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説課稿合集五篇

來源:文書谷 2.1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説課稿合集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十四章第四節。《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介紹了具有流動性的氣體和液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屬於流體動力學的知識,該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着較廣泛的應用。在學生學習了固體的壓強、液體壓強、大氣壓強的基礎上以及生活情景的引入,能使學生繼續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以及發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從而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這是對整章物理知識的昇華。這一節知識點的內容較為抽象,我們一般不易看見,所以對於國中生學習起來就更為困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讓學生動手做些實驗,來觀察流體運動而產生的一些現象,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2、教學內容及教學的重點、難點: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重點是要經過學習探究知道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教學的難點是通過實驗,讓學生獲得充足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然後再讓學生針對設計實驗得到的結論解釋生活中相關的現象,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學習理念。

3、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流體的壓強跟流速的關係。

(2)瞭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

(3)瞭解生活中存在的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相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流體壓強跟流速有關的現象。

(2)通過的多媒體展示來體驗由氣體壓強差產生的飛機的升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領略流體壓強差異所產生現象的奧妙,獲得對科學的熱愛、興趣感。

二、説學法

1、本章每一節在知識點的內容安排及編寫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每節知識與每節知識之間相互串聯。通過前面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學習,同學們在學習和探究物理方法上已經有了一定基礎,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學習基礎。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之間的整體性,不能獨立的掌握每一個知識點。

2、從思維發展角度看,國中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期。此階段他們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通過實驗學習知識,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以及向理論知識的概括髮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從簡單現象入手,通過探究活動,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三、説教與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輕鬆地得出“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研究課題,我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入,又設計了幾個小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並觀察,並讓學生從中歸納總結,逐漸學會如何歸納總結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點撥引導、類比、設問,使學生不斷處於思維活躍狀態,積極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同時,通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的獲得學習的成功喜悦感,並結合多媒體,使學生從多種感觀上認識知識。從而增長對其學習的興趣性,讓學生學會關注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1、新課引入:通過對幾個生活情景的提出,接着又通過一個師生互動的小實驗來引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以及思維衝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慾望,緊接着引導學生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猜想,進一步對前面內容的聯繫,自然延伸到。

2、新課的教學。學生只有對所探究的案例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想學、樂學、善學,繼而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的發展。

3、新課授課:

(1)探究流動的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讓學生參照課本設計的一些實驗和教師設計的實驗來進行實驗,並注意觀察現象的產生,特別是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控制不同的吹氣的速度,來體現流速的快慢,做好現象的記錄,並前後進行觀察對比,協同小組成員之間的進行合作觀察、總結結論。然後讓一部分小組説出實驗結論,要注意引導學生説出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

通過呼應開頭,解決新課導入的問題,進一步解決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應用小實驗:往下面吹氣,乒乓球為何不會掉下?使學生的疑慮和探究慾望得到一定的滿足。然後以學生日常見到的現象為題:快速行駛過街道的汽車,其背後的樹葉往哪個方向集中?既可達到檢測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又能引導學生去留心身邊的事物或現象。體現“生活處處有物理,處處留心皆學問”,貫徹“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接着由近及遠,練習課後習題“火車進站”的情形,“提出安全線的作用和物理原因”。這樣有助學習能力的'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同時通過本題還可以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的認識,並潛意識地對進行學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

(2)讓同學們回憶總結“探究流動的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進行類比,然後大膽放開讓學生自主“探究飛機升力的產生”和“探究流動的液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3)本節小結,通過對知識進行重現,讓學生明確本節所學的主要知識,給新知識的授課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4、鞏固練習:

通過進一步對習題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進行反饋。我要告訴同學們知識具有兩面性,我們應做到趨利避害。讓學生感到物理無處不在,讓自然的神奇帶給學生無盡的求知慾望!

五、説板書

在機翼的上下表面產生了壓強差,從而產生了一個壓力差,這就是飛機向上的升力。

從整個板書設計上看清晰明瞭,既要達展示這堂課具體內容又要達到簡明扼要。所以列出本堂內容的要點和結論以及重點,讓學生對整堂課的知識達到一目瞭然。

六、説教學反思

1、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由讓學生跟我學、跟我做的教師講授型模式向學生自我我要學、我要做的學生探究型模式轉變,整個課堂大部分的時間是學生説、學生做,通過問題情景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協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較好地體現了由科學世界迴歸到生活世界的課程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是當今中學物理課改的核心理念,本堂課中無論是機翼升力產生原因,還是後面的幾個課後練習都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都面向了學生現實的生活世界。

4、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

用flash演示飛機的飛行,機翼升力產生的原理,流動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良好的感性認識。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磁現象和電現象的基礎上初步揭示電和磁之間的聯繫的,可使學生了解直線電流和通電螺線管周圍存在磁場及它們周圍磁場的狀態和性質,使學生初步認識磁現象的本質,不但為學習電動機和發電機打下基礎,還為以後學習電學等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2、教學內容的特點:

本節教材內容是在實驗的基礎上介紹電流的磁場。通過奧斯特實驗和通電螺線管的實驗來概括磁場的存在及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的結論,具有較強的探索價值,因此本節內容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奧斯特實驗及其結論。難點是直線電流變環形電流時磁場的變化及用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的關係。

二、學生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了簡單的電現象和磁現象的有關知識,對磁極、磁場、磁感線有了初步知識,對學習電流的磁場這一新知識已有了認知基礎。從對磁體周圍的磁場的瞭解到瞭解電流周圍的磁場,學生會有一種強烈的心理願望,可望瞭解究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瞭解直線電流周圍磁場分情況,知道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分佈情況並能用磁感線表述。

2、技能目標:會用實驗探究問題,用科學方法總結規律,會用安培定則判斷電流方向和螺線管磁極。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啟發、點撥引導學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五、教學設計:

1、引入新課,提出問題:給同學播放電磁起重機工作的.視頻材料,讓學生指出其中運用的物理知識:電和磁,引導學生思考電和磁之間的聯繫.介紹1820年奧斯特的發現,並指出今天我們利用前人的啟示,在課堂上憑藉自己的能力來探求究竟:電流周圍是否有磁場存在。

2、實驗探究總結規律:

問(1)我們怎樣判斷磁場是否存在?怎樣判斷磁場方向?

利用那些工具來設計實驗判斷電流周圍是否存在磁場?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根據現象總結結論。

(2)既然電流周圍存在磁場,那麼磁場情況又怎樣呢?教師藉助實物投影讓學生認識直線電流周圍的磁場。

(3)把導線彎成環形,環形電流周圍的磁場又是怎樣的呢?利用自制教具,使學生了解環形電流周圍磁場與條形磁體磁場類似,學生用鐵屑和通電螺線管做實驗進行驗證。

(4)改變螺線管中所通電流的方向,用小磁針檢驗極性是否變化,總結螺線管極性與電流方向有關。

(5)課件介紹安培定則後,每兩人一組,用軟導線和筆繞制螺線管,並用安培定則判斷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係。

六、課堂小結

總結探究結果,體驗成功。

説課稿 篇3

一、 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於國小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為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藉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為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誌着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為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佈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後,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麼是二分法;最後,教材佈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麼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佈置是符合課程規範關於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徵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 説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中也包括着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範——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徵。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 説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為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節;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課程規範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製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並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餚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麪條、麪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為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瞭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為素材。

説課稿 篇4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水上飛機》。這是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用擬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紹了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向學生展現了科技新成果。

課文故事性強,情景極富趣味性,語言生動活潑,沒有高深的道理,沒有艱澀的術語,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是加強語言訓練,激發科學興趣的好教材。

一、説教學理念、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按照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讀悟第一自然段,體會小海鷗見到水上飛機時奇怪的原因。會用“究竟”造句。

二、説教學內容、過程

為了實現本文的教學目標,我把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1、學習生字新詞,初步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讀悟第一自然段,體會小海鷗見到水上飛機時奇怪的原因。

教學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過程分成五個環節:一是猜謎導入,激趣設懸;二是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三是精讀第一自然段;四是作業;五是板書設計。

第一環節猜謎導入,激趣設懸。本環節我用猜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形成了“未有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待揭謎後出示飛機畫面,然後揭題讀課題讓學生質疑。明代學者陳敏章説:“學貴有疑“一開始就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才能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二環節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字詞教學是學好一篇課文的關鍵所在,起到基墊作用,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自讀要求,放手讓學生在自讀過程中完成,人們常説的”給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然後出課件出示生字新詞,進行自讀檢查生字詞認讀和理解情況,並相機指導,和學生共同學習記憶生字的方法。第三環節,走進文本第一自然段,讀悟體會小海鷗見到大船為什麼奇怪,怎麼想的?抓住小海鷗説話時的語氣和關鍵詞,引導學生體會感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並在學習本段的過程中練習用“究竟”説話。第四環節的作業佈置不容忽視。作業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積累,也是為上好下節課做好墊基作用,要適中適量。第五環節板書設計,板書是教學內容的精裝版濃縮,簡單明瞭的板書是課文的點睛之筆,通過板書可將本節課的內容影射出來,板書不在多而在精。

三、説教法、學法

三年級學生已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教材本身特點,我讓學生通過反覆認讀生字、新詞再走進文本進行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進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識。這體現在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中。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極富趣味性,語言生動活潑。為此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抓住小海鷗的語氣和文中關鍵詞感情朗讀貫穿教學。在國小生面前,枯燥的講解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以讀代講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正如朱熹所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我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老師請來了書中的'生字寶寶,看大家能不能正確讀出它們的名字。現在讓我們再去看看小海鷗吧!”的語言,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然。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識。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愛因斯坦也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重要。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揭題後,就讓學生質疑課題,如“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在字詞教學和第一自然段的課文教學過程中我也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逐步解疑。

四、説課後反思

通過反覆的研讀文本,我設計了以上説課內容。我想只要肯花心思,肯動腦筋,就一定能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並開發出教材中激發孩子興趣和創造力的新枝綠葉來。

説課完畢,謝謝!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説理性的文章。文章通過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着重讀好蘇格拉底説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説教法學法:

《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是運用聯想,借事説理。所以教學時應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發人深省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感悟。

文章最後一段話,要讓學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麼?“最大”的“追求”又指什麼?為什麼拿在手中的才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時採用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舉例來正反印證。

對於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採用分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理解含義。課文最後一節要求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學生主要是採用讀書感悟、小組合作討論、舉例説明的方法進行學習課文。

因為本課只有兩個生字,所以根據這一情況,我打算一課時上完。

説教學過程:

一、簡介蘇格拉底,導入新課。

1、簡介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本人並無著作傳世,其言行大都見於其弟子柏拉圖的一些對話體著述中和色諾芬的《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產婆。蘇格拉底也常説他的談話藝術就像為人接生一樣。他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

[這段的介紹是為了聯繫後文中他利用小事揭示人生道理的深刻用意。]

2、出示一幅豐收麥田圖,教師敍述:這正是大熟的季節,地裏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和弟子們來到了麥田邊。

[運用圖片和教師的語言渲染營造環境,將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之中。]

二、學習課文,讀書感悟。

1、蘇格拉底對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弟子們必須遵守的規則是什麼?指名讀,出示。(明確幾個要點:必須摘一個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

[讓學生明確蘇格拉底的規則是讓弟子們沒有回頭重選的機會。]

2、如果現在你就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你會如何選擇一條線路去完成老師的任務?指名上黑板畫出路線圖。

(此題的結果就是出現多種行走路線,教師此時點出最大的一株麥穗可能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地方,蘇格拉底又規定不能回頭重選,這該怎麼辦呢?)

3、問學生:各種選擇麥穗的方法都可以嘗試,可是你能確定你摘到的那株就是最大的嗎?

4、在學生為此困擾時,研讀課文2—5節,體會弟子們的認真、猶豫。

[在教學這段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抓住描寫弟子們動作、心理活動等的詞句。]

我的感悟:語文課上,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為對學生而言,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學生唯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為追求 “‘讀’佔鰲頭”而努力!

5、可事情的結果令大家始料未及,弟子們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播放錄音“你們已經到頭了。”

6、出示第五小節,讀一讀,體會弟子們那失望的心情。隨這句話學習兩個生字“壟”、“ 嘲”。

7、從這件事中,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出示第七小節。自己讀一讀。

默讀課文,悟一悟最後一句話,可把感受寫在書邊上。

“眼前的一穗”指的是什麼?“最大”的“追求”又指的是什麼?

我的感悟:古人曾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因為唯有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讓學生邊默讀邊品悟,還寫上感受,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批註課文雖然使課堂“一時寂靜”,但卻由此而激活了自己的思維、抒發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個性,這一做法既務實有效,又返璞歸真!

8、你能聯繫生活實際來談談對最後一段的理解嗎?請學生各抒己見。

我的感悟:我努力追求的課堂是始終洋溢着自由、平等、親和的對話氛圍,讓教學成為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學生由此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令學生對未來充滿了希翼。

三、佈置作業

1、摘抄課文中你最喜歡的語段,做成你的名言卡片。

2、選擇一題練習:

*如果你見到蘇格拉底的學生們,你想對他們説什麼?請寫下來。

*文章最後一段話,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請舉個具體的事例寫出自己的體會。

我的感悟:

本課的教學步驟比較簡約,但始終把握三個原則: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理解並打上鮮明的個性印記。

2、放飛個性。閲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為“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閲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樂!

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台,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台,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