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21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文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文的教學反思

作文的教學反思1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玩是兒童的特權,是兒童健康發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僅是學生放鬆身心、勞逸結合的形式,還是他們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和夥伴的場所,發揮自己的潛能,陶冶情操,增進學識,鍛鍊能力,發揮創造的學校。只有國小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興趣,在他們喜聞樂見的玩樂遊戲中,經常有新奇感、有興趣、有激情,他們在寫作的時候才不會害怕和恐懼,才會有傾吐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願望和內容。科學實驗式作文與其他作文課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讓學生動起來,玩起來。

今天,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分組做實驗,當我説出要求後,每位學生都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實驗中。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積極性?一個字,那就是"玩"。實驗開始了,放鹽的學生小心翼翼,非常認真;攪拌的同學滿懷希望,觀看的同學瞪大了眼睛,充滿了好奇。由此可見,實驗式作文課對於提高學比的寫作興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們在習作中所説:我真希望下次繼續上這樣的實驗式作文課。

“哎,又要寫作文了!”“我不知道寫什麼。”“要是語文學習不要寫作文,那該有多好啊!” 中年級孩子寫作文時,總是不知該如何下筆,更不懂如何謀篇佈局。在接受寫作文的任務時,免不了怨聲載道。有的孩子甚至對父母説:“我最怕寫作文了。”怎麼把孩子們這種畏懼作文的情緒排除掉,讓孩子們充滿激情地寫出富有童趣的文章來。這是所有語文老師都困惑的問題,更是我們三年級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在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喜歡做實驗、做遊戲。我想如果把實驗引進我們的作文課堂,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藉此題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表達,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呢?於是,我進行了“實驗作文—雞蛋浮起來了”的作文研究課,從學生的反應和交上來的習作效果分析,這樣的作文形式確實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和表達能力。

現在結合自己的理解,對這節作文課進行一次反思。

一、成功之處。

在這節課中,我在下面的地方做得比較好:

1、課堂的流程比較順暢。

在這節課中,我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説一説、寫一寫、評一評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經常在習作中會鬍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重點,也不會具體寫。在這節課中,我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説一説實驗的過程和同學的反應,再進行全班交流反饋,教師結合學生的説話內容進行指導,如可以用上哪些好詞好句等,從中讓學生知道如何具體地寫出實驗的過程。

3、片段練習,落實寫作。

在習作指導課上教師往往會説上一大篇,結果習作的時間就沒有了落實。以往我都是一節課指導,一節課寫作。在這次作文課上,我在課堂上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寫出重點片段,紮紮實實地進行習作訓練。

4、自評、他評結合,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修改能力,結合實際,設計好評價要求,讓學生對照着裏面的要求進行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課堂上教師示範指導,課後學生進行自主評價。

二、不足之處。

1、個人素質方面。 在《雞蛋浮起來了》這節課中,我能明顯地感到自己在作文指導方面還需要加強,由於平常都習慣於兩節課進行作文指導課,(一節指導説話、一節習作)而現在一節課裏面包含了説、寫、評,結果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顯得很拘謹,不夠靈活,簡單説就是課堂調控能力、個人綜合素質還要加強,在以後的作文教學效率提高方面還要加強和研究。

2、學生的行為習慣方面。在這節課中,由於我之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結果在課堂上,我顧着自己的教學流程,而忽視了對學生行為習慣方面的.要求和訓練。從錄像上,我看到很多的學生都沒有集中精神參與,特別是在評講這個環節。甚至還有一個學生還在自顧自地攪拌雞蛋,而沒有參與到課堂上。

三、感悟之處。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開展實驗作文的效果是不錯的,它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1、實驗作文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玩是兒童的特權,是兒童健康發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僅是學生放鬆身心、勞逸結合的形式,還是他們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和夥伴的場所,發揮自己的潛能,陶冶情操,增進學識,鍛鍊能力,發揮創造的學校。只有國小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興趣,在他們喜聞樂見的玩樂遊戲中,經常有新奇感、有興趣、有激情,他們在寫作的時候才不會害怕和恐懼,才會有傾吐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願望和內容。科學實驗式作文與其他作文課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讓學生動起來,玩起來。

今天,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分組做實驗,當我説出要求後,每位學生都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實驗中。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積極性?一個字,那就是"玩"。實驗開始了,放鹽的學生小心翼翼,非常認真;攪拌的同學滿懷希望,觀看的同學瞪大了眼睛,充滿了好奇。由此可見,實驗式作文課對於提高學比的寫作興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們在習作中所説:我真希望下次繼續上這樣的實驗式作文課。

2、實驗式作文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科學實驗式作文所選的實驗往往與兒童已知的知識反差強烈,在做“雞蛋浮起來了”這個實驗前,讓學生猜測:雞蛋放到水中會沉下去還是會浮起來呢?根據經驗學生不經思索的回答:“沉下去。”當看到雞蛋浮起來的時候,大家不禁感到了疑惑:為什麼呢?於是我順勢問學生:“你有什麼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呢?做一做吧。”我就給他們分好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試試自己的辦法,小組合作就這樣自然產生了。在做的過程中,一開始學生放下了鹽,雞蛋還是沒有浮起來,但他們不氣餒,一人倒鹽,一人攪拌。就這樣,學生一步步探究,最後果然成功了。我想,實驗成功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間合作交流增加了,使他們明白了遇到難題要共同協商,積極探究。學生在這樣的親身經歷中,不僅進一步體會到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含義,而且也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將繼續研究,讓我們的作文課堂更美麗、精彩。

作文的教學反思2

與孩子們一同成長,亦或聆聽專家新理念,還是觀摩名師授課,都讓我們享受到教育的喜悦,體會到教育的温馨,我們的心靈在三尺講台上得到淨化。在聆聽、交流、探索中我反思自已的教學實踐,深深感悟到: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應讓經驗成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三年級的學生作文才由段到篇,怎樣讓學生將文章內容寫具體,不讓學生在習作中出現畏懼情緒?我認為習作教學應走向生活。

一、生活中積累——觀察。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説明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我們只有從觀察生活入手,只有積累好寫作素材,學生才會有內容可寫。

如:第一單元習作“介紹家鄉的景物”,我帶學生走出校園,觀察了家鄉的桃園、梨園、田野。。。。。。讓學生在觀察中感受家鄉的美。觀察後,馬上讓學生將看到的美説一説,在學生口述過程中,我再指導學生先整體(遠)再部分(近)的順序有條理地描繪,於是我又引導孩子們看成看春天想其它季節中給自己留下和深刻印象。如:果園中果實成熟後的景象,田野裏的秋收,夏日裏農村孩子們的嬉戲。。。。。。不同的孩子生活片斷各不相同,家鄉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學生們能不愛自己的家鄉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寫一寫,大多同學能抓住景物的特點,展開豐富的想象,按一定順序介紹自己的家鄉。

又如:第二單元和習作。我首先讓學生們自由組合對周圍的環境展開調查。學生從多渠道瞭解到自己身邊的環境情況,讓學生説自己看到的現象,也可説清楚你是怎樣獲得這些資料的:有聽到的,有看到的。。。。。。生活素材積累好了,我們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針對身邊環境污染,我們該怎麼辦?任期發展下去,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學生因材料齊全,感受到環境被污染的害處,都想為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出一點力。我見時機成熟,就鼓勵學生編一個童話故事,寫出自己在調查中瞭解到的情況,或將自己調查過程寫出來,學生能將自己和真實感受和想法寫出來,寫完後同桌交流,這樣不僅讓學生增強了環保意識,還提升了習作的趣味性,讓學生增加傾吐的慾望。

只有在活動中積累了素材,孩子們才能在習作中充滿熱情,寫出自已的新發現,新感受。

二、提煉生活------積累

“在工作中起作用的常常不是材料,而常常是技巧”。在習作教學中,我領悟到高樂基這名言的內涵:當學生在生活中收集了一定材料後,僅僅只與教師交流是不全面的,怎樣讓學生獲得一些技能使自已的文章更深動有趣呢?我們教學中應學會開放評價空間,突現活動的過程性,將習作教學與閲讀教學有機地相結合,在閲讀中積累寫作技能。

教材第三次習作“向別人介紹自已”,第四次習作寫一寫自已的本領,第五次習作寫一寫父母對自已的愛。這三次習作都與“我”有密切關係。在習作前,我引導學生觀察,抓能反映人物性格特點的典型事例,以便積累寫作的材料。為了使學生的作文生動有趣,不趨於流水帳,我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想一想,我們學習了生活中積累的哪些好詞佳句能更準確地反映人物的特點。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在文本中體會積累,在體會積累中習文。

如在教習作之前,學習《畫楊桃》一文時,我有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老師”及其它同學的動作神態描寫。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學生在評價交流中能感悟到怎樣將句子意思寫得深刻,怎樣使句子更深動。上完文章後,我設計了一次活動——老鷹抓小雞,指導學生觀察整體活動的氣氛,再抓住一個人的動作,神態進行觀察,最後説一説人羣中自己的內心想法。這樣的場面描寫對三年級學生來説似乎難了一些,但孩子們寫的是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別有韻味。獲得了一些基本技能,在後面的單元訓練中,要求學生在介紹自己時,學生都能很好地用一兩件事來反映自己的特點,這樣才能反映出童真與童趣。

這樣將閲讀教學有效地參與到學生的習作活動中來,從而轉變以往的教授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在合作與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在文本中吸取長處, 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並提高他們寫作質量。

三、夢幻生活——想象。

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説得好“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點燃的火把。”我們老師就是要做點燃火把的火種,才能更好地張揚學生的個性。

第六次習作是寫“未來的。。。。。。”,第七次習作寫自己的特長,第八習作寫清楚假如我會變,你想變什麼?由此可看出編輯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孩子們的世界更神奇,讓孩子們的夢想更炫爛。在指導寫此類習作時,我先讓學生展開想象,再將自己和想法在全班交流,最後鼓勵大家大膽想象,以不同方面寫一寫自己的夢想,不要讓別人幫自己想。不想別人所,而是要自信地説:“我的想法更神奇!”最後,學生對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玩具、兵器等都展開想象,想象各異,課後我們又在全班彙編,給大家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學生有興趣,有自己的想法,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這不正是成功的完成了我們的習作教學目的麼?

四、美化生活——修改。

在習作教學中,我始終教育學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每次習作後,我都堅持給時間讓學生三改:

(一)自主修改,此環節分兩步,第一步是學生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指在將自己的意圖梳理清楚;第二步再讓同桌共同修改,在這一步生生互動,能很有效地減少三年級學生的錯別字,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修改後的習作,語句是基本通順的,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修改的重要性。

(二)評點後修改。教師評改學生的習作時,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實情,肯定文中的'亮點,並堅特在每一篇習作中只提一、二點有針性的修改建議,這樣中年級的孩子樂於修改,並且修改的目的更明確一些。在肯定中孩子的習作興趣得以膨脹,修改的興趣也強烈了,學生可結合教師的評語自主修改了。然後我們集中點評全班中有代表性的習作,教師可直接給評講文潤色,告訴學生修改的方法,用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結合點評體會,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也結文章潤潤色。

(三)欣賞中提高。學生的作文一步步在修改中完善,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我們還需要給學生一個展示的空間。讓學生盡情地將自己本次習作中最滿意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一聽,大家評一評。在欣賞展示中取長補短,在修改中提高寫作質量。

這樣,讓學生在回顧中收穫,體會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快樂,品嚐成功的喜悦,讓學生在習作中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與自強心,能很好地激發他們創新的慾望,讓他們樂於和別人分享快樂,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美好!

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髮現素材,獲得寫作技能,展開多姿的想象,激起他們傾吐的慾望,讓學生的習作來源於生活,口述心聲,就不會害怕寫作了。

作文的教學反思3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階段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對高中生進行思辨能力訓練的極好途徑。議論文寫作的好壞不僅僅關係到學生在大學聯考中得分的高低,還關係着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的現狀是高中生不會寫議論文,甚至是不知什麼是議論文。一提到寫議論文,學生就手足無措、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即便 逼 他們動筆,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個別學生甚至連議論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論點不明,或論據不足,或論證不力,或結構混亂。寫不好加上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步履維艱。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從學生寫作和教師教學兩方面總結如下:

一、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論述。好多學生碰到一個論題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開。用俗話説,這是沒有找到論述的'竅門'。實際上,對某一問題進行論述,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即分別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和'如何'的問題。如寫《誠信》,就可以寫什麼是誠信,如今社會為什麼需要誠信,如何做到誠信。

2、不會論證分析。論證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但具體到'如何擺'和'怎樣講'時,卻不甚得法。簡單點説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論點和論據連接起來。往往是論點一擺,再緊接着就是 例如 ,或者寫上幾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結束了。中間沒有闡釋句,對論據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總之一句話,有論點,也有論據,但水油分離,毫無論味。無非就是觀點加材料的疊加。這包括:a.不善於從現實生活中, 特別是從親身經歷中提煉論據;b.有了充分的論據,但在論證過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對舉,點面結合,詳細映襯,古今中外並存,事實事理俱在。於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會揭示材料的內涵。

3、材料積累不夠。舉例不過那麼幾個:中國的屈原、項羽、司馬遷、張海迪,外國的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即便列舉出來也不會多角度尋找與論點的關係,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為觀點服務,説不出道理,為了湊足篇幅,只好寫些不着邊際的話。

知識面狹窄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不關心時事、不關注社會。許多學生仍然是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 。因此他們寫議論文僅僅是説説大話空話,引幾句名人名言,或用幾個陳舊得發 餿 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儘管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應試教育仍暗潮湧動,學生忙於應付堆積如山的數理化作業,很少有時間看課外書,更不用説去讀讀政論文了 。

二、教師的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作文教學存在重記敍文輕議論文的輿論導向。一些專家認為大學聯考作文應寫富於生活氣息的活生生的記敍文,大力提倡寫記敍文。它可以讓學生關注自身生活,有話可説。而認為議論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過高,學生不會寫就不要寫。因此,這導致一線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忽視議論文。久而久之,學生也認為議論文不會寫無關緊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不重視議論文教學。許多教師迫於應付種種考試而疲於奔命,卻忽視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培養,如速讀習慣、作讀書札記習慣、使用工具書解疑的習慣等等。有時為了趕進度,隨意壓縮課時,把教材內容擠成 壓縮餅乾 硬餵給學生,結果食而不化,嚴重影響了閲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3、議論文教學只把傳授議論文的基礎佈局和寫法方法當作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法寶,只講解與論點、論據、論證有關的寫作知識,或單一的指導學生議論文的結構,卻沒有或很少針對論證分析進行教學,以致於學生似乎聽懂了該怎麼寫的道理,掌握了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會論證分析,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絲毫沒有解決。

針對議論文寫作存在的雙方面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怎麼 辦?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則:對症下藥、事半功倍。才是改變現狀的解決之道。

一、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重視議論文教學。

不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敍文都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文體,而且從某一程度上看,議論文比記敍文更加重要。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

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議論文的這一特徵要求學生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駕馭能力。可以説議論文寫作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可以鍛鍊他們的思維,使他們的心智快速成長起來。同時議論文寫作的高要求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閲讀面和視野的擴大都有重要意義。

分析江蘇省20xx年至20xx年的大學聯考題目,有一大半題目也比較適合寫議論文。如06年的《人與路》,09年的《綠色生活》,10年的《品味時尚》,11年的《拒絕平庸》,12年的《憂與愛》。這些題目相對而言,記敍文寫作難度要大。而寫議論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遠,更具備現實意義,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師應該把議論文教學提升到與記敍文教學相同的地位,重視議論文教學,同時也要對學生強調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改變觀念。

二、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並學會挖掘、運用素材。 用事實證明道理,這是議論文最常見的説理技法,也是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廣泛運用的手法之一,其關鍵在於事例的選擇。優秀的學生往往能夠從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轉換思維,給讀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從而更好地論證話題。一篇好的議論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對其進行支撐。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積累、挖掘和運用。

首先,指導學生建立 論據收集本 , 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庫。同時,教師在每天的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在課堂上分享。也可以讓同學們把素材本互相傳閲、交流,這樣一個同學所積累的素材變為全班同學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楊瀾當年放棄央視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新聞傳播學,而今成為我國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這一素材通過大家討論,發現這個素材可以用於:學會放棄、堅持等話題之中。學生通過這樣的機會,素材積累增加了,素材運用方向也增多了。

作文的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們橡樹組將對“國中教材中的現代詩”進行研討,同時圍繞工作室的課題“作文教學”展開研究,我們組主要負責“七年級的作文教學”的探討。鑑於此,我對本學期自己的學習做了如下一些思考和計劃:

一.關於學習的總體思考:

我將和我們組的其他老師一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記得師傅常常告誡我們,一個語文老師的牀頭應該擺放一套大學的專業教科書,應該仔細的、認真地閲讀,專業知識不可丟。我想,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更是要凸顯出自己的專業素質。因而,本學期我將增加閲讀一些專業知識的書籍,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以此同時,我還會積極參加工作室的每一次學習,我會認真對待每一次學習,做好筆記,認真寫學習心得體會,活動前做好準備,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問題,聯繫實際,把學習到的知識服務語文教學實際,並向其他老師學習,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二.關於七年級作文教學的思考: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從國小升入國中,對於中學的學習生活有一個過渡,就他們的寫作情況來看,寫作的整體水平不高,除個別學生有較強的觀察力、想象力,作文詞句優美,有內容,有新意外,大部分學生選材不新穎,內容老套,空洞無物,文章不充實,缺乏豐富性。認識事情較為膚淺,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挖掘內在的本質,抒發自己的見解與感悟。部分學生對於寫作有畏難情緒,覺得無話可説,無事可寫。還有一部分學生詞不達意,文章前言不搭後語,不能準確、連貫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文章語言粗糙、不生動。

鑑於以上存在的這些問題,這一學期,作文教學的重點應該在充分調動學生動筆的積極性上來,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平時對學生多鼓勵,讓學生樹立信心,對於那些遣詞造句有困難的學生多關心,讓他們克服畏難情緒,樂於動筆。另外還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鼓勵學生平時多讀書,鼓勵多寫日記,定時評選。對於學生的點滴進步就加以鼓勵表揚,讓他們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對於生活中的事件或現象能或多或少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從表面現象逐漸接觸事物本質。

(二) 教學措施

1.樹立信心,培養興趣。積極開展各項活動,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以寫作的素材,為習作提供實踐經驗和經歷感受。鼓勵學生創新,不拘一格,放開膽子寫。對於優秀的習作,

要及時在班上講評、表揚,給以充分肯定,並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出來。多創造一些學生作品交流的機會,可以通過週記交流、學習園地展示、黑板報刊登、班級小報發表、向各級刊物推薦等,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就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2.培養觀察能力,積累寫作素材。

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特性、變化,捕捉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豐富學生的生活閲歷,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有意識地組織各類活動,使他們經歷多方面的切身體驗,積累較為典型的寫作材料。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廣泛閲讀,經常向學生推薦一些淺顯易懂的書籍,讓他們有意識地通過大量閲讀,豐富詞彙,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還可以指導有條件的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超文本材料的閲讀。

3.活躍學生思維,培養生活感悟力

教師引導學生多用眼觀察生活,多用心體驗生活,增強人生感悟,豐富語言表達,能有感而發,寫自己生活中真實的事情,要有真情實感。。

4.培養學生養成寫日記、隨筆的好習慣。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但必須堅持每天寫些文字。日記、隨筆往往以生活感悟為基礎,有助於聚集題材,激發思維,擴展視界,對於提高作文水平有着重要的意義。

5. 加強學生的作文輔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技能。如,選材、立意、構思、語言表達等。

(三)本學期訓練重點如下:

1.訓練體裁------記敍文

2.訓練內容:

(1) 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表情描寫

(2) 環境描寫,注重環境描寫與人物心理和主旨間的關係

(3)如何處理多個事件間的詳略關係使中心更加突出。

(4) 寫作順序訓練:順敍、倒敍、插敍的運用,熟練掌握前二者,認識後一種。

3.基本思路。 每兩週一次大作文,每週三次練筆,每次練筆都有側重點,都有詳細的要求和範例分析。練筆可以是片段訓練,也可以是全文訓練。練筆都要為兩週一次的大作文服務。從立意、結構、語句錘鍊三方面給學生以具體指導,以寫促積累,以批促提高。

(四)練筆計劃:

第一次(初寫):首先想好從哪方面進行立意(即獲得的人生感悟),圍繞立意選擇相應事件,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想清楚,列出寫作提綱。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能夠突出主題的多件事。然後進行初步寫作,本次寫作的要求:語句通順,結構清楚,六要素完整,文末提示主題。

第二次(豐富細化):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修改,側重於人物的外貌、動作、表情,配以景物描寫。

第三次(豐富細化):在第二次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側重於人物的心理、對話描寫,要求心理描寫符合規律,對話描寫符合年齡特點和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寫不少於三次,並體現出變化,對話描寫不少於五處,要使人物性格鮮明。

第四次(豐富細化):環境描寫,事件要有時間和地點上的變化,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物會有變化,寫出這種變化,要對事件和人物內心有烘托作用,符合事實,至少有一二句細膩生動的描寫。

第五次(全局增刪):在全局的立場上,進行改動。使語句通順,敍事條理,結構井然,主旨鮮明,人物形象生動,環境真實可感。結尾畫龍點晴。

第六次:形成大作文。

當然,以上的思考,還有許多欠缺的地方,在今後的學習中和教學實踐中,還會不斷的進行修改調整,也希望得到師傅和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作文的教學反思5

摘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往往視作文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愛寫、不會寫。提到作文,許多學生唉聲歎氣。作文難,難在哪裏呢?難在無話可説、無事可寫、無情可抒。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心理,使他們願意寫作、樂於寫作,是每一箇中國小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寫作現狀精神世界以讀促寫創造性

DOI:10.16657/1673-9132.20xx.08.012

在以大學聯考、會考為指揮棒的今天,不管是上級衡量,還是學生家長,最看重的都是孩子的成績。語文作為總分比值較大的三科之一,大家都十分重視。面對現狀,絕大多數語文教師誠惶誠恐,生怕誤人子弟,於是紛紛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成績。作為語文試卷中佔比分最大的作文,更是讓大家談之啞然失色。對於平時的寫作教學更是傾盡心血。即使這樣,寫作教育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面前,沒有任何新的起色,令教師頭痛、學生無奈。我作為頭痛者之一,談談自己的粗陋認識。

一、令人擔憂的寫作現狀

在幾年寫作教學的探索中,我看到了擺在語文教師面前既令人憂心頭痛,又令人尷尬的教學狀況。

首先,絕大多數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不想寫,不願寫,甚至對寫作充滿恐懼與厭惡,平時只是無奈地寫,以應付差事。在這種無主動性、無激情的狀態下,寫出的東西不是空洞無物,就是無病呻吟、譁眾取寵,寫出的文章其中都是虛情、矯情,唯無真情。更有許多人直接抄襲、變改他人文章以完任務,這就形成了寫作教學低效率的現實。

其次,語文基本功底欠缺。國小升入國中的學生,寫字不規範,字跡不清,字體更是難看。在標點應用方面又認不清哪是標號、哪是點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只用一個小點點到底,也有的`根本不用標點,因為他們在表達時不懂該怎樣停頓。還有在表達方式上十分混亂,這種情況七、八、九年級都很嚴重。不知敍述要注意六要素,做到有條有序;不知抒情要真實,情景交融;不知從哪些角度描寫景物和人物;不知説明該通過怎樣的順序,用哪種説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徵來寫;不知議論是怎樣圍繞論點展開充分地論證。

當然,除了以上狀況外,寫作教學還有很大一個問題,教師教師在教授學生寫作文時,只講析寫作技能方面的東西,而不把學生引向現實生活,這樣寫作就離開了它的基本根基——現實這塊肥沃的長鮮花的土壤。這樣一來,是教師誤引學生寫偽文章,寫套話、假話,整個文章虛情假意、毫無生機,讓語文教師會陷入痛苦的、無意義的、無奈的批閲怪圈。而上級檢查竟説批閲詳細,其實他們哪裏知道好文章是寫出來的,不是教師批出來的。

二、激發學生激情,用激情展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進行寫作文之前,教師要先帶領大家回憶自己生活的片斷,寫一些曾經所經歷的、看到的、聽到的等實際情形,這樣他們寫作的慾望才會被激起,情緒被調起,激情也就產生了。這時順勢引導這些懷有激情的少年,他們就會暴發出自己真實的情感:有對長輩的敬重之情;有對親人的血濃於水的親情;有對同學、夥伴的友情,人世間的情有無數種,我們做為教育者,應引發他們抒寫自己對這些情的真實敍寫,讓他們心中有愛,更明白人人需要愛,需要真情,也懂得在愛中成長,學會給予他人愛,學會在真情中實現人生價值。

大家擁有了仁愛之心,那就會在做事方面憑着明析的思路,懷着純潔的心去愛人,對老弱病殘者產生側隱之心,從而同情他們,進而去幫助他們。而對於一些行為不良的學生,要喚起他們的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讓這些學生有羞恥感,明白吸煙、抄作業等是可恥的行為,懂得自尊;引導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長幼之間,要有辭讓的豁達情懷,這樣他們會明白怎樣去尊重他人。所以,為了培養他們做人的高境界和做事的高水平,我在整個七年級確立了相應的作文,佈置了《我》《給親人的一封信》《給玉樹同胞的一封信》《值得尊重/敬佩……的人》以抒寫自己做人的準則;佈置了《我們是怎樣做作業的》《我理想中的校園》《想象未來》《我美麗的家鄉》,以敍寫自己做事的思路。

三、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閲讀是寫作的基礎,閲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學生從閲讀中汲取營養,會利於學生的讀寫,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也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1.從閲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閲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後,要注意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

2.聯繫課文,適當摹仿,仿中求創。中外作家歷來強調創造,但在寫作中可以適當摹仿。

3.加強朗讀背誦訓練,培養語感。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文章源於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湧,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片言隻語。古代的一些文人學士,如韓愈、蘇東坡……他們壓根就沒學過語法,修辭、邏輯,但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其奧祕在於他們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形成了敏鋭的語感。

4.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指的是人們在閲讀書報時所作的一些文字記錄。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閲讀課外讀物,並作好讀書筆記。具體的方法是,在閲讀時可摘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並反覆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湧向筆端。

當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除了在寫作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外,在語文課堂中更需要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這則是語文科目需要努力的另外一面。我一直認為,會做人,會做事,搞學問就不成問題了。因為心正則行會正,行正則路會寬。這樣,我們會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走上健康的寫作之路,當然也達到了寫作教學的目標:“寫作是創造性的過程,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世界;創造性地表現社會、自己;創造性地表述真善美的過程。”

作文的教學反思6

為了達到以上效果,真正使我們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事半功倍,我們不妨採取以下方法:

一、以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勇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目前,中學生中對議論文真正感興趣的人不多,主動寫議論文的更是寥寥無幾。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普遍提高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是很困難的。

而時評因其涉及內容的新穎性,點擊熱點現象的敏感性,成為公眾喜愛的文體。同時,在時下大學聯考作文不拘文體,以及語文教學社會化的大形勢下,它必將成為中學生鍾愛的文體之一。其實,現在已有一些聰明的考生在大學聯考中以成熟的時評文筆法贏得閲卷者的青睞,如20xx年福建一考生的時評文《這也是一種承諾》就被評為滿分。因此,教師可有效利用時評來培養學生寫議論文的興趣,提高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熱情,增強其議論説理的主動性,使他們寫議論文時不再被動敷衍地簡單演繹。

二、以時評體文章的閲讀與寫作,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聚焦時事熱點,進而養成其主動積累新鮮素材的習慣,使其議論文彰顯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目前,學生的議論文往往內容老套陳舊,時代感不強,讀來令人生厭。而“時評體”作文完全可以彌補這種缺陷。

如果我們能在閲讀鑑賞課上多提供給學生閲讀時評體文章的機會;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能特別開闢一片園地,供學生進行時評體的寫作;平時能允許甚至倡導學生在隨筆、週記中,對他們關注的時事熱點進行自由點評,那麼,無疑會使得許多學生將目光從書本中擴展開,進而關注更為廣闊的社會,豐富自身的社會閲歷,併為議論文寫作積累大量的新鮮素材。

當然,也可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要求一名學生講述一則新聞或熱點事件,並對此概括闡述感悟或評論,甚至可以讓其他學生進行討論;或根據所授課文的內容旨要,靈活聯繫相關新聞或重大的熱點事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這樣既可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主旨,使授課生動有趣、不拘一格,又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懂得許多社會知識,看清一些紛擾世相背後的實質,學會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關注社會、把握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現階段的時評體文章已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幾乎在各種媒體中都活躍着它的.身影;尤其是時下很流行的大學聯考時評體作文的出現,為這個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極好的社會氛圍,能夠促使學生積極閲讀和寫作時評體文章。

三、使學生形成分析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

許多學生議論説理,只是將事例簡單疊加,生硬拼湊,毫無血肉之感,觀點與材料的結合,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不懂分析論證的具體方法,或者分析簡單膚淺。而時評體作文寫作可以讓學生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闡述論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因為時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為什麼要寫?針對什麼而寫?要解決什麼問題?希望讀者能從中得到什麼?這些問題都應當十分明確。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時評“一事一評”的針對性特點,培養學生能緊扣關鍵,採用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循因問果、追根溯源、一分為二、求同存異等方式進行分析闡述。因為時評絕不是簡單地先敍述一下由頭,再譴責幾句,或者羅列出幾種觀點就匆匆擱筆。相反,時評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來源於它自身説理的細緻、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加學生議論文的説理性,就不妨多讓學生在時評中汲取營養,學會使用擺事實、作對比、講道理等方法,讓讀者信之、服之。

四、讓學生在寫時評中掌握議論的準確性與深刻性

準確性是包括時評在內的所有議論性文章有無生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它不僅包括所評時事的真實與否,還包括分析的嚴密性與科學性。它要求作者選點立意要明確,分析要準確而有分寸,評論要適度,説理要服人;否則,寫出的時評就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評體作文,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是非觀。如此,他們的議論説理才會“觀點正確,立場鮮明”。

時評除了要給人常識性的公理之外,還應該避免人云亦云、見解庸常。一篇完整意義上的時評,思想性應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較高的位置去認識和解決問題,把人們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説服並啟發讀者。真正意義上的時評文的魅力,就在於此。學生在廣泛地閲讀並寫作時評文中,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在使觀點穩妥之餘,必將不甘平庸,力求突破,求新求深。

五、新鮮生動的語言,富含情感的評點,會使議論文煥發迷人的光彩

從語言風格方面來看,時評相對於一般議論文而言,遣詞為文注重自然鮮活,用語可莊可諧,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等等),行文自然、新穎、生動,不拘一格。可靈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語、俗語、廣告語、名句等等,使語言生動俏皮而富有內涵。也可將口語與書面語靈活搭配,莊諧結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莊嚴肅。

談到時評體的語言,我們不妨再談談時評體的擬題。除命題作文之外,一般作文都需要自行擬題(即“題目自擬”)。而對於許多學生來説,可從時評中吸取擬題的藝術性、生動性與新穎性。例如有位作家就針對報載的“某中學要給學生定做韓版校服,由於反對的家長太多,學校終於放棄了這一計劃,將校服改回了運動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男裝太帥、女裝太漂亮,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因此早戀”這一新聞,展開點評,並擬題為“美得驚動家長”。該標題既準確地概括了時事的內容,也因為將“美”與“驚動”組合,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看似平凡,實則大巧,言簡而意豐。

由此觀之,我們不難發現,時評體語言表達的新穎靈活,無疑會給時下的中學生以全新的視覺衝擊,讓他們懂得原來議論文也可以這樣寫,原來議論文的語言表達也很適合自己。如此,在潛移默化中,他們的議論語言自然就會鮮活生動起來。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這項工作也會不再那麼費力,一改以往收效甚微的局面。

寫時評,首先要有一顆敏感而富有責任感的心,有一種關心社會、熱愛生活、追求真理的良好境界。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能愛憎分明,對人與社會漠不關心,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是無法寫好時評體作文的。所以,寫好時評,就要讓議論的文字飽含着情感的魅力,富有感性的説理,如此才能既説服人,又感染人,筆下的文字才能具有常新與蓬勃的活力、朝氣與正氣。

時評體形式的作文,無疑為目前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時下學生議論説理時沉悶、單調、枯燥的氣息,從形式到內容均將影響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習慣。

毋庸置疑,時評體與一般的議論文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它所具有的許多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卻是目前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所欠缺的。當我們沿着一條老路走久了的時候,不妨嘗試走一走新路,也許它會給我們帶來全新的喜悦。

作文的教學反思7

國小生作文批改是國小作文教學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生了解自己習作效果和教師獲得作文教學效果反饋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認真把握國小生作文的基本要求,爭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靈活多樣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時有效地對學生習作進行批改,促進國小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

一、正確認識國小生作文的性質和教師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國小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並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國小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國小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

我們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國小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説的話説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實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説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刪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的評價要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批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説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國小生作文均改成國小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批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四、儘量把修改作文的權利還給學生。

教師要把作文的評價與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學環節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既要培養學生學會寫作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給學生寫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時也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葉聖陶老先生説過:“修改文章的權利首先應屬於作者本人。”我們除了要重視學生作文的指導和批改外,不要忽視了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一重要環節。

我們要認真上好作文講評課,讓學生在講評課上注意傾聽老師和同學們對作文優缺點的評價,仔細閲讀自己的習作,全面理解教師批改的意圖,找出自己習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後再對自己的習作認真進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權利還給學生。

因為,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得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作文的真正主人。

作文的教學反思8

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農村人口仍佔56%的大國。長久以來,農村孩子們的作文脱離農村、脱離農民、空話假話聯翩、虛情假意滿紙的情況可謂是司空見慣,一些孩子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文任務,農村是想象中的農村,筆下的家鄉是別人的家鄉,老農是作文選上抄來的……這些現象不知道讓多少教師頭疼,無可奈何。通過分析發現,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們手頭題材匱乏,沒有“真事”也缺乏“發現”,就很難抒發真情,進而厭惡作文,害怕作文,這樣的作文質量每況愈下,無疑也影響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實,農村孩子的作文題材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培養孩子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就要引導他們選擇、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選擇他們樂於表達的話題:山坡上的草木,田野裏的莊稼;溪水中的漁趣,泥土裏的詩情;父母的家常,鄰居的和諧。然後指導孩子們進行歸納、提煉,迸發處傾訴的慾望,進而將積累的素材付諸筆端,這樣作文就有了一個成功的開始。

一、看農村新貌,素材迴歸農村

“大自然是學生的綠色課堂”,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它隨時隨地在我們身邊,田野風光美、自然景觀美、農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們寫作的好題材。“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寫江南水鄉之美。在取材中積累素材,在寫作中表達真情。

1.田野風光美為我賞。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孩子們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田、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着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青苗圖、豐收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積累到自己的作文當中,這樣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避免獵奇心理,又可以鍛鍊孩子們捕捉素材的能力,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

2.家鄉景觀美為我頌。我們的家鄉是典型的丘陵地區,這裏山多水多,人民勤勞能幹,綦江以山為背景,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值得欣賞、值得自豪的:古劍山、白雲觀、清溪河、藻渡河、東溪古鎮,既有有山巒疊嶂,也有水波不興,潺潺之聲,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岸邊的古樹,水上的漁舟,小橋流水,石堤埠頭,臨水之户,古鎮人家……這些都是小作者筆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時節,又有它獨特的畫面。孩子們從感知美到表達美的過程,是積累作文素材的過程,同時也是內心情感起伏發展的過程。

3.農家新居美為我贊。國家的新農村建設,給我們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農村家家户户蓋上了“小洋樓”、“小別墅”、“四合院”……農家新居正是現代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農村孩子要反映家鄉發展變化,要實實在在從身邊開始深入農村新居採集、瞭解情況,積累素材,不能走馬觀花,隨隨便便,要以小見大,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愛家鄉之情,寫作中更能表達真情實感。

二、學農藝農技,生活迴歸農村

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父母開始拜師學藝,身體力行,領悟勞動的艱辛,豐富學生生活。在勞動中交流情感,提煉最有感受的寫作素材,這樣可以避免虛構故事,泛泛而談,假情假義的作文現象。

1.嘗勞動辛苦。對於當今農民的後代來説,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舊思想影響,年輕的父母,往往本着讓孩子跳出“農門”的宿願,常常制止孩子到田裏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農村孩子寫勞動,隻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生動。我們通過讓他們跟隨父母參加家裏勞動,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等等,認認真真幹一番,哪怕汗流浹背,讓他們親身體察勞動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從而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並加以提煉,上升到學習農民勤勞純樸品質的層面上。

2.學農民智慧。作文要善於選材,提煉有特色的材料,寫有特色的作文。農民有着無窮的智慧,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農家文明,創造了特藝特產,創出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方式、致富門路。像種桑養蠶、養魚養鴨、放牛割草、插秧種菜等等這些農活,都有着一套寶貴經驗,凝聚着農民的智慧,我們要學生邊學邊做,邊想邊記,從親身感受中提煉作文素材。

3.以勞動為榮。勞動最光榮,現在的農村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意志不強。作文中,學生寫的“勞動”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寫別人的。所以寫勞動就要讓他們去嘗一嘗勞動,不能任其自由“發揮”,造成作文心理上負面影響,同時要讓他們親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勞動果實,才會感到香甜、感到寶貴。像種黃瓜、蕃茄、餵雞、餵鴨等,學生會天天盼,天天看,期望親手種下的.作物早日開花、結果,自己餵養的雞鴨塊塊長大,對這樣的素材的捕捉、提煉,孩子們是非常有興趣的。

三、問村史家史,情感迴歸農村

通過調查、訪問,瞭解村史、家史、個人成長史,瞭解家鄉以及家人的過去,收集這些值得記敍的故事,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1.問農家苦難史,更能珍惜今天。在農村,幾乎千家萬户都曾經歷過辛酸的往日:地主惡霸敲詐勒索,自然災害,逃難要飯,衣不遮體的生活,……一幕幕苦難歷史,一個個悽慘故事,催人淚下。富裕了的農民以及他們的後代怎不為此感慨,記住過去,珍惜今天,筆端自然會流露出深厚的情思來。

2.問農家創業史,更加敬重祖輩。農家千百年的發展歷史,刻下了祖祖輩輩農家人的辛勞印記。他們開河、修路、平地、造橋,一塊塊梯田、一幢幢農舍,一條條水渠,都留下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3.問農家榮譽史,更加感到自豪。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孩子,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無法和城市的孩子們相比較,無法通過電腦網絡、外出旅遊對外面的世界進行了解,所以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麼我們就發掘現實資源,讓孩子們儘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聽聽自家的光榮史,奮鬥史,寫寫自己祖輩的光榮歷史,家人的感人之事,從而激起自豪感,付諸習作當中。

真實,是作文的靈魂。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作文題材庫,是一個展示真情實感的大舞台。農村景美、物美、人更美,農村的孩子們踏遍自己家鄉這塊熱土,尋找身邊的人,捕捉身邊的故事,學作文,也學做人,讓孩子們能“我口抒我心,我手書我心”,讓農村孩子的作文迴歸農村。

作文的教學反思9

在國小高年級作文教學中,該如何指導學生寫好想象習作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北師大劉錫慶教授也認為作文教學目的在於:”解放人的精神和心靈,把寫作主體潛在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即鮮活而強悍的’生命力’都盡懷地釋放出來。”我深有同感,我認為在想象作文訓練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思維,鍛鍊創造能力,進行個性的語言表達,形成創新人格。因此,我在想象作文教學實踐中摸索、探求,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激發興趣 大膽想象

國小生一提起作文就頭痛,認為作文枯燥,對作文提不起興趣。對此,我每次教學時總是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營造輕鬆、有趣的習作氛圍,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激起習作的慾望。

如,在教完《鳥的天堂》後,我利用再現情境,讓學生在小鳥們發出的美妙聲音餘味中,用熱情召喚的語氣説:”榕樹上的小鳥們可真好客啊!他們不但為我們舉辦動聽的音樂會,聽説還特別為大家準備了一場激烈的運動會,你們想不想瞧瞧呢?”哇!課堂氣氛頓時沸騰起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説:”想!”這時,我”悄悄”向學生傳遞學作信息:”可是呀,小鳥們要我們欣賞完,把這場運動會生動具體地寫下來,每人寄一份給它們,寫得好的,它們還要帶你們去鳥的天堂裏做客呢!大家有沒有興趣啊?”“有!”接着,教師播放錄像(小鳥們在榕樹上活動的情景),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觀察得特別仔細,寫作時就根據小鳥們的動作、姿勢,無拘無束地大膽想象,把這場運動會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謂是”教得輕鬆,學得快樂!”

2.積累素材 厚積薄發

葉聖陶先生説過:”國小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等方面的積累。”可見,要寫好作文,平時一定要注意積累寫作的素材。想象作文也需要素材,因為想象作文的前提和基礎是想象,而想象是人們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語言的調節下,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和組合,從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維(心理)過程。要培養學生善於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著名的雕塑家羅丹也説過:”世界並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怎樣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呢?

2.1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日出”、 “下雨”這些我們經常看到的自然現象,家裏、班級裏發生的小事,這些事物很多同學覺得司空見慣,教師應指導學生從這些平常事入手,養成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

2.2還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樣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怎樣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如何進行事物的分析、比較;注意事物的不同形態、發展、變化;注意事物間的相互聯繫等。人們常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可以在平時鼓勵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教他們經常用積累本子多積累一些課內、課外讀到的書中的好詞佳句,這樣可以在以後習作中派上用場。

3.打開思路 活躍思維

愛因斯坦説:”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掀起創新熱潮的今天,讓學生自由翱翔作文創新的天空,應引導學生用童眼看世界,放飛想象的翅膀。

所以,對於同一作文題目,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老師不能把學生的想法當作”胡思亂想”、”異想天開”妄加批評,削弱學生的寫作的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求異。如學生在學到《去年的樹》最後時,我出示這樣一個小練筆:”唱完了歌,鳥兒又對着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後來又會發生什麼事呢?”讓學生續寫故事,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有一篇習作

引起我的注意:”小鳥傷心的離開了燈火,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安頓下來,整天傷心地流眼淚,最後死了,土地公公被小鳥的真誠感動了,就想了一個好辦法,派人上報天庭,玉皇大帝就把樹和小鳥帶上了天,穿越時空遂道,把他們送到21世紀的中國的土地上,從此他們再次成為一對很要好的朋友。”這是怎樣的習作呀!純粹是”胡諂”,我叫來這位學生,問他為什麼這樣寫,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這樣寫是我從電視節目中得到的啟示,寫的話是我對小鳥和樹美好的祝願和對小鳥對樹的友情的讚美!”多麼天真,異想天開的想法,但這何嘗不是作者最真切美麗的幻想,作文的目的不就如此嗎?之後,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從不打斷學生的`思路,干涉學生的想法,控制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予學生更廣闊、自由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們用心靈的自由和天真的情思去描繪自己的想象作文,活躍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個性作文的形成。

4.創造機會 多方思維

語言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要掌握這種工具,必須讓國小生的作文在儘可能大的範圍裏,在儘可能豐富的層面上得到實際應用和模擬運用,只有在充分的實踐運用過程中,才能激起國小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因此,只要有助於學生語言實際應用的一切可能的辦法、形式、機會,我們都不能放棄。

結合開展”我們暢想未來”讀書會,不失時機地佈置學生進行科幻作文,《未來的學校》、《未來的衣服》、《20年後我的家》等,既是對讀書的總結,又是學生進行創新作文的好機會;根據自己喜歡

的學習用具,自由擴充擬題,想象故事,寫《魔術文具盒》,記《書包旅行記》,介紹《神奇的鋼筆》等;習作可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科技小實驗,引導學生注意身邊的事物和體驗生活,説説心裏話,寫《我為什麼會哭》、《我家的多功能沙發》、《小紙人動起來了》等;還結合作文課,出示學生喜歡的動物圖片讓學生自由選擇動物組合起來編童話故事,開《童話故事會》,看誰講的童話故事最精彩??通過各種渠道,課內外、校內外為學生找尋作文的機會,讓學生多方思維,完成作文訓練所要達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 北師大出版社

[2]《國小作文訓練藝術》20xx年版. 中國林業出版社

作文的教學反思10

一、寫作支架的搭建:

對於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無論何種文體,首先應培養學生文字輸出的基本能力,保證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1. 通過閲讀獲取一定量的語言輸入

閲讀是寫作的基礎。閲讀可以聚焦兩方面:其一,精品美文,如教科書和報刊雜誌中

文章,文筆流暢,語言規範,藴義深刻,可細讀,咀嚼和背誦。在閲讀中複習掌握一定數量的句型,習慣用語,並有意識地訓練組句成文的的能力,保證語言輸出的正確性。其二. 加強泛讀,提高英語思維能力。通過泛讀熟悉所學詞彙並進一步擴大詞彙量,以閲讀能力提高促進英語思維能力提高,為書面表達打下英語思維能力的基礎。

2.通過練詞造句和句子翻譯訓練,提高文句表達的準確性

文句表達的準確度直接影響語意的表達和文段的可讀性。學生在平時閲讀中除了收集積累名句佳句,記下好的詞語、短語、句型外,還要加強練詞造句訓練和句子翻譯訓練,並在練習中的注意錯誤修正,做好記錄,掌握準確的表達。通過修正拼寫錯誤、時態語態錯誤、詞彙使用錯誤、句型表達錯誤可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進一步形成語言運用能力。

3. 掌握英語寫作不同體裁的格式並訓練到位。

養成寫日記勤練筆的好習慣並根據不同的體裁進行寫作練習,按照不同體裁和題目或根據所給情景練筆。要有意識地用一些好的詞語、詞組、句型、關聯詞等,使文句更有效地表情達意。寫好短文後可對照範文,找出差距,然後再練習,這對提高書面表達水平很有幫助。

二、關注寫作過程

要達到課程標準和大學聯考對中學生寫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拋棄陳舊的寫作教學模式——只看結果,不看過程。重視習作,更重視寫前準備、擬稿、改稿和定稿的過程指導;活用教材,合理開發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方式,將寫作教學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抓好聽説讀寫等技能的教學環節,夯實寫作基礎,認真用好高中英語教材裏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設計的各類練習,如遣詞造句、填空練習、句型轉換、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進行閲讀後寫摘要、改寫、縮寫、仿寫、擴寫等操練型、指導型寫作活動;另一方面,教師要有計劃地開設英語寫作課程。從高一年級開始就應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有準備地採取有效的寫作教學策略,教師鼓勵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cooperation)等方式進行寫作訓練, 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寫作課效果的方法

1.首先應該慢慢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焦慮感和厭惡感,教師可以利用寫作前的活動來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敢於開口、敢於下筆、樂於實踐並獲得成就感。

2.在寫作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以相互信任、誠實、坦誠和公正的態度積極參與討論、自改、互改和交流等活動,要相信每個同學的`身上擁有的語言創造力,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做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在寫作訓練中教師應適當穿插讀、聽和説的活動。因為聽和讀是輸入,説和寫是輸出,這四個技能是不可以孤立地進行的,只有達到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才能保證正確的輸出。通過對每個單元的話題進行再次的閲讀熟悉,聽力鞏固,討論強化,學生對本單元的話題詞彙的輸出就輕鬆多了,因此,寫的訓練應與讀、聽和説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4.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寫作策略與寫作技巧的指導,在課堂上應該要做好寫作監控和引導的作用。例如,讓學生多運用典型句式,適當地運用成語和諺語,恰當地運用一些平行和對比結構,還有對過度詞的選取,指導學生在表達時如何潤色自己的文章。

四、讀寫結合的寫作教學方法

英語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對字詞句篇知識的掌握與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課型的教學原則

1、分解性原則。

在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時,應根據一單元閲讀和寫作的訓練重點,確定讀寫結合的階段目標,滲透某個要點(如話題friendship)和某種寫作技能,運用有關的詞彙描繪你的朋友的品格和品質(陳述説明特點)。當學生掌握了這一階段的目標之後,再確定下一階段的訓練目標。

2、練習性原則

讀寫結合單憑講解是不能使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要創造口頭筆頭練習機會,讓學生經常結合單元學習內容,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

五、讀寫結合的有效教學模式

第一環節 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初讀,透過文字去整體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對文本所描述的事物獲得初步的感受。

第二環節 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和句型表達內容的,體會字詞句的正確使用及在句子篇章中表達語意的作用。

第三環節 在作文實踐中,運用閲讀時學到的字詞句訓練作文能力,同時使讀的效果得到鞏固。這樣練習,可以讓學生把在閲讀中學到的相關詞彙知識用到實際的寫作之中去。

第四環節,可以讓學生緊扣讀寫結合點,拓展到課外的閲讀和表達中,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增強語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又加深理解,使學生兩種能力相輔相承地得到發展。

六、實施“讀寫結合”的基本方法

1、仿寫練習。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應從最基本的句子開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

2)仿順序。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時要注意表達的順序,如事情發展順序、時間先後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等,可以在閲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訓練。

3)仿結構。結構的仿寫可以是段落結構仿寫,也可以是文章結構仿寫。

2、拓展練習。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閲讀積累,掌握了較多的寫作方法後,就適合拓展練習。比如:有些課文重記敍,輕描寫,語言簡潔,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教師在閲讀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進行練筆。

作文的教學反思11

一、讓學生從範文中學“仿”作文,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先仿寫範文對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便可訓練學生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段到仿寫範文,讓學生從範文體會各種寫作方法的技巧和語言。

“仿”不能機械的模仿,不能照範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練習對人物外貌進行寫作時,很多同學寫出的人物面部特徵都是“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樑、櫻桃小嘴、彎彎的柳葉眉、紅紅的臉蛋”等。難道這世界上真有這麼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不是“仿”,而是“抄”。這是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時不希望看到的現象,但它確實存在。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老師在教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不能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約束,而要讓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特點。例如,學習了《春》一課後,讓學生學習了文章是怎樣通過細心觀察來描寫大自然優美景色的,讓他們仿寫了《夏》。實際上學生進行模範性寫作訓練時,創造思維之光就在其中閃耀。他們的習作,正是張開的創造性思維的雙翅,慢慢地他們就能搏擊長空。

二、精心設計作文題目,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應成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原則。語文老師的主要職責就是要善於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實現由“要我寫”向“我要寫”的轉變。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前提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特點、思想狀況、寫作水平有一個深刻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在具體的寫作訓練中,給出適合學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設計作文題目。好的文題能讓學生感到興致盎然,只要貼近學生實際,標新立異,就能調動他們的寫作熱情。如“國中生活形象設計”、“給心靈下場雪”、“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在我們現在的日常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並不重視作文的命題選擇,表現在對學生作文的訓練缺乏通盤考慮,作文佈置往往興之所至,信手拈來,題目陳舊,內容重複,致使學生了無興趣,絲毫沒有創作激情。其實作文題目命得怎樣,集中體現了一個語文老師自身的素質水平,也關係到寫作訓練的成敗。所以本人極為重視作文的命題。命題要貼近學生生活,善於捕捉他們生活中閃光的情景。

三、指導學生廣泛閲讀,獲取大量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閲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範例的重要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於讀書,逸於作文”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

當今社會是信息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過各種媒介在流動着。而當代中學生的生活閲歷較淺,因而就須每天閲讀,獲愁和博貯信息,造成一種勢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閲讀獲得的信息轉化為創造能力,從而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慾望。我們向學生推薦《語文報》、《中學語文》、《讀者文摘》、《故事會》等雜誌,從而使學生增加了閲讀量,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有了寫文章的積極性。

自然,多讀還要多寫,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覆歷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難奏效。寫作更是一種創新,必須在反覆實踐中體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律。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多讀多寫文,只有多寫了,作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連大文豪魯迅先生説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強調的:“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説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魯迅《致賴少麟信》)因此,初學寫作者應勤練筆,只有堅持練筆,才能以“量”來促進“質”的飛躍。所以平時讓學生堅持寫日記。從剛接一個班開始就讓他們每天都去記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圍的變化以及從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步慢慢來。“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寫我心”,作文自然能夠學得紮紮實實,循序漸進,寫作水平也就不斷提高。

四、開放作文評改方式,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是學生作文的唯一閲讀者和評價者,教師個人主觀性特別強,而且往往很不及時,不利於學生對自己作文的正確認識。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新《課標》還強調:“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我們在習作評改教學實踐中將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全體學生參與了評價別人、評價自己和被別人評價的活動,使每一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全班同學或組內同學或同桌同學聽,請同學打分或評級,並談談為什麼得分又為什麼扣分。在班內舉行作文展覽,讓學生閲讀自己的,欣賞他人的等等。並且讓學生人人辦了自己的文學小報,把自己的作文發在上面,完了以後全班進行交流,實現了更加充分共賞互評的效果。這樣,學生通過自我診斷、共賞互評,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使寫作能力不斷進步。

總之,良好的作文教學效果應該是學生優秀的稟賦、主體意識的強化與寫作規律的有效滲透的結晶。而作文教學又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細緻的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今後,我們要勇於開拓,繼續探索作文教學的新路子,為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奮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設計的作文題目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陳毛美等,《中學語文教材教法》[M],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6

[4]樑中傑,《現代基礎寫作學》[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xx.8

作文的教學反思12

一、現狀分析

1.作文教學無計劃。作文教學歷來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不僅與閲讀互為雙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顯為一個人的語文素質。但目前我們的作文教學不僅無標無序,且作文題重複又重複,千人一腔,給學生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教師沒有一個寫作教學的系統計劃,學生沒有一個寫作提高的漸遞梯度。具體表現為:(1)走馬觀花。即寫作訓練跟着閲讀教學亦步亦趨,學什麼課文,寫什麼作文。例如:七年級第一冊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散文,學了課文之後便讓學生以景物為描寫對象,或即景生情,或託物言志。若作為單項訓練未嘗不可,但如果是為了配合閲讀教學而置學生的寫作現狀而不顧,則勞而無功。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寫什麼丟什麼,走馬觀花,過目即忘。(2)沒有過渡。在作文訓練之初教師便把全套本領、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學生根本未曾達到應有水平時卻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強化作文教學,以期學生一步登天,寫出十全十美的作文來。例如:七年級第一學期,根據學生實際,作文教學應從基本功練起,即書寫規範,標點、格式正確,完整地記敍一件事等。而我們的第一次作文課便將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第一次考場作文便將“生動形象”、 “議論抒情”、 “點題扣題”作為評分標準,在此情況下,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與日俱增,難怪有的學生哀歎:我上國小時好歹寫一篇作文就能獲獎,到中學我費半天勁也得不了高分。這種沒有過渡的作文教學,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寫作信心,造成七年級講審題、立意選材,到了八年級九年級還是講這一套,學生聽煩了,老師講膩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學與學生實際脱節。教師本身因為對作文教學缺乏應有的熱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學生缺乏寫作的熱情而怕寫作文。這種情況表現在作文教學的四個環節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由於無計劃,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該上作文課了,臨去教室的前幾分鐘還沒想出一個合適的作文題目,直到走進教室才擠出一個題目來。這樣的命題根本談不上符合學生實際、有真情實感。其結果,或老調重彈,或曲高和寡,學生望題生厭,望題生畏,哪裏還有寫作的興趣?接下來的作文指導則是簡單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發,疏而不通,越指導,學生的寫作越僵化,長此以往,將學生的一點點靈氣全磨滅了。再説批改:一是習慣於精批細改,勞而無功,大多數學生根本不關心評語,只看一眼分數便罷。

那是因為老師的評語從國小到中學全是一套話。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學生自己寫的什麼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原因在於教師的教學觀念導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師獨攬批改大權。講評隨便,無針對性,藥到病不除,儘管學生作文寫了不少,但寫作水平提高卻不快。

3.作文與閲讀、生活脱節。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寫作教學常常與生活脱節,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為作文題材,學生既沒有豐富的'詞彙,又不熟悉多樣的題材,作文時文思枯竭,硬擠強湊,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讀與寫分離,閲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脱節,讀不能很好地為寫服務,寫作也無法促進閲讀。

二、採取對策

對於上述現狀,談幾點思考和建議。

1.制定作文教學計劃。計劃必須符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又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所定計劃要確保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客觀上行得通,不能成為學生的障礙。計劃要細緻、明確,哪個學段應掌握哪些寫作要領,必須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可以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表現手法等都要具體。目標、措施既要具體,更要明瞭,教師要胸中有盤棋,學生要心中有顆子,教師教有方向,學生學有奔頭。計劃還要檢查、調整,適時地查漏補缺,以期完善,防止計劃的隨意性、教條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由淺入深,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的殿堂,這樣,畏難情緒自然煙消雲散。

2.激發寫作熱情。學生作文需要熱情,而這種熱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因此,教師的命題要圍繞學生最關心的內容來確定,這樣既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又有利於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在作文指導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牽線搭橋,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寫作衝動。指導前要仔細分析學生作文的癥結所在,做到對症下藥。

其次,評改作文歷來為眾多教師所頭痛。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敢於放手,要採用多種批改方法,激發學生的評改慾望,力爭做到教師面批、精批與師生互批、學生共批相結合,提倡寫、評、改一次性處理。這樣趁熱打鐵,學生就會興致勃發,信息反饋快,評改質量高,寫作效果好,批改費時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師適時地寫下水文,與學生同寫、同批、同改,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上學期本人與學生同時在課堂上用45分鐘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節課上我首先讀了我的作文,讓學生集體批改,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作文課上得生動而又有實效。教師每學期至少寫一次下水文,既可以體會學生寫作時的心態及可能遇到的障礙,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斷地學習、充實、提高。

3.多渠道拓寬寫作途徑。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儘可能地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的選材範圍。首先閲讀與寫作要緊密結合。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善於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閃光點,通過對課文的仿寫、改寫、縮寫、抄寫、補寫等各種形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利用課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續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排比段的仿寫等。指導學生同中求異,不斷拓寬寫作思路達到創新的目的。再有寫作與生活要緊密結合。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學生一是不會關注社會,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寬學生的選材面,就要組織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活動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生動的具體事例。我年級多次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參觀、採摘、各種文體競賽等。學生參與了這些活動,有切身體會,文章寫得有聲有色。在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寫隨筆,記日記,養成日寫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之後,寫創造型作文。

作文的教學反思13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過寫生活隨筆,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才能讓學生的作文充滿生活的氣息,富有時代的動感,才能讓他們的作文以一種獨特的面貌,與眾不同的品質吸引所有的讀者。

生活是一個浩瀚的大海,博大寬廣,時時處處都有我們獨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學的作文當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們不能説這樣的作文不好,卻覺得單調乏味。“文章合為時著,歌詩合為事作”。白居易老先生就曾提過這種觀點,在我們進行創新作文研究的時候,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這句話的含金量。

記得我第一次把寫生活隨筆這個作業佈置給學生時,我得到的是一片驚呼:

“老師,我們回家抄美文,寫閲讀筆記吧!”

“美文需要抄寫,需要鑑賞,但我們也不能隔岸觀火,岸上學游泳啊!隨筆必須寫!”

強硬的把作業佈置下去以後,我發現孩子們交上來的作業幾乎是一樣的格式、一樣的語調:“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過飯後,我去上學。”或“今天我上了一節美術課,比較快樂。”或“今天我不高興,作業太多”……諸如此類,那麼豐富的生活、那麼有活力的生命在他們筆下演繹成這麼幹癟的語言,這麼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隨筆,那簡直就是一個最無聊的記事本!

面對着這樣的作業,再有熱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僅僅是失望,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懷疑:這是學了六七年語文的中學生嗎?這樣的作業還有寫的必要嗎?是我錯了嗎?還是學生錯了?我該怎麼辦呢?

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重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後,我增加了信心,堅定了自己的認識:學生的寫作必須從生活開始!因為生活才是寫作之源!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

於是,我試着走進他們的生活,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引導他們去述説他們最想説的話,比如:發現哪個孩子課間的驚呼,我提醒他這種驚呼就是一種最真切的生活體驗,是隨筆中最好的素材;發現哪人孩子情緒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將這種煩惱訴之於隨筆;發現哪個孩子因為愛到表揚而興奮異常時,我就會下意識的去查看他當天的隨筆中是否有比這個情節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

轉瞬即逝的機會向學生表明:這就是生活,這就是隨筆的素材,這更是我們寫作之源!

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尋找着學生隨筆中的生活――幾天來,張玉潔的恐懼、擔心、僥倖、疼痛、讓我如同身受身受:因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聽途説,都讓她感到緊張、恐懼;接下來的日子裏,她也開始發燒,於是她很擔心,趕緊去村裏醫生那裏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後,我聽到了她雖然疼痛卻又十分僥倖的“謝天謝地”的祈禱;而接連幾天的讓她筋疲力盡,讓她毫無神采,一天天腫起來的脖子讓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還有怨恨,都是那個醫術不精的郎中讓她格外受苦,真是庸醫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讀着這樣的隨筆,我體驗到了成功:生活隨筆已經引導學生走進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生活在豐富起來,我聽到了孩子們心中花開的聲音,在徵得作者同意的基礎上,我在班上將她的隨筆當眾朗讀,讓孩子們體味到作文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自己最獨特的體驗、最深刻的感受寫出來!

漸漸的,我發現孩子們的隨筆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從張麗娟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家境不算寬裕、父母又十分勤勞、厚道的家庭剪影;從姜美清的隨筆中,我聽到了他們

同桌倆在自習課上的竊竊私語;從於琪的隨筆中我認識到了一個個足球明星;從王宇坤的隨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與迷惘,偏激與固執;而從王雪慧的隨筆中,我讀到了生活的尷尬:媽媽改善生活包了包子,讓她送給奶奶,去了才知道那天是奶奶的生日,孝順的父母竟在奶奶生日這天送去了人們在這一天最忌諱的包子(按我們當地的風俗,生日吃包子一年都

是受氣包)……還説什麼呢?孩子們筆下的世界早已經比我們眼中的生活更豐富了:那裏面有真實的生活,還有他們獨特的體驗!

批閲孩子們的隨筆,零星的寫下一點自己的評價,是我覺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沒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戰――那天在我批閲的隨筆中,我發現了這樣的文字:“老師,為什麼別人的隨筆都有評語,而我的只是一個閲字?”“老師,每次發下隨筆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後面,尋找你的評語!”這些語言讓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時我更是一種欣慰

:孩子們已經發現了生活,他們願意把他們的生活捧來與我共享,他們希望看到老師的評價,哪怕是三言兩語,可是,我確實為難了:一個班50多名同學,兩個班就是100多名啊!每天仔細地閲讀他們的隨筆已經是極大的工作量了,更何況要給他們每一個人才是寫下自己的評語,而且,那評語必須讓他們感覺親切,覺得中肯,恐怕我真的是“春蠶到死”“蠟燭成灰”也完成不了的啊!雖然我感到了為難,但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熱情之火已經被我點燃了,我就絕不會讓它暗淡。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的話:“見過一面就讓你難以忘懷的人,肯定有自己最獨特的地方,讓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獨特的面貌出現,讓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有一種與之交流的願望,老師的評語只給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於我的激發,學生的熱情更加高漲,他們已經從對生活的簡單的觀察,細緻的描述深入到對生活底藴的挖掘、對寫作特色的追求。

當初那些記流水帳的孩子,如今已經是畢業班的學生了,無論課業多累、生活多忙,他們都忘不了寫生活隨筆。很多時候,這本生活隨筆已經成了他們最知心的朋友,與隨筆對話,不再是他們的作業,而是他們心靈的宣泄,是他們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們的隨筆內容已不再是當初老師硬性規定的、學生勉強應付的二三百字,他們已經能洋洋灑灑的、淋漓盡致的描寫出自己周圍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有個同學竟創了一天晚上寫下七頁的紀錄。

學生們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當初的言之無物到現在的文約意豐,從當初的優美詞句的堆砌到現在的直抒胸臆,從當初的改頭換面的抄襲到現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特色追求。體味着他們的變化,我總有一種非常感:這也許是做母親的對孩子的偏愛吧!

感謝生活,賜予我的厚禮,感謝生活隨筆,記錄下孩子們成長的足跡,引導孩子們走進了生活,走進了生活中的寫作!

作文的教學反思14

“哎,又要寫作文了!”“我不知道寫什麼。”“要是語文學習不要寫作文,那該有多好啊!”作為老師,聽到這樣的話,你會怎樣想?

中年級孩子寫作文時,總是不知該如何下筆,更不懂如何謀篇佈局。在接受寫作文的任務時,免不了怨聲載道。有的孩子甚至對父母説:“我最怕寫作文了。”怎麼把孩子們這種畏懼作文的情緒排除掉,讓孩子們充滿激情地寫出富有童趣的文章來。這是所有語文老師都困惑的問題。我也就此做了許許多多的嘗試。

一、借我慧眼,挖掘素材

學校大力開展“雛鷹爭章”活動,佈置教室的時侯,我、大隊輔導員、美術老師一起忙忙碌碌地用各色彩紙、手繪,剪貼出許多漂亮的圖片,如黃色的卡紙做成樹葉型書籤,折上立體的摺痕,貼在評比欄。貼上大紅紙的剪貼雙魚,活靈活現,憨態可掬的刺蝟也上了牆。我在這一欄裏還請美術老師用幾種不同顏色的卡紙剪出了漂亮的美術空心字“春意正濃,雛鷹爭飛”,字在整個評比欄裏貼成兩個斜排,就像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而展示欄裏,我用許多綠色卡紙建成的大樹葉拼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地上有許多立體小草,還有紅的、黃的,充滿卡通意味的小蘑菇。圖書角因利就簡,就用黑板前的小壁櫥,整理後放進學生拿來的書本,並貼上了醒目的話語“知識在這裏融匯”。把教室弄得格外漂亮。學生看到我們課間在教室進進出出,視線早就被吸引過來了。再看看那些精美的圖畫,漂亮的版面,還有充滿激情的話語,他們一個個欣喜不已,覺得教室裏美觀了。每個欄目前,駐足良久。

我便因勢利導,告訴他們佈置教室的意義,問問他們有什麼感受,倡導他們積極爭章。孩子們從這裏看到了很多值得記錄的東西,在日記中不僅寫下了教室的變化,還悄悄寫下了自己的爭章目標。

陽光體育活動,接力賽上孩子們奮力拼搏後,帶着他們再回憶一下賽場上的熱鬧場面。“啦啦隊的怎樣熱情喝彩的?”“參賽隊員中誰不小心掉棒了?”“誰健步如飛,跑得極快?”“誰跑步的時候還左右看看,生怕別人追趕上來”……透過我的眼睛,把我所見引出輕輕鬆鬆的談話,帶着孩子們在腦海裏重新回放畫面,他們就能寫下更多精彩瞬間,讓我驚喜連連。

你看,看似平平淡淡,不足以記錄的日常生活,只要讓學生像老師一樣擁有慧眼,一定能找到什麼精彩的亮點,寫出好文章。而我們,就是要幫助他們睜大眼睛,找到精彩的瞬間,作為寫作的素材。

二、盡我所能,變難為易

A、結合課文學習,利用課後練筆記下生活點滴。

我們學了課文《爭吵》後,我問學生:“咱們平時和同學、朋友是否也會有誤會或是矛盾呢?有矛盾時,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太多了!”“那大家也來寫一寫,怎麼樣?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寫出不一樣的文章噢!”

的確,爭執、吵吵鬧鬧和之後不帶絲毫扭捏地好。這樣的小事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讓他們寫寫自己與同學之間發生的爭吵或者與別人之間的友誼。是一項格外輕鬆的任務了。在這樣極其直接的命題下,他們往往會學習課文,結合實際,寫出不同凡響的小文章來。

B、善用選擇模式,寫下得意之作,

《蟋蟀的住宅》一課我帶學生欣賞了多媒體課件中漂亮的畫面,讓他們對照品讀文字描寫的蟋蟀的住宅。課後,我佈置學生三選一做選做題。

1、請你當一回遊客,寫寫你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樣子。

2、請你當一會導遊,向別人介紹蟋蟀的住宅。

3、評一評蟋蟀的房子,寫寫自己的感受。

這樣三選一的文題,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表達的範圍更清晰。比起單一的寫作或評論更容易讓學生動筆。

三、盡我速度,及時講評

每次收上學生的日記或是作文,我總是及時講評。説説這次誰的最有新意,誰的寫得內容具體,誰的結合了生活實際,是真實的文章。同時每一篇被表揚的文章,我都會讓他們的作者為自己在“班務表揚”中添上一筆財富,作為他們的辛勤勞作的收穫。學生受到了表揚,內心充滿了成就感,激情會持續下來,創作的.慾望就越來越強。

優點不突出的孩子,我會找出來讀一讀,讓全班同學幫他們想一想該怎麼修改,如何潤色。這樣,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説開來。“我覺得他的文章整體的來説還不錯,若是把動作在寫細一點就好了。”“那一句話改一改會更好……”

七嘴八舌之後,氣氛活躍極了。集思廣益,在聽取別人意見的時候,每個人的思維也得到了提升。現在,很多孩子能夠非常中肯地提出很有意義的建議或是具體的補充內容。被幫助的孩子在聽到這些的時候,通常也會激動不已,躍躍欲試地想把自己的文章再改改,讓自己的作品更有競爭力。

四、竭我所思,花樣翻新

“天天寫作文,太忙了。”“沒東西寫了,好煩哦!”學生的怨聲一出,必須想辦法剋制這種情緒蔓延。

我買了很漂亮的厚本子,拿進教室,發到每個組裏。“幹什麼的?”“老師,為什麼發這麼漂亮的本子?”孩子們不斷質疑,不斷猜測。“這個本子是專門用來寫作文的。”“哎,又是寫作文。”他們歎氣。“不過,這有點不同哦。”我故意賣起關子來。

這種本子是一個組一個,讓學生寫接力日記的。每人一週寫一篇。後一個作者要對前一篇文章進行點評。孩子們的家長也參與進來,一起欣賞孩子們的作品,一起點評,並寫上自己的話。老師最後寫上評語並打上等級。這樣一來,孩子們可以欣賞到別人的佳作,好的地方可以借鑑。因為有家長、老師一起點評,他們的寫作與欣賞水平提高就更快了。

兩個月過後的某一天。

“同學們,我們近來作文越來越有進步。老師有個金點子,想給大家一個驚喜,你們願意做吧?”

“當然願意!”他們答。

“我宣佈:我們班辦一份班刊,專門登錄同學們的優秀作文。每一期班刊專門由一個人辦。她就是編輯。誰的稿件被編輯採納,老師就給予獎品。怎樣?”

“好啊,好啊!”

兩個星期之後,第一份班刊面世了。這是我指定的班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孩子辦的。她用清秀雅緻的文字、清新唯美的畫面給了我一份超常的驚喜。她給班刊擬了一個夢幻般美好的名字:“七彩的童年”。上面有自己的佳作,同學的優美的文字,還摘抄了一首小詩。刊頭上寫還上了很有意義的編輯寄語。

家長會上,我讓家長們欣賞。後來過塑裝飾後,拿到教室亮相,同學們一片讚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後來的同學相繼申請,辦好了不同題材的六期班刊。內容、形式各有不同。沒有班班刊的同學積極投稿,也有獎勵。他們心裏都是樂滋滋的。

我認為做一位教師,就要做一位有思想、有頭腦的教師。只有教師不斷努力,發揮我們無窮的智慧,花樣不斷翻新,孩子們才會樂於跟風,才能興致勃勃地學,快快樂樂地寫,並竭盡所能地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作文的教學反思15

乙:前些時候,我們討論了“從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的一些心理學問題,老師們都很感興趣。學生作文首先必須擁有與作文有關的感性表象和學習到的材料,這包括平日生活中所積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定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等等,這很重要。但是,我們也都知道,作文材料再豐富,不經過主體的選擇、加工是成不了文章的。這就涉及到作文的構思問題了。袁老師,今天我們就從構思這一方面,來探索一下兒童作文的心理奧祕,好嗎?

(一)作文構思一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

甲:好!兒童對作文的構思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這一心理過程包含着豐富的內容。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在擁有作文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概括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再根據它選擇所應寫出的內容,明確所要敍述的事物之間的正確邏輯關係,以確定先後次序,段落層次。最後選擇恰當的詞句表達這些內容,這就是所謂作文的構思過程。

乙:這就是説,作文的構思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步:一是概括中心思想;二是安排文章結構;三是選擇詞句表達。這幾部分都很重要,都有着非常豐富的心理活動內容。為了討論得具體些、深人些,袁老師,我們是不是先集中探索第一步——怎樣從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兒童確定中心思想的心理規律。

甲:好啊!什麼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文章是信息的載體,作文和閲讀的過程,實際就是作者向讀者傳遞信息的過程。文章的這種屬性,決定了作者在動筆前必有一定的寫作目的,也就是必定有若干信息想要傳遞給讀者。

乙:關於這一點,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説過:“寫東西,全都有所為。如果無所為,就不會有寫東西這回事。”他還指出,即使是專門寫給自己看的日記之類,也是想將現在自己瞭解的信息傳遞給日後的自己的。如果完全沒有信息要傳遞,就寫不出文章來。

甲:是的,文章作者的這種想要傳遞某種信息的願望,就是文章“中心思想”產生的根源。在寫議論文和一部分記敍文時,作者的寫作目的就是要表達某種思想觀點、思想感情,因此,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集中要表達的觀點或感情。在寫説明文和另一部分記敍文時,作者的寫作目的就是要告訴別人某種客觀事物的情況,於是寫作目的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心理過程

乙:從兒童作文實踐來説,他們文章的中心思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袁老師,您是不是舉例給大家談談。

甲:可以。心理學研究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深入思維的複雜過程,是作者對於感知獲得的生活細節、事物的表象等感性材料加工改組的過程。

讓我們先看看一位高年級國小生介紹自己作文構思時的體會。

教學片斷一

甲:從小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兒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過程,一般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孕育。

兒童在生活實踐中,通過感知、體驗、認識了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徵,採集了各種材料,其中某些事物,某些問題或事例,引起他們的興趣,深深觸動了他們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感動,得到啟發,引起聯想,產生了想反映事物,表達感受的念頭。這時,中心思想就進人了孕育狀態。

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有所感尚不夠清晰,有所思還比較粗淺。

乙:看來,介紹構思體會的那位同學,在參觀時,參觀後,直到作文前的思想狀態都處於中心思想的孕育階段。

甲:是的。

中心思想形成的第二階段是——萌生。

作者通過艱苦的思考,去粗取精,由表及裏,於是在大腦裏發生了一個認識過程的突變,產生了概括。由於概括,作者從客觀事物的現象中“發現”內涵的意義,“悟”出事物的內在聯繫和本質的東西。這些在作者大腦中漸漸明確、突出、凝聚起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應運而生了。

這個階段的特徵是朦朧變為明朗,渙散趨向集中,粗淺發展為深刻,一種明確的中心思想逐漸形成。剛才談體會的那位小作者,在動筆作文前的那番對於確立中心思想的思考,則正是中心思想“萌生”階段的具體表現。

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根據同樣的.一些材料,不同的兒童往往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

譬如,陳小平老師安排了這麼一次作文訓練——

教學片斷二

乙:陳老師總結提示得好,同一件事,由於孩子們的認識、情感有差異,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他們的感受就不一樣。各人概括出的中心思想也就不一樣了。

甲:從這裏,我們還可以想到,由於同一個材料中往往含有多種意義,兒童不斷挖掘文章材料的內涵意義,最後在自己大腦中常常也會萌生出好幾個中心思想。這就必須通過比較、選擇、最後確定一個意思為中心思想。這時才能説這個兒童真正確立了中心思想。

乙:這就是説,兒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過程,一般包括兩個階段——孕育、萌生。有些兒童,有時會經歷三個階段——孕育、萌生和比較選擇。

甲:是這樣的。

(三)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基本條件

甲:從對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過程的考察,我們也可以看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生活實踐;第二,思想認識;第三,思維概括性。

從生活實踐來説,在實踐中通過感知、閲讀、體驗,蒐集材料,經大腦貯存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礎。

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從作文材料中概括出來的。作文材料的貯存越豐富,通過思維認識事物的本質特點,提煉文章中心思想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而作文材料源於生活實踐,這第一個條件——生活實踐,確實十分重要。

甲:從思想認識來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身就是一種思想,一種認識。生活實踐中的種種事物和現象,在作者感知、貯存和加工的過程中,必然滲透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情感傾向。

乙: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説,兒童的思想認識和情感是形成文章中心思想的決定性條件。

甲:再説思維概括性。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在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過程中,其重心和關鍵是思維。

對作文來説,感知是出發點,記憶是材料庫,從感知所捕獲的信息或從記憶貯存的信息中,提煉觀點,形成中心,主要依*思維概括性。 在實踐中,我們不是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嗎?參觀的地點、採訪或觀察的對象與所得的材料大致相同,而學生作文的中心思想卻深淺有別,這除了他們思想認識水平有高有低外,正反映了他們思維概括性的差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