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1.3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在古今中外眾多教育家中,蘇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喜歡的教育家之一,在從事教學活動和教學管理的同時,他著述頗豐,有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他的生平事蹟可以用他的一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來詮釋,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感悟最為透徹的莫過於我今天所要介紹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次閲讀這本書時,我就被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觀點所震撼。現就其三個方面來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儲備知識,授人以漁

首先,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自身要不斷地學習、閲讀,當我們的知識儲備是學生的或者我們所教科目的10倍、20倍時,我們才能夠把新知識用更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同時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識,還要了解那些跨學科的知識,比如生物和化學有很多知識是有聯繫的,當老師能夠意識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時,那麼學生也常常能夠把所學知識聯繫起來,這樣知識在他大腦裏就容易激活,而不是每次上課就像學習新知識一樣,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經驗和自己本身的閲歷。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擅長教授書本知識,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應該教授一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告訴學生們,我們老師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把解題的思維外化,讓他們知道我們思考的步驟。除此之外,教授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記住知識是運用知識的前提條件。

二、多方施教,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視德育、智育、勞動教育、藝術教育的全面發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學,他專門劃出土地,讓學生們栽種植物,體會勞動的快樂和收穫的喜悦。他帶學生們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讓孩子們熱愛大自然。同時他也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們入學前,學校裏會專門開設家長課,給家長教授一些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的知識,讓家長們科學的養育孩子,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在教學中,他認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分層教學,這並不是歧視和不平等,而是讓學生們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標,在學習中逐漸獲得自信,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並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三、拾起書卷,身染書香

蘇霍姆林斯基還多次強調閲讀的重要性,這一點我也十分贊同。其實我們現在依然也很重視閲讀,我們有小初高專門的課外讀物,基本是一些中外名著。誠然,在我的學生時代,我並沒有對學校要求的課外讀物老老實實讀過,反而更喜歡讀《意林》、《讀者》、《環球時報》《課堂內外》……這些在當時算是快餐式讀物了,或許沒有名著那樣影響深遠,但卻奠定了我喜愛閲讀的基礎。我認為,閲讀是一件愉悦心靈的事情,閲讀初期最好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閲讀,只有喜歡,你才會想起翻開它。不管是偵探小説、報紙、漫畫、等等都可以。當然,閲讀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維持的事情,但不要着急,不要建立宏偉的目標,每天閒暇之時,看一看,積少成多,讓閲讀變為每天的習慣,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閲讀變成枷鎖。同時,在閲讀時可以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這不同於記筆記,而是當自己對書中某個內容,某句話產生共鳴,聯想到書本以外的東西時,那麼隨手記錄下來,這便是你讀書的收穫,是與別人不同的,獨一無二的體悟,它將變成屬於自己的智慧,豐富着自己的頭腦,陪伴和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後,閲讀讓我們開闊眼界,讓我們自我覺知,我們幾乎每天都處在同一個環境中,行萬里路需要時間、金錢,但是讀萬卷書就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了,一盞燈、一方桌、一本書、一支筆,就可以和不同時代的傑出人物溝通交流了。

以上是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的一些感悟,“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在這裏與大家共勉。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應走在不斷閲讀積累的路上——蘇霍姆林斯基。

靜下心來品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觸動很深。不愧是教育大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教學出現的問題,該採取的辦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對當今乃至未來的教師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動活潑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就是教師應該熱愛讀書。

教師讀書到底有什麼必要?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像這位歷史老師這樣的人,談到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説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強調學生要多讀書,會讀書,反思一下,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我們平時多讀書嗎?會讀書嗎?也許部分語文教師的讀書活動還沒有學生開展得好。

提到讀書,許多老師感覺無奈:我們也想讀書啊,可是真的沒有時間啊!確實,教師每天必須做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個別學生、上交各種業務學習材料,做班主任的還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這些事佔去了很多時間。閲讀的時間從哪裏來?畢竟每天只有24小時!

上文所談到的那位歷史老師一樣的人,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讀書,因為讀書讓他們獲益匪淺。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讀書多了,積累深厚,備課不再是死摳教科書,就能用15分鐘準備出讓人入迷的課,就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讀書出自內心的需要。

其實,我們並非真的一點時間也擠不出來,只是我們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們只是為自己的懶於閲讀找了很好的藉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數量,不拘內容。在辦公桌上放置一兩本感興趣的名著或者專業雜誌,一有空閒就見縫插針地讀一兩篇或一兩頁,既是學習,也是休息。在牀頭櫃上擺放幾本小説散文或喜歡的雜誌,睡前美美地讀幾頁,是一種很好的催眠呢。

我們應該確立終身讀書的觀念,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讀書積累,提高自己的讀書品質,實現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教師的閲讀同樣需要從課內讀到課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閲讀面,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閲讀品質。新課程標準列出了學生課外閲讀的推薦書目,作為語文教師,如果我們自己都沒讀過,又何以去指導學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

我們要讓閲讀成為生活的必需;讓書籍成為我們的精神伴侶。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科技的還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類文化精神的讀物都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才能把生命讀得開闊、靈動、樂觀、豁達、鮮亮;才能把人類心靈的廣袤與深邃,世界的多樣與神奇,世事的無端與詭異,傳授給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學子們。

我們必須明白:讀書是心的享受,是進步的階梯,是為師的責任。

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我們要“活到老,讀到老”,不斷積累,不斷增長職業智慧,在課堂上盡顯教書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貴的生活品質,創造一種詩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把這本書做為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閲讀,通過閲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書中共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老師來説,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為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需要及時更新,學習新知以加強自身教學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名師工作室為我們精心選擇了《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此書對我而言就是一場及時雨,讓許多平時教學中困惑的問題以及急需解決的問題都得到很好的解答,讓自己增加一些實際的操作經驗,為今後的教學工作導航。

短短三週,對101條建議還來不及細細品讀和消化吸收。粗略翻閲全書,挑選了部分急需學習的方面認真拜讀,受益匪淺。其中第四章第83條:如何理解和落實情感態度目標給了我最為深刻的印象。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的思緒回到了幾年前的一節公開課。因為有教研室領導和外校教師觀摩,所以我提前準備,反覆打磨,整節課下來感覺還算得心應手,在滿心歡喜的聽了前面幾位老師教科書式的誇讚後,以為會完美謝幕。這時,最後一位點評老師在肯定之後説了一句:如果再把這節課的情感教育融入進去就完美了。當時我心裏一震,是呀,這不就是我課前反覆修改卻總覺得缺少點什麼的地方嗎?

相信在許多教師的印象裏,英語教學與思想教育似乎沒有多大的聯繫。它只是傳授語言知識,教師只需要講清楚重、難點,學生只需會模仿,掌握,運用語言知識,會利用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考試應答,獲取優異的成績就可以了。層次要求更高點,會用所學習的知識與他人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就是許多教師和學生的最高要求。

但是,在這個物質迅速膨脹,信息日益多元的經濟社會,中學生由於其身心發育規律的影響,往往會受到外界的不良思想風氣的侵蝕。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通過英語學科的特點,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的感受到:英語學科不僅和其他學科一樣可以進行思想教育,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它通過東西方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碰撞,給學生所展現的是一個世界性的視角,因此可以説它的影響比其他學科更深遠更廣泛。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恰當而充分的`思想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基本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夠增進學生與他人之間的交往與交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所以在那之後,我嘗試着使用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用生活用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學校學習中,學生通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抓住機會利用生活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可以是學生記住學習內容,也會使學生深受教育。比如:當有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時候,我會説“Come on!/Keep moving!(永不止步—廣告詞);當學生有畏難情緒的時候,我會説“Just have a try!”或者“Nothing is impossible!”這些日常用語通俗易懂,學生易於接受。同時,我還會使用視頻影像、圖片、幻燈片這些直觀和簡潔的多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時候,我也會播放一些英美音樂。一方面,讓學生們感受英美文化的風格;另一方面,這些英語歌曲語言精練,藴涵了許多有意義的道理。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英語教材的思想性,強化感染力,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引導他們愛國愛鄉,珍惜親情,關愛他人,長大後奉獻社會。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時,要認真鑽研教材,細心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實,在英語課堂中的思想教育無處不在,只要教師肯做一個“育人”的有心人,就能發掘到更多更好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好辦法,思想教育這一環節就不再是輕描淡寫,無足輕重。

101條建議,使我的心情不再浮躁,思路不再狹窄,我也會用更多的閒暇時間去仔細讀完裏面的每一條,並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踐,逐步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作為老師,我不但要了解我們現實中的教育,更需要了解書本中的教育。只有這樣,我的課堂才會更加智慧,教學才會更加和諧。(韓楊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書中共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薦向我們娓娓道來。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老師來説,受益匪淺。儘管這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這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為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推薦,下方,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潛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我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

去感化學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那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薦。他説:“我期望你去爭取自我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期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我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我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務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思考的學生的實際狀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用心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情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作為一名新教師,讀完此書,可以説是受益匪淺。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感受也頗多。比如“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討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後進生,學生常規管理;有時還要接待家長,佈置班級環境,完成大隊部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着作。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我想,作為教師,每天還是應該擠出點時間,閲讀一些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刊物或書籍,瞭解教育新動態,學習先進的經驗,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當我讀到“第一次學習新教材”這一章節中,似乎找到學生學業落後的根源——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很多學生,作業的正確率不高,考試成績不理想。有些作業中的錯誤,甚至糾正的四、五遍,還是不能理解或者正確改正。我總認為是他們上課不聽講或者做作業粗心導致的結果。其實,讀罷這一章節,我有所鈍悟,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的過程。所以,不管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重視“第一次”,在“第一次”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真正理解教材內容。

再比如“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建議”。和許多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一樣,我也困惑,要做的事情很多,該如何着手?在這一章節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必須點滴的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教書育人”,作為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校教育,使得他們獲得真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培養學生,首先要培養自己。我們不妨按照書中的建議嘗試一下,帶着這樣的一些問題讀書:怎樣生活?怎樣成為學生的楷模?怎樣把人類積累、獲取的道德財富,從年長的一代的心靈和智慧中傳授到年輕一代的心靈和智慧中?怎樣才能使理想的光輝照進學生的心田?將書本上獲得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改進,讓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提升至對學生思維和思想的關注。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打牢根基。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現代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一個新走入職場的人和身在職場的“老”人都經常感到或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害怕新手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社會上的各種培訓機構培訓項目層出不窮,教師也不能脱離其外。

主觀因素:教師這份職業需要更多更新鮮的知識,需要更高的才幹,教師工作由於它的比較穩定性,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親睞,教師工作越來越搶手。現在人才市場上高學歷人才、優秀人才要做教師的不少,非師範類的大學畢業生又爭着要做教師,教師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搶手。所以老師更要多學習。

客觀因素:教師所面向的學生,見識比我們當學生時的多,觀念比我們超前,視野也遠比我們開闊,而且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們敏鋭。更需要我們這些當教師的隨時隨地自覺主動地接受新鮮事物,去粗存精,不斷的加深自身功底。

看電視時、看報紙時、看書時、網上瀏覽時,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學生的教學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們都要像海綿一樣不停的吸水,汲取對自己當前或將來有用的`知識。

均衡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育專家常説:教師的教法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風格,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適合學生的教法。均衡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適應孩子們不同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千差萬別--有些人是視覺型學習者,有些人是聽覺型,還有些人是體驗型。有些孩子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有些人則喜歡邊聽音樂邊學習。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們傳遞信息,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我所教的科學學科,在每個班級中,使用的方法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對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與他們交流的方法也是需要因人而異。至今我仍記得:有一位六年級的學生,班主任和數學老師提到他總是搖頭又歎氣,她們對他很好,可他就是不肯寫作業,就連考試也是懶懶散散,在試卷上能少寫就少寫,數學題不想做就懶得去想。每次我到六年級辦公室,總能看到他又被語數外老師請來寫作業。就是這樣的一個被貼上“懶”標籤的學生,我對他卻沒有這些成見,總把他當作普普通通的學生一樣看待,而他慢慢地對科學課表現出不一般的興趣,他每次刨根問底的問我自然常識的問題,我總是有一説一,有時自己不清楚的不確切的,就跟他一起找資料一定幫他弄懂,每次科學考試,班上考高分的肯定有他一個。看着他在科學試卷上滿滿的字跡,真很難相信他會是其他老師眼中的“不爭氣”的學生。

靜心靜氣教書育人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教師需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教師自己。

教育從來不是一時一刻立見成效的簡單勞動,雖然我們可能根本看不到現在的不放棄對孩子們的未來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我們不必悲哀和氣餒,我們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愛的事情,而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希望,他們或許很有希望。

我們提倡校園成為書香校園,不僅僅是創建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養成孩子們的靜下心來讀書的習慣,更是讓教師們也能靜下心來讀書,讀好教育理論書,讀懂每一位孩子的心,進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靜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檢查練習本吞沒了我所有的空閒時間”。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建議》裏提到的一位女教師説的話。剛讀到這句話,立即引起了我的共鳴。確實,作為教師,每天被“練習本”佔去的時間太多了。我想,怎麼樣檢查學生的作業本應該是一件非常困惑的事情,特別是像我們英語學科跨班級較多的教師,面對着辦公桌上一疊疊作業本,重複操作着枯燥、單調的勞動。我們想盡量壓縮批改作業本的時間,可是有時候作業本上大量的錯誤不得不花費我們大量的時間,工作量也可想而知。而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他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他告訴我們要想減輕教師檢查作業的負擔,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言語素養。在英語學科中,要重視孩子對英語語言的感覺,對英語單詞的敏感性,對語音語調的優美性的。因為語言這門學科,重在學生對其的感覺性。這要培養起來需要教師平時在課堂上花很多時間,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要將功夫下在平時,通過各種手段來使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感受能力。蘇氏也給了我們很多借鑑的方法,那就是要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把英語用於平時的日常生活交流。將頭腦中的知識和活動建立聯繫,要把自己的學生從書本和思考引導到活動,再由活動引導到思維和詞,將他的知識“投放週轉”,這樣逐漸會建立他對英語語言的敏感性。

第二,讓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本,把自己經常錯的題目摘錄下來,經常拿出來閲讀或者反覆識記。或者是一本筆記本,一個階段的學習下來,全面的筆記本包含有許多內容,如隨堂筆記、語法精華、規則口訣、English診所、名言諺語、實用英語等等,一本好的筆記本,是學生學習英語心血的凝聚。

第三,讓學生對於完成家庭作業先做好仔細、周密的準備,以預防錯誤。在這裏我覺得要讓學生先喜歡上做作業,這樣他們才會認真對待作業。要讓學生喜歡作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覺得應該減輕學生的作業量。佈置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作業。像英語這門學科,可以讓有聲作業和筆頭作業相結合,還有就是時常問學生意見。我經常在佈置作業的時候問學生這點作業是否過多,畢竟這直接引響到他們完成作業的質量。質量保證,那麼教師的批作業時間也隨之減少。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我也會給之於評價,比如説最簡單的Good。學生看到他們的作業受到老師的表揚,對他們下次的作業肯定受到鼓舞,學生之間也會彼此鼓勵。

第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情況制定一套檢查練習本的方法。但蘇霍姆林斯説:“經驗證明,最合理的一種方法是定期抽查。”當然國小生的作業我們需要天天檢查。可是針對那些課堂上寫在書上的作業,我們可以定期抽不同的學生進行抽查。有些教師認為只要檢查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而我覺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要檢查。因為這樣你才能清楚你上課的內容是否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吸收,是過於簡單還是困難。

想讓學生的作業正確率提高,檢查學生的練習本的時間想少下來,重在我們的課堂中的教學效果上,學生習慣的培養。作為英語老師在低年級的時候就注意學生的良好習慣的培養,先是單詞字母的書寫工整,然後是培養學生有聲作業的認真完成。在中年級階段,培養學生對語言語音的感知能力,完成作業能認真檢查。在高年級階段,培養學生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思維中完成作業,減少機械的重複的鞏固練習。學生作業正確率必然提高。這樣練習中就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感到莫明其妙的錯誤.

以我的經驗來看,第一,作業要用心佈置,不能太濫太多;第二,組織互助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互查;第三,除了論述性的作業,如果有標準答案(不管有幾種答案),都可採用在教室牆壁上張貼答案讓學生自查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第二條就提出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的問題。是的,沒有時間啊,白天要上班,上課、批作業、寫計劃、找學生談話、開會。像個陀螺一樣,整天不停地轉啊轉啊。晚上回到家裏,上有老,下有小,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回家還要批作文,備課、做課件。似乎所有的時間都安排滿了。所以,常常聽有些老師説到人到中年要鍛鍊身體時感慨萬千:“沒有時間啊!”;説到擠時間讀書,更是慨歎:“哪有時間啊!”

蘇霍姆林斯基説:“怎樣解決這個時間問題呢?這個問題也像學生的智力發展問題一樣,使涉及整個學校生活的綜合性問題之一。”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説明這個問題:一個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在上公開課的時候讓所有的聽課者都入迷了,之後,以為聽課者詢問這位上課的歷史老師花了多長的時間來備這堂課。那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開啟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十五分鐘,對於人的一輩子來説,何其短暫!但是,備一堂課,耗費一輩子的精神與智慧,又是多麼漫長!“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厚積薄發”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細讀這一條建議,其實説的是教師教育技巧和教師讀書的問題。“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與其空發感歎,不如付諸行動。不是説“時間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嗎?”合理、統籌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就能擠出時間來。現在寒假,當然空一些,所以,時間的安排上,就能寬裕得多。鍛鍊和讀書的時間一定要安排出來。每天30分鐘的鍛鍊,每天20分鐘的讀書。這個春節,感覺自己過得還是蠻充實的。年前,利用時間召集了相關人員對下學期的工作進行了思考和討論,小年夜,抽出時間完成了下學期分管工作初步設想的書面稿。每天用散步、撞牆、轉腰的方式鍛鍊30分鐘,利用泡腳的時間讀20分鐘的書,這期間正好順便給臉部做個面膜。可謂是一箭三雕哦,鍛鍊、學習、美容三不誤。都説,這個世界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我想是非常有道理的。鍛鍊身體,讓你遠離病痛,看起來健康紅潤;堅持讀書,豐潤你的精神氣質,看起來有一種內涵美;做個美容,讓你的肌膚白皙細嫩,讓皺紋來得再遲一些,讓色斑一天天淡出你的面孔。

一直以來,感覺自己是個喜歡讀書的人。文學作品,教育鉅著,時尚雜誌,總喜歡一卷在手的那種書卷氣。古人説:“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即使到了遲暮之年,秉燭而行,也比昧行要好得多啊。更何況自己離老還有很大的距離。於是,告訴自己:學習,永遠不晚!

每晚睡覺前,讓自己的`思想沐浴一下陽光,洗滌一天以來的疲憊煩憂。許是心靈的河牀乾涸太久太久,太需要滋潤和沉浸。我在枯燥的理論裏,卻找到思想的泉眼。我在別人的故事裏,看到了自己靈魂的淚光。閲讀的陽光,靜靜地照着我生命的伸展。我彷彿進入了當初朱熹在一鑑方塘邊讀書時那“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境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一眼清泉在我心裏汩汩地冒出甘冽的泉水。我感覺自己在靜靜地成長。我感覺自己的生命之花在黑夜終綻放!讀書的感覺,真好!

一個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才能真正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愛是我的左翼,書是我的右翼,終有一天,羽翼豐滿,我心飛翔!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暑假又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正如林海音所説的一樣,好書不厭百回讀,每次閲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發,新的收穫。

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覺得這一次讀後,對自己的印象最深或者説在今後的教學中啟示最大的是:在講課的過程中“佔據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的思維情況的關心。這是每一個教師教育技巧的高峯,你應當努力向它攀登。”

蘇老的話,給我的啟示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學,難道不是停留於注意教材的內容嗎?上課的時候,總是想着,這節課我將向兒童教一些什麼內容,學生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我將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教會兒童。力求把自己想要講的東西變得明白易懂,或者為學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學生能夠順利學習。就這幾各方面,進行苦思冥想,然後藉助於一定的手段來完成,這就是我的備課吧。而這種備課在蘇老看來是極其失敗的,最致命的一點就是這種課學生往往不需要進行思考,只是停留於對知識的掌握。

然而,蘇老卻建議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要特別關注的不是這個,而是對學生思維的敏鋭的洞察,要充分地認識到你的面前是幾十個活鬆鬆的人,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表情、動作、語言,從而瞭解他是不是在學,是不是樂意學,是不是在學的過程中思維參與到了其中。透過建議,不難看出,蘇老對我老師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個自己所任教學科專業的專家。其實建議中很明瞭的告訴我們,你不要將注意停留於教材的內容上,但是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連教材的內容都沒有透徹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麼你能夠撇開內容去注意學生的思維嗎?因此這注意學生思維的前提,是教師對所教學的內容已經胸有成竹,並且能夠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乃至與內容相關聯的內容、內容的變式也瞭然於胸了,可以説對教材的內容的表述已經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只有這樣,你才可以在上課的時候,觀察學生的反應,注意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為。

其次,要千方百計關注學生的`思維。學生進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學生是不是會思考,對思考有興趣。單就內容來説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説,掌握它並不難,難的是學生是怎樣掌握的,蘇老一再強調不能用老師儲存的知識傾倒給學生,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致最終喪失學習願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於在教材內容本身裏去尋找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點”,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通過思考獲得收穫,從而激勵學生的再思考,這也更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種學習的過程看起老要比灌輸慢得多,效率低得多,但是從長久的眼光來看,學生所獲得的卻要多得多,因為學習成了他自己的一種磨練心智的過程,他們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中獲得的提高,不單是掌握知識的增加,而是學習動力的加強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中是怎麼學的,在學的過程中有哪些表現,通過這些表現,教師能從學生的眼神中發現他們的思維是否參與活動,他們的興趣是否持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結果之後,我們要善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並且把他引領到一個新的勝利的高度。當我們發現學生學得勉強,思維停滯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想到隱藏我們的教學目標,曲徑通幽,蹲下來以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採取不經意的方法讓學生去發現真理,直到他的思維豁然開朗。所以這種情感不單是一種熱熱鬧鬧的學生亢奮的場面,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生思維拔節的“靜思默想”。

這本書雖然幾十年前就問世了,但今天讀來,在課堂教學中的如此觀點,卻還是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在20xx年教科研活動月期間,我潛心閲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着使我受益匪淺。總觀全書,我將一些自己的感想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

總之,要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説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

“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作為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説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為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

鄭傑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為什麼”,理性地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

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對於教師來説,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

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總之,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和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暑假期間,我再次閲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首先要心存博愛,永不言棄其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對我幫助很大。對於後進生,我過去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還有就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是先天因素,要改變現狀很難。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開始動搖了,我開始相信“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費加”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和我班上的學困生非常相似,對這樣的學生,我往往採取補課的方式,用帶有強迫性的手段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對她的教育,為她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對於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其次,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曾經多次聽人説起《給教師的建議》是本不錯的書,這次將要正式步入教師的行列,便購買了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閲讀了部分章節,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充滿了教育智慧,事例也很生動,分析很精闢,氣人深思。下面我將談談讀後的感悟:

隨筆一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反思與感悟:

看了這篇文章,浮現在我腦海裏的是“因材施教”這個詞,雖然在平時上課之前知道這個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一直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學生,區別對待與分層評價卻沒有落實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在體育課上,因為學生的身體條件、技能素質、心理承受與認知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他們在技術學習中的接受能力、領悟能力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在成績的評價上,我們應該結合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評價,我們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

隨筆二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不過,對於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反思與感悟:

“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多麼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呀!同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學與生活多積累一些素材和資源,做一個有心的人,到真正要用的時候只要隨手抽出來,從腦子裏調出來就可以了。平時的點滴資源與靈感都可以記錄下來,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例如,我們可以把體育課的三個部分分類總結,各部分都有些怎樣的遊戲,有些什麼教法等歸納起來,要用的時候可以直接視情況搭配了。

一晝夜只有24小時,要在這有限的`24小時裏面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務,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我們辦事的效率。對我來説,體育老師除了備課、上課、反思就算一些其他瑣碎的事情要完成,用什麼方法來提高效率呢?我認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關鍵,所以我們要閲讀、閲讀、再閲讀,用知識來豐富知識,用實踐來檢驗知識。

隨筆三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只有學生喜歡上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蘇霍姆林斯基説,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來一番競賽。

反思與感悟:

許多體育老師都説過,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為什麼呢?這還是得從體育教師自身找原因吧。學生心中的體育到底是什麼,他們喜歡怎樣的體育課呢?我們反思一下這個,我們的體育課是沒有學生所喜愛的運動項目嗎?還是我們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讓學生們喜歡我的體育課。本人認為,學生喜歡一門課程,很大程度上與該課程老師的個人魅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別會開始排斥這個老師,從而開始排斥上該老師的課。所欲我們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喜歡自己,同時,我們還要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裏,做他們的朋友,然後發揮我們的人格魅力與教學能力,從內到外的抓住學生,他便愛上你的課。

在體育課上,我經常採取的手段就是用學生喜歡的、樂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教學,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減少學生在閒置時間裏破壞課堂紀律的機會,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掌握知識與技術,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

《給教師的建議》這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讓我這個新老師學習到不少的經驗,可以減少以後教學中的一些麻煩。該書還在繼續研讀中,我也還在繼續學習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曾經斷斷續續的讀過蘇霍姆林斯基關於教育教學的一些文章,那時都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似的瀏覽,如今,當我再一次靜靜的重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內心不盡感慨萬千,受益匪淺。教書很容易,教好書卻很不容易,要把教書當作事業做,教好書育好人,就必須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給教師的建議》共收錄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述説的都是我們親身經歷或身邊的事情,每個問題都能敲擊我們的頭腦,引起共鳴。然而,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情發生時,總會讓其擦肩而過,不留任何痕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總會繞道而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留心身邊的教育瑣事,沒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難而退,或者是無意用心去教書育人。

記得自己剛走上講台的那一刻,胸懷憧憬與夢想,滿懷激情與期望,對於新鮮的工作,面對稚嫩的臉龐,曾一度構想過很多美麗的夢,什麼紮根農村教好書?什麼虛心求教,當一輩子孩子王?後來在與眾多名師、名家的接觸中,常懷“見賢思齊”之心,立志勤耕教苑,夢想成名成家。

可是,時間如白駒過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銀絲悄悄爬上鬢角時,庸碌的我還仍然站在原點。回想自己走過的教育歷程,對照蘇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跡,不禁感覺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經的理想;繁瑣的'應酬,耗費了自己大好年華;細小的絆腳石,阻斷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沒有潛下心來教好書,又沒有靜下心來育好人,更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只是一介教書匠。

二、思考

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經歷豐富,經驗卻貧乏,像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過很多,卻從未有他那麼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沒有教育家那種對於教育的執着精神和對學生的關注情懷。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繡花,一針一線都必須細緻細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關注學生的智力開發,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他的第52條建議《為什麼學生感到越學越難了呢?》作了詳細分析和精闢論述,我反覆讀了兩遍,頭腦中產生強烈碰撞。

我們都知道:當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生普遍厭學,可是多數老師用責怪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用厭棄的心態看待學生存在的問題,有誰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替學生考慮過呢?“如果我們要減輕學生(譬如八年級)的學習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閲讀的東西,比他要求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在九年級和十年級,學生所閲讀的東西,則應當比要求保持在記憶裏的東西多4至5倍。”我們語文老師這樣作了嗎?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把教學目標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教學目標決定教育觀,新的教育觀念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拓寬學生閲讀空間,加大閲讀信息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在有效落實常規教學環節時,適當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如:建立教室圖書廣角,給學生推薦精品美文,舉辦讀書演講活動,開展誦讀古詩文競賽,編寫手抄報,走進名人名著等諸如類似語文活動,都是為了儲備學生閲讀信息量,激活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閲讀習慣和思維能力的,也是我們作教師的分內職責。當然,在開展這些教學活動時,要求老師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素材積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學活動的安排與過程,活動結束後要有總結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在93條建議《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語重心長的説:“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了孩子們的幸福,也為了千家萬户的幸福,我願堅守三尺講台,教幸福的學生,成就快樂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近一段,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的時代雖然距今甚遠,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讀這本書,就像一位長者與我們面對面,撥開我們眼前的雲霧,解開我們心中的疑團。今天,就來談談我的一點讀書體會。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一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經歷,有一點啟發。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以及用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一是平時要對學生和藹可親,經常和他們一起聊天、談心。二是平等、民主地與學生相處。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説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雖然國小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教師在建立民主的氛圍中,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這是所謂商量的意義所在。民主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也是社會理性的重要標誌。

在這本書裏還介紹了關於後進生的成因,蘇霍莫林斯基為我們分析了後進生的成因,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身為老師,我們會經常去別人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從教師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認為後進生需要用閲讀來提高自己,需要用閲讀來解決自己在學習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難。老師也只能交給他們方法,但真正的落實,還是需要我們學生自己完成。

蘇霍姆林斯基班上有個叫費佳的學生,在算術應用題的學習上障礙很大。於是,蘇氏親自編了一本書《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在這本書中,他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編了很多有趣的、能夠引起兒童思考的習題來訓練他。這些習題吸引了費佳,也引發了他的思考,並且能求得答案。隨後蘇氏又為其蒐集了一套專供他閲讀的書籍,約100本。正是這種大量的閲讀,使費佳的成績逐步趕了上來。到五年級時,這個孩子已經能像別的孩子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蘇氏告誡每位老師必須謹記:“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老師的我們,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通過學習,我要逐漸轉變自己的陳舊觀念。通過慢慢摸索,努力轉化好每一位學困生,因為只有這樣了,才會出現真正的“百花齊放春滿園”之效果。

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對待學困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困生會越來越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