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公開課説課稿三篇

來源:文書谷 1.17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公開課説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數學公開課説課稿三篇

數學公開課説課稿 篇1

《商的近似值》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第二節P.25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知識後,碰見除不盡或小數位數較多時,解決此類問題必不可少的一個知識點。

本節知識的教學,我嘗試讓學生自己做,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流程:

複習題設計了填表與計算,讓學生回憶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注意讓全體學生參與,動手、動腦,做到全體學生都掌握這部分舊知識。

強調:求近似值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積的近似值,跟小數乘法一樣,小數除法除得的商也可用“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商的近似值。下面我們學習求商的近似值。板書課題:求商的近似值。

讓學生嘗試做例6。

提問:要求保留兩位小數,應除到小數點後面第幾位?

要求保留一位小數,應除到小數點後面第幾位?

要求保留三位小數呢?

……

小結:算出的小數位數要比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然後用“四捨五入”法省略尾數,注意書寫時用約等於符號。

讓學生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採用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嘗試,通過嘗試法探索新知。

鞏固求商的近似值方法,並能準確地求出商的近似值,練習設計注意圍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並注意提高計算能力,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提問:求積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討論後總結:

相同點:方法相同,都是用“四捨五入法”;不同點:求積的近似值要求出積的.精確值,再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只要算到比要保留的位數多一位即可。

教師小結:教師指導學生看書,然後學生質疑,解疑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求商的近似值應注意什麼。

通過積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的對比練習,使學生能區分積的近似值、商的近似值,再次鞏固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培養學生區別一事物與另一事物,善於從很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之處,發現它們的本質屬性的這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兩題是屬於拓展題,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向學生着重講明“進一法”、“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由於水平有限,在教學教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老師講課沒有激情,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不夠細緻等等,希望廣大同仁給予指導和幫助。

數學公開課説課稿 篇2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課堂教學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一、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麼?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髮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反覆體驗,認識線段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為線段的特徵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麼?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徵。

第三個層次:迴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徵,和同桌説一説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

三、動手摺紙,深化認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數學公開課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認識圖形”

在教學中,為了使數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我從農村遠程絡上下載了一些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源進行動態演示模擬,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對這節課的設想,我從教材、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的,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它們的特徵以及周長,還有它們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課件出示):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並會辯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安全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課件出示):會辯認這四種圖形,另外,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麪混淆,所以我覺得本課的難點是體會面在體上,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成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多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彩筆、白紙等等。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我從農村遠程絡上下載一些學生以前學過的圖片(課件出示),我想通過這個問題來幫助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知識,這裏的長方體、正方體和球,學生應該能説出他們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稜柱,這裏我要簡要的介紹一下,為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接着我説:“今天,我們來這裏還要認識幾個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説,我想知道他的名字,還想知道它長的什麼樣?住在哪裏等等。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