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1.21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需要跟閲讀答案打交道,閲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閲卷打分時的參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閲讀答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閲讀答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論語閲讀答案

論語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完成後面問題。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衞靈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注】

厚:重,與“薄”相對。

1、請概括出兩個選段觀點的共同之處。(2分)

2、兩個選段中,孔子與孟子的話側重點有什麼不同?請簡述。(4分)

答案:

1、都強調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或嚴於責己,寬以待人。)(2分)(意思對即可)

2、孔子的.話側重點是,少責備別人,從而避免別人的怨恨。孟子的話側重點是,如果不如別人,不要怨恨別人,而要從自身尋找原因。(4分)(意思對即可) 答案解析:

論語閲讀答案2

閲讀下列材料,完成小題。(13分)

《論語》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5)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為政》)

(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小題1】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 5分)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誨人不倦

學而不思則罔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學而不厭

【小題2】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小題3】從選文中摘出兩個現在仍然在用的成語。(2分)

【小題4】第二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結合你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體會。

(2分)

答案

【小題1】真誠、誠實;教誨,教導;迷惑;教給,舉出;滿足

【小題1】①敏捷而又愛好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 ② 略

【小題1】温故知新、舉一反三、學而不厭(寫出兩個就行)

【小題1】略

解析【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強調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學會在文言文中積累現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語。

【小題1】只要觀點正確,有理有據,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論語閲讀答案3

閲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

材料二: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發,躍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開弓的標準。③躍如:躍躍欲試的樣子。

(1)孟子以“大匠”“羿”為例,是要説明什麼問題?

(2)從以上兩個選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樣體現“中道而立”的思想?

參考答案:

(1)是要説明教學不能降低“道”的標準。

(2)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從學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傳授相應的知識,這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正是中道的體現。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啟發到位又不要包辦代替,這種恰到好處的指導也是中道的.體現。(本題的難點在於理解“中道而立”的含義,從第二則料可知,“中道而立”強調的是“示範”而不是“代替”“降低”,聯繫第一則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斷出“中”其實就是“中庸”。明確了“中”的含義後,結合兩個語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闡述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説:“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材料二:公孫丑説:“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學它,)那就像登天那樣,似乎不可能達到;何不讓它變得有希望達到從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説:“高明的木匠不會因為笨拙的徒工而改變、廢棄繩墨,羿不會因為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躍躍欲試(地做示範)。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便會跟從他學。”

論語閲讀答案4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1】解釋下列詞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也 温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學則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語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小題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問題。(2分)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係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應有老老實實的態度的句子是 , , 。

【小題4】 近幾年美國頒佈各種法規促使國內安定和平,卻插手別國內政,製造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用《論語》中的 , 來勸誡美國政府。(1分)

【小題5】請你任意寫出兩個文中所包含的成語。(1分)

答案

【小題1】(1)通智,聰明的,智慧的(註明為通假字,否則不得分)

(2) 舊的知識。 (3)教導 (4)有害。

【小題2】譯文略 (注意 三人 以為已不亦等詞的準確翻譯)

【小題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小題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5】温故知新 死而後已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論語閲讀答案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

【小題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與體會。

B.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C.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優點。

D.其恕乎其:代詞,它。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故時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B.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遠

C.驅之別院知之為知之

D.可以為師矣徐噴以煙

【小題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十則》有的談求知的態度,有的談求知的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B.温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只要温習了舊知識就一定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

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遠。

D.孔子在歲寒這一則中用比喻的手法強調了君子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節操。

答案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B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D、其恕乎 其:句首語氣詞,無意義。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2】試題分析:A、所以 舊的知識 ;B、連詞,表順承 連詞,表並列;C、代詞,代蛤蟆 代詞,代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D、憑藉 用。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一詞多義的能力。

點評: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因為文言語句的內涵較為豐富,所以理解相同詞語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

【小題3】試題分析:B、温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新知識與舊知識具有前後相連的關係,只有掌握好舊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閲讀文章,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對一些文學常識加以識記。

論語閲讀答案6

閲讀文段,回答問題。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⑤子曰:“由,誨女知之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⑥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予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子?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⑨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⑩予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

《論語》是經典著作之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孔子,名丘,字,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家、家。(4分)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劃線詞。

A、人不知而不愠()

B、吾日三省吾身()

C、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D、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下列劃線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按時)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兵)

B、學而不思則罔(迷惑) 思而不學則殆(危險)

C、不亦説乎(也,也是) 死而後已(已經)

D、其恕乎(大概,也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啊)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不亦説乎:通()

誨女知之乎:通()

是知也:通()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寫出課文中談學習方法的1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課文中談學習態度的1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課文中談個人修養的1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譯下列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許多話都成了後人教育他人或警戒自己的名言,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句,並説説你的理解或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則語錄中含有好幾條成語,你能找出其中的兩個寫在下面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愠:發怒,生氣

B、省:反省

C、信:真誠,誠實

D、凋:凋謝

2、D

3、説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聰明、智慧。

4、學習方法: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

個人修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1)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2)在温習舊的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藉這一點當老師了。

6、“略”。

7、温故知新、學而不厭、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己所不予,勿施於人等。

論語閲讀答案7

閲讀《論語》(節選),完成7-11題。(10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給下面加點的詞注音。(2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2分)

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

9.下列加點詞與可以為師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戰C可以調素琴D.皆以美於徐公

10.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説法,今天我們閲讀它同樣獲益匪淺,請寫出國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一則成語或格言警句(試卷上的除外)。(2分)

參考答案:

7.wǎngdài

8.(2分)愉快學過(舊)的知識

9.B(2分)

10.(2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11.(2分)(正確默寫國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成語或格言警句)

論語閲讀答案8

文言文閲讀。(19分)

(甲)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1】《論語》是 經典著作之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2分)

【小題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3分)

(1)不亦説乎 ( )

(2)誨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小題3】解釋下列加點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愠(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死而後已( )

【小題4】解釋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於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A.學而時習之B.誨女知之乎C.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D.驅之別院【小題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小題1】略

【小題2】略

【小題3】略

【小題4】C

【小題5】略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文學常識知識只要平時注意積累即可。《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學家。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認知能力。

點評:文學常識主要是考查考生對課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內容、作品人物的識記情況和相關文體知識、文化常識的瞭解情況。

【小題2】試題分析:(1)句中“説”讀“yuè”通“悦”,愉快、高興;(2)句中“女”“rǔ”通“汝”,讀你;(3)句中“知”讀“zhì”通“智”,明智、聰明。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點評:由於古代漢字不太豐富,為了滿足語言表達的需要,作者在文中往往要採用一些通假字。理解通假字,注意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它的`意思,同時還要注意通假字的讀音。

【小題3】試題分析:“愠”是“惱恨、怨恨”的意思;“罔”是“迷惑而無所得”的意思,而在詞語“置若罔聞”中是“沒有、無”的意思;“殆”是“精神疲倦而無所得”的意思,而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是“危險”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除了當“停止”的意思講外,還有“已經、後來、過”等意思,如“時間已過”。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4】試題分析:A項中的“之”是“代詞,它們,指已學過的知識”;B項中的“之”是“代詞,指孔子的訓言”;C項中的“之”是“助詞,用作書面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D項中的“之”是“代詞,指代蛤蟆”。所以,應選C項。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考查文言文的虛詞,一般有“之”“於”“而”“以”“其”“為”“乃”“焉”等,平時我們要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熟知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不離句,理解文言虛詞也是這樣,把它放到句子裏翻譯翻譯就感知出來了,這樣才不至於死記硬背。做本題的思路是:首先要分析幾個備選項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然後選出符合要求的選項。

【小題5】試題分析:翻譯句子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翻譯(1)句時,要注意的重點詞語:温→複習;而→順接連詞“可以”與現代漢語中作為一個詞講的“可以”不一樣,在這裏“可→可以;以→憑藉”的意思;為→做。翻譯(2)句時,要注意的重點詞語:其→他們的,指上文“三人”的;而→順接連詞,相當於“就”;從→跟從、遵循,這裏的意思是學習。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點評: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閲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於國中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會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論語閲讀答案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論語( ) 不愠( )

2、解釋文中劃線的字。

不亦説乎 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見賢思齊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贊成廣交友,他説:________________;曾子強調交友要講誠信,他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處填原文)

5、“温故而知新”這句話對你的'學習有什麼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lún yùn

2、“悦”的古字,愉快。

好的地方

3、別人對我不瞭解、不理解,我並不生氣;能做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

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意對即可)

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5、只要圍繞複習鞏固學過的知識對自己學習幫助大來談即可。

論語閲讀答案10

閲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乙】孟子曰:“盡信書①,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④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註釋】①書:指《尚書》,②杵(chù):搗物的棒槌,這裏指古代戰車上所用的一種長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詣。④資:積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B.必有我師焉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節選自《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B.【乙】文畫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馬鞭。

D.【甲】文的“可以為師矣”與【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這兩個句子均為省略句。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強調時間流逝,生命短暫,要珍惜時間。

B.【乙】文中演化的成語“一曝十寒”,比喻勤奮的時候少,懶怠的時候多,沒有恆心。

C.【甲】【乙】兩文所選的言論都只是強調做學問時應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D.【甲】【乙】兩文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認為“仁”即“愛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始。

譯文:

②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譯文:

【分析】參考譯文:

【甲】

孔子説:“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孔子説:“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説:“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説:“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説:“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説:“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説:“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説:“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

孟子説:“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自己有所收穫,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

孟子説:“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涼它十天,沒有能夠長大的。”

孟子説:“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孟子説:“教育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我不屑於教誨他,本身就是對他的教誨。”

孟子説:“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解答】(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個“樂”,以……為快樂;第二個“樂”,樂趣。選項加點詞意思不同。

B.第一個“焉”,在其中;第二個“焉”,助詞。選項加點詞意思不同。

C.第一個“暴”,曬;第二個“暴”,突然。選項加點詞意思不同。

D.兩個“矣”都是助詞。選項加點詞意思相同。

故選:D。

(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斷句、詞語解釋和句式。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根據各個選項的描述,然後一一判斷正誤即可。 ABD.分析正確。

C.“子夏”是孔子的學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確。

故選:C。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各個選項的描述,然後一一判斷正誤即可。ABD.分析正確。

C.乙文最後一則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兩文所選的言論都只是強調做學問時應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分析不正確。

故選:C。

(4)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①句中重點詞:罔,迷惑;殆,有害。句意為: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②句中重點詞:無他,沒有什麼別的;求,找回;放心,丟失。句意為: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答案:

(1)D

(2)C

(3)C

(4)①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②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論語閲讀答案11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題。

《論語》十則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五)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於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十)

(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圖:___________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語句都己成為成語,請你寫出其中的三個。(3分)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請任選一則,次談對你的啟示

1、(2分)答案:()信:誠實。(2)圖:料想。(3)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4)而:然後,表順接。

2、(4分)()譯文: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

(2)譯文: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着)檢查自己。

3、(3分)見賢思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任重道遠,成人之美

(答題要點:寫出一個給分,增字減字不得分)

4、(3分)

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答題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入”説的是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不要強人所難。

論語閲讀答案12

①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①。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②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②也!上好禮,而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③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①鄙事:卑賤的事情。②小人:一般老百姓。樊須,即樊遲。③襁:又稱被單,揹負小孩的布條。

(1)孔子為什麼説樊遲是個小人?結合以上選段簡要分析。(3分)

答:

(2)孔子説樊遲 學稼、 學為圃是個小人,卻又承認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嗎?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答:

參考答案:

(1)孔子講求的道,志在濟世救國,平定天下,(1分)強調學生應把精力放在學習仁義禮智信等道義上,而不是去學習種地和種菜。(1分)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救世濟民的管理者,而樊遲只是熱衷學習種田和種菜這類小的.技術,因此,孔子説樊遲是個小人。(1分)

(2)(3分)二者並不矛盾。(1分)孔子説樊遲是個小人,強調的是君子應該更注重於道德修養,而不僅僅是掌握種莊稼種瓜果蔬菜等各種技藝。(1分)在孔子看來,自己的多能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而獲得的,是符合君子的要求的。(1分)

論語閲讀答案13

閲讀《論語》(節選),完成1-5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給下面加粗的詞注音。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2.解釋下面加粗詞的意思。

不亦説乎( )温故而知新( )

3.下列加粗詞與可以為師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戰

C.可以調素琴

D.皆以美於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説法,今天我們閲讀它同樣獲益匪淺,請寫出國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一則成語或格言警句(試卷上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wǎng dài

2. 愉快 學過(舊)的知識

3.B

4.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5略

5.略。

論語閲讀答案14

閲讀《〈論語〉十則》選段,完成下面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説乎 ( )

(2)三省吾身 ( )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4)見賢思齊焉 (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否贊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待人處世之道?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悦”的古字,愉快。

(2)檢查,反省。

(3)真誠、誠實。

(4)看齊

2、(1)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説的.)危險。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意對即可)

3、示例①:我贊同,因為做人要多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多尊重他人的意願,以仁愛之心待人。

示例②:我不贊同,因為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集體意志就無法統一,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言之有理即可)

論語閲讀答案1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速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愠 :_________

(2)學而不思則罔;罔 :_________

(3)思而不學則殆;殆:_________

(4)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凋:_________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這句話是談學習的態度。

B.《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

C.本文中出現的成語有見賢思齊任重道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

D.本文主要從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成就的大小來談。

4.結合實際,請談談你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生氣,發怒

(2)迷惑

(3)有害

(4)凋謝

2.看到賢能的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想到自己有沒有和他相似的地方,並注意改正。

3. B

4.我認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記住自己不想要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要善於站在別人的位置為自己打算。俗話説將心比心也就是這個道理。(以上主觀題意對即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