彙報、遷移歸納、應用拓展的方法,在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獲取新知。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焦老師分成了五個環節進行教學,逐步遞進;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動手操作,探究新知——學以致用,提升能力。——拓展應用,延伸新知——暢談收穫,體驗成功。

焦老師首先進行了課前小熱身,巧用學生人數與班級的關係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有意識的喚醒了孩子用已經掌握的《分數乘法(一)》的知識來解答,既複習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自然過渡,揭示課題。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3分鐘)

觀察情境圖,培養學生整理數學信息,根據相關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20分鐘)

這一環節焦老師設計了二個活動,重點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乘法意義及計算方法。

活動1: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以問題“笑笑吃了多少塊餅乾?”為引領和調控課堂教學的主線,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奇思餅乾數的二分之一”這句話,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轉化為求6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把圖形語言作為理解的基礎,以學生動手摺一折、分一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思考、交流將抽象、枯燥的內容活動化、直觀化。學生能夠很快的探究出方法,由於個性的差異,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焦老師給學生提供展示在平台,由學生在黑板上實物操作展示,表述方法,出現表述不清時,焦教師及時啟迪學生深思,依據舊知的遷移,應用轉化的思想,把“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來獲取新知。體現了我校的“‘134問題導學模式’” 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鍛鍊了學生歸納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活動2.推理歸納,驗證結論

拋出問題“淘氣吃了多少塊餅乾?”,請學生畫一畫理解方法。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歸納出解題的思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計算”,並請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操作驗證。使學生豁然開朗。中肯的評價更加激發學生展示的慾望。學生對一個數只能是整數嗎?產生質疑,焦老師抓住機會引發學生想象分數還可以與分數相乘,可以跟小數相乘,打破學生思維固有的框架。學生的質疑,實現了課堂的昇華。巧妙的為下一節《分數乘法(三)》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實現了知識的融會貫通。對學生數學思想的滲透更加豐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

(三)學以致用,提升能力。(10分鐘)

二個練習,由易到難,層層深入,“説一説”學生輕鬆應對鞏固瞭解題方法,“列一列”使學生體驗了從數量到計量的轉化,考察學生是否會靈活應用,拓寬了知識的範疇,從多種角度為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思路和靈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四)拓展應用,延伸新知。(5分鐘)

焦老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臨時調整為拓展應用,延伸新知。將數學知識與“為災區捐款”生活問題自然聯繫,發展學生根據實際情境和運算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數學來源與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體現的淋漓盡致。滲透德育教育,激發人人獻愛心。

(五)暢談收穫,體驗成功。(2分鐘)

談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遺憾?”學生不僅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形成整體印象,鞏固了新知。而且分享學習數學的感受,合作的快樂,成功的喜悦。

六、説板書設計

分數乘法(二)

6的 相當於6個 6×

6的 相當於6個 6×

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這個數×幾分之幾

板書設計直觀、突出重點,明確了新知與舊知的連接點。突顯了轉化方法的運用。點明瞭結論。更加體現出分數乘法知識的內在聯繫。擴展了學生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七、説教學效果

整節課焦老師以問題作為引領和調控課堂的主線,以策略作為方法與應用的統一,以活動作為體會知識與生活的有機聯繫,以評價作為學生探究的動力。以德育的滲透得到情感的昇華。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經歷感知—操作—推理—驗證—應用。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使學生學有所獲,獲有所悟,悟有所成。

説課稿 篇7

如果説正確把握教材的意圖,領會新課標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麼隨時更新的教育理念,紮實的理論功底則是源源不斷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斷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一、 説教材與學生

《連加、連減》一課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72頁。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的後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這一理念。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説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於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二、 説教學理念

1、數學文化觀。數學是一種文化,它不僅表現為一個結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一個見證。所以教學上應讓學生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注重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2、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必須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使新的數學學習材料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

三、 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連加、連減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技能目標: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正確進行口算。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遊戲中學,使學生喜學樂學;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並初步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加學習的動力與信心。

4、數學素養培養目標:

1)應用意識;

2)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留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以及運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

四、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用自己的話表達圖意,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

2)掌握運算順序。

2、難點: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五、説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激趣學習連加。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並通過自己的感知説出圖意,培養了學生理解和説的能力。而且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麼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的引出後,並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並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藉此讓學生在同桌説説你是怎麼計算的,採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預算順序。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後,利用動態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過度,當學生彙報時配合課件將計算過程突顯出來,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 延續情節,學習連減愛於表現是每個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們有表現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算式來編題目,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出示板書連減,因為連減的算式動態的畫面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看着靜態畫面描述所發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3、 觀察對比,小結算法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連加連減的含義及運算順序。但在學生的知識庫中這還是兩個獨立的知識點,有部分同學可能對連加連減的關係有模糊的認識,這時我引導學生在連加和連減知識點間搭建橋樑,形成聯繫,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王國。

4、寓練於樂。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一個懸念“只要猜出大腳印下的數學祕密,就能通向一個美麗的數學城堡。”學生的胃口一下子調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採用遊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六、反思

1、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在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練習看算式畫圈中,雖然我演示了一個學生得本子,如果在這裏再拿幾本學生的本子上來演示,讓學生自己來作一個評價,這樣的話會更好。

3、在上完新課後,可以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連加連減得例子。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簡析

《致女兒的信》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課文, 本文作者面對14歲女兒提出的問題不迴避,而是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闡述了愛情的真諦。“新課標”指出學生通過語文基本實踐,逐漸加深語文與生活的關係,是貫穿整個國中語文教學的主線。本冊第二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感受人類精神的思維,豐富的情感,閃光的思想,同時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本課則是詮釋愛情本質及應用書信體委婉説教的重要課文。

作為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件任重道遠且艱難的工作。物慾橫流的今天,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對青少年尤為重要,不僅關乎他們的未來成長,更關乎和諧家園的創建。所以,本課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嘗試。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學習“怒不可遏”等詞的應用,體會主旨,掌握應用書信委婉説教。

2 過程與方法:帶領學生讀課文,看資料,觀VCD,討論交流,感悟愛情的意義。

3 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體會真摯的愛情,理解幸福需要智慧。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課文,理解“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三位一體的關係。

難點:理解幸福的前提是智慧,智慧的前提是“努力”。

 三、教學方法:

《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有效的訓練技術,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據此本課採用實踐式,啟發式,形象圖畫式,質疑式方法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趣。語文教學要重視知識的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筆和一張嘴,要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絕非易事。我將採用多媒體模式一的教學手段,增添直觀感,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四、學法指導: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我將引導他們領悟和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應用親自動手法,角色分配法,比較法等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質疑,討論解決問題。通過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訓練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教學步驟設計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景,借歌德的名言導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好奇和遐想,然後應用兩個反問導出“愛情”,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為了配合上課的氛圍,將課題改變。要求學生板書作者和介紹作品,訓練勤於動手能力,培養細心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作到有的放矢。課前對學生愛情觀的調查也不容忽視。以活動的形式把對愛情的認知寫到紙上,與下文的探索形成對照,最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階段,全體師生分角色朗讀,訓練團結協作能力,提高情感朗讀水平。對字詞的掌握設計三種方式,改變字詞的傳統教學為活動課,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速記能力,更能化苦學為樂學。第三環節是全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設計學生喜歡的方式跳讀課文,複述內容,總結主旨。在複述中,引導學生獲知“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並啟發思考三者的關係?啟發時在黑板上畫出心型圖案,從直觀上激發學生思考這三者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的關係。難點的突破採用了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智慧和幸福的關係。第四環節,主要運用資料助讀和觀看VCD,讓學生從直觀上更形象更全面的理解的愛情的多種表現形式。第五環節,我用現身説教引導學生講述父母的愛情和對此愛情看法,幫助同學們正確看待:平凡是愛,瑣碎是愛,吵架是愛,患難是愛,偕老是愛。到此,一篇課文的重難點全部突破。但真正成功的一節課還需提高寫作能力,點睛一筆,掌握書信委婉説教的方法,最後佈置作業考察對愛的理解和古詩詞的運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