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模板彙總5篇

來源:文書谷 2.56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模板彙總5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認知基礎

一方面,學生已經認識了0—7這些數,初步感知一個數作為基數、序數的不同意義,並重點掌握數的組成。因此,對於認識數的學習模式,學生已經有了較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學生在生活中也有較多的接觸8和9的經驗,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能計算8和9的加減法了。但學生對於8和9的認識還停留在潛意識上,對於它們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意義還缺乏系統和深刻的認識。

2、 重、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是:8、9的基數、序數含義及8、9的`組成。

教學難點是:8、9的組成。(這也正是本節課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教學關鍵是: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直接為學生繼續認識11—20各數打下基礎。本節課可以説是學生系統認識數的過渡教材,因此,學好本節課顯得尤為關鍵。

3、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經歷在實際情境中數數量是8、9的物體的過程,體會8和9的基數含義。

2、 瞭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數含義。

(二)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8、9的組成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滲透逆向思維和簡單推理,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

2、 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滲透環保意識。

二、設計理念

1、 注重數學學習的聯繫性。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重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比如將學過的數排排隊,就是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練習中又為後續知識8和9的加減法埋下伏筆。另一方面是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通過聯繫生活,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

2、 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性。

3、 注重數學思維的價值性。

三、教學程序

下面我分四大環節重點説説我的教學流程。

(一) 引——創設情境。

利用瑞安正在評文明城市這一時事,引出書上的主題圖,滲透環保意識。

(二) 探——展開新課。

1、8、9的基數含義。

(1)找一找。(主題圖)

看一看圖上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A、 校園兩旁有8棵樹。

B、 花壇裏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個字。

D、有8個小朋友。

E、 黑板下襬放着9盆植物。

F、 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G、有8個同學和1個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一定方位來數。

(2)舉一舉。(生活實例)

你在生活中見過或用到過8、9嗎?展示學生課前收集的數據,貼在黑板下方或在投影上展示。

(3)揭題:8和9的認識。

2、8、9的順序。

(1)計數器。

逐一撥珠子,讓學生數,提問:7顆珠子再撥1顆是幾顆?8顆珠子再撥1顆是幾顆?

(2)直尺圖。

標上數字,順着數,倒着數。請學生看着計數器和尺子圖説説8、9分別排在哪裏。

1、 比較7、8、9的大小。

出示三幅點子圖,説説很快數出點子數的方法,請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兩個數,比較它們的大小。

彙報:7<8 8="">7 8<9 9="">8 7<9 9="">7

4、8、9的序數含義。

學生每人一張練習紙:(圖略)

左數第8盆開了( )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 )盆。

把左邊的8盆花圈起來。

在從右數第9盆花的上面畫上△。

5、8和9的書寫。

教師示範寫,學生書空,各寫1行。

6、8和9的組成。

(1)把8分成兩份,可以怎麼分?

(2)把9分成兩份,可以怎麼分?你能分得又對又快嗎?

(三) 練——鞏固延伸。

1、 花兒競開放。(圖略)

先找到規律,然後在花或葉子上填上合適的數。

2、 花下藏着幾?

( )( )7( )

(二) 理——回顧總結。

今天學到什麼知識?學得開心嗎?數學中還有很多奧祕等着你們進一步探索。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桂林山水》是教科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9課。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江山的思想感情。

課文按先總説、後分述、再綜合的順序分為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桂林的山、水的特點,先寫灕江的水靜、清、綠,接着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

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後,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2、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多的培養,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紮實的語文學習基礎,聽、説、讀、寫能力明顯提高,自主學習意識、良好的讀書習慣已基本形成,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的閲讀、分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3、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即“感受閲讀的樂趣;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以及課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2)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4)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策略與準備

1、設計理念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情況,在本課教學中,以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和設備為平台,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根本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讀中領悟,自主探究”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師做引領者,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愉悦、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着質疑導讀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實現導與學的和諧統一,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

2、教學準備

雖然教科版語文教學資源比較少,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列表中也沒有教科版語文教材的內容,但我們在國小課程資源中找到了人教課標版四年下冊第2課《桂林山水》,正好與我們使用的教科版三年語文下冊第9課《桂林山水》完全相同,於是就採用了其中的多媒體課件,並結合實際做了一些改動。通過風光視頻、配樂範讀、變音示範、對比圖片等豐富的內容,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3、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通過反覆的聽、讀、議,理解朗讀的變音規則,理清文章脈絡結構,明確桂林的水和山的特點,在美的欣賞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朗讀體會法:通過欣賞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和學生自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四、説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五、説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一個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桂林去玩。我想,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迷濛雲霧,那裏的綠樹紅花,一定會使你以為走進了迷人的畫卷。同學們,想不想去領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呢?現在就請作者為我們做導遊,共同來遊覽美麗的桂林山水(揭示並板書課題,同時播放《桂林山水》配樂朗誦風光視頻)。這樣,教師用充滿激情的導語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利用課件創設優美的情境,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優美的畫面和悦耳的樂音中觀賞、聆聽、品味桂林美景。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欣賞了桂林美景,讓學生伴隨全文朗誦從整體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麗風光,課文語言的優美。

2、提出預習要求:

(1)認真聽範讀,讀通課文,圈畫自學生字、詞。

(2)試着找一找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

(3)課文可分幾段?依據是什麼?

3、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

4、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根據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三)品詞賞句,自主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它和全文有什麼關係?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精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寫灕江水的特點的詞語。②劃出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

(2)欣賞“灕江的水”視頻,進一步加深體會。檢查思考題①,學生會找到“靜、清、綠”的特點。教師歸納後板書:簡畫水,靜清 綠。

(3)看屏幕,聽第二段範讀。看“大海”和“西湖”的圖片,思考:這一段寫灕江的水,為什麼還要寫大海、西湖?

教師小結: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灕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4)認讀“瀾、漓、瑕、翡”四個生字,課件展示書寫規範。

(5)檢查思考題

②,重點學習描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句子:

灕江的水真靜啊,

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灕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灕江的水真綠啊,

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① 課件播放重點句朗讀,強化學習“啊” 的變音規則。

② 品讀比較它們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③ 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組句子,體會灕江水奇異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6)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感受了灕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麼方法學習的?討論後板書:讀——找——品——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悟學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課件設計與運用思路與第二段相同。看桂林的山的視頻,聽本段朗誦,自讀找到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對比泰山、香山圖片明確作者的寫作手法,認讀“巒、兀、嶙、峋”四個生字,重點學習描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句子,進一步掌握“啊”的變音規則,在品讀中深化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4、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認讀“筏”字的讀音和寫法,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通過運用課件展示“桂林山水”畫卷,促進學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5、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於朗讀訓練。再次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拓展探究,深化總結。

1、小組合作,假如你是小導遊,請你為桂林山水設計導遊詞。這一步驟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2、欣賞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此設計意在讓學生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再次感受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對桂林山水奇妙景觀的讚歎和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

3、學生歸納、講評,談學習收穫。

4、教師結合板書總結,佈置課後學習任務,結束本課時教學。

六、説板書設計(課件展示)

七、説教學反思

通過對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實效性,促進了教師設計能力和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廣大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加強農遠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讓農遠工程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更加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

首先感謝教務處給了我這次學習和鍛鍊的機會。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本課題,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後反思六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於國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後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於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於是採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物質構成的奧祕這個一級主題下包括四個二級主題,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並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並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

難點是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鑑於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涉及的'實驗較少,因此在教學中採用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與指導學生閲讀、組織學生討論相結合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展示):

國中學生以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結論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能展開想象,通過形象的比喻來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温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以學生用模型模擬水分解的示意圖開頭,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展示原子彈爆炸圖片,讓學生想象原子內部是否是實心的不可分的球體?緊接着介紹原子結構發現科學史,展現多彩的原子構成圖片,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鋪墊,以C原子為例講解原子內部構成,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將棗比做原子,那麼棗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質子和中子更象是棗核中的核仁了。原子核帶正電將帶負電的電子深深地吸引,若將原子核比做母親,電子就象嬰兒離不開媽媽的懷抱。通過學生閲讀"漫遊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學生對原子構成的認識,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化枯燥為愉悦。

2、提出問題:整個原子顯電性嗎?出示表格,通過觀察常見原子核內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並不是所有原子裏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於中子數)由於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於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質量,學生觀看展示後,發現原子有質量,只是很小。這樣用具體的數據直觀地告訴學生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然後提出問題:1、原子的質量如此小,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呢?2、什麼叫相對原子質量?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帶着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閲讀教材,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2、出示構成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後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自己查相對原子質量表計算,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並歸納出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四)鞏固練習、拓展思維。課後1、(1)(2)(3)

(五)分享收穫,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課後作業P72 2、3、4

3、拓展作業: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寫一篇科普習作。

五、板書設計

整體分兩個部分,一是原子的構成,二是相對原子質量,板書層次清楚,突出本課題的重點,讓學生輕鬆掌握重點知識。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生繼"分子和原子"後探索物質內部構成的奧祕的又一個階段,對於微觀粒子概念很抽象,課前我準備了充分的科學資料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課缺憾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沒有準備原子模型,二是沒有藉助多媒體讓學生直觀看到原子的內部構成。

説課稿 篇4

《約分》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分數》第34~36頁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

“約分”是第三單元分數的第六個知識點,在學習約分之前,學生已經探索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習了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些知識的掌握都為約分方法的學習提供了認知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約分的含義,並掌握多種約分的方法。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 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約分的含義。

2. 探索並掌握約分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約分。

3.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比較與推理的能力,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

教學重點:

1.理解約分和最簡分數的意義。

2.掌握約分的方法,並能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進行約分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學習約分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整除的知識,學習了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些知識的掌握都為約分方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對最簡分數的理解可能比較吃力,約不到最簡。用一次約分法時,可能一眼看不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數。

在讀懂教材,讀懂學生的基礎上,我確定的教法、學法如下: 教法與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相互交流,經歷探索,理解約分含義,約分方法的全過程,。

設計理念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出發,創設積極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並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學,主動參與探究,發現規律,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教學流程

複習鋪墊、情境導入

1.複習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是:為下面學習最簡分數和約分的方法做好鋪墊。)

2.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教材主題圖。

小白兔家有四塊同樣大的蘿蔔地,秋天獲得了大豐收。帶着豐收的喜悦,小白兔四兄弟進行了拔蘿蔔比賽,我們大家來裁判一下現在它們誰拔的快?

(設計意圖是: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實踐探究,討論交流

(1.)引導發現,明確概念 學生通過直觀的主題圖,不難發現四隻小白兔都拔的面積一樣多。説明8∕24、4∕12、2∕6和1∕3是相等的關係。但是大部分學生對於這個答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層,並沒有深入地去思考過。所以我要及時追問學生“它們為什麼相等”?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的回答是:給8∕24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公因數2等於4∕12、給4∕12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公因數2等於2∕6、給2∕6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公因數2等於1∕3

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它們的公因數,分數的值不變,這個過程叫做約分。

(設計意圖是:理解約分的含義,併為後面的逐次約分方法做了鋪墊。) 明確最簡分數的概念,我準備放手讓學生自學。

學生可能的回答:像1∕3這樣,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只有1的時候,這個分數是最簡分數。

讓學生舉例最簡分數的例子,並強調約分一定要約成最簡分數。 (設計意圖:明確最簡分數的含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8∕24為例,找約分的'方法,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個別展示。

學生可能找到的方法有兩種:逐次約分法和一次約分法。

逐次約分法。

提醒大家一定要約成最簡分數一次約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8和24的最大公約數,也可直接用8去除,一次約分得最簡分數。)

學生討論:兩種約分方法的異同,兩種你更喜歡哪一種?

學生可能的回答是:兩種方法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數去除,結果相同。不同的地方是,逐次約分法,除了好多次。一次約分法,只除了一次。學生可能喜歡第二種方法,因為第二種方法計算速度快。

(設計意圖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理解約分的含義,掌握約分的多種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優化思想。)

反饋測評、提高能力

基礎性的練習:

1. 圈出最簡分數,並把其餘的分數約分。

12/16 2/3 10/12 7/18 6/30 8/36 25/45 2. 判斷兩個分數的大小。

3/4 ○1/4 7/18 ○ 7/15 18/24 ○ 3/4 5/6 ○2/12 3/5 ○ 5/3 15/20 ○ 4/16 變式練習:

寫出三個與2∕3相等的分數。

(設計意圖: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並且對約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又及時掌握了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 梳理知識,總結全課

我準備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約分?什麼是最簡分數?

2.約分的方法是什麼?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設計意圖:多數老師課堂總結環節常出現的一句話“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讓學生感到很茫然,尤其是後進生。本節課我採用問題式總結,設計幾個有價值的,有層次的總結性問題,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 課外拓展

簡單介紹我國古代數學鉅著《九章算術》。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視野。)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小窗口大世界》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中的第三課。

這一課主要講大眾媒體,包含“我們怎樣瞭解外界”、“我們怎樣利用媒體”和“小小新聞發佈會”等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大眾媒體,激發他們探究媒體世界的願望,進而運用媒體這個小窗口瞭解大千世界。

【説學情】

大眾媒體作為信息的載體時時刻刻與人們的生活發生着關係。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從小是在各種媒體的包圍下長大的,對媒體的信息有較強的敏感度。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對於媒體均有所接觸,但對於媒體的有效應用卻做得不夠,往往是把有的媒體當成“玩具”,而不是“工具”。

【説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主要採取了激趣導入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等。首先以學生喜愛的舞蹈,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然後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討論探究,自主發現各種媒體的作用,從而體驗到大眾媒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大千世界,最後任務驅動學生主動運用媒體,以此培養他們利用大眾媒體瞭解世界的能力。

【説學法】

在這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採取讓學生在活動任務中自主發現、自主體驗的.學習方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

【説教學目標】

1.知道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書刊等都是大眾媒體。

2.知道通過大眾媒體這個小窗口,可以瞭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3.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教學重點

1.知道通過大眾媒體這個小窗口,可以瞭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2.瞭解媒體對個人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教學難點

瞭解媒體對個人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激趣導入、新知感悟、媒體大搜索、媒體大比拼和新聞小靈通五個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

1.播放影視片段,請學生跟跳舞蹈。

2.請學生説説這段舞蹈出自哪裏,是怎麼知道的,大家從電視中還知道些什麼?以此引出小小的電視窗口裏有一個大世界。

3.板書課題:“小窗口 大世界”

二、新知感悟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主要讓學生了解大眾媒體。我為了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為主動的探究型學習,我採取了創設情境教學法。

1.創設情境

森林裏舉行百科知識大賽,要挑選出一位知識最淵博大王來管理大森林。動物們都想成為森林之王,紛紛忙了起來,就連一些小朋友也不閒着,紛紛跑來為他們幫忙。可是他們忙了半天誰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贏這場比賽。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們嗎?

創設這樣的情境後,學生便會主動地想出種種辦法來幫助他們,大家可能會想到從電視裏找資料、到互聯網上查找資料、聽廣播搜索資料或從書本報刊中尋找資料。

2.學生回答問題後展示各種媒體並板書。

3.教師引出大眾媒體的概念:

教師:生活中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剛才大家所説到的書本、報紙、電視、廣播、計算機等被稱為大眾媒體。

此時,大眾媒體就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現中由抽象的概念變成了自身的認識。

4.在這一環節的最後,我還向大家展

示小朋友們和小動物們在大家的幫助下利用各種媒體蒐集到的信息。

通過以上的學習,首先讓學生主動地瞭解了大眾媒體,然後在媒體信息的展示中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個媒體小窗口帶來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大世界。同時使他們產生運用媒體瞭解世界的衝動,於是就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三、媒體大搜索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採取了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合作,嘗試性地運用媒體搜索信息。

1.學生談一談自己喜歡的媒體

2.喜歡同一種媒體的同學在一起組成一組

3.設計任務:各組從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準備的各種媒體中選擇喜歡的媒體搜索感興趣的信息。

以這樣的任務驅動學生去嘗試、去發現、去體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媒體大比拼

在大家通過努力合作蒐集到大量信息後,便進入媒體大比拼環節。

1.各小組為自己喜歡的媒體設計一句宣傳語。

2.用文字、圖畫、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搜索到的信息。

3.評一評各組哪方面做得更好。

4.在這一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頒獎小環節。根據各組的特點分別給他們頒發各具特色的獎狀,如最佳創意獎、最佳創新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展示獎等,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點。

五、新聞小靈通

最後便進入新聞小靈通環節,這是一個拓展延伸環節,為了讓學生從運用一種媒體搜索信息到運用多種媒體搜索信息,我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任務:

大家用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媒體蒐集今天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主合作完成,併為下一節課作準備。

以上就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四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善於發現的特點,設計了開放式的課堂,把學生從傳統的課堂中解放出來。首先讓學生在歡快舞蹈中感受學習的快樂,並引入新課。然後讓學生在情境中瞭解媒體,發現媒體的作用。最後讓學生在各種任務中運用媒體、體驗媒體。

【説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板書形式。首先在激趣導入教學環節中板書課題,然後在新知感悟中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各種媒體,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板書,最後通過把貼圖重新組合形成一個地球圖案,以此表達通過各種媒體小窗口可以瞭解神奇的大千世界這一主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