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模板錦集10篇

來源:文書谷 1.1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説課稿模板錦集10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遙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這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想詩,學習這首詩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懷有一定的熱情,但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掌握不夠,對詩歌深層內涵理解不透,這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誦,提前預習,用心品讀,感悟詩歌所寫之景之情。

三、説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品詞析句,體會詩人煉字的精妙,品味詩歌的優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懷,感受詩人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為: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體會詩詞意思,體會作者的心聲;本課難點為:體會詩人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深層含義。

五、説教法學法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將結合教材特點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的學習特點,我採用的教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時我採用的學法有課前預習法、課中圈點批註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主要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還要形成閲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

因此上課伊始,我將通過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出關於月亮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餅、嫦娥之外,還和思鄉有關,接着我講鼓勵學生回顧國小所學過的關於思鄉的詩歌,並引導學生進行背誦,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月夜憶舍地》等,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關於思鄉新詩,即王安石的思鄉名作《泊船瓜洲》。此時我將順勢板書課題。

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能直接切入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瞭解王安石的求知慾望。

(二)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閲讀、敢於閲讀、樂於閲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因此在此環節,我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安排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詩句,並將學生讀不準和不理解的詩詞句勾畫記錄下來;

其次我將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用課件出示生字詞,尤其是詩中出現的多音字,如“泊、間、重、還”,接着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讀準字音,着重講解課題“泊船瓜洲”的含義,並用課件出示全詩,並播放示範錄音朗讀,要求學生跟讀,指導學生在讀詩歌時注重用“/”劃出節奏,注意停頓,讀出節拍,讀出情感,從而感知全詩內容,走進詩歌所表描寫的情境。並在此環節我將進行示範讀,全班進行朗誦比賽等形式,評出本節課“最佳朗讀之星”。

(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研讀是深入地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所以我在研讀部分我將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註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歌大意,我預設學生能夠根據工具書及註釋能夠説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

緊接着我將繼續追問“到底是什麼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而引導學生品讀這首詩,弄清楚京口、瓜洲、鐘山這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用筆簡單畫出來,此時我將順勢板書,通過自己的簡筆畫示範劃出三者的方位,並追問學生“作者此刻站在什麼位置,他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什麼?”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黑板我的簡筆畫,引導學生品讀全詩,首聯和頷聯中,“一水”“只隔”的含義,我預設學生通過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車馬、船隻,瞭解到從瓜洲到京口再到鐘山實際距離很遠,而心理距離卻很近,正説明詩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

“那家鄉一定是很美的地方,從哪句詩可以看出”,通過這個問題順勢引導學生品讀頸聯,重點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的妙處,並結合課後資料袋,通過將“綠”換成“滿、過、入”哪一個用得好的對比講解中,加深學生對“綠”字的理解,形容詞用作動詞,將春景寫活了,使春風的形象更加鮮明,似乎有陣陣春風鋪面而來吹綠兩岸的樹木。

我將繼續追問“通過這個綠字你們彷彿看到什麼?又聽到什麼?”我將預設學生會説看到碧樹,聽到了盪漾的春水,還有學生會想到寫春的古詩詞,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後通過品讀詩的尾聯“明月何時照我還”設問句句式,並在PPT課件上呈現陳述句“明月照我還”,在句式的強烈對比中體會詩人的思鄉心切之情。

總之通過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四)再讀詩句,延伸思維

為了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環節,先請全體學生再次朗讀詩歌,接着播放《故鄉的雲》這首歌曲,並這樣引導學生髮散思維、體會情感,“家鄉,在遊子的心裏,永遠是最温馨、最難以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學們,如果將來你們在未來的求學過程中離開家鄉甚至出國,你會有怎樣的心情?”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指導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鄉之情。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切入,以情延伸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情感。

(五)小結作業,積累運用

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此環節我將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結束課堂,並在作業超市裏佈置兩道作業,學生任意選做:

1、背誦古詩,想象畫面,並畫一幅江南春景圖;

2、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愛,寫一首讚美家鄉的詩或寫一篇小短文介紹自己的家鄉。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並體現簡筆畫的藝術美,因此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們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本次説課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我這節課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的內容。第三單元是前兩個單元的邏輯延伸,也是第四單元的邏輯起點。本框題與前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起分別介紹了中華文化的兩個基本特徵,在“文化共性”的基礎上過渡到“中華文化”的個性,因此本框題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本框題主要圍繞兩大問題展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學習本框題有助於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課程標準】

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説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根據課程標準和參照考綱考點,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認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並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標:通過闡釋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加深對文化相關問題的理解,初步具備綜合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確立依據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

確立依據:考綱要求基本知識點,學習以後知識的基礎。

2.教學難點: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確立依據:因為對該問題的理解需要相當的文化素養,而對高二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起點大多是歷史書本,要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跳躍,確有一定障礙。

關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將在教學過程中呈現。

二、學情分析

中華文化所涉及範圍甚為寬廣,學生的知識面有限,大部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不夠深入和全面,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他們對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認識基本是來自書本,沒有親身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

三、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三)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問題情境導入:

中華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樣,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藝術、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文化典籍、民俗風情以及衣食住行等,無不在其中。中華文化到底具有什麼樣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徵?通過問題情境進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第一環節:獨樹一幟 獨領風騷

多媒體展示圖片:京劇、唐詩、園林建築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性。

探究一:自主閲讀課本66-67頁的有關內容,請從我國的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來談談是如何見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列舉我國在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上的成就來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後多媒體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圖片,再次感受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中華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此探究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歷史文化知識來來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第二環節: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區域性)

探究二: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對比

我把蒐集到的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

設計問題:你能説説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特點及差異的成因是什麼嗎?

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歷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慮,説出戲種的差異;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充分挖掘學生相對熟悉的鄉土資源,以小見大,折射出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導學生説出各地戲種的相似點;探究其原因。

【設計意圖】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對不同戲種差異成因的分析來總結它們的相似性,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

最後得出結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同時,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區域性)

第三環節:中華之瑰寶 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通過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樂器和民族節日,讓學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在此基礎上學生探討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各民族文化間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藴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設計意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經過前面的鋪墊,在此時引出最後一個知識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蒐集的材料可嘗試交流:歷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説所採取的兼收幷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哪些優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或者由教師來展示)

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學的難點,我除了要講清教材知識外,還要進一步解釋與闡明,讓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乃至續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

(三)本課小結

一句話總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讓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欣賞京劇《貴妃醉酒》片段昇華情感。

五、板書設計

獨特性

表現

區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六、課堂練習(略)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課的構思,有什麼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給我提出修改的意見,謝謝!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保修》是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主讀課文。該單元以“當代視線”為主題,即當代生活的所見所聞,介紹當代的科學知識、當代的生活方式等。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説,它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這個結尾是一種幽默,是一種諷刺。文章通過畫家購買推銷員的一系列產品帶來的無限煩惱,最後又回到當初的禿腦袋的故事,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欺詐現象。結合新課標要求和課文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小説知識,掌握作者文學常識。

2.把握文章的情節結構,初步領會本文的主題。

過程與方法:

分角色朗讀、討論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商業欺詐的本質,正確認識和對待生活 。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的情節結構,領會本文的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商業欺詐的本質,正確認識和對待生活。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討論法、講解分析法

教學時數:兩教時

二、説學情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説,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作者的筆法又很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喜劇性”效果,諷刺強烈,能夠吸引學生的閲讀興趣。小説的情節結構學生很容易理清,但作者的寫作意圖,即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題,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加深對主題的認識。

三、説教法

1.情景教學法:分角色朗讀。指名兩個學生,一為畫家,一為推銷員,摹擬其語氣朗讀課文中的對話部分,體會其中的幽默。

2.討論探究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組織學生在討論、回答中學習本課,加深對本文主題的認識。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直接導入並展示本文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説的常識,掌握作者文學常識。

2.把握文章的情節結構,初步領會本文的主題。

二、介紹小説常識及本文體裁

1.分類、三要素、情節

2. 微型小説(《配套練習》18頁)

三、簡介作者(《配套練習》18頁)

星新一(1926~1997)日本小説家,生於東京的一個科學世家,日本科幻界奇才,以創作精巧別緻,富有哲理的“微型小説”聞名於世。他的作品於80年代大量翻譯引進台灣,帶動國內“極短篇”的製作風氣。在他完成1001則極短篇小説後宣佈停筆。1956年為逃避生意上的失意加入飛碟研究會。

除了科幻作品外,他還寫了大量推理小説、幽默小説、散文及隨筆。1976年他榮獲日本推理小説家協會大獎。在科幻方面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説《有撒旦的天國》《最後的地球人》《未來伊索寓言》,長篇小説《聲網》《夢魔的標靶》等。

四、檢查預習,理清故事情節。

1、本文的兩個人物分別是誰?

2、本文中年輕推銷員分別向畫家推銷了哪些東西?結局怎樣?

3、概括本文故事情節。

五、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模擬人物語氣,體會其中的幽默)

六、分組討論:

1.讀完全文,你覺得作者是在揭露什麼?歸納主題。

(本文通過畫家購買推銷員的一系列產品帶來得無限煩惱,最後又回到當初的禿腦袋的故事,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欺詐現象。)

2.推銷員欺詐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善於揣摩別人的心理

利用對方的虛榮心

巧言善辯

3.本文畫家花了大筆錢,最後還是回到當初的禿腦袋。課文這樣寫,除了揭露商業欺詐外,還有什麼意圖(嘲諷人性的哪些弱點)?讀後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可結合生活實際談談)。

多角度理解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教師小結。

七、課堂小結。

八、作業:課後題。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中一首兒童詩,講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表達了小朋友讚美老師,熱愛老師的一片真情這首詩充滿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純明潔,詩的想象是豐富、美好、貼切,是對學生進行敬師、愛師的好教材因為本課是一首詩,因此我設計教學時注重培養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以及情感美,讓學生享受審美樂趣新課標中十分重視體驗和感悟,基於這點並根據教材的特點,整合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同時結合面向的教學羣體二年級學生,我預設

重點: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體會師生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目標:知識能力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老師和孩子的深厚的感情。

過程方法目標:

1、學生在掌握理解每小節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整首詩的內涵。

2、同桌合作自主識字。

情感態度目標:品讀課文,體會老師勤勤懇懇地工作,樹立起尊師愛師的情感。

二、説教學理念

閲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領悟詩歌的魅力,可以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在讀中理解詩歌藴含的情感,在讀中領悟詩歌藴含的思想,在讀中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因此,本設計重視調動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和積極性,重視讀的層次性和鑑賞性,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依此理念,教學中我採用的教法有:

(一)、激趣導入法:

激趣導入是最為常用的導入手段,應用的好將在開始之初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的作用,老師開門見山板書——紫丁香,根據名稱猜樣子,然後出示帶有紫丁香圖的卡片欣賞,讓學生有迫切的心情來學習文章。

(二)、層遞識字法

我會認的生字要求學生會會認既可,在此環節中,我採用帶拼音讀、去拼音讀、入詞讀、入語境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快速識字。

(三)、以讀代講法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師生情;在讀中感悟詩歌的美感;在讀中昇華自己的情感我安排了不同層次地讀,初讀感知課文,再讀把握節奏基調,三讀感悟詩情在充分的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藴含地師生之間美好真摯的情誼

(四)、多媒體輔助法

精美的課件能創設出一個個詩情畫意的情境,縮短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般都沒見過紫丁香,運用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瞭解什麼是紫丁香,也使課堂充滿美的情境,為美的朗讀營造氛圍

學法設計如下:

1、合作探究學習生字比如,自己對照拼音和同桌共同學習生字,用最快的速度記下來

2、既定結構引思法:出示“當……時,老師……”“因為……老師……練習説話的同時,給學生一個思考的引導,讓學生在説話中感受老師的辛苦和不易。

3、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法,如:齊讀,小組讀,比賽讀,表情讀,師生配樂讀,讓讀成為情感體驗的快樂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啟動情感

1、板書“紫丁香”,讀一讀這個詞,讓學生猜一猜它是什麼?(是一種花的名字)

3、再猜猜這種花有什麼特點?只要你再讀讀它的名兒,老師相信你準能猜出它的特點來。你猜想紫丁香會是一種怎樣的植物呢?

(預設答案:開着紫色小花,散發着迷人香氣)

4、真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僅僅讀了“紫丁香”的名字,就猜出它的特點來了。

正因為它是紫色的,而且香氣迷人,所以人們給它取了這樣一個高雅而好聽的名字——紫丁香。

5、你們看,這就是紫丁香。(出示紫丁香圖片)紫丁香是一種花,開的花兒較小,常有白色和紫色兩種,春天盛開時有濃厚的香味,是人們庭院中常種的樹木。喜歡嗎?

(設計意圖:低年級的學生接受新事物通常運用的是自我熟知事物的“延伸態”。紫丁香,對於許多學生來説都沒有見識過,我在此運用了“猜謎”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讓他們在好奇中感受紫丁香的美麗。當“水到渠成”之時,播放紫丁香的圖片,學生心中對紫丁香更加趨於喜愛,為下文的感悟做了強有力的情感鋪墊)

6、師板書:一

我們平時一般説一()紫丁香。

師補齊板書:一株紫丁香

指名讀這個字“株”?

還可以用什麼來寫?

一束紫丁香。

那一束與一株有什麼不同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更多的數量詞的同時,引入課題《一株紫丁香》,從“一株”引出課文是誰種下一株紫丁香的?從過渡自然,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強烈願望)

(二)、初讀感知,瞭解大意

請同學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兒童詩,聽錄音:這首詩寫的多美呀!你們喜歡這首詩嗎?那就快點翻開書讀一讀吧!

注意做到:字字讀準、句句讀通、並把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用“?”標出來。

2、字讀準了嗎?(開火車認讀生字)

3、認識了這些生字朋友,讓我們把它送回到課文中去(同桌倆互相當小老師,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教師巡視。

4、共有幾個小節?同學們讀的都很投入,老師也想聽聽你們讀的效果,可以嗎?我們一起來讀,喜歡讀哪節就讀哪節。注意糾正讀音

5、小朋友,讀到這裏,你知道這篇課文是寫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往往處於被動狀態,如果我們要想使低年級學生在課堂裏“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那麼首先要挑起他們的閲讀主動性。在此,我讓學生先聽讀,初步感知了朗讀的美妙,激發出閲讀的興趣之後,趁勢提出閲讀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三)精讀課文,讀中悟情

第一節

1、詩歌讀了好幾遍後,你知道這株紫丁香是種在哪的嗎?

2、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讀第一節。你為什麼讀得那麼輕?

(踮起腳尖兒,輕輕地)

(1)踮起腳尖的動作。

(2)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想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樣走為的是——不影響老師工作

(3)指導朗讀。

原來是這樣,真是個好孩子。請你把這一節讀一讀。

同學們生怕打擾老師,悄悄地栽下了紫丁香。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你會怎樣讀好這一小節?

能不能再輕一點,誰再來試試。我們一起來試試。

學習2—5節

1、孩子們希望紫丁香能給老師做些什麼呢?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建議:

可以每人朗讀一節,然後用自己的話説説,你想讓花兒為老師做什麼?你怎麼想的?再把你的想法感受融進朗讀中。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倡獨立閲讀,給學生足夠的閲讀空間,你喜歡哪一小節就讀哪一小節旨在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在自主閲讀中有所想有所獲,形成自己的理解。)

2、生自讀,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你們知道孩子們的心願了嗎?他們想讓紫丁香給老師做些什麼?

(1)“做伴”

你為什麼要讓綠色的枝葉伸進老師的窗口?

誰知道夜夜是什麼意思啊?(每天晚上)

誰知道老師每天晚上都要做哪些工作啊?(是啊,老師每天晚上都在備課,學習,多辛苦啊!誰再來讀讀這一節,讀好“夜夜”這個詞,把這個意思讀出來。)

(2)“疲倦”你們認為老師一天辛苦嗎?老師一天要做些什麼?(課件出示句子)

因為________________,老師的喉嚨變得沙啞了;

因為________________,老師的手痠得抬不起來了;

因為________________,老師的額頭冒出了一顆顆汗珠;

因為________________,老師的腰快直不起來了。

(3)那麼紫丁香怎麼為老師消除疲倦呢?

綠葉在風裏沙沙,就像我們在為老師唱歌,老師聽了就不疲倦了。你們能不能把紫丁香的心願也讀得像唱歌那樣呢?

指導朗讀第三節。

(4)除了要消除老師的疲倦外,孩子們還想讓紫丁香給老師做什麼呢?

“掛牽”。你知道“掛牽”是什麼意思嗎?那麼平日老師是怎樣關心你的呢?

當我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

當我上課不專心的時候,老師。

當我不小心摔跤的時候,老師。

當我生病的時候,老師。

這就是掛牽,就是心裏記得。老師這樣關心你們,你們就想請紫丁香向老師表示——

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兩處引導學生説話,讓學生通過自己想辦法給老師解除疲勞,既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又讓學生聯繫了實際,使得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空洞,起到實效。)

(5)學習第五節:看圖:你看,老師在幹什麼?

此時,星星也已困得眨眼,那就是説——

此時,你想對老師説——

指導讀第五節:你的懂事就是對老師的報答。孩子們也像你們那樣想讓紫丁香跟老師説——

師:現在我明白了,原來孩子們種下紫丁香是想——

課件出示:願綠色的枝葉夜夜__

願綠葉的歌聲消除__

願盛開的花兒表達__

願花香給老師帶來__

願綠色的枝葉夜夜陪伴老師。

願綠葉的歌聲消除老師一天的疲倦。

願盛開的花兒表達對老師的謝意。

願花香給老師帶來又香又甜的夢。

四、激情昇華

孩子們,在老師家的小院栽下了一株紫丁香,同時栽下的還有什麼?

栽下了心願;栽下了祝福;栽下了對老師的愛。

師:孩子們,一株紫丁香,是你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和感激。你們的愛老師收到了。老師也有話想對你們説,讓我們一起把這份真摯的情感通過我們的讀來傳遞吧。

師生分角色對讀以下內容:

(齊)踮起腳尖兒,

走進安靜的小院,

我們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老師窗前。

(齊)師:

師,老師,孩子,孩子,

就讓它綠色的枝葉, 那綠色的枝葉,

伸進您的窗口, 伸進我的窗口,

夜夜和您做伴。 黑夜裏我就不再孤單。

(齊)師:

老師--孩子--

綠葉在風裏沙沙,綠葉在風裏沙沙,

那是我們給您唱歌,那是你們在為我唱歌,

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一天的疲倦在歌聲裏消散。

(齊)師:

老師--孩子--

滿樹盛開的花兒,滿樹盛開的花兒,

那是我們的笑臉,就是你們的笑臉,

感謝您時時把我們掛牽。掛牽也是一種幸福。

(齊)師: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

老師,休息吧,孩子,放心吧,

(齊)讓花香飄進您的夢裏,我一定好好休息,

那夢啊,準是又香又甜。做一個又香又甜的丁香夢,

那夢裏啊,準又有你……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又是一個微型的教案既要體現詩歌的重點內容,又要反映文章的中心,讓學生一目瞭然。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一株紫丁香

枝葉為您作伴

綠葉消除疲倦

花兒感謝掛牽

花香伴您入夢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最後一分鐘》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單元以“振興中華、勿忘國恥”為主題展開。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前的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曾經讓千萬中國人激情澎湃。作者用這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全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當中。

二、説教法、學法“三分詩,七分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促進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課是閲讀課,我準備安排一課時進行教學。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的編寫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高年級學生的特徵,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1認讀本課生字,聯繫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詞典理解詞語的意思。2以讀為本,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並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3在誦讀詩歌中,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由於本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通過誦讀詩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因為學生對香港迴歸、虎門硝煙這些歷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詩歌內容還有一定的難度,我將本課教學難點確定為: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一些含義深刻、感情強烈的詩句。

三、説教學過程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環節一:歌曲導入,激發興趣開場播放歌曲《東方之珠》,把學生帶到創設的情境當中,音樂既渲染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着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1997年6月30日,是無數中國人徹夜難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無數顆心在期盼着一個莊嚴時刻。香港維多利亞灣畔,中英兩國要進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與祖國分離了150年的香港,將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熱切期盼的時刻啊!所有中國人都急切盼望着這最後一分鐘的到來。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詩歌《最後一分鐘》,重温那激動人心的時刻。環節二:自由讀詩,感知內容1.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詩歌要求:讀對讀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讀錯的字藉助拼音多讀一遍。2.接下來指名讀詩歌把感覺熱血澎湃的詩句讀給同學聽,讀出奔湧的豪情,説出內心的感動。學生邊讀老師邊評價及時正音。(以上是初讀課文,主旨是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併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3接下來老師讓學生理清課文的條理,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文章脈絡:第一小節寫莊嚴時刻來臨前;第二三小節寫莊嚴時刻來臨時;第四小節寫莊嚴時刻來臨後。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題地位,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環節三品讀詩歌,讀中感悟這部分分三個環節進行:一是感受儀式前的激動;二是體驗儀式中的自豪;三是讀中感悟儀式後的暢想。下面我將詳細地説一説這三個環節的教學過程:

(1)感受儀式前的激動先指名讀這一小節,思考作者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手法?然後重點理解“叩問”的意思,想一想在這最後的時刻所有的中國人會叩問些什麼?這

的“多元解讀”給了學生更廣闊的空間,擴展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豐富了文本的內涵。最後讓學生思考,還有最後一分鐘,香港就要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此時此刻,所有中國人的情感是怎樣的?讓學生體會並讀出這種激動無比的情感。

(2)體驗儀式中的自豪先指名朗讀第二小節,讓其他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藉助文字再現香港迴歸時的場景。體會當時人們激動自豪的愛國情感。教師出示相關的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找出這節詩裏最能表現人們激動自豪的詩句反覆讀,讀中昇華感情。教師接着再設計問題:在鮮豔的五星紅旗和特區區旗冉冉升起的時候,詩人又想到什麼了呢?結合蒐集到的“虎門硝煙”的故事和香港的歷史,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誦讀中體會刻骨銘心的傷痛,感受揚眉吐氣後歡欣鼓舞的心情,從而感悟那噴薄而出的愛國熱情。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是在誦讀中交流感受,啟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對詩句的領會、理解,感悟香港迴歸祖國那一時刻中國人內心的激動與自豪。

(3)讀中感悟儀式後的暢想這一小節採用多種讀書方法,如指名讀、齊讀,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抑揚頓挫地讀,讀出全中國人民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熱情歡迎和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福。環節四讀中昇華情境表演(1)全班參與,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在誦讀中昇華感情。(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所表達的感情。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交接儀式中的一員(身份可由學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這一過程,你想説什麼?教師扮演香港鳳凰衞視的記者隨機採訪。這個活動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本節課有效適度的拓展。

四説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全面而簡明地將學習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美觀。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棗核》,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編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上第二單元——愛國情懷單元。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傾聽海外遊子的心聲,聆聽愛國主義的讚歌,感受志士仁人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本文旨在讓學生從作品中瞭解所敍述的具體事件,傾聽海外遊子的愛國心聲,進而引發學生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同時學習寫人記事的寫作方法:剪裁精當,結構精巧,從而提高語文寫作水平。

第二點、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把握本文明晰的線索。

2、通過理解重點語句進而明白富有含義的詞語中透出的愛國熱情。

3、理解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手法。

教學重點、把握本文明晰的線索。

教學難點、通過理解重點語句進而明白富有含義的詞語中透出的愛國熱情。

二、説學情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閲讀、理解、分析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所以老師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繫課文中同窗思鄉的心理活動和表達思鄉心切的獨特方式來體會海外遊子的心境:身處異國他鄉,心戀故國故土。

三、説教法

陳鍾樑先生曾經説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我覺得語文課必須在充分的課堂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閲讀感受能力,使學生在閲讀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與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動人的情境和獨特的語言,形成自己的感受、體驗與評價,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了放聲朗讀、定向感知、思考解讀、創意表達四個學習環節,具體做法有:

1、配樂朗誦法:選取思鄉的配樂,讓學生跟着配樂朗誦課文,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

2、設問教學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明確文章是以“棗核”為線索的精巧構思,理解文章中通過設置懸念所取得的效果。

3、情感教學法:推敲和體味飽含深情的語言,讓學生在簡潔質樸而又富有抒情色彩的語言中體悟海外華人依戀故土的民族感情。

四、説學法

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是由淺入深、不斷積累、不斷體驗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而八年級的學生還是得打好基礎,字詞的積累以及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少不了的,結合本課特點,就學法而言,讓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1、 預習工作:落實“蹊蹺、掐、瑪瑙、殷切、嫣紅”等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到能複述故事,在複述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情節的要點。

2、 採用配樂朗誦方法整體感知內容,運用提問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線索,並能快速找出文章設置懸念的幾處地方。而對於本文的難點,採用誦讀、討論的方法體味飽含深情的語言,通過設計問題,以啟發引導的方式,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體會文中海外遊子對幾顆棗核的盼望與愛惜,從而表現他的拳拳愛國之情。

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説教學過程設計

1、聆聽熟悉旋律,走進棗核故事

課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渲染氣氛。這首歌詞學生上學期就已學過,伴着這熟悉的旋律,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一個關於“棗核”的故事(投影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本環節用音樂把學生帶入文本,勾起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心靈貼近文本,形成閲讀期待。)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棗核故事

(1)學生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教師提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2)讓學生理清課文結構:索棗核→見棗核→話棗核→點主題。

3、理清線索, 初步感受愛國情感

(1)這是一篇具體敍述同窗言行的敍事文章,文章結構明顯,內容鮮活實在,讀後情景歷歷在目,教師提問:從文章的結構可看出,整篇文章都是圍繞棗核來展開的,因此,文章的線索很明顯就是?(學生很快可以明確線索是“棗核”。)

(2)教師提問:既然“棗核”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那麼朋友索要這些棗核做什麼?課文前面有直接提到麼?課文又是怎麼介紹的呢?有什麼作用?

讓學生找出文中設置懸念的話語:一句是“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作用:文章開筆就設下懸念,引人入勝,將讀者的目光都吸引到“棗核”上來。另一句是“友人拿到棗核後,還故弄玄虛地説,‘等會你就明白了’”。作用:棗核的用途仍不明白交代,進一步緊緊吸引讀者,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4、課中話題,理解慰藉思鄉之情

(1)先讓學生解開前面所設置的懸念。教師提問:這幾顆小小的棗核到底用來做什麼,課文在哪個地方解開了這個謎團?引導學生找出“我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總布衚衕院裏那棵棗樹”這幾句話,由“想”字切入,解開前面設下的懸念,要棗核是為了種棗樹。

(2)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種棗樹的原因,教師提問:同窗為什麼要種棗樹?是閒着沒事做麼?由此引導學生理解:棗樹是故鄉的象徵,而種棗樹是為了慰藉思鄉之情,是思鄉之情的集體體現。

(3)為了讓學生能更充分理解了這位遊子的心境——國外千好萬好也難以彌補長期遠離故土的缺憾。教師提問:第5至6段講同窗在國外的生活這一部分是不是作者的閒筆?由此引導學生理解:山城美麗,生活富裕,事業如意,按常理説應該樂不思蜀,可是友人卻説“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對友人説的這句話作簡單分析後得知:對於一個海外遊子來説,國外千好萬好也難以彌補長期遠離故土的缺憾,因為這裏不是心的歸宿,原來缺的就是故鄉的温暖,短短几句就將炎黃子孫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4)學生理解了飽含深情的語言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找出體現友人思鄉之情的行為,教師提問:同窗還有很多言行體現了他的思鄉之情,值得我們欣賞品味,哪些言行還深深打動你了?找出來説説理由。

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發言。師生共同點評。

明確友人的行動,如栽垂柳、植睡蓮、壘假山、建北海,學生都很容易就找出,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確:這些舉動實際上表示了友人自己蟄居海外思鄉心切,傾訴了思鄉之情,尤其是對“北海”所作的詳細描寫,讓學生懂得“這一切都是同窗精心挑選、特意構設而成,是家鄉北海公園的具體而微的再現”,深深理解了友人是通過這些舉止寄託了濃重的思鄉憶舊之情,文中的這一部分,進一步突出了海外赤子的鄉土情結。

5、點明主題,敍事樸實以小見大

(1)教師提問:本段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讓學生在主旨上把握文章,起到了點明主題,深化主旨,呼應開頭,從更深的層次上解開了懸念的作用。

(2)給文章的特色做個小結:從文章的語言和手法入手:文中與友人在後花園時的談話,作者用看似“實錄”的筆法記敍談話的經過,不加修飾,樸樸實實,把這位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深切感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本文作者不像別的作家,通過氣勢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現愛國,作者他卻另闢蹊徑,通過幾顆小小的棗核來表現思鄉之情,文章題材雖小,卻反映了愛國主義這一個大主題,通過友人對幾顆棗核的盼望與愛惜,表現出海外遊子的拳拳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在寫作時,用小題材表現大主題,更容易打動讀者,做到以小見大。

6、創意表達,捎去故國美妙鄉音

(1)教師創設情境:讀完這篇課文,久別故園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戀,讓我們動容,讓我們震撼。雖然我們不能與美籍華人朋友面對面交流,但我們可以藉助互聯網,利用電子賀卡捎去我們的祝福。電子賀卡的封面我已經繪製好了——一株枝繁葉茂的棗樹。現在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閲讀體驗寫下來,作為內頁的祝福感言送給美籍華朋友,讓海外遊子傾聽來自故國的美妙鄉音。

(2)教師示例:你是這棵樹上的一葉碧綠/由濃濃的鄉情染成

這一樹思鄉的情愫啊/是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

(3)同學活動,教師評説。

附板書設計:要得種棗核

點明主題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説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剪花邊》這節課,是浙美版美術教材第四冊的第四課,在《彩蝶飛飛》一課之後,屬於新課標劃分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前一節課中學生已掌握了對稱的剪紙方法來剪蝴蝶,從而為剪花邊作好了鋪墊,從易到難,由淺入深,使二年級國小生能通過親手實踐,初步掌握剪紙的幾種基本方法。本課以學習簡單的花邊圖案的基本知識和剪花邊的方法為目的,引導和鼓勵學生追求花邊圖案的組合並用剪好的花邊紋樣美化生活。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本課的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為一下四點:

1、認知目標:通過尋找和欣賞生活中的花邊,來了解花邊的用途和特點。

2、能力目標:通過用折、剪的方法剪幾條漂亮的花邊,並能將它們美化、裝點在教室裏,從而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欣賞水平。

3、情感目標:通過欣賞和學剪花邊體驗剪紙的樂趣,體現了學生美化生活的願望和熱愛生活的情操。

4、發展目標:培養學生善於發現、樂於創造、敢於表現的精神。

三:説學法

低年級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我重在學生的動手參與,示範少而精,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剪花邊的方法。

四:説過程

花邊,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圖案,兒童可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創作自己需要的各種類型的花邊。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師生一起“尋找花邊——學剪花邊——設計花邊——應用花邊”的步驟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同學們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第一部分:尋找花邊

通過禮物導入,直觀的引出本課的主角——“花邊”實物,加強學生的認知。學生對於花邊,看到過,但不一定能直接確定及命名,通過“尋找花邊”,發現身邊的“花邊”,瞭解花邊的實用性的同時,觀察、比較,再次讓學生明白什麼是“花邊”,認識花邊——二方連續紋樣的特點:相同圖案、重複排列,感受花邊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花邊的作用:裝飾、美化我們的生活)。

第二部分:學剪花邊

通過前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初步認識“花邊”,在學剪花邊的步驟開始前,我有意出示了一條自己事先做的“花邊”,引出今天的任務——剪花邊。同時,在本課的設計中,為了讓學生能很好地應用之前所學的相關內容,瞭解美術課程安排的連貫性,我還有意提起了《手拉手好朋友》一課,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二方連續”的概念,並學會區分。在教師示範的過程中,我也有意出示了錯誤的方法,請求學生的幫助,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正確的做法:

(1)畫。判斷,這三種畫法哪個正確?

(2)剪。注意:花邊左右或上下的連接點不能剪斷,剪時注意安全。

(3)對稱剪紙法。

進而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第三部分:設計花邊

通過更多的“花邊”作品的欣賞,增加學生的設計靈感,並通過教師語言:看了那麼多小朋友剪的花邊,你們想不想也來動手試試了?來調動起學生製作的積極性,學生在愉快的音樂聲中快樂的動手,將紙條變成一條條美麗的花邊,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的同時,體驗美術課所帶來的快樂。

第四部分:應用花邊(作業展評、拓展)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起到積極地作用。在本課的設計中,我將學生製作的花邊貼在黑板上進行展示,並鼓勵學生一起動手,通過説説自己最喜歡的其中一條,開展自評與互評的評價環節,讓學生認識自己製作的不足之處及好的地方,與此同時,感受“花邊”的美。在本課的最後部分,我結合第一個環節中提到的花邊的實用性,提議學生將自己剪的花邊應用到生活中去,裝飾、美化自己的物品,讓我們的生活更美麗。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髮現美、創作美,並能很好的運用美。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總析

《PEP Primary English》是一套全新的中國小銜接的英語教材。本教材編寫的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逐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目的語言任務。即:話題—功能—結構—任務。教材的主要特點體現為強調語言運用,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突出興趣激發,重視雙向交流和學科的融合。

2.單元簡析

PEP教材以每單元一個話題構建全書,每單元按A、B、C三大課型設計。教材因考慮到地區、師生等差異,教學內容具有靈活性和彈性。C部分為選修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增加或刪減。

二、教材處理

1、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重難點確定

《 Where Is My Ruler?》來自於PEP第二冊五單元Part B的對話,主要教學內容為主動向他人借用物品,並做到有禮貌。因為,我始終認為:教材只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一種良好的資源,但決非教學的唯一和全部。教師是在“使用教材”,決非“教教材”。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有的放矢地對教學內容、教學順序進行調整,應該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而不能完全地拘泥於教材的內容,迷信於教材的安排。

基於以上原因,我把Recyle1.中的選學內容“小製作Make a widow card ”和教學活動中常會出現的禮貌用語整合在這節課中作為了教學內容之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句型Can I use your…和禮貌用語詞,如:Excuse me. Please. No problem……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靈活、恰當地運用該句型。

2、教學目標

英語課程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綜合行為的表現進行描述的,基於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

學會用英語禮貌地向他人借用物品並做出恰當的應答;

2) 技能目標

能用英語積極主動地與人交流,能夠輕鬆完成借用物品的任務;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使他們懂得幫助和分享,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4) 文化目標

瞭解卡片的製作以及卡片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三、教法設計

以課標的理念為指針,根據國小生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和發展要求,我主要採用了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開展教學。

1、 情景教學法

皮亞傑説過“孩子是天生的想象家,他們常常分不清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他們有着無比豐富的想象。” 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使其表達富有真實的意義,因此,成功的情景創設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它對於學生感知、領會語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新知引入的環節中,我就創設了因教師忘記帶書而去借學生的課本這樣一個情景。

2、 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學習就是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學生在運用中學,為了運用而學,它符合“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教學任務:佈置學生借用yo-yo, 製作卡片等,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畫中學。

四、説學生、學法

經過近兩年的英語學習,三年級的孩子們已經養成了初步的學習策略,他們語言有了一定的`積累,具備了一定的交際能力.更可貴的是,他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開展英語活動,參與意識強,能夠在活動中自主地學習英語。

因此,我以合作學習的方法貫穿於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之中。在本課中,我組建了學習小組,確定了小組長,一個學習任務佈置後,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或組內成員幫助下完成活動。這樣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到了不同層次的英語,每個人均有不同層次的收穫。這既體現了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也把分層教學落到了實處,避免了大班教學中部分學生得不到參與的現狀。

五、教學手段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實物和多媒體的手段來輔助教學。由於國小生的年齡和知識有限,決定了他們對直觀、新穎、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學中的這些教學手段符合國小生學習英語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40分鐘)

1. 複習舊知,鋪設新知

一上課,課堂便響起了輕鬆活潑的歌曲《Where is My Monkey?》。孩子們合着旋律歡快的唱歌。緊接着,老師通過利用乒乓球在手上不同位置擺放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快速説出其方位。

該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複習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繫的舊知識“Where is…”及“It’s…”,為新知識的引入做好鋪墊。同時,優美的歌曲,有趣的方位變化能吸引學生,為本課創設了一個愉悦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自然地為新內容的學習作好認知準備。

2. 設計情景,呈現新知

複習完後,教師準備上新課了。但是同學們卻發現老師滿臉焦急,四處在尋找東西。原來,老師忘記了帶來教材。怎麼辦呢?課得繼續上呀!此時,學生們關注着事情的處理,完全投入到老師巧妙設計的情景中。而老師把握住這最佳時機,走進學生中,問道:“Excuse me, can I use your book, please”(我可以用你的書嗎?)本課新知的引出順理成章。學生通過情景悟出其義,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出回答“Yes ,please .”或者“No problem”。

創設情景,懸念引出新知,這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它對學生感知和領悟語言起着重要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師生的情感在孩子們的踴躍借書中也得到進一步昇華。

3. 反覆操練 鞏固新知

在老師通過借書引出新知的同時,也讓學生感知了新知,增加了學生的語言輸入量。接着,老師拿出一個溜溜球,笨拙地擺弄着,總也不成功。在老師的示意下,孩子們都爭相想上台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展示自己玩溜溜球的技術。因只有能熟練説出“Excuse me, can I use your yo-yo”才有機會上台,所以同學們學習很有熱情,在小組學習中互相幫助,虛心向老師和小組長請教,力求快速學會新知。

教師在這個部分先全班操練,再個別展示,然後小組互相幫助、練習和運用,循序漸進,注意學生操練的“面”和“度”,使學生由不會到會,繼而熟練掌握,為下一步語言的綜合運用做好準備。誠如托爾斯泰所説:“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的,而是激發學生學習 的興趣。”此設計就抓住了國小生的心理特徵,激起了學生學習慾望。該任務的設計也體現了為做而學,學了就做的任務型原則。

4. 學以致用,運用新知

在這個部分,教師首先展示課件:在優美的輕音樂中,一張張精美的卡片在眼前不斷閃現,色彩斑斕,造型美觀…… 一張完美的卡片應該是這樣的。而此時,師生手中卻只有一張事先做好的半成品卡片——全都沒有着色,而且現在每個孩子手裏只有一種顏色的蠟筆。為了使自己的卡片也色彩豐富,孩子們必須要主動向他人借筆。這時,教師相機出示任務的要求:運用所學英語借蠟筆完成卡片製作的任務;注意恰當地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同學間應當互相幫助。

此時,同學們在老師創建的一個貼近生活的環境中,沒有任何的壓力,積極主動的用英語進行真實的交際。這一刻,英語不再是學生的學習任務,而是成為了一種幫助他們做事的工具。這時,英語教學也跳出本學科的狹隘範疇,與美術、手工學科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學科間進行了有益的滲透。這個活動,不僅是讓教師達成了教學目標——語言的綜合運用;更是讓教師完成“塑人”的任務—— 加強學生品德的教育,讓學生懂得互相幫助,懂得共同合作,懂得分享,懂得做人的道理。

5. 家庭作業,學習延伸

u 向你的父母或朋友展示你的作品,請他們做出評價;

u 教你的朋友或父母製作一張window card.

在作業佈置上,我採用了展覽式、拓展式的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同時也延伸了學習的空間,給學生課後創造了機會運用英語,體驗成功的快樂。

七、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做到簡明扼要,突出重點,便於師生歸納總結。

八、歸納小結

綜觀整節課,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為主導的原則,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設計教案時,我努力遵循國小生學習英語的認知規律,注重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多樣性的評價,深思自己的教法是否科學,學生的學法是否可行……但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着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責任。對於孩子們,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他們道德的養成、心靈的健全、人格的完整。我們通過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快樂和自信,讓每一顆心靈都感受到平等、尊重,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成長,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會贏得未來。

曾在某本教育雜誌看過這樣一段話:學習從需要開始,反思從課堂開始,超越從探究開始。最後以這段話結尾共勉,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超越自己,為我校國小英語添磚加瓦!

説課稿 篇9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説説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

2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 俗話説:牽牛要牽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於以上目標我説説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繫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閲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找準拓展點,延伸點,利用逆向思維在所見和所不見中深切體會思鄉情。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並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並能背誦。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難點:感受詩人由鬱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説一説?(背)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瞭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2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3那誰能説説這裏的書是什麼意思?(寫)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説完整。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裏,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

2.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説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着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麼?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裏,陽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餅,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歎,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説説各自的理由。

7.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

8.説的真好,這裏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9.説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彷彿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鬱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麼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

籬笆後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麼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後面兩句,然後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後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裏知道的?這裏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4.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捉蛐蛐的嗎?你們想捉蛐蛐嗎?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着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着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説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 ( tiǎo)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 (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

又從一盞明燈裏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悦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闢的詩句來演繹,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傑作吧。

五、背誦詩歌

這麼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一會我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能當好這個現代的小葉紹翁。

六、總結

七、教學反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説課稿 篇10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0課《沉香救母》(一),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設計的理念、教法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説教材:

本課所在單元的課文屬於“親情篇”,主要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關心他人。本文是民間神話故事《沉香救母》的第一部分。記述的是沉香從父親口中得知母親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壓在華山腳下。他立志救出母親,於是上山拜師學藝,刻苦練功,終於練就了以身高強的武藝。

全文共分5個自然段。第1——3自然段寫沉香得知母親被二郎神壓在華山腳下的實情,決心解救母親。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寫小沉香從師學藝,習武練功的經過。第五自然段寫沉香終於練成一身高強的武藝。課文情節生動,字裏行間充滿沉香對母親的摯愛之情。

1、知識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沉香為了解救母親,不怕吃苦,頑強學藝的可貴品格。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朗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從小就要孝敬父母,關心他人。

二、説設計理念:

1、調整師與生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就不是教師一廂情願地在説教,在傳授,而是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2、更新教與學的方法。

“教與學”是課堂教學的兩個關鍵詞,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為充滿愛意的課堂,富有詩意的課堂,飽含情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更需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創設情境等方式,引領學生自讀自悟,主動參與,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學的方面,我則提倡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讀自悟,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説教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根本不用老師去講解分析,因此這節課,我基本選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寓情於讀,積澱語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説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能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説學法:

1、學生分析:

《寶蓮燈》這部動畫片我所執教班級的學生都喜歡看,而且都已看過多遍,所以,同學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很感興趣,也比較熟悉,為閲讀掃清了障礙,對閲讀過程中的感悟也一定非常深刻。

2、定學法:

根據我班學生情況,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想運用“自主嘗試讀、感悟體會讀、創造性的讀、分組合作讀、表演練習説”等學習方法,使學生不但能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五、教學流程設計: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想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複習導入,激發情感。

因我上的是〈沉香救母〉(一)的第二教時,為了體現課時的連續性,我在上課伊始就利用

第時一課書後有價值的六個成語:心狠手辣、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習武練功、腰痠背痛,在複習讀音的同時,要求用上其中的詞語説話,很自然地將上節課的內容讓學生自己進行了梳理,從而為學好本課奠定了一個情感基調。

(二)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範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

教學第一、二段時,我讓學生通過找出“恨不得”、“馬上”兩個詞,體會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從而讓學生讀出感情。

接着,我教學,啟發學生抓住二郎神“心狠手辣”和小沉香僅八歲加以對比,體會父親疼愛兒子的感情,繼而引讀記述小沉香表現的句子,讓學生想象沉香的心理活動,體會沉香救母的堅定決心。通過朗讀指導,深切體會父愛子,子念母的人間真情。第四段句式整齊,簡潔,我引導學生抓住“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等詞語及“一……就”第三段中“沉香的孝心感動了仙人”這一句,問學生:“沉香的孝心有沒有感動你呢?

哪些地方感動了你?自由讀第二段,體會體會。”讓學生自由朗讀感悟描寫沉香一路艱辛的段落,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感悟,然後同桌進行交流,最後指名説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麼?這樣的設計沒有老師的牽着鼻子走,而是由學生通過自我感悟,合作探究,能動地生成建構。

(三)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教學最後一段時,我讓學生找到“高聳入雲”這個詞,通過老師的板畫,體會到華山的高,然後又讓學生聯繫舊知,以“詠華山”這首詩再一次體會到華山的高不可攀,以華山的高襯托沉香的勇氣和決心,進一步感受到沉香的一片孝心。當學生讀到“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時,我深情地説道:“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回魂牽夢縈,今天,沉香終於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了,媽媽也終於見到牽腸掛肚的兒子了,他們該有多高興,多激動啊!一首〈想你的365天〉,唱出了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母子深情,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通過音樂的渲染,開啟學生的內在情智,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對意境的審美能力得以相互交融與促進,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我對學生説:“此時他們該有多少淚兒要流,該有多少話兒要説啊,想一想,沉香會對媽媽説什麼?媽媽又會對沉香説什麼呢?”我想,設計這一創造性想像説話訓練,在此應該是水到渠成吧!

六、説板書。

我認為,板書是一節課的眼睛,這眼睛未必要多,但要亮,要板出這節課的重點所在,脈絡所在。因此,這堂課的板書我力求做到圖文結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我想板書“救母心切、一路艱辛、母子團聚”這三個詞語幫助學生理清全文脈絡,讓學生一目瞭然。

設想是美好的,但要想達到理想的課堂境界,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願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會相差太遠。

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