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音樂説課稿五篇

來源:文書谷 1.1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音樂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中音樂説課稿五篇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非洲音樂》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國中音樂鑑賞教中《亞非音樂神韻》中的內容。本課介紹了非洲音樂的風格特點、表現形式等。在一課時的時間裏,我將內容作以整合,我重點介紹非洲音樂的基本風格與獨特的節奏運用。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我特制訂如下三維目標:

1、學生通過演唱非洲歌曲,欣賞非洲鼓樂、非洲歌舞等,把握非洲音樂的獨特風格。

2、通過教師演唱、啟發、學生節奏練習、探究合作等過程與方法,學生充分參與課堂。

3、學生通過對非洲音樂的學習瞭解非洲的人文精神氣質,從而激起理解多元文化、探究世界音樂的興趣。

根據如上闡述,我制定本課重難點如下:

本課重點是:模仿非洲鼓樂的節奏,進行表演與聲部合作,培養音樂實踐能力。

本課難點是:感受非洲音樂的特點,理解非洲音樂中節奏的特點。

二、説學情、教法、學法

學生經過國小的音樂學習已經具備了基礎的音樂理解力與感受力。他們正直青春期,這個年齡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社會道德、倫理等觀念逐漸形成。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情感需求強烈而不穩定,音樂鑑賞課恰恰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性、情感性的教育,富有感染力的音響會豐富學生內心對美的理解,而音樂作品深層次的內涵與思想性也會隨着音樂體驗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

三、教法分析:教師主要採用示範法、情境法等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要素。

學法分析:學生通過聆聽、感受、體驗、演唱等方法,理解音樂、表現音樂。

四、説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我採用的是情境導入法。出示非洲撒哈拉沙漠落日餘暉的幻燈片,播放由歌手朱明瑛演唱的非洲歌曲。同時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這首歌是哪個地區的歌曲?歌曲伴奏中都用到了哪些打擊樂器?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引出課題:《非洲音樂》。

(二)簡介非洲的風土人情與音樂文化。學生討論、分享課前準備的有關非洲文化的資料。教師歸納:非洲的音樂文化特點以及非洲鼓、馬林巴等打擊樂器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欣賞非洲鼓樂與學生學習節奏表演。首先,我播放非洲鼓樂,學生感受鼓樂節奏靈活與多聲部交錯的特點。然後我將學生分簡單分組,每一組進行一個聲部的節奏練習,學生用擊掌與跺腳表現節奏,強調不同位置出現的重音。然後我會逐漸引導學生進行多聲部的節奏合作,合作整齊正確之後,我會請每個聲部幾名同學出來圍成一個圈,我來掌握總體速度,學生們一邊走一邊表現節奏,台上與台下的同學一起表現各自聲部的`節奏,感受非洲人民圍繞火堆歡樂舞蹈的情境,體驗參與音樂課堂歡樂的氣氛。

(四)學唱《非洲讚歌》。出示歌片,教師範唱,學生模仿,提示學生音高要準確,用聲音表現出非洲人民熱情與富有動感的演唱風格。接下來每個節奏聲部組的同學統一創作一個簡單循環,適合為非洲讚歌伴奏的節奏型,利用板凳、鉛筆等身邊的物體合奏,完整演唱《非洲讚歌》,感受非洲音樂歌唱、伴奏與肢體表現與一體的音樂特色。激發學生繼續探究非洲音樂的興趣。

(五)課堂小結:我將用凝練的語言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並引導學生關注非洲音樂對世界音樂甚至流行音樂的影響。最後我將引導學生課下繼續探究非洲音樂,感受非洲音樂帶給我們的樂趣。

五、板書設計。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2

我今天的課題是《讓世界充滿愛》下面讓我來解説我整堂課的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本課是人音版八年級一單元歌曲,1、《讓世界充滿愛》是一部獻給1986年“國際和平年”的組歌,由四部分組成,教材中選用了第二部分,其音樂為典型的ABA三部曲,A部温馨抒情,B部在調性上與A形成對比,最後四個樂句完全再現。本課以“愛”為線索,通過歌曲的演唱和同主題音樂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感受音樂與心靈的溝通;在學唱歌曲的過程通過分析,討論,體驗,使學生意識到各音樂要素在表現歌曲內在感情上的作用,在以後地歌唱中,對音樂要素能自己進行分析,合理地處理歌曲。

根據教材的內容要求,我制定了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讓同學們在各種愛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動中體驗、感受:愛——————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

(2在學習中,探索學唱新歌的方法,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保護啜子。

教學內容:《讓世界充滿愛》

三教學重點

1、探索學唱新歌的方法,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

2、能全身心投入各種表演活動中體驗和感受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並積極參與活動

教具:多媒體、手式卡紙、小品道具、鋼琴

四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教學重點。通過運用多媒體、手式卡紙、小品道具、鋼琴等教具讓學生聽,看,等形式來實現我教學的目的

五説教學過程

1我通過愛心故事導入創設情景向同學們

(1展示四幅有關愛心的多媒體畫面A非(典事蹟B抗洪搶險C美國9。11救災現場D希望工程,在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的旋律中動情解説)然後提問同學們這四幅畫面共同説明了一個怎樣的情感主題?

(2在我總結學生回答後,展示主題《讓世界充滿愛》

(3播放歌曲《讓》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向他們展示多媒體畫面介紹音樂人————郭峯並簡單的介紹《讓》作品。

(4在學生對《讓》的背景有了解的情況下在讓學生仔細的欣賞一遍歌曲

歌曲聽完後我提供三種學習新歌的方法讓學生按自己學習習慣選擇學習(A跟鋼琴演唱歌詞B跟鋼琴演唱歌譜C跟鋼琴哼唱旋律)

4、跟鋼琴練習,要求找到自己感覺演唱比較困難的地方

5、請學生提出問題,全班同學幫助解決並提出OX節奏與X———在演唱時應如何把握。

6、再次跟鋼琴練習,要求聲音柔和、抒情,有感情地演唱

7、嘗試用領唱、合唱的方法練唱。

要求:(1)聲音統一氣息通暢(2)節奏準確充滿感情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人音版七年級教材第十四冊第三單元《長江兩岸》,本單元主要是學習長江兩岸的民歌,這是第一課時唱歌課。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種類、風格《課程標準》從音樂學習的角度入手,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四個領域,即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表現包括演奏和演唱兩方面,其中對於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積極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並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確的反應。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對自己、他人、集體的演唱作簡單評價。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種類、風格也是我們音樂探求的目的。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他們特別喜歡唱歌,願意合作交流,能夠大聲的演唱歌曲,對音樂的學習表現出極大的探索熱情。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對學生的瞭解,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認知、能力目標:能夠用深情懷念的情緒演唱《十送紅軍》; 情感態度價值觀:喜歡我國江南地區的民歌級民間音樂,樂於主動了解江南地區的音樂文化。

引導學生聆聽和感受音樂,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歌曲演唱情緒的理解、把握。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在一節課中採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幾種方法:

1、範唱法:範唱,能調動學生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唱出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聽覺上保持對音樂的熱情,對學生的情感投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作為一個音樂教育老師,在唱歌課教學中應力求通過範唱這一鮮明的藝術形象誘發學生興趣,引起美感,產生共鳴,使學生感受美、體驗美、鑑賞美,在審美的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提高素質。因此,在導入環節中,我先範唱歌曲,激發學生興趣。在學唱歌曲時,再欣賞歌唱家的演唱,使學生置身其中,聆聽並感受音樂,並在此基礎上學唱歌曲,表現音樂。同時,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我會走進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學唱,解決問題;

2、啟發、討論法:對本節課的難點--歌曲情感的理解,採取教師啟發,師生討論法,加深學生對於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

(二)學法指導:體驗式音樂學習:是指在從“體驗”中實行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音樂教學過程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參與體驗,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自己親身主動地去體驗、領悟、探尋,與音樂融為一體,才能對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實行對音樂的欣賞與創造。

最後,我來具體説説教學過程。在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二、學唱歌曲,演繹音樂;

三、查找音樂,拓展延伸

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人入勝導入環節,我將直接演唱歌曲《十送紅軍》。既給學生直觀感受,又能激發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然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這是那個地區的音樂?你知道歌名嗎?隨之,結合地理知識,瞭解長江兩岸的省份。 導出課題《長江兩岸》。

(二)學唱歌曲,演繹音樂:

1、完整欣賞全曲,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欣賞過程中,要求學生隨音樂哼鳴,這樣既完成簡單的發聲練習,又讓學生熟悉了旋律。欣賞完後回答問題:這首民歌的情緒是怎樣的?這首歌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學生們可能會説出一些比較相符的答案)在此,我給予學生肯定與可觀的評價,並激發鼓勵學生學會這首歌。

2、學唱歌曲。學生只有在熟唱歌時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

讀歌詞,品意味。 歌詞教學也是本課中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我採取了讓學生朗誦歌詞--加方言朗誦,增加學生朗誦歌詞的趣味性,並體會江西民歌的方言特色。

看歌詞,聽範唱,學歌詞,唱旋律。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採取教師範唱、學生輕聲吟唱,全體學生合唱,分組練唱等方式來達到熟唱歌詞的目的。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於歌曲的感受和分辨能力。在學生分組練習過程中,我將在學生中間進行單獨指導,適當的提問個別學生,詢問他們認為的難點並和學生一起解決。在唱熟練歌詞的情況下,我會和學生一起唱旋律,並分析討論旋律的特點。然後,以組為單位進行演唱評比,提高學生的演唱激情。

3、體會情感,用情歌唱:好的一堂課除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為了完成教學難點,也為了培養他們表現的意識和能力,我向學生介紹歌曲地創作背景(※),並引導學生分析歌曲,探討比較適合的演唱情緒。為了更好的加深對歌曲情感的理解,師生共同賞析宋祖英的演唱,增加感性認識。 最後,我們師生有感情的共同合作演繹《十送紅軍》。

(三)、蒐集音樂,拓展延伸:最後,我將總結全課,推薦湖北、江西的其他民歌讓學生欣賞,同時要求學生課下蒐集長江兩岸其他省份的民歌,下週課上學習交流。通過課後延伸,再次啟發和調動學生繼續求知的慾望,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使得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首先,我簡單説一説我對於教材的理解。

《江河水》是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節欣賞課,是一首雙管獨奏曲,它從另一個側面演繹着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江河水》五十年代初經加工整理成為一首雙管獨奏曲,六十年代初由黃海懷移植為二胡獨奏曲後流傳更為廣泛。無論作為雙管獨奏曲,還是作為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都能展示其驚天地泣鬼神的獨特魅力,樂曲開始,雙管從最低音區起奏,旋律連續四次四度上揚,悲憤之情迸發,隨後旋律即層層下落引出主題。樂曲第二部分音調平穩,採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同音轉調方法,由第一部分的激越的A羽轉入暗淡的A徽同主音調使他和第一部分形成調性色彩的對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樂曲展現出激動、憤怒之情,音樂由哭訴、沉穩變成憤怒的聲討和激昂的反抗,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二、説學情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國中階段的學生,對於音階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夠自己獨立演唱簡單的音樂;這一階段學生學習自制力不夠,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很強,所以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多引導多關注;國中階段處於變聲期階段,在進行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學生保護嗓音,並注意健康、衞生用嗓。在這一階段學生比較喜歡流行歌曲,可以適度的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樂進行組織授課,讓學生能夠樂於學習並忠於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樂曲《江河水》,感受歌曲中表達的悲憤情感。

過程與方法:學習過程中運用聆聽、比較、分析等方法,學生能夠知道哭腔音樂和樂曲《江河水》的音樂特點。

知識與技能:能夠了解雙管;能夠用語言表達出對音樂的感受。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分析各段落音樂所表達的不同感受,並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難點是試着學唱主題部分的旋律,根據音樂要素進行分段分析。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聆聽法、對比法、分析法。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導入、感受體驗、分段聆聽、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將採用視頻導入法,播放不同樂器演奏出來的樂曲,包括巴烏、鋼琴、葫蘆絲、雙管,學生説一説能聽出哪些樂器的聲音並説出樂器得名稱,之後向學生們展現雙管,觀察雙管的外形特點。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出不同的樂器能夠吹出不同的音色,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一首用雙管演奏的樂曲《江河水》。在學生的回答中順勢引入本課課題。

這樣設計,既鍛鍊了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生動的過渡。

第二環節是感受體驗環節

感受體驗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為同學們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江河水》,並提問同學們歌曲歌曲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通過初聽,學生能夠説出歌曲從低音區起奏,整首樂曲讓人感受悲傷、淒涼、低沉。隨後復聽歌曲並繼續提出問題:歌曲的曲式結構是怎樣的?可以拿出之前蒐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學生談論分析後可以回答出,樂曲為三部曲式,包括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在學生回答後,我會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並總結。

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同學能夠捕捉到音樂特點以及樂曲最表面一層的音樂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為接下來的學唱歌曲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分段聆聽環節

分段聆聽樂曲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這一環節,我選擇用對比聆聽的方式展開教學,精心誘導,變枯燥為生動,學生親身實踐、自主探究。

首先是聆聽引子部分,學生聆聽後分享歌曲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通過聆聽學生可以發現節奏自由、情緒是淒涼地。緊接着聆聽第一段並進行分析,第一段的速度是慢速、悲痛、傾訴的,感受樂曲所表達出主人公的茫然無奈,帶領學生學唱歌曲的樂譜旋律,並跟琴彈唱,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樂曲。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二段,並讓學生説出第二段跟第一段對比有什麼樣的不同,學生可以發現速度變換了,第二段為原速,情緒為若有所思地。

其次,學生對比聆聽第三段與第一段,學生可以發現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速度與力度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樂曲展現出激動、憤怒之情,音樂有哭訴、沉思變成憤怒的聲討和激昂的反抗,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最後學生帶着情緒完整的聆聽歌曲。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學習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時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學唱歌曲。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並讓音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播放二胡版的《江河水》,學生對比欣賞,開拓視野,更深一步的感受《江河水》的音樂情緒,以及不同音色的樂曲特色。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學生又可以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有哪些收穫,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在作業部分我會佈置一個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蒐集收集《江河水》有關的其他知識,下節課共同分享。

這樣既可以重新為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起到加深記憶的作用,同時又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下,充分發揮音樂的作用。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國中音樂教材第15冊第四單元中的一首京歌——《唱臉譜》。我的説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説教材分析、説學生分析、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點難點、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流程、説教學效果、説我個人的作為音樂教師的基本功。

本節課教材對學生了解和認識國粹京劇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着重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京劇的特點和獨特魅力,特別是對京劇藝術進行深入的探索與感知。使同學們願意探索與京劇藝術有關的文化知識並參加創造性的實踐活動。

八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京劇藝術對他們來説很新奇,八年級還是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京劇興趣產生與否,決定了他們對音樂審美的態度。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感受、體驗京劇的行當、臉譜、服飾、唱腔、情緒,能初步分辨京劇的行當、角色、文武場等音樂文化識。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對京劇行當、唱腔、情緒的判斷力,增強對京劇藝術的理解能力,感受、體驗京劇的美。模仿京劇的韻味,演唱戲歌《唱臉譜》,能夠伴隨鑼鼓經走台步及亮相。

3、情感目標:能對京劇藝術感興趣,喜歡聆聽和觀看京劇,願意探索與京劇藝術相關的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瞭解京劇的相關知識並能用一定的京劇韻味來演唱歌曲《唱臉譜》。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多種審美實踐活動中初步感受京劇的特點,培養學生對京劇的興趣。

【教法】

我運用了講授、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做多種形式的參與和感受。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做到聲像結合、視聽結合,很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使之貫徹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音樂的意境。

【學法】

體驗、比較、探究、合作的學法

對於音樂課,我的設計理念是:給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音樂氛圍,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獲得新的感受。在本節課上我一直以激發學生對京劇藝術的興趣和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為主線,喚起每個學生的心靈共鳴,使他們盡情地暢遊在戲曲藝術的海洋中。

為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我採用了動感時尚的`表演京劇節目形式,歌曲《粉墨人生》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上課伊始,就對本課充滿了好奇。激發了學習熱情。精彩的教師示範,引發學生共鳴。

設計意圖:創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情感。

【環節二 視聽感知,走近京劇】

精彩京劇選段視頻欣賞,引出京劇的行當。徹底征服學生的注意力,接着完成對京劇行當及相關知識的認知,在合作體驗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流暢的完成從興趣到知識的過渡。

教學意圖:學生經過視、聽、演加強對京劇藝術知識的理解。

【環節三 勇於實踐,提升審美】

1、整體聽賞歌曲《唱臉譜》,用學過的知識來感受歌曲。

2、欣賞美麗的臉譜圖案,並引導出臉譜圖案的含義。

3、完整演唱歌曲,難點部分教唱。

4、“我是小戲迷”環節,實踐中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意圖:在實踐學習中,進一步體驗京劇的樂趣和美妙。

【環節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完美的課堂應該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投入,通過幾個有特點的戲歌實例向學生表明,美妙的京劇離我們並不遙遠的,在流行音樂中完美結合,產生精彩的效果。只要大家積極的探索,夢想總會實現。

【環節五:教師寄語——小結】

京劇讓我們音樂更加絢爛;音樂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美麗多姿;音樂為我們插上尋找夢想的翅膀,讓我們在音樂的曼妙天空下,自由的翱翔!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喜歡、熱愛音樂,用音樂美化我們的人生!這也是我這樣設計這節課的目的。

【板書】

我的板書展示出了這節課的知識要點——京劇的相關知識及教學流程。

【效果】

我認為我的這節課能夠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京劇的特點及獨特魅力,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戲曲的美,是一種享受。同時能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使同學們願意探索與京劇藝術有關的文化知識並參加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也因為我個人的教學和藝術功底與課堂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