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來源:文書谷 1.84W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説課稿 篇1

 教材簡析:

《遊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遊記,敍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並藉此生髮議論,説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遊記立意超卓,指向鮮明,言簡而意豐,言近而旨永。“吟詠之間吐吶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自創新格而彌足珍貴,彪炳千古而有無限的可開掘性。

本課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宋代散文。《六國論》和《遊褒禪山記》是教讀課文,《伶官傳序》和《石鐘山記》是自讀課文。《六國論》和《伶官傳序》都是借古諷今的史論,《遊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都是因事説理的遊記。《遊褒禪山記》顯然引領了《石鐘山記》。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有了國中三年的學習經驗,上了高中後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並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夠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根據這一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瞭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並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二、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三、詞類活用。

 教學難點

一、掌握文章説理深刻、章法嚴謹的寫作特點。

二、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法運用:

指導思想: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的教學思想以及素質教育的方向,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發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在課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遊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繫比較。

三、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遊程(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四、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古詩文需要熟讀背誦。

串講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問法---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比較法---新舊知需要温故知新。

討論法---課堂上需要活躍氣氛。

練習法---教學上需要精講多練。

教學媒體:

錄音機、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學法指導:

高一學生對文言文閲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一、引導學生利用課文註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二、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

三、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教師適時點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示學生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

五、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教學程序: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1、 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介紹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峯。”學生通過誦讀領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峯”一句的含義。隨後因勢利導,引出課題,指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

2、 整體感知:

先用錄音機播放課文朗讀,再組織學生誦讀全文,瞭解文章大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並以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

①課文中記遊部分,集中於文中哪幾段?(第1、2節)

②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2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3 節)

得出怎樣的結論?(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請同學們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能夠作為"無限風光在險峯"註腳的語句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3、 寫作順序:

A、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B、記遊洞經過

C、抒發遊洞的感慨

D、簡寫由僕碑而產生的感想

E、補記同遊之人、記遊時間

4、課文分析:

A、引導學生自讀前兩段,讓學生敍述遊山經過。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出重點實詞的解釋方法。

( “舍”在註釋中解釋為“築舍定居”,其根據是什麼?曾見過的類似的句子有哪些?這樣解釋是古漢語的什麼特點?——名詞活用作動詞,曾學過“驢不勝怒,蹄之”、“公將鼓之”等。總結:“慧褒始舍於其址”,在“其址”前邊的必須是個動詞,來表示慧褒的動作。因此,從“舍”的名詞必須引申開去,會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給人居住的,故釋為“築舍定居”。這便是從詞的位置以及詞的關係來揣摩詞的意義。因此,識詞辨義要考察語言環境,不但在句中看,還要注意句與句的關係。前兩段中用法相近的還有: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之意。這便是詞類活用)

B、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1)第1 節中為何提及僕碑及僕碑上的`文字?

(為後文作伏筆,作者認真考證僕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體現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據。)

(2)第2 節略與詳是怎樣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的作用是什麼?

(略寫遊前洞。詳寫遊後洞及所見所感。)

(對比有: 前洞 後洞

平曠 幽深

甚眾 已少、又少

餘所至淺 好遊者所至深

還有見到奇景的欣喜與出洞的後悔相比。)

(作用:為議論作鋪墊。)

C、課堂訓練:

歸納“名、曰、文、進、奇、好、出、極”的意義與用法。

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第二段詳寫遊後洞的經過,着重寫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後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 的議論打下伏筆。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遊洞經過。

第二層:“蓋餘所至”到段末,追記後洞所見並表達遺憾的心情。

3、誦讀第三段:

教師範讀並穿插評點,及時進行提問和展開討論。

提問

①古代遊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説説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作者説“不能至”是針對什麼説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麼作者又説“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④“盡吾志”是什麼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願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討論

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遊中哪句話是前後照應的?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②“極夫遊之樂”是針對什麼説和?

(至洞之深處。)

③為什麼到了洞的深處才能“極夫遊之樂”呢?

(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願,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有志。

4、讀析第4 段:

學生朗讀,然後展開討論。

(1)“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後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説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説的呢?為什麼?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論:要深思慎取。

5、略講第五段:瞭解古人寫遊記結尾的寫法和作用。

6、總結擴展:

中心思想。(這篇遊記敍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並藉此生髮議論,説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寫作特色。(因事見理、敍議結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結構嚴密、前後照應)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話説説自己學習本文後的感想)

7、課堂練習:

整理虛詞“其”字的用法(結合練習“三”)。

完成課後練習“一”。

8、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四”。

課後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要力求體現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敍 記山(山 → 院 → 洞 → 碑) 僕碑(1節)

(1、2節) 遊洞(前洞 → 後洞) 後洞(2節)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節)

(3、4節) 漫滅謬傳 深思慎取(4節)

因事見理、敍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後照應

説課稿 篇2

《蒙娜麗莎之約》一課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細緻地展現了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文中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排隊等候欣賞《蒙娜麗莎》的心情和此畫來紐約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傳神的語言介紹了《蒙娜麗莎》畫像,具體介紹了畫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別詳細描寫了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祕的微笑,以及她優雅的'坐姿、交疊的雙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後用精煉而飽含激情的語言告訴大家,蒙娜麗莎給人帶來了心靈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整篇文章文筆洗練,文字淺顯流暢,可謂是介紹藝術品的傳神之作。因此,課前我安排學生廣泛收集與本課相關的資料並做好前置性學習。由於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在本節課中要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蒙娜麗莎的永恆美。

首先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對畫像的崇敬之情。接着讓學生帶着這份情感朗讀,課堂是每個學生的因此讓學生在評價與朗讀中充分展示自我。然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交流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敍述順序,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什麼。最後圍繞着“從文中的哪些具體描寫中你感受到了這幅畫的魅力”這個問題進行本節課的學習。在感受名畫魅力這部分,力爭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他們獨立的學習,找到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通過圖文對照和資料的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祕,體會她的舒暢温柔、哀傷、親切和矜持。從而感受到這幅世界名畫的魅力,而作為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機會中將本單元的中點表達手法引導學生感悟、概括。學習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是怎樣把蒙娜麗莎描寫生動的。

在理解感悟到了這幅名畫的魅力之後,選擇一名小小解説員,向別人介紹這幅畫。一次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再一次的感受到這幅名畫的魅力。最後我設計了欣賞,引入達?芬奇的另一幅名畫《最後的晚餐》,並讓學生課後繼續收集《最後晚餐》的資料並學習本文作者的寫作手法介紹這幅畫。

總之,本着尊重學生,一切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的態度,在本節課中我儘量課前設計做到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習成為他們自己的事情,成為我的學習我做主,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足之處盡請指導。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根據新課改的理念,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我今天的説課。

一,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位於人教版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三課的第二框題。

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消費及其類型,瞭解影響消費的因素,本節課內容是對上一屆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消費作為社會再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與生產,交換分配共同構成經濟常識的基本結構,因而正確的消費觀對整個社會的再生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接下來分析下學情;

高中學生已經接觸了經濟生活,具有一定的經濟生活體驗,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熱情,思維活躍,這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經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能夠通過經濟現象形成一定的規律性知識,但是還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

三,根據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幾種不同的消費心理,明確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懂的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的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直觀感知,集體討論,師生互動等方法,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的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量入未出,理性選擇的消費觀,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課文講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為了捍衞主權與外國作戰,急需定製4萬多支毛瑟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製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簡單介紹了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意義。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這是一篇説明文,通過一個簡單易懂的故事説明什麼是標準化方法及影響。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抓住惠特尼的做法體會什麼叫標準化方法。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於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2.認識分號對掌握要點的作用,初步掌握分號的用法。

3.提升不斷探索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惠特尼發明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於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對比兩種製造毛瑟槍的方法,體會標準化的先進之處。

教學流程:

一、直接引入學習課文

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二、引讀4—5段

回憶惠特尼在怎樣的情況下發明瞭標準化方法。

三、細讀課文

體會什麼叫標準化方法,惠特尼是怎麼做的。

1、自讀7、8段,勾畫惠特尼的做法,體會為什麼這樣做。

引導學生抓住“按順序”“指導”體會統一組裝成成品的過程;

抓住“分別製造”和“形狀大小都一樣”體會成批生產標準化零件。之後,抓住“原來”“事先”引導學生體會成批生產標準化零件的好處。

2、標準化的做法帶來了怎樣的結果?

3、誰來噹噹惠特尼,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説説標準化的做法。

4、合作探究對比之前製造毛瑟槍的做法,體會標準化做法的先進之處。

四、讀書體會標準化的影響。説説我們的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通過標準化方法生產的。

五、比較惠特尼的發明和愛迪生等人的發明有什麼不同

對此,你有什麼啟發嗎?

讀課文最後一句,抓住“不只?還?”,體會科學的“方法”比有形的物品更重要。

六、説説你還知道哪些有效的方法

教學方式與策略:

一、抓住關鍵詞語品讀。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感悟語言的有效策略。在這周的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抓住“按順序”“指導”體會統一組裝成成品的過程;

抓住“分別製造”和“形狀大小都一樣”體會成批生產標準化零件。之後,抓住“原來”“事先”引導學生體會成批生產標準化零件的好處。

二、合作探究,運用對比的方法體會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表明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活動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它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是書本的奴隸,不是教師的“應聲蟲”,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因此,真正的教學應該從關注學生的實情,瞭解學生的需要開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品質、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目標的制定、方法的選擇、過程的安排、氛圍的創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標準化製造毛瑟槍的方法和18世紀以前的方法作對比,體會標準化方法的先進之處。通過之前的學習鋪墊,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總結了兩種辦法的許多不同之處。

説課稿 篇5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為什麼設計這節課?

綜合性學習的提出,使語文教學突破了教科書和課堂教學資源的限制,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之間以及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之間人為的“隔裂”,將“語文課程”的視角伸向更為廣闊的、豐富多彩的自然和社會空間。基於以上認識,這一階段,我們六年級組將目光投向了大自然,時值豐收、迷人的秋天,設計了“擁抱秋天”為題材的綜合性學習,並將其分為三個實施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賞秋”。十月下旬組織孩子們去江東公園秋遊,欣賞秋天的無限美景,與秋天的親密接觸,對秋天有更為豐富的感性認識。

秋遊前為孩子們設計了一份表格,要求填寫。表格已在展板展示,內容不在一一敍説。其實填寫這樣一份表格,是一次很好的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第二個過程就是“悟”秋。為了讓孩子們對秋天有更深的感悟,有更加理性的認識,我設計了“相約秋天”這節課,我把重點放在有關秋天文學知識的積累。將這些文學知識進行了綜合。內容包括:有關秋天的詞語、佳句、古詩、宋詞、現代散文。課堂上更多地體現了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將孩子們引向更加廣闊的文學空間,不僅僅是激發孩子們對秋天的熱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更多的文學積澱,學會文學欣賞,厚實孩子們的文學精神底子,從而使孩子們更加熱愛祖國語文。第三個階段為“頌秋”,讓孩子們通過文學積累,從而來抒寫自己心中的秋天,可以是小詩,可以是散文,甚至可以是美麗的童話。為提高孩子們寫作的積極性,將進行作品評比、展覽。所以這節課,它只是“擁抱秋天”綜合性學習的其中一個環節。這樣的設計,不知道能否很好地體現語文綜合性學習,還望在坐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第二個問題是:

我對《相約秋天》課後的反思。

1、在設計這堂課時,我都在努力把時間還給孩子們,把空間留給孩子們,給他們更多的學習時空。因為開放性,自主性都是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徵。從孩子們的“用手中的筆抒寫秋天”這一環節中,從孩子們寫的精彩的文章中,無論是體裁、內容上,都是比較能體現開放性的。

2、在文學欣賞時,我安排了一首代表“悲”的宋詞和一“篇”比較“喜”的現代散文,把兩篇風格迥然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孩子們欣賞、感受兩種不同的.秋天,讓孩子們感受文學作品的無限感染力。這一點,孩子們還是體會得還是比較到位的。

3、本堂課最讓我欣喜的是,通過這節課,孩子們已經對秋天有一種刻骨銘心的喜愛了。這從他們情真意切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因為事先他們要上什麼內容的課,都一無所知,我喜歡真實的課堂。當然就更不可能課前就去寫過,他們都是課堂上有感而發。

老師們,課堂教學是一門有缺撼的藝術,而執教者總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奈。更何況説得比唱的好聽。希望各位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開國大典》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聞特寫,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建國大典的盛況,記敍了新中國成馬上億萬大眾欣喜若狂、衝動自大的動人局面。作者借三十萬人民的心聲,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新中國建立是我國汗青上開天闢地的巨大時候,中國人民今後站起來了!文章文筆流通,條理明白,局面形貌與抒發情感相聯合。

本文借刻畫得繪聲繪色的會場部署、大會盛況、羣眾遊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國大典的喜慶、端莊、熱烈的氛圍。針對文章以上的特點、單位訓練的重點和課文在單位中的擺設,本課教學目的為:

1、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重點學習典禮的主體部分,初步瞭解場面描寫的方法;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們熱愛新中國、熱愛領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場面描寫”是單元語言訓練目標之一,精當的場面描寫表達思想感情又是本課的重要寫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閲讀中體會場面描寫的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由於課文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學生對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歷史背景知識瞭解甚少,那麼理解課文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場面描寫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開國大典距今六十一年,當時的時代背景遠離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這篇課文的關鍵。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按照從整體——部分——迴歸整體的教學方法學習課文,先初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後抓住部分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最後再瀏覽全文迴歸整體。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入情景,深化體驗。這樣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再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説學法

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自學生字、新詞;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朗讀,想象,談體會,即通過談——讀——想——體這四個環節,來學習課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效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

四、説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激趣的啟發式談話:通過問題:你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第一歲的生日在什麼時間嗎?引出課題《開國大典》,隨後播放課件《開國大典》片段(課件),然後讓學生説説:該片段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並提出自己看到課題後產生的疑問,最後讓他們帶着心中的疑問,結合自學的生字新詞用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

待學生初讀之後組織學生交流這樣幾個問題:(課件)什麼是開國大典?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描寫開國大典的盛況的?講了幾部分內容?並完成填空。

這一環節我採用啟發式談話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件的引入又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用喜歡的方式親近文本;同時學生交流的問題又梳理了文章的結構,理清了課文的順序,並鍛鍊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實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成過程。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優化整體閲讀,以此達到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目的。

 2、精讀課文想象場面體會情感

“透過一個個場面,體會人民羣眾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學中我沒有引領學生逐段分析課文。而是從把握孩子的認知起點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場面,想象場面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句的揣摩來體會人們的思想感情。

首先,從情感入手: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課件)課文描寫了一些什麼場景,你對哪些場景的印象最深,從這些場景中你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邊讀邊批註)也就是從談、讀,想、體這四個學生的認知點入手,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重點談:什麼場景的印象深、讀:描寫場景的段落、想:想象當時的情景、體:體會這場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課件)

然後,抓重點分析:引讀5-7自然段後課件出示文中的重點詞句、段落以及與詞句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並指名朗讀,隨機引導學生理解課件出示的問題。

讓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長城內外”等詞語的象徵意義,體會場面描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的偉人風采,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從分析中知道了54門大炮28響代表着我國當時統計的54個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英勇奮鬥了28年,終於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聲音傳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傳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傳遍了中華大地。這聲音怎能不讓全中國人民感到歡欣、激動和自豪!

隨後: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藉助開國大典盛況的課件片段把學生帶入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學生走入情境,深化體驗,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課件)看完開國大典片段之後讓學生欣賞(60年國慶閲兵)(課件)通過前後兩課件的對比,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開放後我們偉大祖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鉅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軍隊現代化了,不再是開國大典時“馬拉炮車”“萬國牌武器”“小米夾布槍”而是自行研製的“戰略導彈”“導航衞星”等現代化武器裝備;使學生知道“國興我興”;教育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努力學習,用知識強大祖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談——讀——想——體讓學生親近了文本,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使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以默讀、指名讀、引讀等多種方式的讀,鍛鍊了學生閲讀能力。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同時,分析課件所出示的重點語句的過程:讓孩子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文中羣眾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達到以情促悟。

3、迴歸全文,昇華情感。

(1)、快速瀏覽全文。

(2)、根據本課板書的提示小組交流:從開國大典的盛況中,你讀出了什麼?(課件)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這樣藉助板書回顧總結了全文,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閲讀體驗。板書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板書,會場佈置、大會盛況(宣佈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閲兵儀式、羣眾遊行皆為本文描寫的大場面,但以大會盛況(宣佈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為寫作重點(用紅筆標出),這樣設計既能再現作者的寫作思路;也能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結構。

(3)、部署課外作業:要是你是一名建國大典拍照記者,你會選拍哪些方面:給你拍攝的每張照片配上筆墨闡明。以此到達知識遷徙的目標。

(4)、昇華情緒:讓學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齊唱中竣事本課。

説課稿 篇7

第一環節:複習導入,整體感知

我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強烈、難受”等由生字組成的新詞,並相機地進行正音,然後出示課文插圖1和插圖4,引導學生比較相同和不同之處,啟發學生理解風和太陽第一次舉起拇指是在誇自己的本領大,而第二幅圖太陽公公卻把拇指獎給了風婆婆,引導學生質疑,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去探究答案。

第二環節:精讀感悟,悟中明理

1、請學生自讀課文第一段,在學生交流時營造辯論氣氛,請學生扮演風和太陽各自説説自己有哪些本領,從而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風和太陽到底誰的本領大呢?

2、接着課文寫了風和太陽兩次比本領的經過和結果,無論是結構上,還是句式上都十分類似。下面我以風和太陽的第二次比賽為例説説自己的導讀方式。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在自悟。在學生自讀4-8段的基礎上,我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難點,先立足於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風和太陽第二次比的本領又是什麼?它們是怎麼比的,結果怎樣?”引導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先讀有關句子,再説説體會。在全班交流時,我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地出示詞句,加以適時點撥。

如我請學生在自讀4-5段的基礎上同桌間練習分角色朗讀太陽和風的對話,扣住“得意、還敢”等詞指導學生讀出太陽獲勝後的得意洋洋和全不把風放在眼裏的傲慢的神態。聯繫第6段中,通過換説法“這有什麼難的!”和指導有感情朗讀體會太陽的驕傲和自信。抓住“可是、越強、越熱得難受”請學生結合生活體會談談自己此時最想做什麼來理解船伕再沒有力氣搖船。在教學中,我預計學生對帆船不是十分理解,此時我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觀看船伕在起風時掛帆前進的錄象,藉助直觀感受理解

“風推着帆、帆帶着船,像箭一樣前進”,接着指導學生用輕快的語速朗讀,來體會船伕的高興和風的'本領也很大,扣住“驚訝、也不小哇”等詞體會比賽結果出乎太陽的意料和太陽感情的變化,通過指導朗讀,讀出自己獨特的閲讀感受。

在學生理解內化的基礎上,我再請學生分角色表演比賽情境,此時教師用採訪形式請太陽説説看到風能讓船駛得飛快,心裏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來體會太陽的變化和風的本領大。創設太陽和風相互誇一誇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各自的長處和本領(板書),深化理解課文寓意。

第三環節:個性作業,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此,我還佈置了自選課外作業:1、讀讀課文,用自己的説説這個故事。2、學做小演員,排練課本劇。3、讀讀人教版故事《駱駝和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讓學生個性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説課稿 篇8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的口語交際課《觀察中的發現》。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是要培養學生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善於發現生活中各種有趣的現象和奧妙,並樂於與人分享的良好習慣。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樂於觀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有趣現象,並樂於説出來與別人分享的習慣。

2.引導學生學會互動交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提出問題和意見。

3.培養學生把話説清楚,能有一定條理的把觀察過程説清楚、説完整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打開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做到互動交流,學會認真傾聽和積極質疑。

四、教具準備: 象形字、五人頭畫;實驗器材:雞蛋、透明小杯、鹽、水 五、教法和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直觀教學法和舉一反三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傾聽、質疑、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小組互動、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力求體現《新大綱》中指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六、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課,反思所得。

通過學生複述已學過的本組課文15、16課課文內容,練習説話,教師引導並給予肯定,使學生把話説清楚,讓人聽明白,從而以此為憑藉,引出話題:只要仔細觀察,就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

(二)、仔細觀察遊戲和實驗,善於發現其中奧妙,練習説話,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這一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猜測字、找人頭圖相和小組親自實驗、觀察雞蛋在淡水中和在鹽水中的不同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傾聽、質疑、交流,再引導學生練習説話,説説自己和聽聽別人的觀察所得。從而達到打開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的目的。

(三)、拓展創新,聯繫生活,交流生活中的觀察發現;藉助評價,激發互動。

這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我們採用了舉一反三法:通過前面的遊戲和實驗,聯想到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你又有哪些發現呢?再進一步有機地引出話題,讓學生練習把話説清楚、把話聽明白。在表達自己觀察所得和答辯問難時,力求話意清晰、容量理解;在認真地聽別人説的時候,還要記住別人的發現、質疑別人的發現。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自評、生評、師評,促進學生説話和傾聽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小組充分地説和評,在班上互相評議、複述、質疑、答辯,激發興趣,引發全體學生參與互動交際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鍛鍊口語交際的能力。

(七)、總結,拓展延伸想開去

《新大綱》又指出:“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鍊口語交際能力。”這個要求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的技能,養成與口語交往相關的良好習慣及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因此,在教學最後,我們還設計了課後,讓學生更多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家人和朋友。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嫦娥奔月》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説,意在讚頌嫦娥心地善良,舎己為民的品質。本文一共八個自然段,處處充滿神話的想象,語言優美,且嫦娥奔月的全過程脈絡清晰,使得故事顯得十分生動精彩。尤其是第五、六自然段,描寫嫦娥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下仙藥飛天成仙,離開親愛的丈夫。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於讓學生了解神話故事想象豐富的特點,感受嫦娥偉大的獻身精神。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這篇課文分為兩個課時,今天我説第二課時,這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情境教學法、閲讀指導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舎己為民的品質。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把握后羿、嫦娥、逢蒙的性格特徵。

2)、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悟課文意境美。

二、説學情

神話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民間特色,絕大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非常喜愛且充滿熱情。因此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高,況且學生已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課堂上能積極思考,暢所欲言。

三、説教法

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學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創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法、閲讀指導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學習、多渠道接受信息。

教學用具:錄音帶、插圖、多媒體課件。

四、説學法

這節課,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用“讀—思—劃—議”的學習方法,逐段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其方法,形成能力,達到自求得之的目的,而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五、説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題,整體感知。

1、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2、課文是一篇神話故事,裏面包含了哪兩個故事?

(二)細讀課文,感知形象。

1、讀悟“后羿射日”部分。

(1)、后羿是怎樣射日的?自讀“后羿射日”部分,圈出表示后羿動作的詞,仔細誦讀,體悟后羿的力大神勇。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后羿射日”一節。

過渡:由於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贈給他一粒吃後能昇天的仙藥。可是后羿捨不得離開妻子嫦娥,就把仙藥交給妻子嫦娥保存。這事不知怎麼被后羿的弟子逢蒙知道了。

2、讀悟“智鬥逢蒙”一節。

(1)逢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用課本上的`一個詞語概括。

(2)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表現逢蒙奸詐貪婪的詞語。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逢蒙奸詐貪婪的本質。

(4)面對奸詐貪婪、窮兇極惡的逢蒙,一般人會怎樣?嫦娥呢?朗讀文中的有關語句,説説讀後的感受。

(5)思考“嫦娥心裏想,讓這樣的人吃了仙藥,不是要禍害更多的人嗎?”這句話的意思,試着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表述。

(6)聯繫上下文,想象嫦娥和逢蒙周旋的場面。

(7)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描寫嫦娥的語句,重點指導描寫嫦娥動作的語句。

(8)男女生分角色感情朗讀描寫嫦娥和逢蒙的部分,感知人物形象。

過渡:嫦娥為了不讓鄉親們遭受逢蒙禍害,毫不猶豫地一口吞下了仙藥,飄飄悠悠地昇天了。

3、讀悟“嫦娥奔月”部分。

(1)自讀“嫦娥奔月”一節,説説本段文字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再讀體會課文中人物的心地善良。

(3)請朗讀能力強的同學美讀本節,其他同學邊聽邊看插圖,想象嫦娥奔月的畫面。

(4)教師在音樂聲中用第一人稱範讀本節,請同學們閉眼體會嫦娥飄飄悠悠、昇天成仙,不忍離開人間的感覺。

(5)師生接讀課文。

過渡:嫦娥救了鄉親們,卻拋下了深深愛着她的丈夫。后羿不見了嫦娥會怎樣呢?

4、讀悟“后羿追妻”部分。

(1)請帶着焦急、痛苦、無奈的感情讀“后羿追妻”部分。

(2)默讀課文,在表示后羿動作的詞語下面標上點。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5、齊讀“思念期盼”一節,讀中感受鄉親們對嫦娥的思念之情。

(三)默讀全文,迴歸整體

默讀全文,選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畫、演這個神話故事。

附板書設計

10、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后羿:力大神勇

嫦娥奔月 嫦娥:善良機智

尋妻想念 逢蒙“奸詐貪婪

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親》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一篇情感型課文。文章記敍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裏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裏,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單元的三篇課文組成了“情感篇”主題單元,着重歌頌人間真情,教育學生要關愛他人,懂得回報。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因此,“張揚個性,讓課堂噴湧真情”是教學追求的目標。語文課需要淚光閃爍,需要感動,需要震撼,需要心靈獨白。這感動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匯流而成的生命潤澤。讓愛的眼淚飛起來。

二、學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長輩的“掌上明珠”,一向嬌慣的他們普遍都將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報,甚至經常向家長提出過分的`要求。他們關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長為他(她)付出的辛勞。生硬的説教難以為他們所接受,也許這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喚起他們的情感。學生孩子的心靈是非常純潔的,樂於去感受美好、親近美好,只要引導得好,文中那位善良偉大的母親一定能感染學生。學生又是善於聯想的,他們一旦將自己的母親與文中的母親產生關聯,他們便會回憶起那埋藏在記憶裏卻常常被忽略的點點滴滴,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母親的付出、母親的辛勞,從而升騰起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也許一節課不能改變什麼,不能使學生對母親的認識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學生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感悟到“我要關心我的母親,我要回報我的母親”有這樣一種朦朧的思想意識也就達到目的了。

三、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5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 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 通過對課文重點句的朗讀、品味,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激發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1. 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體會到母親的偉大,體悟到孝子的情懷,並從語言文字中走出來,感受到自己母親的愛,感悟到自己也該表達愛。

2. 這是一篇情感型課文,情感型課文應以“情”感人,這篇課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如何通過文本打動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設想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由且充分地閲讀,積極主動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調。

閲讀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產生優化的效果。接下來,我通過抓重點語段,反覆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如我抓住“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和“母親笑了笑説:‘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語言文字呈現豐富的內心視像,將文本語言伴隨着感性的形象紮根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之中,在此基礎上多次朗讀,揭開文本深藏的內涵,讓他們深切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

文章其實最感動的是最後一段,那是一顆對母親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們。所以在處理最後一段時,我讓學生看圖、聽朗讀,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着感受。在學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礎上,通過小練筆讓學生表白內心,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宣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