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16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珊迪》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珊迪》教學反思

《小珊迪》教學反思1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的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為學生創造放飛靈性雙翼的機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做到:“對課文的內容熟悉和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下面這一教學片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思想。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課本第七冊第31課《小珊迪》,在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後,佈置了學習任務:嘗試運用“發現法”學習課文。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哪個地方最讓你感動?在四人小組裏討論交流,並強調學生能感悟多少就説多少,發現什麼就交流什麼,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裏呈現出書聲琅琅、圈圈畫畫、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教學片斷一:一個學生站起來説:“最讓我感動的是這幾句話:

這時我才知道,他們兩都是孤兒,父母早死了。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牀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説:“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師:你能説説你為什麼感動了?生:因為可憐的他都快死了,還能記着小弟弟。師:我們大家一起讀這幾句話,共同感受一下可憐的小珊迪所處的處境。這時我才知道,他們倆都是孤兒,父母早死了。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牀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説:“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讀到這兒時,老師聲音變了,由於小珊迪的善良使我禁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在坐的學生抬起頭,有不少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尤其是單親、父母離異的孩子更是這樣。

學片斷二,一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覺得小珊迪的腿被軋斷了應該住在醫院,怎麼躺在一張破牀上?”我一聽,愣了一下,沒想到學生敢向教材挑戰,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的目光都投向了提問題的同學,像在問:怎麼會提這樣的問題呢?我做了臨場應變,馬上用一種期待的目光注視着這位學生説:“你真勇敢,能談談你的看法嗎?”這名學生聽到老師這樣説,馬上自信地説:“腿被馬車軋斷了,沒錢看病,司機跑了,就躺在自己家的一張破牀上;也有可能自己就沒家--連一張破牀也沒有,是一位陌生人給他一張破牀……”多好的想法啊,請同學們在小組裏再讀一讀、議一議,希望同學們都能像這位同學一樣,勇敢地説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同學們的表現慾望被激活了,讀書聲、議論聲充滿整個課堂,學生們發言積極踴躍, “可能是小珊迪乞討的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張破牀;也許是小珊迪和他的弟弟親自做的破牀;也許是他爸爸臨死時留下的破牀;也許是他倆流浪在街頭,遇到一家已經沒人住的破房子裏有張破牀……”“小珊迪死了,他的親人呢?他的父母是怎麼死的?小珊迪為什麼難過地説?他的父母是什麼時候死的……”有提問,有發言,有補充,有辯論。一個“感受”問題的提出,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上呈現出合作、探討的氣氛。這無疑是真正的讀書,讀書而又不盲從於書,敢於向教材挑戰,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當然,學生的質疑,不一定都正確,更不可能很完善,但這並不重要,只要沒有大錯,就應當尊重學生的認識。保護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每個個體生命的風采,課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氣氛。

此片斷中,問題讓學生提,疑難讓學生議,見解讓學生講,使學生在爭辯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喚醒了個體創造的潛意識。如果能持之以恆,必然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生,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教後反思:

這堂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情感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説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片斷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生的內心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緻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感受時,要能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通過用自己的嘴説話,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通過對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激發起他們培養誠實、善良品質的自覺性。

2.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總之, 尊重學習體驗,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增進生存體驗,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只有讓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參觀、考察周邊的生活環境,真切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沉重的話題,才能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和發展人的價值,成為時代的需要,才能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小珊迪》教學反思2

新課程的一堂課究竟是怎樣的教學過程,已遠遠不是我們在備課時能夠完全瞭然於胸的。學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例如:教學《小珊迪》一文時:

師:"課文哪些地方使你特別感動?"

生1:"珊迪受傷了,不能來了。一輛馬車把他撞倒了,從他身上軋了過去……"低着頭顫着聲音讀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聲音始而斷斷續續,繼而哽咽不已。

生2:慢慢地站起來低着頭"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牀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説……""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終於忍不住淚珠滾滾。"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簡直是泣不成聲。同學們淚水閃閃……我也是淚眼婆娑。

落淚似金,那被真情感動過的心靈比什麼都可貴,真情感動來自於語文課堂上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自己怕精神世界"在教學建議中也強調"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只要我們還語文教學一份真情,隨時隨地讓學生沐浴着人性的光輝,滋潤着真情的甘霖;讓孩子接受真情的洗禮,使他們的情感更細膩,心靈更美好、精神更純淨。如上述課堂,淚水就是最好的回答,又何須我們老師畫蛇添足分析呢?

有真情方是真教育,是教育自有真情!

《小珊迪》教學反思3

我靜靜地坐在桌前,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默誦着《小珊迪》這篇課文,皺着眉頭思索着:以對話為主的文章,採取怎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併發揮其主動性呢?分角色朗讀,在讀中理解詞語,不如以演代講,讓學生用表演的方法學習課文,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瞬間的靈感激活了我的思維,手指在鍵盤上不斷地敲動着。片刻,一篇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案“出爐”了。看着它,我彷彿看到了一張張求知的面孔,一雙雙智慧的童眸。

伴着清脆的鈴聲,帶着我的設想方案,我精神抖擻地走上講台。“同學們,今天我們用一種新辦法學習《小珊迪》。”只見學生臉上流露出好奇的神情。我接着説:“以課本劇的形式學習。”學生們歡呼起來。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正如我所預料的,學生對錶演有着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教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我隨後提出:“要表演就要熟悉課文內容,讀通課文。另外還有小珊迪被馬車撞倒,抬回家,這裏課文沒有寫,咱們還要發揮想象,此時,他和小利比是怎麼對話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

“自由組合,利用以有的學習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排演。”我的話音一落,學生三人一組立刻投入到了學習中。朗讀聲、分析聲、指導聲,此起彼伏。我來到第一組同學跟前,看到他們正用逐句法在理解句子。我又走近第二組,他們更了不起,已經把描寫小珊迪可憐的請求的四句話劃出來。相力的發言把我引了過來,他説:“小珊迪的要求越來越低,態度越來越誠懇,越來越迫切。咱們要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説着他就示範着讀了起來,我連連稱讚。正在這時,三個腦袋的.扎堆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在幹什麼?走過去一看,原來他們在一句一句地指導張某某同學朗讀呢!平時説話不太流利的他,也跟着同學有板有眼地讀着小珊迪的話。

“誰來演?”我話音剛落,各小組的學生已小手如林,躍躍欲試,都想一展風采。“林某某,你們組表演。”“哎!”高舉的手放了下來,一個個像泄了氣的皮球。我馬上為其鼓勁。“評論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誰想當?”“我!”“我!”學生的勁頭又來了。我又説:“我們都來做評論家,仔細觀看錶演,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評論。看誰能戴上評論家的桂冠。”

表演開始了,從“演員們”的句句台詞和舉手投足中,可以看出他們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只見扮演小珊迪的同學説着説着,眼含淚花,那可憐的樣兒好象把我們真的帶入這樣的情境之中。我心想:學生真了不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超過了我的想象。

當學生演到小珊迪被馬車撞倒,軋斷了兩條腿,他被人抬回了家,這時,小利比驚呆了。。。。。。

接下來的想象對話更加精彩:

(一生演小利比):天哪,哥哥,你怎麼啦?

(一生演小珊迪):我跑回來時被馬車軋斷了腿。

(一生演小利比):這可怎麼辦?

(一生演小珊迪):請你到旅館去一趟,幫我把錢換給人家。

評論家的小手紛紛舉起,“老師,他們的對話還不夠流利。”“老師,他們還沒把小珊迪的可憐、誠實給表現出來,我們來試一試。”

以下是另一組的對話: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怎麼啦?

(一生演小珊迪)啊,小利比,我替買火柴的先生換零錢往回跑時,被馬車撞了,我的腿被軋斷了。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現在還好嗎?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這是我從地上撿回來的四個便士,麻煩你去還給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可我們不正需要錢嗎?況且你又傷成這樣。。。。。。

(一生演小珊迪)不行!你一定要把錢還給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為什麼?人家並不在乎這四個便士呀!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你聽我説,這是別人的錢,我們不能要,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守信啊!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我明白了,你好好躺着吧,我這就去。

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已動情動容,聽同學上台對話則又是一次深沉凝重的情感體驗。此處,被激發的高漲情緒,成功的教學效果,能説不進入教學高潮?一個個表演者在台上盡顯風采,一個個評論者各抒己見。“丁鈴鈴!”下課鈴響了,可學生興趣不減,還在説着、議着、演着。看着這充滿生機的情景,我欣慰地笑了。以演代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尋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案例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因為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木下百合子指出:“所有的學科教學都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性溝通現象,都是語言教學。沒有溝通與語言的教學是不存在的。”閲讀教學面對的是廣泛而深邃的言語世界,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特點決定了閲讀教學必須是一種“溝通”,是一種“對話”。

閲讀教學中的對話,是指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發現世界、發現自我、相互發現的目的。具體操作為:

一、營造“對話”的氛圍。

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教例中,我時時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表演、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用商量、探討的口氣與學生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係,學生“對話”的慾望就會油然而生。

二、創設“對話”的情境。

只有產生與文本的對話期待後,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創設情境,讓學生用表演的方法學習這篇課文,立即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教師隨即提出“利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排好,演好”。學生根據要求開始了排演,這裏真正地體現出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認真分析每一句話,課堂上出現了濃厚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就這樣,學生在體會情境、描繪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動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內容,受到具體生動的形象感染。

三、注重“對話”的實效

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生與文本對話後,每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在交流中,在排練中,在表演中,學生有觸發,有體驗,有感動,有領悟,有思索……在對話中,學生提高了交流、溝通的語言能力,生成了美好的情感,並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在評論中,能夠準確地抓住文章的重點句,根據演員的表演開展評説,條理清楚、邏輯嚴謹。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薰陶,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小珊迪》教學反思4

“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是本課教學的着眼點。本課設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街頭流浪孩子的圖片,引出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國有很多孤兒沒有飯吃,不得不流浪街頭,靠賣火柴勉強度日。”緊接着師説:”今天我們就走進其中的一位,他叫小珊迪。在情景中學生彷彿看到了那位可憐的小男孩兒。

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瞭解了小山地的善良、誠實的美好品質,然後圖片呈現小珊迪的外貌神情的重點句子,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感受他的貧窮。為學生深入體會小珊迪雖窮,但誠實善良的品質做鋪墊。

緊接着通過討論小山體因為歸還找回的零錢兒雙腿軋斷的片段,使他的這種誠實善良,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通過多媒體在老師的引導下小珊迪在臨死前還不放心,年幼的弟弟,這種善良、高尚的品質深深打動了讀者,使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內容達到了有效的融合。

不足之處

當教師播放背景音樂,在音樂渲染下感受小珊迪誠實善良的品質時,個別學生並沒有進入到情景中,沒有真正的走進小珊迪的內心世界。所以播放幻燈片時缺乏有關小珊迪的音頻視頻資料學生感受的'不夠真切,感情抒發的不夠強烈。

改進方案

第一、在出事小山地軋斷腿對作者所説的話時,應該配上相應的影像資料動畫演示小山地臨終前的遺言,這樣學生通過感受小山地臨死前的話語,更好的能夠打動了讀者,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小山地的美好品質。

第二,幻燈片背景選擇與課文相關的人物圖片或者是場景,這樣才能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課文去理解課文,感受小山地的那種美好,善良誠實的品質。

《小珊迪》教學反思5

一、故事導入,確定基調。

師: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決定留德發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沒被錄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絕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沒找到工作。於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憑我這樣的學位和才能,在小公司裏乾乾肯定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那家小公司還是拒絕了……

(用基調相同的故事來開啟這節課的主題,同時文中要講述的也是一個“故事”增加了內容的真實性,另外像這樣有懸念的故事,需要同學們靜靜地思考,為後面的猜想環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學們想一想,他為什麼會被拒絕?

生:因為德國是個排外的民族,他們不喜歡用中國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經理認為他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

生:也許是那個留學生高分低能。

(根據學生生活的環境,肯定想想不到是因為曾經逃票而被拒絕,因為在孩子們所生活的環境裏學歷就是一切,只要學歷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免談,所以在這裏只讓兩三個同學回答,並作簡單的點評即可)

師:你們的想法也有道理。(首先肯定學生的想法然後再説出真正的原因,很好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那個留學生就憤怒地問那個老闆:“我一個博士難道在你這個小公司幹還不夠格嗎?你們憑什麼這樣對待我?”,那個老闆説:“對不起,先生,我們從網上資料查到你在德國乘公共汽車時曾逃過三次票,一個連蠅頭小利也不講誠信的人,怎麼可以讓人信任呢?”

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麼問題?

生:為什麼老闆對這樣的小事斤斤計較呢?

生:那個經理為什麼不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呢?

……

師:那麼就讓我們去看看小珊迪,去問問小珊迪,從他那裏找找答案。

(學生一定會問很多的問題,但是在這裏如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語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而且要很快的過度到今天課堂上的主題,需要我們不斷地錘鍊自己的功底)

二、初讀課文,感知形象

師:請同學們用自由讀課文,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邊讀邊在腦海裏過電影,你們彷彿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珊迪。(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每節課上我們都有這樣的環節,但是這個環節,究竟設置什麼樣的問題,設置這個問題的價值有多大,值得我們不斷的深入研究,一個合理的,恰當的問題有時候就是一節課的“鑰匙”)

(生自由讀課文)

師:看到同學們談得這樣投入,説明同學們被這個故事感動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嗎?你看到怎樣的小珊迪?(這裏的問題設置,回答的面就比較廣,可以從外貌上來説,也可以從透過外貌看到的品質來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一個有“張力”的問題)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腳又紅又腫。

師: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憐,這麼冷的天還在賣火柴。

師:看得出來,你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還想着弟弟。

師: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在每個學生回答完以後,老師都能給予相應的評價,而且是及時的,到位的,這就不光要求功底深厚,還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老師真正做到“深入淺出”)

……

三、再讀課文,讀中悟情

師:剛才同學説的這麼多,與其説是看到的,不如説是感受到的。讀課文不能光有感受,還要通過讀把感受讀出來。同學們再讀課文,想想怎麼讀,才能把你這種感受讀出來。(提出讀書的要求,尤其是感受通過朗讀的表現,這是我自己的課堂上所缺少的,尤其是在朗讀方面,應該多學習學習)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傾聽)

師:王老師仔細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有一種感動,我知道,這些同學對小珊迪有一種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讀課文,讀小珊迪這樣的課文就應該有這種感受。誰來讀課文?

(指名分節讀課文,師相機作朗讀點撥)

①一生讀課文,讀到“先生,請買盒火柴吧!”

老師打斷:請停停,當時的天氣非常寒冷,請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讀一句。

②生讀到“孩子可憐地請求着:“買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

師:請求地説,誰來再讀讀,(另一生讀得不錯)“請求”前面有一個詞是(可憐),試試,把可憐的請求讀出來。(一小組開火車讀)

(抓住一個詞,一個字,一個句子,俯下身去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走進“小珊迪”而不是僅僅從大的理想的角度讀指導,更重要的是一個個的指導而不是集體地朗讀,體現了個性化的閲讀)

③生讀到“小男孩想了一會兒,説:‘我可以一便士買給你們兩盒。’”

師:你琢磨琢磨,小珊迪為什麼要想,要想一會兒,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感受一下他當時的心情。

④生讀到:“啊!請你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小男孩乞求説。

師:你早飯吃得飽飽的,可沒有感受到他的`餓的感覺喲!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語氣。生再讀——師範讀——生讀。(在任何時候的閲讀,老師的泛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把握好讀,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情節,讓泛讀起到他應該有的作用?)

⑤生讀到:“想到他那種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師:你這一句讀得特別好,請再讀一讀。

……

四、文字畫像、寫中釋情

師:小珊迪就那樣死了,為了那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誰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卻深深感動了作者,他永遠也忘不了那雙可憐的眼睛,永遠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為小珊迪畫一張像,畫一張畫像,永遠地放在桌前。

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閉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為小珊迪畫一張怎樣的像?用心聽,用心感受,等會兒用語言把小珊迪的像畫下來

學生動筆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畫像寫下來。(畫一畫這個環節,以前沒有見過,尤其是用文字畫像,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這要求學生必須真正的走進去,走出來,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狀態怎麼能不緊張呢?)

師:剛才我們帶着一種感動,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運。現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讀給大家聽。

學生交流(略),有的學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學生是小珊迪乞求時的神態的半身像;有的學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車撞了的情景;有的學生寫的是小珊迪臨死前的特寫。

師:是啊,多麼讓人感動的一個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經做過的事,想想他那讓人肅然起敬的品格。

(最後的總結和前面的故事照應,一個新的完整的“故事”浮現在我們眼前,但是這個故事還僅僅是個開始,更精彩的孩子後頭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