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1.9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集合15篇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

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完這部書時,我突然覺得豁然開朗。積鬱在心中的百思未得其解的問題頓時煙消雲散了,從未有過的釋懷!

作為一名曾經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專家。李鎮西老師以敏鋭的觀察洞悉了教育的本質,用鋒利的筆觸把讓教育者頭痛的焦點問題化於無形。這一切,讓同樣作為教育者的我深深折服。同時覺得受益匪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靈深處。”重温李鎮西老師關於師愛的論述,感受他對孩子的一顆晶瑩純潔的愛心,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正是有了執着的愛和不計回報的付出。聰慧卻不懂謙遜的程樺才能讓思想自由飛翔。正是有了執着的愛和不計回報的'付出。生性自卑又自暴自棄的萬同才在短暫的迷失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李鎮西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愛的教育,也給當今的教育工作者上了一節漂亮課。我終於明白: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愛心是開路先鋒,耐心和恆心是必勝法寶。

“做胸襟開闊,心靈自由的班主任!”在對學生付出愛的同時,李鎮西老師又以理性的目光開展了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依法治班。”“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管理者。”這些班級管理的經驗之談讓迷途中的班級管理者找到了工作的方向。作為班主任,我有茅塞頓開之感。因此,班級管理工作中。我比以前更輕鬆,工作成效也更顯著了。班內每個學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讓班級更像一個温暖的家。因為是家,所以溢滿了愛的芬芳。班級更和諧,同學們更團結了。大家的集體榮譽感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強了,自我管理也發自內心了。班主任不再是監督者,而是管理參與者。同學們,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自我管理者。師生關係親密融洽,整個班級一團和氣。沒有對學生的滿腔大愛。何來班級的愛意融融?

“”語文教育——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應該允許學生寫他們自己的文章。允許學生在文章中説真話。寫真事,抒真情。讓學生的文字成為掠過晴空的雲彩,美麗多姿而又個性鮮明。只有在遼闊的藍天,精神的鳥兒才能無拘無束的自由飛翔。學生才會真的喜歡上語文課。聽説聽説讀寫能力才會在愉悦的氣氛中迅速提高。沒有敢於解放學生心靈的大愛。何來語文課上的各抒己見?而一些語文教育工作者,以應試教育為目的束縛學生思維發展的做法,值得深思。李鎮西老師曾這樣説。“教育是美的——美在理解,美在機智,美在創新。”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讓我們用愛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引領,用誠心去開啟,用信心去創造。讓這些天賦各異的孩子們,在我們的培育下,點燃激情,放飛夢想,鷹擊長空!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

“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這是教育界上人人皆知的事。《做最好的的老師》這本書在序言中“做最好的自己”觸動了我的心絃。我念這段話給大家聽聽:"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任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那一個!”

在《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説的:“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當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這段話給我的感覺,就像一盞指路的燈塔,在我茫然沒有方向的時候,忽然大放光芒,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對啊,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嗎?“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説,只要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為一個綠油油的葉子,在屬於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愛學生,説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章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3

讀了名為《做最好的老師》,我不由得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在益於學生的成長?究竟怎樣做才能做一個最好的老師,學生最歡迎的老師。

看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我深有感觸,覺得他像一個神話一樣,回到我工作中,我覺得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説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説過:“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你如果真想要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對上課遲到、做錯事情、違犯紀律的學生嚴加責罰。這樣適得其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麼也沒有了?難道師生之間的感情連幾分都不值嗎?這種思考給我的衝擊力很大,我的後背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長期以來我總是因為學生表現得不好而批評他們,卻很少表揚他們,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們表現不好的一方面了。我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學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總盯着他的缺點和短處!正像我説進的那樣,師生之間的情誼絕非一兩個扣分所能相比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你別説,他還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變自己,努力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和諧、寬鬆的成長環境。

總之,希望所有的教師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老師,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己永不滿意的態度。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4

把課堂還給學生,這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是學生惰性強,提不出問題。二是老師惰性強,即使學生提問題,老師也不願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的問題,因為這樣備課難度大大增加,還不容易控制課堂,影響教學進度。所以長期以來,課改喊了很多年,課堂真正的自主學習並沒真正落實,大多沿用結合教學重點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的層次,不敢正在放開。今天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看到了“逼問激疑:讓問題點燃學生的求知慾”這一章,很有啟發,好像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説真正有用的問題應從學生中來這樣教學才更有針對性。但長期被動學習的學生往往是提不出問題的,或者説即使有問題也不願提出來。面對這種現狀,第一,這就需要老師“逼”,甚至達到“你不問,我就不講”的地步。老師別怕麻煩,也別嫌問題幼稚而雜亂,只有先逼,才能越好,越會提問。第二,要教會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有些課文文字淺顯,內容易懂,許多學生會覺得沒什麼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在看似明白曉暢的地方發現其耐人尋味的底藴,“於不疑處有疑”。“於不疑處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讓學生在“不疑處”多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寫?”“能不能不這樣寫?”“還有沒有更好的寫法?”學生如果具備了這樣深入探究的思維能力,即使再簡單的課文他們也會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許多問題。第三引導學生善於發現高質量的問題。語文教學中的所謂“高質量”的問題,其實就是儘可能地緊扣教材訓練內容的問題。除了讓學生找出有關字詞句障礙,我一般是讓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思考,進而發現問題。一般記敍文:記敍的要素是什麼?繼續對結構是怎樣的?記敍的詳略是怎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有哪些?所要表現的中心是什麼?小説:人物、情節、環境、語言”。散文:形是怎樣散的?神是怎樣聚的?文章的構思如何?議論文:中心論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語言特色。説明文:説明對象、説明特徵、説明順序、説明語言。有時,李老師還提倡學生對所有課文養成“四問”的習慣。這四問是: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

我覺得李老師的做法很有指導意義。對我啟發很大。尤其是後一點,在我平時的教學中,基本都是從文章的文體特點進行學習指導,在深度引導解讀中也常常遵循—寫了什麼、怎麼寫出來的、為什麼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這樣的步驟,但就是控制性學習太強,自主發問式的自主學習實踐只是偶爾為之,遠遠不夠。看了李老師的文章,我增強了信心,我願多點耐心、愛心,增加些智慧,少點近利,多點遠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把課堂還給學生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説無益,不如行動。自主課堂請從逼問開始。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5

今年暑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着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後,使我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尤其是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令我折服。同時,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裏,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這裏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進步的影子;從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們也可找到適合我們的教育方法。它讓我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一位勇於自我批評、善於積累、善於反思、有愛心、勇於挑戰、有目標的老師!

有人説,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正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着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家庭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急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對屢錯屢犯的學生,缺少耐心和恆心;和學生交談交流常常居高臨下,走不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存在代溝。

通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對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覺得自己與一個好老師的仍有不小差距。我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為愛,冰雪會消融;因為愛,枯木會逢春;因為愛,希望綻放華彩,因為愛,能撥雲見日,未來永值得期待;因為愛,所有的生命才收穫了圓滿。

最後,藉着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為我的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就是我——一位普通高中老師在內心裏的吶喊。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6

最近讀了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做最好的老師”,是任何一個做教師的人的理想,可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説:“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説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認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那每天就都會有新的快樂。

對於個別班級美術課堂上一些學生比較頑皮,常在課堂上搗亂,我採用了李老師這本《做最好的老師》介紹的方法是:多想學生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學生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

李老師是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線,一直都在講台,一直都和學生零距離!我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台,我的生命在學生。”是的,只有和學生們零距離接觸,才能感受到學生們的可愛之處,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記錄下和學生們的點點滴滴,才能體現老師的真正價值!

對於老師,教學經驗來自於與學生們零距離的交流與接觸,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論。試着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你會覺得教學原來是如此精彩!

總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最後,我還是要把李老師的一段話獻給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7

讀了《做最好的老師》一書,給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很多,但這裏我要説的是愛和平等是我今後要學習和努力的地方。

李老師説:“愛學生就應該要有一顆與孩子一樣的“童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許只有童心才能滋潤童心。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生,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後,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快樂與煩惱,學生就會視你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因為學生是最單純、最可愛的,他們也是最容易感動的。我們要愛學生,但是不能憑藉自己的感情只愛那些自己認可的學生,我們應該一視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老師的一個關切的眼神和一個微笑就能個一個學生莫大的動力,讓他感受到老師是關心他的,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温暖,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注意觀察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賞識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優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們的缺點和短處,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他們就會向優秀的方向發展。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和同學心貼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

李鎮西老師説,“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在書中我看到:一個孩子走進辦公室向李老師借杯子時,李老師只是告訴孩子杯子的位置,讓孩子自己去拿。這我來説是一件極平常的事情,心裏可能還會想,能借給學生就不錯了,還有什麼可説道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卻讓李老師反省了師生之間的所謂的平等。當我們向孩子借筆的時候,哪個孩子不是雙手擎上呢?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卻從沒想過這憑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從來沒把孩子置於一個和我們平等的`位置。那麼我們所謂的“師生平等”不就是一句空口號嗎?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夥伴。我又一次的捫心自問:你是怎麼做的,你把孩子放在和你平等位置上了嗎?我的回答是:以前沒有做到,以後一定做到。

“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班主任工作的觀念核心是: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管理,是為了教育。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老師是不是真心為他好,時間久了,他看得清清楚楚。學生的學問要想好,根本問題還是做人的問題,人做好了,可以説學習也會好了。

通過讀《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到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教育上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中氛圍。合理運用,會把自己的愛很自然的貫穿在我們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感染每一個學生。因為愛是教育永恆不變的主題。有一句話説得好,選擇一行,就要愛一行。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8

李鎮西的大名,如雷貫耳。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説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其中反映李鎮西老師心聲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文,更使我對師愛有了更深更透徹的理解。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嚴懲。當然,這嚴懲指的是批評教育。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學生們出奇的乖,學習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班主任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閲讀善於積累 .李老師説得好: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9

近段時間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看到其中一章“把更多的關愛給後進生”,不由使我想起了前幾年發生在我班上的一件事:

放學的鈴聲剛剛響過,我正準備回家,班長急衝衝地跑進辦公室,説:“李龍趁前面兩個女同學專心做作業時,把人家的辮子綁在了一起,還在上面插了片樹葉!”

我頓時火冒三丈,氣沖沖直奔教室而去,這個李龍,從進了我們班開始,就沒讓人省過心,遲到、曠課、不做作業、上課不專心聽講、打架……讓我頭痛不已。

李龍坐在座位上,一臉的倔強和不以為然。我耐心地等同學們走完,想着他的種種劣跡,我醖釀着情緒,準備着給他來一場雷霆之怒。我正思考着要如何爆發,突然,有個同學氣喘吁吁地跑來告訴我,他的媽媽今天來接他,想見一見老師,瞭解一下他平時在校的情況。於是,我趕緊去接待學生家長。

那位家長對學生非常關心,細細地問了各方面的情況,我一一詳細地做了介紹。等到結束談話,已暮色沉沉。我自己也準備回家。就在鎖門的時候,我想起了李龍,我想他大概早跑了吧。不過我還是走向教室。

出乎意料的'是,在昏暗的教室裏,李龍那瘦小的身子還站在那兒。我的心頭一動,怒氣也隨之而散了。我想,教育也不是萬能的,也有失敗的時候,算了,讓他走吧。

就在他走出教室,融入暮色的時候,我發現他有一絲恐懼的神色,我想他大概怕黑吧。於是,我緊走幾步趕上他,和氣地説:“李龍,天黑了,我送你回家,好嗎?”他猛然抬起頭來,滿臉驚喜,但隨即又低下了頭,支支吾吾地説:“不……不用了,我爸媽都沒在家。”我笑着説:“我只是想送你回家而已。”他沒有説話,只是跟在我身後,一步步向他家走去。按照他的指點,到離他家不遠的地方停下腳步,他一邊大聲説着:“謝謝老師!”一邊飛快地跑了。

很快我有了新發現:李龍再也沒有遲到過;作業也能認真完成;上課也能專心聽講;也沒再和其他同學打架……我想他有些反常,堅持不了多久。但我還是及時表揚了他。從此李龍像變了個人似的,學習不斷進步。

一次作文課上,我出的題目是《謝謝》,交上來的作業,題材多樣,感情真摯,都很不錯。但是,李龍的作文只有這樣幾句話:“謝謝您老師!那天晚上您把我送回家,這是第一次有老師專門送我回家,而不是為了向我爸媽揭發我在學校所犯的錯誤。我會努力學習的!”

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心底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意外的收穫。同時,我也明白了,只要我們付出一點點,對孩子們多一點關愛,一切就會變得美好起來。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0

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感慨較多,對愛的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1、愛心教育不是手段和技巧。

“我不接受甚至反對‘愛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們把愛心當成一種模式,一種手段,一種技巧。教育的愛,這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她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得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侵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這段話使我醍醐灌頂。 我,就非常典型,將愛只是當成了教育的一種手段和技巧。我對孩子的愛,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只是為了“抓”住孩子的心,只是讓孩子接納我這個教師。我對孩子的愛,是有目的的,是缺乏“真誠”的。難怪孩子們並不完全接納我,也並不主動靠近我,因為他們有一雙火眼金睛,因為他們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他們能準確判斷教師對他們的真實感情。

愛心教育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強調的是愛的真誠度、愛的透明度、愛的純潔度。只有這樣沒有任何條件的愛,沒有任何理由的愛,才能開創教育的新天地。正如作者説言:“但這種感情,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也只有付出朋友般真誠的感情,我們才能我心換他心,我們才能真誠換真誠。

2、愛心教育也要合理懲罰

有了愛,並不等於就有了教育,就能收穫教育的'碩果。愛心教育並不是隨意遷就學生,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我認為,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孩子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為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這也讓我想到了所謂的“合理懲罰”,懲罰並非體罰學生,侮辱學生,打罵學生,而是合理的有效的手段。愛的內涵是豐富的,有生活的無微不至地關照外,有心靈上洞察秋毫地關注,更有在紀律方面的嚴格要求,這才是真愛。

3、愛心教育與平等密不可分

因為關係的平等,孩子才會和我們進行心心相印地交流。作者倡導教師和學生真正的平等,並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學生找教師借水杯,教師讓學生自己拿,但是老師找學生借筆,學生去必恭必敬地遞到了老師手中。透過這個小小事件,作者意識到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不平等。其實這樣的小事,我們每個教師都曾遇到過。但是,我們從未想過師生之間是否平等,或者根植在我們教師內心深處的觀點是,教師和學生不能平等。作者説“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不僅僅是由教師的‘師德’決定,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孕含的必然要求。”是啊,教師的教學活動需要學生的配合,需要和孩子雙向互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培養孩子的平等觀念,更需要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平等中培養孩子的平等觀念。正如作者所説“今天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明天的學生就會如何去對待他人。”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1

現在讀經典、談經典、學經典、用經典,成了老師們學習、工作與生活的主旋律。我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細細地品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編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每次打開它,我的心靈總會受到一次次地震撼,思想總會一次次得以提升。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一個個教育思想,猶如一盞盞明燈,指引着我的教學路。

一、全心全意地愛着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親愛的朋友,請記住,學生的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地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着小太陽的透明露珠。”李鎮西老師就是蘇霍姆林斯基忠實的追隨者,因此他提出了“愛是永恆的教育理論”,提出了“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提出了“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因此才有了他與學生的相濡以沫,才有了他與學生的相依相隨,才有了他們彼此的信任與依賴。

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學歷程,對待學生又有着幾分愛呢?“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學生。”可是,我們對待學生有過幾次温暖地愛撫,有過幾次親切地慰問,又有過幾次敞開心扉地交流與盡情地嬉戲呢?因此,“愛”,應該是老師們永遠追隨的主題。

二、創新地進行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在李鎮西老師的眼裏,已不再是一本教科書,而賦予了它新的`思想與內含,如:一份份深入人心的調查報告,一次次充滿挑戰性的辯論會,一張張寫滿熱點與焦點問題的班報與日報,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不都是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嗎?在大語文觀全面普及的今天,對於在80年代就如此教學的李鎮西來説,難道不是走在了教學改革的前沿嗎?對於我這個面臨新課改正處在迷惘階段的老師來説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指導。

三、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轉變。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李鎮西老師在著作中用了大量的篇章介紹瞭如何進行班級管理,如何當班主任,最讓我欽佩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我認為這才是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有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才會減少老師們的口苦婆心,才能達到真正的“自治”,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我所不及的。並且李老師還較好地把“法治”引入班級管理,班規面前人人平等,包括老師也不例外,使學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有法可依,都井然有序,很好地給班主任老師減了壓,減了負。

合上書本,李鎮西老師的教學思想仍在我的腦海中迴響,“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讓我們一起在愛的土壤裏結出豐碩的果實。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2

在很多人的眼裏,教師是一份輕鬆的職業,可是我卻不這麼認為。教師肩負着神聖的使命,不容許有半點的閃失。一個人的靈魂可以很強大也可以很脆弱,而這一切的改變可能就在教師的一個眼神裏,教師的一句真誠的鼓勵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在讀此書以前,我一直認為: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有滿腔熱情就足夠。讀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我為自己的狂妄與無知汗顏。我從書中感受到:在實踐中成長的'老師將要經歷那樣多的磨礪,學生對教師的愛戴是多少點滴的累積,教師對學生的付出又是多少歲月裏的嘔心瀝血。

他説:“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説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認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那每天就都會有新的快樂。實實在在的做法以及自身的不斷的自我超越的境界就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書的序言部分也讓我頗有感受,雖然《序言》僅僅只有四頁,但也是書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師談到本學期他擔任着兩個班語文課,連早讀和輔導課在內,周課時二十一節,此外還擔負着校長的一些職務,他很坦率:“我現在感到累,的確累。”但他本人對於“走路都在備課的狀態而感到高興,準確的説,感到內心的寧靜,因為這種狀態能夠讓他感到踏實,感到不浮躁,這是一種與學校與學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態。“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鎮西老師講的那樣,才有了: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位學生。當遭到非議和誤解時,雖有過灰心但不氣餒。正因為這樣,李老師才會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難的可貴的是如今“碩果累累的他還依然保留着那份對學生對課堂的摯愛。李鎮西老師的書裏有這樣一段話: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説:“從教25年來,風華正茂也罷,人到中年也罷,默默無聞也罷,暴得大名也罷,普通教師也罷,教育專家也罷……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我的生活狀態,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線,一直都在講台,一直都和學生零距離!”讀完這段文字,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才是好老師,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師。

現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不僅需要我不斷的自我學習增加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愛心去灌溉。只有充滿對職業和對學生的愛,才能令我肩負起一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最後,我想引用附錄中的一段話:教育是美麗的——美在理解、美在機智、美在創新!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3

近階段,我讀了一本教育專著,名為《做最好的老師》,我不由得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在益於學生的成長?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近十年了,究竟怎樣做才能做一個最好的老師,學生最歡迎的老師。

看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深有感觸的,覺得他像一個神話一樣,回到我工作中,我覺得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作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説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説過:“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你如果真想要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對上課遲到、做錯事情、違犯紀律的學生嚴加責罰。這樣適得其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有一段時間,因為經常扣分,我就很惱火,常發脾氣,效果卻不好,還是扣分,並且我已經明顯感到學生有牴觸情緒了,那怎麼辦?突然之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我作為老師到底是幹什麼的?我的職責難道只是每天守着他們説不準扣分嗎?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麼也沒有了?難道師生之間的感情連幾分都不值嗎?這種思考給我的衝擊力很大,我的後背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長期以來我總是因為學生表現得不好而批評他們,卻很少表揚他們,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們表現不好的一方面了。我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學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總盯着他的缺點和短處!正像我説進的那樣,師生之間的情誼絕非一兩個扣分所能相比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你別説,他還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變自己,努力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和諧、寬鬆的成長環境。

總之,希望所有的教師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老師,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己永不滿意的態度。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4

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匆匆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雖然是粗淺閲讀,但從字裏行間中,我感受到了李鎮西老師的與眾不同,書中有許多發生在李老師身上的教育案例,從他自己的身邊的故事講起,實實在在,每一章節都讓我感動。其中有三章給我的印象最深,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章《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愛心是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但這種感情,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愛學生,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很多老師都是愛孩子的,但是為什麼有些孩子的不喜歡你呢?我覺得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首先就應該要有一顆與孩子一樣的“童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許只有童心才能滋潤童心。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幼兒,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後,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快樂與煩惱,他們就會視你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因為孩子是最單純、最可愛的,他們也是最容易感動的。老師的一個關切的眼神和一個微笑都能給幼兒莫大的動力,讓他感受到老師是關心他的,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温暖,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注意觀察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肯定他們,賞識他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是優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師説得對,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和孩子們心貼心;因為有愛,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

第二章《提高教師的'素養》,要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有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要從做學生的“靈魂工程師”到“向學生學習”。我們承認教師不是完人,要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要和孩子們共同成長這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師在向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育學生。

第四章《走出教育的誤區》,李老師在書中寫道: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沒有失誤,而是在失誤中不斷的進行反思,在反思中進步;所謂反思就是當你做完一件事情以後進行總結歸納,想一想你哪一些地方是做的好的,而哪一些做的是不好的,然後把它記下來,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你就有經驗了。做的好的地方發揚下去,做的不好的地方改正。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前提是我們要誠實的對待我們自己的事業,嚴肅地對待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唯有這種真誠和嚴肅,才能讓我們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失誤,要勇於剖析自己,因為這樣會讓我們更加成熟。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樹立人生和事業的標杆,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5

一本《做最好的老師》引起我的注意,在讀過了李鎮西老師的序言之後我才理解了這個題目所藴涵的深意。我想在我身邊的優秀教師層出不窮,要我看每人都像作者所説最好的教師不大可能,帶着好奇我就去買了一本,讀過之後感受很深。

在序言中“做最好的自己”觸動了我的心絃。李鎮西老師説“最好”就是“更好”,“最好”是相對的,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他強調的是“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的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説:“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李老師是這樣闡述的,通過讀書我發現他也是這麼做的,我對他充滿着崇敬之情。

看到這裏我深有感觸,在我現在的工作單位從領導到老師每個人對教育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我來説他們無論是教學經驗還是教育理論都是很優秀的,以前我對自己這方面底氣不足,但是看完李老師的這番話我對自己充滿信心,原來一代教書天將也是從教學的基礎開始的,只要我多讀多思考,在教學的生活中不斷的反思自己並將它記錄下來,今天的我不斷的和昨天的我相比,不斷總結自己,我想我一定也會有很大的提高的。

説到愛學生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聯繫我自己的教學實際我原本感覺我是一個很愛自己學生的老師,盧凱中午沒吃飯我會馬上買來麪包和飲料給他,孫靖的腿摔破了我會用備用的創可貼給他貼上,我會利用課餘時間給落下課的同學補課,我也會在課後真誠的給上課好做小動作的都泳江、王盛林給予忠實的告誡……,只要是我能看到哪位學生有需要幫助我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他,所以我們班的學生很喜歡我這個關心理解他們的老師。但是看完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愛”這只是一種“小愛”,是一種人情感的基本交流。

對學生的愛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為沒有了愛就沒有教育,但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愛也許是強者對弱者一種本能的愛護,因為它缺少了教育學生影響學生的深刻含義。而真正教育的愛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的貫穿與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潛移默化的浸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