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來源:文書谷 1.04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八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在國小學生已經接觸過。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圖形。《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等有關知識及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等平面幾何知識,並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推理和證明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探索正方形的性質,進一步學習、掌握説理、證明的數學方法。這一節課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伸和概括,充分體現了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繫、區別和從屬關係,同時又是高中階段繼續學習正方體、正六面體必備的知識。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及正方形的性質和應用。

3、學生情況分析

我是一所山區中學的數學教師,我任教的班級學生基礎一般,但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求知慾、表現欲強,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該班的學生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説理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培養。

4、教材的處理

在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他們已經掌握了這些圖形的意義、性質及其應用。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展示現實生活中的一組圖片,讓學生感知正方形,引入課題;通過觀賞一室內裝飾圖案,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圖中的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喚起學生的有意記憶和聯想,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新知識;通過運用多媒體演示圖形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歸納總結出正方形的意義、性質;最後應用正方形的意義和性質解決問題,使所學知識得以掌握。

二、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掌握正方形性質以及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的關係。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證明的方法。

3、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化未知為已知的數學思想及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幫助、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三、過程分析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根據本節的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五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前蘇聯著名數學家辛欽指出:“我想盡力做到在引進新概念、新理論時,學生先有準備,能儘可能地看到這些新概念、新理論的引進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認為只有利用這種方法,在學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並掌握所學到的東西。”這段話很精闢道出了引入新知識的一個重要原則──由自然到必然,就是説,在引進概念前,要讓學生感到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本節課我創設以下情景,引入課題。

觀察1:正方形的地板磚、印章、鐘錶、包裝盒等

提問:你發現了什麼?

(這些物品的表面都是正方形,利用正方形可以製作許多漂亮的圖案。)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正方形。

板書課題————正方形。

觀察2:一室內裝飾圖案,裏面有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提問:前面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那麼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充分欣賞、觀察第一組圖片,真切地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種圖形——正方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的真諦,揭示這節課的課題——正方形。通過觀賞一室內裝飾圖案,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圖中的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而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非常熟悉,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這樣使學生自然聯想到: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有什麼關係?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 複習回顧、開啟思維

(1)想一想:矩形、菱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邊與角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回答後課件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①②,使學生在圖形的動畫變化過程中瞭解由邊、角的變化可使圖形發生變化)

(2)量一量:正方形與菱形、正方形與矩形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邊、角又有什麼關係?

(3)説一説:正方形的概念。

(4)議一議: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邊、角變化關係,然後課件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③④⑤,使學生在圖形的動畫變化過程中再一次瞭解由邊、角的變化可使圖形發生變化)

讓學生回顧矩形、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既複習了已有的知識,又使學生產生聯想:正方形與它們有什麼關係,哪些東西發生了變化,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迫切希望知道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哪些東西變化了,讓學生動手量,分組討論、探究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的由邊、角變化而使圖形之間發生了變化,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規律,激勵學生主動探索、大膽想象,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認識事物時有了從“一般到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分析、總結”的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攻克了本節課的難點。

2、 共同探討,類比歸納

(1)比一比:看誰填得又快又好: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性質。(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表格在上課之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填完表格的前三列,教師檢查,表揚填得好的同學),你知道正方形的性質嗎?(學生討論完成第四列)提問:你是怎樣確定正方形的對稱軸的?

(2)講一講:你是怎樣得出正方形的性質的。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講到: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而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性質,學生已經很熟悉。教學中我首先印好上面的表格,設計比一比,看誰填得又快又好,意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回顧了所學知識,,同時開啟學生聯想的大門:正方形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和矩形,那麼它就同時具有平行四邊形、菱形和矩形的性質。然後學生類比歸納出正方形的性質,體現了“把所學知識建構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習慣和創新意識。

(3)平行四邊形有一個角是直角且鄰邊相等時變成了正方形,矩形的鄰邊相等時是正方形。想一想:你能否利用對角線的變化來判斷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呢?試試看。

(教師在學生分組討論、答辯後,再借助課件展示學生討論的由對角線變化判定一個四邊形為正方形的方法。)

利用對角線的變化,判斷圖形之間的變化,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的能力,學生在合作探討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共同探索的習慣,同時訓練了學生的發現、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具體應用,形成技能

1、講練結合、促進遷移

練習1、已知:如圖1,正方形ABCD,對角線AC、BD交於點O ,AC=4

求:⑴、圖中∠BAC= , ∠AOB .

⑵、與OA相等的線段有 ,AB= 。

⑶、正方形的周長是 ,面積是 。

圖1

練習2、搶答:下列説法是否正確,錯誤的請説明理由。

①正方形一定是矩形。 ( )

②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 )

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 ( )

④兩條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 )

⑤兩條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

⑥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 ( )

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約為25——35分鐘,此時設計搶答題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消除疲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共同辨析正誤,多問幾個為什麼,使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這幾個概念越辯越清晰,同時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勤於探索的好習慣。

例1、已知:如圖1,正方形ABCD被它的兩條對角線AC、BD分成四個小三角形,

求證:△AOB、△BOC、△COD、△DOA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加以證明:如利用三角形全等;利用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是它的對稱軸證明;畫正方形沿對角線剪開證明等。)

例題1是證明題,意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書寫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加以證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同一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動手操作、解釋原理

例2、把一張長方形的紙片如圖2那樣折一下,可以截出正方形紙片,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是長方形木板,又怎樣從中截出面積最大的正方形木板呢?

圖2

例3、現學校有一正方形的花園,為方便遊客觀賞,要修兩條直的小道通過花園(道路寬度忽略不計),把花園分成面積相等的四個部分,請你設計出儘可能多的修路方案,畫出草圖(不寫畫法、證明)

第2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讓數學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把數學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驅動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第3題讓學生設計儘可能多的修路方案,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又揭示了正方形的本質,只要是通過正方形的中心且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就可將正方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四部分。

3、深化目標、拓展延伸

例4、如圖3,邊長是1的正方形ABCD繞點A順時針旋轉30°得到正方ABCD,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使正方形ABCD繞點A順時針旋轉30°得到正方形ABCD,讓學生仔細觀察得出△ADE≌△ABE,再利用∠DAD=30°,正方形邊長為1,求得△ABE的面積,從而得出陰影部分的面積,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索活動之中,去尋找知識在應用中的銜接點,形成正確的應用觀,培養學生選擇適當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歸納小結、深化新知

請同學們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數學知識?你還有什麼疑惑?

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菱形

矩形

2、展示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四種圖形的包含關係圖,引導學生回顧正方形的定義和性質,並説出這幾種圖形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3、 你對老師有何建議和看法,歡迎課後和老師交流。

(全班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然後自由發言。)

讓學生小結,不僅回顧了所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通過小結,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加強,並向學生展示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規律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所學內容。新課後的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脈絡,形成完整認知結構。

(五)、佈置作業,提高能力

1、必做題

(1)已知正方形的一條邊長為1cm,求它的對角線長。

(2)已知正方形的一條對角線長為4cm,求它的邊長和麪積。

2、選做題

(2)如圖5,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BD上有一動點P,PE⊥AB,PF⊥AD,垂足分別為E、F,試指出△EOF的形狀?説説你的理由。

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研究指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第一種稱為現有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獨立完成任務;第二種稱為最近發展區,是一種準備水平,表現為學生還不能自行完成任務,需要教師的幫助,但是經過啟發也許他就能獨立完成任務。”教學就是要把最近發展區水平轉化為現有水平。根據學生不同層次的知識水平,為了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難度不一的課外題。第一題為必作題,設計了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的計算,目的是進一步理解正方形的性質,並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第二題是選作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體現分層教學,增加有能力的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了不同的數學,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四、教學評價

前面分析,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是本節課的重點,而正方形的有關知識對後續的學習又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節課中教師的課前準備與課堂組織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探索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研究。同時,藉助設計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手段,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因此,在本節課中,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本節課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證。

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應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儘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並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維水平。在學生回答時,通過語言、目光、動作給予鼓勵與讚許,發揮評價的積極功能。尤其注意鼓勵學有困難的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耐心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鼓勵他們改進;對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予以肯定鼓勵;對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通過佈置選做題去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五、 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使得數學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在展示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把數學思維的教學展示出來,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結論性知識的同時獲得大量的過程性知識。同時,讓學生經歷對數學知識歸納總結的全過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點:①突出知識的縱橫特點;②展示思維的“形”美“神”奇;③體現數學的學用結合;④重視學法的潛移默化。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賜教。最後祝大家生活愉快,事業有成。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黃金分割》 ,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第2節的內容。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七個方面闡述我的設計意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圖形》本章是對圖形全等內容的進一步拓廣與發展。學習相似圖形,離不開線段的比和比例線段,《黃金分割》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加深同學們對比例線段和線段的比的認識,是第一節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因此基於本節課的地位,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技能目標:(1)掌握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點的作法;(2)會進行黃金分割的有關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經歷黃金分割的引入及黃金分割點作法的探究過程,掌握數形結合法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目標:

在現實情境中體會黃金分割的文化價值,提高學生對黃金分割價值的審美能力,培養同學們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自信心 。

3、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並能運用。(理由:核心概念是黃金分割,黃金分割點、黃金比。圍繞核心,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索、發現、創新的最大空間,可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認知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的運用)。

學習難點:探究線段黃金分割點的作法。(對於黃金分割的作圖,可以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因為他們所學的尺規作圖有限,不易想到,估計接受作圖時有困難,所以本節課的難點是黃金分割的作圖)。

二、學情分析: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線段的比,對比例性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於黃金分割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估計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的分析,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三、關於教法與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對黃金分割了解甚少,為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我採用的

教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

學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設計過程中注重了“探究”、“互動”等環節,總體流程為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概念---自讀探知、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探究作圖---應用與拓展—鞏固練習等環節。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問題(2分鐘)

1、欣賞多媒體圖片 ,引入課題——黃金分割

〔設計意圖〕喚醒學生對美的感受,營造一個感受美、關注美、探究美的氛圍,搭建一個自主體驗、合作探究、自主構建的認知平台。

二)自讀探知、合作探究(10分鐘)

1、這堂課從放手讓學生度量本課中的五角星點C到點A、點B的距離及AB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計算,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發現AC/AB=BC/AC,形成初步概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線段比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然後小組合作,觀察、測量、計算手中的正五角星(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大小不等的共四類),教師引導作有關測量(測量時儘可能精確,減少誤差)。測量結果並不相等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並閲讀課本形成概念。

同時説明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往往要做成千上萬次實驗,以獲得一個較為準確的數值。數學活動也是如此。可以藉助計算器幫計算,發現:

〔設計意圖〕“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為學生提供了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對自讀探知的疑惑明瞭,增強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3、 黃金分割的定義:

在線段AB上,點C把線段AB分成兩條線段AC和BC,如果那麼稱線段AB被點C黃金分割(goldensection),點C叫做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與AB的比叫做黃金比.其中≈0.618.

推導黃金比值。用配方法解得比值為≈0.618

〔設計意圖〕通過探索交流合作過程得出定義就比較容易,但對於八年級的學生尚未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黃金比只要接受事實即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為了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也為提供理論依據。突出了本課的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

〔設計意圖〕為了使學生對黃金分割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通過判斷使學生了解由黃金分割可以得到什麼。並能進行有關計算,及時發現和補救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特別提示1:一條線段有2個黃金分割點。C點靠近A端AC就是較短邊。

特別提示2:黃金比並不為黃金分割所專有,只要任兩條線段的比值滿足這一常數,就稱這兩條線段的比為黃金比。黃金比沒有單位。

特別提示3:必須滿足位置和數量兩個條件,才能判斷一個點是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靈活變形公式計算 較長:全=較短:較長(根據=≈0.618進行計算)(C是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AB.分別能計算較長邊、較短邊、全長、比值)。

三)師生互動 探究作法 (9分鐘)

問題探究:如何作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本節難點,突破辦法:如何作長度是的線段,是突破此題的關鍵

(1)引導學生作長度為、的線段;(2)假設AB=2,就需AC=-1;(3)理解為什麼這樣作。

如圖,已知線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圖:

(1)經過點B作BD⊥AB,使BD=AB.

(2)連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則點C為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

〔設計意圖〕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難點突破是基於學生能夠在數軸上作出有關的無理數,構造直角三角形算斜邊的方法可以得,引入作法是為了提起學生探索的慾望,同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黃金分割的認識.

活動1: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作法畫出上圖.

活動2:探索作法的正確性.自己有困難時可以互相交流,試着證明一下以上結論.教師參與其中,共同證明,加以提示.

不失一般性(作法的正確性),設AB=2a,則 BD=DE=a

還有其他的畫法嗎?留作學生探討

〔設計意圖〕活動1鍛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鞏固黃金分割點的作法.估計學生操作不規範予以矯正。活動2 通過上面給出的找黃金分割點的方法,為不同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在自己的實際證明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悦,而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扮演着一個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

四)應用拓展(6分鐘)

1、閲讀111頁“想一想”巴台農神廟. 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交流,然後得出結果:

寬與長的比是黃金比的矩形叫做黃金矩形.還有黃金三角形等(在幻燈片中簡單提及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巴台農神廟介紹黃金矩形,讓學生體會其文化價值,擴展學生的知識,簡單介紹黃金三角形,同時也加深學生對黃金分割的理解。

2、再次展示另一組古今圖片,介紹黃金分割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加深對本節知識,陶冶學生情操,進一步體會黃金分割的人文價值。

五)鞏固知識,隨堂練習(8分鐘) (黃金分割點的另外作法)

練習1、任意作一條線段採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黃金分割點:如圖,設AB是已知線線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點E,連接EB;延長DA至F,使EF=EB;以線段AF為邊作正方形AFGH.點H就是AB的黃金分割點.

你能説説這種作法的道理嗎?

〔設計意圖〕(1)讓學生掌握更多黃金分割的作法,拓展其思路,(2)進一步判斷某一點是否為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練習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回顧小結(4分鐘)

現在請同學們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説説看你有什麼收穫或疑惑。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獲取新知的途徑等方面進行小結,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自己個性的機會,各抒己見,體現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佈置作業(1分鐘)

作業:A類113頁:習1、2 B類 113頁習 3 C類*為媽媽策劃她應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適?

〔設計意圖〕作業分層佈置,在完成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和加深,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才能的培養。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

五、關於板書設計

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利於知識的系統化。設計板書如下:

六、教學媒體設計: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展示。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黃金分割在建築藝術生活領域的美學價值。第二部分,知識呈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促使學生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第三部分,實踐應用。目的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數學源於生活且服務於實踐,進一步探究美、創造美,提高課堂效率。

七、關於教學評價:

本節課既注重了對雙基的評價,又注重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

1、注重對學生雙基的評價。如 設計的關於黃金分割定義的判斷題;學生對比值的計算等。

2、注重對學生觀察、動手及參與能力的評價。如欣賞各種美麗的圖片並觀察特點;動手測量並計算線段的比;探討黃金分割點的作法等。

3、選擇生活中的問題評價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如幫媽媽設計高跟鞋的高度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思路,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整式的乘法》,下面我就教材、教法與學法指導、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單項式乘以單項式、單項式乘以多項式之後安排的內容,既是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應用與推廣,又為今後學習乘法公式作準備。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中藴含的內在規律進行探索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其得出的過程涉及數形結合,整體代換等重要的數學思想。因此,它在整個國中階段“數與式”的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自己的`探索,用幾何和代數兩種方法得出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2)過程與方法: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和整體代換的思想;(3)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體會到探索與創造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的推導過程以及法則的歸納和應用。

二、説教法和學法指導: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好地落實各項目標,本節課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以讓學生參與為本課的核心,以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此基礎上,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方法:嘗試法、實踐法、討論法、發現法,讓學生全員參與,全員活動,讓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特別是讓學生展示、點評、質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能。

三、説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過程設計了“導學達標——探究釋疑——拓展延伸——內化遷移”四個基本環節。

1、導學達標:

在這個環節首先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案完成情況,針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撥。然後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興趣,最後再解讀本課的學習目標、重難點,讓學生帶着目標和問題展開本節課的學習。

2、探究釋疑:

這一環節一共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進行了拼圖遊戲,通過比較所表示的拼出的大長方形面積,從而發現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然後和預習案中用代數方法所得出的結論進行比較。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本質上與單項式乘以多項式一樣都是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從而突破了難點,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轉化以及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得出多項式乘法的法則後,我讓學生試着用文字表述它,學生的敍述開始不一定完善,在此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則的本質,並最終得出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先用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分別乘以另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道例題,例題是課本的題目,其目的是熟悉、理解法則。完成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嚴格按照法則來做,並認真板書,規範了學生的解題過程,起到了示範作用。在完成例題之後,為了讓學生檢驗自己對法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1、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在七年級學習了角平分線的概念和前面剛學完證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內容包括角平分線的作法、角平分線的性質及初步應用。作角的平分線是基本作圖,角平分線的性質為證明線段或角相等開闢了新的途徑,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同時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延續,又為後面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教材的安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知識結構合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2、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學生分析

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靈活性比較欠缺,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引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定為:掌握角平分線的畫法及會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解題,同時為下節判定定理的學習打好基礎。

3、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環境分析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方便地創設、改變和探索某種數學情境,在這種情境下,通過思考和操作活動,研究數學現象的本質和發現數學規律。

4、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掌握角平分線的尺規作圖,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教學難點是:1、對角平分線性質定理中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的正確理解;2、對於性質定理的運用。

教學難點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體動態顯示角平分線性質的本質內容,在學生腦海中加深印象,從而對性質定理正確使用;(2)通過對比教學讓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3)通過多媒體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進行學習。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數據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的內容。分段整理數據是基本的統計活動,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本單元繼續教學把一組數據按大小分成若干段進行統計,並把統計獲得的數據填入相應的統計表裏。本課時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數據,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數據以及各段的數值範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據的分段整理。 教材通過創設學校準備為鼓號隊員購買服裝,想請全體學生出謀劃策的教學情境,引出怎樣購買鼓號服這一學習任務。 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後的數據,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説,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為購買校服。圍繞購買校服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收集數據——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 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整理的方法採用 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突出 畫“正”字的方法 ,得到的數據仍然採用單式統計表描述。所以教學中應突出數據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這部分知識,形成相關的統計技能。為今後更進一步學習統計圖表、概率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由於在第一學段中對數據統計過程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根據國小兒童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與學生生活的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反思等活動,並使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應該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據、根據服裝型號分段、用畫“正“字等方法整理、繪製統計表、利用統計數據到服裝廠定做校服等。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調查訪問、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悦體驗。

A、重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導入,給學生做校服的情境, 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最後,佈置學生寫一份建議書,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據統計的全過程有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統計製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五個環節,其中分析數據是重要的環節,也是課程標準中強調的內容。在“女生1分鐘跳繩檢測”一題中,我引導學生嘗試分析“你 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在“空氣質量”一題中,我讓學生説“ 看了這些數據,你覺得常州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常州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常州的環境做些什麼?”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豐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設計這樣的分析,我認為是統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良好載體。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是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4第三章《三角恆等變換》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在此基礎上,本章將學習任意兩個角和、差的三角函數式的變換。作為本章的第一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探索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為後續簡單的恆等變換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書本上出現兩種證明方法——三角函數線法和向量法。課本中豐富的生活實例為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但只對有特殊關係的兩個角的三角函數關係通過誘導公式變換有一定的瞭解。對任意兩角和、差的三角函數知之甚少。本課時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動意識,對新知識充滿探求的渴望,但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處在初期,需進一步提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説教法

基於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原則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公式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為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公式推導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採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簡易性和直觀性。

4、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對知識掌握逐步提高。

(二)、説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出發,經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推導證明、歸納總結等環節,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逐步提高對知識掌握。

四、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知識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利用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二)、能力目標

通過利用同角三角函數變換及向量推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學生體會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現、探索和證明的過程,體驗成功探索新知的樂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以及努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激情。

五、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公式的推導,所以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

六、教學流程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1: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是如何定義的?

舊知,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是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的基礎)

(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考慮能否求出,,從而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問題2:我們在國中時就知道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那麼大家驗證一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引導學生利用特殊角檢驗,產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興趣。)

(二)探索公式,建構新知

(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本節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為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書本上出現三角函數線法留給學生參照書本課下探究。公式得出後,生成點的動畫,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對任意角均成立,並啟發學生觀察公式的特徵。)

方法一(兩點間距離公式):如圖,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則:

所以:。

方法二(向量法):在平面直角座標系xOy內作單位圓O,,它們的終邊與單位圓O的交點分別為A,B,則由向量數量積的座標表示,有:向量的夾角就是,由數量積的定義,有於是

由於我們前面的推導均是在,且的條件下進行的,因此(1)式還不具備一般性。

若(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當時,設與的夾角為,則

另一方面於是所以

也有

方法三(學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數線法)

(三)例題講解,知識遷移

例1化簡求值:

(通過例1中有梯度的練習,學生能夠實現對公式的正向和逆向的簡單應用.求同時求出引例中橋的長度,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變式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兩種方法:

方法一:從公式本身思考

方法二:引導學生髮現

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開放小結,歸納提升

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

口訣:余余正正異相連

(引導學生從公式內容和推導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小結,不僅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對所用到的數學方法和涉及的數學思想也得以領會,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完成知識建構,又可以培養其能力。開放式小結,啟發靈活,以問促思,能夠較全面的幫助學生歸納知識,形成技能。)

(五)分層作業,鞏固提高(必做題)P127,練習1,3,4

(選做題同學可以思考:能否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關係證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課後作業設置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能力的提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

八、 板書設計

九、教後反思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已經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對內角和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求知慾強,互相評價、互相提問的積極性高、因此對於學習本節內容的知識條件已經成熟,學生參加探索活動的熱情已經具備,所以把這節課設計成一節探索活動課是切實可行的。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六節《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上冊多邊形相關知識的延展和昇華,並且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又與三角形相聯繫,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多邊形的內角和環環相扣,前面的知識為後邊的知識做了鋪墊,聯繫性比較強,特別是教材中設計了現實情境,“想一想”,“議一議”等內容,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在編寫意圖上,編者強調使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迴歸多邊形的幾何特徵,而不是硬背公式,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定理,進一步瞭解轉化的數學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探索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着探索和創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探索和應用。

【教學難點】多邊形定義的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推導。轉化的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分成七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

第四環節:思維昇華。

第五環節:能力拓展。

第六環節:課時小結。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第一環節 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蜂窩,教師結合圖片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多邊形。

2、工人師傅鋸桌面:一個四邊形的桌面,用鋸子鋸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目的:

1、通過現實情境的展示,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為課題的研究做鋪墊。

第二環節 概念形成

1、藉助多媒體顯示一多邊形,學生類比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對多邊形定義、並表示出相應的元素。

2、教師再給出嚴格規範的定義,特別藉助學具説明“在平面內”的必要性、此外,説明正多邊形的定義以及多邊形可分為凸多邊形和凹多邊形。

目的:

1、對於邊角這些能在圖形中識別而又不要求學生掌握的描述性定義,採取學生類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來歸納,滲透類比的數學思想。

2、藉助於自制的直觀教具,説明多邊形定義中“在平面內”這一條件,易於學生理解,化解了難點。

第三環節 實驗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那麼多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從四邊形開始研究。

活動一:利用四邊形探索四邊形內角和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完成)

(師巡視,瞭解學生探索進程並適當點撥)

(生思考後交流,把不同的方案在紙上完成)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它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處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節內容不等式,它是刻畫現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關係的有效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所以對不等式的學習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也為學生以後順利學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有關內容的理論基礎,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兼顧我校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關係,瞭解不等式的意義。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經歷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初步體會不等式與等式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由具體實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進一步符號感與數學化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質

難點:不等式基本性質3

教法與學法:

1。 教學理念: “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2。 教學方法:觀察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3。 教學手段:多媒體應用教學

4。 學法指導:嘗試,猜想,歸納,總結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下面我將具體的教學過程闡述一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將用一個公園買門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導入課題。

世紀公園的票價是:每人5元;一次購票滿30張,每張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團員去世紀公園進行活動。當領隊王小華準備好了零錢到售票處買27張票時,愛動腦筋的李敏同學喊住了王小華,提議買30張票。但有的同學不明白,明明我們只有27個人,買30張票,豈不是“浪費”嗎?

(此處學生是很容易得出買30張門票需要4X30=120(元), 買27張門票需要5X27=135(元),由於120〈135,所以買30張門票比買27張還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個數與數之間的不等關係式)

緊接着進一步提問:若人數是x時,又當如何買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講授新課

引例列出了數與數之間的不等關係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關係。那麼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讓學生回顧等式的.概念,“類比”等式的概念,嘗試着去總結歸納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學生從一個低起點,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應用數學的自信心,為下面的學習調動了積極。

接下來我用一組例題來鞏固一下對不等式概念的認知,把表示不等量關係的常用關鍵詞提出。

(1)a是負數;

(2)a是非負數;

(3) a與b的和小於5;

(4) x與2的差大於-1;

(5) x的4倍不大於7;

(6) y的一半不小於3

關鍵詞:非負數,非正數,不大於,不小於,不超過,至少

回到引入課題時的門票問題120<5x,我們希望知道X的取植範圍,則須學習不等式的性質,通過性質的學習解決X的取植

難點突破:通過上面三組算式,學生已經嘗試着歸納出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了。不等式性質3是本節的難點。在不等式性質3用數探討出以後,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數軸上任取兩個點,用相反數的相關知識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個負數時,任意兩個數比較是否性質3都成立。通過“數形結合”的思想,使數的取值從特殊化到一般化,從對具體數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數的昇華。讓學生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時,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的看法,希望各位專家指正。謝謝!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能碰到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去書店買課外書,看看在那裏會碰到什麼數學問題

【利用買書這一情境導入新課,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或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主題圖。

第一步,讓學生看圖並説説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圖上的條件提數學問題。

第三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汪汪樂園》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這一環節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和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2.探討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算法,試算28+4=( )。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思考同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已經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很快就能得出結論,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在後來的分組交流或全班交流時,他們才會勇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2)分4人小組交流算法,要求組長統計算法。在全班評選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組。

【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3)全班學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數小棒,先擺28根,再擺4根,然後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邊加,一邊數,數出最後的.結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算法四:列豎式:

學生已經學會了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已經有了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教師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

(4)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分組進行交流,並説明自己選這種算法的原因。

【通過學生比較,選算法,分組交流,使他們明白選擇算法是為了計算更快速、更準確,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

三、練習試一試。

1.你想買哪兩本書,需要多少錢?

先請學生獨立做題,然後全班交流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題,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全班交流時也會很積極地參與發言。】

2.有30元錢,可以買哪些書?

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分4人小組交流,組長統計計算方法,評選出每個小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四、自由練習。

師:你今年多少歲?算一算再過16年你多少歲?

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再過8年多少歲?

你爸爸今年多少歲?再過7年多少歲?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分4人小組交流計算結果。

【以學生及其父母的年齡為材料進行練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地參與練習與討論。】

五、小結。

師:同學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數學問題,試着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存入問題銀行以後再解決【再次説明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數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六、學生自評。

要學生説一説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麼樣?如果好,好在哪裏?如果不好,以後打算怎麼做?

【通過學生自評,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本課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減》這節課是代數運算的基礎,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及簡單的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加減法運算,同時也學習過分式的基本性質, 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將為《分式的加減》第二課時以及《分式方程》的學習做好 必備的知識儲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會進行簡單的分式加減運算,具有一定的代數化歸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分式加減運算法則的過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有條理思考及代數表達能力,體會其價值。

(3)重點、難點

①重點: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

②難點:異分母的分式加減運算及簡單的'分式混合運算

二、説教法

本課我主要以“創設情景——引導探究——類比歸納——拓展延伸”為主線,啟發和引導貫穿教學始終, 通過師生共同研究探討,體現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過程。

三、説學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歸納和鞏固提高”四個層次的學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

問題 1: 甲工程隊完成一項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隊要比甲隊多用 3 天才能完成這項工程,兩隊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

問題 2:20xx 年,20xx 年,20xx 年某地的森林面積(單位:公頃)分別是 S1,S2,S3,20xx 年與 20xx 年相比, 森林面積增長率提高了多少?

老師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共同研究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探究、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這兩個問題情境,引入分式的加減運算,既體現了分式加減運算的意義,又讓學生經 歷從實際問題建立分式模型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環節:同分母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數如何加減?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類比分數的加減法則,你能歸納出分式的加減法則嗎? 老師活動:鼓勵學生通過類比、探究並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運算法則 學生活動:分組進行討論、交流,並多舉類似例子進行類比,而後,小組發表意見,説明自己的推測。 在學生通過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礎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師通過讓學生練習“做一做”的題目,加以驗證和領悟,法則的形成打下基礎,並導出分式加減運算法 則: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 老師活動:引入習題“做一做”,適當糾正學生的語言,並板書法則 學生活動:通過個體練習,領悟規律,再小組交流,形成法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分數運算方法,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法則

(二)主動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環節: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異分母的分數如何相加減?如:1/2+2/3=?:1/2—2/3=?。 (2)你認為異分母的分式應該如何加減?如:1/a+2/b=? 老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啟發學生通過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類比得到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方法 學生活動:參與交流、討論、歸納異分母分式加減的方法 設計意圖:進一步鍛鍊學生的類比思想;同時通過討論解決分式的通分,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式轉化為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三)例題教學

第四環節:解決問題

(1)回到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 s3 ? s 2 s 2 ? s1 1 1 ? 問題一: ( ? ) s2 s1 n n ?3 問題二:

(2)例題 1:計算(課本 P81 頁) 老師活動:出示習題,巡視、引導、糾正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

設計意圖: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能力

(四)隨堂練習

第五環節:鞏固深化

老師活動:巡視、引導 學生活動:個體練習、板演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方法 (五)課堂小結 第六環節:提高認識 老師活動:本節課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

(1)同分母分式加減法則

(2)簡單異分母分式的加減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及時總結的良好習慣和歸納能力 (六)作業佈置 第七環節:反思提煉 課本 P27 第 1、2 題 五、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