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神》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7.88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軍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軍神》教學反思

《軍神》教學反思1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俗話説得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課文之前設計如下環節:由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展開交流導出課題“軍神”。此環節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文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抓住細節,感受人物。

為了表現劉伯承將軍堅強的意志,課文主要寫了沃克醫生情緒、神態的.變化。要理解這些變化,必須聯繫上下文,結合劉伯承手術前後的表現;同時,理解了這個變化,也就體會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沃克醫生情緒變化這一主線,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書感悟。通過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並用語言表述出來。我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把思緒推向高潮。

三、細讀課文,深入文本,體驗人物的感受。

“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文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與心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台。通過多形式的以及個性化的閲讀與體會,師生攜手走進課文中,親歷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直麪人物的心靈,我將分析、講解與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結合起來。通過研究課文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和勇於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符合新課標中關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加強讀書的指導,適當補充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更有滋有味。

四、課文延伸,培養能力。

在課後實踐中,我讓同學們去搜集有關劉伯承的故事,瞭解他一些稱呼的含義。這注重了知識的遷移,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訓練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擴大學生的閲讀面,增加學生的閲讀量,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軍神》教學反思2

課文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讀題,圍繞課題質疑,學生説:

1、軍神是什麼意思?

2、為什麼稱他為軍神?

聽了同學們的答案後,我把“為什麼稱他為軍神”?鎖定為重點。即抓住沃克醫生稱讚劉伯承的句子反覆誦讀。

這篇課文敍事思路清楚,描寫細膩,可讀性強。我是這樣按照“求治——術前——術中——術後”的線索引導學生走進劉伯承內心世界,感悟劉伯承的偉大形象,在學生心中築起一座英雄的豐碑。

求治,抓住第一自然段,找出關鍵詞句“如此鎮定,術前,圍繞第二段明白劉伯承是為了不損傷腦神經,將來更好地為國效力,才堅決不使用的。

術中,可從3——4自然段分析,手術時的動作,神態,體會到劉伯承痛到了極點,卻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劇痛,他的這種意志震撼着孩子的心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軍神的內涵,從而明白他有着堅忍不拔的'鋼鐵般的意志

術後抓住5——6自然段,通過沃克醫生稱年青人是:“一塊會説話的鋼板,是一位軍神”。感悟他具有超凡的毅力和堅強不屈的品格。

課文分析完後,讓學生回過頭來梳理一下本節課的學習思路,學生同桌交流,展示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

1、本節課注重了問題的研究忽略了朗讀訓練,特別是對話部分。

2、整堂課,只是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中説出答案,學生沒有真正地在讀中感悟文本。

3、課堂上缺乏詞語積累,可設計一下,讓學生用自己瞭解的詞語來讚揚劉伯承,如:鎮定自若,堅忍不拔,堅強不屈等。

《軍神》教學反思3

《軍神》是第九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敍了劉伯承在重慶治療眼傷時,拒絕使用麻醉劑,手術時一聲不吭,手術後説出刀數,沃克醫生稱讚他為軍神的事情。表現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表達了作者對劉伯承的敬佩和讚揚。劉伯承這次受傷是在1916年3月,他當時擔任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連長,在攻打豐都的戰鬥中為救一個戰士而受傷的。四川護國軍是反對袁世凱稱帝而組建的。《軍神》這課內容,寫的就是他幾個月後到重慶治療眼傷做手術的事。故事內容引人入勝,讓人讀過之後受到震撼並對劉伯承產生敬佩之情。

《軍神》一課在表達上特點很明顯,課文大量描寫了人物的語言、神態及情感的變化,突出表現主人公的精神品質。課文不僅有對劉伯承的正面描寫,還藉助描寫沃克醫生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品質。

這是一篇寫人的課文。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的,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一條是手術前、中、後劉伯承的表現;另一條線索是沃克醫生情感態度的變化。

在課前呢,我反覆誦讀教材,我悟道可以再本課設置一個大的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稱劉伯承為軍神?原來是通過一件事情。所以這節課就是讓學生弄清楚這件事。上課伊始,我質疑課題,文中稱劉伯承為軍神,劉伯承做的一些事情肯定跟普通人不一樣,我就讓學生去找一找不一樣的'地方。學生肯定就能很快找出,那麼這些句子都是在説明什麼?都是在説明劉伯承的這個手術非常疼,而文中卻沒有寫過一個疼字,劉伯承是真的不疼嗎?你從哪裏看出,學生就會抓住一些重點的詞語,來理解,第二個方面,我就抓住沃克醫生對他的態度,從沃克醫生的身上來體會,劉伯承的鋼鐵般的意志,最後,再從沃克醫生讚歎劉伯承的話入手,昇華主題,再次理解,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我覺得整堂課下來,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學生聽得輕鬆,老師也上得輕鬆!

《軍神》教學反思4

《軍神》是蘇教版國小語文課本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以“手術前——手術時——手術後”為序組織材料,以人物對話為主線,推動故事向前發展,並通過對人物語言和沃克醫生神態、情緒變化的描寫來表現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劉伯承的鋼鐵意志,既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這個難點的突破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把握到位的,如何將課文深入淺出地教好,讓學生得到情感昇華與體驗,這是對教師與學生、文本之間的挑戰。課文中沃克醫生的態度變化與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有直接的關係,學生對故事發生的背景瞭解不多,也會直接影響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此,我在課前就佈置學生通過網絡查詢相關歷史資料,課上,我帶領孩子瞭解相關歷史背景,並且讓孩子們瞭解劉伯承眼睛受傷資料,這樣就讓學生適時地瞭解了課文發生的時代背景,也易於課堂教學。下面我簡單的從幾個教學環節展開説明。

一、教學一開始我緊扣“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這一問題情境,通過圈畫、理解、感悟關鍵詞語,領悟劉伯承勇敢、堅強、鎮靜的性格。讓學生潛心會文,自悟自得,與老師的`相機點撥,適時指導相統一。在此基礎,我讓學生談感受,説體會,再帶着這種情感體驗回到語言文字之中,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二、細讀課文,深入文本,體驗人物的感受。“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文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與心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台。通過多形式的以及個性化的閲讀與體會,師生攜手走進課文中,親歷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直麪人物的心靈,我將分析、講解與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結合起來。通過研究課文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和勇於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符合新課標中關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加強讀書的指導,適當補充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更有滋有味。

三、在課後實踐中,我讓同學們去搜集有關劉伯承的故事,瞭解他一些稱呼的含義。這注重了知識的遷移,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訓練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擴大學生的閲讀面,增加學生的閲讀量,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軍神》教學反思5

《軍神》是三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文章,課文寫了年輕軍人劉伯承參加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右眼嚴重致殘後,堅持不用麻醉劑,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術治療,被沃克醫生城為“軍神”,表現了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文章敍事清晰,雖不復雜,但生動感人。通過手術前,不用麻醉的意志非常堅定;手術中,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疼痛;雖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數下72刀!讀着這些文字,我們彷彿和沃克醫生和作者一起強烈地感受着劉伯承的鋼鐵般的意志,併產生了由衷的深深的敬意!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也是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者共同進行學習。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我鎖定重點,反覆誦讀,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透視劉伯承的內心世界,感悟劉伯承的偉大形象,在學生的心中高聳起一座精神的豐碑。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閲讀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難度。但他們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能通過閲讀來理解、欣賞、評價文本,藉助閲讀蒐集、處理文本信息、認識人物、發展思維。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文本和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學會“疑”

俗話説得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備課時我反覆思考,設計如下環節。我首先我在讓學生了解“神”的含義後出示了課題。此環節的教學為學習課文做了良好的鋪墊。隨後,我讓學生在讀題後遇到不懂的地方敢於提出來,然後我再幫助他們共同梳理問題,在課堂上及時引導教學的核心的問題,作為探究的主線。而本課確定“為什麼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為中心問題,我讓學生從沃克醫生的思想情感的變化以及劉伯承將軍接受治療過程中的神情、動作、語言等,感受劉伯承將軍的意志堅強,從而也理解“軍神”的深刻含義。

二、重視培養學生有感情地“讀”

軍神一課中劉伯承在手術中的表現描寫細緻,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着重刻畫了劉伯承軍神的形象。當學生知道是通過動作、神態、語言時,我就決定以“讀”為主線,結合問題,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在讀中和作者產生共鳴,對劉伯承產生由衷的敬佩;在讀中去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我將組織學生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去深刻理解課文,通過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等。在“抓住課文重點詞句深刻理解課文”時,我注重感悟、品讀,採用“學生個體出聲讀——説自己的理解、感受——帶着自己的理解試着品讀——教師指導——學生全體練讀”,進而理解文本。

三、指導學生欣賞人物心靈的“美”

閲讀儘管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是同時又是學生對文本的.闡釋和反應,由於國小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環境相差不異,學生的這種對文本的闡釋和反應,應該獲得更大範圍的認同,而不是一種純主觀、純主體的反映,學生不可能想怎麼樣閲讀就怎麼樣閲讀,想怎麼樣理解就怎麼樣理解。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分析感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四、形象的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縮影,是重點難點的體現。清晰的板書又是老師教學過程的體現。形象化的設計,更能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我就以線條構建簡單結構,以重點的詞語為精髓,通過板書讓學生更好地來體會人物的形象。

五、遺憾之處

教學設計時的主線很明顯,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還是不夠耐心,急於要求學生回答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當學生回答問題有錯或不夠完整時,沒能給學生一個糾錯,完善回答的時間,從而也就沒能體現學生從不會到會的一個學習過程。其實在今後的課堂中我要充分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去説,耐心得去引導他們。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會更加生動和精彩。

《軍神》教學反思6

本着“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原則,我在本堂課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只設計了一個主幹問題: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學生通過閲讀課文提出這個質疑後,由教師將這個疑問進一步內化為可操作性更強的具體問題: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劉伯承是一個真正的“軍神”?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本堂課的教學就此展開,最終以這個問題的解決而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朗讀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劉伯承忍受劇痛卻一聲也不吭,把牀單都抓破了的句子,讓他們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讀中,使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

在注重朗讀的同時,我也設計了引領學生通過想象情景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指導學生想象如果自己親眼目睹了這次手術可能會看到什麼,可能會聽到什麼,並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進人物的內心。通過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讀,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課前預設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但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學生在感悟文章的時候,難以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中“擠牙膏”式的説出一個個孤立的詞語,難以形成完整的語言。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並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將是為一段時間中日常教學中的重點。

《軍神》教學反思7

今日教《軍神》,感覺很好。這篇文章讓三年級學生來學,感到這種文章教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沒想到今天教完後感覺還不錯,下面我談談自己的課堂感受:

一上課,我就從課題入手,出示了幾個問題:1、文中的“軍神”指誰?2、“軍神”指什麼樣的人?3、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劉伯承堪稱“軍神”?

第一個問題學生們齊答,很一致,就不用説了。第二個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有的學生答到,就是神仙,好點兒的答到,勇敢的軍人就是“軍神”。好!我就抓住這點做文章,問到,軍人大都是勇敢的啊,難道都能稱為“軍神”嗎?小小的臉兒愣住了:是啊,顯然不對啊!不過聰明的孩子馬上就反應過來了:是超出一般的勇敢。(好)先到這裏,等弄懂下個問題就好了。然後我讓學生去找有關的細節來體會,開始他們是漫無目的地去找。我先讓他們隨意説,結果他們還是説對了一些,但是不能任其發展啊,個性化不是這樣的哦。我又設計了一個過渡問題:這一課是講劉伯承做手術時發生的事情,那麼手術分幾個過程呢?答: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後(真聰明!)先從手術中入手,找吧。主要有這麼幾處:手術時劉伯承的表現(一聲不吭、緊緊抓住、汗如雨下、抓破了)還有一處沒找到,(不要緊)

再體會手術前的.“神”吧。劉伯承的“堅決不要麻醉劑”、“懇切地説”、“平靜地説”都被孩子們找了出來,嘿嘿,今天的小傢伙很聰明啊!我在鼓勵的同時,又點了火:還有一處呢?誰能找到?愛動腦的就開始忙了,終於有一個説到了在第一段沃克醫生説的話“我當過軍醫,這麼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如此鎮定。”就是這個“鎮定”,因為屬於側面描寫,所以對於三年級的是不大好理解的。此時我稍稍形象地講解了側面描寫,他們由此才找到了剛才在手術中沒有找到的一處,那就是“一向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卻雙手微微顫抖”從而又一次理解了側面描寫。

就這樣我領着孩子們理解了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後,劉伯承的“神”。在整個課堂中,他們的靈感火花不時閃現,使我打消了開始時的顧慮,有了一種成功的感覺。

弄懂了這些問題,“軍神”一詞就無須多講了,因為他們已經充分感悟了劉伯承這一具有非凡意志、具有超人毅力的神,這個頂天立地的中國軍人的傑出代表。

《軍神》教學反思8

上完《軍神》一課後,聽課老師普遍認為這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訓練點準確,教學方法科學恰當,課堂氣氛和諧活躍,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得輕鬆、愉快。課後自我反思,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和教學的。

一、充分考慮以學定教。

1、在備課的時候我就考慮到學生會對“為什麼把劉伯承稱為男子漢、軍神、一塊會説話的鋼板”產生疑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找出帶有“軍神”一詞的句子,並讓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就提出了上面的這個問題,之後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要。通過自主學習,與文本對話,小組討論等方法,這三個問題迎刃而解。而後,我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針對沃克醫生及劉伯承在手術前、手術中的語言和神態的句子來仔細琢磨,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字裏行間品悟軍神的形象。

2、在這個問題的展開過程中,我能注意方法的滲透。比如人物的語言和神態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正面描寫在側面描寫的烘托下更能突出主題等,這些不僅是對閲讀方法的潛移默化,還可以對學生今後的人物描寫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樣的`順學定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親近文本,進行感悟理解。

在圍繞問題展開學習的時候,我選擇片段的內容進行教學,並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在這樣的過程中,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並能夠比較好地進行內化。整堂課上,學生的讀書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通讀、默讀、朗讀,齊讀、分角色讀、多形式、多遍讀,而且,每一次讀書,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閲讀理解感悟,從核心問題“讀了你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有這種感受?”展開,在談“為什麼”的過程中,通過討論和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特別是語言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逐步走向深化,從中受到感染。

三、將文本與課外知識進行的鏈接是合理而有效的。

在課堂中運用了這樣一些資料:劉伯承眼部受傷的原因補充、讓學生在研讀手術前的句子時對劉伯承不做麻醉的介紹、手術中的影片再現、(將電影資料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增強了學生的感觀認識,通過觀看電影,自覺地與課文主人公的情感融為一體。)結尾的課外拓展等,都是將文本與課外知識進行合理而有效的鏈接。

四、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語文教育即生活,教材要讓學生覺得感興趣、有用並與日常生活有關,必須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把學習教材課文與自己的現實生活感受結合起來。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小傷的痛,我創設了情境,讓學生説説他們以前受傷的體會,這樣喚醒他們的生活體驗,對劉伯承受傷的體會更為深刻。

五、遺憾的地方。

第一,問題設計的還是有問題。例如“讀了以後,你有怎樣的體會?為什麼有這種體會?”這是一個可以使用於任何課文教學的問題。但是,就每一篇課文來講,還是應該設計出“個性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這樣,針對性會強一些。在這裏,教師還可以轉變角色,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寫沃克醫生的文字更多,這是為什麼呢?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學生會表現出預期的興趣來,這樣,情緒受到感染的指數也會高一些。

第二,朗讀的形式及時間都比較少,可以去掉一些齊讀的形式,多一些個性化的朗讀。由於上課的倉促性,原來設計的迴歸課文整體的分角色朗讀沒有上,這不能不成為本課的遺憾。

第三,過多地注重了側面的描寫,沒有轉到正面描寫上來,因此就缺少了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再感悟的過程,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多是教師用激情來渲染的。

《軍神》教學反思9

《軍神》這一課故事情節較為簡單,作者通過大量的人物對話,神態描寫,從正面刻畫和側面烘托來塑造了具有鋼鐵般堅強意志的劉伯承元帥形象,如何去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內心活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這個難點的突破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把握到位的,如何將課文深入淺出地教好,讓學生得到情感昇華與體驗,這是對教師與學生、文本之間的挑戰。課文中沃克醫生的態度變化與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有直接的關係,學生對故事發生的背景瞭解不多,也會直接影響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此,我在課前就佈置學生通過網絡查詢相關歷史資料,要求學生到圖書館查閲劉伯承相關資料;課上,讓學生到講台上介紹自己查詢到的相關資料,這樣就讓學生適時地瞭解了課文發生的時代背景。

為了表現劉伯承將軍堅強的意志,課文主要寫了沃克醫生情緒、神態的變化。要理解這些變化,必須聯繫上下文,結合劉伯承手術前後的表現;同時,理解了這個變化,也就體會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沃克醫生情緒變化這一主線,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書感悟。通過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並用語言表述出來。我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把思緒推向高潮。在指導學生我重點詞語時,一改過去把詞“揪”出來獨立理解,而是隨學生思緒流程,讓學生自主積極的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尋找答案,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改變以往重知識輕思維過程的教學模式。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使學生得到自主,活潑地發展,在本課教學中,我選擇了“嘗試—認識—再實踐”的`教學方式。我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用標識符號畫出表現人物情緒,心理反應和神態變化的詞語,從中體會沃克醫生和劉伯承將軍的心理變化過程,然後以小組形式進行課本劇排演。表演者表演中依照自己的理解,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變化過程。每組表演結束後,其他組對錶演情況進行評議,表演者説出自己表演過程中的想法,觀看的人據自己的理解不斷地提出建議,甚至可以上台來進行表演。不需要老師的分析,也不需要可有可無的問答,劉伯承和沃克醫生的形象就鮮活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

課本劇的排演,可謂點燃了學生創新火花。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感悟,在自己的思維中形成相應的新的圖像,通過表演,把自己的創作圖像,把自己再造想象表現出來。他們在表演中既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又結合了生活的實際經驗;既表演出了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又向外人展現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創新能力和表演才華。

通過本次授課,我深深領悟到:重參與,重思維,重創新的課堂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突出重點,又能解決難點,讓教學任務落到實處。

《軍神》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閲讀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本堂課的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緊扣重點問題,引領學生感悟。

本課採用“中心句”引領法,引導學生從沃克醫生稱讚劉伯承的話入手,思考“沃克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緊緊圍繞這個問題去指導閲讀、理解文章內涵。學生重點抓住劉伯承在手術中“一聲不吭”“汗如雨下”等詞語,教師適時採用換詞法,播放電影片段等手段,他們逐漸感悟到劉伯承的鋼鐵般意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在課堂上只有抓住重難點,避免瑣碎提問分析,才有利於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反覆涵詠品味語言之妙。

2.體會側面描寫,學和用巧妙結合。

本課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具有鮮明特點,值得學習和借鑑。首先,我問學生還能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的“軍神”品質呢?目的是把目光引到沃克身上。學生通過讀書感悟沃克在“求治”“術前”“術中”“術後”過程中語言、動作、神態,體會到沃克醫生由冷漠到欽佩的感情變化,從而更能襯托出劉伯承的頑強意志。老師因勢利導引出“側面描寫”,學生很容易接受。其次,在“拓展閲讀,遷移運用”環節,巧妙引用“關羽刮骨療毒”故事,讓學生辨識“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通過這樣讀書訓練,學和用相結合,學生就會心領神會,運用自如了。

3.創設圖文情境,積累詞語有妙招。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目標中指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本課積累“鎮定自若”“戎馬一生”等詞語,是依據文本和三年級學生特點設計的。首先,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感悟劉伯承“軍神”內涵;接着,教師適時增添圖文資料,並配着聲情並茂地介紹:從青年時期的驍勇善戰,到橫刀立馬千里躍進大別山,再到開國大典、建設新中國的不朽業績。最後,呈現這些詞語,學生有節奏地朗讀,就會明白它們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從課堂效果來看,孩子們興趣濃厚,對這些詞語既可“意會”,也可“言傳”。這一設計體現了課內、課外和生活的有效融合。

不足之處:在精讀感悟環節,預設是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放手給學生自讀自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劉伯承的鋼鐵意志、“軍神”精神。但交流時學生體會的不到位,而老師的引導不夠深入,學生談的比較淺顯。在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方面也應加強些。

使用建議:引導學生不僅要抓住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細細體會,還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談體會,兩方面結合使學生更進一步把握課文內涵。

《軍神》教學反思11

《軍神》是一篇以上人物語言和神態變化描寫為主的寫人的文章,非常適合以試演課本劇的方式組織教學。為了提高排演效果,我先用半節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就是課文的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描寫人物時,重點卻寫沃克醫生的神態和情緒的變化。由開始沃克是“冷冷”的,當發現傷情後,閃現出“驚疑的神情”、“目光柔和了”。病人拒用麻醉劑時,沃克“眉毛揚了起來”表示不理解,他聽了病人一番話後,“再一次愣住了”。手術後,當病人説出刀數的時候,沃克“驚呆”且“大聲嚷道”、“臉上浮出慈祥的神情”。當他知道病人是劉伯承時,沃克“肅然起敬”。沃克醫生的這些變化都是由劉伯承引起的,課文這樣寫,是以沃克醫生的神態、情緒變化,襯托劉伯承的堅強意志品質。

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軍神》這課反思來談談自己對把表演溶入課堂。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的一些膚淺認識。表演是國小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自主學習方式、恰當地運用表演,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內化,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悦的精神享受。所以,上這一節課時,我根據課文特點,精心設置課堂表演環節。觀看的人根據自己的理解不斷地提出建議,甚至可以上台來再次表演,這樣,通過不斷磋磨表演,培養學生,再造想象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生活的實際經驗,引導他們在表演中演出文中的表達的情感,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才華,這樣非常有利促進他們的興趣愛好。而學生的參與過程,就是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在老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

但是這樣的課同樣存在有不足之處。如,一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刻,表演的過程略為欠佳。二是有的不能克服自己的羞澀心理。在眾人面前不敢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三是有時控制不好課堂會超時。總之,我認為適當地利用一些課文來編排表演是個不錯的創舉。語文素質的提高是需要實踐的。我們語文老師要做好“首席”的角色,不但要引導學生披情入境,還要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使學生在學習和再創造中發展。

《軍神》教學反思12

《軍神》寫了年輕軍人劉伯承右眼嚴重致殘後,堅持不用麻醉、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術治療,被沃克醫生稱為“軍神”。表現了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敍事清晰,生動感人。

課前,我和孩子們一起閲讀了《課練》中的《劉伯承》,瞭解了《劉伯承》眼部受傷的真正原因。同學們已經被劉伯承身上的捨己為人以及鋼鐵板的.意志所感動。由於做了很好的課內外的鏈接,因此,學生很快走進了課文。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神”字,孩子們紛紛想到了與神有關的詞語。再導出課題“軍神”。學生也很快明白了“軍神”指的是具有特殊能力的傑出軍人。

第二步,讓學生由課題質疑,再讓學生進行默讀,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課前,孩子們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預習;接着,引導學生迅速瀏覽課文,找出帶有“軍神”這個詞語的句子;然後,學生在質疑後帶問題閲讀課文;最後,在圍繞問題展開學習的時候,選擇局部的內容進行閲讀,特別是抓住重點語句來體會人物的形象。那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就很快做到了水到渠成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並能夠比較好地進行內化。

在課堂中,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沃克醫生及劉伯承在手術前、手術中的語言和神態的句子來仔細琢磨,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旨在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方法,為學生以後的寫作方法的習得能起着一些引領的作用。

《軍神》教學反思13

本篇課文對於學生來説是個難題,特別是文章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學習從正面、側面去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一個側面人物來襯托一個正面人物形象。教學時結合生活中的事例為學生降低學習難度都難以讓學生完全掌握這種寫法。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我探究。通過讀一讀、演一演,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整堂課上,學生的讀書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通讀、默讀、朗讀,齊讀、分角色讀,而且,每一次讀書,我都問:“你們為什麼這樣讀?”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通過交流和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特別是語言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逐步走向深化,從中受到感染。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第一,問題設計的還是有問題。例如“讀了以後,你有怎樣的體會?為什麼有這種體會?”這是一個可以使用於任何課文教學的問題。但是,就每一篇課文來講,還是應該設計出“個性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這樣,針對性會強一些。在這裏,我們還可以轉變角色,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寫沃克醫生的文字更多,這是為什麼呢?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學生會表現出預期的興趣來,這樣,情緒受到感染的指數也會高一些。

第二,過多地注重了側面的描寫,沒有轉到正面描寫上來,因此就缺少了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再感悟的過程,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多是教師用激情來渲染的。

《軍神》教學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軍神》是部編版國小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主要講述了劉伯承到一家外國診所做眼部手術,拒絕使用麻醉劑,為他做手術的外國醫生沃克稱他為“軍神”的故事,讚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嚴酷的革命鬥爭中表現出來的鋼鐵般的意志。本文以“問診時——手術前——手術時——手術後”為序組織材料,以人物對話為主線,推動故事向前發展,並通過對人物語言和沃克醫生神態、情緒變化的描寫,來表現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

抓住重點詞句走進人物內心,從劉伯承將軍自身的做法及沃克醫生態度的變化,正反兩面體會劉伯承的鋼鐵意志,既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感受劉伯承為了革命事業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以及沃克醫生稱他為軍神的敬佩之情,是兩種相互交纏的情感體驗。課堂實施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文中的語感點,雙線並進的展開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是這節課設計時的重點。因為學生對劉伯承將軍瞭解的較少,對戰爭年代的流血犧牲也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因此設計好了主問題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

二.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有優點也有不足。個人認為較成功的地方有:

1、緊扣主題的導入:

俗話説的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課文之前設計如下環節:由“神”字入手,通過學生對認知中“神仙”超出常人能力的交流,導出課題“軍神”。此環節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文做了良好的鋪墊。

2、抓住細節,感受人物。

為了表現劉伯承將軍堅強的意志,課文主要寫了沃克醫生情緒、神態的變化。要理解這些變化,必須聯繫上下文,結合劉伯承手術前後的表現;同時,理解了這個變化,也就體會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沃克醫生情緒變化這一主線,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書感悟。通過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並用語言表述出來。我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把思緒推向高潮。

3、細讀課文,深入文本,體驗人物的感受。

“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文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與心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台。通過多形式的以及個性化的閲讀與體會,師生攜手走進課文中,親歷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直麪人物的心靈,我將分析、講解與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結合起來。通過研究課文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和勇於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符合新課標中關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加強讀書的指導,適當補充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更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也很多,比如:1、課堂上總想把點點面面都挖掘到,結果總是完不成學習任務;2、自己的語言不夠凝練,課堂總是前鬆後緊,情感昇華的部分總是不能呈現給學生,以致於總感覺人物的高尚品質沒有留給學生深刻的感受。

《軍神》教學反思15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從劉伯承的語言,動作,神態三個方面來讓學生感受他的“軍神”之處,弱化了沃克醫生的情感變化這條線。由疑導入,讀中有悟。讀,不是漫無目的,而是層層遞進,一步步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這一環節,先進入準確、流暢的朗讀,初步感知文字內容。

由於這段文字對劉伯承的鎮定之舉並未作描述性渲染,而段末沃克醫生的果斷話語更能讓人直接捕捉感受到劉伯承負傷後仍然鎮定自若的神態。抓住劉伯承的語言“能”,讓學生體悟,簡單的“能”字包含了哪些內容?故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朗讀對比,引導學生髮現此時“能”字後面是一個句號,區別句號和感歎號,由此讓學生髮現年輕軍人的那份鎮定與自信,心中產生更真更濃的敬意!這樣的人就是軍神。第二環節是抓住劉伯承的動作“抓”,來找出劉伯承和一般軍人的區別。“一聲不吭,僅僅抓住,汗如雨下,抓破牀單”等一系列動作,準確刻畫出劉伯承的堅忍不屈,所有的疼痛都是通過這一“抓”來顯示的`,再次引導學生讀出劉伯承的剛強。第三環節是劉伯承的神態“笑”,有了抓的疼痛難忍,再到臉色蒼白的情況下的,勉強一笑,是多麼明顯的對比,劉伯承這個軍神的形象頓時豐滿了起來。此時重點指導學生讀“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説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由此讓學生把要對劉伯承要説的話寫下來,就顯得水到渠成。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抓住學生讀錯之處,引導學生想象此刻沃克醫生為什麼會喊,這個喊裏面有沒有讚的意思,為什麼要讚美劉伯承,由此更讓學生明確課題:軍神的意義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