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課稿模板錦集10篇

來源:文書谷 1.47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説課稿模板錦集10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小壁虎借尾巴》是新課標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二冊第十七課。課文用擬人的手法,揭示了“動物尾巴各有各的用”這樣一個道理,以及小壁虎的尾巴能再生的特點。本課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課文中沒有注音,連生字也沒加註音,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自主識字閲讀。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初步瞭解一些動物尾巴的作用,會認“壁”、“虎”等個字。

(能力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對話的不同語氣,並能創造性地進行個性表演。

(情感目標)獲得文明禮貌教育,並能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其中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是教學重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是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老教材,老材要新上,重在出“新”。“新”的亮點在哪呢?根據教材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讓學生給動畫片配音表演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表演化,教學過程活動化,讓學生在參與配音、表演的活動中,帶着興趣自主生動地進行學習,展示自己獨特的學習感受和創造性的學習思維,充分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三、説教學手段

本課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小動物之間的對話和形象栩栩如生,抓住這個教材優勢,我藉助多媒體動畫創設情境,把課本朗讀和配音表演結合起來,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輕鬆地進行學習和獲得知識。

四、説教學過程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有效驅動力,孩子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好奇心能驅使他們進行深入的學習、求知。

因此在課堂上,我設計了“演練劇本,創新劇本,續演劇本”三個活動和孩子們一起學習、體驗。

在上課一開始,我就設置了一個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大部分孩子都會熱烈地迴應。然後我再播放《小壁虎借尾巴》的動畫,但沒有聲音,孩子們發現這個問題後,老師就順勢拋出想請孩子們做配音演員這一“誘餌”,造成學習的懸念,孩子們自然興趣高漲。

當孩子們的好奇心與表現欲都被調動起來後,開始準備演練劇本,但是,怎樣才能當一個好的配音演員呢?那就必須練好劇本,也就是讀好課文。

在這樣的激勵下,孩子們通過自由讀、賽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把這個故事讀出情、讀出味。

以讀代講,去除繁瑣的提問,讓學生在充分地多形式的讀中感知課文的.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為了能使孩子在正式進入對白配音時,做到“胸有成竹”,我鼓勵孩子們把課文中的話變成自己的話來説。

出示投影字幕:

小壁虎:沒有尾巴多難看呀!向誰去借一條尾巴呢?

小壁虎: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小魚: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

小壁虎:黃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老黃牛: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趕蠅子呢。

小壁虎: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燕子: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小壁虎:媽媽,我的尾巴斷了,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他們都不肯借給我。

媽媽:傻孩子,你轉過身子看看。

小壁虎:我長出一條新尾巴啦!

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有300個學生就由300種不同的個性。所以這個過程中,我充分給予孩子們練習的時間和自由發揮想像的空間,孩子們邊讀邊記中,想象説話時的語氣與表情,從而全情投入,好像身臨其境一般。

就在這“蓄勢待發”的一刻,《小壁虎借尾巴》的無聲動畫片開始了,學生興趣盎然地上台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配音。我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並引導其他孩子從表演、語言、禮儀等方面進行評議。

在孩子們的表演慾和積極性達到頂峯時,我又拋出邁向更高峯的基石:聽錄音比高下,進行“劇本創新”,我用課件播放配上課文錄音的動畫片,欣賞完錄音,利用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我向孩子們發出挑戰:你們能和他們説得一樣好,甚至更好嗎?

這時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激發,孩子們為了能更好地表現自己,他們會動腦筋想出與課文不一樣的對白,來超越課本,從而更好地詮釋燕子、黃牛、小魚尾巴的作用,這時候的燕子説:“沒了尾巴我只能橫衝直撞,到處碰壁,還會受傷呢!”黃牛伯伯也搖搖頭説:“沒了尾巴,蠅子會叮得我幹不了活的!”等等,既鞏固了知識又訓練了孩子的口頭表達和表演能力。

在活動中,我把全班孩子分成6個活動小組,小組成員首先自由練習表演,然後再上台分角色表演説,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個性發展的樂趣。

這時孩子們的表演情緒高漲,已經不滿足於現有的故事情節了,於是,我又為孩子開闢更廣闊的表演天地,進行“劇本續演”,每個孩子戴上自己課前準備好的其他動物頭飾,教師搖身一變,變成小壁虎,去借尾巴,“小松鼠”説:“不行啊,我的尾巴要當被子蓋呢!”“老虎”説:“我是森林之王,有尾巴才威風啊!” 小猴子也説:“我的用尾巴在樹上盪鞦韆呢?”等等,如果有小動物願意把尾巴借給“小壁虎”,也是非常不錯的呀!在活動中,老師和孩子們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課堂氣氛生動融洽,再次達到高潮。

師生表演對話後,再由全班每個人自由選擇動物角色來扮演,戴上頭飾,小壁虎們可以自由地去借尾巴,在相互交流中學禮貌,學知識,學説話。

五、結語設疑

在課文最後,我緊扣課文重點,根據課文內容延伸設疑:如果小壁虎的尾巴再斷了,還會去借尾巴嗎?引導學生利用已學到的知識加以總結,突出教學重點,又突破難點──壁虎尾巴可以再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在生活中思考,從而獲得知識。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為紐帶,以多媒體為手段,以表演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知識,拓展學習,感受生活,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知識的獲得者,學習的探索者,生活的體驗者。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分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熱的傳遞》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的第二課,這一單元主要是根據課程標準中“能的表現形式”和“物體與物質”中的部分要求建構的。從結構上看,這一單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熱現象及簡單的規律。

而本課是學生在認識温度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研究三種形態的物質用什麼方式來傳熱(即傳導、對流和輻射);使學生認識熱是從高温處向低温處傳遞;並能解釋生活中有關熱的傳遞現象。本課是從另一個角度對熱現象的研究。同時也是後面《加熱和冷卻》、《吸熱和散熱》的研究基礎和鋪墊。

二、説學情分析

冷和熱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氣温的高低、物體的冷暖、加熱、製冷等,學生都有豐富的生活感知,但他們對冷和熱的認識,更多時候還是停留在自我感覺的層面,對很多冷熱現象,並沒有刻意地關注,還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因此,當教材引領學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冷熱現象時,當他們面對熟悉的現象而產生迷茫時,探究的慾望是何等的強烈,這就是學習的內在動力。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熱總是從高温處向低温處傳遞;

2、知道傳導、對流、輻射是熱的三種傳遞方式;

3、能正確使用酒精燈。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驗理解熱的三種傳遞方式;

2、能使用酒精燈幫助完成實驗;

3、能運用熱的傳遞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保持積極的觀察實驗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所獲得成功的喜悦。

根據課標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熱的三種傳遞方式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酒精燈

三、説教學模式

在設計本課時,我關注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整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採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釋問題”的教學模式,通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根據生活經驗對該教學情境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猜測,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釋相類似的生活問題。

因此我將本節課教學流程設計為:

1、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2、自主設計,認識熱傳導

3、合作探究,認識熱對流

4、討論交流,認識熱輻射

5、鞏固延伸,拓展應用

四、説教學過程

為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課始我以小魔術:《靈敏的鼻子》入題,讓學生猜測魔術中的祕密,之後再創設冬天的情景,讓孩子們想辦法利用哪些東西,讓老師的手馬上熱起來?

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猜測中喚醒對知識的探究慾望,並通過生活化的探究與引導,獲取知識的`共鳴——熱是從高温物體向低温物體傳遞的。

(二)自主設計,認識熱傳遞。

對於熱傳遞的研究,首先從研究熱在固體中的傳遞開始,這個環節,我以研究熱在鐵棒中的傳遞為主要任務展開教學,通過下面六步展開:1、提出問題;2、進行預測;3、設計實驗;4、實驗驗證;5、討論分析;6、拓展應用。

同時這也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的過程。而科學探究總是從問題開始,“鐵棒中的熱是怎樣傳遞的呢?”這個問題,來源於生活,但學生平時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科學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聚焦生活現象,發現、探究、解釋其中的奧祕。學生的預測,是學生最初的理解,對於這個問題,我安排讓學生畫出他們認為的傳遞路線示意圖。有了自已的預測,實驗是最好的驗證方法,於是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四年級的學生,經過三年級一年的科學學習,是具備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的,同時,這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能力,為以後的教學打下基礎。

學生可能設計的方案:

1、把開水作為熱源,把銅棒的一頭放入水中,不斷地用手摸,感覺熱的傳遞的過程。(此方案,能感覺到,但不能夠看到)

2、把酒精燈作為熱源,在銅棒的一頭加熱,感受熱傳遞的過程。(此方案,較危險,用酒精燈加熱,銅棒的温度較高,容易燙手,而且也不能看到傳遞過程)

3、把酒精燈作為熱源,在銅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數根細木棒,在銅棒的一頭加熱,利用觀察細木棒掉落的順序觀察熱傳遞的過程。(此方案較佳)

(三)合作探究,認識熱對流

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是熱傳導,而在液體和氣體中的傳遞方式是熱對流,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熱對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其主要步驟和“研究熱傳導”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提出問題: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2、進行預測:在圖上畫出水的運動路線

3、設計實驗:主要解決什麼方法能讓我們看到水的運動

4、實驗驗證:學生分組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熱在液體中的傳遞方式是對流。

5、拓展延伸:熱在氣體中的傳遞方式也是對流嗎?談談生活中熱對流的應用實例,如空調的位置等。

(四)討論交流,認識熱輻射

接着引導學生認識熱輻射,首先提出問題:在夏天的烈日下,為什麼物體摸上去很燙?

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太陽將熱傳遞到地面上來,既不是傳導,也不是對流,像太陽這樣,不靠空氣或其他物體也能傳熱,這種熱傳遞方式叫“輻射”。

(五)鞏固延伸,拓展應用

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熱的三種傳遞方式,為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區分這三種熱傳遞方式,我設計了讓學生分析圖中的熱傳遞方式這一環節。

至此,完成本課教學目標,故而形成板書:

五、説板書設計

2、熱的傳遞

温度較高温度較低

由於採用了實驗法,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我在黑板上只書寫了上述文字,簡潔明瞭,讓學生一目瞭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

六、説課堂

評價在課堂的評價中,老師要注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注意採用劃分等級的辦法,使評價結果得以量化,顯性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學生。

1、能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

2、能否把學到的科學知識靈活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

3、能否積極主動的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

4、能否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並改進自己的探究。

5、我比以前有進步嗎?

七、説課程資源開發

對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我感覺,首先是要活用教材資源。比如:在第一個探究實驗中教材中使用蠟燭來粘住小木棒,而通過實際操作發現用蠟燭粘對學生來説不易操作。因此我選擇了生活中常見且更易於操作的凡士林。

2.善用生活資源,在實驗探究的實施過程中,藉助生活情景和經驗,促進有效問題的產生,明確研究方向。本課探究實驗中所利用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常見易得的。

3.巧用多媒體資源。學校已實現了電子白板“班班通”,不僅可以播放各種多媒體課件,還能播放視頻直觀演示教學內容。比如熱輻射概念很空洞,很難理解,可以利用網絡視頻,使學生直觀瞭解更多關於熱輻射的知識。

説課稿 篇3

一、縱橫聯繫,説教材

《蒲公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取了三個有趣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説明了一個道理,分別告訴學生怎樣正確認識自己,怎樣理智看待別人,怎樣拿出實際行動。《蒲公英》是一則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有不同,從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這篇課文在本單元中取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對本組課文的學習方法起着示範作用,我在仔細對教材進行分析解讀基礎上,依據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方法性目標:

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和運用詞語;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讀好人物對話;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

2、情感性目標:

通過課文的學習,明白做人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同時也看到蒲公英種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無謂的犧牲。

3、能力性目標:

以初讀、精讀、賞讀、活讀為主線,在不同方式朗讀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多讀多想、讀懂課文,讀書感悟”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來理解課文,讀好課文。教學難點:深刻體會寓言的含義。

教學突破: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感受,並創設情景讓學生敢想敢説。

二、靈活多樣,説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前,我讓學生多渠道多途徑蒐集有關蒲公英傳播種子、發芽生長等方面的資料進行閲讀了解,這既為上課做好了準備,又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創設情景談話激趣,拔動學生心中的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課堂中,教師的談話也必不可少,或指導、或點拔、或解疑、或釋惑,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3、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課文,當太陽公公、當“小降落傘們”、當那兩顆小種子,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實現“三維一體”的教學。

4、讀書指導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識其真”。(葉聖陶語)如何帶領學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讀書指導十分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初讀、精讀、賞讀、活讀”對學生的讀進行四個層面的指導,讓學生的讀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幾個來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主動參與,説學法

1、聯繫生活法

“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標一語道出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土壤。教學中,必須將課堂與生活進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課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讀書入境法

朗讀是十會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尤其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學習《蒲公英》過程中,我着力於創設情境,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如初讀、精讀、賞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等,讓學生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養。

3、合作探究法

新課程尤其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體協作能力,在多維互動的學習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中,我多次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個體感悟的基礎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如:在小組裏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課文,説説學懂了什麼?

4、多元評價法

在課堂學習評價中,我嘗試讓自評與他評、師評與生評相結合,讓評價主體多元;讓總結性與商討性評價相結合,讓評價方式多元;讓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讓評價項目多元。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

四、多元閲讀,説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讀為主的.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讀出一方新天地。

1、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讓學生觀看動畫,並通過教師的激情談話導入新課的學習。

2、初讀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通的就多讀幾遍,不能隨意放過。通過初讀,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在讀給大家聽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通過自己努力獲取成功的喜悦。

3、精讀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各學習小組的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學習,並在小組裏面進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難,在精讀過程中,讓學生採取讀、畫、圈、議等方法,形成個體感悟,而後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在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基礎上,形成共識。

4、彙報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通過朗讀比較、角色扮演、重點圈議等手段,讓學生明白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們的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原因,從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5、賞讀體味

在此環節教學中,要以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扮演讀等多層次的朗讀訓練,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仔細揣摩、回味。我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置身於課文的角色中去,設身處地地讀,如臨其境地讀。

6、想象説話

在學生學完全文後,我設計了“假如你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那兩顆想落到沙漠裏和湖泊裏的小種子?”“你自己想對這兩顆小種子説點什麼呢?”兩個問題,讓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在此,我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強求一致,更不拘泥於教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堂上,不斷閃爍着學生美麗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體驗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創新的價值,走向創新的人生。此時的閲讀,成了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成了心靈的對話。

五、自我反思,説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本節課中,我本着鼓勵多元解讀,展現獨特思維的觀念,努力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時我也在個性化閲讀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沒有照搬教學參考書上的正確答案灌輸學生,而是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適時讓學生“辯一辯”,讓學生在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理聽從和盲從的關係,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新五小的趙榮芳,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28課《彩色的非洲》一文。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抓住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揣摩和學習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積累優美的語言,並且從實際出發,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

就《彩色的非洲》一文來説,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描述了非洲的驕陽藍天、花草樹木、動物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藝術風采,多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突出表現了“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二、教學目標:

從教材的整體出發,一方面考慮到略讀課文具有明顯的獨立閲讀性質,另一方面考慮要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閲讀實踐,提高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因此,我將此課的教學三維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朗讀中體驗,在想象中體驗,在語言實踐中體驗,理解“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感悟與體驗中,弄清是從幾個方面來表現非洲世界的色彩斑斕,體會表達的方法,從而瞭解非洲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激發學生熱愛與嚮往之情。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

本課的教學難點:感受非洲獨特的風情與文化,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四、教學方法:

雖然學生受知識經驗,生活閲歷所限,對本文所描繪的非洲的獨特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感到陌生疏遠。但是,在本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這一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蒐集信息的方法,因而,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各種途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展示,使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愛因斯坦説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了,那麼,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對閲讀而言,興趣尤為重要,因此,在開課導入環節我設計播放非洲視頻,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更形象的得到視覺的衝擊。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由於本文篇幅較長,所以我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瞭解。並找出“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表現在哪幾方面?

(三)小組合作,體驗“非洲的彩色”:

《語文課標》強調指出: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於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在教授中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從非洲的藍天、驕陽、植物世界、動物世界、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以及非洲的藝術感受非洲的色彩斑斕,從而體會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

1、小組彙報自學收穫。

2、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

3、藉助圖片直觀瞭解非洲色彩的美。

4、鼓勵學生髮揮集體智慧,相機補充交流收穫,更加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情感昇華:

通過分析、交流、總結,學生已經對非洲產生了濃厚的感情,為了激起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我鼓勵學生,此時面對多彩的非洲你會説些什麼?(要求學生把自己此刻最想説的話説出來)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把自己情感揉進了文本里,心靈上受到洗禮,人格上受到震動。極大地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總結寫法:

通過前面的交流探討,學生掌握本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已經是水到渠成的,(如:課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方法,這樣使文章的結構更完整;還有過渡句的使用;個別段落還採用了先總後分的寫作方法等等)不過教師還要再次強調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並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做到學以致用。

(六)佈置作業:

遙遠的非洲或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地方,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以自己掌握的現有知識當一回小導遊,向身邊的人來介紹多彩的非洲,藉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地理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是對世界人文地理學習的開始,本課主要包括人種和人口兩方面的基本知識,重在從“人”的角度認識世界“居民”特點,同時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本節課教學容量和八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我將分兩個課時講解,本次主要説第二課時,包括“三大人種”和“人口的分佈”兩部分。

依據本節課知識構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世界三大人種並能在“世界主要人種分佈”圖上説出各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 2、瞭解世界人口分佈不均的概念並能在“世界人口分佈”圖上説出世界人口分佈密集地區和稀少地區;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人種沒有優劣之分的正確世界觀。

依據八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重點、難點: 難點:世界三大人種及其分佈;世界人口分佈; 難點:世界人口分佈存在密度差異的原因。

二、説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教授為輔,學習活動在前,教師點撥在後”的原則,我將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探究式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三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學習精神。

三、説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七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高,我將着重培養學生學習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歸納的能力,使學生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某一問題的含義。

四、説教學過程

人口與人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分佈及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資料,説出世界人口分佈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佈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進行地理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世界三大人種特點的瞭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種族平等思想。

[教學重點]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佈地區。

(2)人口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

世界人口的分佈及原因

[教學方法]

講授式、啟發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平台、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出示一張有關外國小朋友和中國小朋友的圖片,並配有劉歡的《我和你》,引入新課。

讓同學們看75頁三大人種相關知識,完成表格。(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過渡)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體質特徵,其中區別最明顯的是膚色,按照膚色差異,世界人口可分為三大種族。

一、三大人種

(學生活動1):(出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圖片)提問:從體質的.外部特徵上看,他們除了膚色有差別外,還有什麼不同?

(學生活動2):(展示 “世界人種分佈圖” ),你知道三大人種主要分佈在哪兒嗎?

[師生歸納總結] 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一些有種族偏見的人,把某個人種説成是“高等”或“優等”的,並對“低等種族”的人加以歧視和壓迫,都是應該遭到反對並且譴責。

(學生活動3):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扮演不同人種進行表演。

[過 渡]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人口在不斷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在不斷地加快。但各國由於國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長速度不一,從而導致世界人口的分佈極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佈

[承 接] 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用人口密度這一指標來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佈是不是均勻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組對抗賽:用語言描繪人口的疏密(人跡罕至、人煙稀少、接踵摩肩、人聲鼎沸………….

[學生活動4] 接下來請同學們看“世界人口分佈圖”,找出世界人口分佈稠密地區和稀疏地區?那麼影響世界人口分佈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生總結歸納]

世界人口密集區:(1)亞洲東部沿海、東南部和南部——自然條件好,農業發展早。

(2)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工業發展早,經濟發達。

世界人口稀疏區:(1)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2)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

(3)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4)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佈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其中與經濟條件的關係最為密切。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就密。自然條件惡劣的幹、濕、冷、高的地區,不適合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課堂小結] 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及主要分佈地區;世界人口的主要分佈地區。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學習5以內的序數》是中班下冊多元能力探索課程數學課中的一課時,主要是通過讓小朋友幫助“小動物坐火車”的活動來學習掌握5以內的序數,例小貓坐在第三節車廂裏,第五節車廂裏坐着小狗等,初步建立序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的單項序數。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孩子的特點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次的活動目標是:

1、認知目標:

(1)、學習5以內的'單項序數,初步建立序數的概念。

(2)、學習從左到右的順序點數。

2、能力目標: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判斷能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三、説活動準備:

1、小貓、小狗、小雞、小牛、小猴、小房子、小火車

的圖片。

2、固體膠、1---5的數字寶寶卡片。

四、説活動重難點:

1、重點:學習5以內的單項序數。

2、難點:學會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點數。

五:説教法:

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觀察、提問、演示等教法。

六:説學法:

孩子最大的樂趣是在“玩中學”,要在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幼兒在“幫小動物坐火車”的活動中,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從而輕鬆地掌握序數的概念。

七、説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通過複習《不説話》律動,使所有幼兒注意力集中。

2、做《左邊》的小遊戲,加強對左邊的認識,為從左到右的點數做鋪墊。

(二)談話直接導入。

1、 師:今天老師帶領小朋友到動物王國去做遊戲好不好?

(出示粘有5只小動物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並説出所看到的內容)

2、師:這些小動物也要去玩耍,但是得有一個要求,小朋友想,我們放學回家的時候要怎樣走路呢?

(引導幼兒説出排隊,為小動物也要排隊做鋪墊)

幼:排隊。

師:排在最前面的那個小朋友是第幾?

幼:第一。

師:緊跟在第一後面的小朋友是第幾?

(老師必須強調緊跟,緊挨着。)

幼:第二。

師:現在我們也讓這些小動物來排隊去玩耍,該怎樣排隊呢?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學習5以內的序數》。

(點題,板書)

(三)新授《學習5以內的序數》

1、師:先請小朋友自己幫助小動物排隊。

(每一張桌子上面有5只小動物,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練習,並啟發幼兒説出自己的排列順序,強調是從左向右。)

3、下面請看小動物要到哪裏去玩耍呢?

(出示坐火車圖片)

幼:坐火車。

師:小朋友看一看,這輛火車一共有幾節?

幼:5節。

師:一起數1、2、3、4、5,從左向右數,這是第幾節車廂?、、、、小動物要坐火車玩耍了,該怎樣坐呢?

(要求:一節車廂只能坐一隻小動物,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練習。)

4、讓幼兒自己操作練習,並説出自己的操練結果。

例:⑴小貓坐在第二節車廂裏。

⑵第四節車廂裏坐得是小狗。

5、師幼共同完成老師的作品,並讓幼兒口述結果。

(例,小貓坐在第一節車廂裏,第三節車廂裏坐着小狗等。)

(四)鞏固,練習。

1、師:小動物坐火車玩得有點累了,要找座小房子休息一下,請小朋友幫忙一下,但是也有要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隻小動物。

(教師出示小房子圖片,引導幼兒再次幫助小動物。)

2、師幼共同完成小動物找房子的內容。

3、師:小朋友再看,這裏還有一羣數字寶寶呢,他們也想住到小房子裏面,該怎樣住呢?

(啟發幼兒思考回答,數字寶寶1住到第一座小房子裏面、、、)

4、小結: 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5以內的序數》。從左到右數第一、、、

(強調本節課的所學內容,5以內的序數,第一、第二、、、、)

八、活動結束。

師:小動物們休息了,數字寶寶也找到家了,我們小朋友也要出去玩耍了。但老師還要告訴小朋友一句話:這節課我們學習了5以內的序數,我們數第幾第幾,要看是從哪邊數起,開始數得那一個叫第一,數到幾就是第幾。

(總結強調本節課的重難點,突出所學效果。)

九:活動延伸:

師: 下課我們到外邊去排隊,5人一小組,看看自己排在第幾,找一找自己的位置。

(讓小朋友觀察自己的位置,説出自己排在第幾,學有所用,實際生活中數學的運用。)

説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思想情感。

2.瞭解詩歌中的比喻與用典。

3. 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分析詩歌中詩人之“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 臨江仙》)有多少英雄能在歷史長河之中經得起千淘萬漉呢?曹操應該是三國時期留下最濃重一筆的人物。現在,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所瞭解的曹操。

提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中的曹操是個志士,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奸雄,如曹操借刀殺禰衡、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其實小説戲劇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歷史上真實的曹操也許不像小説戲劇當中所描寫的那樣奸詐、陰險、嫉妒。今天,就讓我們藉助《短歌行》來了解曹操。

二、 簡介

(一)題解:

什麼叫短歌?《樂府題解》根據《古詩》“長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長短而言。一般説,長歌比較熱烈奔放,而短歌的節奏比較短促,低吟短唱,適於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幻燈片)

(二)作者:

曹操,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幻燈片)

作為政治家:曹操二十歲被舉為孝廉,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起兵討伐董卓,先“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削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後,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並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曾幾次下《求賢令》,打破當時以德行和家世為用人標準的慣例,實行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政策,採取抑制豪強,限制兼併,廣興屯田等一些有利於人民的措施。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作為軍事家:實踐方面,指揮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理論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作為文學家:曹操精音律,善詩歌,即使在鞍馬勞頓中,也常常橫槊賦詩,隨章命題。他的詩歌內容較為豐富,風格蒼勁悲涼。有反映戰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海》和抒情的《龜雖壽》等。(幻燈片)

(三)背景介紹: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飲馬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完成統一大業。大戰前夕,曹操宴請眾文武,飲酒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因感此景,持槊而歌——《短歌行》。歷史上著名的橫槊賦詩的典故就來源於此。(幻燈片)

三、 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全詩,讀準字音。(幻燈片)

譬如朝露(pì)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鹿鳴(yōu) 何時可掇(duō)

契闊談?(qì) (yàn)繞樹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全班齊讀。

3.找出詩眼(詩眼就是一首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詞語或者句子。)

明確:就是“憂”字。

四、合作探究

分析詩歌,合作探究。

1.結合註釋對課文進行翻譯。

2.六人一組進行討論分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表面上看,作者非常憂愁。“唯有杜康”才能解除得了心中的憂愁,到底作者憂的原因是什麼呢?

分析: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渴望建立功業而未得,這就不能不產生苦悶和感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憂”的是人生短暫,此時他已53歲,人生已過半百,可是統一大業尚未完成。不得不憂啊!

明確:人生短暫,功業未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作者分別使用了什麼手法?為何而憂?

分析:前四句作者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比喻對“賢才”的思念;但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後四句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起興後面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説明賢才若來投奔於己,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明確:比喻、用典和起興。賢才難得。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這八句作者使用什麼手法?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明明如月”作者將賢才比喻為天上皎皎明月。“何時可掇”意思是我何時才能得到賢才呢?這種憂愁的心不可斷絕。後四句想象賢才歸己時的那種歡樂場面。

明確:比喻。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思想感情。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八句主要使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前四句比喻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作者用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透露出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

後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説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然後以周公自比,説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誠服地歸順。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願望。

明確:比興、用典。表達作者渴望多納賢才,一統天下的願望。

五、寫作特點

1.運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幻燈片)

2.引用典故和《詩經》成句,貼切而典雅。

六、課外拓展

重讀全詩,你覺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

明確:詩人由人生無常所帶來的憂思和招攬賢才、統一天下的壯志豪情相混雜,情緒或低落或高昂,到結尾處才讓讀者體會到詩人用對理想、事業的不懈追求驅散了心頭的憂思愁緒。總之,開頭低沉,後來昂揚。情調健康,內容積極,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能給人們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小結:全詩感情基調健康,內容積極向上,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短暫和賢才難得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統一天下的遠大政治抱負。給我們展現出了一個胸懷天下,渴望建功立業的曹操;一個關心百姓疾苦,大濟蒼生的曹操。

七、作業

許紹説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請你結合《短歌行》來評價曹操其人。

説課稿 篇8

第一部分 説教材解讀和教學價值

《元日》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的最後一課中的一首古詩,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敍事與寫景結合,表現了歡樂祥和、萬象更新的新年氣象,呈現了“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的春節傳統行為文化。同時,《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實施變革、推進新法之初寫的,是詩人借新年新氣象來表達自己對變革充滿喜悦和自信。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我想,人們傳誦的是一種美好生活,春節過大年的歡樂祥和的美好生活;傳誦的是一種民俗文化,中華民族過年的種種行為文化;傳誦的是一種人生追求,王安石為國為民實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據王榮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為古詩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傳承優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歡樂氛圍,理解節日文化,體會詩人內心作為《元日》的核心教學價值。

 第二部分 説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什麼比怎樣教更重要,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把課文等同於教學內容。有了以上對教材的解讀,我把本詩教學設定為“三個一”:一首古詩,一種文化,一個詩人。即,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節文化,體會詩人情感。

與“三個一”的教學內容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古詩,能説出詩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讀、背誦古詩,能讀出古詩的味兒。

2、讀寫互動,能感受春節文化。

3、適度拓展,體會詩人內心。

 第三部分 説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並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

 第四部分 説教學特色和教學創新

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三段式古詩教學模式”,即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展板塊。這是我的古詩教學課題研究的一大顯著成果,也是教學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讀的創新:以讀為線,三個板塊的感情朗讀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別讀出古詩的歡快味、文化味和詩人的'自信味,並分別把這種味道讀到臉上、頭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創新:在介紹詩人王安石及寫作背景後,將王安石的變法改革融入到古詩理解之中,並創造性地説出古詩的意思。

第五部分 説教學過程和教學意圖

 一、基礎板塊——解題導入,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一)理解“元”字,導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曆一月一日。)你還能想到“元×”嗎?(元年、元月、元宵、元日)這裏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麼?(寫春節做什麼,寫出春節的快樂。)

[教學意圖:導入要與生活相結合,要有語文味,要簡潔明快。]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預習過了,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預習過了,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説説句意:能連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

説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温暖,人們歡快地喝着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户。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後,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教學意圖: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加上古詩簡短,古詩教學就不應該是零起點,教學完全可以從直接背誦開始。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教師只要適當追問、指點,讓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詩的基礎,讓學生運用古詩節奏、重音規律,把握基調進行感情朗讀。]

二、核心板塊——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藴含着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麼,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説説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做法、意願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放爆竹:開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來驅除邪鬼,後來人們改用放鞭炮,現在還放煙花,由單純的驅鬼求平安,變成了一種歡快。

喝屠蘇:正月七年級這天,古人要飲屠蘇酒,祈求健康。現在親人團圓、親朋聚會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種慶賀。

換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寫上神的名字,或者畫上神的圖像,懸掛在門上來驅趕邪鬼。到現在改用了貼春聯,是一種喜慶。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説後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

的預設)

畫面一:過年,放鞭炮可是孩子們的最愛。你看,幾個孩子在放“轟天雷”呢,小女孩們捂着耳朵圍在那兒不敢上前,只有那個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長手臂,捏着引火,一點一點向前移。“滋——”,引線着了,隨即騰空而起,“碰——啪”炸開了花。孩子們也樂開了花。

畫面二: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説祝你身體健康、閤家歡樂,那個説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畫面三:年還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貼春聯。這家寫着“梅花春爛漫,竹報歲平安”,那家寫着“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麼紅火,都是那麼喜慶。

(三段話都是訓練總分結構,但又有所側重,三個畫面分別側重於人物動作、人物語言和看到的對聯內容。)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教學意圖:關注、理解、傳承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對話交流、讀寫互動中,引領學生把握春節文化符號,感受民俗文化氣息,豐厚春節文化生活。]

三、發展板塊——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一)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繫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介詩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兩度出任宰相,為了國家富強,百姓富裕,他實施變革,推行新法。

3、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範,再由學生交流)

爆竹:是在慶祝實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風:是改革的春風。

瞳瞳日:是改革的陽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説説。

在爆竹聲中,廢除了舊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風送了温暖,人們幸福地喝着屠蘇酒。改革的陽光普照千門萬户。人們改革總是要實施新法換去舊法。

(3)小結: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借新年萬象更新的氣象來寄託自己實施變法的自信。因此,這首詩不但表現了春節萬象更新的景象,還表達了詩人對實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讀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見,感情朗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讀。

[教學意圖:詩人簡介要兒童化,是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古詩內涵,體會詩人感情。讓學生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説説詩句意思,更是為了使體會詩情兒童化。這樣,品讀這首詩,就是在品讀王安石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

(二)課後拓展,表達文化

1、改寫古詩:課後,把課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來,加上頭尾,就是一篇古詩的改寫文。

2、拓展古詩:我們熟知的王安石的詩還有《梅花》《泊船瓜洲》,都與王安石實施變革有關。課後可以與人合作,查閲資料,學習探究這兩首古詩,你會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學意圖:有了課內的片段説寫基礎,課後的改寫古詩更豐厚了文化。有了課內本詩的學習基礎,課後的探究學習更豐厚了詩人。這樣,就將古詩教學的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説課稿 篇9

在地球上,哪裏有水,哪裏就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與水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水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怎樣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理解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係,使學生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為今後進一步認識水對生物的重要性並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呢?我在《生命之源——水》單元《生命離不開水 》一課的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精心設計有關水與生命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調查研究、親身經歷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使他們對科學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得到了培養。

一、創設情景,引人入勝

在課的開始,我藉助多媒體播放了一幅幅優美的山水圖景,當學生髮出一聲聲驚歎時,我又給屏幕上美麗如畫的景色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到山水之美。接着我讓學生猜猜“詩中讚美的是誰”?這時孩子們是“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我知道!我知道!”“水!水!”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接着我就讓他們思考“為什麼水會使小草變得嫩綠?使魚兒遊得歡暢?使地球變得美麗?”當學生暢談感想後,一起找到了原因:因為水是生命之源。

二、課前調查,課堂交流

實踐證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國小階段就開始培養。雖然這種培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也可進行,但絕沒有科學教育的層次高。因為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基礎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為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每人説出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例子,課前準備工作在這裏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課前我讓學生通過查閲資料、收集圖片和請教大人等形式作了一些有關“生命離不開水”的調查,當課堂上學生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對水與生命關係的認識時,他們原有的知識儲備便被激活,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也融入到了完整的體系中。這時,我再一次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在獲得視覺體驗的同時進一步理解了水對生命的重要性,知道人、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生物維持生命活動需要水。最後,通過全班共同交流得出:水對生命來説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和消化、蒸騰與光合作用等都離不開水。

三、積極參與,動手實踐

在科學課上如何利用科學教育的優勢,使它成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搖籃?我的體會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開放教學,讓學生“學會體驗、學會探究”,通過操作、觀察、質疑、想象、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探究慾望,訓練探究思維,從而充分開發學生的探究潛能。

課堂上,我搬出課前與幾個學生一起準備的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枝葉的盆栽菊花後,問學生:“××、××等幾位同學都知道,塑料袋原來是乾的,那現在塑料袋內壁上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塑料袋內壁上的.水是從菊花“身”上“跑”出來的,説明菊花體內有水。

接着,我再讓學生討論:自己帶來的植物是否也有水?能用什麼方法將它們體內的水分“擠”出來?這樣,讓學生通過交流日常生活中如何發現植物體內有水來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其中,學生設計將植物體內的水“擠”出來的方法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轉化為實際的動手實踐,既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又能激發學生嘗試實踐的慾望。後來,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切碎後放在裝喜糖的紗袋內用手擠、刀拍、放在小石臼裏搗碎、榨汁機榨或用鹽醃等將水從植物體內“擠”出,發現不同的植物都有水,但含水量有多有少。於是我趁熱打鐵:“植物體內含水量不同,那我們人體內含有多少水呢?我們吃的米飯、麪條、魚、白菜、雞蛋等食物中有含有多少水呢?牛奶全是水做的嗎?” 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和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通過讀圖瞭解人體、各種食物中的含水量,讓學生知道人們在吃食物補充營養的過程中,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水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動、植物的成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喝水”。並提前做了一套“植物喝水”裝置,方法如下:準備兩支富貴竹將它們分別插入裝有水和乾土的長身細頸的透明花瓶裏,觀察哪支富貴竹長得好。同時在裝水的花瓶裏滴一層油,在水面位置做好記號,觀察這支富貴竹每兩天喝多少水,並作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學生用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時間觀察,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同時這樣做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素材,培養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恆心和毅力。

四、反面例證,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對水與生命的關係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於是,我又提出了“如果沒有水,世界將會怎麼樣?”的話題。學生們各抒己見,在他們的討論過程中,我還通過課前收集的圖片展示出缺水給大自然和生命帶來的災難,然後再通過課件觀察小動物在缺水的情況下有什麼反應,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要珍惜每一滴水,並使學生知道:滴水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用水。討論結束後,要求學生根據已有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進一步鞏固、拓展對水與生命重要關係的認識。

五、激情導行,續寫小詩

最後環節,再次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山水景色及動聽的科學詩:“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遊得歡暢……”並提出要求:“你們能續寫科學小詩嗎?”此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用詩句來讚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因為有你,玉米才長得很棒;因為有你,稻子才笑彎了腰;因為有你,鳥兒才能高飛……如果沒你,魚兒就會死掉;如果沒你,花兒將會枯萎;如果沒你,大自然將一片荒涼……”他們的小詩表達了生命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為有水才有的美麗。同時編小詩的形式也加深了學生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理解,當然,小詩內容和形式的雙重要求也使孩子們在回憶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在濃濃的詩情中,在心靈深處構築起對水的美好感情,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懂得要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每一滴水。

本課的教學,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運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圖文並茂、音像齊下,寓教於樂,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其中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的“擠”水活動,使他們能夠在象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能力,既獲取了科學知識,有使科學素養得到了全面培養。

説課稿 篇10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掌聲》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説明。

【説教材】

《掌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9課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圍繞“獻出我們的愛”這一主題編排,《掌聲》一文告訴了我們愛就在你的舉手之間。文章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上台演講,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課文以小英“自卑——感激——樂觀”的情感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我設計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讀寫“掌聲、文靜、願意、姿勢、輪流、情況”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力透語言文字,深知英子內心變化的過程,用心去感悟她的生活心態,讀出情感,力達共鳴。

情感態度:在文本的言語基石上,領悟人與人之間彼此需要關愛的美好情愫,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地看待自己。

2、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瞭解小英的情感變化,深刻領會“掌聲”的內涵。

教學難點:瞭解小英在掌聲前後內心的變化。

【説教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我採用情境創設法、角色互換法、讀寫結合法,讓學生在自主閲讀、小組交流、自悟表達中體會情感。

【説學法】

教學當中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我注重了對於孩子學法的指導。新課標也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的方式,因此我的學法是“讀”佔鰲頭,小組合作,自主學習。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受變化

1、在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新同學小英。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板書:自卑憂鬱)

2、(出示變化後的小英圖片)現在的小英又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呢?(板書:開朗,自信)

3、原來那麼憂鬱、自卑的女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開朗自信的呢?

下面,就讓我們繼續走進那節演講課,走進小英的內心世界。

【設計意圖:通過前後對比,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為下一環節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做好鋪墊。】

二、角色互換,體會“猶豫”

1、(課件出示: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2、3、4自然段,找出描寫小英神態、動作的句子,用橫線把它畫下來。)指名學生交流所劃的3個句子。

2、引導學生朗讀,找出描寫小英動作的詞語。説一説從中讀出了什麼?通過讓學生扮演小英,我扮演小英的朋友,讓小英説出心裏話。然後一起體會小英的心情,來讀讀這段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都轉換角色當小英,老師則當“小英”的知心朋友。為小英向知心朋友吐真言,創設了一個符合兒童心理的感性天地。在這一感性的情境中,學生設身處地,娓娓道來,自然、真實、真切。】

三、合作學習,一悟“一搖一晃”

1、你能想像一下小英是怎樣“一搖一晃”地走上講台的嗎?

用上我發現,她的'頭,臉,眼睛她感到。這樣的句式。

小組間先説一説,再推薦代表發言。並指導學生把小英的這種艱難讀出來。

【設計意圖:如果説上一環節是以主人公的身份,走進英子的內心,那這一環節則是走出內心,充分想象此內心在外表上的具體表現。我引導學生想像英子神情外表,感受英子的心情色彩,絲毫沒有觸及英子殘疾的尷尬。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和經驗,學生易於觸摸,易於共鳴。】

四、設身處地,感悟掌聲含義

1、引導學生讀悟重點句:

a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那掌聲熱烈、持久,小英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b班裏又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引導學生從體會“熱烈、持久,經久不息的掌聲”中看到同學們對小英的鼓勵、讚賞和肯定。

2.讓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假如你當時也在場,你想對小英説什麼?假如你是小英,又想對大家説什麼?

【設計意圖:這裏,我抓住掌聲的“驟然響起”、“掌聲熱烈而持久”、“掌聲裏英子流淚水”,引導體會後,出其不意地追問:掌聲裏,你真想對英子喊什麼?你的掌聲代表了什麼?至此,學生激情湧動,閘門頓開,情感奔瀉而出,掌聲藴含的“鼓勵”“讚賞”便如期而至。】

五、再次想象,二悟“一搖一晃”

1、交流重點句:小英在大家的注視下,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台。

2、表面上看,小英似乎還像上台時那樣“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台,而實際上呢?誰能説説她是怎樣“一搖一晃”地走下講台的?

還用上剛才的句式:我發現,她的頭,臉,眼睛她感到。

【設計意圖:一是走上講台,一是走下講台,同是“一搖一晃”,相同的是動作,不同的是內心,內心感受,內心的色彩。如何引導學生感悟?這是難點。我運用對比法,在感悟上講台“一搖一晃”的基礎上,在學生領悟了兩次掌聲含義後,再次採用再造想象的方法,讓學生還原英子走下講台的神情和內心感受。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在相似中對比,在對比中體會,促使學生對英子的領悟一下子躍升到了新的高度。】

六、以讀代講,巧悟文旨

1、同樣的“一搖一晃”,不變的是姿態,改變的是心態。而這一切可喜的變化都是因為——掌聲。(音樂起,出示小詩並讓學生填充小詩後半段,交流彙報。)

2、(出示完整的小詩,全班齊讀)

掌聲,驟然間響起,掌聲,熱烈而持久,掌聲裏,小英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是掌聲,給了小英鼓勵,是掌聲,給了小英讚賞,掌聲裏,小英微笑着面對生活!

3、這鼓勵的、讚賞的掌聲,其實都是愛的掌聲。(畫愛心)然後老師引讀小英來信。

最後有層次地引導學生三次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達到熟讀成誦,實現整體昇華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填充的小詩,不僅有詩味,更是對全文內容的簡潔梳理。最後通過教師引讀,以讀代講,學生深情依依,巧悟文旨,恰到好處。】

七、説板書自卑掌憂鬱

↓聲↓

自信活潑

板書用了簡潔明瞭的八個字,涵蓋了文章的內涵,2個箭頭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小英的情感變化,中間一顆愛心昇華了文章做人的道理。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心理互換,設身處地,進入情境,將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引導學生在這一畫面中穿梭、徜徉,悟情、悟理。

我的説課完畢。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