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47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早教學反思

早教學反思1

在歌曲《你早》的教唱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多次聽範唱的方法。多次聽,反覆聽,每一次聽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決了許多與學唱相關的問題後(如理解歌曲表現的意思、瞭解熟悉歌詞,多次感受旋律等),才開始讓學生開始嘗試唱歌。那時學生的歌唱,才有點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鸚鵡學舌樣的'學唱似乎強了許多。

上過一年級的老師都知道,如果學生記不住歌詞,那要讓他們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許多小朋友自己已經學會了唱歌,但往往聽不清他在唱什麼,歌詞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達不清楚。我以為,我們的音樂課要讓小朋友學會唱一首歌,就要讓他們理解歌詞、記住歌詞,從中得到益處,獲取快樂,所以對記住歌詞不能掉以輕心。一年級的孩子不識字,記住歌詞要靠死記硬背,但死記硬背的方法不僅不科學,且少樂趣,所以要採取其它的既科學又效果好的方法。

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觀看視頻,其意圖有多種。其中之一就是讓小朋友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早晨、朝霞、晨風等詞的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住這些詞。

另外,我和學生一起反覆多次地邊做動作邊念歌詞,也是比較有效的一個方法。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動作,產生聯想,記憶歌詞,效果不錯。

旋律和歌詞都學會了,歌曲教唱的任務就差不多完成了,但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感受快樂,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我努力選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習形式和學習方法,從孩子們開心的笑聲中,從他們積極參與活動的行動中,從課堂最終的達成效果來看,我想我還是比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感覺不足的是,雖然重視了音樂學習本身的一般的規律,但對音樂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視。例如,沒有更多地創設一個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問早的一個情景,讓學生們得到更多的文明禮貌的薰陶和教育。

早教學反思2

早期教育是指從出生到學齡前這個階段對兒童進行合乎科學規律的教育、訓練和保育,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早期教育有利於嬰幼兒認知能力、社會情緒、個性行為的發育。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因而早期教育活動設計應從嬰幼兒的生活出發,構建一種對嬰幼兒有意義的、真實的、開放的、自然生態的課程,提供多種健康的、豐富的生活和積極的、多樣性的、富有營養的、充滿刺激的、能產生交互作用的活動環境,來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嬰幼兒進行“量”的學習,並通過有意義的學習,實現嬰幼兒“質”的發展,體現全面教育的真正價值。

基於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世界各國已紛紛開始行動。然而各個國家的早期教育觀念也有所偏重,從各個國家專家對上海某幼兒園一節早期教育活動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略見各國“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早期教育觀念。

從這次早期教育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僅僅是個案,而是我們幼兒園活動設計和實施中存在的共性,從專家們的評價和建議中,我們可以從提問方式和師幼比例方面獲得一些啟發,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我們早期教育的質量。

(一)提問方式

1、提什麼

(1)一個好的問題首先應該是難易適度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既有一定的難度,又是幼兒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即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問題過於簡單,不足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問題太深奧,又會使幼兒感到不知從何做起,因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2)好問題應該是有啟發性的。問題應處在幼兒已知與未知的聯繫處,在其低級思維活動與高級思維活動的聯繫處,能激發幼兒去積極探索與學習。實踐表明,能激起幼兒學習興趣的問題,大多數是與幼兒生活聯繫密切的問題。因此,從提問的內容來看,所提問題應從幼兒生活實際出發,不能太空泛,設計提問時要儘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從提問的形式來看,問題的'思維空間應當較大,要給予幼兒從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進行思考的機會,以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幼兒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不能忽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明確地把情感態度的目標放在了首要位置。這就要求教師需善於觀察幼兒的情緒反應、情感、態度、興趣與需要,通過設計提問內容,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

2、怎樣提

(1)心理學上把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完畢的過程,稱為解答距。如果幼兒對教師所提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思考,那麼就很難達到“問”的目的。教師應適當延長問題的解答距,給幼兒更大的思維活動空間和較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幼兒有更多的探究發現、交流合作、體驗成功的機會,以達到用“問”激發思維的目的。

(2)教師應激勵幼兒發散思維,防止追求唯一答案。為此,教師應鼓勵差異,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兒步步就範,把幼兒生拉硬拽到教師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3)教師應鼓勵幼兒提問,與幼兒平等對話。這意味着不僅要有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且要鼓勵幼兒發現並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教師與幼兒才有可能真正對話,因為“真正的對話,是那種建立在平等關係基礎上的自由交流”。

(4)教師要注意豐富語言,能夠隨機應變。一般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分解難點、化難為易”“轉換角度、另闢蹊徑”“適當提示、巧用點撥”等方法。

(二)師幼比例

“多面少點”在此我特指師幼比例,這裏的“面”是指幼兒園、保教機構,“點”代表幼兒個數。至於國外高的師幼比例,我總結為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壓力小,另一方面是策略得當。雖然我國人口多,教師少,資金不足,但是不能説我們不可以適當提高師幼比例,如果想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師幼比例,提升早期教育的質量,可以考慮擴大師資隊伍,採取“多面少點”的策略。

(1)我們可以將市、縣、鄉、村教師的工資設置工資等級,且這種等級與地方的經濟情況成反比,這樣就可以擴大師資隊伍。

(2)目前各地市開展早期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幼兒園附屬的託班、週末親子班、私立的早教機構、親子體驗中心等,而家長對早教或托幼機構的服務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必須鼓勵多種早期教育服務模式並存,繼續擴大“面”的優勢。在大中城市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以幼兒園附屬的託班、親子班為中心,公辦、私立的親子指導中心、早教機構、親子園並舉的格局,為家長提供日託、半日託、計時託、週末親子班、居家式養育等多種形式;在廣大的鄉鎮農村,建立以鄉鎮中心園附屬的託班、親子班為中心,以私立園和早教機構並舉的格局,為廣大農村家長及嬰幼兒提供日託、半日託、不定期親子活動等教育形式,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家長和嬰幼兒的需要。如此這般,將“面”灑遍全國的各個省、市、縣、村,只要“面”多了,就可以分散“點”的壓力,“點”的壓力緩解了,師幼比例就能升高,早期教育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早教學反思3

《早發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詩,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題目的意思是: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全詩通過描繪作者從白帝城到江陵時行船的輕快和沿途壯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喜悦歡暢的心情。

(一)以舊知導入,創設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

教學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喚起學生的情感記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產生學習的慾望。因此,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對課文本身感興趣才願意學,才有可能學好。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學生已經讀過了很多他的詩歌,對詩人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學生舊積累的知識入手很容易調動學生興趣,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熱情地參與學習,為課中學生順利進行交流而架橋鋪路。

(二)針對學生特點,以故事引入寫作背景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非常強,因此,剛一上課,我先給學生以故事的形式講古詩的背景, 激發了學生學習《早發白帝城》的興趣,為學生理解詩意作準備。

(三)字詞檢測,注意字詞的`整合與構字規律

檢測生字時,我將 “帝”與“啼”歸在一起,讓學生理解“啼”的意思;寫“舟”強調它做部首時,中間的橫不拉透,為的是給右邊的部件讓位。

(四)形式多樣化,調動全員參與

1.師生互動。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是參與者。這樣有利於和諧氣氛的營造,並有助於引導學生學會表達,積極參與進來。

2.生生互動。小組輪流介紹,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可推選出大家最喜歡的人代表小組進一步進行組間交流,最後是更為自由的全班交流。這樣的生與生之間的互動,調動了學生全員參與交流的積極性,形成了會説、想説、愛説的可喜狀態。尤其是組間的競爭,有利於羣體間的互動合作,培養了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

3.師生與環境的互動。充分利用環境,把課內延伸到課外,如收集李白的詩歌,舉辦“唐詩交流會”。

早教學反思4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閲讀、思考,能聯繫上下文説説作者為什麼要寫梅花。

3、在閲讀中感受魯迅先生那種“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一生”的偉大精神,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做東風第一枝。

教學重點:

品味感悟梅花的早

教學難點:

課程實施: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3課——(早),上節課開始,同學們想知道為什麼要用早做題目,相信學完這節課後大家一定能弄明白。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哪幾種“早”嗎? (梅花開得很早。魯迅時時早、事事早。)板書:梅花、魯迅

這節課我們就來體會這兩個早。

二、品讀感悟

(一)梅花的“早”

1、我們先來看看課文是怎樣寫梅花“早”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5節,畫出你認為寫梅花美的句子,想想梅花美在哪裏。

2、討論交流。

要點:

a.“那花白裏透黃,黃裏透綠,花瓣潤澤透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點冰清玉潔的韻致。” (出示)

(梅花的顏色很美。你是從哪裏讀出來的?白裏透黃,黃裏透綠,花瓣潤澤透明。梅花的形態很美。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它的品質很美。冰清玉潔。)

作者將梅花的顏色、外形、品質寫得那樣美,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它的美嗎?指名讀,評議

b.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梅花具有“早”的精神。

3、梅花是這樣美,所以我們這些遊人應輕輕的,不要驚擾了它們,禁不住發出讚歎——齊讀——記住它。

4、梅花還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被稱為“花魁”。因此,歷來許多文人吟頌梅花,想想看,有哪些吟頌梅花的詩句?指名説。

5、人們愛梅花是愛它的不畏嚴寒傲雪開放,送來春的信息,愛它的冰清玉潔。所以一般用它來形容人的高貴品質。你覺得是在講誰的品德高尚?

(二)魯迅的“早”

1、我們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寫魯迅“早”的。課文是怎樣由梅花的早寫到魯迅的早的?(過渡句)

2、魯迅書桌上這個早是怎樣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6—8節,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畫下來,並在書上空白處做上批註,可以寫你從這個詞中看出什麼,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什麼,讀了這句話你有什麼感受,你讀了這句話有什麼疑問。

3、小組交流

4、大組彙報

三、總結全文

四、課堂作業

一課一練第四題

附,補充材料

有人説魯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説:“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魯迅總想在較少的時間內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經説過:“節約時間,就等於延長一個人的生命。”他工作起來從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別的工作,晚上寫文章,一寫就寫到天亮。他在書房裏,總是坐在書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時也靠在躺椅上看書,他認為這就是休息。

魯迅到了晚年,對於時間抓得更緊。不管鬥爭多麼緊張,環境多麼惡劣,身體多麼不好,他仍是如飢似渴地學習,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時間,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麼事;病稍好一些,就動手做起來。他逝世前不久,體温很高,體重減輕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筆作武器,同敵人戰鬥。他在逝世前三天,還給別人翻譯的`蘇聯小説集寫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還記了日記。魯迅一直戰鬥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從沒有浪費過時間。

魯迅不僅愛惜自己的時間,也珍惜別人的時間。他參加會議,從來不遲到,絕不叫別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總是冒雨準時趕到。他曾經説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緣無故地耗費別人的時間,和圖財害命沒有什麼兩樣。”

教學反思:

課文《早》是著名作家吳伯簫寫的一篇遊記。看到這篇課文,我想起了自己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想起了教過的課文《三味書屋》,《早》與《三味書屋》相比,在寫作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特色,那就是借物喻人,由蠟梅的清香純淨引出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進而講到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質,教育人們要學習這種品質,做“東風第一枝”。課文之所以着力描寫蠟梅花,是用蠟梅花開得早、冰清玉潔來比喻魯迅一生的品格。

教學中,我由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引出課文寫了兩種早——梅花開得很早。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然後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是怎樣寫梅花‘早’的”、“課文又是怎樣寫魯迅‘早’的”兩個問題直奔重點段深入朗讀課文,在讀文中解疑。最後水到渠成地解決了“早”、“梅花”、“魯迅”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在與文本、教師對話中,學生感悟了魯迅這一人物品質。

對梅花“早”的理解,我抓住課文對臘梅花的描寫,我讓學生品味梅花的顏色美、形狀美、品格美,然後讓學生去領悟臘梅與“早”的關係。對於梅花的高潔,我引導學生聯繫描寫梅花的詩詞來進一步感悟,他們都能體味頗深。

對魯迅的“早”,通過朗讀品味重點語句“魯迅聽了沒有説什麼,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早’。從那以後,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等,很容易就能感悟到,結合關於魯迅珍惜時間補充材料,就體會得更深了。

但是對魯迅先生為民族事業棄醫從文、以筆為槍的一生,由於學生知之甚少。所以體會不深,假如能在課前提供一些資料閲讀,一定會讓學生能深入理解。通過梅花與魯迅,難道只是個“早”字的相同嗎?引發學生討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對於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有了上面的教學做鋪墊,學生已能理解,所以也就理解了課文為什麼以“早”為題。這裏還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瞭要學習梅花(魯迅)冰清玉潔的高貴的品質,作“東風第一枝”的勁頭。

在教學最後,我佈置了《一棵一練》上的作業。一方面是力求做到把作業在課堂完成,另一方面是為了實踐蘇霍姆林斯基關於鞏固練習的思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早教學反思5

本週三早上,我執教了古詩《早發白帝城》。詩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課前我便佈置同學們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如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人物的生平及作品等。這樣,有助於更好的理解詩的意思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根據生本課堂的理念指導,我設計的教學流程主要是以學生小組學習交流為主要活動,其中有這幾項任務:1、介紹李白的生平、寫本詩的背景或者其佳作。2、小組交流:a、讀詩。b、藉助註解和工具書理解難解字的意思。3、組內交流詩句的意思。教學中,我藉助課前下載和製作的課件,讓同學們欣賞觀看,從中瞭解李白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了這首詩的,使同學們知道了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遇大赦,格外驚喜地從白帝城乘船經過三峽到江陵去,於是靈感所致才寫了這首詩。在感受詩人的創作靈感和曠世才華後,引領同學們走進文本,自由讀詩,感悟詩的意境,幫助理解詩中難解字的意思。通過小組交流討論,讓小組上台彙報學習成果,從反饋中看到大家完成任務的效果較好。於是,我乘熱打鐵地問道:“誰能介紹你的學習方法?讓大家來一起分享。”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看註解;看參考資料;上網查詢;請教家長或家教等等。之後,我適機教學了生字“詩、帝、岸”,範寫後要求同學們臨寫三個。從學生的朗讀彙報中聽到個別讀音不準的字,尤其是多音字“朝、還、重”,我便把這幾個多音字整理出來讓同學們在書上做好筆記,鞏固認知。

最難的一個環節是自主理解詩意,同學們在以前學習古詩中掌握的便是把詩中每個字的意思串聯起來,適當地調整詞語的順序和加入一些語言使句子通順即可。在今天的小組學習中,我發現同學們基本上是在課前抄下了資料書上的詩句解釋,讀一遍就是完成任務了。這個現象頗讓我頭痛,因為這不是同學們自主探究得出的學習結果,失去了探究過程的結果能牢記嗎?同學們真的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嗎?果然,在課後負責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師組在詢問被抽查的同學這個問題時,正確率不高,有些同學只能大致説課後要求掌握的前兩句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意思時表述不是很準確,有的甚至吞吞吐吐説不清楚詩句何意。但由於教學時間有限,我不能再嘗試用別的方法來彌補這個環節的不足。課後我想,像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學生過於依賴參考資料所致,張校長就經常表揚那些能脱稿上台彙報學習成果的同學,因為那樣做可以證明知識已經內化成學生所有,也能逼着學生成長。以後,我要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找到有效幫助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途徑,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真正達到實效。

詩文教學後,我為了引導同學們朗讀時能讀出古詩的韻味,有一個指導劃分節奏的過程。我班同學以前已經有過劃分節奏的經歷,所以很快就做到了。之後,我請同學們按節奏進行朗讀,從反饋中可以看到同學們在讀的方面有了進步。原來設計中有熟讀成誦的過程,但教學時間不足,所以這個環節我最終只是匆匆帶過,來不及檢驗同學們對詩文掌握得如何。檢測組的老師後來反饋説,正確率也不高,抽背了2人,一人對,一人有錯。看來,教學中我所給的朗讀時間還是不夠的,主要原因是小組彙報時耽誤了一些時間。

最後的環節是推進大閲讀。在課件古典音樂的薰陶下,我希望同學們能激發對古詩詞的熱愛,能把我下載的“國小生必背古詩”熟讀成誦。以後,我會在早讀課或者別的時間播放這個課件,讓這個想法得到真正落實。

早教學反思6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記敍了三味書屋的陳設、後園的梅花和魯迅書桌上的“早”的來歷,讚揚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們要珍惜時間。

第一課時重點引導學生對文中三味書屋的有順序、有條理的方位描寫。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老師的範讀課文,結合課文插圖,説説三味書屋內有哪些陳設,並分別板書於黑板正中,提問:如果你就像黑板上書寫的這樣向別人介紹三味書屋,可以嗎?為什麼?學生隨即答出:很隨意、很亂。這正中我意,於是我隨即讓學生用“△”劃出第三自然段的方位詞語。同時,我更是以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結合方位詞,邊説邊畫出三味書屋的'陳設的簡單示意圖。這一環節,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全班的集中力達到了100%,我心裏暗喜。我借船下篙,繼而讓學生對照簡易圖進行三味書方位的描述:“如果你是三味書屋的導遊,你會怎樣按順序介紹三味書屋呢?試試吧!”同學們敍述的正確率很高,我通過兩個學生上講台指説和同桌間互説的方式,鞏固了學生按照方位順序介紹某個地方陳設的訓練。

當然,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方位順序知識學習,我讓學生課後按照方位順序介紹自己的班級、校園或者自己的卧室。

早教學反思7

曾經,新課標理念撲面而至,“忽如一夜春風來”,帶來強烈的衝擊,帶來欣喜的期盼,高唱讚歌者有之,奉若神明者有之。是的,對於一顆尚未準備好的腦袋,一顆沒有自己的思考的腦袋,除了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似乎也找不到第二條好走的路。曾經,我就是這樣一名師。

幾年的實踐運行下來,新課標的真正落實遇到了一些困難,理論站得高實際運作難的缺陷浮出水面,彷徨者有之,困惑者有之,鋭意改革創新堅持走自己的路的也有之。將新課標理念與自己的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自己的腦髓”,我堅信語文學應當讓學生學會感悟語言、運用語言,應當自由靈動、詩意盎然,語文課堂應當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次次靈魂的飛躍,並藉讓學生看得更高、走得更遠。為,我追求這樣的語文課堂——

二、自然生成的課堂

第十三課《早》學手記片段:

《孩子,請跟我一起飛》

今天學習第十三課《早》。這是吳伯蕭寫的一篇遊記,圍繞自己在三味書屋的所見、所聞、所感,指出人要事事早,時時早,做“東風第一枝”。

早讀課已經讓學生聽了課文朗讀錄音,並讓他們自己也讀了一遍課文。

午第一節課,我先讓學生們説一説,自己初讀了課文之後知道了什麼。有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明白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還有的回憶起以前學過的《三味書屋》一文。

我又問:“那麼你對課文內容還有什麼不懂的?有什麼想要了解的嗎?”

學生思考片刻,紛紛舉手提問:

魯迅是個什麼樣的人?(天哪,真想不到他們在五年級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後竟然還會有這樣的疑問!)

魯迅的老師壽鏡吾是個什麼樣的老師?(學生無知,有這樣的問題很正常)

作者為什麼要寫梅花?(這個不錯,是全文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作者為什麼要以“早”為課題?(與一個大同小異,比較好理解)

三味書屋今天還保存得好嗎?為什麼它能保存得那麼好?(學生不能明白為什麼一個若干年前的普通書塾今天還能讓這麼多人津津樂道)

面對學生拋出的這些問題,我理出了今天課的主要任務——介紹魯迅。只有讓孩子們先初步瞭解魯迅其人,獲得對他的一些最起碼的膚淺的認識,才有可能理解課文中作者提到魯迅所流露的敬意,以及這一個“早”字藴含的真正的深意。

以往一節語文課,尤其是要好一節公開課,備課真的是一件很令人頭痛的事。因為認真,備的都是詳,環環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無縫;因為擔心課不知道自己應當説些什麼,連學生的回答、回答之後老師的評語都一字一句寫下——卻沒有考慮過,學生一定會這樣回答嗎?於是當“劇本”完成,表演開始,便十分吃力(還要貌似輕鬆)地、想方設法(還要不露痕跡)地將學生往自己事先設好的“轂”中趕去,步步為營,着着緊逼,手中的那根線越收越緊,緊到不但讓學生喘不過氣來,師自己也呼吸困難、輾轉無策。

一連幾次的失敗,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學,如飢似渴的學習,讓我漸漸懂得課堂無需預設的精彩,開始追求“不可複製的高峯體驗”。

走進課堂,師心中應當有最起碼的預設,粗淺的,大概的,有一個輪廓即可,無須精緻細密,因為課堂本來就是自然生成的產物,不是你想它怎樣它就會怎樣。當一場對話即將展開,當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將開始,風景就是我們所未曾見過的,精彩也是無法期待和預料的,也許會翻山越嶺,也許會跋山涉水,也許有小橋流水,也許是大漠荒煙,有多大的力量,我們就能夠走得多遠,有多會欣賞的眼睛,我們就能夠領略到多美的風光——而這一切,我都無法預設,我只能和學生一起,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去。

早教學反思8

在這次五指山市送教下鄉活動中,我開展了小班兒歌活動《小魚》,這首兒歌,結構簡單,朗朗上口,比較能激發小班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本次活動前,我充分地考慮到:

一、異地借班上課,對幼兒的實際水平還不是很瞭解,教師語言的調動性要適宜,做好隨機調控;

二、內容是關於小動物的,小班幼兒最喜歡模擬、扮演各種小動物,如何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兒歌和表現兒歌是重點;

三、手偶表演富有挑戰性,幼兒又是首次嘗試,能深入其中體驗到樂趣最為關鍵。

通過教學實踐,我獲得以下幾點體會:

1、手偶教具的靈活變化

小班幼兒喜歡動態的、真實的教具,最好是可以直接觸摸的。在本次活動中,我選擇了杖偶作為引入的教具——三條會擺動的小魚,幼兒很快地就被三條小魚深深地吸引了。在杖偶表演和老師的示範兒歌環節中,我利用小魚的身份、以遊戲化語言和誇張的表情,肢體語言的演示,並注意到音量的大小和語速的'快慢,時時吸引着幼兒,加深幼兒對兒歌的印象。

腕偶小魚的出現再次讓幼兒體驗到參與遊戲表演的慾望,同時也加強了幼兒手指擺動的動作練習,充分貼切兒歌中“搖搖尾巴點點頭”的寓意,激發了幼兒表演興趣。

2、課堂語言,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很重要,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這也是教學活動最出彩的地方。由於是是異地授課,在和五指山市機關幼兒園的小朋友活動中,語言上我做了反覆的推敲。例如,在幫助幼兒理解學習兒歌的環節中,我原本是這樣設計的:師:一條小魚在哪裏遊?(幼兒:在水裏遊。)師:我們一起説:一條小魚水裏遊。在海口試教時幼兒會主動地跟讀,但在當時大部分幼兒並沒有主動迴應,我隨機把小魚取下,游到小朋友周圍,進一步啟發幼兒:師:小魚想請小朋友用好聽的聲音一起來説:一條小魚水裏遊。老師進一步的動作及語言的提示讓幼兒思維開始活躍,幼兒開始有了迴應。

3、根據實際,適時調整教育方案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該根據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時,因內容靈活的運用。就像我在教這首兒歌時,一心想完成預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學流程,可是其中個別幼兒並不感興趣。我不斷地變換提問和調動幼兒情緒,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在我們以往的教學觀念中,總是以孩子學到了多少內容來定義他的學習到底好還是壞。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幼兒園的學習,我們並不是要讓孩子學到多少,而是要積極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在各項活動中獲得滿足和享受到樂趣,進而使這種滿足和樂趣成為孩子終身發展的需要。所以有時候,我們教師也無須特別鍾情於我們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而是應該隨時隨地的觀察幼兒的興趣,以幼兒興趣的需要隨時調整我們的教育內容及方案。

4、動手多於動口,應善於利用,充分尋找結合點

在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我也發現給予幼兒表現肢體模仿多於語言表述,將重點放在幼兒肢體的表現上,忽略了對幼兒語言的要求,沒有給幼兒更多的説的機會。活動中,我採取了以動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動環境和遊戲形式結合,在活動中創設了許多讓幼兒“動”起來的機會,以延長了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讓幼兒對模仿小魚搖搖尾巴點點頭的動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力求讓幼兒“動”起來。但是,有些幼兒都“乖乖”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甚至還沒有真正進入積極的“動”的狀態,可見,我雖然採用了一些能夠讓幼兒“動”的形式,但並沒有賦予這些形式以真實的意義,也就談不上積極與環境互動、主動建構。最後在兒歌跟音樂的結合中。我為了更好地配合音樂韻律節奏,讓幼兒真正能感受欣賞兒歌的韻味,能真正去體會兒歌的優美。但對幼兒能力有所忽視,速度上幼兒有些跟不上。因此我應該適時的調整,為幼兒創設更多地語言表達的機會。同時有效地利用手偶遊戲將其融合在兒歌節奏朗誦中,讓兒歌和手偶表演成為一個結合點,給幼兒一個新的刺激,從而使幼兒真正能夠動起來,能夠在愉快地説説、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動”中體驗、探索、思考、發展。

早教學反思9

《早》這課記敍了三味書屋的陳設、後園的梅花和魯迅書桌上的“早”字的來歷,讚揚了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們要珍惜時間。

該課先讓學生通過一個“早”字質疑,達到了三個目的:既回顧了課文,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又為下邊的教學提供了切入的“抓手”,同時也使學生產生了閲讀期待。教師在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中肯地評價後,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是怎樣寫梅花‘早’的”、“課文又是怎樣寫魯迅‘早’的.”兩個問題直奔重點段深入朗讀課文,在讀文中解疑。最後水到渠成地解決了“早”、“梅花”、“魯迅”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與文本、教師對話中,感悟了魯迅這一人物品質。

我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張慶先生説,:“堵不住繁鎖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閲讀訓練以語言訓練為主,把“讀”貫穿全過程。為確保“讀”不走過場,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讀”得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認真地讀,充分地讀,用心去讀,用心去感悟。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我把重點梳理為臘梅花的樣子和“早”字的來歷上。有的學生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為什麼寫臘梅花,與“早”字的來歷有什麼聯繫?看來,學生越來越會提問了。在體會臘梅的冰清玉潔和魯迅的為人上了,我恰當運用多媒體展示臘梅花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白裏透黃、黃裏透綠、潤澤透明”等詞語。由此感受臘梅外在的美,聯想到臘梅的早,引出魯迅書桌上的早,自然流暢。在課上我精心準備了課件,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課文,效果也不錯。

不過在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設計的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讀還不夠充分,有時為了完成預先的教學設計而忽略了課堂生成的及時處理,使課上顯得有些拘束。這些都是需要我不斷改進的。同時更

欠缺的是我讓學生説説哪些句子寫出了梅花的美,學生只是説出了梅花顏色的美,由於我在預設了梅花的“形狀美”,所以當學生説不到點子上的時候,我不知怎麼辦?我想還是讓學生再讀句子,再次品味,不要急着只管自己“教”。還有,為了讓學生明白魯迅的確是奮鬥了一生,老師需提供資料性資源,這個資料應該提供哪些內容,什麼時候出示,這些還需斟酌!

早教學反思10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帶有他一貫的雄奇豪放的詩風,怎樣能讓學生輕鬆簡單的理解詩意,體會意境,是我設計這堂課所追求的目標,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趣導入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非常強,因此,剛一上課,我就説:同學們,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學生回答後,出示李白像,讓學生背誦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作,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以配樂講故事形式,介紹《早發白帝城》的寫作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早發白帝城》的興趣,為學生理解詩意作準備。

課堂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來學習,備課時,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為着眼點,課堂預設時,我安排以下幾個環節:

1.出示圖片,激趣導入。

2.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3.品讀古詩,感悟意境。

4.再次朗讀,情感昇華。

5.鞏固生字,指導書寫。通過這幾個環節,生生互學,師生互助,體現了“以讀為本”的`語文學習理念,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領悟了詩的意境,情感得到了昇華。

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先提出學習要求,找出詩中的多音字並組詞。學習生字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口頭組詞,指導記字方法時,教學生用謎語式巧記生字,如“帝”上頭是立兩頭彎,一條長巾掛下邊。“岸”是工廠建在山下邊,工人幹勁大。在教學古詩時,我沒有機械地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詩,而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先聽老師讀,再配樂聽讀,為讀課文和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語文教學不是為教而教,不是僅僅教完一首詩,就行了,而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學習的方法,積累更多的知識,所以,課堂上我根據古詩的情境,適當地進行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誇張是李白立善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早發白帝城》中的“一日還”“萬重山”就是誇張的手法的體現,我順勢引導學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誇張的詩句,如“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樓高百尺”,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李白,瞭解誇張手法的運用,讓學生想象三峽的山一座連一座,山勢險峻,為理解“萬重山”做了很好的鋪墊。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有關這句詩的視頻。更加直接地拉近了學生與三峽的距離,最後讓學生齊讀詩。

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下課時已能流利地背誦全詩並熟記生字。

早教學反思11

 1.認識理解歌詞

《你早》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小一年級第二單元的歌曲,剛步入一年級的小朋友基本不認識生字,如果不先帶領學生熟悉歌詞,學生將不知道自己在演唱什麼,所以我在教唱歌曲前先利用聲勢動作幫助學生理解並記住歌詞。

2.輔助學唱曲譜

結合低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比較明顯這一特點,,我把do、re、mi、fa、sol、la、si七個音符以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展示,我通過實驗發現學生十分喜歡彩色譜,通過有趣的遊戲,輕而易舉的認識了各個音符的名字及位置,解決了識譜難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識譜教學成為一年級學生的樂趣,《你早》中只有do,mi,sol,la學生很快就認全了

3.利用柯達伊手勢來認識音高

由於我們是農村學校,學生的音樂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基本沒有音高概念,我在上課的開始會拿出一分鐘時間幫助學生通過用柯達伊手勢模唱七個基本音級來加強音高概念,時間長了學生會有音高的感覺了,所以在教唱《你早》的`歌譜時得心應手。

低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我上課經常要停下來維持紀律,而且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我總是不放心讓他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展開小組討論。在學會歌曲之後的歌舞表演來表現出歌曲環節上,我不敢讓學生邊唱邊發揮想象,使學生的音樂思維通過歌曲儘量的展現。由於一年級學生表現欲很強,經常會影響上課的紀律,所以我總是去控制他們的表現,我覺得這是會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

早教學反思12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每個家庭的寄託。天下的父母,幾乎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慾望。隨着社會的進步及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獨生子女的大量出現,家長的這種慾望也與時俱增。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人才競爭,勞動就業競爭,以及各類報刊上宣傳的各類神童的感染,更加刺激了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早教育早培養的意識。

早期教育對於人的發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響。俗語説:“三歲看八歲,八歲定終身”,這是人們從長期生活中概括出來的一條相對真理。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文一曾斷言:“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他把一個新生兒看作是具備一百度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五歲開始教育,只能成為八十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十歲開始教育,那隻能是具備六十度能力的成人。這與美國科學家布盧姆的觀點異曲同工。布盧姆人為認為:如果把17歲時所達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8歲又能獲得30%的智力,而餘下的20%智力則在8—17歲這個時期獲得。100年前,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説過:“兒童的教餘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威特在9歲那年考取了萊比錫大學,14歲時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在我國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少年大學生或少年期就成名的特殊人才。這些少年人才不能不説與他們的家庭對其實施早期教育有着密切的因果關係。早期教育抓得恰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能培養出超常的兒童。

現代腦科學研究證明:幼兒期兒童大腦發展最迅速。3歲時兒童的腦重量是出生時的三倍約1000克左右,相當於成人腦重量的三分之二。而7歲時兒童腦重量已達1350克左右,接近成人的腦重量。當然,人的智慧不僅僅取決於腦的重量,而主要取決於腦細胞之間的神經聯繫。大腦是人類心理髮展的物質基礎,嬰幼兒的大腦發展水平為早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再説,兒童的神經系統正處於生長髮育期,可塑性大,及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這種刺激卻是兒童潛力發揮的重要條件。研究證明,3—4歲的幼兒,腦細胞之間的神經聯繫已達60%左右。再説嬰幼兒本身存在這具大的學習潛能,他們好奇、好動,對所有的事物都懷有極大的興趣,都想親自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正是由於這些感知器官不斷地受到刺激,使他們的腦機能迅速發展,腦神經之間的聯繫不斷建立,這是構成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心理的發展,如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各種心理能力在早期教育中會不斷地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從人的記憶發展特點來看,幼兒期的記憶帶有很大的不隨意性和直觀形象性的特點。孩子以無意識記為主,有很強的機械記憶力。隨着教育的深入和年齡的增長,幼兒有意識記和追憶的能力逐步得到發展,並能由此及彼地達到理解性的記憶。

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尤其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年輕家長都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但真正得到理想收效的甚微,甚至孩會遭到孩子逆反心理的抗拒。這是我們需要研究探索的另一個新問題。

早期教育要重在啟蒙,而不在於單純地向孩子灌輸多少知識。木村文一説過:“如果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正常智力的兒童,對周圍的事物極易產生興趣,但許多家長卻沒有及時發現或發現後不去尊重或不保護孩子剛剛萌芽的興趣,使這種求知的慾望被無情地毀滅。如每個孩子都喜歡在地上和牆上亂圖亂畫,用孩子的話來説:“我在畫畫”,如果家長對他們的“作品”不加指導或鼓勵,相反,予以簡單阻止或指責,那麼,他們想作畫的興趣就會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早期教育貴在能力的培養。所謂能力可分兩類: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中又分智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一般能力的發展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內在的有利條件,特殊能力的發展需要紮實的一般能力作支撐。對嬰幼兒的能力培養則重於一般能力的訓練和啟蒙。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建造萬丈高樓。早期教育並不是侷限於提前教會孩子讀、寫、算,或者簡單地把國小的知識提前到幼兒期內完成。這樣做,既妨礙了幼兒身心的健康,過早地泯滅了孩子的童心,又達不到早期教育的真正效果。

早教學反思13

小班孩子特別喜歡朗朗上口的兒歌,藉助生動形象的圖片,他們能很快理解兒歌內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他們願意朗誦兒歌內容,一些孩子能很快學會朗誦兒歌。兒歌《媽媽》內容簡單易懂,分為三段,句式整齊,具有一定的情節性,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便於孩子理解。

兒歌《媽媽》這一活動我提供了3幅圖片,讓幼兒在欣賞圖片的時候感受兒歌的意境。我讓幼兒欣賞一遍兒歌后問他們:“小朋友,在兒歌中講到了哪些媽媽?”幼兒基本上能夠説出來。教師再次朗誦兒歌后提問:“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寶寶的?”大部分幼兒能夠根據自己聽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最後結合圖片,小朋友們也基本能夠朗誦兒歌內容,但覺得小朋友們還是不能很好地體會媽媽關心、愛護寶寶的意境,感覺他們只是在學背兒歌。

為了瞭解幼兒是否能理解兒歌的內容、體會其中的意境,我請小朋友們想一想,還有哪些媽媽也關心、愛護自己的寶寶?是怎樣關心的?小朋友們的`思維不夠活躍,都只是侷限在自己的媽媽是如何關心、愛護自己的,並沒有聯想到動物媽媽,説一説其他動物媽媽是怎樣愛護他們的寶寶的。

早教學反思14

《早》是五年級下冊的精讀課文,是一篇散文,主要記敍了三味書屋的陳設,後園的梅花和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讚揚了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們要珍惜時間。

課文把對書屋的工筆描寫與對梅花的寫意描寫結合,把現實的靜態描寫和對歷史的動態描寫相結合,把借物喻人和直抒情相結合,使得今天的三味書屋依舊充滿文化氣息,依舊折射出偉人的不朽精神。

教學這一課我的程序是第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練習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指導朗讀的.同時結合生字新詞理解的檢查和指點。在學生初步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敍述條理和主要內容。

教學第2課時,我主要採用抓住文本的重點和難點,充分體現老師的“導”和學生的“讀”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段落(1-5)自然段進行“讀悟品”,理解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進而指點學生溝通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二者的聯繫,感受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偉大品格,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初步領悟“時時早,事事早”,做“東風第一枝”的人生道理,從而突破文本的教學難點。

最後,我拓展延伸。

1、向學生推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感受《三味書屋》濃濃的書香氣息,引領學生追尋魯迅幼學足跡。

2、佈置閲讀魯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少年閏土》等。

3、收集關於珍惜時間的名言。

總之,本課比較難理解,但是經過我的引導和藉助插圖和資料,學生終於弄懂了文本內涵。

早教學反思15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開得早”,讚美的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們要學習這種品質,做“東風第一枝”。

備課時,我首先考慮到,既是“以物喻人”,那麼只有讓學生體悟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相同之處,才可能真正讀懂課文。的確,全文主要寫的就是梅花的早開,與魯迅在書桌上刻了“早”字兩事。如何讓學生自發的去挖掘這兩者的`間的內在聯繫呢?

當學生充分讀熟課文,理清脈絡之後,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先是寫梅,後又筆鋒一轉談及魯迅,這兩者有聯繫嗎?作者又是怎樣將這兩者聯繫起來的呢?學生仔細閲讀課文,很快發現了其中的聯繫,那便是一個“早”字,並讀懂了,在兩段落中“早啊!”一句為過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啟魯迅之早。僅僅是找找過渡句嗎?僅僅是“早”之相同嗎?我不滿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潔,魯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該如何讓學生們體會到呢?

對於梅花的高潔,學生們頗些體味,然而,魯迅之名雖大,他們卻並不熟悉,對魯迅為民族事業棄醫從文、以筆為槍的一生,他們卻知之甚少。課堂上,儘管我慷慨激昂,學生卻是無動於衷,正在我黔驢技窮之際,曾經文選課上的一個殘缺記憶跳入我腦海。那是關於一個“鐵屋子”的討論,我記不起具體的文字,大意卻能複述,於是我讓同學們做了個選擇題:

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風、堅不可摧的鐵屋子,一羣人正在裏頭酣睡,不久,他們將在睡夢中窒息而死。這時,一個人醒來了,他面臨兩種選擇,一是保持沉默,讓其他人就這麼不知不覺地死去,二是喊醒他們,做死前的抗掙,當然,希望是極其渺茫的,也許他們飽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後卻是無謂的徒勞。你以為魯迅會作何選擇呢?

學生據此展開了爭辯,通過我的從旁引導,問題越辯越明,魯迅寧願“四處碰壁”也要奮力“吶喊”的任務形象也越來越清晰起來。這時,我又追問:梅花與魯迅,難道只是個“早”字的相同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激情昂揚,回答精彩紛呈:

生:梅花敢於迎風傲雪,魯迅敢於同反動派做鬥爭,他們都是頑強的。

生:梅花盛開預示着春天的到來,魯迅為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都是“光明的使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