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0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子之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1

一.濃厚的情感是詩歌學習的主要旋律

回顧本課,依然心潮澎湃,課堂上師生朗讀的聲音依舊在耳邊迴盪。好課是要上到師生心裏去的,能夠在師生的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烙印的。特級教師王崧舟説:“當語文的本體價值被工具性壓倒的時候,學生可能在機械操練中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可是卻失掉了學習語文的全部興趣、全部激情、全部靈性。得到的東西我們看到了,失去的東西我們並未覺察。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卻是冰山的根基。”

沒有情感的注入,語文課堂將缺少一半的生機與活力,這樣的語文課堂是機械生硬的,缺乏觸動靈魂的力量。尤其是感情充沛的詩歌教學,課堂更要激盪情感的味道,抓準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課堂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

二.文化的傳承是漢字教學的獨特魅力

“語文本身就帶有文化傳承的使命,傳承的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寶。”中國的漢字就是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就是文化中的瑰寶。一個簡簡單單的“乳”字僅有八筆,卻藴含着母親哺育兒女的艱辛與不易,厚重的情感藏在古人造字的智慧裏。

橫豎撇捺在學生眼裏不再是簡單的筆畫,漢字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擁有鮮活生命的。當學生用深情寫下這些漢字的時候,一種民族自豪感將會根植於靈魂的深處。

三.豐富的拓展是課程內容的最佳補白

本課教學將聞一多先生的愛國詩句與古往今來的思鄉思親佳句融合在一起。意在讓學生體會雖然詩人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時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閲歷,但是心中的情懷不曾隨着歲月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引入學生耳熟能詳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以及學生不曾接觸過的余光中的詩《鄉愁》,讓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和胸懷去看待語文學習,走向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此後,在某一個月朗星稀的時刻,學生遠離家鄉或者遠離祖國,他或許會想起聞一多先生的詩句,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詩句,想起李白、王維等詩人心中澎湃着的旋律。在諸多的詩句中,學生讀懂了鄉愁,理解了思念,懂得了感恩,從更深的層次體會了自己當下的思鄉情感。這是語文應該給予學生的一份豐厚的精神大禮,多年之後留下的陳釀。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2

這節課通過課前預備到上課、總結,使我受益匪淺。我所上的課是七年級一冊第一單元《七子之歌——澳門》。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學唱歌曲以及藝術創作,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與海峽兩岸同胞心連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誼。 《七子之歌——澳門》是聞一多先生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組詩,是根據電視專題片《澳門歲月》的主題改編而成的,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鷹作曲。《七子之歌——澳門》的教學內容貫穿着一個教育主題——早日實現統一祖國的大業,教學中應避免説教,寓教育內涵於藝術實踐活動之中,重視對學生情感陶冶。 在課堂上,我主動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演唱、一起創造,課堂氣氛和諧,教學效果明顯。總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非常樂意創設有利於學生欣賞音樂的機會,提供更多更加廣泛的資源,加強學生對於音樂的實踐體驗,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和發現音樂的美。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3

在剛剛結束的課賽上,我通過課前準備到上課、點評,我受益匪淺。我所上的課是四年級藝術教材第二單元的《七子之歌——澳門》。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學唱歌曲以及藝術創作,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與海峽兩岸同胞心連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誼。

課後在老師的點評中,我認識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生學唱歌曲的時間太少,可以適當的指點學生唱準歌曲的情感。最後的實踐創造部分時間過長。應當把重點放在學生學唱歌曲、表演歌曲一環節。課堂上我的語言不夠精練,習慣用語使用過多。

當然,這節課也有我自己的閃光點:

在課堂上,我主動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齊演唱,一起創造,大家好象把我當成好朋友,關係融洽,課堂教學氛圍和諧,教學效果明顯。

總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非常樂意創設讓學生欣賞音樂的機會,提供更多更廣泛的音源,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實踐體驗,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讓更多的學生喜愛音樂,學會善於發現音樂的美,享受音樂的美,我相信一個喜愛音樂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熱愛生活,因為他們更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享受美的歡愉。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4

一、感悟與質疑和諧相生。巴爾扎克曾經説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就問個為什麼。”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捨得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出自己的疑問。在本課的學習中,在讀通順詩歌的基礎上,我給予學生質疑的時間:“在詩歌的內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不解與疑惑。提倡讓學生質疑,並不意味着讓學生的疑問左右課堂,把閲讀課上成質疑問難課。我緊緊把握好教材,明確重點難點,對課堂教學的目的進程做到了心中有數,將有價值的疑問因勢利導,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中,如學生提出的為什麼稱為“媽港”?擄去肉體是什麼意思?對學生提出的枝節問題如生詞的意思,我靈活處理,讓學生互相解決,從而牢牢把握課文的中心。二、想像入手,讀中悟情。想像是學生把文字變成形象的再創造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及時切入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再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想像,走進了作者的心靈深處,更深的體會了感情,得到了薰陶,受到了感染;又通過朗讀,進一步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現了語文特點。如我引導學生想像在澳門被侵略者擄去的究竟是什麼?讓學生體會不僅僅是生命、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尊嚴、是主權……在此基礎上我追問:“作為一個澳門人,看到自己家鄉的土地被佔,資源被搶走,沒有做人的尊嚴,他會怎樣?”使學生不由的產生與當時澳門民眾一樣的悲憤之情,一樣的傷心之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中悟境,讀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這樣的朗讀才會“有聲有色”,這樣的朗讀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作者生生流動着的感情。

三、創設情境,激趣生情。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憑藉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導入新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因為這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因此,我十分注重它的吸引力,在悠揚、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門》音樂聲中,我開始了這堂課的學習,讓學生在這首歌的背景音樂下,充分談談對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的瞭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為課前有預習,因為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很興趣高昂,為後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我和學生一起學習過了課文內容,瞭解了廣大民眾渴望迴歸的迫切願望之後,在音樂聲中,在一幅幅洋溢着迴歸的喜悦的圖片中,我聲情並茂的講述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這個遊子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的那一幕。人民的歡聲笑語,人民的喜極而舞深深感染了學生,使得學生在後來的朗讀中是那樣的入情入境。

創設情境能將直觀教學、啟發式教學、寓教於樂式教學進一步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在教學中,只要我們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設境(境即特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就會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5

【1】這節課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課時,我注重了信息資料的蒐集與整理。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作者及課文背景的資料,實際就是讓學生在蒐集的過程中,瞭解詩歌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激情,從而為準確體悟詩歌所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使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憑藉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在悠揚、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門》音樂聲中,開始了這堂課的學習。

在本課的學習中,在讀通順詩歌的基礎上,我給予學生質疑的時間:“在詩歌的內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不解與疑惑。我緊緊把握好教材,明確重點難點,對課堂教學的目的進程做到了心中有數,將有價值的疑問因勢利導,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中,如學生提出的為什麼稱為“媽港”?擄去肉體是什麼意思?對學生提出的枝節問題如生詞的意思,我靈活處理,讓學生互相解決,從而牢牢把握課文的中心。 在這節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教師激情不夠,課堂氣氛低沉,學生興趣不夠高。在以後的教學中盡力去克服。

【2】一、感悟與質疑和諧相生。巴爾扎克曾經説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就問個為什麼。”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捨得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出自己的疑問。在本課的學習中,在讀通順詩歌的基礎上,我給予學生質疑的時間:“在詩歌的內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不解與疑惑。提倡讓學生質疑,並不意味着讓學生的疑問左右課堂,把閲讀課上成質疑問難課。我緊緊把握好教材,明確重點難點,對課堂教學的目的進程做到了心中有數,將有價值的疑問因勢利導,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中,如學生提出的為什麼稱為“媽港”?擄去肉體是什麼意思?對學生提出的枝節問題如生詞的意思,我靈活處理,讓學生互相解決,從而牢牢把握課文的中心。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6

這節課通過課前預備到上課、總結,使我受益匪淺。我所上的課是七年級一冊第一單元《七子之歌——澳門》。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學唱歌曲以及藝術創作,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與海峽兩岸同胞心連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誼。

《七子之歌——澳門》是聞一多先生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組詩,是根據電視專題片《澳門歲月》的主題改編而成的,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鷹作曲。《七子之歌——澳門》的教學內容貫穿着一個教育主題——早日實現統一祖國的大業,教學中應避免説教,寓教育內涵於藝術實踐活動之中,重視對學生情感陶冶。

在課堂上,我主動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演唱、一起創造,課堂氣氛和諧,教學效果明顯。總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非常樂意創設有利於學生欣賞音樂的機會,提供更多更加廣泛的資源,加強學生對於音樂的實踐體驗,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和發現音樂的美。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7

這節課通過課前預備到上課、總結,使我受益匪淺。我所上的課是七年級一冊第一單元《七子之歌——澳門》。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學唱歌曲以及藝術創作,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與海峽兩岸同胞心連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誼。

《七子之歌——澳門》是聞一多先生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組詩,是根據電視專題片《澳門歲月》的主題改編而成的,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鷹作曲。《七子之歌——澳門》的教學內容貫穿着一個教育主題——早日實現統一祖國的大業,教學中應避免説教,寓教育內涵於藝術實踐活動之中,重視對學生情感陶冶。

在課堂上,我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導入是引發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及熱情的導火線,也是學生體驗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步驟。良好的導入會使學生從上課之初就被深深吸引。有了良好的導入以後,我還注重讓學生動起來的教學過程,主動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演唱、一起創造,課堂氣氛和諧,教學效果明顯。音樂課要生動活潑,必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不斷地引領學生參與到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既鍛鍊了學生的能力有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課中我還加入了節奏模仿環節,節奏模仿的好處在於能很快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們希望準確地模仿老師的節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應能力,因此他們會很安靜地聽老師的示範。節奏模仿的好處還在於可以解決歌唱中的節奏難點。教師把歌曲中的複雜節奏拿來拍一拍,學生通過模仿,對節奏進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難度會大大降低。

總之,在唱歌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長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同時,要創設有利於學生欣賞音樂的機會,提供更多更加廣泛的資源。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加強學生對於音樂的實踐體驗,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鑑賞能力,唱歌教學的審美功能一定會得到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與藝術情操也一定能得到發展。

熱門標籤